摘要: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选取黄河三角洲重度退化刺槐林的4种改造方式, 即棉田、白蜡林、白蜡+刺槐(混交林)、白蜡+棉花(农林间作), 以未改造的重度退化刺槐林地作为对照, 对改造5a后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容重、孔隙度、盐碱状况及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 结果表明:(1)4种改造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土壤磷酸酶、脲酶活性, 降低了多酚氧化酶活性。 过氧化物酶虽有增加趋势, 但差异不显著。 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排序均为:混交林>白蜡林>农林间作>棉田;混交林、农林间作、白蜡林、棉田改造方式下的磷酸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3.5, 3.2, 1.7, 1.6倍。 (2)改造林地的土壤容重、含盐量均表现降低趋势, 其均值大小均表现为:混交林<农林间作<白蜡林<棉田, 分别比对照下降14.5%, 12.3%, 9.0%, 7.7%和35.3%, 27.9%, 13.2%, 7.4%;总孔隙度表现为增大趋势, 棉田、白蜡林改造方式表现出一定的增碱负效应。(3)改造后土壤养分增加显著, 土壤有机质及有效N, P, K总体表现为混交林改造方式下最高, 农林间作高于白蜡林, 棉田波动较大。 混交林和农林间作改造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总体改善效果较好, 建议作为重度退化刺槐林的主要改造方式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