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我国农村形势与发展趋势

      1985(2):1-7. CSTR:

      摘要 (990) HTML (0) PDF 618.10 K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形势大好,农业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很快,8亿农民心情舒畅,广大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空前高涨,并正在为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而发奋努力。但是,我国农村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发展趋势如何?这是需要清楚认识的大问题。关于前一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农民的收入还不很高,而且很不平衡。1983年,我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按照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材料为309.8元,按照农牧渔业部收益分配统计资料为245.6元;后者单指生产经营的收入,前者则包括侨汇及干部职工寄回的养家费,等等。这种差别1978年以前即存在,就增长幅度

    • 培育通才,以利国土的治理和利用

      1985(2):7-9. CSTR:

      摘要 (721) HTML (0) PDF 249.97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在1982年第5期的《水土保持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治理和利用国土的迂回战略》,其结论是:“为了正本清源,确保国土和大地资源,必须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靠裕民政策,二靠教育科技,然后齐之以爱国的思想,绳之以严正的法律,以宽济严,以养及教。采用这样的迂回战略,十年生聚,持之以恒,其成功是可以预卜的。”在那篇文章中,关于裕民政策讲得较多,关于教育科技谈得较少。这几年中,我国的大农业

    • 水土保持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1985(2):9-15. CSTR:

      摘要 (758) HTML (0) PDF 622.45 K (8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万里副总理说:“山区建设到底怎么搞,对我们来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必然王国,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探索。”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70%(包括山地、丘陵、高原)。山区农业人口占全国农业总人口的59.2%,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55.2%。山区,从陆地到水流,从地上到地下,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各种各样的资源。这各种各样的资源,都是现实的或未来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客观源泉。山区,不仅对我国农业(包括种植业和林牧渔副各

    • 中国泥石流的特征及防治工程

      1985(2):15-19. CSTR:

      摘要 (806) HTML (0) PDF 443.30 K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石流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在中国各地有不同的称呼:有些地区称之为“走龙”、“走蛟”,有的称为“龙爬”,有的叫泥石流为“流泥”、“流石”或“打地炮”,还有称之为“山洪暴发”或“冰川暴发”,等等。这些称呼虽然不同,但都很形象地表明了泥石流本身的突出特征和危险性。资料表明,世界上除南极洲外,其它各大陆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泥石流危害,其中:亚洲有16个国家,欧洲有18个国家,拉丁美洲有9个国家,非洲则有3个国家,而北美及澳洲各个国家均有泥石流危害。

    • 隆务西山滑坡及其隐患和应急措施

      1985(2):19-23,39.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519.74 K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4年11月21日晚7时许,青海省同仁县隆务镇西面的隆务西山,发生一起大型滑坡。滑坡从相对高180—200米的隆务西山中部向下滑动,并在山脚处剪出,滑坡总体积达180—200万立方米。滑坡使黄南中学后面的围墙倾倒,6间教工宿舍倒塌,球场破坏,在其前方直接威胁该校主教学楼及2,000多名师生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受该滑坡的牵动,黄南中学东侧毗连的坡体失稳,斜坡的顶部及中前部出现裂缝,在其坡脚前缘处有个仓库的地面开裂、倾斜。这些变形迹象表明,另一个更大的滑坡正在酝酿发育之中。

    • 陕南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1985(2):24-26. CSTR:

      摘要 (1044) HTML (0) PDF 251.82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秋季,陕西南部一带连降暴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随之而产生的滑坡、泥石流,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造成重大损失。据风县、留坝、略阳、宁强等县的不完全统计,共发生滑坡、泥石流约2万处,规模大者约3,000处,摧毁房屋1.6万多间,死亡人数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46%,经济损失达11亿元以上。党中央对灾区人民十分关心,派出了以杨静仁副总理为首的中央慰问团对灾区人民进行慰问和视查,同时派有关单位的科研人员对灾区的滑坡、泥石流进行了调查。本文即是在陕西省地质矿产局第一水文地质队对凤县、留坝、略阳等县灾区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研究后撰写的,着重探讨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防治措施。

    • 南坪县城区泥石流特征及综合治理

      1985(2):27-33.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624.67 K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坪是属于泥石流发育,暴发频繁的地区。解放以来,南坪县城曾多次遭受泥石流袭击,造成严重灾害。为了保障城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川省政府拨款,对南坪县城区泥石流进行了综合治理。在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具体部署下,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对该区泥石流进行了考察,并同南坪县一起制定了城区泥石流综合治理规划和各单项工程的设计,县政府成立了泥石流治理指挥部负责管理和实施。整个治理工作从1980年全面开始,至1983年基本完成,历时四年,取得了明显效果。

