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

      2018, 38(3):318-32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3.051

      关键词: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ArcGIS
      摘要 (1307)HTML (0)PDF 804.95 K (1052)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促进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并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基于ArcGIS 10.2软件对研究区域2005-2015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其驱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①2005-2015年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主,草地和未利用土地所占比重较少;研究期间,福建省海岸带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仅耕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基本不变;200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移。②福建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的影响,其中社会富裕程度、技术驱动力和人口驱动力是主要因素。[结论]合理确定城市、镇域开发边界,划定大城市周边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划定林地、草地和水域等生态空间,是落实土地利用空间管理的有效措施。

    • 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

      2017, 37(6):146-151,15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6.024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CLUE-S模型风险评价海坛岛
      摘要 (1269)HTML (0)PDF 848.73 K (1088)收藏

      摘要:[目的]对海坛岛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为该岛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省平潭县综合试验区规划建设的背景下,将Markov模型和CLUE-S模型相结合,模拟海坛岛2021年自然发展模式和城市规划发展模式下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并用景观指数和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不同模式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① 2021年的预测结果与2013年土地利用状况相比,在自然发展模式下森林、灌丛、湿地、农田分别减少了9.58%,5.53%,2.33%和8.82%。城市规划模式下分别减少了12.86%,6.16%,2.40%和11.67%;建筑用地面积自然发展模式下增加了24.56%;城市规划模式下增加了31.79%。②海坛岛的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日趋严重,森林、灌丛、湿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数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景观面积百分比和景观形状指数上,森林、灌丛、湿地、农田均呈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上升状态,未利用地变化不大。③海坛岛2013和2021年两种不同发展模式下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334,0.337和0.351。[结论]海坛岛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和离散化,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呈上升趋势,景观生态问题日渐严重。

    • 试验研究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孤山川流域为例

      2016, 36(2):1-7.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2.001

      关键词:中尺度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孤山川流域植被作用因子
      摘要 (1192)HTML (0)PDF 1.10 M (1462)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中尺度孤山川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为认识理解黄河泥沙变化,完善土壤侵蚀模型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根据TM影像及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获取流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与表征土壤侵蚀的植被作用因子,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重点分析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引起的植被作用因子的变化。[结果] 1975-1997年间,孤山川流域植被作用因子随着草地减少,耕地增加和植被覆盖度降低而增大,而在1997-2012年间,流域植被作用因子随着草地增加,耕地减少和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增大。[结论] 林地和草地是重要的林草措施,因此增加林草种植面积,对于减少土壤侵蚀具有重要意义。

    • 格尔木市盆地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演变

      2015, 35(5):268-273,27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5.115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演变格尔木市盆地
      摘要 (1039)HTML (0)PDF 385.57 K (1981)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2000-2010年格尔木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时空演变的研究,为实现格尔木市更好地协调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00,2005及2010年的TM遥感影像、2010年的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动态上分析了格尔木市盆地地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演变。[结果] 格尔木市盆地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未利用地为主。在2000-2010年这10 a中:(1)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最大的为建设用地,从2000-2010年增加了227.83%;变化最小的为林地,增加了1.24%。(2)各类型用地之间的主要转移为:草地流转为未利用地,来源于未利用地;耕地流转为林地,来源于建设用地与林地;建设用地流转为水域,来源于未利用地;林地流转为未利用地,来源于未利用地。水域主要流转为未利用地,来源于未利用地。(3)从2000-2005年土地综合利用指数的差值△P=-3.04,是土地利用程度的调整期。从2005-2010年△P=1.62,是土地利用程度的发展期。[结论] 格尔木市盆地地区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总体上呈增加趋势,草地、水域呈减少趋势。整个格尔木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指数较小,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相对较低。

    • 1999-2009年青海省德令哈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

      2014(5):248-25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5.052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空间动态演变趋势马尔科夫模型德令哈市
      摘要 (931)HTML (0)PDF 553.38 K (1484)收藏

