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1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海南岛黎母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热带云雾林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

      2021, 41(3):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1 CSTR:

      摘要 (964) HTML (0) PDF 2.51 M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热带云雾林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动态规律及根际效应,为从土壤酶学角度出发研究热带云雾林水土保持生态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抖落法采集3种优势树种岭南青冈、罗浮锥、细枝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不同树种根际土壤酶的根际效应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 ①热带云雾林不同树种根际与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季节动态变化明显,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雨季8月;岭南青冈、罗浮锥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但显著大于细枝柃。②根际土壤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表现为正根际效应。土壤酶根际效应表现为:酸性磷酸酶 > 脲酶 > 过氧化氢酶 > 蔗糖酶;不同树种酸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根际效应差异不显著,而过氧化氢酶根际效应表现为岭南青冈、罗浮锥显著大于细枝柃。③土壤酶活性与土壤N,P,K养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pH值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热带云雾林主要优势树种土壤酶活性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根际效应显著,N,P,K养分限制可能是土壤酶活性及其季节变化的主导控制因子。

    • 裸露砒砂岩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抗蚀性能

      2021, 41(3):8-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2 CSTR:

      摘要 (571) HTML (661) PDF 1.71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裸露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特征与可蚀性,为植被建设和减轻入黄泥沙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运用Le Bissonnais法和崩解法研究裸露砒砂岩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与可蚀性。[结果] ①慢速湿润处理条件下,土壤结构中以2 mm以上的团聚为主,预湿扰动处理条件下,2 mm以上的团聚体占14.79%~40.17%,快速湿润处理条件下2 mm以上团聚体含量占4.69%~15.11%。②土壤团聚体的破坏率呈现:裸地 > 草地 > 油松林 > 山杏林 > 柠条林 > 沙棘林的趋势。③裸露砒砂岩区土壤的可蚀性K值在0.045~0.092之间,各植被类型土壤的崩解速率在0.48~1.38 g/min之间。[结论] 沙棘等人工植被能够显著增强土壤团聚体结构的稳定性,降低土壤的可蚀性,提升土壤的抗蚀性能,从而有效削减侵蚀产沙过程。

    • 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产流产沙的影响

      2021, 41(3):15-2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3 CSTR:

      摘要 (459) HTML (736) PDF 1.38 M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黔中喀斯特地区坡面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坡面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为黔中地区坡面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贵州省龙里羊鸡冲水土保持监测站径流小区2014—2018年野外定位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及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并探讨了黔中喀斯特地区降雨及不同种植措施对土壤水分、坡面产流及产沙特征的影响。[结果] ①不同种植措施土壤含水率大小顺序为:杨梅 > 桃树 > 树莓 > 杨树 > 梨树 > 杨树+墨西哥柏 > 草地 > 墨西哥柏 > 玉米(等高耕作),土壤含水率与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②坡面多年产流及产沙均以等高耕作(玉米)及水保林中的杨树种植措施为最大,水土保持效果最差;水土保持效果最好的为经果林种植措施,其中又以桃树种植措施效果最好。③各种植措施产流、产沙量分别与平均降雨强度及30 min最大降雨强度(I30)存在正相关性关系。除杨树+墨西哥柏及杨梅种植措施外,研究区其他7种种植措施坡面产流产沙与降雨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与坡耕地相比较,经果林、水保林及生态恢复草地措施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含水率,同时降低产流量、产沙量,坡面土壤抗侵蚀能力得以增强,并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风险。

    • 珠江流域土地石漠化和河流泥沙含量的动态变化

      2021, 41(3):22-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4 CSTR:

      摘要 (557) HTML (699) PDF 1.40 M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珠江流域岩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期科学评价珠江流域石漠化生态修复成效。[方法] 基于2018年发布的第3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数据《中国河流泥沙公报》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图表功能和相关性分析,研究石漠化土地与河流泥沙含量动态变化关系。[结果] ①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34.1%。21世纪以来,区域石漠化土地面积呈现持续减少,程度减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②2001—2018年主要水文站年输沙量年际变动规律不明显,河流年输沙量、年平均含沙量、多年平均输沙模数总体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珠江流域石漠化土地面积与河流泥沙含量间存在指数正相关性;河流输沙量、石漠化土地面积与植被综合盖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与耕地面积呈指数正相关关系。

    • 滇东石漠化坡地浅层裂隙漏失土壤的抗剪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021, 41(3):31-39,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5 CSTR:

      摘要 (426) HTML (0) PDF 1.84 M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滇东岩溶断陷盆地植被恢复对改善浅层裂隙土壤理化性质及增强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为减缓土壤漏失,有效遏制该区石漠化态势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土壤团聚体湿筛、土壤抗剪试验等方法,分析云南松次生林、小铁仔灌丛裂隙土壤基本性质、土壤抗剪性能的垂直变化特征。[结果] ①植被恢复能改善裂隙土壤理化性质,但随着土层深度的变化出现差异。两对比群落裂隙土壤中有机质、砂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0.25 mm)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土壤黏粒含量、水稳性团聚体(<0.25 mm)呈递增趋势;云南松次生林裂隙土壤砂粒(55.46%)、有机质(19.63 g/kg)、水稳性团聚体(76.51%)含量>小铁仔灌丛裂隙(50.16%,11.31 g/kg,67.57%),粉粒(17.55%)、黏粒(26.99%)、小颗粒团聚体(23.49%)含量<小铁仔灌丛裂隙(22.56%,27.27%,31.43%)。②两对比群落裂隙土壤黏聚力都随着土壤黏粒、水稳性细颗粒团聚体的增多而增大(p<0.05),土壤内摩擦角随着砂粒、有机质、水稳性大颗粒团聚体的减少而逐渐减小(p<0.05)。③两对比群落裂隙土壤抗剪强度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减小,但云南松群落在提升浅层裂隙土壤抗剪性能上要优于灌丛群落,尤其是在中层和深层裂隙土壤,云南松群落抗剪强度大于小铁仔灌丛,两对比群落裂隙的抗剪强度差异性极显著(p<0.01)。[结论] 在滇东断陷盆地石漠化地区,乔林群落更有助于改善中层和深层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抗剪强度,减缓浅层裂隙土壤漏失效应更显著。

    • 滇中高原不同林龄华山松林冠层对天然降雨雨滴能量特征的影响

      2021, 41(3):40-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6 CSTR:

      摘要 (369) HTML (0) PDF 1.37 M (9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滇中磨盘山不同林龄华山松人工林对天然降雨动力学特征的影响,为区域水土资源保护、森林结构调整等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2019年5至10月在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磨盘山观测的74场降雨资料,采用滤纸色斑法对华山松人工林(中龄林15 a,成熟林40 a,过熟林60 a)的林内外的降雨雨滴同时进行观测。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1场降雨,针对不同降雨条件分析了3种林龄林分对雨滴能量特征的影响。[结果] ①华山松林林冠层对雨滴有汇集与分散作用,中龄林对雨滴分散作用更强,成熟林次之,过熟林则表现为较强的汇集作用。②林内外雨滴终点速度与雨滴直径均具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林内雨滴终点速度排序为:中龄林 > 成熟林 > 过熟林。③雨滴直径及降雨强度的增加均可增强林内外的降雨能量,且雨滴能量与二者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不同降雨条件下,降雨动能与雨滴径阶均可拟合为幂函数,林内雨滴能量排序为:中龄林 < 成熟林 < 过熟林。其中,中龄林对雨滴能量的削弱作用更为明显。④中龄林对雨滴的缓冲势能效果最好(66.67%),占降雨总势能的52%,成熟林次之(31.58%),过熟林最弱仅为20.64%。[结论] 随树木年龄的增长林冠减缓雨滴能量的效果减弱。因此,对于成熟林以上的华山松人工林林分,应及时进行林分采伐与更新,且注重保护林下枯落物,以减轻由林下雨滴造成的水土流失。

    • 库布齐沙漠北缘机械沙障对地表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2021, 41(3):50-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7 CSTR:

      摘要 (468) HTML (0) PDF 1.07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机械沙障铺设对风沙区地表可蚀性特征的影响,为防沙工程中沙障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库布齐沙漠北缘迎风坡不同年限铺设的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PLA)沙袋沙障、沙柳沙障和芦苇沙障不同坡位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地表0—20 cm深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粒径组成和土壤可蚀性K值。[结果] ①沙障铺设后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其中2 m×2 m沙柳沙障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效果最好,且迎风坡上部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少。②沙障铺设使得障格内黏粒、粉粒和细砂含量增加,随设障年限的增加其呈增加趋势;土壤0—20 cm范围内均以细砂为主。③铺设机械沙障可降低土壤可蚀性,各立地条件下沙丘下部障格内土壤抗蚀性最好;3种机械沙障中沙柳沙障抗蚀性较高;随设障年限增加障格内土壤抗蚀性增强,设障4 a后,2 m×2 m铺设规格障格内的土壤受侵蚀风险较小;土壤可蚀性K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结论] 沙障铺设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利于细粒物质的积累,增强土壤抗蚀性,是治理流动沙丘有效的风蚀防治措施。建议在库布齐沙漠北缘铺设机械沙障时,可采用迎风坡上部铺设1 m×1 m的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PLA)沙袋沙障,中部铺设2 m×2 m的沙柳沙障,下部铺设2 m×2 m的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PLA)沙袋沙障的模式。

    • 秸秆覆盖量对不同容重黑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2021, 41(3):56-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8 CSTR:

      摘要 (523) HTML (0) PDF 1.16 M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免耕背景下土壤容重和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为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改良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模拟传统翻耕和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1.2,1.3 g/cm3),结合不同秸秆覆盖量(0,328,656,984 g/m2)开展人工降雨试验,对比不同方式下黑土的初始产流时间、产流速率、径流量以及土壤流失量。[结果] ①土壤容重的增加显著缩短了初始产流时间并增加了水土流失量。同一秸秆覆盖量条件下,与容重为1.2 g/cm3时相比,1.3 g/cm3容重时的土壤初始产流时间缩短了13.1%~49.9%,径流量增加了0.4%~90.4%,土壤流失量增加了24.6%~302.8%;②与无秸秆覆盖相比,秸秆覆盖下的土壤初始产流时间延长了1.2~2.9倍,径流量减少了3.1%~38.9%,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4.0%~97.9%,且秸秆覆盖的保土效果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862);秸秆覆盖量为656 g/m2时达到最佳的水土保持效果;③土壤容重的增加会加剧黑土水土流失,但秸秆覆盖显著降低了黑土水土流失,综合对比发现土壤容重为1.3 g/cm3时采取秸秆覆盖,平均减少了10.7%的径流量和74.2%的土壤流失量。[结论] 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建议东北黑土区免耕时应注意结合秸秆覆盖措施,且秸秆覆盖量保持在656 g/m2以上为宜。

    • 陕西省长武县黑垆土斥水性的影响因素

      2021, 41(3):62-68,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09 CSTR:

      摘要 (365) HTML (0) PDF 1.41 M (8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改性黑垆土出现斥水性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当地降雨入渗行为对斥水性的响应问题提供参考。[方法] 试验在黄土旱塬陕西省长武县农田试验场进行。选取玉米地和苜蓿地0—20 cm土壤作为试验对象,对2种作物下的土样设计4水平土壤含水量、3种容重和3水平十八烷基伯胺(OCT)添加量进行组合配制土样,用滴水穿透时间法进行斥水性测试。[结果] 土壤斥水性(SWR)随着土壤含水量(0%~6%范围)和容重的增加及OCT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土壤含水量、OCT添加量和土壤容重对SWR的影响存在多因素交互效应。在逐步回归分析中,OCT和含水量共同参与下的拟合模型更优。1.3 g/cm3土壤容重下,在0%含水量和0.15% OCT添加量及2%含水量和0.10% OCT添加量条件时,非斥水的黑垆土土壤会转变为轻微斥水性土壤。[结论] 在黑垆土低水条件下的降水入渗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含水量和极性物质的积累变化对斥水风险的影响。

    • 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土壤的渗透特性

      2021, 41(3):69-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0 CSTR:

      摘要 (371) HTML (0) PDF 1.24 M (7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树种组成的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在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渗透特性的改良程度,为该区域人工林营建过程中树种选择及现有林分的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双环渗透法对甘肃省兰州市南北两山5种典型人工林分类型(侧柏林、新疆杨林、刺槐林、侧柏+刺槐混交林和新疆杨+刺槐混交林)的土壤渗透特性(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渗透速率和渗透总量)进行了研究。[结果] 随土层深度(0—80 cm)的增加,土壤渗透性逐渐降低。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渗透性均表现为:新疆杨+刺槐混交林 > 侧柏+刺槐混交林 > 刺槐林 > 侧柏林 > 新疆杨林,混交林大于纯林;通用经验方程对各林分土壤渗透性的拟合效果最好,比较适合于描述研究区5种人工林土壤水分入渗过程,Horton方程次之,Kostiakov方程最差。土壤渗透性与土壤初始含水率、总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全氮、无机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 在今后兰州市南北两山植被重建过程中,应营造不同树种所组成的混交林人工植被,不宜大面积营造人工纯林植被类型。

    • 生物炭对侵蚀黑土团聚体的影响

      2021, 41(3):76-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1 CSTR:

      摘要 (442) HTML (0) PDF 1.32 M (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炭对侵蚀黑土团聚体的修复效果,揭示生物炭对侵蚀黑土团聚体的影响机制,为修复侵蚀黑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侵蚀黑土为研究对象,研究未剥离农田(CK)、未剥离农田施生物炭(CK+BC)、模拟侵蚀土壤(RS)、侵蚀土壤施生物炭(RS+BC)4个处理生物炭对黑土团聚体的影响。[结果] 与CK处理相比,CK+BC处理中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14.01%,RS+BC处理中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比RS处理增加了12.11%,生物炭提高了团聚体的几何平均直径(GMD)和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增加了CK+BC和RS+BC两个处理的原土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中的土壤有机碳含量(SOC),GMD分别与SOC和交换性钠呈正相关和负相关,且SOC对团聚体的胶结作用大于交换性钠的分散作用,提高了侵蚀黑土团聚体稳定性。[结论] 生物炭改善黑土侵蚀后的结构,促进了土壤团聚化,对侵蚀土壤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是修复侵蚀黑土的有效措施。

    • 砒砂岩区人工油松林下草本植物的生态位特征

      2021, 41(3):81-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2 CSTR:

      摘要 (401) HTML (0) PDF 1.17 M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砒砂岩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生态位特征,为当地油松人工林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稳定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选取长势良好的油松林地,实地调查记录各样地草本植物的类型及数量、平均株高及盖度等基本情况;基于调查数据,采用Shannon和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及生态响应,分析油松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生态位特征。[结果] ①砒砂岩区油松人工林草本层植物共计35种,其中本氏针茅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明显处于群落优势地位。②整体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指数普遍不高,林下草本物种存在分化现象。③林下草本物种有37.15%的物种为发展物种,62.86%的物种为衰退性物种,14种优势物种中,11类属于发展性物种,其中资源占有量较大的物种为本氏针茅(0.188 5)、阿尔泰狗娃花(0.053 1)、糙隐子草(0.037 9)。[结论] 砒砂岩区油松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种间竞争微弱,群落物种对资源环境的利用能力欠佳。主要优势草本物种绝大部分处于发展阶段,表明现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 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草甸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

      2021, 41(3):87-93,1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3 CSTR:

      摘要 (410) HTML (0) PDF 1.18 M (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草甸土壤可蚀性特征差异,为高寒草原草甸土壤可蚀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选取18个变化因子作为草原与草甸土壤可蚀性评价的影响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以及通径分析法,确定高寒草原与草甸土壤可蚀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筛选青藏高原高寒草原与草甸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结果] 高寒草原土壤可蚀性主要受土壤粒径与团聚体特征两方面的影响,高寒草甸土壤可蚀性主要受粒径孔隙分布、有机质、团聚体特征和渗透性能的影响;高寒草原土壤可蚀性的关键因子为:粉粒、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团聚体>2 mm粒级结构体破坏率(PAD>2)和>0.25 mm粒级结构体破坏率(PAD>0.25),草甸土壤可蚀性关键因子为:粉粒、黏粒、>1 mm粒级结构体破坏率(PAD>1)和饱和导水率。[结论] 草原与草甸土壤主要在颗粒机械组成、有机质含量、含水量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草甸土壤状态更适合于植被发育。

    • 高寒山区冰川河流悬移泥沙的输移特征

      2021, 41(3):94-1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4 CSTR:

      摘要 (549) HTML (0) PDF 1.49 M (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区域冰川河流的水沙关系、输沙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泥沙侵蚀强度进行评估,为高寒山区冰川河流的水沙动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作为研究对象,在消融期间(2018年5—10月)对冰川河进行野外观测和水样采集。考虑气温和降水的影响,采用水文模型法对绒布河径流量进行模拟,结合水沙关系曲线、泥沙滞后环及回归模型对冰川河流的悬移泥沙输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气温是影响高寒山区冰川河流悬移泥沙运输的主要因素;绒布河和科其喀尔河消融期的径流模数约7.36×105,6.82×105 m3/(km2·a),输沙模数分别为200 t/(km2·a)和890 t/(km2·a)。[结论] 绒布冰川对气候变化更加敏感,消融强度大,泥沙主要来源于融水与降水对河道底部与坡面的侵蚀,但是可侵蚀沉积物和水力条件不足,造成该地区输沙模数低于其他冰川;科其喀尔河地处西北干旱区,泥沙输移量主要是由泥沙来源决定的,随着气温的升高,大量冰碛物被输送到下游,侵蚀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大多数冰川。

    • 秦岭火地塘3种主要林型林冠层对不同pH值降雨水质的影响

      2021, 41(3):103-109,2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5 CSTR:

      摘要 (333) HTML (0) PDF 2.46 M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秦岭火地塘林区3种主要林型林冠层对不同pH值降雨水质的影响过程,为研究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方法] 以林区油松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自制人工降雨器模拟降雨,分析各林分林冠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随降雨时间及降雨酸度的变化规律。[结果] ①模拟降雨10 min或20 min 3种林分林冠穿透雨中NH4+,NO3-,K+,Ca2+,Mg2+,Pb,Zn,Cd浓度达到峰值,降雨20~30 min后浓度降低并趋于稳定,随降雨时间延长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规律。②针叶林、阔叶林不同的叶组织特性影响林冠中化学物质淋洗量。相同pH值降雨淋洗,油松、华山松林冠穿透雨中NH4+,NO3-,K+,Ca2+,Mg2+,Pb,Zn,Cd浓度多表现为大于锐齿栎。③酸雨能促进林冠中化学物质淋失。对于同一树种,不同pH值降雨淋洗,林冠穿透雨中NH4+,K+,Ca2+,Mg2+,Pb,Cd浓度值及浓度变化幅度大小大体表现为:pH4.0 > pH5.0 > pH7.0。[结论] 根据林冠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随降雨时间动态变化规律,将林冠对穿透雨水质影响过程划分为降雨淋洗(降雨开始至降雨10 min或20 min)和降雨淋溶(降雨约20~30 min以后)两个阶段。降雨淋洗阶段,林冠层对水质变化影响大。

