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横坡垄与顺坡垄的水土流失对比研究
    沈昌蒲 龚振平 温锦涛
    2005(4):48-48.
    [摘要](5808) [HTML](0) [PDF 331.99 K](3994)
    摘要:
    在缓坡坡耕地农业生产中存在着应选择横坡垄还是应选择顺坡垄问题。重点分析了它们对农业经营的利弊和它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演变。调查表明二者水土流失均较严重,只是侵蚀方式不同。提出了既适合横坡垄又适合顺坡垄水土保持的措施---垄向区田及其配套农具---1QD型垄向区田筑挡机。
    2  TOPMODEL地形指数的计算
    吴波 张万昌
    2006(5):49-52.
    [摘要](5276) [HTML](0) [PDF 419.99 K](2753)
    摘要:
    地形指数是TOPMODEL(topography index,也称湿润指数,wetness index)中一个重要的输入参数,它把流域饱和缺水量,变动产流面积的概念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定义介绍了它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坡度为零的栅格的处理以及河道造成的地形指数值偏大的问题。并以两河口流域(2818km2)分辨率为60m的数字高程模型栅格网为例生成地形指数,配合相应的气象数据和水文资料,在TOPMODEL中进行了径流日模拟,效率在70%左右。
    3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研究
    王志杰 马丽梅 焦菊英
    2013(6):1-8.
    [摘要](4984) [HTML](0) [PDF 439.89 K](3415)
    摘要:
    泥沙输移比是定量表征流域内侵蚀产沙-河道输沙特征的重要指标。探讨了不同尺度流域泥沙输移比计算的可能性与方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径流小区、小流域、水文站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径流小区观测资料和单元小流域侵蚀模数2种方法,对4种空间尺度流域的泥沙输移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对于面积在10~100km2的小流域,利用2种方法计算的泥沙输移比结果非常接近,说明在没有小区观测资料时,用单元小流域计算流域泥沙输移比是可行的。(2)对于土壤侵蚀类型单一的水文站控制流域,在没有面积>1km2单元小流域资料的情况下,可以用面积1~10km2小流域或面积10~100km2小流域作为单元小流域来计算泥沙输移比而对于侵蚀类型不同的支流其误差范围有些偏大。(3)流域治理措施的实施对于泥沙输移比的减少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治理措施减沙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4  生物质炭保水剂的吸水保水性能研究
    陈静 李恋卿 郑金伟 俞欣妍 潘根兴 林振衡
    2013(6):232-237.
    [摘要](4369) [HTML](0) [PDF 350.75 K](3109)
    摘要:
    以生物质炭为原料,选择保水性和黏结性较强的MW型、阴型和阳型等聚丙烯酰胺(PAM)对生物质炭进行了亲水性改性,分析了改性后的生物质炭保水剂吸水特性的变化以及对土壤水分蒸发和苗期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3%生物质炭两周后可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4.1%施用2.5%和5%的生物质炭后盆栽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了39.7%和50.4%。通过PAM改性后的生物质炭可显著提高保水能力,施用改性的生物质炭后盆栽土壤含水量较生物质炭本身提高了10.5%~63.0%。3种生物质炭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均表现为2:10型>1.5:10型>1:10型,说明生物质炭保水剂的吸水倍率随PAM的质量比的升高而升高,且MW型的吸水效果最好。施用2.5%和5%保水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54.3%~84.0%和119.5%~145.1%,但从土壤保水作用和对作物生长两方面出发,2.5%的生物质炭保水剂对其持水性和玉米植株的生长较为适宜。
    5  三峡工程害多利少,不容欺上压下,祸国殃民
    孙越崎 林华 千家驹 王兴让 雷天觉 徐驰 陆钦侃 乔培新
    1987(4):16-24.
    [摘要](4232) [HTML](0) [PDF 734.79 K](2295)
    摘要:
    参加实地调查,借鉴国内外治水历史,认定三峡工程设计思想是错误的。概算埋伏特别大,实际占用资金均为概算的6倍以上,潜伏着严重通货膨胀的祸根。利用巨额外资,有招祸的隐忧。建议整治与疏浚相结合,使长江上中下游畅通无阻;吸取已被美国、西德运用和发展了的我国治水经验,在各支流上实行梯级开发;开发水电,应按经济需要与可能,先易后难。
    6  急建三峡大坝,危害四化,殃及后代——关于三峡工程利弊的几点结论
    乔培新
    1987(5):47-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1987.05.011
    [摘要](3666) [HTML](0) [PDF 556.46 K](6975)
    摘要:
    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至少“七五、八五”期间不该上,理由有:一是投资600亿元,国家难以负担;二是防洪不仅解决不了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反而还会加剧上游的洪水灾害;三是泥沙淤积难以解决;四是航运弊多利少;五是发电投资多、工期长、产出慢、效益差;六是移民很难办到,七是安全要冒灾难性的风险。文末附有6个调查报告的简明摘要。
    7  川南地区不同退耕还竹林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蔡春菊 范少辉 张大鹏 刘广路 刘亚迪
    2013(6):13-18.
