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36(3):297-30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3.051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黑河中游地区生态输水治理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因素,为该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样本区550户农户进行调查,并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建模分析。[结果] 中游农户对生态输水治理工程持认可态度,但大部分农户考虑到成本效益、土地规模和灌溉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不愿意发展节水农业;同时项目对农户生计造成一定影响。[结论] 黑河生态输水治理工程对节水农业投入不足,水资源短缺形式依然严峻;农户生计受到一定影响,加大了生态治理成果维护的风险。因此,在进行生态输水治理的同时,要建立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扶持节水农业发展,改善农户生计多样化,实现农户生计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015, 35(4):59-6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3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林分土壤空间和不同位点上的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旨在为毛竹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法,以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开展试验。[结果] 各林分的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与研究区域的降雨和蒸发季节变化一致,每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2.98%~37.88%之间,年均土壤含水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31.95%) > 竹杉混交林(30.46%) > 竹阔混交林(30.10%) > 杉木纯林(29.78%) > 毛竹纯林(29.31%)。空间垂直变化上,常绿阔叶林地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但是其他林分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共同作用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林内降雨量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直接因子。
2014(1):160-165.
摘要:利用遥感影像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近20 a黑河下游核心绿洲区的土地荒漠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的沙漠面积在不断增加,在近20 a里沙漠面积增加约31 km2;2001年盐碱地面积为465.97 km2,比1990年增加82.29 km2,2002年分水工程实施后,盐碱地面积开始减小,2010年又有所增加;近20 a中,沙地在稳步增加,林草地在持续减少,二者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在不同的土地覆被类型中,林草地、盐碱地、沙地和水体的变化较大。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对研究区土地沙漠化的影响显著,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人为因素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的影响在短期内决定着研究区绿洲的演变方向。
2011(5):158-162.
摘要:经过10a调水和生态治理,黑河流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调查结果显示,黑河下游地区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导致农业用水增加;缺乏资金支持和水价偏低制约节水灌溉的推广;生态治理成果维护风险大,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是维护当前生态治理成果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恢复的植被在项目结束后有可能被重新开垦为农田,该项目产生的环境成果面临再次破坏的风险。因此,把发展经济、改善教育、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修复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黑河流域农业节水和生态建设工程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