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7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实验研究
    •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草本地埂植物根系分布及抗拉力学特征

      2017, 37(3):1-6,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1

      摘要 (1299) HTML (0) PDF 1.10 M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分布及抗拉特征,为揭示地埂植物根系固结地埂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 以三峡库区自然恢复的蓑草、人工种植的韭菜和蚕豆这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根系在不同地埂土壤深度的分布规律及根系抗拉特性。[结果] (1)在0-40 cm深度土壤中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直径变化表现出:蚕豆根系>韭菜根系>蓑草根系。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直径与地埂土壤的土层深度间服从指数函数关系。(2)在0-40 cm地埂土层深度范围内,韭菜根系生物量与蓑草根系和蚕豆根系生物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韭菜和蚕豆地埂植物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蓑草地埂植物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3) 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的单根平均抗拉力次序为蚕豆根系(10.53 N) > 蓑草根系(6.03 N) > 韭菜根系(4.51 N),3种地埂植物根系单根抗拉力与根径呈幂函数关系(p<0.05)。3种地埂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表现为蓑草根系(45.91 MPa)>蚕豆根系(18.02 MPa)>韭菜根系(12.20 MPa)。(4) 3种草本地埂植物根系黏聚力变化顺序为:蓑草根系(0.0131 kPa) > 蚕豆根系(0.0094 kPa) > 韭菜根系(0.0055 kPa)且3种地埂植物根系黏聚力与土层深度呈指数函数关系(p<0.01)。[结论] 自然恢复的蓑草地埂在三峡库区较其他两种人工种植的地埂植物有更好的固结地埂效果,从而有效控制坡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草本植物固结地埂可为三峡库区坡耕地治理提供新思路。

    • 生态退化与恢复对三江源区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

      2017, 37(3):7-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2

      摘要 (1267) HTML (0) PDF 1.15 M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生态退化与恢复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通过构建土地覆被状况等来表征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系统变化,定量分析生态系统变化对土壤保持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主要机制。[结果] 三江源地区从2000-2010年的生态系统经历了显著的退化和恢复过程。不同覆被类型下土壤保持能力依次为:林地 > 耕地 > 高覆盖度草地 > 中覆盖度草地 > 低覆盖度草地 > 湿地 > 未利用地。在研究区生态退化及恢复的过程中,2000-2010年的单位面积潜在流失量从1.25×104 t/hm2增加到1.50×104 t/hm2,单位面积实际流失量从2000年的3200 t/hm2增加到2005年的3500 t/hm2,至2010年持续增加到3800 t/hm2。在生态恢复过程中,三江源区高覆盖度草地及湿地面积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三江源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从2000年的9300 t/hm2,增加到2005年的1.03×104 t/hm2,直至2010年三江源区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1.11×104 t/hm2。[结论] 土地覆被类型及植被覆盖程度对土壤保持功能有重要影响,三江源的生态退化与恢复过程与源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联系紧密。

    • 大型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微气候的影响

      2017, 37(3):15-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3

      摘要 (1125) HTML (0) PDF 1.30 M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光伏电站内外局地小气候的差异,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方法] 利用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通过对比对照点和光伏电站内观测点观测得到的基本气象要素(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和风向、辐射)和土壤温湿度评估大型光伏电站的布设对共和盆地荒漠区小气候的影响。[结果] 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相对湿度增加3.93%,这种影响在较干日和夜间表现的更明显。在布设光伏电站后风向由原来的东北风转为以东风为主,光伏电站的布设使得局地风向更加单一。对于风速而言,在布设光伏电站后大风速出现的比例显著降低。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风速减小了53.92%。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20,40 cm平均土壤温度分别降低17.20%,16.75%和16.09%,对浅层的影响大于深层。光伏电站对共和盆地荒漠区10 cm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其他要素更显著,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10 cm平均土壤湿度增加了71.61%。[结论] 大型光伏电站使得共和盆地荒漠区的湿度增加;风向变得单一,风速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和土壤湿度增加。

    • 不同绿地类型下城市绿化树种BVOCs排放特征

      2017, 37(3):22-27,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4

      摘要 (1397) HTML (0) PDF 971.10 K (9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天津市绿化树种在不同绿地生境条件下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的排放特征,为城市园林绿地树种的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动态顶空套袋法和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不同绿地类型下对桧柏(Juniperus chinensis)、绦柳(Salix matsudana)、西府海棠(Malus micromalus)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4种城市常见绿化树种BVOCs排放特征。[结果] (1)不同生境条件下桧柏、绦柳、西府海棠和国槐释放BVOCs数量和成分均不同。4种树种在滨水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和校园绿地4种不同绿地类型下分别共鉴定出69种、84种、20种和36种挥发性有机物。4种绿地类型下4种树木释放烯烃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物质,且其相对含量均按道路绿地>校园绿地>公园绿地>滨水绿地的顺序依次递减,而酯类和烷烃类物质恰与其相反,二者相对含量均在滨水绿地类型下显著较高。(2)绦柳释放的醇类和酮类物质与4种绿地类型下的光照强度,桧柏释放的烯烃类、烷烃类、醇类、酯类和酮类物质、西府海棠释放的烷烃类和酯类物质、国槐释放的烯烃类和酯类物质与4种绿地类型下的相对湿度,桧柏和绦柳释放的醇类和酮类物质、国槐释放的烯烃类物质与4种绿地类型下的温度分别呈显著相关。[结论] 绿地生境条件的差异影响绿化树种排放BVOCs的成分和含量,且仅有部分类型挥发物与环境因子呈显著性相关。

    • 上海市杨浦区表土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2017, 37(3):28-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5

      摘要 (1576) HTML (0) PDF 1.06 M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上海市杨浦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为环境磁学在城市表土重金属污染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结合磁学方法与传统化学方法,对杨浦区5个功能区内的17个表土样品进行磁学特征和重金属浓度的分析。[结果] 杨浦区表土磁化率值平均值为2.42×10-6 m3/kg,磁性特征以低矫顽力的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颗粒较粗。除频率磁化率外,磁学参数整体呈现工业区与交通区值较高的特点;重金属Zn,Pb,Cu,Cr浓度值高于背景值,且高值集中在工业区、交通区、居住区,污染负荷指数(PLI)的值为1.962,属于轻度污染。除工业区外,各功能区之间重金属含量与磁学参数的相关性较好(p<0.05),磁化率(χlf)、饱和等温剩磁(SIRM)、硬剩磁(HIRM)对杨浦区表土重金属含量有良好的指示作用。[结论] 环境磁学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地提供城市污染信息。

