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土坡面细沟侵蚀试验研究及土壤抗冲性评价

      2004(2):1-4.

      摘要 (1116) HTML (0) PDF 215.99 K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分析了坡面侵蚀过程中跌坑产生与发育的机理,阐明了朔源侵蚀、边壁崩塌和细沟下切侵蚀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了各放水流量下坡面产沙及细沟径流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坡面产沙量与细沟面积比例和流量关系。本文通过对冲刷过程中各侵蚀营力的分析,得到了径流剪切作用产沙方程。研究表明,径流剪切产沙率和单位面积径流剪切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颗粒被分离的临界剪切力为0.258N/m2

    • 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蚀预报模型构建

      2004(2):5-7,16.

      摘要 (1436) HTML (0) PDF 250.82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产沙垂直分带性规律,提出小流域土壤侵蚀方式发生部位界定方法。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环境特点,设计了GIS支持下的小流域分布式水蚀预报模型结构,模型考虑的侵蚀过程包括雨滴击溅侵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以及沟道侵蚀。同时,提出模型各模块的计算方法,根据动态物质平衡原理,完成了流域侵蚀产沙过程演算。

    • REE示踪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

      2004(2):8-11.

      摘要 (1054) HTML (0) PDF 406.52 K (12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利用分段和分层结合布设不同的稀土氧化物(Rare-Earth Oxide),研究次降雨条件下坡面侵蚀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随降雨的进行,坡面侵蚀一般存在一个由片蚀—近坡角纹沟发育—细沟发育—坡面侵蚀稳定(至基准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各过程中相应侵蚀形态占据主导地位;沟头的出现是导致各侵蚀段侵蚀活跃的重要因素;连续小雨强降雨条件下,坡面以细沟发育为主,侵蚀过程较初次降雨要平稳得多。

    • 洞庭湖流域水体污染物变化趋势及风险分析

      2004(2):12-16.

      摘要 (1149) HTML (0) PDF 475.71 K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洞庭湖流域1989,1997,1999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流域磷污染十分严重而重金属浓度较低,除Cu外,其它重金属多年最高浓度均低于国家II类水质标准;(2)水体污染情况有逐年上升趋势,除TN外,其它各污染物数量的增长速度都非常大;(3)点源污染对洞庭湖流域水污染贡献较大,枯水期各污染物浓度均较丰、平水期高。结合国外研究得到的重金属毒性系数,引入外推法得到TN,TP的毒性危害系数,将之应用到洞庭湖流域水体污染物的风险分析中,得出TP风险仍是对洞庭湖流域的污染风险贡献率最大的污染物,而TN,Zn的污染风险相对较小;君山处的污染风险较大,已对其周边生态系统产生了潜在的生态风险,而流域内其它各监测点的风险值偏低。

    • >研究简报
    • 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建设中的博弈问题分析

      2004(2):17-19.

      摘要 (966) HTML (0) PDF 142.88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问题已是制约贫困落后地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根据博弈论,探讨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保护与重建中各经济利益主体的不同行为动机。结果表明,由于各博弈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对待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的偏见以及自身行为的短期化,导致了目前生态保护与重建低效的局部性窘境。据此,提出了要致力于建立符合各博弈主体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协同合作机制,以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 施工期水土流失估算及可靠性分析

      2004(2):20-23,37.

      摘要 (800) HTML (0) PDF 456.37 K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流失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对深圳市福田河综合整治工程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了估算,并给出了可靠性估计,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将随机可靠性作为水土流失评价的一个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

    • 黄土高原中南部村落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2004(2):24-28.

      摘要 (1095) HTML (0) PDF 224.81 K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淳化县的西坡村、延安市宝塔区的飞马河村和南沟村为例,选取了林草覆盖度、有机质含量、劳动生产率、人均纯收入、劳动力利用率、文化程度、粮食公顷产潜力实现率等19项生态、经济、社会指标对村落综合发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村落的综合得分分别为西坡村0.8745>飞马河村0.4143>南沟村0.1101,并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应是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的道路。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强化降雨入渗分析及灰色预测

      2004(2):29-33.

      摘要 (1107) HTML (0) PDF 268.41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以强化降雨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阻止土壤侵蚀为目的。因此,治理区降雨入渗量的大小是衡量水土流失治理效果的关键指标之一。目前入渗量的计算多利用年总降雨量,由于在黄土地区小雨量或小强度的降雨具有与水土流失治理的零相关性,因而会导致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入渗作用估计的较大误差。提出用1a中产生径流的次降雨总量(产流降雨总量)计算入渗量。以西川河流域为例,采用1997—2001年的降雨径流资料,分别用年降雨总量与产流降雨总量推求降雨入渗系数,对比分析了入渗量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利用产流降雨总量能比较清晰地反映流域治理程度对降雨入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GM(1,1)灰色动态模型预测西川河流域降雨入渗量随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GM(1,1)灰色模型能够合理地预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自然流域入渗量影响的变化趋势。

    • >应用技术
    • 国家级生态退耕县坡耕地信息系统建设初步研究

      2004(2):34-37.