    [摘要](3307) [HTML](0) [PDF 586.99 K](2382)
    摘要:
    对四川省南部的长宁县不同退耕年限硬头黄竹和撑绿杂交竹的土壤渗透性能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退耕年限和土层深度不同,土壤的渗透性能差异较大。通过主分量分析,得到不同林地土壤渗透性能综合评价结果。将7种样地类型划分为3类:第1类为退耕5a和非退耕硬头黄竹林,土壤渗透能力强第2类为农耕地和退耕10a硬头黄竹,土壤渗透能力较强第3类为3种撑绿竹林,土壤渗透能力一般或较差,这主要是由于伐竹踩踏等原因产生的土壤紧实,土壤结构差及通透性不佳等造成。土壤渗透拟合结果表明,Kostiakov模型在研究区的拟合效果优于Horton模型。
    8  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近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陈凤娟 张晓萍 付艳玲 吴艳 万龙 刘国彬
    2011(1):244-248.
    [摘要](3197) [HTML](0) [PDF 2.26 M](2018)
    摘要:
    黄土高原土地不合理利用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以安塞县马家沟流域为例,采用1990年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图件,经过实地考查,获取2008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近20a来流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及类型间的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马家沟流域1990-2008年农耕地类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变化面积占流域面积比例为11.88%,同时草地类面积也减少了1.58%.林地类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加面积比例为11.61%,园地、居民地及工矿用地类面积也增加了1.73%和0.01%.流域农林草结构由1990年的3:1:6变为2008年的2:2:6.变化流向以草地变为林地,坡耕地类变为草地,坡耕地类变为林地,农耕地变为园地为主要特征.近20a间变化速率最快的地类主要是林地类、园地类和农耕地类,分别是8.06%,2.41%,-2.43%.近20a来流域林地类面积虽有增加,但人工生态系统的特征十分突出,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比较欠缺.1999年以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民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
    9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不同植被区土壤水分状况研究
    安桂香 曾凡江 孙旭伟 刘波 刘镇 张晓蕾
    2011(1):63-67,164.
    [摘要](3166) [HTML](0) [PDF 2.21 M](2179)
    摘要:
    采用野外定位观测法,对柽柳、胡杨、骆驼刺和沙拐枣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进行监测,并通过实测数据对农田区和荒漠区0-100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各林地0-25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逐渐增大,生长季内9月和10月份土壤表层含水量明显大于其它月份.一次强降雨对土壤表层含水量有所补给,对深层土壤影响较小.总体而言,土壤蓄水量(0-250cm)在月季间差异不大,均维持在120-140mm之间,但各林地有所差异,表现为:胡杨>柽柳>骆驼刺/沙拐枣.对整个生长季而言,4种植物蒸散强度呈现出:胡杨>沙拐枣>柽柳>骆驼刺,且6月份蒸散强度最大.农田区和荒漠区0-100cm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基质势间幂函数拟合效果好.研究成果可为该区今后植被保育及生态用水提供理论参考.
    10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单位的确定
    周来 李艳洁 孙玉军
    2018, 38(1):169-1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0
    [摘要](3158) [HTML](0) [PDF 740.67 K](2608)
    摘要:
    [目的]明确和规范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的单位,使得RUSLE在中国具体应用过程中更加科学和便捷。[方法]通过对国内外RUSLE应用实践的总结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科学合理性,找出最为普遍应用的、准确的RUSLE各因子的单位,明确不同单位类型之间的转化系数。[结果]国内RUSLE的应用,大部分是通过各地区建立的各因子统计模型转换成国际制单位系统,最后相乘得到的是以国际制单位表示的土壤侵蚀量,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相应的各因子统计模型计算得到各个因子以美制单位系统表示的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224.2将土壤侵蚀量转换为国际制单位。国内主流侵蚀估计中使用的单位焦耳系统,单位面积有两种即km2和hm2。土壤流失量A常用的国际制单位为t/hm2或t/km2;降雨侵蚀力因子R常用的国际制单位为(MJ·mm)/(hm2·h·a)或(MJ·mm)/(km2·h·a);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常用国际制单位为(t·hm2·h)/(hm2·MJ·mm)或(t·km2·h)/(km2·MJ·mm)。不同地区建立的计算方法通过相应的转换系数转换成国际制单位。最后,RK因子的单位系统的一致性是RUSLE应用的关键步骤。[结论]RK因子通过相应的单位转换系数转换为国际制单位以及两者的单位一致性是土壤侵蚀评估的重要基础。
    11  沙土覆盖和沉水植物措施对污染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包先明
    2011(1):21-26.