    • 有机碳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土效应的影响

      2017, 37(3):35-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6

      摘要 (1553) HTML (0) PDF 845.24 K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合成有机碳土壤改良剂,为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选择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的风沙土,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有机碳土壤改良剂对风沙土改土效应研究。[结果] 有机碳土壤改良剂施用量与风沙土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有机质、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和玉米产量呈正相关关系;与体积质量、pH值呈负相关关系。施用有机碳土壤改良剂与传统化肥比较,风沙土体积质量、pH值、Hg,Cd,Cr和Pb分别降低8.46%,4.87%,17.95%,27.78%,15.75%和18.03%;总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8.15%,23.98%,8.15%,3.16%,0.10%,2.13%和1.18%;真菌、细菌、放线菌、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玉米施肥利润分别增加59.18%,41.75%,23.28%,57.09%,13.54%,10.71%和2180.40元/hm2。[结论] 施用有机碳土壤改良剂,能有效地改善风沙土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玉米产量。

    • 草本植物根系对高液限土的加固效应

      2017, 37(3):43-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7

      摘要 (1003) HTML (0) PDF 737.84 K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草本植物根系对高液限土的加固效应,为工程中合理预估植物根系在高液限土质边坡防护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高羊茅根系及其与高液限土壤构成的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室内直剪试验分析高液限土含水率和含根量对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 在土样中掺加根系可以显著提升其黏聚力,小幅提升其内摩擦角。根系对土体的加固效果随着含水率增加呈现先上升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含水率梯度下根-土复合体的最优含根量有所区别,对于20%和25%含水率的土样,其最优含根量大致在0.3%附近,对30%含水率土样在0.4%附近,对35%~45%含水率土样在0.5%附近。[结论] 草本植物根系可以有效抑制高液限土的水敏性,且在不同含水率梯度下根系发挥的作用差异显著。

    • 闽南山地3种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分形与养分特征

      2017, 37(3):48-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8

      摘要 (1026) HTML (0) PDF 677.90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闽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分形特征及其与表层土壤颗粒组成、养分含量的相关关系,为评价闽南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土壤质量,开展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壤侵蚀防治及生态修复等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对3种典型植被类型林地土壤的分形维数D值进行计算,并与土壤颗粒组成及土壤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D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次生林 > 马尾松林 > 柑桔林;分形维数D值与土壤黏粒和粉粒体积百分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砂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pH值、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为:次生林 > 马尾松林 > 柑桔林;土壤容重为柑桔林 > 马尾松林 > 次生林;分形维数D值与柑桔林的土壤水解性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马尾松林的水解性氮含量、土壤全磷、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次生林的土壤全磷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碳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闽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会显著影响表层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及养分含量,利用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可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养分含量。

    • 保水剂施用量对杨树苗土壤物理性状与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2017, 37(3):53-5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09

      摘要 (1132) HTML (0) PDF 795.51 K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保水剂不同施用量对杨树土壤物理性状与微生物活性的作用效果,为中国杨树人工林节水高产实践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 研究CK(常规灌量)、CL(60%常规灌量配施10 g保水剂)、CM(60%常规灌量配施30 g保水剂)和CH(60%常规灌量配施50 g保水剂)4个处理对杨树苗土壤物理性状、水稳性团粒结构、微生物数量、微生物呼吸和代谢熵的影响。[结果] 同CK相比,CM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并明显提高了非毛管孔隙度,其中土壤容重分别较CK,CL和CH处理显著下降13.71%,5.31%和7.76%;还明显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团粒)的形成。同时,CM处理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并显著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其微生物呼吸速率分别比CK,CL和CH处理提高30.77%,11.84%和7.59%。此外,CM处理还降低了代谢熵,分别较CK,CL和CH处理下降4.81%,8.29%和9.74%。[结论] 适宜的节水灌溉措施(60%常规灌量与30 g保水剂组合)有助于改善杨树苗土壤的物理环境,并增强微生物活性。

    • 追施不同量尿素下麦后复种油菜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2017, 37(3):59-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0

      摘要 (1006) HTML (0) PDF 557.14 K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追施尿素量对麦后复种油菜生物产量和耕层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为麦后复种油菜尿素施用量提供依据。[方法] 在古浪县进行小区试验,设置5个试验水平:追施尿素0,90,120,150,180 kg/hm2。[结果] 追肥可提高麦后复种油菜的生物产量;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氮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随追肥量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的趋势;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趋势同有机碳的变化趋势;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显著相关,有机碳与碳库管理指数极显著相关,微生物量碳与有机碳含量虽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相关性。[结论] 综合油菜生物产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等指标,古浪县麦后复种油菜的施肥量以追施尿素120~150 kg/hm2为宜。

    • 两种不同配置灌木林防风固沙效益

      2017, 37(3):63-66,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1

      摘要 (1224) HTML (0) PDF 812.44 K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退化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和仿真灌木+梭梭灌木林对风沙流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的分布影响,为干旱区退化的防风固沙林功能恢复和建立提供参考。[方法] 同时测定不同高度下裸沙地、仿真灌木+梭梭林和梭梭林的风速、输沙通量及其沙粒径,比较分析其风速消减率、输沙通量变化及沙粒度随高度分布。[结果] 在风速3.0~8.9 m/s范围,仿真灌木+梭梭林内的20 cm高度的风速平均削减率达到61.35%。梭梭林的输沙通量是仿真灌木+梭梭林的1.5倍,裸沙地平均输沙通量是仿真灌木+梭梭林输沙通量的4.13倍。梭梭林与仿真灌木+梭梭林的输沙通量随高度变化都呈指数递减,其风沙流含沙量及沙粒度的空间变化在10 cm以下较大。[结论] 仿真灌木+梭梭林降低了林地风沙流中黏粉粒(≤0.02 mm)向空气中输送量,改变了风沙流的沙粒度空间结构,迫使风沙流的输沙集中在较低层。

    • 功能性盐土改良肥对河西走廊草甸盐土的改土效应

      2017, 37(3):67-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2

      摘要 (1086) HTML (0) PDF 929.12 K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解决河西走廊盐土存在的"旱、涝、盐、瘦"等疑难问题,为改良河西走廊盐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酸碱中和原理、离子交换原理、土壤结构改良方法,将自主研发的盐碱调控剂、有机活性肥和甘草专用肥按比例合成功能性盐土改良肥,进行田间验证试验,以便对功能性盐土改良肥的改土效应作出科学的评价。[结果] 功能性盐土改良肥最佳配方组合为:盐碱调控剂:有机活性肥:甘草专用肥为0.0724:0.9051:0.0225。功能性盐土改良肥施用量与草甸盐土总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阳离子交换能力(CEC)、有机质、速效氮磷钾、甘草农艺性状和根鲜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容重、pH值和全盐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功能性盐土改良肥最佳施用量为24.95 t/hm2,甘草鲜根理论产量(y)为13.45 t/hm2。不同种类盐碱土改良剂对草甸盐土容重、pH值、全盐和真菌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对照 > 沃丰隆盐碱土改良剂 > 抗盐丰盐碱土改良剂 > 功能性盐土改良肥;总孔隙度、团聚体、细菌、放线菌和酶活性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依次为:功能性盐土改良肥 > 抗盐丰盐碱土改良剂 > 沃丰隆盐碱土改良剂 > 对照。施用功能性盐土改良肥与对照比较,容重、pH值、全盐和真菌分别降低13.38%,7.91%,39.82%和55.56%;总孔隙度、团聚体和甘草根鲜重增加15.42%,56.36%和21.62%;细菌、放线菌、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分别增加60.26%,84.62%,65.23%,79.52%,68.42%和69.35%。[结论] 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草甸盐土上施用功能性盐土改良肥,可以有效改善草甸盐土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持水量。

