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保监测
    • 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局研究

      2008(5):1-5. CSTR:

      摘要 (928) HTML (0) PDF 270.52 K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监测在中国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迈向生态文明,履行国际公约的进程中,肩负着愈来愈重要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历史回顾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优化布局原则。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监测站的布局应坚持水土流失类型区全面覆盖,充分利用现有相关监测站点,便于实施自动化监测,有利于长期运行和科学实用的原则。按此原则,全国共设不同侵蚀类型区监测点47个,七大流域、内陆河及较大外流河共选取62个干流监测断面点,55个重要支流监测断面点,42个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别设1个监测点,由土壤侵蚀监测点、水文监测点、重点防治区监测点构成中国水土保持监测控制站网,实施长期、定位监测。

    • 层次分析法在泥石流危险度评价中的应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2008(5):6-12. CSTR:

      摘要 (1346) HTML (0) PDF 454.62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其危险度评价对实现区域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密云县泥石流灾害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系统理论的层次分析法,从影响泥石流危险度的泥石流历史活动情况和潜在形成条件中选取10个指标作为背景参数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了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模型。所建立的模型中,历史活动情况所占权重为0.414,潜在形成条件所占权重为0.586。利用该模型对当地泥石流沟道进行危险度评价,其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密云县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实用的和有效的,进一步工作应放在评价方法的可靠性研究上,从而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 高精度GPS,三维激光扫描和测针板三种测量技术监测沟蚀过程的对比研究

      2008(5):11-15. CSTR:

      摘要 (1158) HTML (0) PDF 591.90 K (1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连续模拟降雨试验,对坡沟系统概化模型进行坡面沟蚀发育过程模拟,再现坡面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演变过程。结合3种测量技术从测量精度、测量人员要求、数据处理、数据通用性、配套软件使用、前期投入、测量条件等几个方面入手,对比分析高精度GPS(Trimble 5700)、三维激光扫描仪(Leica HDS 3000)和测针板的3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同时对3种测量方法在沟蚀过程监测和侵蚀量估算方面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扫描仪能很好地监测沟蚀演变过程,且对侵蚀量估算精度较高,误差仅为4.5%。高精度GPS也能很好地监测沟蚀演变过程,对侵蚀量估算精度误差为7.38%。测针板法不能很好的反映沟蚀演变过程,但是对于侵蚀量的估算可以满足日常要求,误差为-12.78%。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浅沟和切沟侵蚀区的界定

      2008(5):16-20. CSTR:

      摘要 (1191) HTML (0) PDF 443.33 K (1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验证了国外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在黄土丘陵区的适用性。通过GPS实测数据并结合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适用于黄土高原丘陵区的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判定式。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随着坡度的增大,发生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的临界值a增大,高强度降雨致使判定式中汇水面积(A)的指数b值减小,从而降低了汇水面积的影响作用。在假定其它因素相同时,浅沟形成只需较小的汇水面积,而切沟形成则需要相对较大的汇水面积;当单位汇水面积相同时,发生切沟侵蚀比浅沟侵蚀需要更大的坡度。利用国外研究结果预测提取的浅沟侵蚀和切沟侵蚀发生区,明显夸大了研究区的沟蚀发生区;而用作者所建立的判定式提取的浅沟和切沟侵蚀分布区与野外实际相当吻合。即浅沟侵蚀主要发生在15°~35°的沟间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间地面积的60%,切沟侵蚀主要发生在大于35°的沟坡地上,其分布面积占整个沟坡面积的93%。

    • 山西省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相关问题探讨

      2008(5):21-24. CSTR:

      摘要 (1137) HTML (0) PDF 217.60 K (16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编制输电线路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例,对山西省输电线路工程的征占地、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分区及主体工程功能分别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山西省500 kV输电线路征占地中,永久占地为塔基占地,临时占地为施工场地、施工道路和弃渣点占地,二者比例约为1∶9;在施工过程中,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部位为施工道路,一般会占总流失量的40%~70%,是防治和监测的重点部位;输电线路可以按平原与山丘分为两个一级分区,在此基础上又可分为塔基区、施工场地区、施工道路区和弃渣点区等4个二级分区;通过分析主体工程功能,主体工程对塔基区的工程措施设计比较全面合理,而对临时占地范围内没有进行设计,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应注重此方面的综合防护。

