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黄土高原子午岭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组成研究

      2010(1):43-48.

      关键词:黄土高原林龄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
      摘要 (1187)HTML (0)PDF 295.04 K (1540)收藏

      摘要:为了认识土壤微生物在天然油松林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平板培养法和MPN法测定了不同林龄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3大类群和主要功能群组成;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结果显示,由10a林发展到25a林,土壤微生物总数量和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25a之后逐渐下降;细菌数量在土壤微生物中占绝对优势,真菌及放线菌数量较少;10a林氨化细菌及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最高,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由10a林发展到25a林,固氮菌数量上升,25a后呈下降趋势,到40a后趋于稳定;由10a至40a林,硝化细菌数量无显著变化,但由40a至70a林,其数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综合性指标Shannon-Wiener指数,由10a林发展到70a林,呈增加趋势;土壤MBC以10a林最低,之后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油松林土壤微生物组成有其独特的规律及变化原因。本研究从土壤微生物学角度为黄土高原油松林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借鉴。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油松与沙棘混交油松成林过程研究

      2006(2):40-44.

      关键词:油松沙棘混交模式年降水量
      摘要 (1001)HTML (0)PDF 241.08 K (1445)收藏

      摘要:在陕北丘陵沟壑区,以油松纯林为对照,通过对油松与沙棘行状混交、带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不平茬的油松树高、地径、树冠、顶梢生长、存活率等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方式混交的油松在栽后前3 a的生长状况与纯林无差异.当混交林的沙棘覆盖度达到70%以上后,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不平茬的油松生长量开始下降,栽后6~7 a大量死亡,第8 a基本死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油松,随着平茬沙棘的萌生,油松的生长量大于纯林,在萌生沙棘生长的第3 a,沙棘覆盖度达40%~45%时,油松的生长量明显大于对照;带状混交的油松,当沙棘侵入油松林带后,油松的生长量大于对照,当沙棘的覆盖度达40%~45%时,油松生长速度与纯林的差异明显.不同年份的降水量对油松的生长影响显著,但滞后1 a.

    • 岷江上游中山区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2004(5):10-13.

      关键词:岷江上游土壤理化性质人工油松林次生灌丛
      摘要 (1205)HTML (0)PDF 216.02 K (1764)收藏

      摘要:对岷江上游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0—60cm深土壤理化性质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土壤容重为1.40g/m3,比次生灌丛(1.01g/m3)高0.39g/m3;人工油松林自然含水量略高于次生灌丛,而人工油松林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非毛管含水量依次为:29.1%,20.9%,11.1%,它们分别比次生灌丛低23.8%,19.1%,1.9%;次生灌丛的土壤孔隙度是53.0%,高出人工油松林21%;土壤养分所测6项指标中,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次生灌丛,K表现尤为突出,是油松林的1.81倍;人工油松林和次生灌丛pH值分别为6.23和8.39。说明在人为干扰严重的环境下,人工油松林可能有恶化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林地肥力的趋势。

    • 黄土丘陵区油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相关分析

      1996(2):38-42.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油松气候因子连年生长量
      摘要 (1090)HTML (0)PDF 319.28 K (1125)收藏

      摘要: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油松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油松是对气候因子反应敏感的树种;气候因子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起作用的。影响油松树高、胸径、材积连年生长的主导气候因子分别为:降水量和≥10°积温;降水量、≥10°积温和光照时数;降水量、光照时数和≥10°积温。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