    • 天水市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2021, 41(3):110-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6 CSTR:

      摘要 (536) HTML (0) PDF 1.77 M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甘肃省天水市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为该地区设施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天水市大棚蔬菜主产区21个乡镇的362个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As,Ni,Cu,Zn,Cd,Pb,Hg含量,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利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土壤重金属的可能来源进行探讨。[结果] ①7种元素平均含量均未超出《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的土壤风险筛选值;但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相比,Cu,Zn,Cd,Pb和Hg积累普遍,分别是背景值的1.9,1.4,3.1,1.3,5.2倍;②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平均值为0.508,9.9%的点位出现了轻度和中度污染;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平均值为289,Hg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的贡献率为61.3%;③7种元素被识别出3个主成分。[结论] 蔬菜大棚土壤重金属90%以上点位处于安全水平,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中度等级,Hg是最大的潜在风险因子。重金属轻度、中度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强、极强的点位较为集中的分布在耕作年限高、人口密集的城镇和交通沿线。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HYDRUS-1D的城市草地土壤水分模拟——以扬州市人工草地为例

      2021, 41(3):118-1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7 CSTR:

      摘要 (335) HTML (0) PDF 1.87 M (13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城市化背景下草地土壤水分运动规律,为提升海绵城市建设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江苏省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农水与水文生态试验场的人工草地为研究区,利用实测降雨和同期土壤含水量数据对不同降雨事件下的雨水入渗深度进行分析。通过HYDRUS-1D模型对研究区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 在小雨(<10 mm)和中雨(10~25 mm)事件中,研究区草地的雨水入渗深度分别小于15 cm和30 cm;在大雨(25~50 mm)到暴雨(>50 mm)事件中,雨水入渗深度通常超过30 cm,或可达60 cm以上;土壤含水量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范围为0.012~0.034 cm3/cm3。[结论] 不同等级降雨事件下的草地雨水入渗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入渗深度总体上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HYDRUS-1D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不同等级降雨事件下的城市人工草地区雨水入渗深度。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工业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2021, 41(3):127-1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8 CSTR:

      摘要 (419) HTML (944) PDF 1.37 M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和预测,为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和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框架构建工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工具进行安全等级划分,结合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评价2009—2018年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水平,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19—2025年工业生态安全水平进行科学预测。[结果] ①从总体上看,2009—2018年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上升为“较安全”;②从各子系统来看,2009—2018年压力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呈上升态势,状态和响应子系统的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上升态势;③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显示:2019—2025年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态势总体呈波动上升状态,处于“临界安全”向“较安全”转变态势;④影响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包括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污水集中处理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口密度,是今后调控的方向。[结论] 研究期间安徽省工业生态安全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工业生态安全得到明显的改善。

    • 黄土高原坡度因子的多重分形谱特征

      2021, 41(3):137-142,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19 CSTR:

      摘要 (416) HTML (0) PDF 1.32 M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有效科学量化地形因子,兼顾地物局部与整体的自相似性,总结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坡度地形因子的多重分形特点,为后续黄土高原地形因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黄土高原不同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盒维数计算多重分形谱方法,检验各研究区坡度数据的多重分形特征,对坡度因子进行多重分形运算,计算坡度分形体的多重分形谱和多重分形特征参数。[结果] 最小坡度奇异指数变化范围在黄土塬区为(1.82~2.90),山地区为(1.92~2.43),变化幅度较大;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平原区最小坡度奇异指数范围分别是(1.94~2.07)和(1.85~2.19),变化范围较小,地形较为均一。最大坡度奇异指数所对应的多重分形谱值最大值为1.63,在河谷平原区,最小值为1.57,在黄土塬区坡度最小地貌单元在河谷平原区所占比例最大,在黄土塬区所占比例最小。[结论] 不同研究区的多重分形谱差异可以真实反映出地形复杂程度。与传统量化方法统计的结果对比,多重分形特征参数能够客观反映黄土高原不同地形区域的多重分形特征。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神东矿区1995-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21, 41(3):143-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0 CSTR:

      摘要 (466) HTML (1249) PDF 9.24 M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神东矿区1995—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时变化特征,为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1995—2020年6期Landsat 5 TM及Landsat 8 OLI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用干度指标(NDSI)、绿度指标(NDVI)、热度指标(LST)、湿度指标(WET)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运用重分类将RSEI分为5级,按照重心迁移方法分析RSEIⅠ—Ⅴ等级的重心迁移情况,并分析RSEI的空间变化规律,实现利用RSEI对神东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和评价。[结果] ①神东矿区在1995—2020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提升,其中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矿区总面积的42.22%,绿度、干度指标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②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各级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为主,且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受耕地、草地面积变化影响较大。③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主要以Ⅱ,Ⅲ级为主,Ⅰ级、Ⅱ级和Ⅴ级迁移幅度较大且重心整体向矿区西南、西北方向迁移。[结论] 1995—2020年神东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受植被生长情况和人类活动因素影响较大。

    • 模拟暴雨条件下植被混凝土坡面侵蚀的水动力学特征

      2021, 41(3):152-15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1 CSTR:

      摘要 (404) HTML (0) PDF 1.30 M (6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外掺料对暴雨条件下植被混凝土坡面侵蚀水动力学特征的影响,在降雨侵蚀方面为植被混凝土的配方改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室外模拟降雨试验,在60°坡度、3种雨强(60,90,120 mm/h)下研究4种外掺条件(无添加、聚丙烯酰胺、生物炭、棕榈纤维)的植被混凝土坡面侵蚀状况,并分析坡面水动力学参数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坡面雷诺数始终小于500,坡面流为层流;未添加外掺料的坡面弗劳德数始终小于1,坡面流为缓流,添加外掺料的坡面弗劳德数始终大于1,坡面流为急流。添加外掺料的坡面具有较大的坡面流速、水流功率,较小的水流剪切力、径流深度和阻力系数。添加生物炭的坡面土壤侵蚀量显著高于无添加坡面,添加聚丙烯酰胺和棕榈纤维的坡面土壤侵蚀量显著低于无添加坡面。[结论] 外掺料对植被混凝土坡面水动力学参数影响显著。土壤侵蚀量与雷诺数、水流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添加聚丙烯酰胺和棕榈纤维能有效降低植被混凝土边坡土壤侵蚀量,可在高陡边坡生态恢复工作中进行应用。

