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45(1):147-157,177.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5.01.016
摘要:[目的] 研究发育在秦岭山区的低频泥石流的特征及成因机制,为该地区此类低频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数值模拟等手段,采用实际降水频率,开展此次山洪泥石流形成过程反演,并进行危险性评价。[结果] ①强降雨快速汇集形成洪流,导致上游沟道松散物质被揭底侵蚀,形成“消防水管”效应,暴发山洪泥石流,并借助陡峭地形对全流域沟道进行侵蚀,大量堆积物和巨大冲击力在下游扩散开来形成堆积扇,并堵塞河道。②在实际降雨频率下模拟得出,泥石流全流域淤积深度在0.04~5.63 m,最大流速7.43 m/s,堆积扇面积1.91×104 m2,一次性冲出量为78 271 m3。③基于流速、泥深和危害范围,给出了高、中、低3个危险区域,堆积扇西侧区域地势较高,为低危险区,占堆积扇面积约10%,中间区域和堆积边缘至公路区域为中危险区,该类面积占62%,堆积扇东南和西南区域为高危险区,该类面积占28%。[结论] 2023年“8·11”鸡窝子山洪泥石流是一次典型由极端短时强降雨诱发的低频山洪泥石流灾害,FLO-2D模型可有效模拟泥石流的运动和沉积过程,并确定了泥石流的危险范围。
2019, 39(4):281-287.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4
摘要:[目的]对秦岭山区不同闭矿年限尾矿库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为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山区4个不同闭矿年限(2,3,6和14 a)的金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在尾矿库的库顶和边坡设置样方,对样方内植被种类、高度、密度、盖度、优势度进行调查。[结果]闭矿6 a的尾矿库植被种类最多,其次是闭矿14,3和2 a的植被种类;闭矿14 a的尾矿库植被相对高度最高,其次是闭矿6,3和2 a的植被相对较高;闭矿6 a的尾矿库植被相对密度最高,其次是闭矿14,3和2 a的植被相对密度;闭矿14 a的尾矿库植被盖度最高,其次是闭矿6,3和2 a的植被盖度;尾矿库植被主要为菊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闭矿6 a的尾矿库植被优势度最高,其次是闭矿14,3和2 a的植被优势度。[结论]金尾矿库区自然恢复植被生长情况与闭矿年限有密切关系;人工覆土可以显著增加尾矿库区自然恢复植被种类的多样性。
2017, 37(2):50-5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8
摘要:[目的] 对秦岭北麓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空间规划与管理,均衡各流域的水资源分配及城市经济发展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从流域尺度分析秦岭北麓2000年和2010年的水源涵养能力与空间格局异质性,并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年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总量为4.02×109 m3,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242.37 mm;201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4.45×109 m3,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265.33 mm。(2)黑河、石头河、灞河和浐河流域为秦岭北麓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其高值区出现在黑河流域南部、石头河流域南部、神沙河流域、灞河流域南部小流域。(3)气候因子与水源涵养能力密切相关,土地利用/覆被通过植被面积变化影响到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从植被类型来看,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的是落叶阔叶林;从土壤属性来看,棕壤的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结论] 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受气候、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及土壤条件等的综合作用而产生差异。秦岭北麓的水源涵养能力总体表现为越靠近秦岭主脊水源涵养能力越强。
2012(1):207-211.
摘要:以秦岭山地39个气象站点1959—2009年近50a来的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秦岭南北坡半个世纪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表明:(1)近50a来研究区气温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北坡气温倾向率为0.24℃/10a,南坡为0.15℃/10a;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年均温呈极显著的增加趋势,特别是北坡地区气温倾向率高达0.74℃/10a,1993年后秦岭地区气候暖化趋势显著。(2)近50a来除夏季季均气温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外,研究区春、秋、冬3季均温均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p<0.01),尤以冬、春两季平均气温上升更为显著;但1983—2009年27a间秦岭夏季气温呈上升趋势。(3)在50a尺度内秦岭北坡年均降水量在增加,而南坡年均降水量在减少,导致南北降水量差值减少;但近15a来秦岭南北坡年均降水量均有所增加,且北坡降水量增加速度更快(230.4mm/10a),说明秦岭北坡地区气候有暖湿化趋势。
2000(1):17-47,20.
摘要: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了陕西省秦岭西部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并对该区泥石流的区域规律进行了研究。
2000(2):19-21.
摘要:锐齿栎林是秦岭植被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秦岭南坡旬河流域锐齿栎林在种类组成、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谱、群落外貌和结构以及植被演替过程等方面的特征,提出了合理利用、保护及恢复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的措施。
1999(2):19-22.
摘要:对秦岭林区几种主要林型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测定分析表明:根际微生物数量表现为油松-华山松混交林>落叶松林>锐齿栎-油松混交林,且以细菌数量为主。同一林型微生物状况为根际>非根际,干基根区>干基非根区,且不同林分差异显着。微生物的数量分布与土壤酶活性、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状况等强弱呈正相关关系。
1997(4):21-25.
摘要:水石流是秦岭山地泥石流主要类型之一。分布广泛,发育典型,灾害严重。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资料,对秦岭山地水石流的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起动的力学性能作了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