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流产沙的影响

      2021, 41(3):15-21,3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3

      关键词:种植措施土壤含水率产流产沙水土保持
      摘要 (495)HTML (971)PDF 1.38 M (1080)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黔中地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贵州省龙里羊鸡冲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小区2014—2018年野外定位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黔中喀斯特地区降雨及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 ①不同种植措施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杨梅 > 桃树 > 树莓 > 杨树 > 梨树 > 杨树+墨西哥柏 > 草地 > 墨西哥柏 > 玉米(等高耕作),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②坡面多年产流及产沙均以等高耕作(玉米)及水保林中的杨树种植措施为最大,水土保持效果最差;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为经果林种植措施,其中又以桃树种植措施效果最好。③各种植措施产流、产沙量分别与平均降雨强度及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30)存在正相关性关系。除杨树+墨西哥柏及杨梅种植措施外,研究区其他7种种植措施坡面产流产沙与降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与坡耕地相比较,经果林、水保林及生态恢复草地措施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含水率,同时降低产流量、产沙量,坡面土壤抗侵蚀能力得以增强,并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 基于微生物发酵的废弃菜叶无害化处理及腐熟安全性评价

      2019, 39(3):163-169.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3.027

      关键词: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原料配比发酵条件调控腐熟度评价指标
      摘要 (1199)HTML (0)PDF 1.09 M (1014)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添加微生物菌剂的废弃菜叶无害化处理及腐熟安全性,解决发酵过程中污染环境、提高发酵堆体孔隙度、通气量、温度上升慢等问题。[方法]以废弃菜叶为原料,以玉米秸秆、牛粪等为辅料,采用调控发酵原料的碳氮比、微生物菌剂种类、发酵堆体的水分及温度等方法。[结果]优化了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原料的最佳配比:废弃菜叶、玉米秸秆、牛粪、发酵菌剂的重量比100∶4∶2∶0.25;建立了一套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腐熟度指标评价体系,即发酵堆体温度≥50℃,持续3~5 d,pH值小于等于8.0,电导率小于等于2.0 mS/cm,E4/E6比小于等于2.5,C/N比小于20,发芽指数GI大于80;发酵产物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等养分及安全限量指标均符合行业标准。[结论]废弃菜叶微生物发酵终产物的pH值、电导率、E4/E6值、C/N值、GI等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均符合腐熟度指标,并达到蔬菜栽培基质的肥力及安全限量指标要求。

    • 基于GF1卫星影像自动提取丘陵地区居民地

      2017, 37(6):124-12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6.020

      关键词:居民地分特征提取丘陵地区多阈值分割
      摘要 (1056)HTML (0)PDF 1.26 M (1006)收藏

      摘要:[目的]城镇及村落等居民地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也是遥感影像精准解译的热点和难点。为了完整提取丘陵地区居民地,提出一种多光谱和全色数据协同、分特征提取(SF)的方法。[方法]基于GF1影像对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丘陵地区的居民地进行自动提取,并对提取结果进行综合研究。[结果]SF相对于常用的基于融合数据提取方法(F)提取正确率提高了19.56%,错提像素个数减少了39.34%,漏提像素个数减少了5.34%。[结论]SF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丘陵地区居民地提取正确率,而且因为错提量的大大减少,可大量节约后处理工作量。同时,该方法对其他地类的提取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 黔中喀斯特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措施的水土流失调控效应

      2017, 37(6):136-14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6.022

      关键词:喀斯特土地利用类型耕作措施水土流失调控效应
      摘要 (1018)HTML (0)PDF 828.71 K (1350)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贵州省中部喀斯特地区坡面几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及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土壤侵蚀及坡面径流的调控效应,探明其差异显著性,为区域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以贵州省龙里县羊鸡冲小流域及贵阳修文龙场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开展坡面不同土地利用及耕作方式水土流失调控效应的研究。[结果]林地、撂荒地及农耕地对土壤水分的调控效应差异不显著(p > 0.05),对土壤侵蚀的调控效应差异显著(p < 0.05)。3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径流的调控效应相对复杂,具体为撂荒地显著低于林地(p < 0.05),但林地与农耕地间、撂荒地与农耕地间均无显著差异(p > 0.05);两种典型耕作措施研究结果显示,蔬菜种植(春甘蓝)对土壤水分、水土流失的调控效应优于玉米种植(单作),但两者对土壤水分及水土流失的调控效应均无显著差异(p > 0.05)。[结论]黔中喀斯特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中,撂荒地水土流失调控效应显著高于林地和耕地;蔬菜种植水土流失调控效应高于玉米单作,但是两者无显著差异(p > 0.05)。

    • 基于轨迹分析的2003-2010年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2016, 36(6):31-39.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06

      关键词:华东地区土壤水分轨迹分析
      摘要 (1267)HTML (0)PDF 3.39 M (1162)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以期能够揭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方法] 应用MODIS三级土地覆被产品MCD12Q1,采用轨迹分析方法描述2003-2010年耕地和林地轨迹变化过程;选择基于AMSR-E土壤水分数据的降尺度反演结果作为描述土壤水分变化的数据,研究华东地区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 (1)每种土地覆被类型均有3种轨迹变化形式:研究年限内面积增加的轨迹、面积减少的轨迹、研究年限内未发生面积变化的轨迹;(2)在耕地和林地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3)在林地的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大小顺序为:未发生轨迹变化的林地 > 林地面积增加的轨迹 > 林地面积减少的轨迹;在耕地的3种轨迹变化过程中,土壤水分含量大小排序为:耕地面积减少的轨迹 > 耕地面积增加的轨迹 > 未发生轨迹变化的耕地;(4)耕地、林地轨迹变化过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均与时间年限有关,至少需要7 a林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大值,此时耕地土壤水分含量达到最小值。[结论] 作为华东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耕地和林地在2003-2010年的所有变化轨迹过程中,土壤水分均呈现下降趋势,且土壤水分随着育林年限和耕种年限的增长分别增加和减小,并在第7 a分别达到最大和最小。

