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4(3):231-24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3.024
摘要:[目的] 甘肃省甘南州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补给区,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旨在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2005—2020年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因素展开分析。[结果] ①甘南州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和涵养总量分别为25.77 mm,9.45×108 m3,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南部高北部低,草地和林地水源涵养功能占据主导地位,其水源涵养量分别占水源涵养总量的65.92%和29.43%。 ②2005—2020年水源涵养整体呈增长趋势,平均增长幅度为1.10 mm/a。对于行政区划来说,水源涵养量高值主要分布在玛曲南部、迭部南部和舟曲;对于地形因子来说,其高值主要集中在海拔3000~4000 m区间和8°~25°坡度区间。 ③结合地理探测分析,降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是影响研究区水源涵养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论] 甘南州水源涵养功能存在明显的时间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量)和人类活动(主要是土地利用)的双重影响是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4, 44(4):247-25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4.026
摘要:[目的]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重要屏障。揭示该区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对土壤风蚀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环境安全与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土地利用、气象和基础地理信息等数据,采用修正的土壤风蚀方程模型,揭示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剖析生态系统类型转换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 ①2000—2022年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生态系统间转换强烈,生态系统类型转换总面积6 019.59 km2,以草地与荒漠以及耕地与林草的相互转化为主,2015年之后生态系统趋向稳定,各类生态系统动态变化强度降低; ②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土壤风蚀模数为56.39 t/hm2,按土壤风蚀量由大到小为荒漠、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土壤风蚀程度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和科尔沁草原生态功能区等区域; ③内蒙古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各类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造成土壤风蚀量净减少了1.08×108 t,生态退耕、耕地开垦、草地质量提升、荒漠化防治和建设用地扩展造成土壤风蚀模数分别减少了0.11,0.23,0.66,0.84,0.68 t/hm2。[结论] 应加强巩固内蒙古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治理成效,避免复垦与新开荒事件发生,促进内蒙古地区荒漠化综合防治及高质量发展。
2022, 42(2):107-113,121.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2.015
摘要:[目的] 探讨绿肥填闲种植对旱作冬小麦农田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其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4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夏闲期种植长武怀豆、苏丹草、怀豆/苏丹草混播以及裸地休闲(CK)对旱作冬小麦收获期农田耕层(0—2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和团聚体的影响。[结果] 在0—10 cm土层,与CK相比,苏丹草和混播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怀豆,苏丹草和混播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大团聚体(>5 mm)所占比例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0—20 cm土层,苏丹草处理大团聚体所占比例和MWD均显著高于CK。土壤容重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毛管孔隙度和团聚体平均重量与绿肥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土壤总孔隙度、饱和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与绿肥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夏闲期单播种植长武怀豆、苏丹草及混播均能显著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综合来看,苏丹草单播的效果优于长武怀豆单播和二者混播。
2022, 42(5):293-30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5.036
