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加深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在生产斗争中取得更多的自由

      1982(2):1-2.

      摘要 (653) HTML (0) PDF 163.15 K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我国一部分省(市、区)受到持续的旱灾和其它自然灾害,严重地影响工农业生产,另一部分省(区)又多次遭到罕见暴雨的袭击,造成建国以来特大的洪灾。据不完全的统计,受特大洪灾危害的地区有: 6月下旬到7月上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玉林、钦州两个地区的10个县降了大暴雨,其中陆川、合浦两县降雨量分别达到700多毫米和500多毫米,其余各县也在二、三百毫米以上。接着受台风影响,7月上旬,玉林、钦州地区和桂林的20多个县又遭大雨、暴雨的袭击,降雨量普遍在一、二百毫米以上,最多的横县达300多毫米。6月下旬到8月中旬,黑龙江省东部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三角洲地

    • 四川“81·7”洪灾的成因、危害及其防治

      1982(2):3-10.

      摘要 (2314) HTML (0) PDF 642.21 K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四川省气候异常,6月下旬至9月中旬,先后在凉山、渡口、荣昌等地,沱、涪、嘉、岷江流域,永川地区,马尔康、金川等地出现了五次暴雨洪灾过程:有138个县下了暴雨,119个县受灾,淹没县城57个,场镇776个,被淹没垮塌的房屋153.4万间;受灾生产队有20多万个,共2,000多万人;淹没和冲毁农田1,756万亩,其中基本无收的459万亩,冲毁耕地147.5万多亩,造成了粮食减产30余亿斤;城乡直接经济损失约达20多亿元。在这五次暴雨洪水过程中,尤以7月12—15日的特大暴雨洪灾最为严重,致使沱、涪、嘉三江流域和重庆以下的长江干流出现了特大洪水,岷江、渠江、青衣江亦相继出现了较大洪水。为了认真总结1981年洪水的经验教训,研究水土保持措施的蓄洪抗灾作用,现以“81·7”洪灾为例,进行如下讨论。

    • 四川暴雨滑坡的成因及其预报和防治

      1982(2):11-17.

      摘要 (1008) HTML (0) PDF 508.07 K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暴雨滑坡分布简况1981年雨季四川连降暴雨,使全省十八个地、市、州的90多个县区发生了约6万处滑坡,造成重大损失的有4.7万处,30多万人受灾,死亡300多人,倒塌房屋7.4万间,造成危房9万间,使6万人无家可归,并毁坏了大量耕地和山林。据初步统计,滑坡密集在旺苍、广元、南江、苍溪、巴中、仪陇、盐亭、剑阁、南部、三台、射洪、阆中、中江、龙泉山等14个县、区,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北部和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带。这些滑

    • 四川泥石流灾害和发展趋势初步分析

      1982(2):18-25.

      摘要 (1165) HTML (0) PDF 653.88 K (8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1981年的泥石流相当活跃,泥石流灾害也很严重。四川泥石流历史上活动和危害情况怎样?今后发展趋势如何?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历史上分析全省泥石流分布、危害和活动特征;预测泥石流未来发展趋势,从中探索防治泥石流的对策。一、泥石流分布(一) 概况四川泥石流分布很广,西自巴塘,东到巫山,北起若尔盖,南达会理。泥石流散布在海拔90—4,000多米的空间。四川泥石流流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周围山地中的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沱江、涪江、嘉陵

    •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从442次客车失事看水土保持科学的重要性

      1982(2):26-29.

      摘要 (1127) HTML (0) PDF 353.66 K (8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1981年四川洪灾殃及铁路部门出现了一些事故。7月8日由昆明开往成都的442次普通客车,在9日凌晨1时27分正点到达距成都236公里的甘洛站。35分车站指令发车,车未出站,站内突然断电,此事曾引起司机注意,但仍按常规运行,应在1时45分开上大渡河右岸,穿过全长125米的利子依达沟大桥。因值雨中深夜,又在弯道隧洞中行车,当大桥映入司机视野时即发现异常,立即紧急刹车。不幸大桥早被冲垮,东风型内燃机车两台及行李、

    • 四川洪灾与地质背景的关系

      1982(2):30-36.