    •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挠力河流域净耕地面积预测

      2021, 41(3):159-1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2 CSTR:

      摘要 (348) HTML (0) PDF 3.03 M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如何精准提取净耕地利用信息,为农田管理与耕地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净耕地预测思路,以典型粮食产区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支持下,运用净耕地系数、突变检测模型、灰色动态模型(GM)等数理模型,提取并验证净耕地(包括旱地和水田)利用信息。[结果] 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斑块面积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灰色”特征,对20 hm2等额面积区间的非旱地和非水田斑块面积累加处理,可增强数据列的规律性特征;GM (1,1)灰色系统模型和多项式预测方法均可较为准确地提取非旱地和非水田面积信息。2018年,挠力河流域旱地和水田的净面积分别是1.06×106 hm2和3.87×105 hm2,对应的净系数为97.65%和98.07%。[结论] 耕地斑块面积变化具有灰色特征,可采用灰色系统理论进行净耕地面积预测。

    • 长江中下游地区滑坡的易发性评价——以江西省为例

      2021, 41(3):166-1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3 CSTR:

      摘要 (387) HTML (0) PDF 2.49 M (8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预测长江流域滑坡灾害分布情况,旨在开展隐患排查和危险评估,提升灾害的应对能力。[方法] 基于1 211个滑坡分布点数据和15个环境变量,通过MaxEnt模型对江西省的滑坡易发区分布进行预测,同时采用Jackknife检验评估15个环境变量对预测结果的重要程度,最终确定不同程度滑坡易发区的面积和分布以及影响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环境变量。[结果] 江西省内极高、高和中易发区分别占全省总面积的29.6%,36.5%和23%。滑坡发生的概率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向四周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集中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海拔、坡度、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年均降雨量和距离水系和道路的距离是影响滑坡发生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累积贡献率在83%以上。[结论] 江西省滑坡易发区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地质复杂和岩层节理裂隙发育的地区,降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导因子。

    • 新疆白杨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2021, 41(3):173-1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512.001 CSTR:

      摘要 (402) HTML (0) PDF 1.50 M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新疆白杨河流域存在供需用水矛盾、地下水超采、生态用水量被挤占等问题,对该流域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新疆白杨河流域经济健康发展及水资源分配提供合理依据。[方法] 运用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对新疆白杨河流域、达坂城区、托克逊县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建立以缺水量最小、经济效益最大、公平性最优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模型,采用第二代非支配排序算法(NSGA-Ⅱ)对多目标模型求解,获得理论最优配水方案。[结果] 新疆白杨河流域综合评价指数为1.0;规划年(2030年)水资源优化配置后,相对于ARIMA模型预测结果和计划配水方案用水量分别减少23.7%和9.9%,而GDP分别增加10.5%和降低1.4%,流域配水公平性由差距悬殊到绝对平均。[结论] 新疆白杨河流域水资源目前处于濒临超载和轻度不协调状态;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能够实现地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及合理配置。

    • 基于信息分解条件的滑坡变形预测

      2021, 41(3):181-1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5 CSTR:

      摘要 (349) HTML (0) PDF 1.06 M (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有效掌握滑坡变形规律,实现对滑坡变形的高精度预测。[方法] 基于滑坡现场变形监测成果,先利用优化经验模态实现其变形数据的信息分解,再利用优化径向基神经网络和马尔科夫链完成滑坡变形的分项组合预测;最后,利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判断滑坡变形趋势,以验证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经验模态能有效分解滑坡变形信息,且通过优化处理,能进一步提高分解效果,并以互补式集合经验模态的分解效果最优;同时,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且变形趋势判断结果与预测结果较为一致,说明预测过程较为可靠,两者均得出滑坡变形呈持续增加趋势。[结论] 由于滑坡变形具增加趋势,其稳定性趋于不利方向发展,应尽快开展滑坡灾害防治。

    • 不同栽培基质对羊肚菌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2021, 41(3):187-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527.002 CSTR:

      摘要 (522) HTML (0) PDF 1.14 M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羊肚菌子实体产量和营养成分的影响,为宁南山区羊肚菌实用栽培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置生土和表土为对照组,以生土+羊粪(比例3∶1)、生土+香菇菌糠(比例3∶1)为试验组栽培羊肚菌,对其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香菇菌糠处理组出菇密度最大且产量最高(2500 kg/hm2),同时在菌柄直径、菌柄长度、菌盖直径和单菇重量上均有显著优势。香菇菌糠处理组子实体水分(18.56 g/100 g)和粗纤维含量(35.65 g/100 g)最高,粗多糖、粗脂肪含量较低,必需氨基酸含量(3.46%)和呈味氨基酸含量(2.76%)最高。[结论] 在栽培基质中添加香菇菌糠栽培羊肚菌有利于提高羊肚菌子实体的产量和营养价值。

    • 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系统设计方案的优化研究

      2021, 41(3):193-199,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7 CSTR:

      摘要 (375) HTML (0) PDF 1.21 M (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建筑小区海绵城市优化设计模型,为建筑小区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提供有益支撑。[方法] 在探讨外排径流系数、径流污染与海绵设施基础上,以年费用最小和径流污染削减率最大为目标函数,应用非线性规划建立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双层耦合优化模型,并以合肥市某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验证该模型有效性。[结果] 优化后,A小区、B小区与C小区的外排径流分别为0.257,0.268,0.303;总成本为1.11×107元,年费用为9.87×105元;径流污染削减率为70.06%,与原设计方案相比,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有明显提高。[结论] 双层耦合优化模型应用于建筑小区海绵城市设计,能有效降低年费用,提高径流污染削减率,使海绵城市设计与建设更加合理。

    •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喀斯特地区自然资源空间精准分区与管制方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为例

      2021, 41(3):200-2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8 CSTR:

      摘要 (412) HTML (0) PDF 11.24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典型岩溶地貌及全国南部生态廊道相对发育与密度较高的柳州市为例,对自然空间进行精准分区并提出管制办法,为其他喀斯特地区研究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空间叠置法、INVEST模型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提取全域尺度生态廊道,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自然资源空间精准分区。[结果] ①生态源区以大型林地为主,面积达3 531.24 km2,总体呈中部向南北部递增的趋势;②生态廊道呈以主要廊道为依托,次要廊道为承接的环状分布结构;③依据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结果及自然地理特征将柳州市自然资源空间划分为禁止开发建设、限制开发建设、允许开发建设、优先开发建设4个管控区,并按照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与空间主导功能提出差异化管制方法。[结论] 以生态安全格局为依据划分自然资源空间管制区,各管控区发展定位与目标差异较大,要实行差别化管制,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 基于MCR模型的昆明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网络构建与分布特征研究

      2021, 41(3):210-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29 CSTR:

      摘要 (459) HTML (0) PDF 14.57 M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城市雨洪空间格局的新思路,分析地表径流网络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规划依据。[方法] 建立GIS数据库,将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结合,定量分析云南省昆明市中心城区地表径流网络结构与空间格局。[结果] ①研究区域潜在地表径流受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影响呈网状分布,共计1 274条,成本率为0.83,网络结构复杂,汇流过程具有显著方向性;②子汇水区径流连通阈值为19.16,重力大于阈值时汇水区间出现断流;③径流路径单元密度随子汇水区间重力增加而降低,6个不同重力条件下区域径流分布都呈显著聚集性,但随重力增加而递减,即汇水区之间重力越大越易产生汇流。[结论] MCR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相结合能直观地反映不同降雨阶段地表径流汇流网络与分布特征。

    • 基于Markov-DLS模型的江西省多情景下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分析

      2021, 41(3):218-2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0 CSTR:

      摘要 (406) HTML (0) PDF 8.41 M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情景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为实现区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Markov-DLS模型,在土地利用转移参数设置过程引入土地利用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评价结果,分析江西省2030年均衡发展情景、粮食安全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下国土空间结构和格局变化特征。[结果] ①利用Markov-DLS模型模拟预测的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精度在90%以上,空间布局模拟精度达到了96%,kappa系数高达92%以上;②耕地仅在粮食安全情景下有所增长,增幅为0.48%。建设用地在3类情景下均处于增长态势,均衡发展情景下增长最快,增速为1.15%。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等生态用地在3类情景中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生态优先情景下降速最慢,仅为-0.36%;③东、南、西部山区林地、草地空间格局相对稳定,而建设用地均呈现出沿江岸线,沿湖岸线发展的趋势,尤其是赣江沿岸和鄱阳湖北岸以及长江沿岸区域最为显著;④整体而言,生态优先情景下以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为核心的生态空间用地面积占比最大,相对下降速度最小。[结论] ①Markov-DLS模型对省级尺度未来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拟方面具有较好的适用性。②江西省2030年国土空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在均衡发展情景,粮食安全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下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③江西省2030年3类发展情景下国土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性和局部差异性特征。

    • 祁连山国家公园植被覆盖变化地形分异效应

      2021, 41(3):228-2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1 CSTR:

      摘要 (695) HTML (1093) PDF 5.18 M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祁连山国家公园不同时间植被覆盖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条件下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异性,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利用祁连山2006,2014,2019年3期遥感影像,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结合趋势分析法和地形面积修正法,对不同地形条件下植被覆盖空间分异性及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①祁连山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格局为西北部低,东南部高,总体以较低植被覆盖度为主。2006—2019年,祁连山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增加面积约占46.7%,减少面积约占33.3%,植被恢复状况较好,其中,低和较低植被覆盖度面积减小,其他等级植被覆盖度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②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在不同高程范围内存在明显差异:3 200 m以下中低海拔区域呈增加趋势,2 200 m以下低海拔区域增加特别明显;3 700 m以上中高海拔区域则呈减少趋势,且海拔越高减少趋势越明显。③随着坡度的增加,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趋势由增加转为稳定再转为减少。坡度15°以下区域呈增加趋势;坡度25°以上区域呈减少趋势;坡度40°以上区域减少趋势尤其明显;坡度15°~25°范围内分布相对稳定。④从坡向来看,除平地外,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类型在其他坡向上的差异较小。[结论] 祁连山植被覆盖变化在高程、坡度等地形条件下差异明显,坡向的地形效应不明显。

    • >综合研究
    • 非协调耦合视角下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时空特征

      2021, 41(3):238-246,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2 CSTR:

      摘要 (502) HTML (667) PDF 2.74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非协调耦合度,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非协调耦合、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探究了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非协调耦合关系。[结果] ①随着时间的演变,城市之间生态保护水平差距减小,但高质量发展差距增大,两个系统的非协调性耦合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②空间分布上,非协调耦合度值小于等于0.5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下游,且逐渐向中上游扩散。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的非协调耦合度呈现正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效应显著。[结论] 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非协调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市群以及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是破解地区非协调耦合发展程度较高的关键。

    • 广西高质量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耦合协调性

      2021, 41(3):247-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3 CSTR:

      摘要 (480) HTML (851) PDF 2.75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高质量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耦合协调性,旨在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案例参考。[方法] 以广西的1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2009—2018年高质量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时空格局。[结果] ①广西高质量发展水平大致保持上升趋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在两次波动中上升;协调发展类型大致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4个层次。②各市高质量发展速度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速度上升幅度不同;城市协调发展度由西向东、内陆向沿海逐渐升高。③研究期间广西14个地级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地域带动性不强,各市受相邻城市的影响不大。[结论] 从时间尺度上看,广西高质量发展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均有提升,耦合协调度无明显变动;从空间尺度上看,各市发展速度不尽相同,空间集聚或离散程度不明显。

    • 2005-2018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规律

      2021, 41(3):258-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4 CSTR:

      摘要 (438) HTML (0) PDF 1.65 M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黄河三角洲景观最适宜分析粒度、尺度,并进行景观格局脆弱性演变规律分析,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2005,2012,2018年3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变异系数法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两个角度确定研究区最佳空间分析粒度;运用网格法和地统计方法,确定最佳空间分析尺度;在此基础上计算3个年份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脆弱度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及空间关联特征。[结果] ①2005—2012年和2012—2018年两个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建设用地(10.1%,10.0%)、未利用地(-7.7%,-9.4%)动态度较大;②黄河三角洲最适宜景观分析粒度为220 m;最适宜景观分析尺度为3 km×3 km;③景观格局脆弱性从沿海到内陆逐渐增加,高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沿海处,低脆弱区广泛分布于中部和西南部;④Moran’s I系数逐年升高,2005,2012,2018年分别为0.354,0.365,0.399,空间聚集效应日益明显。[结论] 研究时段内黄河三角洲景观格局脆弱性有逐渐恶化趋势,且空间上的差异较为显著。

