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0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农牧交错带地表覆盖物对土壤入渗的影响

      2008(1):1-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 CSTR:

      摘要 (790) HTML (0) PDF 249.87 K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地表覆盖物对土壤入渗的影响,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采用样线调查法进行地被状况调查,并在所设样线各样方内对应进行入渗试验。通过对外业数据的处理、分析,对各种地被状况影响入渗的情况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植物的生长对水分入渗具有促进作用。植被盖度与入渗深度之间呈指数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0.893。枯落物的覆盖对水分的入渗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两者呈对数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达0.921。生物结皮对入渗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结皮盖度与入渗深度之间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65,说明结皮的存在使土壤水分呈现浅层化趋势。

    •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

      2008(1):6-9,3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6 CSTR:

      摘要 (1066) HTML (0) PDF 280.62 K (1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塞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特征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抗冲性指标和崩解速率在数值上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其抵抗侵蚀能力减弱。不同利用类型0-10cm表层土壤抗冲性和崩解速率强弱关系均为:灌木林>草地>乔木林>果园>农地,而在20-30cm土层及40-50cm土层有所变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崩解速率和土壤抗冲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直线递增关系,灌木林地土壤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速率较快,直线斜率达到0.352,而农地的崩解性能随抗冲性变化起伏最小,直线斜率为0.0145,草地、乔木林地和果园位于两者之间。其中,乔木林地与草地二者直线斜率差异不大,在相同取样深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

    •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植被恢复的减沙效益研究

      2008(1):10-1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0 CSTR:

      摘要 (1016) HTML (0) PDF 501.50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延安燕沟流域近年来的降雨观测资料以及野外人工降雨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燕沟流域年均输沙量比治理前的1997年减少了80%以上。在造成输沙量减少的原因中,降雨因素影响约占30%,而以植被建设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影响约占70%,证明植被恢复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 基于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

      2008(1):14-1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4 CSTR:

      摘要 (1016) HTML (0) PDF 468.18 K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频繁发生的旱灾已成为限制我国西北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气象因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结合GIS技术,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角度选择水分敏感因子,构建社会-生态系统,然后根据修正的脆弱度概念性模型计算出干旱环境下农户尺度上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并对造成恢复力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榆中县农户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依赖于外部胁迫压力(干旱)和内部因素(社会,经济,生态)之间的相互作用。户人口数量、土壤湿度和土壤养分是3个区域农户社会-生态系统共同的水分敏感因子;而其它指标则属于局部区域农户社会-生态系统的水分敏感因子。

    • 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响应

      2008(1):19-2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9 CSTR:

      摘要 (1000) HTML (0) PDF 612.17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地处喀斯特石山区的广西省河池市为例,以研究区单位面积农田生态系统在1988,1998和2003年提供的食物生产服务经济价值为基础,对研究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进行估算,并对照3个年份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变化,找出了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所引起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响应与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8-2003年河池市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较大的生态响应,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988-1998年除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长仅14.6%外,其它各类生态系统增幅都在25.9%以上;1998-2003年增幅明显减趋缓,草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则呈现急剧下滑状态,变化特征基本上与土地利用变化一致。河池市土地利用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善,尤其对面积广大的未利用地的生态改造和石漠化地区的生态恢复将会带来更大的生态效益。

    • 重要水源地东圳水库水质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08(1):25-2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25 CSTR:

      摘要 (1151) HTML (0) PDF 280.02 K (2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东圳水库是莆田市的重要水源,其水质好坏对莆田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库区人为活动剧烈,库区生态系统呈退化趋势。通过野外调查和对东圳水库水质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东圳水库水质监测主要指标均呈逐年上升的总趋势,水库水质逐渐恶化,呈"水质型缺水"现象;库区水源地大规模山地开发造成水土流失及农业非点源污染严重。人为活动剧烈及库区底泥等是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发展生态果园,改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非点源污染管理及控制的研究等综合整治措施。

    • 沙埋对红砂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

      2008(1):30-3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30 CSTR:

      摘要 (1139) HTML (0) PDF 367.93 K (1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沙埋深度对荒漠植物红砂幼苗出土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0,1,2,3和5cm共5个深度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结果表明,出苗率与沙埋深度呈显著负相关,且集中在0-2cm的沙埋深度,3cm沙埋深度只有1苗出土,5cm沙埋深度没有出苗;随着沙埋深度增加,第一次出苗所需天数增加;幼苗生长高度受沙埋深度和生长时间的影响显著,相对高度生长率随沙埋深度增大而增大,幼苗高度随沙埋深度增加而降低,但生长一定阶段后,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大,幼苗高度也增大;生物量并不随沙埋深度变化而变化,但生物量分配却随沙埋深度增大而更多地分配给地下部分,这种变化可将有限的种子能量传给地下茎,进而促进出苗。红砂幼苗出土和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约为1cm。

    • 柳树农田防护林造林效果及遮荫作用研究

      2008(1):34-3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34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266.02 K (14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苏柳无性系和青刚柳营造农田防护林试验,结果发现,J194柳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最高,分别达到96.6%和93.2%。不同树种(或无性系),不同株行距的成活率及保存率差异不明显。苏柳无性系的树高生长显著大于青刚柳,表明苏柳无性系更适于农田防护林的营造。对J172柳在农田防护林的遮荫作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柳树(株行距3m×6m)6a生的遮荫指数为56.62%,遮荫程度为13.31%。13%的遮荫程度是柳树农田防护林的最高遮荫上限,柳树生长到第5a以后,应适当间伐。

    • >研究简报
    • 岷江中游河流下蚀率的研究

      2008(1):39-41,4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9 CSTR:

      摘要 (1148) HTML (0) PDF 480.65 K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岷江是长江的一个重要的支流,岷江中游由我国地势的第一阶梯进入第二阶梯,是中国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所以研究它的下蚀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笔者利用河流阶地与阶地形成年龄间的线性关系研究了岷江中游段的河流下蚀率。笔者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岷江中游段的河流下蚀率为每年平均1.08mm的结果。该工作可为进一步研究水土流失及地壳运动提供依据。

    • 格宾石笼结构的劣性及其补强措施

      2008(1):41-4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42 CSTR:

      摘要 (971) HTML (0) PDF 392.43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格宾石笼材料是一种经济节约的、标准的建筑材料,已被全世界众多工程师所公认,格宾石笼结构作为一种价廉而经久耐用的柔性结构体,亦然在河床疏浚工程、护岸、围堰以及小型溢洪道等小型水工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及老化建筑物再生修复中发挥着作用。从格宾石笼的发展、演变入手,分析了格宾石笼结构特点,并重点研究了其劣性产生原因,提出了石笼结构不同破坏形式的预防和补强措施,可为类似石笼结构不同破坏形式的修复提供参考。

    •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资源特征分析

      2008(1):46-49.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46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234.92 K (2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是我国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随水库运行将在库区两岸形成垂直落差30m的消落带,面积达300km2。结合三峡库区消落带的气候、坡度、水深、地貌等区域基本特征,以遥感数据为基础,以GIS技术为手段,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划分出消落带土地资源的6种类型,即硬岩型消落带、软岩型消落带、松软堆积型消落带、库尾松软堆积型消落带、湖盆松软堆积型消落带、岛屿松软堆积型消落带,并给出了不同类型消落带的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模式。

    • 根系吸水的最小能量模型的实验验证与评价

      2008(1):50-5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50 CSTR:

      摘要 (1066) HTML (0) PDF 287.46 K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系吸水的定量模拟是土-根系统水分动力学研究的难点之一。现有根系吸水模拟模型往往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的,缺乏对根系吸水机制的了解,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根系吸水的最小能量模型是基于植物为适应生存,用于根系吸收水分消耗的能量最小这一物理概念上提出来,是否能真实反映根系吸水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采用土柱实验,对该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发现正常水分条件下,最小能量模型模拟精度高,而在土壤干旱条件下模拟精度较差,可能与干旱条件下植物体内的生物调节机制有关。

    • 径流曲线法模型参数在黄土地区的优化研究

      2008(1):54-5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54 CSTR:

      摘要 (1073) HTML (0) PDF 415.23 K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降雨径流是引起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因此准确预测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径流量是进行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关键。SCS-CN方法是目前国际上预测无径流观测资料地区降水产流的主要模型。利用黄土高原地区6个试验小区的153场径流试验资料,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利用方式:谷子、苜蓿和高粱,对SCS-CN方法在黄土高原的适应性进行了初步检验,优化出了适应黄土高原地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模型参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模型参数对降雨径流的预测精度明显优于标准SCS-CN法;优化后的λ值为0.01,优化的谷子、苜蓿和高粱地CN2值分别是74,74,72。

