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4(1):172-180,192.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1.018
摘要:[目的] 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计算武威市2000-2020年5期风蚀模数,获得区域风蚀的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重点建设工程分布等空间要素叠加分析方法,提出该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域划分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于划分武威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结果] 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能较好地估算武威市多年风力侵蚀模数,其多年风力侵蚀模数为5 788.98[t/(km2·a)],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总量1.92×108 t;研究区风力侵蚀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下降,偶有上升趋势,且风力侵蚀强度等级明显减弱;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分布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依据多要素叠加风蚀分区治理方案,武威市可治理风力侵蚀面积共2 872.66 km2,其中民勤县1 468.48 km2,凉州区708.75 km2,古浪县695.43 km2。[结论] 风力侵蚀分区治理是武威市风蚀水土保持的重点工作,根据风蚀分区治理划分结果,针对不同行政区划,民勤县北部坡度较低的平坦戈壁沙漠地区是其重点关注区域,治理措施应以风沙防治和植被恢复为主,并需要注意控制人为工程建设扰动的影响,明确区域管理范围;凉州区应注意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古浪县应以封育措施和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为主。同时,在戈壁沙漠地区需特别注意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等施工扰动的风沙防治和生态恢复。
2023, 43(2):248-255.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1012.002
摘要:[目的] 分析陕西省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为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构建水—经济—社会—生态评价体系,利用AHP、熵权法并结合TOPSIS方法评价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引入耦合协调度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结合发展规划进行承载力演化分析和预测。 [结果] 榆林市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弱水平,榆阳区、神木市、定边县等存在发展不协调问题,人口密度大、农业用水量高是榆阳区承载力主要障碍因素,生态环境用水需求是神木市主要障碍因素,水资源本底弱、可利用量低和水土流失问题是东部区县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素。2020年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较2016年整体提升,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引水工程实施下,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和横山县水资源承载力提升,其他区县受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水资源承载力进一步弱化。 [结论] 榆林市水资源承载力和地区协调发展存在局部脆弱和失衡问题,应进一步调整用水结构、优化水资源配置,统筹规划水—粮食安全—生态保护。
2021, 41(2):194-20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2.026
摘要:[目的] 研究黄土区梯田不同覆膜条件下的土壤呼吸特征,为探寻土壤碳循环的合理农业覆膜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置裸地、白膜地和黑膜地3个处理进行试验。[结果] ①不同覆膜方式玉米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都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日均值表现为:黑膜地 > 白膜地 > 裸地,且不同覆膜条件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②白膜地和黑膜地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为:7月 > 5月 > 3月 > 9月 > 11月,裸地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为:7月 > 3月 > 9月 > 5月 > 11月,夏季土壤呼吸活动最剧烈,且不同覆膜条件不同月份土壤呼吸速率两两之间差异显著。③不同覆膜条件的土壤CO2年排放量表现为:黑膜地>白膜地>裸地,且夏季和秋季的土壤CO2年排放量均高于春季和冬季。④不同覆膜条件玉米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5 cm土壤温度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且都表现出极显著相关,覆膜玉米地5 cm土壤温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高于地表温度,裸地则反之,白膜玉米地土壤呼吸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高于其他覆膜情况。[结论] 不同覆膜条件下,土壤含水率自表层至深层呈现S形变化规律,裸地在0—60 cm土层的含水率明显低于两种覆膜地。梯田在不同覆膜条件下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呼吸CO2释放量均增大,可有效改善黄土区梯田土壤碳循环环境。
2020, 40(3):43-49.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7
摘要:[目的] 研究覆膜作物、牧草地和撂荒地模式下梯化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黄土区梯化坡地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土区甘肃省陇西县梯化坡地为研究对象,选择5种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苜蓿地、撂荒地2 a,撂荒地4 a和荒草地)按不同坡位(挖方段、中间段、填方段)进行土壤取样,对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玉米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容重最小;土壤机械组成均表现为:细砂粒 > 黏粒 > 粉粒 > 粗砂粒;土壤含水量、容重、黏粒和粉粒均表现为:挖方段 > 中间段 > 填方段,而粗砂粒、细砂粒、有机碳、速效钾和水解性氮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土壤pH值均值变化为苜蓿地最大,撂荒地最小,且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有效磷均值均表现为玉米地最大,水解性氮均值表现为:苜蓿地 > 玉米地 > 撂荒地2 a > 荒草地 > 撂荒地4 a。[结论] 覆膜玉米地表现出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及养分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填方段的土壤更加肥沃,耕作中应注重加强对挖方段的施肥。
2018, 38(1):82-88,95.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4
摘要:[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释放特征,为揭示该区域不同立地类型C循环特征奠定基础。[方法]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对标准径流小区红豆草、苜蓿、撂荒地和梯田苜蓿、沙打旺5种地类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地表温度、土壤温度(5 cm)、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结果]①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年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沙打旺(梯田)2.27 μmol/(m2·s) > 红豆草1.79 μmol/(m2·s) > 苜蓿1.77 μmol/(m2·s) > 苜蓿(梯田)1.62 μmol/(m2·s) > 撂荒地0.77 μmol/(m2·s);②土壤呼吸速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夏季与春、秋、冬3季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③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5 cm)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除撂荒地外,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5 cm)的相关度均高于其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度,各样地土壤温度(5 cm)Q10值介于1.94~3.00;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线性相关不显著(p>0.05),但与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关(p<0.01)。[结论]梯田土壤呼吸速率总体表现优于坡地,裸露地表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2017, 37(5):241-244,275.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5.040
摘要:[目的] 监测黄土高原丘陵地区淤地坝在运行中的缓慢和微小变化,及时发现淤地坝的病险隐患,为科学监测、评价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乃至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安全运行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Nove MS 50全站扫描仪对南湾骨干坝和别杜川骨干坝坝体沉降、水平移位及坝体表面侵蚀进行定期激光扫描,利用等间隔的点云记录坝体和库岸不规则形态。[结果] 两期监测对比可以看出,南湾骨干坝接近路面的部分有约1 cm的变化,左侧库岸有明显的变化,变化量约为0.8 cm,日后极有可能会发生小规模坍塌。别杜川骨干坝整个堤坝在半年的时间内右侧部分约有1~2 cm的下降变化,监测结果和管理部门常规监测变形结果一致。[结论] 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于淤地坝变形监测,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直观获取淤地坝坝体和库岸表面数据,使得变形监测工作更加全面、便捷、可信。
2012(2):261-266.
摘要:对新建青藏铁路沿线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新建青藏铁路沿线各样带植物丰富度(S)的变化呈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随样带的递进有缓慢上升之势。优势度指数(P)呈下降趋势。物种丰富度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H指数值的大小。同时,当多样性指数相近时,均匀度小的群落比均匀度大的群落其优势种更为明显,优势度也更高。(2)在多年冻土地带植物的次生恢复过程中,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随与铁路距离的增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75 m处达到最大值,在300 m处群落的3个指数值最小。说明受轻微干扰的植物群落在经过次生恢复后其多样性指数要高于原始群落,可达到更稳定的状态。(3)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上升和下降呈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对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主要受海拔变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