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戏河流域重力侵蚀规律的研究

      1991(3):1-7. CSTR:

      摘要 (1290) HTML (0) PDF 2.67 M (12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以小流域土壤侵蚀最为活跃,是产沙最集中的地区。小流域不同地貌位置,侵蚀方式、能力和产沙量,均有明显的区别。掌握这个规律,采取有效的治理方法,就可获得较好的效果。戏河是关中盆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小流域,受骊山隆升影响,土壤侵蚀十分强烈,大量泥沙倾入水库,不仅库容逐渐变小,经济效益减少,还给下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要减少水库泥沙,就必须加强流域水土保持工作。

    • 地表坡度对雨滴溅蚀的影响

      1991(3):8-13,28. CSTR:

      摘要 (1789) HTML (0) PDF 2.61 M (1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地表坡度对向上坡,侧坡及下坡溅蚀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向上坡、侧坡溅蚀量与地表坡度的关系大致为抛物线型,临界坡度在10°~15°与20°~25°之间,但当i=2.037mm/min时,向侧坡溅蚀量与地表坡度为幂函数关系,临界坡度消失。向下坡溅蚀量与地表坡度成线性递增关系,其递增速率随雨强的增加而增大。最后给出了雨滴溅蚀总量与EI及地表坡度S的复因子关系式。ST=5.985(EI)0.544S0.471式中:ST=——单位面积上的溅蚀总量(g);E——雨滴动能(J/m2);I——降雨强度(mm/min);S——地表坡度(°)

    • 坡地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的研究

      1991(3):14-19. CSTR:

      摘要 (1766) HTML (0) PDF 2.50 M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采用人工降雨室内试验,研究了坡地土壤侵蚀与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养分的流失过程。坡度、雨强对其流失过程的影响;比较分析了裸露坡地及沙网覆盖两种处理的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过程。结果表明:随坡度,雨强增大,养分流失量也增加;试验小区覆盖纱网消除雨滴动能后,土壤养分流失量比裸露坡地减少60%左右;养分流失量与土壤流失量呈正相关,多数泥沙样中有效养分的含量高于土壤中养分含量,尤以有效磷更为显著。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支流治理开发模式的探讨——以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为例

      1991(3):20-24. CSTR:

      摘要 (1160) HTML (0) PDF 469.84 K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阐明了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区域自然背景,论述了综合治理开发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及煤田开发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等各项措施。同时还对重点项目治理开发的指导思想,治理方略、开发层次和总体布局提出了见解。从而为探索多沙粗沙区煤田开发及综合治理配套措施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 广西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的探讨

      1991(3):25-28. CSTR:

      摘要 (796) HTML (0) PDF 369.87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西石灰岩分布较广,喀斯特现象发育,山多石头多,土地零散坡地多,成土缓慢,土层薄。石灰岩地区土壤允许流失量仅为68t/(km2·a),而现在该区土壤流失量一般为100~200t/(k2m·a),大大超过允许流失量。作者针对广西实际情况提出并论述了:1.造林绿化;2.封育恢复植被;3.修筑石坎梯田;4.增施肥料,深翻改土;5.建立生态目标责任制等水土保持措施。

    • 豫西片麻岩侵蚀区岩土性状及其改良利用的试验研究

      1991(3):29-33,59. CSTR:

      摘要 (1052) HTML (0) PDF 429.67 K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豫西片麻岩侵蚀区的岩性特征、土壤类型、分布及其理化性状进行了分析,并在片麻岩强度侵蚀区进行了多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森林、水利等水土保持措施,可加速片麻岩区土壤的形成和熟化过程,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防治土壤侵蚀。

    • 黄土峁坡侵蚀的137Cs法研究

      1991(3):34-37. CSTR:

      摘要 (1231) HTML (0) PDF 327.36 K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运用137Cs法,对陕北峁坡耕地的土壤侵蚀与泥沙运移进行了研究,定量地分析了峁坡侵蚀的特征,指出峁坡侵蚀存在由上往下呈强烈、减弱,再强烈、再减弱的波动。并利用非农耕地和农耕地土壤侵蚀公式,计算了峁顶非农耕地自1963年以来的侵蚀模数为1068t/(km2·a);农耕地的侵蚀模数为4059t/(km2·a)。并与径流试验场实测的梁峁坡坡耕地侵蚀模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 防止水土流失和充分利用降水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

      1991(3):38-39,55. CSTR:

      摘要 (1092) HTML (0) PDF 248.55 K (10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水土流失和水分利用两个方面的问题统一解决是搞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基础。为此,必须寻求同时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充分利用降水、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结合点、可行途径及关键措施。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在基本农田建设和提高降水利用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潜力。

    • 甘肃西峰地区“1988·7·23”特大暴雨灾害与水保措施调查评价

      1991(3):40-47. CSTR:

      摘要 (1015) HTML (0) PDF 700.10 K (1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通过对甘肃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1988年7月23日发生的特大暴雨灾害(300年一遇,中心点的降水量210~240mm)的调查,根据实地获取的资料,分析了该次暴雨系由局部地热对流而形成,由700hpa的“人”字型变所触变。降雨历时仅2h5 min至2h35min,但成灾是严重的。本文分析了暴雨在塬区造成灾害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分析评价了本区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条田、沟头防护、库坝、造林等的优点与不足。提出了塬、坡、沟综合防治体系思想,并针对黄土高原暴雨多系局部地热对流所形成和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的特点,建议提高水保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抗灾能力。

    • 陕北几种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分析

      1991(3):48-55. CSTR:

      摘要 (1056) HTML (0) PDF 2.67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将陕北黄土高原分为6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笔者从土地利用结构、生物群落、产值结构、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和转化效率、粮田氮素循环、作物水分利用率、水土保持效益等方面来分析各系统的生产力,通过典型事例来论证观点,并指出今后发展的方向。从现状分析结果来看,以延安市庙沟为代表的梁状丘陵果林农牧系统,由于大力发展苹果生产,经济效益最高,1990年人均纯收入达1166.7元,比周围村高1.9倍,目前百亩果园供养44.6人,比百亩草地供养人数高8.3倍,至1995年可供养217人。以米脂县泉家沟为代表的峁状丘陵果粮副牧系统,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退耕还林种草,年土壤侵蚀模数由60年代的16000t/km2降低到3000t/km2,1990年人均纯收入656.4元,比周围村增加1倍,目前百亩果园供养95人,比种粮食多供养9.1人,至1995年可供养190人。

    • 浅谈川中丘陵区的地埂利用

      1991(3):56-59. CSTR:

      摘要 (1009) HTML (0) PDF 357.84 K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把地埂作为一种土地资源。论述了川中丘陵区的地埂利用,应促进以饲用植物为核心的经济开发,并服务于“水土保持型农田防护植被网”的建立。文章还论述了桑树在地埂利用中的地位及植被结构优化原则,植物种类选择和影响结构设计的因素。

    • 香根草引种试验研究

      1991(3):60-64.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343.32 K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香根草在我国南方(N18°10'~20°10')北方(N35°38'~36°33')及中间过渡地带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香根草在我国北方泰安能正常生长和分蘖,从而使香根草引种试验向北推移了9个纬度带。

    • 土地利用研究中的葩果——读《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评价及规划》

      1991(3):65-65.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92.66 K (9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吴嘉本、梅福生二位编著的《黄土高原土地资源评价及规划》一书(以下简称《评价及规划》),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已于1990年5月出版公开发行。全书共两章14节,约18万字。内容分两部分:笫一部分研究分析了我国、苏联、美国等主要国家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体系,详细地讨论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土地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并对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米脂县、吾儿坬村的土地资源做出了示范性评价。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