    [摘要](3089) [HTML](0) [PDF 1.47 M](2364)
    摘要:
    采用沙土覆盖和疏浚疏松以改善疏浚表泥紧实度.研究了沉水植物重建和沙土覆盖等表层改良方式对污染湖泊底泥营养盐释放的组合控制效果.结果发现,对于未种植菹草处理,不同泥沙掩蔽方式在短期内均能显著降低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速率,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氮磷释放速率有回复增加的趋势;而沉积物泥沙掩蔽后(表层覆盖5cm土,表层覆盖5cm细沙),同时进行菹草种植后发现,与未种植菹草空白相比较,氮磷释放速率均有明显的降低;不同改良方式间的比较结果发现,疏浚疏松后进行菹草种植对沉积物营养盐的释放控制效果最佳.
    12  USLE模型中植被覆盖因子的遥感数据定量估算
    马超飞 马建文 布和敖斯尔
    2001(4):6-9.
    [摘要](3070) [HTML](0) [PDF 301.89 K](3750)
    摘要:
    植被具有截留降雨、减缓径流、保土固土等功能,对水土流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强弱。植被因子是通用水土流失方程 (USLE)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选择相适应的卫星遥感时间和空间分辨率ETM数据可以提取植被盖度参数。一般说来, 归一化植被指数Ic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影像数据上植被的分布,但是Ic/i>仅仅定性地反映了植被盖度的相对大小,要想量化植被盖度还必须进行野外采样,样方与影像Ic作回归统计分析,建立经验公式,最终反演植被覆盖度。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大区域土壤侵蚀的监控和预测。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利用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对影像逐个像元中的植被盖度进行计算和提取,提高了模型中植被盖度因子的精度,降低研究成本,进而可以快速地进行土壤侵蚀量变化动态监测。
    13  径流曲线数法在黄土高原地表径流量计算中的应用
    罗利芳 张科利 符素华
    2002(3):58-5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02.03.017
    [摘要](3045) [HTML](0) [PDF 224.65 K](4794)
    摘要:
    坡面径流是土壤侵蚀发生的基本动力 ,径流量计算是定量估算水土流失和进行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关键步骤。径流曲线数法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计算地表径流量的经验模型 ,它有使用简单、有效 ,且适用于资料匮乏地区等优点。介绍了径流曲线数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并以陕西安塞 2 5个小区的降雨径流资料 (次降雨 )为基础 ,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曲线数 (CN )值大小 ,并分析研究了 CN值和各影响因子间的关系 ,对该模型在黄土高原地区使用的有效性也进行了评定。
    14  道路边坡土壤水分空间和季节变异性分析
    答竹君 艾应伟 宋婷 郭培俊 王倩 李伟
    2011(1):72-75.
    [摘要](3026) [HTML](0) [PDF 1.55 M](2237)
    摘要:
    以修建遂宁铁路时经液压喷播处理过的路堑边坡为对象,对道路边坡土壤水分在不同坡位、坡向的空间变异性和季节变异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坡位层面上,道路边坡的土壤含水量10月份坡上最高,达到18.3%,其余3个季度均为坡下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坡上和坡中.在坡向层面上,道路边坡4个坡向的土壤含水量在1月份和10月份差异不显著,但4月份和7月份阴坡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阳坡.在季节层面上,道路边坡3个坡位土壤含水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秋季,土壤含水量在4个坡向上均为1月份和10月份显著高于4月份和7月份.道路边坡的土壤含水量除坡下外,不同坡位、坡向之间的土壤含水量均有显著相关性,坡下的土壤含水量只与季节呈显著相关.除季节与各坡向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外,其余均为正相关.季节与各坡位之间的土壤含水量相关性密切,而与各坡向含水量无相关性.
    15  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研究
    张晶晶 王力
    2011(1):93-97.
