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存在问题,总结了中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成绩、经验,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摘要:介绍了近年来聚合物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聚合物通过创建和稳定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渗透性及抗侵蚀能力,可有效地抑制了水土流失。聚合物的性质、施用方式和电解质的盐效应等因素可影响聚合物在水土保持中的效果。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起,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变化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变化的时空差异、泥沙变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未来泥沙变化的预测等3个方面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摘要:黄土高原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中居于承东启西、协调东西关系的重要战略地位,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面分析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对本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设计出了包括高级综合指标、基本指标和元素指标3个类型的层次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框架、熵技术支持下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的层次分析法以及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全面综合评价的集成评价模型,为规范和引导该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辽宁省南部沿海以老帽山为中心,分布于几十条沟谷中的泥石流沉积物是形成于中国东部沿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该区虽然属于温带季风区,但是由于地处沿海,受到相当强烈的海洋性气候的调节,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激发条件,从泥石流的发生机制看,应属一种较为独特的暴雨型快速暂时性泥石流,从宏观沉积结构看泥石流沉积物表现为粗大颗粒的混杂堆积。通过对在野外大量采集的粒度样品的分析计算,引入粒度分布拟合度概念,试图探讨这种泥石流沉积物的粒度分布模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控制农田地表径流的效果,重点探讨了表土耕作、秸秆覆盖及土壤压实 3种因素对地表径流和水分入渗的影响。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延缓径流,增加水分入渗的效果。在土壤干燥,模拟降雨强度为 72 mm/h的条件下,传统翻耕比保护性耕作早12~16 min产生径流,入渗率降低60.9%,总径流量高11倍。3种试验因素中,秸秆覆盖对径流和入渗的影响最大,压实次之。在本试验中,无覆盖处理比有覆盖处理总径流量高5 .5倍;压实处理比无压实处理径流量高4.5倍;而地表浅松与免耕的径流量几乎相等。采用秸秆覆盖与免(少)耕结合的保护性耕作法并减少机具对土壤的压实是控制坡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摘要: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种植不同作物的坡耕地土壤抗冲性进行动态测定,探讨了坡耕地在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和种植不同作物条件下的抗冲性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该区保持坡耕地水土、防止流失而合理配置农作物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水土保持效益是衡量所采用的治理水土流失措施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水土保持效益计算是否准确合理,关键在于如何采用正确的计算方法、效益参数及合理分析有效成份。所阐述观点将为今后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计算水平,提供较为有利的参考依据。
摘要:公路建设项目因其弃土弃渣量多、损坏地貌植被面积较大而对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针对目前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水土保持法规及技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摘要:近年来,以林草地地力衰退为特征的人工林草地土壤退化日趋严重,其中以土壤水分严重亏缺为特征的土壤干化现象愈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土壤干化的直接后果是形成土壤干层,导致土壤退化,植物生长速率减缓,群落衰败以至大片死亡,严重地威胁到中国中北方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研究和解决土壤干层问题已成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迫切任务。根据现有土壤水分资料,初步分析了延安试区植被下的土壤干层现状,对不同林草植被下的干层状况做了比较,并提出了解决土壤干层问题的意义。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在深入剖析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危机日渐突出,实施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势在必行,并且根据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和机会均等原则,建立了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型--水资源财富代际转移模型,最后提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摘要:在宁南旱作农业区,采用沟垄相间、垄上覆膜、沟内种植、垄面产流、沟内集水的微集水种植方式,以期改善土壤供水能力和降水空间分配,增加局部水分供给,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率。1997- 1998年试验结果表明,谷子耗水量增加92.2%~119.3%,产量平均提高68.6%~98.1%,水分利用率平均达到7.75~12.65kg/(mm·hm2)。处理中窄垄型增产效果优于宽垄型。
摘要:介绍了MATLAB及其有关功能,并利用MATLAB对宜川黄土丘陵区的空旷地、采伐地和油松林地 3类不同地表植被土壤水分长期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在土层深度 40-600 cm是三者中最低的,其主要用水层在40-600 cm之间,采伐地土壤水分在0-400 cm一般高于空旷地,400-600 cm低于空旷地,空旷地地表土壤水分是三者中最低的。
摘要:用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地表径流模拟时,由于网格精度和高程精度的限制,使得在某些局部的模拟结果不理想。针对其中几个关键的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伪负地形填充法可以区别真正的负地形和由于DEM误差造成的假象,并对伪负地形进行填充。水系图与DEM结合的方法可以消除径流模拟结果与现有水系不吻合的现象,有效提高径流模拟精度。在地势平坦地区,采取在原DEM上加微小修正值的办法,可以得到理想的模拟结果。
摘要:在调查分析浙江小流域特点、总结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小流域治理上、中、下游统筹,预防、治理、开发、管理并举的规划思想;研究制订了浙江省小流域治理规划提纲、管理办法、治理标准等一系列技术管理文件,制定了小流域治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相应的配套治理措施;系统地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小流域治理标准的指标体系;规范地确定治理项目建设程序和管理体制。结合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实践,对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类型、经济开发模式和管理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摘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理论,研究总结了横坑小流域综合治理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技术措施和途径,并对其治理开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