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模拟研究

      2024, 44(2):22-31.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2.003

      关键词:带状砂沟增渗湿润锋累积入渗量HYDRUS-2D/3D
      摘要 (132)HTML (0)PDF 3.33 M (519)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为砂沟集雨工程设计、运行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HYDRUS-2D/3D软件,建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利用室内试验验证模拟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入渗过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模拟分析不同影响因素下带状砂沟模式下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变化过程。 [结果]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且一致性良好,表明所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能够有效获取带状砂沟模式下不同时刻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数值;均质土壤填充带状砂沟存在明显的增渗效应。原土质地、砂沟距、砂沟宽和砂沟深均对增渗率有较大影响,增渗率随原土饱和导水率和砂沟距的增大而减小,随砂沟宽和砂沟深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湿润锋轮廓呈下低上高的U形,随时间的延长,U形侧边湿润锋逐渐靠近砂沟交汇面,顶部平台逐渐消失;原土质地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较大,湿润体随原土饱和导水率的增大而增大;砂沟深对湿润锋的形态和分布影响较大,随砂沟深度的增大,U字体型垂向拉伸,左侧湿润深度显著增大,右侧湿润深度变化微弱;砂土质地、砂沟距和砂沟宽对湿润锋运移距离影响较小。[结论] 带状砂沟土体构型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土壤质地类型和砂沟结构参数对土壤累积入渗量和湿润锋运移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影响。

    • 不同防护措施下流沙地表层温湿度的日变化特征

      2023, 43(6):72-80,8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3.06.010

      关键词:流沙地表管件防护地表层温湿度灌溉
      摘要 (99)HTML (0)PDF 4.50 M (66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防护措施下流沙地表层温湿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理,为沙漠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大田试验,设置5种防护措施(单管防护、管裹反光膜、管壁开孔、管内覆秸秆和双管防护),3种管件直径(75,90,110 mm)和3种露地高度(10,15,20 cm),以无防护流沙地表为对照,依托土壤温湿度记录仪对地表层温湿度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5种防护措施均能起到降温作用,其中双管防护降温效果最好;同一防护措施下,06:00时刻管内地表层温度随管件直径的增大而增大,其他时段则随管件直径的增大而降低,而全天时段管内地表层温度随露地高度的增大而降低;管内地表层温度随流沙地表层温度的增大而增大,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830);与无灌溉相比,灌溉在白天时段(06:00—21:00)起降温作用,而夜间时段(21:00—06:00)起保温作用;管内地表层水热存在耦合效应,地表层含水率越高,其温度越低。[结论] 双管防护+灌溉措施最有利于流沙地表层控温保水,其中最佳管件参数是管件直径110 mm和露地高度20 cm。

    • 黑河流域上游水沙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8, 38(2):1-7.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2.001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检验成因分析
      摘要 (1654)HTML (0)PDF 1.46 M (1350)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黑河流域上游干流的水沙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成因,为流域生态保护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黑河上游干流主要水文站近60 a的实测径流、输沙及降雨资料,通过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累积距平法和相关分析法,研究水沙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结果]黑河上游干流径流量总体上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增加趋势;输沙量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呈不显著增加趋势,但莺落峡水文站输沙量从2001年开始呈显著下降趋势。[结论]降水增加是影响黑河上游径流量增多的重要原因;水土流失导致了札马什克站和祁连站输沙量的增加,而水库拦沙是莺落峡水文站输沙量显著减少的主要原因。

    • 滴灌条件下容重对压砂土壤水分入渗规律的影响

      2016, 36(1):169-173,20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1.029

      关键词:点源入渗容重种植年限双重介质
      摘要 (1551)HTML (0)PDF 1.51 M (1225)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土壤容重对压砂地点源入渗的影响规律,为西北旱区发展砂地滴灌技术提供实际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土槽试验,以裸地(无植被和压砂)为对照组(CK),研究了土壤容重(1.23,1.38,1.53 g/cm3)对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新压砂地、中压砂地、老压砂地)砂石层和土壤层两相介质点源入渗规律的影响. [结果] 压砂土壤点源垂直累积入渗与其容重和种植年限皆呈负相关关系,压砂土壤在入渗初期,容重对其入渗深度无明显影响,当入渗到达土壤后,入渗深度明显受到容重的影响,容重越大,入渗深度越小;CK水平入渗距离随容重增加而增加,压砂土壤水平入渗随容重增加的变化无明显规律.用λ表征湿润体纵横比,CK和压砂土壤的λ总体随土壤容重增加而减小,压砂土壤容重相同时,λ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减小.CK入渗前期λ随入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后期趋于平缓;压砂土壤λ入渗初期随时间增加显著增大,当入渗到达土壤时λ减小,中后期随入渗时间增加λ缓慢增长直至变化不明显. [结论] 压砂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有促进作用,压砂土壤点源垂直累积入渗与其容重和种植年限皆呈负相关关系.