    • 水氮互作对冷凉区域稻田氮素特征的影响

      2017, 37(3):75-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3

      摘要 (1461) HTML (0) PDF 883.31 K (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寒地稻田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的土壤供氮特征,为筛选环境友好型寒地稻作灌溉施肥模式提供支撑。[方法]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间歇灌溉、淹灌2种水分管理模式及4个供氮水平(0,75,105,135 kg/hm2),以龙庆稻2号为材料,研究水肥互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土壤供氮特征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 灌溉模式和供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水稻氮素利用率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影响(p<0.01)。间歇灌溉模式下,增加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水稻有效穗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籽粒氮素累积量,均以施氮105 kg/hm2处理最高;水肥互作对氮素利用率影响明显,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在21.4%~59.1%;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均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降低,施氮量75 kg/hm2处理的氮素吸收利用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处理。相关分析表明,水肥因素是影响氮素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重要因子。[结论] 综合考虑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矛盾,间歇灌溉配合适宜减氮模式应予以高度重视。

    • 微生物菌肥对草原矿区排土场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7, 37(3):81-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4

      摘要 (1163) HTML (0) PDF 677.78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施入微生物菌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主要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利用微生物菌肥改良草原矿区排土场恶劣土壤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微生物菌肥2种施用方法、3种施用量,对不同施肥处理后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进行测定,分析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 施用微生物菌肥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均显著高于未施肥处理(p<0.05);施用微生物菌肥土壤中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比未施肥样地分别增加29.0%,92.6%,25.7%,75.7%;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与土壤酶活性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微生物菌肥沟施法与较大的菌肥施用量作用下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放线菌菌落数量较高,土壤酶活性较强。[结论] 微生物菌肥添加使草原矿区排土场土壤中微生物菌落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施用微生物菌肥改善了原状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肥力。

    • 沂河流域1961-2010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

      2017, 37(3):86-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5

      摘要 (1138) HTML (0) PDF 1.14 M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沂河流域近50 a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为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及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沂河流域及周边12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日降雨数据,基于日降雨信息的月降雨侵蚀力模型计算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析取Kriging内插法分析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沂河流域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上呈现出由西南向北逐级递减的变化趋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789.41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2626.09(MJ·mm)/(hm2·h·a),两者都在1965年产生突变;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分别占全年比例的63.02%和71.22%,二者最大值都出现在7月,且秋季对流域多年降雨量的减少趋势贡献最多,夏季的降雨侵蚀力上升幅度最大。[结论] 沂河流域的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趋势相似,不同月份的降雨量与降雨侵蚀力差异不同。

    • 吉林省侵蚀沟分布与环境要素的关系

      2017, 37(3):93-96,1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6

      摘要 (988) HTML (0) PDF 773.54 K (8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求与侵蚀沟空间分布密切的环境因子,揭示其分布特征,为侵蚀沟发育规律研究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遥感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基于GIS分析功能,对吉林省6个区域共23个调查单元(小流域)内侵蚀沟进行了调查与汇总分析,研究沟壑密度、沟壑裂度等与环境要素关系。[结果] (1) 6个区域沟壑密度大小顺序为:敦化(16.30 km/km2) > 辽源(6.51 km/km2) > 梅河(5.55 km/km2) > 伊通(4.67 km/km2) > 九台(3.54 km/km2) > 前郭(2.21 km/km2); (2)敦化地区沟壑裂度随坡度增加先稳定后急剧降低;前郭地区沟壑裂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辽源、梅河、伊通、九台4个地区沟壑裂度均随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沟壑裂度最大值除辽源发生在6°~9°外,其他3个地区均发生在3°~6°;(3)沟壑密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755,研究中符合这一规律的样本占总体的83%。(4)集水区形状系数对沟壑密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影响,但这只体现在九台地区,主要表现为沟壑密度随形状系数的增加而增加;(5) 6个地区沟壑密度与集水面积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29.39 hm2为沟壑密度发生变化的临界值。[结论] 吉林省内分异特征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不同地区沟壑裂度随坡度变化呈现出不同规律,集水区长度、平均宽度与侵蚀沟各特征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

    • 降雨入渗作用下秭归向斜核部南段斜坡稳定性评价

      2017, 37(3):97-1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7

      摘要 (936) HTML (0) PDF 729.69 K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降雨条件下湖北省秭归县向斜核部斜坡稳定性评价研究,为政府部门减灾防灾工程提供科学支持,为滑坡灾害的预测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耦合了地下水动力学的TRIGRS无限斜坡稳定性计算模型为基础,详细介绍了斜坡稳定性评价的数据处理过程以及参数选取方法。[结果] 发生斜坡失稳的区域多位于松散土体中等厚-较厚,地形坡度中等的区域,尤其是土层厚度在7-10 m,地形坡度在20°~30°范围内为斜坡失稳高发区。[结论] 在土层厚度和地形地貌的双重控制下,短历时强降雨入渗作用导致孔隙水压力增大,这些区域的斜坡土体极易发生滑动,为滑坡危险性较高的多发区域。斜坡稳定性评价结果和滑坡实际分布吻合程度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降雨诱发滑坡空间分布关系和分布规律。

    • 南方稀土矿区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与pH值变化

      2017, 37(3):102-106,1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8

      摘要 (953) HTML (0) PDF 982.15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南方稀土矿区根际与非根际养分含量变化,为南方稀土矿区的生态恢复和侵蚀退化区的水土保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福建省长汀县稀土矿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取3个稀土矿开采区进行植物样方调查及土壤取样,对研究区的主要水土保持植物(芒萁、枫香)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碳氮含量、pH值变化以及根际与非根际间土壤碳氮含量、pH值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芒萁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含量逐渐升高,硝态氮含量逐渐减少,pH值先增加后减少,铵态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枫香根际土壤的硝态氮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而减少,而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和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2)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芒萁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均无显著性差异,pH值先增加后减少;枫香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3)芒萁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枫香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植被能够改善土壤,但土壤肥力恢复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综合研究
    •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