      摘要 (855) HTML (0) PDF 609.95 K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6—9月,四川遭受的特大洪灾是由于大气环流异常,连续6次暴雨和洪水的直接危害,致使全省138个县(市或区)、2,000多万人口受灾,57个县城、776个场镇被淹,有的县城几乎全部淹完(如金堂、合川等县),造成经济、财政和粮食的重大损失,灾区人民亦有伤亡。一、如何认识洪灾与地质背景的联系

    • 保护环境资源,发挥地区优势

      1982(2):35-39,29.

      摘要 (669) HTML (0) PDF 544.49 K (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洪灾对环境的破坏四川省1981年发生的洪灾,主要在沱江、涪江、嘉陵江、岷江流域2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人口稠密、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地区。这次特大洪灾,为什么集中在几条主要江河,涉及如此大的范围,损失如此之严重呢?究其原因,除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外,主要是人为活动破坏了环境和自然资源,生态平衡失调,抗御灾害力弱,加重了灾情危害。1、森林是环境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改善环境等生物效能;破坏了森林就失去了生态平衡的主体,使环境恶

    • 保护土壤资源,打好人类吃饭这一战役

      1982(2):40-45.

      摘要 (795) HTML (0) PDF 521.64 K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81·7”洪灾的教训是沉痛的。但是也深刻地启示我们,应该提高对土壤保护问题的认识了。假如说过去我们对这些“老生常谈”还缺少认识的话,通过这次特大洪灾的教训,我们应当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的问题提到农业生产的议事日程上来,认真地研究解决。四川省土壤资源破坏的现状

    • 治理坡耕地,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农业生产

      1982(2):46-50.

      摘要 (677) HTML (0) PDF 429.31 K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7—9三个月,四川省连遭暴雨和特大洪水,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被淹、被冲耕地达1,200多万亩、其中,冲毁农田220多万亩,有40多万亩被冲成乱石滩,光板板,近期内难以复耕。总结这次洪灾的经验教训,究其发生的原因,固然主要是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所造成,但从我们的工作上检查,也是值得深省的。在治理坡耕地上,速度慢,面积小,有的质量还不高,综合治理也不够,因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未能把这次洪灾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的限度,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 大力恢复植被 维护生态平衡

      1982(2):51-57.

      摘要 (1171) HTML (0) PDF 578.80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植被是指复盖在地球表面由绿色植物组成的各种不同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沼泽以及人类创建的各种栽培植物群落等。在自然界中,植被能够利用光能制造大量物质,直接或间接向人类提供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同时,还能够保护和调节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不仅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动物生存和保障农业生产等多种效益。因此,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各种各样的植被类型中,森林植被最为重要,它既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生态系统。

    • 吸取教训,加速绿化

      1982(2):58-61.

      摘要 (640) HTML (0) PDF 336.22 K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夏、秋之际,四川省遭到多年未遇的特大暴雨,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给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损失。遵照省委、省政府对洪灾进行科学总结的指示,我们先后在一部分县对森林植被与洪灾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和初步分析。一、森林植被在滞洪减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1981年四川省发生的特大洪灾,原因是复杂的。直接起因是大气环流形成暴雨所致。但是暴雨笼罩地区,森林植被长期遭到严重破坏,到处童山秃岭,大面积土地上没

    • 绿化河滩 有益防洪——四川省射洪县青堤公社六大队的经验教训

      1982(2):62-64.

      摘要 (704) HTML (0) PDF 265.25 K (8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四川射洪县青堤公社六大队,位于涪江东岸边,半山半坝,有10个生产队,2,300人,耕地1,739亩,宜林荒山400多亩,河滩800多亩。十七年前,那里是五里河滩一面坡,山光滩光旱洪灾害多,农业生产水平很低。1964年开始山、水、林综合治理,在乱百河滩上大窝客土造林种草,修筑一条高2米、宽2米、长2,000米的卵石泥土顺水护岸堤,同时在荒山上采取大窝多株密植的办法,营造柏木、桤木、马桑等混交林。经过几年艰苦奋战,到1968年全大队荒山和河滩1,200亩以及四旁全部绿化,形成了山上郁郁葱葱的水土保持林、河滩成行成带的护岸林、纵横交错的四旁林网组成的农田防护林体系。这些林带、网系统既解决了社员的烧柴和部分间伐的小径用材,又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和其他各项工、副业的全面发展,并改变了旱、涝灾害危害严重的局面,成为全县综合治理山河,以林促农、林茂粮丰五业兴旺的先进典型,受到了省、地、县的表扬。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