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藏东南工程边坡植被重建作用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技术服务项目“雅江中游电站受损创面生态修复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JC2020/D02)、国家重大工程服务项目“YX截弯引水发电工程区生态地质环境评价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科技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0123、31560153)、“高海拔地区水电工程智能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JC2022/D01)资助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青藏高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地区,工程扰动区的生态恢复研究对该地区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但相关研究资料较少。本文以藏东南新修派墨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沿线边坡生态恢复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群落盖度、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群落加权性状值(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与环境变量(海拔、修复措施)的关系,探究当前恢复重建植物群落对环境变量及工程措施的响应。结果显示:(1)海拔显著影响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叶干物质含量(p<0.05);(2)高强度的措施显著提高群落盖度、比叶面积、叶氮含量(p<0.05),但对叶磷含量有显著负向作用(p<0.05);(3)人为高度干预的SJP技术能够显著增加高海拔植物的叶干物质含量,对群落修复效果总体较好。海拔和修复措施是派墨公路沿线边坡植物群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强调了随着海拔升高,植被自然恢复难度增大,应加强人为修复措施强度,避免引起高寒地区生态退化。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22-10-31
  • 最后修改日期:2023-01-06
  • 录用日期:2023-01-10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