      2017, 37(3):107-1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19

      摘要 (996) HTML (0) PDF 876.68 K (9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建立基于PSR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诊断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果] 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区域差异,其中苏州市最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节能环保公共财政支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数量比例、单位耕地农药负荷、每万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结论] 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村生态文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灰色关联模型能有效挖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诊断。

    • 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

      2017, 37(3):113-118,1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0

      摘要 (1089) HTML (0) PDF 986.37 K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生计资本核算和生计策略,帮助保护区居民根据生计资本特点选择生计策略。[方法] 选取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特点各具代表性的3个自然保护区农村并分析其社会经济数据,使用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的扩展核算这3个村庄的生计资本。[结果] 通过核算这3个村庄生计资本的总量和结构,发现自然资本相对优良的中沙村的生计资本总量反而最小,而自然资本相对薄弱的西靖村和李子坝的生计资本总量反而较高。李子坝村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其生计资本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说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对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高。[结论] 自然资本对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低,信息资本在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增长和积累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 北方城市海绵社区生态效益分析

      2017, 37(3):119-1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1

      摘要 (1334) HTML (0) PDF 798.42 K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海绵社区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为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以北京市通州区某建筑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增设屋顶绿化、下凹式绿地、雨水调蓄池等雨水渗蓄措施,对比增设设施前后外排量、节水量、回补地下水量、消除污染而减少的社会损失量、节电量、固碳释氧量的变化。[结果] 研究区增设雨水调蓄设施后,年单位面积总效益增加量为38566元/(hm2·a),年单位面积节约中水量为208 m3/(hm2·a),年单位面积节电量为145(kW·h)/(hm2·a),年单位面积回补地下水增加量为281 m3/(hm2·a),年固碳增加量为0.02 t/(hm2·a),年固氧增加量为0.01 t/(hm2·a)。[结论] 采用雨水调蓄设施,在节水、节能、截污等方面均可产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

    • 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与各产业发展的关系

      2017, 37(3):125-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2

      摘要 (1096) HTML (0) PDF 826.22 K (8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与第一、二、三产业发展之间内在联系与相互影响机制,为合理利用与保护耕地资源,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利用湖北省1991-2014年24 a来的耕地面积、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之间的时间序列统计资料,采用协整检验方法验证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并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进一步分析湖北省耕地面积与各产业产值间相互关系。[结果] 湖北省耕地面积与各产业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可以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做进一步分析;第一、第三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耕地的保护,但影响力有限,第二产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耕地,但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调整其结构以降低其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方差分解结果中,第二产业对其自身及第一、第三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耕地资源对各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则普遍较低,所消耗的耕地资源未被充分高效利用。[结论] 湖北省应协调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经济效率并优化产业结构,使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以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江苏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2017, 37(3):131-1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3

      摘要 (940) HTML (0) PDF 1.21 M (1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变化,探讨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以江苏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和Costanza等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模型,求取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程度指数、质心变化和生态服务价值量等,并进行剖析。[结果] 1990-2010年,研究区内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减少,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增加。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占用了耕地,对耕地的补充主要是草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在空间位置上变化较大。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减少使得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降低,而水域的面积的增加带来的生态效益弥补了因上述用地类型面积减少造成的损失。[结论] 1990-2010年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24.34亿元,但从空间上来看,生态增值区分布范围小,主要集中在盐城的东部沿海,而生态减值区分布范围较广且有扩大的趋势,有待通过规划等措施强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调控。

    • 政府主导型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效益研究

      2017, 37(3):140-145,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4

      摘要 (1000) HTML (0) PDF 808.49 K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政府主导模式下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加挂钩项目效益的特征,为完善增减挂钩制度提供依据。[方法] 以湖北省内的3个政府主导型增减挂钩项目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社会、生态效益3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增减挂钩项目在实施前后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以及综合效益的隶属度。[结果] 在政府主导模式下,3个增减挂钩项目的综合效益隶属度的增长率分别为21.56%,19.13%,21.94%,增长幅度一般,但较为稳定,其中社会效益增长最大,其次是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小幅度下降。[结论] 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加强政府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可以弥补政府主导模式中的资金缺乏和效率低下等问题。

    • 吉林省居民生活消费的间接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7, 37(3):146-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5

      摘要 (1082) HTML (0) PDF 1.06 M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核算吉林省居民家庭生活消费的间接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政府引导居民实施低碳消费、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以吉林省为例,计算2004-2013年居民各类消费活动所产生的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居民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 (1) "居住"、"文化教育娱乐"和"食物"3类消费是间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碳排强度、人均消费支出、人口数量和城市化率每增加1%,吉林省居民生活消费间接能耗的碳排放分别增加0.831%,0.309%,0.184%和0.055%,碳排强度对吉林省居民生活消费间接能耗的碳排影响最大。[结论]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能源是减少碳排放量的首要措施。

    • 陕西省经济实力与环境承载力协调度的时空演变格局

      2017, 37(3):152-158,1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6

      摘要 (1074) HTML (0) PDF 1.48 M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经济实力与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度,为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运用熵值法构建经济实力和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和环境之间协调度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借助ArcGIS工具对二者的空间格局进行探讨。[结果] (1)陕西省10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呈现总体上升且稳定发展的态势,各个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差别不大且波动幅度小。(2) 2005-2014年10个城市经济实力与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呈缓慢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组合不同,陕西省北部和中部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度较高,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水平低。[结论] 陕西省10个地市经济实力与环境承载力协调度总体差异大,省会西安市所处的关中地区发展好,陕北地区次之,陕南地区的安康市和商洛市经济实力较弱。

    • 不同利益群体认知行为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影响

      2017, 37(3):159-1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7

      摘要 (854) HTML (0) PDF 1.36 M (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农村居民点整治中不同利益群体的认知行为的关注点及其相互影响关系,为新型城镇化下协调不同群体利益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博弈论和链接结构分析的HITS算法,挖掘不同利益群体对农村居民点整治的认知逻辑结构关系。[结果] (1)专家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城中村等问题,中心关键词是农村居民点整治;(2)政府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城镇化,中心关键词是农民参与;(3)公众群体的权威关键词是宅基地纠纷,中心关键词是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结论] 各个群体通过发表各自关于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的见解和观点产生相互影响,同时各个群体对农村居民点整治问题的认知存在着不一致性,而这种不一致性推动了不同群体更深层次的互动。建议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公众宣传力度,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公众舆论导向;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农民全程参与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缓解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冲突。

    • 安徽省1995-2013年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2017, 37(3):167-173,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8

