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建设基地之一。多年来由于采矿、交通、电力等工业生产的建设,随意弃渣弃土,破坏植被的现象日趋严重,使水土资源受到破坏,造成严重的新的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四化”建设和人民的生活。目前,不少工矿企业,已开始注意处理弃渣弃土,采用一些工程和植物措施治理新的水土流失,综合利用废渣废水,取得了宝贵的治理经验。
摘要:利用遥感技术——假彩色合成卫片目视解译出皖西大别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从政策上和措施上提出治理途径,计划在6个大水库上游营造水源涵养林,以便自然和人工调蓄雨水。这既有利于水库防洪,又增强了淠史杭灌区的农业后劲,从宏观上收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摘要:现在有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国家法规,不经批准,不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任意破坏资源,造成十分严重后果.据辽宁省12个市的粗略普查,破坏活动计有乱开乱垦,任意开矿釆石,乱挖土筑路,乱占滥建,栽参一开到顶,蚕场沙化严重,超载放牧,盗砍滥伐,掠夺式经营等。
摘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包括广泛宣传《条例》、《细则》,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严肃查处典型案例,巩固扩大治理成果;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开展毀林开荒大检查,充分利用行政手段,明确和完善具体政策;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乡规民约;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机构,协调各个方面共同防治人为破坏,近5年来,基本上煞住了人为破坏的歪风。
摘要: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把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工作与矿山生产并重,积极开展矿区水土保持工作。自建矿以来,公司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4个大中型尾矿库,总库容1.7亿立方米,妥善储存了投产以来的近4,000万吨尾矿沙,投资40多万元、投工近20万个、动土方20多万立方米,对两个已达服务年限的尾矿库进行了覆土造田,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7个废石场、2个冶炼渣场、3座拦渣坝、5个坑口废水净化站,治理了废石废渣1,000多万吨,年节约水量1,000万吨,在矿区主要河道修建了15座防洪坝,5,000米引洪渠道,1,500米堤坝,18座桥涵,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防洪体系,植树5.6万株,建设草坪绿地20多万平方米,共占可绿化地面积的83%。
摘要:太原钢铁公司是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排出大量废渣。建厂50多年来,公司南门外渣厂堆积了大约750万立方米、1,150万吨的废渣。渣场废渣堆积如山,影响了正常的排渣,且对太原城区造成危害。从1983年5月开始,太原钢铁公司开始综合利用渣山。经过几年的努力,截止1987年5月,已将旧渣山挖掉约2/3,从根本上改变了渣场的面貌,避免了渣尘对太原市的污染,并从废渣中拣出了大量的废钢铁和废旧物资。4年来,在治理废渣的过程中,不但没花国家工分钱,而且还利用回收废钢铁废旧物资以及综合利用废渣的收入,为国家创造财富4,168.7万元,其中盈利达1,471.11万元,效益十分显著。
摘要:五年来,贫困的乐至县,通过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连续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农业稳产高产,解决了肥料、饲料和燃料的矛盾,人民丰衣足食,增强了农业后劲。
摘要:水土流失是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但为什么长期以来直到今天,人们不能合理地利用土地呢?通过上黄村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认为这是涉及到人口的环境容量问题。只有从这里出发考虑问题,所出之策,方有可能为治本之策,提出土地利用上人地关系的中心环节,并将它抽象为一简单等式:m_i=a_i×p_i。对此式作的分析,仍然认为一地区的人口环境容量是有限度的,提出一个完备的综合治理典型是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但在方法上可分为两步走:先生物,后工程,才顺理成章。
摘要:自1981年都江堰渠首的水土保持和绿化工作开始以来,成绩显著。在荒滩上造林4.35公顷,营造各种树木347,000余株,这些林木除具有保水保土作用外,部分林木已开始间伐,补充了部分工程用材,且自给有余,初步显示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2年以米,都江堰绿化办公室连续被成都市绿化委员会评为先进单位。他们的经验是:领导重视,思想统一,以法治林,巩固成果,狠抓全民义务植树。
摘要:三峡工程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是有利因素少,不利因素多,有利影响的效应小,不利影响的效应大,有利影响近期不能发挥作用,不利影响工程一动工就产生;有的还将长期不可逆转。因此,弊远大于利。目前,三峡库区的人口已超过当地承载能力,兴建三峡工程,库区良田淹毁,后靠上百万的移民,这只能产生严重恶果。
1987(5):47-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1987.05.011 CSTR:
摘要: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至少“七五、八五”期间不该上,理由有:一是投资600亿元,国家难以负担;二是防洪不仅解决不了中下游的防洪问题,反而还会加剧上游的洪水灾害;三是泥沙淤积难以解决;四是航运弊多利少;五是发电投资多、工期长、产出慢、效益差;六是移民很难办到,七是安全要冒灾难性的风险。文末附有6个调查报告的简明摘要。
摘要:1987年汛期以来,湖北省秭归县连续58次岩崩滑坡,无一人伤亡。这是各级党政领导创造的抢险抗灾的奇迹。岩崩滑坡的原因主要有: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影响;植被遭到破坏;暴雨集中;工程开挖不当和葛洲坝库水浸泡,使边坡失稳等。
摘要:自1980年长江葛洲坝截流蓄水以来,由于回水对沿岸的浸泡潜蚀,地下水位普遍抬高,积水排泄不畅,致使三峡地区的岩崩滑坡逐年剧增,愈演愈烈。首当其冲的是沿大坝上游至秭归县边境100余公里的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岩崩滑坡之多,难以计数。蓄水后这几年,每逢汛期,暴雨频繁,种归县满山遍野淌水,上冲下掏,山崩地裂,此伏彼起。当地居民提心吊胆,朝不保夕;各级党政干部心系灾难,昼夜不得安身。现根据几批科学家的考察纪要,摘编如下。从公元377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1,572年中,当地史料有几起较大岩崩滑坡的翔实记载,
摘要:本文扼要地介绍了巫溪县的环境地质条件,对南门湾岩崩灾害的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就巫溪县环境优化问题提出了建议。
摘要:1987年8月6—11日,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共同主持,在成都召开了泥浆(重点是水沙流体)流变试验讨论会。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清华大学、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电力部黄委会水科所和西北水科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冶金部长沙矿冶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研究所等8个单位的30名代表。特邀代表有成都科技大学华国祥教授、铁道部第二勘察设计院陈光曦高级工程师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数理室副主任韩式方副研究员。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