    [摘要](3013) [HTML](0) [PDF 1.77 M](2333)
    摘要: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径流小区为试验点,研究了于黄土高原高塬沟壑区坡面表层土壤水分特征,分析了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对地表土壤水分的影响,旨在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现中等变异.15°阳坡土壤含水量小于35°半阳坡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降雨量具有良好的同步性,而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同步性较差.植被覆盖度越高,其土壤平均含水量就越高,植被覆盖度达到40%时,中坡和下坡的剖面各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土壤平均含水量从坡顶到坡底逐渐增加.0- 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
    16  黄土坡面细沟水流剪切力及其侵蚀效应研究
    陆绍娟 王占礼 谭贞学
    2013(6):46-50.
    [摘要](3006) [HTML](0) [PDF 474.09 K](3003)
    摘要:
    采用具有定流量人工放水的组合小区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黄土坡面细沟水流剪切力及其侵蚀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细沟水流切应力随径流历时的变化,各雨强条件均表现出增大趋势,可用线性方程很好地描述,增大速率在产流6min之后略有减小。(2)细沟水流切应力随径流历时的变化,不同坡度下也不断增大,可用直线方程进行描述,产流过程中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其中两个大坡度下增加速率较小坡度下稍大,产流12min以后更大。(3)坡面细沟水流平均切应力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可用对数方程描述。随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大,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随雨强及坡度的变化可用二元幂函数方程描述。(4)不同雨强及坡度下,细沟侵蚀率随细沟水流切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可用线性方程描述。研究表明,细沟水流剪切力具有显著的侵蚀效应,是产生细沟侵蚀的重要水力学参数和水动力学根源。
    17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高产节水灌溉的几个指标确定
    张柏治 殷格侠 张学
    2009(5):141-145.
    [摘要](3000) [HTML](0) [PDF 259.45 K](1980)
    摘要:
    对陕西省洛惠渠灌区、宝鸡峡灌区试验站多年积累的大量试验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确定了作物灌溉湿润层深度, 适宜的土壤水分指标, 基本的灌溉方式以及灌水定额等这些作为作物灌溉基本依据的具体指标。研究结果对于陕西省关中地区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在作物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实现节水灌溉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18  北京市延庆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可蚀性研究
    杨帆 张洪江 程金花 丛月 秦越 周柱栋 张东旭 刘宇
    2013(6):19-22.
    [摘要](2948) [HTML](0) [PDF 310.93 K](2678)
    摘要:
    以北京市延庆县上辛庄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区内农地、杏林、侧柏林、乔灌混交林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特征、有机质含量变化以及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可蚀性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表现为:农地>杏林>侧柏林>乔灌混交林,林地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显著低于农地(p < 0.05)。农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林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表现为:乔灌混交林<侧柏林<杏林<农地。表层0-20cm土层土壤可蚀性K值小于20-40cm土层,表明其土壤抗侵蚀能力高于深层土壤,反映出保护表层土壤的重要性。对土壤可蚀性影响因子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黏粒含量、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相关关系最为密切(p < 0.05)。
    19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惠泱河 蒋晓辉 黄强 薛小杰
    2001(1):30-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01.01.008
    [摘要](2874) [HTML](0) [PDF 230.73 K](4604)
    摘要:
    水资源承载力涉及到整个资源、经济、环境大系统,水资源承载力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否协调是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力概念、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以典型缺水的关中地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关中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满意方案.
    20  帕隆藏布江上游冰湖分布及其变化
    程尊兰 时亮 刘建康 赵鑫 刘大翔
    2012(5):8-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2.05.011
    [摘要](2793) [HTML](0) [PDF 855.09 K](13602)
    摘要:
    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 结合现场调查、校核和前人资料分析, 研究了西藏自治区帕隆藏布江上游然乌-培龙段冰湖的分布变化规律。 结果发现:(1)该区有大小冰湖131个, 其中面积>0.01km2的有99个, 最大冰湖面积达到0.976km2。 (2)99个面积>0.01km2的冰湖中冰碛湖最多达68个, 占68.7%;分布于海拔4 500~5 000m的冰湖有53个,占53.3%。 (3)可对比的83个冰湖中, 冰碛湖总面积2005年为7.21km2, 较1988年的7.03km2仅增加2.56%。 其中, 面积减小的有45个, 占54.2%,面积增加的38个, 占45.8%。 (4)近18a来, 该冰湖区总面积变化很小, 但部分冰湖面积增大异常, 受海洋性冰川影响, 在该区域内出现大范围冰湖溃决的可能性很小, 但暴发零星冰湖溃决的可能性很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