      摘要 (1230) HTML (0) PDF 1.22 M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安徽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为管理层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C-D生产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安徽省1995-2013年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的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突出。人口由1995年6000万,增至2013年6929万,呈线性增长态势,而耕地面积则由1995年4.29×106 hm2减少至2013年4.19×106 hm2,呈下降态势;(2)研究时序内,耕地压力指数均值为0.345,承载力指数均值为0.747,耕地资源禀赋尚处盈余状态,为全国商品粮盈余地区,平均盈余率达25.3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影响,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001458,0.116508,有效灌溉面积、劳动力、农机总动力、化肥、农膜、农药、农村用电量对粮食生产具有弱负向影响。[结论]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是保障安徽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 基于生态约束-发展潜力的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

      2017, 37(3):174-181,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29

      摘要 (1208) HTML (0) PDF 1.46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生态和经济的角度划分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类型区,为江苏省射阳县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最小累积阻力值分析射阳县区域生态约束强度,划分强度等级;运用多因素多因子综合判别模型,从开发强度和空间距离角度构建评价模型,划分区域发展潜力等级;最终在生态约束等级和发展潜力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全域城镇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结果] (1)生态约束高区域与生态约束低的区域相差较大,总体上以生态保护为主。从空间分布上,不同等级强度生态约束力表现出了阶梯式的分布,由内向外辐射,强度逐步提高。(2)开发潜力与生态约束分级结果对比,矛盾突出,经济需求旺盛,生态保护用地形势严峻。(3)适宜保护区、较适宜保护区、较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4类,所占比率分别为11.04%,24.78%,34.59%,29.59%。[结论] 开发适宜性分区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同时合德镇及周围的适宜建设区较为集聚,外围适宜建设区逐渐减少。

    • 青海省共和盆地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2017, 37(3):182-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0

      摘要 (1251) HTML (0) PDF 1.12 M (14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青海省共和盆地塔拉滩光伏发电基地风沙灾害现状,并探讨风沙灾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 利用徕卡全站仪对光伏发电基地沙丘移动速率以及典型电站积沙量进行了实地测量,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了风沙灾害形成的区域风沙环境特征。[结果] 沙丘前移与风沙流遇阻后在太阳能板间形成积沙是该区风沙危害的主要表现形式:该区沙丘类型以新月形沙丘为主,移动速度达12.56 m/a;在一面积99 hm2、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光伏园区内,2016年2-4月3个月内上风向光伏板间积沙可达3090 m3;研究区属中能风沙环境,为单峰风况,起沙风以西风和西北西风为主,两组风向占年输沙势的92.1%。[结论] 风力强劲、风旱同期等自然特点以及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提供沙源是该区风沙灾害的主要成因,亟需建立固沙与阻沙措施相结合的风沙灾害综合防治体系进行风沙灾害防治。

    • 1961-2013年新疆博斯腾湖流域风速和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2017, 37(3):188-194,1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1

      摘要 (1129) HTML (0) PDF 1.74 M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新疆博斯腾湖流域风速和日照时数的变化,为该流域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等提供科学的气候变化背景。[方法] 采用常规统计方法、M-K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1961-2013年新疆博斯腾湖流域4个气象站逐日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近53 a来博斯腾湖流域平均风速呈明显的减小趋势,平均每10 a减小0.092 m/s;空间分布上除冬季外,均表现为湖周边平原、盆地地区变化幅度大,北部、西北部山区变化幅度小,冬季恰好相反。该区年均日照时数也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 a减少59.11 h,1985/1986年发生突变;流域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大,南部地区变化幅度较小。[结论] 该区域风速和日照时数之间相关性较好。

    • 塔中地区近地层风沙流的结构特征

      2017, 37(3):195-1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2

      摘要 (1065) HTML (0) PDF 697.61 K (8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特定高度的风沙流结构,阐明其风沙流运动规律,为防沙治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全方位微梯度集沙仪和风速仪,收集2014年7月至2014年8月风沙流输沙样,通过对近地层0-85 mm风沙流输沙率、风速进行分析。[结果] 输沙率与风速的最佳拟合关系为幂函数,相关系数为0.9687。随风速的增大,风沙流输沙率主要集中在0-35 mm,0-5和15-35 mm百分含量基本呈上升的趋势,5-15和35-85 mm百分含量基本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风沙流运动是一种贴近地面沙物质的搬运过程,随风速的增大,输沙量越来越集中在0-35 mm范围内。因此,采取各种措施改变近地表层的风状况及风沙流结构就能有效地削弱风沙活动的强度。

    • 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研究综述

      2017, 37(3):200-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3

      摘要 (1352) HTML (0) PDF 628.79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现有的植被恢复模式,提出一种光伏电站内增加植被覆盖的生态恢复节水型新模式,为西北地区光伏电站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方法] 广泛查阅近几年国内外的文献,对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有利条件、现有的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模式的特点等进行总结、分析,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探讨。[结果] 当前西北地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并未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和光伏电站的独特性。[结论] 要重点探索"西北地区光伏电站内水-光-热的再分配规律"这一生态和光伏电站领域相交叉的重要科学问题,加强光伏电站植被恢复的多学科融合,并对光伏电站生态系统进行实时监测,制定严格的光伏电站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等。

    • 西安市蔬菜种植区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与肥力适宜性

      2017, 37(3):204-2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4

      摘要 (1154) HTML (0) PDF 857.42 K (9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西安市蔬菜区土壤属性空间变异与肥力适宜性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土壤培肥和蔬菜种植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择与蔬菜生长密切相关的土壤pH值、电导率、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六个指标,利用半变异函数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应用模糊综合法计算土壤肥力适宜性指数(SFI),对SFI进行Kriging插值,采用等间距法划分等级,并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半变异函数能较好的拟合蔬菜区土壤空间变异特征,人为施肥成为影响土壤电导率、碱解氮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土壤pH值和其他养分则同时受到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作用。[结论] 西安市蔬菜区土壤肥力适宜性处于中等较好水平,限制蔬菜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临潼区东南部,鄠邑区、周至县北部地区以及长安区和鄠邑区北部交界处蔬菜区土壤肥力有待提高,菜农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补施氮肥。

    • 基于干湿度规律的中国温带城市与区域NDVI空间变化研究

      2017, 37(3):210-215,2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5

      摘要 (1054) HTML (0) PDF 1.25 M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中国温带地区城市与区域生态差异的地带性规律,为不同区域城市生态建设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利用250 m空间分辨率MODIS NDVI遥感影像数据,采用最大合成法和高斯函数拟合方法,选择中国从东部到西部的临沂、许昌、白银、吐鲁番和克拉玛依5个典型地级城市的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去探索中国温带地区城市与区域生态差异的地带性规律。[结果] 从城市中心到边缘10 km范围内,由湿润区到极干旱区域,城市与区域NDVI指数的变化呈现由"U"型-波浪型-"倒U型"的变化规律,但干旱区与极干旱地区由于依托绿洲建设城市,其NDVI指数可表现为"花M型";不同地带城市内部的NDVI指数有趋同现象,但人为强化城市生态建设,可有效提高城市NDVI指数。[结论] 按照不同地域城市与周边区域的NDVI关系,在城市与周边区域NDVI呈"U型"的城市,应以楔入式引入型生态建设为主体,在"倒U型"的城市,应以圈层式防护型生态建设为主体。