    • 西南岩溶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选取及权重确定

      2008(1):59-6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59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411.32 K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促进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根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量度需求,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分成3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采用频率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设置、筛选指标,使指标的配置更加合理;采用专家咨询法和改进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降低了主观性偏差,为后续评价奠定了基础。对各指标权重值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水资源本身的属性是衡量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的最重要方面,脆弱的生态环境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 水文模拟中壤中流计算方法的研究

      2008(1):65-6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65 CSTR:

      摘要 (1303) HTML (0) PDF 361.09 K (2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径流预报皆有超持与超渗的产流特征,是水文预报中的难点问题,而其中壤中流的计算又是关键,直接关系到模拟的精度。在分析"双超"模型、新安江等产流模型基础上,注意到壤中流可能产生于非饱和土壤及流域空间产流差异的实际,借鉴各模型处理壤中流的优点,用系统模型的思想,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壤中流计算模式进行了改进。从实际模拟效果看,改进后的壤中流计算模拟精度大为提高。改进后的计算方法不仅适用于"双超"模型,同时也适用于其它类似模型。

    • 基于DEM的沟缘线和坡脚线提取方法研究

      2008(1):69-72.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69 CSTR:

      摘要 (1068) HTML (0) PDF 636.30 K (2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DEM的沟缘线和坡脚线的提取方法,该方法以沟缘线和坡脚线的形态特征为基础。沟缘线作为梁峁地和沟坡地的分界线位于凸坡上,沟缘线象素以下的坡度应大于某一坡度值;坡脚线作为沟坡地和沟底地的交界线位于凹坡上,坡脚线象素以上的坡度应大于某一坡度值;沟缘线和坡脚线上的象素都具有局部最大的坡度变化。利用这种特性进行沟缘线和坡脚线的提取,易于实现。处理的速度快、效率高,提取结果较准确。

    • 降水变化对不同下垫面的水土流失之分异影响

      2008(1):73-7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73 CSTR:

      摘要 (990) HTML (0) PDF 148.49 K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降水是产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动力。以豫西土石山区的汝阳县和黄土丘陵区的嵩县为例,通过对实测的雨强、坡度等水土流失因子的观测和研究,初步探讨了降水变化对不同下垫面(梯田、林地、坡耕地、荒坡)造成的水土流失之分异影响,并推求出组合方程式表达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荒坡和坡耕地的蓄水作用最差,梯田和林地的蓄水功效则较高。在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应当把梯田、林地以及配套的沟道整治工程等作为重要的雨水存贮措施。

    • 渭河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8(1):76-80.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76 CSTR:

      摘要 (1042) HTML (0) PDF 249.10 K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渭河流域华县水文站径流出现断流的现象,探讨渭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和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以渭河流域华县站1956-2000年径流资料为基础,运用R/S分析法,对渭河流域径流序列进行了趋势分析。同时,对渭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县水文站年径流序列的赫斯特系数为0.7784,表明渭河流域径流具有持续下降的趋势。以1956-1969为基准期进行比对,1970-2000年渭河径流量年均减少3.79×109m3,其中气候作用减少1.96×109m3,占减少量的51.7%,人类活动作用减少1.83×109m3,占减少量的48.3%。

    • 山地林火烧迹地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2008(1):81-8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81 CSTR:

      摘要 (1045) HTML (0) PDF 318.99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日本冈山县备前市久久井地区的一片森林火烧迹地,布设了3块不同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对比分析。对火烧后由于降雨所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块样地土壤的pH值、物理性质以及养分的流失程度均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的方法,从而选择最适植被恢复方式,为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水保监测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设计

      2008(1):86-89,12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86 CSTR:

      摘要 (862) HTML (0) PDF 533.77 K (16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全面分析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业务和数据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的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将数据采集(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与预处理,数据管理与业务应用等融为一体,可以直接输出规定格式的监测数据报表、监测报告、统计图表和专题图。经测试和初步试用,该系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良好的适用性。

    • 斜坡演化的自组织临界性和防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008(1):90-9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90 CSTR:

      摘要 (1004) HTML (0) PDF 380.78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斜坡演化全过程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斜坡演化的自组织过程。研究表明,斜坡演化过程是一类具有时间-空间变化的广延耗散动力学复杂系统,与外界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远离平衡态的自组织临界现象。自组织临界性是斜坡动力学过程的吸引子,同时为斜坡作用强度与频度之间的负幂律特征提供了证据。在此基础上,以斜坡崩塌落石为例,建立了斜坡防护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对某铁路缙云至青田段危岩崩塌分布区内拦石网防护系统进行了可靠性分析。