      摘要 (1031) HTML (0) PDF 196.27 K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为背景,从建立陕西省国家级生态退耕县坡耕地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入手,阐述了建立该信息系统的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及主要流程。该系统不但能有效实现对全省各生态退耕县土地数据信息与图形信息的有效检索与空间分析,还能为有关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重要的依据。

    • 基于GIS的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盒维数测定方法研究

      2004(2):38-40.

      摘要 (1300) HTML (0) PDF 162.45 K (1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维数测定是目前地貌分形研究的薄弱环节,对于流域水土流失预报模型中地貌因子量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依据分形盒维数测定原理,结合流域地貌的复杂三维立体特性,提出了以地形等高线为基本数据源,以GIS技术作为主要实现手段的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盒维数测定方法,编制出了相关测算程序,并以岔巴沟流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数据可靠,可实现不同尺度流域地貌形态分形盒维数的测定。

    • Philip模型参数推求湿润锋平均基质吸力Sf准确性

      2004(2):41-45.

      摘要 (885) HTML (0) PDF 520.54 K (1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修改的适用自然降水入渗的Green-Ampt模型是模拟坡面降水入渗、产汇流的常用手段,该模型中一个重要参数——湿润锋平均基质吸力Sf的准确取值对提高计算精度有重要作用。在分析Philip入渗模型和Green-Ampt入渗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两模型参数间的转化关系,并尝试用Philip模型参数间接推求Green-Ampt模型中的参数Sf。通过对积水入渗资料的处理和用降水产流资料进行准确性检验,结果发现,对黄土高原黑垆土而言,用Philip模型参数间接推求Green-Ampt模型中的湿润锋平均基质吸力Sf是可行的,与直接用Green-Ampt模型获得的Sf值具有相同的精度。

    • >水保监测
    • 刍议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监测内容

      2004(2):46-47.

      摘要 (1005) HTML (0) PDF 99.31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生态修复的生态学原理,总结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实践方法、特点及其监测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内容设计的原则和监测指标体系。监测指标包括反映生态修复工程状况和反映生态修复工程效益等两个方面,这些指标包涵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范围内生态系统的主要组分及其变化速率、修复工程类型及其数量质量以及水土流失状况等。

    • 线型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探讨——以江西省长江干流江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为例

      2004(2):48-51.

      摘要 (1012) HTML (0) PDF 218.24 K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线型建设项目主要指公路、铁路、堤防、灌渠、天然气及输油管线等跨区域呈线状分布的开发建设项目。以江西省长江干流江岸堤防加固整治工程水土保持监测为例,对线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以及需提交的成果等进行了探讨。

    • >综合治理
    • 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灌区退耕封育效益分析

      2004(2):52-54.

      摘要 (1073) HTML (0) PDF 139.19 K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河干流中游灌区9.00×103hm2退耕封育项目"是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工程的子项目,退耕封育的规模为9.00×103hm2,其中,库灌区退耕1.42×103hm2,河灌区退耕3.60×103hm2,泵灌区退耕4.00×103hm2。退耕封育后,农田灌溉用水改为生态灌溉用水,减少了用水量。人工种植的农作物被天然野生植被所替代,同时可提高对保留耕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的播种面积,增加地表植被的覆盖度。退耕封育后,可节约水量9.70×107m3,除满足封育生态用水外,还可增加塔里木河下泄水量3.10×107m3。因此,退耕封育,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环境效益比较显著,不但可以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可节约一定的水量用于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对维护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其调控措施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2004(2):55-59.

      摘要 (1043) HTML (0) PDF 225.01 K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通过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易损性、容量、生物生产力与生物量、敏感性和承灾能力等5个因素的分析,阐述了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探讨了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系统建设的原则。根据西部大开发中对生态建设的要求,提出了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与调控的对策措施。

    • 石嘴山市水土流失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

      2004(2):60-62.

      摘要 (1182) HTML (0) PDF 324.26 K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石嘴山市水土流失现状、特征与危害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石嘴山市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认为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应以工程措施为主,植被措施为辅。优先治理产生水土流失或者存在严重水土流失隐患的地区,并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监测预警系统。

    • 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2004(2):63-67.

      摘要 (1242) HTML (0) PDF 221.75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依此为出发点,对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树草种、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退耕还林模式及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 >综合研究
    • 黄河是新世纪济南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

      2004(2):68-71,78.

      摘要 (1073) HTML (0) PDF 259.43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作为济南市最重要的过境河流,对于济南市生态城市建设极为重要。黄河大堤能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黄河生态廊道可以提高城市空气质量,黄河水资源是城市供水生命线系统的基础,黄河湿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与流域养分环境演变研究进展

      2004(2):72-75.

      摘要 (1179) HTML (0) PDF 415.60 K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实施的植被恢复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调整的政策,在小区和流域尺度上,就植被恢复对流域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养分循环平衡影响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指出植被恢复可减少流域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使流域养分循环平衡能力加强、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同时指出了在这方面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

      2004(2):76-78.

      摘要 (1027) HTML (0) PDF 147.17 K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现阶段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缺限和教育相对滞后于我国经济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实践,提出了水土保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思路和优化设计方法,以及优化设计后的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如此培养出来的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专业人才,将更能适应行业的市场需求、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因此,该方案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