    •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碳矿化特征

      2017, 37(3):216-2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6

      摘要 (980) HTML (0) PDF 947.33 K (8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矿化的影响,为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野外采样和室内培养试验,分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基本特征,利用回归分析法拟合出土壤有机碳矿化动态变化过程。[结果] 矿化累积释放的CO2含量大小依次为:果园 > 棉田 > 人工林 > 弃耕地 > 荒草地 > 盐碱地 > 沙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矿化反应趋势相同,1~6 d为快速分解阶段,日均矿化量高但反应时间短,6~28 d为缓慢分解阶段,动态变化与前者相反。有机碳矿化率大小依次为:沙地 > 荒草地 > 盐碱地 > 弃耕地 > 人工林 > 棉田 > 果园,沙地最高,达(10.36±0.24)%,表明沙地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最差,而果园具有较强的固定有机碳能力。[结论]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固碳能力均有显著影响。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黄土沟壑高填方分层沉降监测与深层浸水试验

      2017, 37(3):222-2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7

      摘要 (1060) HTML (0) PDF 900.06 K (9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土沟壑地区高填方工程在填方完成后填筑体内部的变形状态,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在某原始沟壑地形在进行高填方工程后,在填方场地内布设3组深层监测井,对填筑体内部土体的分层沉降、土压力以及体积含水率进行了持续12个月的监测。[结果] 工后12个月时间里,沟壑高填方内部的主要变形量集中在填筑体与原始地基交接的位置,沟壑中心地下18-27 m以及原始陡坡部位土层出现明显的张拉变形。在原始沟壑地形的影响下,填筑体内部表现出明显的土拱效应。地下18 m以下不同部位土压力差异明显,中心部位土压力较小,不利于中央部位填土的自重压密。[结论] 在黄土沟壑地形中进行高填方工程后,填筑体内部出现了对地下水上升表现敏感的区域,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局部的湿化变形可能产生工程土洞、地面塌陷。

    • 基于土壤侵蚀模型的浅层滑坡预警研究

      2017, 37(3):227-230,2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8

      摘要 (998) HTML (0) PDF 709.17 K (8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进行浅层滑坡的预警研究,为山区滑坡预警预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陕西省紫阳县境内440 km2区域作为典型研究区,在已有历史滑坡资料、气象资料和卫星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土壤侵蚀模型(USLE),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确定滑坡临界土壤侵蚀强度,再根据降雨侵蚀力与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推求滑坡点的预警降雨量。[结果] 土壤侵蚀强度与滑坡的发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研究区域滑坡预警的临界土壤侵蚀强度按等级分别为69.6,136.7,179.4 t/km2。[结论] 相比以往仅仅统计滑坡与降雨之间关系的传统方法,基于土壤侵蚀模型的方法考虑更全面,也易于实现。

    • 黄土地区降雨的优势入渗深度

      2017, 37(3):231-2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9

      摘要 (1372) HTML (0) PDF 1.10 M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黄土地区降雨入渗深度,为研究黄土滑坡破坏机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观测实验监测不同深度土体的含水量变化趋势,并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对降雨入渗过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 监测结果表明黄土地区降雨入渗深度不超过1.5 m。进一步通过数值计算发现:优势通道入渗的深度和裂缝几何尺寸有关,裂缝越深、越宽,降雨入渗的深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广,且裂缝的几何形态随着降雨入渗过程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结论] 黄土降雨入渗分为非饱和入渗和优势通道入渗2种,非饱和入渗深度有限,优势通道入渗深度更大,易诱发大规模滑坡灾害。

    • 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

      2017, 37(3):237-2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0

      摘要 (1152) HTML (0) PDF 938.84 K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确定水土流失优先保护区和需要生态修复的区域,为龙门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方法] 主要考虑降水、土壤侵蚀和地形起伏和植被覆盖等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对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辨识,并借助于3S技术强大的空间数据采集和分析功能,计算水土流失敏感性综合得分值,按照ArcGIS自然断点分类方法将水土流失敏感性分为不敏感区、较敏感区、低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5个等级。[结果] 龙门山东部山前丘陵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水土流失敏感性最强,占总面积的34.12%;中部中海拔山地区域,水土流失敏感性次之,占总面积的28.30%;西部山区,水土流失敏感性最低,所占面积比重较小,为13.65%。[结论] 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人类活动频繁,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烈,水土流失敏感性最强,人类活动是加剧龙门山地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主要因素。

    • 基于PSR模型的粤北山区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研究

      2017, 37(3):242-2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1

      摘要 (1061) HTML (0) PDF 891.80 K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农户自身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为保护和改善粤北山区生态环境、实现精准贫困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以贫困胁迫下的粤北山区农户行为为研究对象,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RA)进行农户调查,并通过"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粤北山区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从农户行为视角出发,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定量评价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程度。[结果] (1)由于薪柴依赖度降低、坡耕地比重下降等因素,2012-2016年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的压力值逐渐降低;(2)虽然农户区水土流失状态值降低,但农户水土保持状态增加,总状态值稍有增加;(3)农户和政府对水土流失治理响应值逐渐增加;(4)综合PSR值,最终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值稍微降低,生态环境有所好转。[结论] 粤北山区农户对水土流失影响压力值降低,状态值增加,最终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值稍有降低,农户行为对水土流失影响减小。

    • 黄泛风沙区耕地土壤风蚀影响因子的通径分析

      2017, 37(3):249-2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2

      摘要 (933) HTML (0) PDF 591.53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泛风沙区影响耕地土壤风蚀量的主要因子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为土壤风蚀的防治及改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影响因子的的野外定位观测,及对风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前提下,对风蚀量主要影响因子进行通径分析。[结果] 风速累计时间、作物盖度、粗糙度是影响耕地土壤风蚀的主要因素;风蚀量的直接影响因素作用大小的排序为风速累计时间 > 粗糙度 > 作物盖度;风蚀量间接影响因素作用大小的排序为粗糙度>作物盖度>风速累计时间;风蚀量决定系数排序为d风速累计时间·风速累计时间>d风速累计时间·作物盖度>d风速累计时间·粗糙度>d作物盖度·粗糙度>d作物盖度·作物盖度>d粗糙度·粗糙度;风速累计时间与作物盖度主要通过其本身直接影响风蚀量,粗糙度主要通过间接作用减少风蚀量。[结论] 可适当地增加作物种植密度,提高粗糙度、作物盖度,减少风蚀危害。

