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44(3):65-73.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3.008
摘要:[目的] 探究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灌丛衰退对其沙堆养分及沉积特征的影响,为干旱荒漠区灌丛衰退及沙堆养分聚集效应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四合木灌丛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衰退程度四合木灌丛沙堆土壤样品进行采集,通过分析其表层沉积物粒度及沙堆养分特征,探讨灌丛衰退对沙堆的影响。[结果] ①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合木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主要以细砂为主,各衰退程度四合木灌丛表层沉积物细砂含量均超60%。随着灌丛衰退程度的下降,灌丛表层沉积物细砂及粗砂含量增加。四合木灌丛沙堆表层沉积物粒度近似为单峰,峰值粒径介于15.07~447.95 μm;裸沙地出现明显双峰,峰值为12.35~494.94 μm和546.86~1482.94 μm。 ②四合木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含量均与丘间空地显著差异(p<0.05),且衰退程度>60%的四合木灌丛养分含量更高。 ③四合木灌丛沙堆养分显著高于丘间空地,对养分的积累有正效应,存在“肥岛”效应。对AN的富集能力最强,对SOM的富集能力最弱。除60%>衰退程度>30%的四合木灌丛外,其余衰退程度四合木灌丛对沙堆养分富集作用差异不明显。[结论] 整体上看,研究区四合木灌丛沙堆衰退程度越大,表层沉积物细砂与粗砂含量越小,其下养分含量更高。
2024, 44(2):137-145,154.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4.02.015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西鄂尔多斯地区四合木与红砂灌丛的阻沙能力,为原生草原与荒漠过渡带植物的多样性保护和珍稀濒危物种保育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方法] 以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方法对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形态与生长状况进行系统测定,探讨沙堆形态发育及阻沙能力与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形态的关系。 [结果] ①四合木和红砂灌丛沙堆均呈半椭球型发育,四合木灌丛沙堆形态参数显著大于红砂灌丛沙堆(p<0.05); ②四合木、红砂灌丛与沙堆形态参数间(灌丛高度除外)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四合木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二次函数关系,表明四合木灌丛可能进入衰退阶段,而红砂灌丛沙堆长轴、短轴、半径与高度之间均呈线性关系,表明红砂灌丛沙堆仍在发育; ③当冠幅面积(Sp)≤1.44 m2时,红砂灌丛沙堆的体积大于四合木灌丛沙堆,当Sp>1.44 m2时,四合木灌丛沙堆的体积一直大于红砂灌丛沙堆。四合木和红砂灌丛单位冠幅面积所拦截的沙物质体积分别为0.13和0.06 m3。 [结论] 可以初步判断四合木的阻沙能力大于红砂。整体来看,四合木对风沙环境的适应性较红砂强,随着冠幅面积的增长四合木灌丛拦截沙物质的能力更强。
2016, 36(4):315-319,325.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4
摘要:[目的] 揭示河北省坝上地区低山坡地不同坡向和坡位小叶锦鸡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为坡地草地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对山坡638个灌丛沙堆野外测量和86个室内土样分析的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结果](1)从低山坡脚到坡顶,灌丛沙堆pH值、粗砂、中砂和细砂总含量逐渐减少,粉砂、极细砂逐渐增加;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增加。(2)迎风坡不同坡位上灌丛沙堆表面颗粒中粗砂、中砂、细砂总含量大于背风坡相同坡位,极细砂和粉砂小于背风坡相同坡位。表面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为迎风坡坡脚大于背风坡坡脚,迎风坡坡中和坡顶的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含量小于背风坡坡中和坡顶灌丛沙堆,但是pH值变化与灌丛沙堆养分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受坡位和坡向的影响,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2016, 36(4):351-356.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60
摘要:[目的] 对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形态特征、生态效益及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荒漠区灌丛沙堆生态机理、灌丛群落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持。[方法] 从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出发,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总结了灌丛沙堆地貌形态特征、空间格局分布、沙物质沉积特征,阐述了灌丛沙堆所具有的多种生态效应和区域环境演变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对今后灌丛沙堆的研究方向和动态进行了展望。[结论] 对灌丛沙堆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2013(3):287-293.
摘要:为明确处于稳定阶段柽柳灌丛沙堆内土壤盐分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北缘洪积冲积扇末端为研究区,分析了灌丛沙堆内与堆间地盐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柽柳灌丛凋落物年产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表层土壤(0—30cm)盐分明显低于堆间地表层土壤盐分,相关分析表明,柽柳灌丛凋落物产量的增加是抑制盐分表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沙堆深层土壤(30—120cm)盐分则明显高于堆间地相同深度的土壤盐分,呈明显的富集状态,即形成了明显的盐岛。盐岛内主要富集K+,Na+,Cl-和HCO3-这4种离子,其余离子(SO42-,Ca2+,Mg2+)则呈均匀分布或随机分布。以上结果表明,柽柳灌丛沙堆是土壤盐分局部汇集的小型盐分库,它的演变趋势会对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产生潜在的影响。
2007(6):20-24.
摘要:强降雨事件对干旱区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测定民勤县-次强降雨(47.6 mm)事件前后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它对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及其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在1 m土层内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致。雏形阶段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变异最大且变化不稳定,稳定阶段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变异最小。(2)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补给深度存在很大差异。发育阶段和活化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最大深度为50 cm,雏形阶段和稳定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最大深度为30 cm。(3)不同演化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总量差异较大。发育阶段补给总量最大,占总降雨量的74.66%~90.06%;稳定阶段补给总量最小,占总降雨量的12.27%~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