    • 金沙江干热河谷坡面水土流失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

      2008(1):95-9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95 CSTR:

      摘要 (1053) HTML (0) PDF 214.37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水土保持原理和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区的3个径流小区(自然坡面、人工禁闭坡面和水平台整地坡面)为研究对象,建立坡面水土流失系统动力学模型,把小区观测数据输入模型利用VENPLE软件模拟运行得到次降雨过程中的地表产流量过程和坡面土壤流失过程。模拟得出的产流量和土壤流失量与实测值比较,相对误差在6.9%~17%之间,说明所建模型基本可靠。

    • 金盆水库溃坝洪灾损失预测研究

      2008(1):99-101.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99 CSTR:

      摘要 (1070) HTML (0) PDF 171.63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GIS软件对黑河金盆水库下游周至县的一些基础资料进行处理,利用内插法,生成洪水淹没区实体地形图。利用损失率计算模型对淹没区内损失状况进行了预评估。结果认为,金盆水库遭受10000a一遇的洪水重现期发生漫顶溃坝时,洪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0.35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9.0639亿元。通过对水库溃坝洪水淹没损失的计算分析,可以让防洪决策人员及水库管理人员对水库洪水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到心中有数,平时认真做好科学合理的水量调度,防止灾害发生。

    • 应用遥感方法估算皇甫川流域蒸散(发)量

      2008(1):102-105,11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02 CSTR:

      摘要 (1154) HTML (0) PDF 246.72 K (18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利用TM资料求取皇甫川流域地表特征参数和地表能量平衡各参量的基础上,反演出该流域的瞬时蒸散量,经过尺度转换,得到日蒸散量。在该估算方法中,将水体当作裸地进行处理,但水体和土壤的性质差别很大,用Penman公式对水体蒸发进行了单独估算,整合到流域日蒸散量中,以提高精度。分析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反演的日蒸散量与地表状况比较吻合,经过检验,反演的地表温度相对误差为0.58%,反演的日蒸散量平均相对误差为11.75%,都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 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空间差异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08(1):106-109,11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06 CSTR:

      摘要 (1222) HTML (0) PDF 338.60 K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然生态条件的空间差异是导致不同地区生态功能差异的重要原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通过对自然生态条件的分区评价,理清不同空间生态功能差异,可为建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基础支撑。以GIS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地形地貌、特殊生态保护区、区域环境容量等方面的指标选择与综合评价,以安徽沿江地区为实证,进行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安徽沿江区域开发的方向,构建区域生态源区4个,生态廊道7个和众多的生态楔,最后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建议。

    • 基于RS与GIS的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及土地覆盖变化分析

      2008(1):110-11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10 CSTR:

      摘要 (1032) HTML (0) PDF 456.58 K (2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主要基于RS和GIS的支持,获取了重庆市主城区1612km2的3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状况,并采用2个变化时段分别对其变化进行监测。经过监测,对2个时段的变化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对重庆主城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重庆市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交通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因素是重庆市主城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另外,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也具有重要影响。

    • 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质量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008(1):115-118.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15 CSTR:

      摘要 (959) HTML (0) PDF 238.34 K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边坡植被恢复是解决高速公路建设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已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但是,对坡面植被恢复质量的评价尚没有统一、公认的指标体系。基于恢复生态学和美学的理念,在分析坡面植被功能的基础上,参考道路工程、植物生态学、恢复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水土保持学、景观学等理论,提出了绿期、盖度、多度、截流量、综合抗性、根系稳定效果、景观优美度、管理水平8个重要评价指标,并给出了各指标的量化计算办法。利用AHP评判矩阵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坡面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提出了建议的评价时间,得出了坡面植被恢复质量的评价值,确定了质量等级。结合2008年奥运公路--济南至青岛高速公路南线工程,进行了实例分析。

    • 低山丘陵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

      2008(1):119-12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19 CSTR:

      摘要 (1133) HTML (0) PDF 270.44 K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位于贵州省赤水市的"黔北20万吨/年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项目"为例,研究了低山丘陵区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问题。针对该工程水土流失的现状和特点,结合竹原料林基地建设,提出了水土流失的防治原则和采取的防治对策。实施水土保持方案后,能有效控制工程区的水土流失,恢复和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工程建设的安全,实现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煤矸石山风化堆积物水分动态研究