    • 泾阳南塬黄土边坡饱和渗透系数变异性分析

      2017, 37(3):254-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3

      摘要 (1106) HTML (0) PDF 593.64 K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泾阳县南塬耕植土下部黄土层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特征,为研究水的渗透对黄土滑坡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测定泾阳县南塬54个测试点的垂直饱和渗透系数和水平饱和渗透系数,并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探槽取样区的饱和渗透系数在10-2~10 m/d范围之内,平硐取样区的渗透系数明显小于探槽渗透系数值,在10-4~1 m/d范围之间。探槽垂直方向空间相关程度中等,变程为5.05,水平方向空间相关程度强,变程为3.50;平硐垂直方向空间相关度中等,变程为17.46,水平方向空间相关程度弱,变程为16.00。[结论] 黄土边坡饱和渗透系数的空间变异性较强。

    • 基于GIS的天水市秦州区樱桃园土壤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与污染评价

      2017, 37(3):258-2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4

      摘要 (1324) HTML (0) PDF 979.54 K (2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获取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为促进秦州区樱桃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果树用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借鉴。[方法] 以天水市秦州区樱桃园主产区的6个镇(太京、玉泉、藉口、关子、牡丹、杨家寺)作为研究点,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研究表层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特征,又运用尼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污染负荷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应用GIS得到的空间分布图可知,秦州区樱桃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都较轻,东北部樱桃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较西南部污染严重。[结论] 樱桃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突出元素为Pb,而Zn,Cr,Cu属轻度污染水平,Cd污染最轻,5种重金属元素之间含量差别较明显。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太京镇、玉泉镇、藉口镇,这些区域靠近城市中心,受交通、人为因素影响密切,污染严重。

    • 基于MODIS数据的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实际蒸散的变化关系分析

      2017, 37(3):264-2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5

      摘要 (979) HTML (0) PDF 998.76 K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陕西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及实际蒸散量(ET),为生态环境中碳循环、水循环特征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美国航天局(NASA)提供的净初级生产力产品(MOD17 A3)及蒸散产品(MOD16)数据,利用GIS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陕西省2000-2014年植被NPP与ET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陕西省植被NPP与ET的分布特征均为南高北低;2000-2014年陕西省植被NPP在波动中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陕北地区增加最大,陕南地区增加最不显著;陕西省ET年际变化呈波动状态。植被NPP与ET空间相关性较显著,陕北地区相关系数极高,而陕南地区相关性并不显著。[结论] 在较为干旱区域植被NPP与ET的关系更为密切。

    •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评估

      2017, 37(3):270-274,27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6

      摘要 (1058) HTML (0) PDF 1.05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非点源污染物N、P输出风险在不同子流域、坡度等级和县市区的分布特征,为南四湖流域不同风险区制定管理方案和控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为基础数据,运用ArcGIS软件,提取南四湖流域的DEM,制作坡度等级图,再运用水文分析功能,提取水系图、河流图、并划定子流域,结合2013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图,通过运用输出风险模型分析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下氮(N),磷(P)污染的空间变化。[结果] 氮素的平均风险概率达到51.67%,磷素的平均风险概率达到9.14%,南四湖流域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湖东小于湖西;随坡度增大,高风险区面积减小,低风险区面积增加;就不同县市区而言,济宁市中区的N风险较小之外,其余县市区N风险均较大,P风险较小。[结论] N是流域最主要的非点源污染物,非点源污染输出风险大小与土地覆盖和坡度有密切关系。

    • 喷施不同叶面肥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2017, 37(3):275-27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7

      摘要 (1178) HTML (0) PDF 650.42 K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沾化冬枣",在陕西省科学院大荔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露地栽培条件下,研究叶面喷施SOD,富硒肥和噻苯隆对冬枣品质的影响。[方法] 利用钼蓝比色法、氢氧化钠滴定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定不同处理之下果实品质指标。[结果] (1)叶面喷SOD肥可显著提高冬枣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Vc和有机酸含量,降低采摘后15和30 d的果实密度;显著提高了采摘期和采后24 d的果实红色度,提早果实转色,促使冬枣提前上市,降低烂果率。(2)喷富硒叶面肥可显著提高果实中硒含量,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Vc和有机酸含量。(3)叶面喷施噻苯隆混合叶面肥,可提高冬枣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和有机酸含量,降低采摘后15 d的果实密度,但采摘后30 d果实密度大于对照;推迟果实转色,促使冬枣延后上市,延长了冬枣市场供应期,降低烂果率,提高经济效益。[结论] 叶面喷施SOD,富硒肥和噻苯隆对冬枣品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果实品质,其中喷施富硒肥可以提高果实的营养品质和保健功能,喷施SOD和噻苯隆则分别利于果实的提前和延后上市,延长冬枣货架期,提高经济效益。

    • 基于RS&GIS的内湖岛屿湖域视景资源开发分析

      2017, 37(3):279-283,2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8

      摘要 (875) HTML (0) PDF 1.13 M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量化研究探索内湖岛屿湖域视景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途径,为此类区域风景规划、低影响开发和湖域景观保护等提供依据。[方法] 以太湖西山岛及周围湖域为典型研究范围,基于RS&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及方法,从路域视景、湖岸视景、视域开阔度、视景丰富度、地形因子等方面进行量化研究,并提取适宜的观景平台选址作为成果展现。[结果] 首先通过最佳坡度坡向、平台地基尺寸、洪水淹没、低影响开发、路域可达度等指标初步筛选出30处拟选址。其次通过视域、水景开阔度和视景资源丰富度进行分析,确定最终选址。[结论] 建立在量化数据基础上的视景资源开发属于源头控制,观景平台的选址科学有效,有利于视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生态。

    • 基于ArcGIS的安徽省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格局分析

      2017, 37(3):284-2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49

      摘要 (935) HTML (0) PDF 989.33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关联格局,为制定优化水资源配置及实行最严格水资源保护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为例,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用水强度驱动效应进行测算;基于ArcGIS平台,运用Kriging插值及热值分析方法,对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关联格局及热点(冷点)地区进行考察。[结果] (1) 2011-2014年,技术效应均值为94.09%,结构效应均值为5.91%;(2)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半变异函数分析块金系数分别为1,0.8439,空间自相关性弱,整体结构性差,区域差异明显;(3)技术效应、结构效应热点与冷点地区分别占总数的31.25%,37.5%,温点地区占68.75%,62.5%,分布于皖江中下游、皖南地区及皖北的蚌埠市。[结论] 用水强度驱动效应空间异质特征显著,技术创新与结构调整为提升区域用水强度的重要途径。