    • 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耕地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

      2021, 41(3):267-2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5 CSTR:

      摘要 (445) HTML (765) PDF 1.17 M (8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耕地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的驱动机制,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及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制定耕地资源保护政策与措施,优化耕地保护格局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2010—2018年宁夏沿黄生态经济带耕地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结果] ①研究区耕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整体以中、低密度区分布为主,且由低、高密度区向中密度区演变;②耕地空间分布呈正相性,高—高聚类区域主要集中在银川平原,低—低聚类区域分布在灵武市东部、沙坡头区中西部等生态相对脆弱区;③研究区耕地的双向流转是以未利用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的生态转换系统,耕地数量稳中有增;④耕地动态度变化有明显的空间聚类现象,且与距离城市的距离成正比,与城市规模成反比;⑤自然条件因子是耕地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社会经济因子是耕地减少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宁夏沿黄经济带耕地保护基本实现动态平衡。耕地变化是以一定的自然条件因子为基础,受经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子综合作用下的效益择优过程。

    • 1990-2018年河湟谷地耕地的时空演变

      2021, 41(3):275-2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527.001 CSTR:

      摘要 (417) HTML (0) PDF 5.22 M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河湟谷地的耕地变化,为研究河湟谷地土地利用现状、农业发展规划、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也为全球耕地变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遥感影像处理、空间统计学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多角度地对河湟谷地的耕地格局进行分析,得到1990—2018年河湟谷地耕地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了耕地空间变化与海拔、坡度等特殊因子的关系。[结果] 1990—2018年河湟谷地耕地格局有明显变化,耕地面积有所增加,1990—2000年耕地增长速度比较平稳;2000年以后,耕地开垦速度加快,向着高坡度地区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坡耕地;2010年后耕地继续向着高海拔地区发展,坡耕地的增加速度有减缓的趋势。[结论] 1990—2018年河湟谷地的新增耕地向着高海拔、高坡度地区发展,耕地重心向西北偏移。

    • 安徽省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其对地形的响应

      2021, 41(3):283-2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430.001 CSTR:

      摘要 (639) HTML (0) PDF 4.29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安徽省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的相互关系,为当地资源开发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GIS与RS技术支持下,使用安徽省2001—2019年逐月MODIS/NDVI数据,2001—2019年土地分类数据和安徽省DEM海拔、坡向地形数据,分析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相互关系。[结果] 安徽省植被覆盖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1月、10—12月,全省植被覆盖度呈现低值,且山区高于平原;2—5月,淮北平原地区植被覆盖度呈现高值,6月迅速减小;7—9月全省范围植被覆盖呈现高值,大部地区植被覆盖度高于0.8,山区平原空间差异最小。全省植被覆盖度年变化率为0.003 9/a,与时间相关性显著(R2=0.814 8)。不同海拔区间内,植被覆盖度四季差异明显。受下垫面地表类型影响,200 m以下植被覆盖度呈现低值,200~350 m植被覆盖度陡然升高,1 250 m以上植被覆盖度呈下降趋势。各坡向四季植被覆盖度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北坡、南坡分别为峰值、谷值。南、北向山区植被覆盖度差异呈逐年波动下降趋势,其差异值多年平均值夏季最低(0.009 3),秋季最高(0.014 2),春冬季分别为0.013 9,0.012 5。[结论] 安徽省海拔、坡向显著影响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需结合地形特点合理开发利用地表资源,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 北京市2010-201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

      2021, 41(3):291-295,30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8 CSTR:

      摘要 (590) HTML (855) PDF 1.23 M (1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评价北京市水资源生态承载状态,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水资源生态足迹作为理论基础,叠加生态承载力模型,以北京市2010—2019年数据为主,分析了北京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水资源负载指数的动态变化。[结果] 北京市2010—2019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总趋势非常平稳,其值范围为0.28~0.32 hm2/人。北京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在0.04~0.12 hm2/人之间,受降水影响较大。但随着南水北调外来水的输入,该项指标受降水影响的程度有所降低。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整体变幅与北京市年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北京市历年来水资源呈现明显赤字,负载指数也远高于10,水资源生态压力大。[结论] 北京市近几年积极采取措施缓解水资源状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南水北调外调水虽然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严重缺水的局面,但由于北京市水资源存量资本消耗严重,外来水对北京市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改善有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依然是北京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南京市为例

      2021, 41(3):296-30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39 CSTR:

      摘要 (465) HTML (0) PDF 2.70 M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南京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的驱动力影响,为科学地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生态保护与建设、城乡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土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基于江苏省南京市1990—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估算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析了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结果] 1990—2018年,南京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次之,草地、林地和水域的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105.67%,耕地面积减少了19.93%;南京市斑块密度由0.589 0下降至0.512 5,表明总体景观破碎度指数在持续降低;南京市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的趋势,降低了8.13%,其中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总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随着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对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的影响高于经济因素,人口因素日益成为影响南京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驱动因素。

    • 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

      2021, 41(3):305-311,3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0 CSTR:

      摘要 (480) HTML (0) PDF 1.40 M (1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湖北省湿地为对象,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旨在为长江流域湿地保护、恢复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基于湿地资源、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旅行费用支出法等,选择了12项指标,评估了2019年度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 湖北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达1.89×1012元,占2019年度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40%。12项指标中的价值量大小顺序依次为:气候调节(占58.18%)、调蓄洪水(占16.49%)、淡水产品(占6.24%)、释放氧气(占5.50%)、能源生产(占4.04%)、水资源供给(占3.07%)、固碳(占2.68%)、休闲娱乐(占2.41%)、航运(占1.16%)、水质净化(占0.23%)、原材料生产(占0.003%)和科研教育(占0.001%)。[结论] 气候调节、调蓄洪水和淡水产品3项服务价值为主导服务(占服务价值总量的80%),体现了湖北省湿地的重要性及其生态属性特征。

    • 2009-2018年内蒙古地表水面积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21, 41(3):312-3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1 CSTR:

      摘要 (361) HTML (0) PDF 6.61 M (7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地表水面积变化,分析其变化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性,为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修复研究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确定归一化水体差异指数(NDWI)来提取地表水分布范围,其次通过统计7种地物类型光谱指数的统计量来确定初始阈值,最后在最佳阈值下提取2009—2018年期间内蒙古地表水并统计面积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 2009—2013年阶段内蒙古地表水面积连续增加(slope=247 km2/a);2013—2017年阶段地表水面积急剧减少(slope=150 km2/a);在2018年面积回升到最高点。研究期间各盟(市)地表水面积变化规律和趋势以及影响地表水面积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均有所不同。[结论] 年降水量和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是内蒙古部分盟(市)地表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等)。建造水库,填埋河流及耕地是另一部分盟(市)地表水变化的主要原因(乌海市、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盟等)。

    • 广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性评价

      2021, 41(3):320-3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2 CSTR:

      摘要 (511) HTML (1072) PDF 1.58 M (7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区域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的耦合协调状态,为更精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综合评价指数、协调度指数、耦合度指数和关联度指数为基础构建评价分析框架。基于PSR模型,从“山、水、林、田、湖”5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探究广西壮族自治区2005—2017年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①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综合评价指数由2005年的0.918上升至2017年的0.931,具体表现为:水系统 > 田系统 > 林系统 > 湖系统 > 山系统。②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耦合协调度由2005年的0.909下降至2017年的0.861,虽然为良好耦合协调状态,但有下降态势。两要素间耦合协调度较高的为“水—田”,3要素间较高的为“水—林—田”,4要素间较高的为“水—林—田—湖”。③影响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水要素,灰色关联度为0.723,具体指标因子为水土流失治理。[结论]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山水林田湖+”的概念范畴,可依据各要素的典型性进行耦合叠加重组,其中水要素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各要素耦合关联的核心,水土流失治理是关键因素。广西区内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综合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耦合协调情况不容乐观,应以水土流失治理为出发点,串联山水林田湖各要素,进行统筹规划与生态整治,搭建自然资源要素综合监测与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耦合协调状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 1980-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人为干扰度的时空特征

      2021, 41(3):333-3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3 CSTR:

      摘要 (491) HTML (926) PDF 10.94 M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大湾区人为干扰因素的时空特征,为解决区域经济迅速发展衍生的一系列人地关系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分析1980—2018年人为干扰时空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人为干扰度空间分异的自然与社会驱动因素。[结果] ①湾区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为主,但城镇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在近40 a增长了4.25倍。②近40 a湾区以中度人为干扰为主,但向重度和完全干扰发展;人为干扰总强度在较发达城市高,欠发达城市低;人为干扰平稳度以高度平稳为主,但不平稳区域在2010—2018年迅速扩张。③人为干扰总强度空间分布主要受夜间灯光指数、交通密度、年均温、高程和坡度影响;因子交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湾区内部城市的人为干扰总强度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外围城市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驱动。[结论] 大湾区人为干扰呈扩张与升高趋势,在地形地貌限制下,人为活动强弱驱动干扰度以城市为中心和次中心向外扩展。

    • 1970-2019年河南省年内降水分配非均匀性的时空演变

      2021, 41(3):342-3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4 CSTR:

      摘要 (378) HTML (0) PDF 9.69 M (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河南省年内降水分配非均匀性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河南省113个气象站1970—2019年逐月降水数据,评估了降水季节性指数(PSI)的时空变化。[结果] ①PSI的空间分布表明河南省北部呈现出较高的降水非均匀性,超过28%的降水集中在7月;②基于主成分分析,河南省可以划分为4个呈现不同PSI演变特征的子区域,分别为西部、中东部、北部、南部;③西部、中东部、及南部地区的PSI在1990年后呈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而北部地区PSI呈现出更为强烈的短期振荡;④河南省大部分地区PSI的年代际变化主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影响;⑤与其他粮油作物相比,冬小麦产量的年际波动对PSI更为敏感。[结论] 河南省年内降水分配的时空变异性较强,其与大尺度环流信号的相关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 基于Moran’s I的安徽省太湖县耕地质量时空格局分析

      2021, 41(3):350-3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5 CSTR:

      摘要 (534) HTML (0) PDF 6.35 M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耕地质量时空格局演变规律,为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耕地分区利用与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提升耕地质量和优化土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安徽省太湖县2008年及2018年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成果,以ArcGIS和GeoDa为平台,利用时间序列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从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两方面分析太湖县10 a跨度的耕地质量时空格局变异情况,划分制定4类分区管理方案:限制建设区、综合改良区、适度改良区和重点整治区,并有针对地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耕地管护措施。[结果] ①2008—2018年,太湖县总耕地面积增加6 474.45 hm2;②2008年及2018年全局自相关Moran’s I分别为:0.419 478,0.288 328,Z得分分别为:8.677 693,5.527 830;③在空间分布上太湖县耕地质量空间正相关类型多以“组团”聚类形式出现,负相关类型无明显集中区域。[结论] 太湖县10 a时间跨度上耕地面积增加了6 474.45 hm2,耕地资源的10 a平均变化率P=1.65%,耕地质量平均等级提升1.68等;在空间分布上呈显著空间自相关特征和空间聚集特征。

    • 安徽省畜禽养殖粪污土地承载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1, 41(3):357-3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1.03.046 CSTR:

      摘要 (596) HTML (0) PDF 7.91 M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畜禽粪便资源对农田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潜在污染风险,为防治面源污染、畜禽粪污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依据2009—2018年畜禽养殖、作物产量等数据资料,量化分析区域作物粪污养分需求量、畜禽粪污养分供应量,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时空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结果] 安徽省粪、尿排放量由2009年的6.19×107 t上升至2015年的7.09×107 t,后下降至2018年的5.00×107 t,其中猪尿排放量最大,牛尿排放量最小。全省畜禽粪污排放总量与氮磷养分供给量均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不同畜禽粪尿在氮素的养分供给中所占比例均衡,而在磷素中差异较大。全省农田畜禽污染风险主要集中在安徽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合肥、黄山和宣城等地,2018年全省土地承载力指数有所下降,农田对畜禽粪便仍具有一定的消纳空间。[结论] 安徽省农田畜禽养殖在局部地区存在着污染风险,需加强重点地区的化肥施用规划和畜禽养殖结构调整,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