      2008(1):124-129.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24 CSTR:

      摘要 (1044) HTML (0) PDF 545.92 K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西省阳泉市280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物理性质、水分入渗特性和水分含量的分析,初步研究了煤矸石山风化堆积物水分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质地较差,砾石和块石平均含量达86.07%。煤矸石山孔隙组成以非毛管孔隙为主,其剖面4个深度(0-15cm,15-30cm,30-45cm,45-60cm)的毛管孔隙度平均值分别为1.40%,1.36%,1.32%和1.17%,导致土壤持水量常年维持在较低水平,0-60cm的平均土壤持水量为19.7t/hm2。Kostiakov入渗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地区煤矸石风化物的入渗过程,且在入渗过程中煤矸石风化物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渗透速率。煤矸石风化堆积物水分季节性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及其季节分配的影响,随着季节性降水量的增加,矸石风化物水分平均含量也相应升高。煤矸石山的储水量与降水量之间,表现出较好的一元线性正相关关系。在降雨量较少,或是降雨次数多,雨强较大的情况下,裸露煤矸石地的储水量往往大于覆土煤矸石地的储水量。一般情况下,煤矸石山30-40cm深处有明显的干层,使得煤矸石山下层在旱季保持有较多的水分。

    • >综合治理
    • 极端干旱地区绿洲边缘带天然植被的保育策略--以新疆鄯善绿洲为例

      2008(1):130-134,18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30 CSTR:

      摘要 (982) HTML (0) PDF 538.38 K (14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理调控和稳定边缘带是干旱区绿洲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鄯善绿洲边缘带天然植被衰退、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采用实地调查和收集相关调研成果相结合的方法,在初步查明天然植被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退化原因的基础上,探讨了鄯善绿洲边缘带天然植被的保育途径,认为主要应从加强现有植被的保护,加强人工林的培育,采用必要的经济手段等方面来实施。

    • 矿区沉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

      2008(1):135-139,14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35 CSTR:

      摘要 (998) HTML (0) PDF 311.60 K (14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探讨了矿区沉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若干问题,目的在于提高矿区环境治理投资效果,促进矿区可持续发展。构建了矿区沉陷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主要理论、关键技术和投资效果评价方法。最后指出,矿区沉陷地环境治理中,应将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相结合。

    • 贡嘎山旅游景区泥石流灾害及减灾对策

      2008(1):140-144.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40 CSTR:

      摘要 (996) HTML (0) PDF 461.30 K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贡嘎山以高原、峡谷、雪山、冰川、温泉、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藏彝少数民族风情成为旅游者的旅游天堂。长期以来,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条件等影响,景区泥石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对旅游景观资源、基础设施、游客安全、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提出了开展泥石流灾害详查和危险评估,灾害危险性分析和分区,制定景区防灾规划,建立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系统,设置灾害点标识警示和系统开展泥石流灾害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减灾对策。

    • 限量补灌冬小麦套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及利用效率

      2008(1):145-149.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45 CSTR:

      摘要 (1048) HTML (0) PDF 471.65 K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陇东半湿润易旱地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限量补充灌溉及套作对冬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探讨了冬小麦套作玉米、单作冬小麦和单作玉米地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及利用特性。结果表明,套作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套作耗水量较相应单作耗水量的加权平均增加了5.7%~7.3%,产量提高了52.8%~50.6%;限量补灌对套作和单作小麦的增产作用显著,对单作玉米的WUE也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但对单作小麦和套作WUE的影响不显著;冬小麦套作玉米对水分利用的互补作用主要发生在冬小麦收获后,主要通过利用冬小麦带和深层水分提高利用效率,套作是既可提高旱农区当季降水利用率又可保留适宜底墒水平的高效种植模式。

    • 兰州市北山无灌溉区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

      2008(1):150-153,157.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50 CSTR:

      摘要 (1130) HTML (0) PDF 246.40 K (11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徐家山后山试验基地及皋兰山的部分山地为例,对人工植被、封育区、对照区群落的植被盖度、不同物种的重要值、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以兰州市北山为代表的干旱地区进行无灌溉造林,只要树种选择得当,造林技术措施正确,生态环境可以逐渐得到改善;另外,封育也是这一地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人工植被物种的重要值的大小排序是:柠条>红柳>侧柏>沙冬青>白刺>野枸杞>山杏>山桃。红砂、合头草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以优势种出现,是能够较强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人工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的均匀度指数和物种的丰富度指数与封育区比较接近,与对照区差异较大。通过相似性比较,人工造林地、封育区与对照区在相似性方面均有较大差异,随着植物种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三者会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