    • 基于渗流井理论的放水试验数值模拟及水文地质参数不确定性分析

      2017, 37(3):290-294,3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0

      摘要 (1102) HTML (0) PDF 940.35 K (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可靠的地下水数值模型,为煤矿矿坑涌水的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Modflow-2005中的Conduit Flow Process(CFP)方法对某煤矿放水试验进行模拟,并用局部灵敏度分析方法进行水文地质参数不确定性分析。[结果] 建立了"渗流-管流耦合模型",经过反复调参,分析拟合结果,求得最佳拟合的水文地质参数。通过灵敏度分析,获得最大的灵敏度参数。[结论] 研究区内含水层渗透性差异比较大,在疏放水过程中要做好预防措施;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井管C值对放水试验影响最大,纵向上侏罗系下统延安组渗透系数的影响大于其他含水岩组。

    • TRMM降雨数据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适用性

      2017, 37(3):295-3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1

      摘要 (1098) HTML (0) PDF 1.42 M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现有实测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探讨利用TRMM数据估测实际降雨的方法。[方法] 利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12个气象站点观测的降雨数据和TRMM降雨数据,采用相关系数法、误差分析、相对偏差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株潭地区2002-2011年TRMM降雨数据的精度。[结果] 长株潭地区的TRMM数据和站点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年降雨量的拟合优度为0.69,春、夏、秋、冬4季降雨量的拟合优度依次为0.68,0.52,0.66,0.34,月降雨量的拟合优度达0.73,各站点月降雨量的拟合优度更好。相对偏差分析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TRMM降雨数据普遍低于实测降雨数据,这种偏差主要是因为单个观测站点实际代表面积远小于TRMM单个栅格的代表面积,而相对偏差均为负值则可能是城市的降雨量和雨强大于农村所致。此外偏差和地形起伏存在一定的联系,地形起伏越大的地区偏差越大。[结论] TRMM降雨数据在长株潭地区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在使用时需要用观测数据进行必要的修正,TRMM数据也可作为历史降雨观测数据分析的一个参考以提高其空间精度。

    • 应用分形理论估算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总氮、总磷的流失量

      2017, 37(3):302-3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2

      摘要 (1050) HTML (0) PDF 671.28 K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掌握区域农业面源污染物的流失状况,证明分形计算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采用分形理论对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河南省所在的区域2013年总氮(TN),总磷(TP)的流失量进行估算,并与输出系数法的值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区污染物的流失以氮为主,TN的流失量是TP的7.16倍;禽畜养殖引起的流失量最多,占了总量的69.93%,农田化肥中的流失量占21.99%;灌河产生的污染物最多,其次是丹江、淇河、滔河,但在流失强度上却是滔河最大,其次是灌河、丹江、淇河;通过配对t检验分析将分形方法计算的污染物总量与输出系数法相比,在0.1水平下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前者较后者更能反映实际。[结论] 用分形方法估算区域污染物的面源污染是可行的,应当加强区域禽畜粪尿和农田化肥的管理,以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

    • 基于实测信息的海堤PHM系统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

      2017, 37(3):307-3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3

      摘要 (1093) HTML (0) PDF 1.23 M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解决海堤传统维修方式存在维修保障能力差、易造成重大损失的问题,建立科学的海堤健康管理系统。[方法] 将先进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rognostic and health management, PHM)技术应用于海堤工程中,研究建立海堤PHM系统,并深入探讨海堤PHM系统的预测和健康评估方法。结合海堤特点及海量、高频的实测信息,提出将具有强大寻优能力的水循环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形成海堤状态预测模型;并综合考量海堤健康影响因素,基于模糊数学建立系统健康评估模型。[结果] 实例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海堤PHM系统预测模型和健康评估模型可有效预测海堤状态,并对海堤现阶段和未来一定时段的健康状况进行准确的实时评估和预评估。[结论] 形成了适应海堤工程特点的海堤PHM系统框架,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和健康评估模型科学有效。

    • 坡度分级方法对坡度制图的影响

      2017, 37(3):314-3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4

      摘要 (1003) HTML (0) PDF 2.16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多种分级方法进行坡度制图,探究不同分级方法对坡度制图带来的影响。[方法] 选取陕西省绥德县,陕西省眉县境内的秦岭山区,黑龙江拜泉县的3个样区,用多种分级法对坡度进行分级,利用量化指标分析坡度分级对坡度格局和统计分布的影响。[结果] (1)就一个样区而言,分位数或Evans分级法比较好;不同地区比较,选用统一分级方案较好;(2)分级后的坡度空间变异急剧减少;(3)所有分级都使坡度信息有所损失;(4)所有分级均难以准确表现坡度的统计分布规律。[结论] (1)坡度表面和自然断点分级方法效果较好。(2)随着分级间距的增加,坡度信息量快速减少。(3)坡度统计分布的分析须用坡度表面和自然断点分级进行制图。

    • SCS模型在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坡面产流模拟中的应用

      2017, 37(3):321-328,3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5

      摘要 (1116) HTML (0) PDF 1.13 M (9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喀斯特地区径流形成规律,得到适合研究区的SCS(space cooperation system)模型参数取值。[方法] 利用野外径流小区观测获得的径流数据与降雨资料,对研究区的降雨进行雨型分类,并利用SCS模型进行坡面产流模拟。[结果] (1)根据降雨随历时的分配可将研究区的降雨雨型分为4类,即前期型(Ⅰ类)、中期型(Ⅱ类)、后期型(Ⅲ类)以及均匀型(Ⅳ类)。(2)基于SCS模型对研究区坡面径流进行模拟时,初损系数λ取值多为0.01,0.05,远小于λ=0.2的取值。(3)随着坡长的增加,前期型降雨、中间型降雨和后期型降雨的CN(curve number)值变幅较小,均匀型降雨的CN值呈现增加的趋势。随着坡度的增加,前期型降雨和中期型降雨的CN值呈现减少的趋势,后期型降雨和均匀型降雨的CN值增幅不大。[结论] 基于SCS模型得到的模拟径流量与实测径流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模型效率系数都较高,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 生物过滤系统中多级混合颗粒群渗流过程分析与完善

      2017, 37(3):329-3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56

      摘要 (902) HTML (0) PDF 818.10 K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准确掌握过滤渗流场的变化规律,为更深刻理解生物过滤系统中流态的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利用颗粒群加压膨胀理论,基于对流固耦合效应和渗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提出了生物过滤系统渗流过程的4阶段假设,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变化规律。[结论] 无论在清水和污水渗流过程中都出现的渗透系数由下降到上升再下降变化趋势,是由于颗粒群加压膨胀产生的原因。

    • >专家论坛
    •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mplications on Soil Security and Civilizations Decline-Commented by José Luis Rubio, An International Famous Exper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

      2017, 37(3):334-336.

      摘要 (681) HTML (0) PDF 7.45 M (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