    • 基于GPS的时空场景数据库的建立与应用

      2008(5):25-27,165. CSTR:

      摘要 (1148) HTML (0) PDF 634.15 K (15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已有的GPS数据应用研究成果,尝试了一种将GPS与数码相机相结合的,为野外考察照片添加时空信息,为GPS数据增加场景信息,从而生动再现野外考察活动和提高所拍摄照片应用水平的新方法。该方法用数码相机拍摄场景,用GPS记录点的空间地理坐标(经度、纬度、高程),根据GPS和数码相机的时间属性把GPS采集的时空数据与地面场景照片联系起来,既使场景照片具有准确的时空信息,又使GPS数据有实地场景照片。最后通过看图软件可直接浏览带有时空信息的照片,可以在Google Earth等GIS软件中浏览带有场景信息的考察路线,同时能为室内资料整理和遥感解译提供数据支撑。

    • 石窑店煤矿建设及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预测研究

      2008(5):28-32. CSTR:

      摘要 (1145) HTML (0) PDF 262.35 K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窑店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土壤结构、损坏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同时产生大量的弃土弃渣。针对石窑店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在现场勘察和分析相关资料、文件的基础上,预测了该煤矿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的面积、弃渣量、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和数量及可能造成新增水蚀、风蚀量,预测结果为合理布设该矿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

      2008(5):33-38. CSTR:

      摘要 (1282) HTML (0) PDF 315.34 K (2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交通运输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近几年来,我国高速公路蓬勃发展,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伴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地质水文、水土资源、声音环境、居民生产和生活等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通过高速公路建设对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植被和土壤的特性

      2008(5):39-43,47. CSTR:

      摘要 (1453) HTML (0) PDF 301.63 K (14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盐化丘间低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植被和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探讨毛乌素沙地南缘沙漠化现状。结果表明,从缓坡丘陵梁地,经盐化丘间低地、固定半固定沙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植被总盖度、草本植物盖度、物种丰富度均呈下降趋势;植被组成中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减少,一年生草本植物及沙生灌木、半灌木逐渐增加。土壤含水量为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缓坡丘陵梁地<盐化丘间低地。土壤黏、粉粒及有机质、全氮等养分含量总体为由缓坡丘陵梁地到流动半流动沙丘逐渐降低,砂粒含量逐渐增加。pH和可溶性盐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总体上看,该地区植物群落多以耐瘠薄性强的植物组成,一年生植物比例较高,植被不稳定,土壤组成主要以砂粒为主,土壤含水量低,养分贫瘠,环境脆弱,易产生风蚀、沙化。

    • 南明河流域枯水径流量的长期预报

      2008(5):44-47. CSTR:

      摘要 (1259) HTML (0) PDF 288.31 K (1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多年来对河流径流量进行预报,一直是水文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但由于全国各地水汽来源不同,河流特性千差万别,因而用一套通用的预报方案不能够准确、及时地预报,以达到防洪抗旱的能力。介绍了用频谱分析进行枯水径流分析和预报的基本方法,并用该方法对岩溶地区南明河流域径流进行预报分析和建模。模拟预报结果表明,该流域径流量存在3个显著枯水周期(2,4和9 a左右),预报结果可为南明河流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 >试验研究
    • 改进型TOPMODEL在不同尺度和气候条件流域上的适用性研究

      2008(5):48-54. CSTR:

      摘要 (1250) HTML (0) PDF 939.38 K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阐述TOPMODEL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现行TOPMODEL地形指数计算方法、产流机制、汇流方式3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并将改进后的模型在小尺度湿润的子午河流域和中尺度半干旱的马莲河流域进行了模拟测试。在模拟过程中,定量分析了模型模拟的各个水文过程变量,探讨和揭示了该模型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气候条件流域上的适用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TOPMODEL能够准确地表达实际流域关键地形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客观地描述流域水文过程的内在机理。该模型在小尺度湿润流域测试效果较好,在中尺度半干旱流域虽然精度相对较低,但仍然能够模拟和解译大部分的水文机制。

    • 天然灌草植被防治土壤风蚀机理

      2008(5):55-59. CSTR:

      摘要 (1335) HTML (0) PDF 248.05 K (1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不同下垫面上风速、地表粗糙度、临界起沙风速、风沙流结构的观测,发现植被覆盖可以有效防止地表风蚀。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近地表0.2 m高度平均风速比流动沙地降低43%,侵蚀风的持续时数降低85%,临界起沙风速提高70%,地表粗糙度提高180倍;当风沙流速度相同时,20%覆盖度的半固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62.33%;而植被盖度为40%的固定沙地较流动沙地可平均降低输沙93.07%。实验证明,单株植物同样可以降低风速。疏透结构和透风结构的单株沙蒿分别可以使植株后0.5 m高度的风速较植株前方平沙地同高度的风速下降59.4%和19.8%。

    • 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动态分析

      2008(5):60-65. CSTR:

      摘要 (1232) HTML (0) PDF 321.58 K (16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区草地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密度、时空格局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种子库中共统计到37个物种,隶属于16科,其中禾本科、菊科、唇形科、豆科和毛茛科的植物占优势。(2)从返青期到枯黄期,种子库中豆科、禾本科、堇菜科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唇形科和菊科所占比例明显提高,种子库的密度也显著提高。(3)种子库中种子数量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由表层土壤向深层逐层减少的变化规律;在水平分布上的变化规律为:封禁>放牧;阴坡>阳坡;下坡>中坡>上坡。(4)封禁地土壤种子库中的Margalef丰富度和Shannon—Wienner指数都高于放牧地,Pielou均匀性指数低于放牧地。从返青期到枯黄期,封禁地和放牧地土壤种子库的Margalef丰富度、Shannon—Wienner指数、Pielou均匀性指数都呈下降趋势。

    •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对采煤沉陷的响应

      2008(5):66-69,103.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259.01 K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神府—东胜煤田采煤沉陷区土壤水分补给以降水为主,土壤水分是维系该地区植被发育主要的限制因子。以大柳塔煤矿为例,利用中子仪对不同年份沉陷区及未采区不同坡位、层次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1)未采区与沉陷区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态势,基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的定量方法,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划分为水分速变层、活跃层、稳定层。与未采区相比较,沉陷区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未采区。(2)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5月、8月、6月、7月。(3)与未采区相比较,沉陷区坡顶、坡中处土壤水贮量损失均高于未采区,而坡底处土壤水贮量损失低于未采区。采煤沉陷造成土壤水分显著减小。

    • 水深环境梯度下柽柳种群分布格局的分形分析

      2008(5):70-74. CSTR:

      摘要 (1507) HTML (0) PDF 209.91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计盒维数和信息维数两种分形方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随水深梯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水深梯度下柽柳种群分布格局的计盒维数均较大,随着水深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较小,反映了不同水深梯度下柽柳种群对水平空间的占据程度较大;信息维数总体上随水深的增大而减小,在水深低于-1.55 m范围内,信息维数较大,柽柳种群的微观结构较为复杂,格局强度较高,水深高于-1.55 m时,信息维数较小,柽柳种群的微观结构较为简单,格局强度较弱。水深-1.55 m可能是黄河三角洲湿地柽柳种群分布格局的一个阈值。

    • 二滩库区(盐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水土流失动态研究

      2008(5):75-80. CSTR:

      摘要 (1343) HTML (0) PDF 623.06 K (15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88,1999和2003年3个时段的TM,ETM+遥感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对二滩库区(盐边)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水土流失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面积减少,所占百分比呈下降趋势,而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2)耕地的斑块数目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在减少,斑块密度上升;有林地的斑块数目减少,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草地的斑块数目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斑块密度下降。说明耕地向不断破碎化发展而有林地、草地呈现持续扩张的空间集中化特征。(3)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形状指数略有下降,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化,而草地的该指数上升,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4)从景观水平上看,景观格局变化总体特征是斑块数增加,拼块平均面积减少,斑块密度增加,最大斑块指数减少,说明景观破碎度增加。蔓延度降低,散布与并列指数增加,说明景观类型的相互关系变得复杂,镶嵌度增加。(5)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指数增加,坡度较大的地区,耕地面积明显减少,相应地林地、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整体上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6)研究区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5 a来减少了23.02km2,减少率为15.13%,水土流失强度向低层次转变。说明随着水库的修建蓄水,加上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二滩库区的水土流失明显好转,生态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 基于SWAT的西苕溪流域降雨一径流关系及水量平衡分析

      2008(5):81-85. CSTR:

      摘要 (2067) HTML (0) PDF 316.73 K (27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SWAT模型为工具,对太湖西苕溪流域进行了径流模拟,采用1988—2001年范家村水文站逐日、逐月实测径流资料对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模型验证,效率系数均大于0.88,径流相对误差均小于4%。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西苕溪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和水量平衡。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西苕溪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不明显;西苕溪流域的降雨年际分布不均匀;受降雨影响,雨季月径流量和洪峰值均有缓慢上升的趋势。水量平衡分析表明,河道径流、蒸散发、地下水补给量分别占降雨量的54.1%,45.8%,17.3%。

    • 不同行距黄柳沙障结皮理化性质的研究

      2008(5):86-90. CSTR:

      摘要 (860) HTML (0) PDF 255.28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基部处和远离基部2 m处(对照样)结皮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沙障基部处土壤的pH值呈碱性,对照样土壤的pH值呈酸性。两种不同行距黄柳沙障之间的pH值无显著差异。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基部处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均大于对照样。而对于速效养分,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基部处速效P含量都大于对照样,而行距5 m和8 m黄柳沙障对照样速效N含量则大于基部处,并且行距8 m的黄柳沙障基部处和对照样速效N和速效P含量均大于行距5 m的黄柳沙障。黄柳沙障下结皮的形成是以砂粒为骨架,以小于0.02 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孔隙的一个物理过程。

    • 坡耕地土壤水再分布过程研究

      2008(5):91-94. CSTR:

      摘要 (1560) HTML (0) PDF 230.44 K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坡耕地降雨后0—100 cm土壤含水量消退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后土壤水分再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相似,即土壤水分入渗后,表层0—10 cm内土壤含水率急剧降低;20—60 cm的土壤含水率开始有增大的趋势,随后逐渐减小;60 cm以下的土壤含水率略有变化。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再分布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不尽相同,覆膜垄向区田措施保水效果最好,裸地最差。

    • >研究简报
    • 自然封育对云雾山草地群落的影响

      2008(5):95-98. CSTR:

      摘要 (1131) HTML (0) PDF 220.11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云雾山封育和未封育草地土壤水分、养分、团聚体含量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0—20 cm为草地土壤含水量活跃层,同时封育草地和未封育草地的水分补偿深度分别为140 cm和20cm;随土层深度增加,草地中>1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含量逐渐递减,封育草地>1 mm和>0.25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均高于未封育草地;除速效P外,封育草地较未封育草地具有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和碱解氮含量;未封育草地和封育草地群落的物种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相近,而植物的平均高度和盖度为未封育草地<封育草地。

    • 塔中沙漠地区Guilspare~抑制土壤蒸发的效应研究

      2008(5):99-103. CSTR:

      摘要 (1212) HTML (0) PDF 297.59 K (1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土壤水分蒸发极为强烈,土壤水分损失严重,沙漠公路防护林的管护极其困难,因此林带节水保水乃当务之急。对新型土壤水分蒸发抑制剂Guilspare~的保水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Guilspare~可有效抑制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和植物水文环境,对林带节水保水具有重要意义。(1)Guilspare~对沙漠土壤蒸发有明显的滞缓作用,抑制土壤蒸发累积量最大可达21.06 mm,初始抑制效率达70%左右;(2)Guilspare~对0—5 cm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大,对5 cm以下土层影响相对较小;(3)一个灌溉周期后植物水势随着Guilspare~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植物的水文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 大理河流域地貌分形特征空间变异研究

      2008(5):104-107. CSTR:

      摘要 (1219) HTML (0) PDF 210.06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5万地形图为数据源,通过建立流域数字高程模型,采用基于变分法的分形维数计算模型和ArcGIS的窗口分析功能,对大理河流域中的10条子流域地貌分形维数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其空间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地貌分形维数从上游至下游呈明显增加趋势,右岸流域地貌分形维数平均值大于左岸,地貌分形维数较好地揭示了大理河流域地貌破碎程度和复杂程度的空间变异特点。本研究对于促进地貌分形维数在地貌学及水土流失预报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近自然河道植物群落构建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008(5):108-111,147. CSTR:

      摘要 (1244) HTML (0) PDF 602.46 K (2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河流作为重要地理要素和生态廊道在区域景观中的重要生态功能,以及河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阐述了河道植物通过边缘效应、廊道效应和干扰效应可以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对10多个试点河段两年多的试验研究,提出河道建设要为植物措施创造条件,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恢复健康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认为河道生物多样性还需要考虑河流形态多样性,加强定位系统观测和注重研究植物群落演替规律。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无机磷形态与酶活性空间变异特征

      2008(5):112-117.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536.22 K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绵土和黑垆土土壤磷形态、无机磷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无机磷(Pi)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有机磷(Po)含量在果园黒垆土和菜园土中呈下降趋势;农田、苜蓿地全磷(TP)含量随土层加深呈上升趋势;各利用方式0—20 cm,20—40 cm土层速效磷(Pol)与TP,Po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各无机磷形态平均含量依次为Ca10—P>Ca8—P>Al—P>Fe—P>Ca2—P>O—P。黄绵土利用中Ca8—P,Al—P和Ca2—P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黑垆土农田、果园和菜园土则呈上升趋势。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无机磷形态相关性强弱依次为:果园>菜园>农田、撂荒地>沙棘林、苜蓿地、烤烟地;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强弱的无机磷形态依次为Al—P>Ca10—P>Ca2—P>Ca8—P>Fe—P,O—P。

    • 干旱区竖井灌排下盐分运移对地下水质的影响——以新疆哈密盆地为例

      2008(5):118-121. CSTR:

      摘要 (1282) HTML (0) PDF 203.87 K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MODFLOW和MT3DMS软件对竖井灌排下的地下水量与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尽管这一工程措施在一定时期内可起到控制地下水位与降低表层土壤盐分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由于水平排水的缺失,盐分从土壤表层下移到了中下层而并未被彻底地排出灌区,仍会在包气带某一层位或地下水中富集。一旦灌区的外部条件发生变化,盐分上移则会使土壤盐碱化,下移则使地下水质恶化。因此,对于竖井灌排区来说,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监测系统,实时调控地下水开采量与水位,寻求一个即可使耕作层盐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地下水咸化速率不致过快,同时又保持一定径流排盐作用的平衡区域,可能是今后面临的一种选择,从而将水盐自然运移规律改变后引发的生态与环境危害限制在可控范围。

    • 耕地整理现实潜力评价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2008(5):122-127. CSTR:

      摘要 (885) HTML (0) PDF 291.00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是耕地整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省域及市域范围划定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的依据,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区域内耕地整理的布局安排。耕地整理现实潜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影响耕地整理现实潜力的因素很多,建立科学、合理的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指导耕地整理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重庆市为研究区域,采用特尔斐法构建包含自然、经济、社会多方面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轴法,划定重庆市耕地整理现实潜力级别,确定了重庆市耕地整理3大重点区域:渝东北、渝东南、渝西。

    • 蔡家川流域景观自然度研究

      2008(5):128-131. CSTR:

      摘要 (1300) HTML (0) PDF 291.77 K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干扰度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景观格局,提出了流域景观自然度概念,并确定相关空间图示表达以及分级量化分析方法。蔡家川流域呈现出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荒山和农地等斑块相间分布的景观格局。流域上、中、下三段之中,中段的破碎化程度最高,异质性最大,边缘效应强烈,斑块类型分布均匀。流域下段斑块破碎化程度减小,但天然起源的景观类型面积减少,人工起源和人为干扰成分较高的景观类型面积增加。流域上段较低的边缘效应,使之具有良好的生境质量和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流域自上而下表现出以人为影响为主要因子的生态干扰程度不断增强,自然景观减少,而半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均呈增加趋势。

    • 高斯一牛顿法在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2008(5):132-135. CSTR:

      摘要 (1290) HTML (0) PDF 205.40 K (1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滑坡预测预报的非线性模型,在估计其参数时,传统的方法是将非线性模型在参数的近似值处展开成泰勒级数,并仅取至一次项,然后再应用线性模型参数估计理论进行参数估计。因线性化时略去了二阶及二阶以上的各高次项,所以必然会产生模型误差。介绍了高斯—牛顿法的基本原理,并以洒勒山新滑坡为例,在建立该滑坡灰色GM(1,1)模型和Verhulst模型的基础上,运用高斯—牛顿法对两个非线性模型的参数进行优化。计算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各模型的预测精度比优化前各模型的精度有显著提高。说明采用高斯—牛顿法优化非线性模型参数是提高滑坡预测预报精度的一种有效且切实可行的方法。

