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43(1):24-31.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3.01.004
摘要:[目的] 对比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下黄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恢复模式的合理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以黄土区撂荒地(C1,对照)、苜蓿地(C2)、天然草地(C3)、油松+侧柏混交林(L1)、刺槐+侧柏混交林(L2)为对象,采用萨维诺夫法和单环双水头法分别测定了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状况、饱和导水率(Ks)。以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直径(GMD)、颗粒分形维数(D)、破坏率(PAD)、>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占比(Mw)和饱和导水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①0—30 cm土层范围内,C1的GMD和MWD最低,林草植被恢复类型的GMD,MWD表现为L1和C3>L2和C2,而PAD和D则相反。 ②0—10 cm土层,L1的>0.25 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最高(47.24%),其次是C3和L2,C1最低(24.00%);而10—30 cm土层,C3的>0.25 mm水稳定团聚体含量最高(10—20 cm处为35.41%,20—30 cm处为27.96%),L2最低(10—20 cm处为11.46%,20—30 cm处为8.00%)。 ③不同林草植被恢复类型的表层土壤入渗特性变异系数均介于0.001~0.360,L1的Ks(0.307 cm/min)最大,C1的Ks(0.044 cm/min)最小。 ④团聚体稳定性指标(PAD除外)和Ks均与有机质、孔隙度、容重呈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论] 林草植被恢复有助于改善黄土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长期林地恢复类型(L1)的团聚体稳定性和入渗特性优于天然草地(C3),而短期林地恢复类型(L2)却不如天然草地(C3),植被恢复应注重时间的积累。
2019, 39(5):60-6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5.009
摘要:[目的] 了解果园土壤呼吸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退耕还果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碳源汇功能变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以盛产期果园为对象,利用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Li-COR,Lincoln,NE,USA)连续3 a原位监测了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分析了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和年际间的变化及其与水分、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异特征:最高值出现在雨季(7-9月),3 a分别为3.14,3.98,4.71 μmol/(m2·s),最低值出现在11月后,3 a依次为0.99,0.88,0.69 μmol/(m2·s);年际间累积呼吸量变异约21%。土壤呼吸与温度呈显著指数关系,而不同水分状况下土壤呼吸及温度敏感性(Q10)不同,当土壤水分含量<11.12%时,土壤呼吸为2.01 μmol/(m2·s),当土壤含水量变化于11.12%~23.63%之间时,土壤呼吸为2.24 μmol/(m2·s),当土壤含水量>23.63%时,土壤呼吸则为1.38 μmol/(m2·s);相应地不同水分条件下Q10值分别为1.57,1.63和1.38。[结论] 土壤水分显著影响黄土区苹果园土壤呼吸和Q10,研究结果为黄土区果园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估算提供了依据。
2016, 36(1):69-7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1.013
摘要:[目的] 探究作物生育期需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为气候变化下农作物灌溉排水决策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 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和相关作物系数,利用石河子地区1954—2012年逐日气温、降水、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资料,计算石河子地区冬小麦近59 a作物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并探究其气候趋势变化的影响. [结果] (1) 过去50 a,石河子垦区冬小麦需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越冬—返青期增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65 mm/10 a);拔节—抽穗期冬小麦需水量最大,为130.23 mm.(2) 灌溉需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拔节—抽穗期灌溉需水量最大(平均值为88.65 mm)且减少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3.11 mm/10 a).(3) 气象因子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冬小麦生育后期需水量与气象因子有极强的相关性;气象因子中,降水对于灌溉需水量影响最大. [结论] 气候变化下,石河子地区冬小麦作物需水量呈增加趋势,但降雨量的增加趋势下,灌溉需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
2014(3):141-14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7
摘要: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结合陕北黄土高原1:5万DEM数据,通过河网分形维数和稳定性系数计算,研究了陕北黄土地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分形结构复杂程度各异,表现出不同大小的水系分维值和稳定性系数,其中,黄土峁状、梁状丘陵沟壑区地貌结构最为复杂,分维值最大,稳定性系数最小。黄土残塬、黄土塬区分维值次之。黄土-风沙过渡区地形结构简单,地势相对平坦,分维值最低,稳定性程度最高。(2) 以分形参数作为定量化指标进行黄土地貌特征研究是可行的,DEM数据集是研究过程中的核心和基础。分形值所描述的分形特征与地貌类型、地质结构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对分形几何的地学机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2013(5):73-77.
摘要:新疆阿克苏市郊柯柯牙防护林绿化工程是干旱缺水环境下大面积人工植树造林的典范。以柯柯牙绿化工程中6年生、15年生和22年生的新疆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林龄防护林0.5和2m高度的防风效果以及土壤改良效应。结果表明,新疆杨防护林防风效果明显,背风面防风效能在0.5m高度表现为:22年生 > 15年生 > 6年生,在2m高度表现为15年生 > 22年生 > 6年生。综合防风效能15年生和22年生的相近,均大于6年生。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尤其表现在0-10cm的表层土。随着林龄的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不断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先增大后减少,有效磷含量则先减少后增大。
2010(6):69-74.
摘要:以西南地区麦/玉/薯三熟制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覆盖(TS)、地膜覆盖(TM)、秸秆覆盖+地膜覆盖(TSM)和垄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RSM)能改善7,10月份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而垄作(R)、垄作+秸秆覆盖(RS)和垄作+地膜覆盖(RM)的作用不明显。与平作(CK)相比,RSM,RM,RS,TSM,TM,TS和R分别使系统增产10.52%,6.11%,6.77%,4.59%,5.12%,3.15%,1.24%。这些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增幅分别为1.26%~11.08%,1.27%~10.57%。研究结果说明,从WUE、降水利用效率、产量效应、经济效益这4个方面来看,垄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耕作模式综合效益最佳。
2006(6):84-88.
摘要:针对流域水文和土壤侵蚀定量模拟分析需要,对基于TIN和Hutchinson方法建立的DEM表现地形形态和起伏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TIN建立的DEM始终存在一些平顶现象,一些较小的侵蚀沟被忽略,其上提取的河流不完全连续,多处出现多重线条河流,因而不能如实地反映地形起伏的细部特征。而基于ANUDEM建立的DEM,其派生等高线的形状与输入等高线吻合较好,较好地表现了地形的形态和起伏,对地形和坡度的反映更加连续和光滑,其上提取的河流信息基本与地形图上的河流一致。
2002(6):2-6.
摘要:对比和分析了前人对陕北黄土高原植被的研究成果后认为陕北黄土高原的阔叶栎林为主的森林界限截止于渭北黄土高原北部,即陇县、彬县、宜君、铜川、黄龙一线。经过植被破坏和土壤侵蚀后土壤基质已经严重旱化和贫瘠化,通过重建植被土壤基质是可以逐步恢复的。植被的重建应该首选择先锋植物种类,造林后应及时进行改造,使其向接近该区天然林(植被)的方向发展,并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的森林经营体系。
1997(2):31-34.
摘要: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lope increase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soil erosion caused by the extending in steep slant surface was calculat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increase of potential loss by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digging stone material. 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surface of steep slant is ex tended and the erosion is increased with project const ruction ex tending .
1997(4):46-54.
摘要:巴西东北部幅员辽阔,属于半干旱地区。包括塞基普州、安拉哥斯、波南姆布克、皮尔、帕瑞波、里奥格兰特等州(参见图1),面积达900 000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