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42(2):228-23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2.02.031
摘要:[目的] 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变化机理,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靖边县11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首先建立起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igmaplot 10.0软件中的相关性分析曲线估计回归模型。[结果] ①经济效益与村容村貌、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和生产发展耦合关系的大小顺序为:生活水平>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经济效益与村容村貌耦合关系不显著; ②粮食产能与村容村貌、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和生产发展耦合关系大小顺序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粮食产能随着分值增加,村容村貌分值出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增加的趋势,但波动范围较窄,介于50~70之间。粮食产能与生活水平、乡风文明之间变化趋势均随着粮食产能分值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③耕地等别与村容村貌、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和生产发展耦合关系大小顺序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乡风文明>村容村貌,耕地等别与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生产发展之间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最后再降低的趋势,波动范围分别为50~70,20~80,30~80分之间。耕地等别与村容村貌耦合关系最低。[结论] 农村土地整治中,经济效益、粮食产能、耕地等别均与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中生活水平、生产发展耦合关系好,与乡风文明关系次之,与村容村貌耦合关系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9, 39(2):317-32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2.049
摘要:[目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联动内容,为优化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市11个项目区为例,首先建立起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PSS软件中的11种曲线估计回归模型,探究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最后通过相关系数R2和耦合曲线走势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南京市土地整治各项目与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社环境的耦合关系相对不明显,与管理民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提高项目的民众参与度,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两系统之间的互利共赢。
2018, 38(5):180-18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5.029
摘要:[目的]研究农地整治项目农户有效参与的影响机理,为政府国土部门制定提高农户有效参与的激励政策提供依据与参考。[方法]运用分位数回归以及反事实分位数分解模型,基于湖北省15个县(市、区)的26个农地整治项目的样本数据,分析农户有效参与的影响机理,同时探究丘陵工程模式区与岗前平原模式区农户有效参与的差异及成因。[结果]①从整体情况看,参与能力的增强,参与机会的增加,以及参与动力的提升对提高农户有效参与度均有着重要的影响。②从不同区域农户有效参与差异来看,由参与能力造成的特征差异解释了农户有效参与度差异的绝大部分,但是由参与机会和参与动力造成的地域系数差异同样农户有效参与中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结论]参与能力的增强,参与机会的增加,参与动力的提升对农户有效参与度均有重要的影响;同时政府国土部门应结合不同区域农地整治项目的实际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以期改善各地农地整治项目中农户有效参与的情况。
2018, 38(4):350-35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4.055
摘要:[目的]诊断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基于农户满意度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配对样本T检验、IPA分析法分析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用地整治项目农户满意度得分达到3.747 5,其绩效水平达到“良好”等级,农用地整治项目结果绩效水平高于过程绩效水平。影响农用地整治项目农户满意度高低的因素主要包括立项决策农户意见采纳程度、规划设计征询农户意见情况、规划设计农户意见采纳程度、后期管护主体明确程度、生产成本降低、后期管护制度健全程度、后期管护资金供给程度、后期管护措施完善程度、立项决策农户参与程度、农业规模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农田抗灾能力、农田防护林质量、竣工验收中农户参与情况等。[结论]基于农户满意度建立的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测度指标体系和运用综合评价法、配对样本T检验、IPA分析法分析农用地整治项目绩效水平是合理可行的。
2015, 35(2):198-20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2.039
摘要:[目的] 从农户视角出发,基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测度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诊断其关键性障碍因子,以期为政府建立健全农地整理项目管护机制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结果] 所调查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绩效水平普遍不高;水网圩田平原工程模式区及岗前平原工程模式区后期管护绩效水平存在差异;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综合绩效主要受制于过程绩效;过程绩效测度中的管护主体、管护制度、管护资金、管护措施等因素,以及结果绩效测度中的灌溉排水工程与农田防护工程的管护结果对提升综合绩效水平有较大影响。[结论] 为提良好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水平必须明确管护主体,农民自治组织应成为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首选主体;制定规范的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制度体系,增强日常管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多渠道筹集后期管护资金,调动农户参与的积极性。
2015, 35(5):245-25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5.111
摘要:[目的] 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社会风险水平,以弥补已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社会风险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方法] 在界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社会风险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制度、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社会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南京市江宁区良田建设工程社会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江宁区良田建设工程总体社会风险介于第三级风险中等和第四级风险较小之间,但更接近第三级,说明工程开展的社会风险程度不高,在当地不会造成大的社会不稳定,但对于存在的社会风险仍然需要加以防范。[结论] 为了进一步规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社会风险,应该从完善整治目标、健全公众参与、强化工程监管和科学评估风险4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业的健康有效开展。
2014(6):193-20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6.042
摘要:在剖析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内涵的基础上,从决策绩效、实施绩效、运营绩效三个方面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并以苏州市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苏州市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水平参差不齐,项目之间的差异较大:两个项目绩效处于良好水平,三个项目绩效接近良好水平,一个项目绩效接近较差水平;(2)植被覆盖提高率、粮食产能提高量、农地年收入增加量、土地利用提高率、灌溉面积增加率、防护林网密度、机耕面积增加率等指标是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3)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建设,建立景观生态型农村土地整理模式,健全农村土地整理后期管护机制,合理实施农地规模经营,优化种植结构等,进而促进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水平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