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5):238-241.
摘要:阐述了水土保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旅游资源及水土保持旅游的科学内涵, 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旅游的关系。水土保持可为发展旅游提供一定的旅游资源, 为某些旅游地、景区景点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增加景区景点美感。开展水土保持旅游可以提高水土保持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了水土保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功能, 提出了应加强水土保持部门与旅游部门的合作, 增加水土保持旅游开发意识, 开展有关水土保持旅游研究, 培育典型, 不断总结经验等促进水土保持旅游的建议。
2006(4):96-100.
摘要:通过定位观测和实地调查,对陕北多沙粗沙区已建乡村聚落的水力侵蚀,新建窑洞(房)过程中的弃土侵蚀及窑洞坍塌形成的侵蚀进行了研究。(1)观测期间(200406-200410),乡村聚落的平均水力侵蚀强度为5 434.3 t/km2,已达到强度级侵蚀,其中户间道路为7 348.0 t/km2,户间空地为6 873.2 t/km2,院落为2 081.7 t/km2;(2)新建1孔(间)窑洞或平房,平均弃土34.9 m3,相当于动土量的23.6%;延安以北丘陵区近20a新建窑(房)平均每年弃土7.96×107m3,弃土年流失量约为5.17×106m3(7.76×106t/a);(3)在调查的102孔(间)塌窑所形成的松散堆积体中,平均每孔(间)窑(房)年流失泥沙46.3 m3。延安以北丘陵区因塌窑每年流失泥沙1.25×107m3(1.87×107t/a)。研究表明乡村聚落发展带来了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应加强研究与防治。
1994(3):12-19.
摘要:该文以流域治理前径流站实测输沙值为依据,运用拓扑分析法预测流域治理后理论输沙值,与治理后实测输沙值对比,求得流域下垫面及坡面减沙效益。并以延河流域为例,与水保、水文法对照,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987(2):41-47.
摘要:泥石流是陕南山地主要灾害之一。本文根据野外调查资料,从地质地貌、水文气象、人为因素等诸方面,简要地分析了陕南山地泥石流的时空演变规律和进一步发展趋势,并将区内泥石流分为典型沟谷泥石流、山沟型泥石流、山坡型泥石流和坡面泥石流等四大类型。文中还对陕南山地泥石流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同时提出了预防治理的设想。
1982(1):6-10.
摘要:我国在世界上是黄土最典型、分布面积较大的国家,约有44万平方公里(不包括经过扰动、改造的次生黄土状土)。这些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南部,特别在黄河中游的陕北、晋西、陇东和宁南等地,连续分布,形成波浪起伏的黄土高原,犹如黄土的海洋。在这里黄土厚度一般达到数十米至数百米。洛河及泾河中下游厚度较大,可达百米以上,如陕北洛川塬厚达130—160米,陇东的董志塬黄土厚达200米,环县达285米,定边县姬塬厚达300米,成为我国黄土厚度的几个中心。我国黄土厚度之大,地层之全,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茫茫黄土海,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黄土地貌,组成了驰名世界的独特的黄土高原地貌景观。正确地认识黄土地貌,对改造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