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光伏电站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化学计量对植被恢复的响应

      2024, 44(6):39-45.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6.005

      关键词:光伏电站植被恢复微量元素化学计量比
      摘要 (58)HTML (91)PDF 1.82 M (105)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光伏电站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旨在为加速西部干旱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默特左旗光伏农林牧示范基地4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及其生态化学计量。选取天然植被、樟子松、黄芪、苜蓿4个不同植被类型测定0—20,20—40 cm土层养分状况。[结果] ①在4种植被类型中,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均较低。②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表现为:黄芪样地>苜蓿样地>樟子松样地>天然植被样地。③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化学计量为:Fe∶Mn为0.96,Fe∶Cu为31.95,Fe∶Zn为4.07,Mn∶Cu为33.50,Mn∶Zn为4.30,Cu∶Zn为0.15。④研究区土壤微量养分表现为Fe,Mn,Cu缺乏,且Fe元素为主要的微量元素限制因子,Mn,Cu元素为次要限制因子。[结论] 在该区域进行植被恢复的同时,要适当添加微肥,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土壤肥力,并为研究区植被恢复提供更充足的微量养分。

    • 库布齐沙漠光伏电站内芦苇沙障的防风固沙效益

      2020, 40(5):166-171.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5.025

      关键词:平铺芦苇沙障防风固沙光伏电站库布齐沙漠
      摘要 (733)HTML (0)PDF 1.26 M (933)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光伏电站内芦苇沙障对风沙流的风速、输沙量及其沙粒分布的影响,为中国北方风沙区光伏电站沙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观测库布齐沙漠200 MWp光伏电站铺设芦苇沙障后的风速(20,50,100,200,310 cm)和近地表0—30 cm高度输沙量,分析风速廓线、地表粗糙度、摩阻风速、平均跃移高度、防风作用、固沙效益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芦苇沙障风速廓线呈对数函数分布,相关系数在0.99以上,芦苇沙障相对于裸沙地表粗糙度提高了3.47~3.79倍,摩阻风速增加了1.39~1.54倍,防风作用最大值出现在20 cm高度处,为21.72%。②总输沙量芦苇沙障仅为裸沙的6.95%,总体固沙效益为93.05%,裸沙90%以上的输沙量集中于0—8 cm范围,而芦苇沙障在此高度范围内输沙量占总输沙量的51.39%,芦苇沙障的风沙流结构有向上层移动的趋势。[结论] 铺设芦苇沙障降低了近地表风速,有效拦截了风沙流,达到了防风固沙目的,是沙区光伏电站有效的防护措施。

    • 光伏电站建设对沙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9, 39(1):191-19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1.031

      关键词:光伏电站生态环境沙区
      摘要 (1948)HTML (0)PDF 959.24 K (1291)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沙漠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设计规划、科学管理及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旨在为建立光伏与生态相结合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对大量文献归纳整理及相关课题研究,分析光伏电站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土壤、植被、气候、动物及微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影响,指出现有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对光伏电站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结果]电站施工期会对站内植物和环境造成一些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在运营期间,由于光伏阵列的阻风固沙与遮阴增湿作用和人工管护,有利于站内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沙区局地小气候的改善。[结论]今后应深入研究光伏电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保证生态平衡,实现光伏发电与生态环境的友好协调发展。

    • 大型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微气候的影响

      2017, 37(3):15-21.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3

      关键词:光伏电站共和盆地荒漠区微气候
      摘要 (1310)HTML (0)PDF 1.30 M (1536)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光伏电站内外局地小气候的差异,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对照点和光伏电站内观测点观测得到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辐射)和土壤温湿度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结果] 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相对湿度增加3.93%,这种影响在较干日和夜间表现的更明显。在布设光伏电站后风向由原来的东北风转为以东风为主,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局地风向更加单一。对于风速而言,在布设光伏电站后大风速出现的比例显著降低。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风速减小了53.92%。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20,40 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7.20%,16.75%和16.09%,对浅层的影响大于深层。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10 cm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其他要素更显著,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 cm平均土壤湿度增加了71.61%。[结论] 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的湿度增加;风向变得单一,风速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和土壤湿度增加。

    • 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

      2017, 37(3):200-20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3

      关键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综述
      摘要 (1459)HTML (0)PDF 628.79 K (1369)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现有的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一种光伏电站内增加植被覆盖的生态恢复节水型新模式,为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 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有利条件、现有的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 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光伏电站的独特性。[结论] 要重点探索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内水-光-热的再分配规律这一生态和光伏电站领域相交叉的重要科学问题,加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多学科融合,并对光伏电站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制定严格的光伏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等。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