    • 县城后山泥石流的治理效益及有关决策

      1985(2):34-36. CSTR:

      摘要 (619) HTML (0) PDF 296.18 K (8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南坪县位于四川西北高原与甘肃省交界的边远山区。县城建立在白水江右岸的阶地和后山(韩家山)水泉沟的洪积扇上,下侧有关庙沟,上侧有叭拉沟,三沟环抱,四面山高坡陡。这里地形复杂,地震频繁,岩层破碎,植被稀少,天气多变,降雨量集中,冲沟十分发育,水土流失严重,产生过多处滑坡,足泥石流易发区。南坪县城因泥石流的危害和威胁,曾两次搬迁。现在新建的县城距离水泉沟不到200米,也是处在泥石流灾害包围之中,人民的生命财产长期遭受着严重威胁和损失。

    • 武都县的滑坡、走山和泥石流特征和防治

      1985(2):37-39. CSTR:

      摘要 (767) HTML (0) PDF 263.51 K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武都县位于大陆腹地的陇南山区中部,属西秦岭与岷山支脉。白龙江发源于岷山北侧,流经武都县汇入嘉陵江。地质构造属秦岭褶皱地区的次生褶皱带,岩层走向北西一东南向。岩性多为古生代志留纪(距今35亿年前)的灰质千枚岩、板岩、石灰岩、沙岩等浅变质碎屑岩(含有铀钼等稀有金属),由于造山运动从志留纪起经过华力西、加里东、印支、燕山、喜马拉雅运动(原是印度洋和地中海之间的低槽,现变为高山)而造成了褶皱、断裂、挤压、破碎,特别是自龙江一带,又处于长达几百公里的复活断层线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县内海拔高度相差悬殊,

    • 小江流域的严重地质灾害——泥石流

      1985(2):40-43. CSTR:

      摘要 (886) HTML (0) PDF 355.41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石流是一种特殊的山洪,它是泥、砂、石块和水混合成两相的流体,是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象地震、滑坡、山崩等自然灾害一样,给山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因此,研究泥石流,同泥石流作斗争,是“四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云南东北部的小江流域,是我国泥石流严重地区之一。这里泥石流规模巨大,危害严重。为了认识泥石流,进而积极地治理它,本文就其形成原因、运动特征、灾害情况和防治实例作一阐述。

    • 嘉陵江上游浅层滑塌型泥石流初探

      1985(2):44-46,43. CSTR:

      摘要 (849) HTML (0) PDF 313.92 K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嘉陵江上游位于秦岭南坡(属于长江水系),海拔一般在1,100—2,200米。气候湿润,森林植被茂密,山地浅层滑塌比较发育。1981年8月21日,该流域普遍暴发了不同类型的浅层滑塌型泥石流,给当地的厂矿、交通、城乡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使山地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1983—1984年,我们对嘉陵江上游宝成铁路沿线浅层滑塌型泥石流进行了重点调查,其特征简述如下。

    • 白水江沿岸的泥石流概况

      1985(2):47-50. CSTR:

      摘要 (1044) HTML (0) PDF 354.26 K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水江是自龙江最大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四川境内的岷山中部(海拔高度为4,300多米)。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向东南流经四川省的南坪县和甘肃省的文县,在王家坪附近汇入白龙江。全长200多公里。1983年秋我们对文县和南坪县的泥石流进行调查时,发现白水江流域内的泥石流是很活跃的,并经常造成危害。

    • 北峪河和甘家沟的泥石流危害

      1985(2):51-51,62.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182.11 K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北峪河和甘家沟同属北峪河治理管理局直辖范围,总流域面积472.56平方公里,其中:北峪河流域面积432平方公里,甘家沟流域面积40.56平方公里。两流域共有9个乡,265个自然村,9.26万多人。它们的共同自然地理特点是山高坡陡,山顶至沟底相对高差800—1,200米;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沟长大于2公里;地质结构松散破碎,土层薄,石头多,滑坡、崩塌、泻溜屡见不鲜。流域内长10公里以上的支沟有6条,长10—1.5公里的支沟34条,长1.5—0.5公里的支沟888条,0.5公里以下的小毛沟1万余条。两流域有水土流失面积414.56平方

    • 武都城区“84·8·3”泥石流浅析

      1985(2):52-54,50. CSTR:

      摘要 (958) HTML (0) PDF 350.11 K (1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武都城夹在陇南北峪河与东江水沟两条泥石流沟之间,坐落在北峪河冲积扇上。城北紧靠千枚岩高山,隔江南望是拔地而起的高2,500米的陡峻山岭。城区由钟楼滩、旧城、教场坝三部分组成。北峪河河床比城中心高18米,白龙江比城心高2.30米,形成“水比城高”的危险形势。1984年8月3日上午,北峪河泥石流、东江水沟泥石流、北山诸沟泥石流、灰崖子和钟楼滩诸沟泥石流同时爆发,泥水横溢,洪积锥比比皆是。泥石流汇入白龙江,使江水流量增加1倍,导致白龙江发生了接近50年一遇的洪水,峰量1,870秒立方米。钟楼滩一片汪洋,教场坝成为湖泊,城内2/5进水,酿成了解放以来武都城最大的一次灾害。

    • 秦岭山区某地泥石流的特征

      1985(2):55-56. CSTR:

      摘要 (1110) HTML (0) PDF 174.27 K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81年四季度,结合当年夏秋之际发生在秦巴山区西部的暴雨洪灾对一些工程设施影响的谢查,我们对秦岭山区某工地的泥石流灾害情况、形成条件和规律进行了一些勘测。勘测场地处于西秦岭山区的一个较大的河谷地带,不少建筑物处于河谷两侧一些沟谷的出口地带。在1981年8月间,当地连降大雨暴雨,造成了严重的洪水、滑坡、崩坍、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中泥石流沟就有十余条。泥石流不同程度地毁坏了几十栋建筑物,所携物质抬高了河床的高程,加剧了洪水灾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 首届减轻多种自然灾害国际会议简述

      1985(2):56-56. CSTR:

      摘要 (613) HTML (0) PDF 95.59 K (8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今年元月7—12日,国家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在北京主办了“中美日三方减轻多种自然灾害的工程科学讨论会”。与会代表除中国、美国和日本三方的有关专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70多人外,还邀请了意大利和奥地利的两位教授参加会议。大会主要内容分为地震、滑坡、洪水和风等4个学科,先后宣讲了70多篇论文。接着按学科分为5个小组讨论,作学术交流,并就今后深入开展有关研究工作互相联系、下届会议等事宜进行了协商。地震、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洪水、风沙

    • 泥石流对公路交通的危害及防治经验

      1985(2):57-60. CSTR:

      摘要 (849) HTML (0) PDF 352.13 K (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武都地区,位于西秦岭陇南山地,是甘肃省泥石流最发育的一个地区。泥石流主要分布在迭部县以东的白龙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岷江、北峪河和白水江流域的岷县、宕昌县、武都县和文县境内的河谷沿岸地带;在武都至成县和康县之间的部分西汉水流域,也有泥石流分布。其中以中部的白龙江中下游沿岸泥石流最为发育,分布范围广,规模大,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由于历史的和近期的人为活动的消极影响,生态环境不断破坏,泥石流日趋严重,给武都地区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

    • 泥石流明洞渡槽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1985(2):60-62. CSTR:

      摘要 (953) HTML (0) PDF 281.09 K (1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公路上修建泥石流明洞渡槽,甘肃省已有近20年的历史。最早的是1966年修建在甘肃定(西)一天(水)公路大、小沙沟的泥流明洞,之后,在甘(肃)一(四)川公路上,为防治山坡型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于1968年修建了清水子渡槽,效果较好。以后逐年增建,不仅修小型渡槽,而且还修了大型渡槽;不仅在泥石流危害比较严重的武都地区得到广泛使用,而且在临洮、天水等泥石流地区也逐步得到推广。到目前为止,甘川路已有渡槽18座,两(河口)郎—(木寺)公

    • 三合土在泥石流沟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

      1985(2):63-64,46. CSTR:

      摘要 (768) HTML (0) PDF 227.52 K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合土是武都县人民长期以来在治理北峪河实践中配制的一种有一定强度,成本低,便于就地取材的半刚性建筑材料。它在空气中碳化,夯实后能把石灰、砂子、粘土等散粒材料凝结成整体,并能在空气中长久的保持和提高其强度。民用建筑中供水基础工程使用;水利多用于季节性泥石流河沟堤防,特别适用于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历时短、冲刷强,在泥砂漂石奔泻而下的泥石流河道作堤防、挑坝、圆盘坝等水工建筑。

    • 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出现的跌水坑及淤积问题

      1985(2):65-66. CSTR:

      摘要 (744) HTML (0) PDF 161.66 K (10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石流的各种防治工程,在实际使用上已不同程度地取得应有的效果。但在工程治理中经常采用的拦挡坝工程,由于落差的原因常出现跌水坑,危及拦挡坝基础安全。另外在排导工程中,排导沟常被排出的泥砂石块所淤积,并堵塞桥涵,使排导工程失去作用。现根据多年工程实践,介绍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的经验。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