摘要:[目的] 查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顺坡迁移过程的影响,为该区土地资源利用及土壤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37Cs核素示踪技术,结合现场调查,研究藏东南地区梯田系列和复合坡耕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明坡面土壤137Cs面积浓度与同样深度(30 cm) SOC、TN面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①在整个梯田系列内,土壤137Cs面积浓度从坡顶到坡脚呈离散分布格局,上部梯田下坡部位土壤137Cs面积浓度明显高于紧邻的下部梯田上坡土壤,且上坡梯田表现为土壤侵蚀,而下坡和坡脚梯田则表现为土壤沉积;在单个梯田景观内,土壤侵蚀速率主要呈上部坡位高,下部坡位低的趋势; ②复合坡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表现为先波动减少,然后逐渐增加的趋势,即坡顶部位土壤侵蚀速率相对较高,顺坡向下逐渐变小,在坡中部和下部表现为沉积,在坡脚部位土壤侵蚀速率又逐渐增加; ③梯田系列和坡耕地土壤137Cs面积浓度与SOC,TN面积浓度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 在藏东南地区,梯田有效地改变了该区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土壤137Cs示踪技术可以较好地示踪该区坡耕地土壤、SOC和TN顺坡迁移和空间再分布状况,防控耕作侵蚀的危害也应当得到与水蚀同样的重视。
2020, 40(4):329-33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4.044
摘要:[目的] 总结日本东京湾海岸线防护的特色和经验,为中国海岸线防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法对日本东京湾区的台风事件进行梳理,分析其历年来面临的典型台风灾害事件、相关法律和规划的演变过程,以及海岸线的防护措施。[结果] 东京湾海岸线安全防护规划的特色主要分为4个方面,即灾害防护类型的多元性,规划理念的多维度性,防护空间体系的多层次性,防护策略体系的多样性。[结论] 通过制定海岸保护规划,构建多重防护措施,提高灾害监控预警能力,能更好地防护和建设中国海岸线。
2018, 38(6):322-32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6.049
摘要:[目的] 对西安市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进行研究,为保护区未来环境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InVEST生物多样性模型,结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从保护区整体、分区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类型分别对保护区生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①2006—2016年,保护区内农田急剧减少,对草地、森林和湿地面积的增加贡献较大。②保护区生境质量呈上升趋势,局部有所下降,整体生境质量中等。③保护区所在各区生境质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灞桥区、未央区、高陵区,生境质量指数平均值分别较2006年增长了21.05%,50.01%,37.84%。[结论] 人工生境包括交通用地、居住地、工业用地和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天然生境包括湿地和森林对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贡献较大,保护区森林面积略显不足。
2011(5):200-203.
摘要:污泥的透水性差,难以干燥是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障碍。可以利用污泥的这一特性,开发污泥保水的新功能。以土培及玉米盆栽研究污泥不同含量与在土壤中不同放置方式的保水效果,对土培的含水量、失水量及失水率,盆栽土壤水分含量及植株生物量进行了系统分析。污泥含量高的处理有一定保水效果但不及保水剂处理,而其盆栽结果却优于保水剂处理。污泥在土层的不同放置试验表明,在土壤中层状放置的土培及盆栽试验结果均优于全层混合,且双层的效果最优。污泥具有较强的保水性,是有待开发的新功能。与在土壤合适的放置方式结合,可更好地发挥其保水潜力。
2011(5):215-219.
摘要: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领域之一。基于SPOT-VGTNDVI数据集和黄土高原气象资料,应用最大化合成法和Kriging插值等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过程进行了多时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期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线性增速为9.9%/10a,NDVI在旬、月和季尺度的变化曲线均呈单峰型,8月份达到最大值,2月为全年的最低值。研究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DVI对气温和降水变化响应的最优尺度为月尺度。黄土高原地区NDVI在旬、月尺度上与温度的相关程度强于降水,而季尺度上与降水的相关程度强于气温。
2010(2):124-128.
摘要:依托24a轮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重点对2007年不同轮作方式和施肥条件下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春玉米叶面积,生物量及籽粒产量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在相同施肥条件下,玉米连作(CT)处理的叶面积、生物量以及籽粒产量均高于玉米轮作处理;在轮作(RT)条件下,叶面积、生物量以及籽粒产量均为:RT—NPM>RT—NPK>RT—NP;不同处理间总生物量及籽粒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处理0—300cm土壤平均含水量在整个生育期先降低后升高,灌浆期降至最低,春玉米耗水量顺序为:CT—NPM>RT—NPM>RT—NPK>RT—NP;在相同施肥条件下,轮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大于连作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轮作不同施肥处理,RT—NP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RT—NP和RT—NPK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均较低。
2009(1):115-118.
摘要:通过对棉花生育期的监测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溉定额土壤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灌水量对棉花地土壤盐分的影响十分显著,灌后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初始土壤含盐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洗盐效果趋于明显。灌水周期为7d的处理抑盐效果优于灌水周期为3.5d的处理。土壤盐分含量呈现随距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滴头下方土壤含盐量减少幅度最明显,在水平方向距滴头50cm以内基本无明显的盐分累积发生。通过对棉花主根区范围内土壤盐分的量化分析,得出最优的洗盐模式为灌水周期7d,灌溉定额为3900-4500m3/hm2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