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来,由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人口猛增,植被稀少,土壤瘠薄,“三料”俱缺,造成固原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固原县经过1983—1985年的土地结构合理调整,生产力有较大提高,粮食产量明显增加,水土流失大幅度减少,群众收入净增两倍。结合全县的综合治理工作,确定了今后农林牧优化用地比例为1:1:3,农田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牧草用地比例为5:1:2。建立良性农业生态模式的关键一环,是建立起一个合理高效的农林牧生态经济结构,孤立地就水土保持抓水土保持,解决不了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问题。
摘要:内蒙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的目的,在于为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治理水土流失,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在1986—1990年和1991—2000年两个规划时段内,对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实施而增加的直接经济效益、缓洪减沙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作了粗浅分析,以论证内蒙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的可行性。
摘要:多级参数平衡法,是应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系统思想方法,以生态、经济和社会三者效益的统一为目标,在规划范围内充分调查研究,收集资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土地资源评价。之后,按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内部的结构与机能,把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各种参数归纳成6级,依次逐级求算,多次平衡调整,并用线性规划技术优化求解。最后进行规划方案的综合评价,选择最佳的土地利用方案,提交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信息,不断修正,最终实现目标。
摘要:科学的土地研究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土地分布与演变规律的概括性框架,即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有了这样一个框架,就能够对土地的共性加以定义和描述,也才能将地域上分隔的土地类型联系起来。土地作为一种可更新资源受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认真研究土地的动态变化规律,才能真正查清土地的性状,进而提出合理利用方案。多时相、多平台、多波段系列遥感资料,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充分发挥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中应用的潜力,是今后土地调查方法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摘要:引起土壤侵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自然因素只是潜在因子,而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干预或破坏,则是造成福建省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土壤侵蚀,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提出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有:制定能调动群众治山、造林种草积极性的“惠民政策”;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措施;发展多样性农村能源;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综合治理水平。
摘要:1983—1985年漳州市开展了水土流失的普查工作。通过普查,证实了全市的水土流失是严重的,危害是巨大的,损失是惊人的。引起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有降水量多而强度大,暴雨极值达160.3—273.7毫米,加上山高坡陡,地形起伏,红土不长草;人为因素有破坏植被,保水保土措施不当,乱垦乱种,耕作粗放,不合理的改变地形地貌。防治对策包括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的治理水土流失;建立防护体系时,要突出生物措施,加强科学研究工作。
摘要:安徽省长江以南的山区,开发历史较短,但发展很快,耕作粗放,管理不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成为农业环境质量最差,生态平衡失调最突出的地区。解放初期,经7—8年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自1958年开始,经“大炼钢铁”、“十年内乱”和“农业学大寨”等一系列破坏,原有的治理成效丧失殆尽,新的水土流失急剧扩展,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和巨大损失。今后防治的对策,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制定稳定的政策;其次是克服经济社会中种种限制因素,切实帮助山区人民解决实际困难;第三是采用正确的治理方法和各项技术措施,普及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
摘要:虎盘河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调,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25.8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97.3%。1981年该流城被水利电力部治淮委员会列为治理试点。经过5—6年综合治理,全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已达78.4%,明显地涵养了水源,清水长流,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总产值和每人平均收入都翻了一番。预计到1990年,累计总增值将达400—500万元,为治理总投资的4倍。
摘要:“水土保持连通器效应”(简称“ECC”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其运动的动力源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社会水土保持中线与由土地水土保持状况决定的土地生产潜力之间的势差;其运动过程包括开发、破坏、濒危、建设、恢复5个阶段;其运动形势有“U”型、“鱼钩”型、“新月”型3种。可以利用“ECC”效应合理调整我们的水土保持战略,本文建议采纳和实施“新月战略”。
摘要:土壤表层结皮硬度与地面径流的大小、土壤侵蚀的程度密切相关,而土壤表层结皮主要是天然降雨击实的结果。本文根据野外定位观测资料,定量评价天然降雨的雨滴打击作用对黄土结皮硬度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土壤抗蚀性和揭示雨滴侵蚀发生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