    • 蔬菜废弃物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2016, 36(2):110-11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2.021

      关键词:蔬菜废弃物栽培基质番茄生长发育营养品质有害残留
      摘要 (1160)HTML (0)PDF 805.53 K (1151)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有机生态型蔬菜栽培基质对番茄生长发育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为蔬菜废弃物微生物发酵物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然条件下室外堆肥、基质研制及温室盆栽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有机生态型基质各配方处理对番茄的株高、展幅、主茎粗、结果数、产量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C处理即配方为蔬菜废弃物:玉米秸秆:牛粪:发酵菌剂,配比为100:4:2:0.25的处理,其番茄的产量较对照增长了97%,该处理番茄的干物质、有机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等营养品质指标,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41.9%,139.6%,36.8%和18.7%,特别是该处理番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比对照增加了57.1%。各配方处理番茄的亚硝酸盐、重金属等有害残留均低于对照,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结论] 有机生态型基质各配方处理对番茄的生长发育和营养品质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基于多波段MODIS遥感数据的乌审旗土壤含水量监测研究

      2016, 36(2):146-15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2.028

      关键词:MODIS数据表观热惯量地面采样方案土壤含水量
      摘要 (1230)HTML (0)PDF 682.84 K (1372)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地区土壤含水量与表观热惯量的响应关系,提高土壤含水量遥感监测精度,使观测分析结果更具说服力和可靠性。[方法] 选取多波段MODIS遥感数据和表观热惯量法,采用重复的地面采样方案设计,减弱单点采样代表性差的影响。[结果] 该方案设计较单点采样方法相关系数有明显提高,对0-10 cm,0-20 cm,0-30 cm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587,0.658和0.650。对回归模型进行精度验证,得其含水量平均相对误差为21.53%,26.67%,22.83%。[结论] 重复的地面采样方案下,基于表观热惯量的乌审旗土壤含水率监测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 内蒙古东部地区喷灌灌溉制度及其经济效益

      2015, 35(5):284-28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5.053

      关键词:喷灌灌溉制度作物水分生产率经济效益
      摘要 (803)HTML (0)PDF 1.39 M (1408)收藏

      摘要:[目的] 为解决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东南地区由于零灌溉所带来的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等问题,确定适合于当地的高产高效节水型灌溉制度。[方法] 以当地主要作物大豆为供试作物,开展了喷灌条件下的作物产量、水分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结果] 当地原有的零灌溉农业种植模式并不能为大豆的种植提供足够的水分,采用喷灌技术追加2次灌溉,大豆可增产20.0%,但是经济效益并没有提高;追加4水灌溉,虽然总收益最高,但是大豆的作物水分生产率却相比3水灌溉小了很多,造成了不必要的水资源浪费。[结论] 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分别对大豆增加3次灌水定额为200 m3/hm2的灌水,不但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增产47.8%),而且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典型小流域不同种植模式坡面径流产沙研究

      2012(5):132-135.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径流小区径流产沙种植模式水土保持功能
      摘要 (1558)HTML (0)PDF 296.57 K (1714)收藏

      摘要:对位于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的龙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区10个不同种植模式的径流小区进行了试验观测。研究表明, 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 灌木(如树莓)、天然草地和撂荒地等坡面径流产沙量较小, 径流量分别为0.71, 0.74和0.71m3, 产沙量分别为20.3, 20.3和20.16g, 上述3种种植模式坡面水土保持功能较好。乔木种植模式则因未能形成灌木层、草本层及枯枝落叶层等, 其坡面水土保持功能较差, 3个乔木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分别为1.18, 0.98和0.95m3;产沙量分别为119.56, 126.56和125.89g, 均远大于其他几种种植模式。坡耕地因免耕、地表结皮等原因, 其水土保持功能也好于乔木种植小区。

    • 山西省潞安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功能区划研究

      2009(5):184-189.

      关键词:潞安矿区生态功能区划土地生态类型生态压力
      摘要 (1499)HTML (0)PDF 704.97 K (1678)收藏

      摘要:为了科学地进行潞安矿区复合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建设, 依据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的自然环境因子以及矿业生产等人为因子的分异性, 建立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将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压力分为自然资源压力A1、资源消耗压力A2、环境污染压力A3与生产规模压力A4共4大类。研究结果表明, 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态环境总压力为中度压力, 其中资源消耗压力A2>环境污染压力A3>生产规模压力A4>自然环境压力A1。由于各不同的土地单元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不同, 其外在会表现出不同的土地生态功能。因此, 将土地系统按照其所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特点分为生产型、保护型、消费型和调合型4种生态功能类型。在GIS平台下通过叠加分析, 将潞安矿区划分为土石坡消费区、沉陷地湿地保护区、工矿生态经济调和区、平川耕地生产区4大生态功能区和11种生态功能类型区, 其所占地面积比例分别为6.50%, 19.16%, 8.77% 和 65.57%。潞安矿区土地系统生产型和消费型面积过大, 而调和型和保护型面积过小, 属于一个不合理的利用状态。结合潞安矿区主要环境压力的实际现状, 从生态环境保护与多维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对矿区土地系统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上一页12
    共2页1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