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年第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与跨世纪持续发展

      1996(4):1-7. CSTR:

      摘要 (1075) HTML (0) PDF 620.26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该文叙述了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现状、分布与潜在危险,指出建国后水土流失有发展趋势,存在着比黄土高原更大的潜在危险性;阐述了水土流失对流域内资源、环境及农、林、水利工程建设的危害性;着重分析了水土保持对保护三峡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发展流域经济,减少泥沙淤积,防治洪涝灾害,保障航运畅通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最后提出保障长江流域跨世纪持续发展的水土保持策略和措施。

    • 高原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Ⅱ粮食生产持续发展

      1996(4):8-12. CSTR:

      摘要 (1144) HTML (0) PDF 401.03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武王东沟试验区通过10多年系统田间试验,采用不同降水年型粮食作物丰产抗旱技术,在降水趋于正常的1993年,小麦产量为4944kg/hm2,玉米产量为9478.5kg/hm2,粮食单产6256.5kg/hm2,处历史最高水平,在世界旱作上也是罕见记录,自1929年以来灾情最为严重的1995年,年降水量272.2mm,占常年降水46.6%,粮食产量仍取得1504.5kg/hm2的较好收成,与80年代以前的正常年景产量相当,在“八五”期间持续干旱,且有两个特大干旱年出现的严酷条件下,粮食产量平均为3724.5kg/hm2,属黄土高原同类型区上等水平。在常态降水年份大丰收,特大干旱年份与80年代以前正常年份产量水平持平,这充分说明长武试区粮食综合丰产能力、综合抗灾能力的增强。长武试区粮食生产已进入持续发展阶段。

    • 黄土丘陵区高效保土经济植物芦笋的效益研究

      1996(4):13-18. CSTR:

      摘要 (1194) HTML (0) PDF 433.89 K (15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丘陵区旱坡地栽培芦笋,土壤侵蚀量较空白地(CK1)减少93.5%~96.2%,较谷子地(CK2)降低91.4%~93.1%;平均每hm~2芦笋年纯收入4055.70元,分别是陕北坡旱地传统经济作物马铃薯、大葱、向日葵、芝麻及籽瓜等纯收入的2.1倍、1.4倍、5.0倍2.4倍和2.1倍。以上试验品种均能适应当地生态条件,其中以UC157在坡旱地表现最好,根系发达,生长茂盛,抗旱性较强,栽后4~5年平均产量达7731kg/hm2,为MaryWashington(CK)的1.6倍。凋萎叶较对照减少38%,一、二级笋占91.3%,是极适宜早坡地栽培的优良品种。并结合旱坡地的特点研究提出了栽培管理技术措施要点。

    • 邢家沟流域降雨特征与土壤侵蚀关系的分析

      1996(4):19-22.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283.29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邢家沟小流域径流观测点实测资料和有关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摸清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特点及降雨特征与水土流失量之间的关系。

    • 谐波分析方法在旱涝趋势预报中的应用

      1996(4):23-25. CSTR:

      摘要 (893) HTML (0) PDF 182.02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谐波分析方法,把历史文字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采用级别衔接的方法,做出干湿趋势预报。

    •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

      1996(4):26-30. CSTR: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58.57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纸坊沟流域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状况,植被因素及人工熟化过程对黄绵土土壤肥力的影响,水土流失起了关键性作用。不仅如此,还对本地区主要土类的成土过程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带性黑垆土上发育的幼年性黄绵土,其剖面养分分布特征与黑护土截然不同,它在完整的坡面上养分分布具有特殊性,即坡上部土壤养分含量低于坡下部。

    • 降水因子与小麦产量最优回归模型的探讨

      1996(4):31-34. CSTR:

      摘要 (1080) HTML (0) PDF 359.38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关中及延安地区58个县(区)的14个降水因子和小麦产量进行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就秦岭以北、榆林地区以南的降雨场而言,小麦生育期间的各月降水,除2月份以外,均与小麦产量成显着正相关;而休闲期间的6,7,8三月降水与小麦产量成显着负相关。得到了由1月、4月、8月降水和干燥度4个降水因子与小麦产量构成的最优回归模型。最后揭示了降水并不是在延安北部、关中东部和西部旱塬及秦岭北坡沿线各地小麦增产的限制因子,而在关中中部及延安南部,降水增产作用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

    • 三树种P-V曲线水分参数的比较研究

      1996(4):35-40. CSTR:

      摘要 (1180) HTML (0) PDF 466.53 K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P一V技术研究了野外条件下海红、山杏和沙枣三个树种的水分参数(ROWCtlp,RWCtlp和AWC)及其季节变化规律。探讨了树种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反应。结果表明:树木各水分参数的季节变化规律与气候条件,尤其是水分条件相关,并与树木长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而形成的物候节律有关。嫩枝生长阶段是树木抗旱性最弱的时期,随着干旱锻炼过程的进行及小枝木质化程度的提高,树木的抗旱性不断增强。树木的抗旱性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应用与综合抗旱性指数可以作为判别树木抗旱性的指标。

    • 黄土丘陵区栗褐土定位连续施肥效应

      1996(4):41-45. CSTR:

      摘要 (1053) HTML (0) PDF 396.76 K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晋西北河曲县砖窑沟流域栗褐土上连续7年定位施肥试验的增产和培肥效应分析表明:连续施肥与CK相比,增产幅度有增大趋势,而且抗逆性增强。有机肥与无机肥合施的增产和培肥效应最明显,多年平均增产幅度是CK的1.5倍。有机肥与氮肥合施的增产效应最大。高量有机肥与氮肥合施的培肥效果最好,多年平均增产效应是CK的2倍。

    • 土壤干旱对冬小麦功能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及抗旱性的影响

      1996(4):46-50. CSTR:

      摘要 (1249) HTML (0) PDF 391.06 K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个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土壤干旱对拔节期冬小麦功能叶片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生物产量及某些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程度的土壤干旱可导致小麦功能叶片过氧比物酶同工酶发生相应的变化,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其同工酶酶谱不同,其酶谱变化与抗旱性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 渭北旱塬不同耕作法蓄水效果研究

      1996(4):51-53.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216.34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定位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几种耕作法在渭北旱源东部半湿润偏旱区的土壤水分、土壤硬度等效应。结果表明:浅耕深松能显着增加夏闲期土壤贮水量,小麦播种期2m土体比传统耕作法多蓄水20mm.

    • 宁南黄土丘陵区旱作梯田水分利用率分析

      1996(4):54-57. CSTR:

      摘要 (1096) HTML (0) PDF 285.62 K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在宁南黄土丘陵区半干旱气候地带梯田和坡地上进行的作物水分利用比较试验,分析了丰水年与欠水年和高肥与低肥条件下,作物的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结果表明,梯田丰水年与欠水年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率变化小,而坡地大。在高肥条件下,梯田作物耗水量为328.0mm,用水效率为0.227kg/mm;而坡地分别为262.0mm与0.208kg/mm.充分挖掘梯田增产潜力的出路在于增加投肥量。

    • 王东沟试验区土壤侵蚀类型与遥感制图

      1996(4):58-63. CSTR:

      摘要 (1068) HTML (0) PDF 468.11 K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定位监测和野外人工降雨试验以及对不同时期航片解译。并参照试验区土地类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植被等图件,编制了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动态图。以定性、定位、定量的图件显示土壤侵蚀类型的动态变化,研究泥沙来源,为评价土壤侵蚀变化,水土保持规划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 >水土保持专家介绍
    • 我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刘万铨先生

      1996(4):63-63. CSTR:

      摘要 (704) HTML (0) PDF 232.93 K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着名水土保持专家刘万铨先生刘万拴,四川壁山人,1927年8月20日生,1952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土木工程系。1953年以来,先后在黄委会水土保持查勘队、黄河规划委员会、黄委会计划处、水土保持处、水利部专家工作室、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宝鸡峡工程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