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54-57.
摘要:结合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实际利用情况,以不改变原坡面参数为前提,在天然降雨条件下,对5°和8°坡耕地3种不同耕作方式下的径流量和产沙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暗棕壤坡耕地不同坡度下不同耕作方式的保水保土效益及其产流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量影响差别很大,表现为8°横垄玉米> 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 5°横垄玉米> 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 8°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 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2)不同小区的产沙量与产流量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即产流量越大,产沙量越大,但二者并不呈线性关系。(3) 8°横垄玉米小区最易产流,而产流与否可根据I30进行判断,当I30 ≥ 6 mm/30 min时,产流的概率达到了91%,产流时的最小降雨量为6 mm。(4) 8°和5°横垄玉米+秸秆还田+地埂植物带小区的产流与否受降雨强度的影响远大于受降雨量的影响。
2014(3):207-21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1
摘要:为改善坡面荒芜旱地,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经果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一和配合施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不同施肥方式对0-20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不同,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NPKOM) >有机肥+秸秆还田(OM) >单施有机肥(M) >秸秆还田(O) >对照(CK)。与对照(CK)相比,增幅分别为45%,37%,26%,10%。(2) 不同施肥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通气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秸秆还田(O)的效果最为明显,达到了显著水平(p=0.043)。(3) 土壤中全N,全P,全K动态变化不仅与各元素投入与产出量有关,同时与施肥方式以及各元素含量本底值密切相关,本底值越大,各元素增减幅度越大。配合施肥方式与单一施肥方式对比,对增加土壤中全N,全P含量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养分投入量增加的缘故,并且全N,全P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K含量均为降低,降低程度因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2012(4):32-35.
摘要:采用室内分析与野外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PIC(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研究了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抗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0—5cm土层<20—25cm土层<40—45cm土层,坡下部<坡上部,7°<10°.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中值粒径无明显变化规律.(2)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它与土壤容重和有机质相关性较好.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崩解速率越小.(3)土壤崩解速率随坡度和坡位变化规律一般表现为:坡上部<坡下部,7°<10°.(4)该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处于0.20~0.40之间,土壤抗蚀性能较弱,应加强土壤抗侵蚀研究及水土流失方面的防治工作.
2009(3):141-144.
摘要:选用云母粉和丙烯酸单体为原料,通过交联合成方式,合成了一种新型的保(吸)水材料,在探讨了其保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室内培养试验,进一步分析了其对土壤供钾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云母粉聚丙烯酸交联物具有很好的保(吸)水特性,尤其具有很好的吸含盐溶液的能力;将其施入土壤后在低剂量时就可以明显提高土壤的供钾强度,并在高剂量时提高土壤钾素的缓冲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