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3(6):346-357.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3.06.040
摘要:[目的] 探究中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时空分异及演变特征,分析中国农业发展现状,为进一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利用超效率(evidence-based model,EBM)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估计法进行非参数检验,并通过ArcGIS图示法探究全国不同地区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时空分异及演进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考察不同驱动因素对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综合影响。[结果] ①2001—2020年全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各省年平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②全国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在空间上呈现出“北低南高”“西低东高”的现象。③全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地区差距呈缩小态势,存在动态收敛性特征,各个省份内部的农业用水绿色效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其中西北地区的核密度曲线最为平缓,两极分化现象最为严重。④技术水平、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对中国农业用水绿色效率的影响程度整体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结论] 各省区应结合自身优势,从农业技术水平、农村社会福利等方面出发,推动提升农业用水绿色效率。
2010(4):163-166.
摘要:透水面是城市雨水利用的重要手段。以大连典型市区——西岗区和中山区为研究区域,根据2005年航摄采集的基础数据统计了当年各类透水面的面积,进而根据当年的降雨量、地表径流的截留系数和地下水的下渗补给系数计算得出研究区域透水面的集雨量,然后根据相应的经济、生态效益指标计算了透水面的集水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透水面的总面积为3663.30h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51.5%;林地、草地和透水路面的面积比为6.5∶1.3∶1.0。(2)研究区域林地、草地、透水路面对降雨径流的截流量为1.69×107m3,其中补充到地下水层的雨水量为5.0×106m3;合计产生经济效益1.4×106元,生态效益5.52×107元。同时,由于大连市透水面的发展控制了城市水土流失,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了该市的和谐发展,因而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009(4):224-228.
摘要:基于遥感和GIS技术,以2000年TM和2007年CBER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析了渭南8县(市、区)地貌格局及居民地面积的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川、塬、沟壑、沙地和河道兼具,以渭北台塬和渭北沟壑面积最广,比重均超过20%;(2)7a间研究区居民地增加6044.1hm2,其中临渭区增长2718.6hm2,面积变化最多,其次是大荔县,面积增长1057.8hm2,潼关县增长最少,为123.1hm2;研究区居民地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年变化率)均值为2.03%,而各县年变化率以临渭区最高(3.75%),澄城县最低,仅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