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3):1-7.
摘要:甘青黄土地区,包括甘肃省40个县(市)和青海11个县(市)的广大地区。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强烈,土壤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生产潜力得不到发挥。解决的主要措施有:1、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高效的农业土壤;2、增加农业投资,改善农业土壤生产条件;3、用地养地结合,建立优性的农田生态系统。
1987(3):8-16.
摘要:本文应用福里斯特(Forrester)的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甘肃省通渭县农业系统仿真模型,以优化农林牧结构和预测未来发展。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通渭县,是一个经济贫困地区,调整农业系统的内部组成,对提高该县农业生产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对该县的农业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诊断之后,建立了系统网络图,它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人口和资金5个子系统。该系统仿真方程包含18个状态方程、32个流率方程、126个辅助方程和127个参数,并用动态模型(DYNAMO)语言编出计算程序。有若干个反馈回路的仿真方程有自调节功能,可在IBM PC/XT计算机上通过人—机对话进行人工调控。一旦模型运行,优化值和预测值都以图形或表格显示。
1987(3):17-25.
摘要:本文以白草沟小流域为例,应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系统诊断,建立了多目标数学规划模型,在满足目标函数,即经济纯收入最大、土壤流失量最小、投资最少、生物量最大的情况下,求出模型的最优解。
1987(3):26-34.
摘要:影响安塞实验区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数量、副业收入、水土保持状况和农林牧业用地面积等。用灰色模型GM(1,1)的预测结果说明。实验区的每人平均总产值在1986—2001年将以4.2%的年增长率稳步发展;关联度的分析结果指出,每人平均总产值同生产力、副业收入、林业用地面积、水土保持状况和牧业用地面积成正相关,同农业用地面积成负相关。要使实验区的总产值或每人平均总产值达到最大,必须增加生产力和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副业,使林业用地面积占可用地面积的百分数不少于30%,农地占可用地面积的25%左右,使农林牧副等生产结构趋于合理化。
1987(3):35-40.
摘要:北庄河小流域,经过几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生态环境和社会面貌有了巨大变化,1981—1985年纯收入分别为18.38、20.10、31.75、44.67和59.67万元。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分析,预测1986—1990年的总经济收入分别为82.12、114.79、160.46、224.31和313.56万元。若无灾害性天气或其他意外盈亏,这个预测是可靠的,效益是令人满意的。
1987(3):41-46.
摘要:江西省红壤地区,存在着向恶化演变的危险趋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一般是先水灾,后旱灾,损失很大。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改变面貌的对策是:端正治理红壤的思想,发展林业、畜牧业、建材业、采矿业和加工业,开发水能资源,以及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1987(3):47-52.
摘要:鄱阳湖区包括鄱阳湖周围11个县市,总面积近200万公顷。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因素,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全区分为山地和高丘、低丘和岗地、平原以及湖岸地带。防治对策首先是建立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体系,实行集约经营;其次是建立多层次循环利用体系;第三是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1987(3):53-58.
摘要:降雨是造成我国东南部土壤侵蚀的主导因子,风化花岗岩又是南方土壤侵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在风化花岗岩侵蚀区的塘背小流域。选择了两个自然坡面径流小区,对观测的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等三个因子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找出了月土壤侵蚀量在一年内呈双峰曲线的分布规律,建立了降雨量、降雨强度和土壤侵蚀量三因子幂函数的预测预报方程,为同类地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农田基本建设以及治理和利用花岗岩侵蚀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1987(3):59-65.
摘要:本文概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澳大利亚、国际地理学会地貌调查和制图委员会以及日本等有代表性的坡度分级;五十年代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考察队罗来兴、祁延年、苏时雨、朱震达等专家作的小流域坡度图;以及朱显谟、唐克丽和陈永宗等学者针对土壤侵蚀对坡度分级的指标。最后,着重介绍王东沟试验区的地面坡度组成和分级方案,并附坡度分级详图。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