      摘要:以1999年的ETM数据和2009年的矢量数据为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分析了青海省德令哈市1999-2009年土地利用/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借助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德令哈市未来20 a的土地利用/覆盖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德令哈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为主。在1999-2009年这10 a中,草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部分主要退化成未利用地;未利用地减少面积仅次于草地,减少部分主要转化成林地;耕地减少面积位居第3,减少部分主要转化成林地;林地增加面积最多,主要来自耕地和未利用地的转化;耕地的空间动态度最大,其次为林地。在未来20 a中,德令哈市耕地和草地的面积会持续减少,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将继续增加。

    • 吉林省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2014(4):317-322.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5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吉林省自然保护区
      摘要 (1408)HTML (0)PDF 609.24 K (1558)收藏

      摘要:运用3S技术,对吉林省境内的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研究区建设用地、草地和农田的面积有所增加,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有所减少;该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0.15%,空间动态度为0.43%;林地变化最缓慢,变化幅度低于区域平均变化水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9.95×108 元/a,降低率为1.73%。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价值量有所降低,分别减少0.31%,6.78%,5.15%和8.96%,草地、农田价值量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5.67%和5.13%。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地类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下降趋势。

    • 宁夏盐池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预测

      2013(3):246-251.

      关键词:马尔科夫预测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摘要 (1155)HTML (0)PDF 415.06 K (2231)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和预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对6类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盐碱地、荒漠和其他地)和其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9—2004年草地和耕地转出量最大,总体以耕地转化为草地的面积多;2004—2010年,耕地和草地转出量最大,草地和耕地互相转换的现象还存在,并且小部分草地存在沙化现象。2004年的总生态服务价值最大,整体呈先增后减的趋势。1级类型服务项中调节服务和支持服务的比例较高,年际间变化不明显。2级类型服务以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和气候调节3项为主。总体上,各年间的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最大。

    • 黔西北喀斯特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2012(4):17-20.

      关键词:土壤侵蚀流失方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喀斯特黔西北
      摘要 (1152)HTML (0)PDF 472.13 K (1772)收藏

      摘要:利用黔西北地区1974,1992和2008年共3期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图,结合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分析和模拟了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前后的土壤侵蚀状况,以及主要地类转化类型的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黔西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1974—2008年灌木林和旱地面积变化剧烈,且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1974—1992年,随旱地面积的显著增加,灌木林的显著减少,黔西北土壤侵蚀模数由29.55t/(hm2.a)上升到37.76t/(hm2.a),随旱地面积的显著减少,灌木林、有林地的显著增多,2008年下降到30.39t/(hm2.a);旱地和其他地类发生土壤侵蚀最为剧烈,大面积的灌木林转为旱地是1992年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而大面积的旱地转为灌木林和有林地使2008年土壤侵蚀状况显著改善,灌木林转为旱地仍是近期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灌木林的使用管理.

    •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效应评价

      2010(4):134-137,142.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遥感GIS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摘要 (1152)HTML (0)PDF 805.87 K (1891)收藏

      摘要:基于1997年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获得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RS和GIS技术,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生态服务价值的方法对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6年,陕北黄土高原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该区50.37%的耕地转换成为林地和草地,总体生态服务价值量显著增加7.67×106元,年增长率为0.2%,整体生态环境指数有所提高从0.145增长到0.157,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整体生态贡献指数变化明显,整体贡献指数为1.23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表明退耕还林以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整体生态环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

    • 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分析的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热环境演变--以徐州市为例

      2009(1):45-50.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地表亮温多时相遥感影像
      摘要 (1291)HTML (0)PDF 167.56 K (2287)收藏

      摘要:以1987,1994,2000和2005年共4期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先进的决策树分类法获取徐州市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通过单通道算法反演地表亮温获取城市热场分布与热环境变化信息,采用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定量描述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并综合采用这些信息对城市热环境演变与城市扩展、植被覆盖变化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Landsat TM数据结合决策树分类方法,是获取土地覆盖/利用的有效方法。通过计算地表辐射亮温来研究城市热环境变化是合适的,SAVI等因子与城市热环境显著相关,能够有效地定量描述城市扩展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结果可服务于城市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改善。

    上一页12
    共2页1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