    • 权重系数优化法在小流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2008(5):136-139. CSTR:

      摘要 (854) HTML (0) PDF 221.40 K (14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权重系数优化方法于丹江口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实践结果表明,对各个目标函数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把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求解此单目标问题,可以求得原多目标问题的有效解,使原问题简化,节省时间和人力,还可以提高计算的精度。权重系数优化法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规划后的小流域从植被生态上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净化水源区水质,从社会经济上可达到农民增收,群众富裕的目的。

    • 四川省黑水县红水沟泥石流动力特征及危险性评估研究

      2008(5):140-143. CSTR:

      摘要 (1160) HTML (0) PDF 212.20 K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省黑水县红水沟泥石流位于色尔古水电站闸(坝)址上游右岸约500 m处,严重影响着该水电站的安全,因此必须对红水沟泥石流进行重点研究。在现场勘察调查的基础上,对红水沟泥石流的成因、动力特征和危险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评估,研究表明,红水沟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降雨条件和地势条件均满足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且形成条件充分。该泥石流的规模中等,危险程度高,有进一步发展趋势。

    •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径流量的神经网络模拟

      2008(5):144-147. CSTR:

      摘要 (1216) HTML (0) PDF 385.57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黄土坡面降雨—径流关系的复杂性且非线性特性,引用3层前馈型BP网络模型,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灌地、刈割地、翻耕地)径流量进行模拟,以植被盖度、降雨强度、坡度、土壤前期含水率和土壤容重5个因子作为输入层变量,次降雨下径流量作为输出层变量,并利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所得到不同降雨强度下各类土地利用径流小区的径流量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模拟训练和预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平均误差不超过10%。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回归统计方法进行了误差比较,该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

    • 分布式水文模型在陕西省冬小麦产量模拟中的应用

      2008(5):148-154. CSTR:

      摘要 (1174) HTML (0) PDF 857.33 K (14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作物模型模拟了不同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在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不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两种方式下,利用作物模型分别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干物重增量和产量进行了模拟,最后采用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作物模型模拟了全流域内冬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经对比检验表明,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土壤水分模拟方面准确性高于作物模型;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作物模型对冬小麦生长过程和产量的模拟结果准确性均高于作物模型独立模拟的结果;连接分布式水文模型的作物模型在流域内对冬小麦产量的空间分布模拟结果也与农业试验站观测产量和社会统计产量基本一致,高产区、低产区分布与实际基本相吻合。这为分布式水文模型和作物模型耦合应用,以及通过引进分布式水文模型来推动作物模型和产量预报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试验支持。

    • >综合治理
    • 陕西省公路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研究

      2008(5):155-160. CSTR:

      摘要 (1064) HTML (0) PDF 468.20 K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西省修建了多条经过黄土地区的高速公路,其路堑高边坡的植被防护问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总结了陕西省已建或在建公路黄土路堑坡面植被防护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防护效果。同时,探讨了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其它地区黄土路堑高边坡植被防护提供参考。

    •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生态足迹变化分析

      2008(5):161-165. CSTR:

      摘要 (1217) HTML (0) PDF 267.96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所辖3个自然村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对该流域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纸坊沟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1999年)生态足迹0.9910 hm2/cap,生态承载力0.8926 hm2/cap,生态赤字0.0984 hm2/cap;退耕还林工程一期结束后(2007年)生态足迹1.0188 hm2/cap,生态承载力1.2703 hm2/cap,生态盈余0.2515 hm2/cap,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已见成效;同时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实施前后3个自然村生态足迹顺序并未发生变化,这与其区位特征一致。根据该流域及其3个自然村的发展特点,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应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强化产业与资源的耦合。

    • 基于Tobit模型的农户层次农业土地用途变更分析

      2008(5):166-171. CSTR:

      摘要 (1176) HTML (0) PDF 255.22 K (17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理解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机制的基础上,利用329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采用Tobit模型探讨了农户层次的土地用途变更的影响因素。调查数据主要来自常熟市、如东县和铜山县,分别代表江苏省南部、中部和北部地区。研究表明,农户层次的土地用途变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土地市场参与、劳动力市场参与、区位条件、农户土地资源禀赋等;土地市场的参与导致了更多的土地用途变更;不同类型的劳动力转移对于农业土地用途变更有不同影响;而非农收入的提高则会提高农户土地用途变更比重;农户层次的土地用途变更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 苍溪县工业园水环境评价及污染防治对策