    • 基于农户生计和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黑河流域生态治理政策研究

      2016, 36(3):297-30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3.051

      关键词:黑河中游地区生态输水治理工程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 (1137)HTML (0)PDF 1.18 M (1346)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黑河中游地区生态输水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样本区550户农户进行调查,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 中游农户对生态输水治理工程持认可态度,但大部分农户考虑到成本效益、土地规模和灌溉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不愿意发展节水农业;同时项目对农户生计造成一定影响。[结论] 黑河生态输水治理工程对节水农业投入不足,水资源短缺形式依然严峻;农户生计受到一定影响,加大了生态治理成果维护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生态输水治理的同时,要建立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扶持节水农业发展,改善农户生计多样化,实现农户生计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 层状土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与验证

      2015, 35(1):215-219.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1.040

      关键词:层状土壤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SWMS-2D
      摘要 (1172)HTML (0)PDF 382.20 K (1760)收藏

      摘要:[目的] 为进一步认识层状土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方法] 依据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建立了垂直一维土壤饱和-非饱和水分运动的数学模型,并用SWMS-2D软件进行求解。采用已有文献资料,对均质土和层状土的土壤剖面含水率、土壤湿润锋运移值和累积入渗量及入渗速率等指标的实测值与模拟值进行分析验证。[结果] 实测值与模拟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提出的数学模型既适用于均质土壤,也适用于层状土壤。[结论] 所建模型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均质土和层状土垂直一维入渗土壤水分运动的状况,证明利用SWMS-2D软件对层状土柱中土壤水分运动进行模拟具有可行性。

    • 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参数影响因素及其简化模型

      2012(4):190-195.

      关键词:膜孔灌充分供水点源入渗Philip模型数值模拟
      摘要 (1221)HTML (0)PDF 569.76 K (1320)收藏

      摘要: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的土壤水分运动数学模型,并应用SWMS-3D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模拟并分析了充分供水条件下多种典型土壤的点源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累积入渗量曲线符合Philip模型;在相同土壤质地、容积密度下,吸渗率与稳渗率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稳渗率随灌溉水深的增大而略有增大.基于Philip模型,提出了包含膜孔直径、灌溉水深的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简化模型.并利用黄土高原典型土壤的室内试验资料与已有文献资料对简化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简化模型能较简单地确定吸渗率和稳渗率,可较准确地反映充分供水条件下点源入渗特点.

    • 混掺小麦秸秆对不同土壤育苗砖蒸发的影响

      2012(5):253-256.

      关键词:土壤类型秸秆比例育苗砖蒸发
      摘要 (1173)HTML (0)PDF 438.12 K (1501)收藏

      摘要:育苗砖能为植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引导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生长, 且苗的移栽不受时间限制。对红黏土、黄绵土、山地白土和黑麻土分别添加0%, 5%, 8%和10%的小麦秸秆后制得育苗砖, 并对其进行蒸发试验。 在相同土壤下测得它们蒸发量大小顺序为:混掺0%小麦秸秆的育苗砖>混掺5%小麦秸秆的育苗砖>混掺8%小麦秸秆的育苗砖>混掺10%小麦秸秆的育苗砖。 结果表明, 混掺小麦秸秆对育苗砖蒸发影响显著, 而且秸秆混掺比例越大蒸发量越小, 故添加秸秆可有效减少育苗砖的蒸发损失。 混掺相同比例小麦秸秆的不同土壤育苗砖, 蒸发量大小顺序为:红黏土育苗砖>黑麻土育苗砖>山地白土育苗砖>黄绵土育苗砖。 综合分析来看, 混掺10%小麦秸秆的黄绵土育苗砖蒸发损失最小。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