    • 城市饮用水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2008(1):154-157.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54 CSTR:

      摘要 (964) HTML (0) PDF 372.36 K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黑龙江省宾县县城水源地二龙山水库为例,阐述了水源污染状况,面源污染形成的过程、机理及来源和途径。分析了流域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化肥和农药施用,农业生物质类废弃物利用管理和水土流失对水源污染的影响。从污染物的源头控制,迁移途径控制和水生态修复控制体系构建出发,提出了加强坡耕地农业生产管理、新农村建设工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和河流廊道生态修复工程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人水和谐。

    • >综合研究
    • 中国水土流失的历史演变

      2008(1):158-16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58 CSTR:

      摘要 (1239) HTML (0) PDF 702.36 K (17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等诸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加速侵蚀是水土流失加重的重要原因。依据中国农业发展3个不同时期(原始农业时期、传统农业时期、现代农业时期)水土流失问题的时空变化特点,将我国水土流失历史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1个阶段处在原始农业时期,基本维持自然侵蚀;第2~4个阶段发生在传统农业时期,属人为加速侵蚀发生、发展阶段;第5个阶段发生在现代农业时期,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但近来水土保持措施已初见成效。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新的水土流失问题正在涌现。如何有效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农户经济分析

      2008(1):166-169,17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66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372.64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小流域25户农户监测资料表明,经过20a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农户的经营行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初步建立起了高效、稳定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根据25户农户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建议黄土高原沟壑区同类型地区发展中需注意如下问题: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包括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等。

    • 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投资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2008(1):170-175.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70 CSTR:

      摘要 (999) HTML (0) PDF 422.06 K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一个地区,也是我国贫困人口的集中分布区。国家对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安排了一系列工程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依据1986-2005期间的统计与调查资料,对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来源、使用方向与效果,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1)该区水土保持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政府对该区水土保持累计投资5.50×109元,群众投劳折资1.09×1010元;(2)水土保持投资主要用于造林、种草与基本农田建设等,投入经济林建设资金由8.2%上升到20.1%,由粮食为主的单一结构转变为粮、果、林、草的多元结构。(3)新增水土保持措施累计增加农业产值达7.02×101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随之增长了1894.2元。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背景、效益和存在的问题

      2008(1):176-180.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76 CSTR:

      摘要 (1002) HTML (0) PDF 463.84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几十年来,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水位剧烈下降,天然植被衰退,为恢复和重建塔里木河下游严重受损的生态系统,从2001年到2006年,先后进行了8次生态应急输水。在实地考察和前人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生态输水后地下水位恢复情况、地下水矿化度变化、植被对生态输水的响应以及生态输水对土地沙漠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认为,生态输水后塔里木河下游沿河道两岸一定范围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目前生态输水主要建立在博斯腾湖和开都河高水位的基础上,如果遇枯水期则无法实现。若长期大量从博湖调水,必然导致博湖水环境的恶化。

    • 我国土地资源的刑法保护刍议

      2008(1):181-183.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81 CSTR:

      摘要 (1016) HTML (0) PDF 167.50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升值,土地开发市场很被看好,由此引发了形形色色的土地纠纷和土地犯罪案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笔者从现阶段我国土地违法犯罪案件的特征着手,通过对现行刑法保护土地资源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防范土地犯罪的相应对策。

    • 吴起县退耕农户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2008(1):184-190. DOI: 11894/1005-829x.2008.28(1).184 CSTR:

      摘要 (1011) HTML (0) PDF 604.10 K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耕以后农户的生活保障是影响退耕还林工程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陕北吴起县59户退耕农户经济状况的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农户经济收入结构调整方面作用甚小,退耕还林补助在退耕农户的家庭收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子女学费、家庭医疗费用是退耕农户重要的支出项目,并且使近2/3的农户背负上了债务。因此,当退耕还林补助停止发放以后,如何保障退耕农户的生活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延迟退耕还林补助时间的同时,应根据农户目前家庭经济收入和支出的实际情况,重点拓宽渠道增加农户的非农业收入,并通过教育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减少农户的经济支出,从而缓解退耕农户面临的生计困境。此外,国家还应该尝试通过区域协调,对退耕还林地区实行生态补偿。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