      2008(5):172-175. CSTR:

      摘要 (1221) HTML (0) PDF 209.00 K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环境评价和预测是水资源规划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苍溪县工业园地表水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单项标准污染指数法对跌马桥沟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并采用完全混合模型和一维稳态水质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排污口下游的地表水进行预测;最后对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以期为制定水环境宏观决策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 雨水集蓄方式和利用研究

      2008(5):176-179,191. CSTR:

      摘要 (1160) HTML (0) PDF 345.36 K (1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全球性干旱加剧与水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雨水利用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课题。采取定位观测的方法,在山西省岚县香沟小流域研究集雨场的规划设计,地表处理技术,观测其集流量和集流效率,并对梯田作物有无补灌措施的生产效益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集流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是乘幂关系,降雨量越大,集流量越多;降雨强度越大,集流量也越多。水泥硬化小区的集流率较高;节水措施生产效益明显。雨水集流技术已成为解决水土流失和提高旱作农业生产力的一个结合点。

    • 坡地固氮植物篱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作用与营建技术

      2008(5):180-185. CSTR:

      摘要 (1318) HTML (0) PDF 564.76 K (1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耕地面积逐步减少,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中的养分进入河流、湖泊,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根据土壤生物热力学原理,以土壤为中心,大力治理坡地。在查阅文献的同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坡地营建等高固氮植物篱是一项有效措施,既可以利用生物固氮,减少化肥施用量,维持土壤一定的生产力,又能够防止水土流失,拦截、减缓地表径流,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氮、磷在岸边植被带的截留率分别为89%和80%,还可以带来一些经济收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坡地固氮植物篱的若干关键营建技术及应注意加强抚育管理,防治病虫害。

    • 陕西北部水土流失区特色农业初探

      2008(5):186-191. CSTR:

      摘要 (1095) HTML (0) PDF 570.98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特色农业是强国富民的基础产业。特色农业不仅产品特色鲜明,有独特的种植、养殖、加工技术,具有鲜明的区域性,而且能立足于一个地区乃至国内外。近些年来,陕北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引人注目。在分析特色农业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陕北地区特色产业的基本概况,提出了今后应重点发展的6大特色产业:制种及玉米产业、果业、设施蔬菜产业、畜产加工业、羊产业、小杂粮产业等,并就其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 汾河流域湿地退化特征及恢复对策

      2008(5):192-194. CSTR:

      摘要 (1258) HTML (0) PDF 165.08 K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汾河流域湿地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湿地类型有河口(内陆)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水库湿地和沼泽及草甸湿地等,总面积930.51 km2。由于人为不合理利用和自然的原因,导致汾河流域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严重。该流生态环境主要表现特征为:(1)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退化;(2)不合理的开发加速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湿地植被遭到严重破坏;(3)过度开垦破坏水禽的栖息地,滥捕盗猎导致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4)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煤炭的无序开采使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加快。

    • 陕西省商州区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研究

      2008(5):195-200. CSTR:

      摘要 (1173) HTML (0) PDF 545.06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处陕西省东南部的商州区是一个群山连绵,沟壑纵横,以中低山为主的土石山区,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由于自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诱发,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在调查分析该区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源条件、人类活动等地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商州区实际提出了统筹规划,建立科学的防治预案,提高环境意识,加强植被保护,建设生态商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利用,加强矿区综合治理等防灾减灾的对策建议。

    • 欧洲受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进展

      2008(5):201-208. CSTR:

      摘要 (1828) HTML (0) PDF 767.67 K (2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大量涌现。生态系统退化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并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有很长的人类定居史,景观已经高度改变。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从欧洲的生态系统类型出发,对欧洲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作了总结,包括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生态恢复的限制条件,生态与社会经济方面的限制和科学上的不确定性等,并对欧洲各国在森林、河流、湖泊、湿地、废弃地等生态系统类型典型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欧洲生态恢复的促进因素,包括欧盟的作用,重要协议的颁布执行,生态网络的发展,公共参与的影响,财政援助等方面。最后对欧洲生态恢复与重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进行了论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