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修复区识别

      2024, 44(2):277-290.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31024.002

      关键词: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生态修复区云南省
      摘要 (159)HTML (0)PDF 22.26 M (468)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云南省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识别生态修复优先序,为该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研究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及空间相关性,与区域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生态保护红线结合识别云南省生态修复优先序。 [结果] ①22 a间云南省RSEI均值呈S形变化趋势,分别以2005年和2011年作为上升和下降的拐点。 ②2000—2022年空间上生态环境质量均表现为“西高东低”的态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好,而中部城市群及东部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较差。 ③2000—2005年受退耕还林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好。2005—2011年则因旱灾和建设用地的剧烈扩张导致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2011—2016年是旱灾后恢复时段,除中部城市化快速发展地区外,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在逐渐恢复。2016—2022年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变好。 ④云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全局与局部自相关。 ⑤2000—2022年云南省碳储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2 a间总碳储量减少2.38×107 t,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北高,中间低”的地带性分布特征。 ⑥云南省生态修复极优先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地区,约占总面积的18.08%,生态修复优先区及中等优先区则分布较为广泛,约占总面积的70.17%。生态修复一般优先区主要位于普洱市等地,约占总面积的11.76%。 [结论] 云南省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在时空上均呈现一定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区划分,因地制宜地治理生态环境,推进云南省生态及低碳的可持续发展。

    • 汉江流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关键生态修复区识别与植被优化配置

      2023, 43(3):123-128.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3.03.016

      关键词:水源涵养功能InVEST模型生态修复区识别植被优化配置汉江流域
      摘要 (424)HTML (0)PDF 5.08 M (819)收藏

      摘要:[目的] 识别汉江流域水源涵养关键生态修复区,进行植被优化配置和生态修复效果的验证,为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范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主要利用InVEST模型,估算2020年水源涵养量,通过水源涵养功能强弱识别关键生态修复区,将水源涵养弱功能区内有林地、灌木林、草地、未利用地和25°坡以上的耕地区域作为修复区,对修复区进行林地适宜性评价,依据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完成各土地覆盖类型之间的优化配置,模拟完成配置后修复区的水源涵养功能,并与配置前进行比较。[结果] 植被优化配置后,修复区产水量降低了6.97%,水源涵养总量提高了14.96%。[结论] 汉江流域通过植被优化配置手段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具有一定的潜力,未来应在水源涵养功能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其他生态服务功能,进行汉江流域修复区识别,以便采取更全面的修复措施来解决汉江流域的生态问题。

    • 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富营养化评价及氮磷平衡研究

      2013(6):157-160.

      关键词:生态修复区富营养化氮磷平衡
      摘要 (1590)HTML (0)PDF 257.55 K (2047)收藏

      摘要:利用营养状态下卡森指数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对上海市大莲湖生态修复区的富营养状况进行了检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各监测点水体均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莲湖富营养化主要影响因子氮磷的输入输出状况为:氮输入总量2174kg/a,约占总量的92%磷输入总量466.27kg/a,约占总量的97%氮磷的主要来源为上游外源水氮磷输出量分别为1963和352.1kg/a,截留率分别为9%和24%。因此,大莲湖生态修复区内水质虽然得到明显改善,但各项水质指标要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还需要控制上游水源的污染物入湖负荷。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