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定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对土地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贵州省土地石漠化集中分布在喀斯特极度发育和构造活动强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带。温暖潮湿的季风气候为喀斯特地貌的强烈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溶蚀条件;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较大地表切割度和地形坡度,为石漠化提供了动力潜能;古环境演化为石漠化提供了丰富的碳酸盐物质;自晚震旦纪到三叠纪晚期,贵州省发育了4套碳酸盐岩沉积建造,纯碳酸盐岩构成喀斯特土地石漠化的物质基础。
摘要:植被具有截留降雨、减缓径流、保土固土等功能,对水土流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盖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水土流失程度的强弱。植被因子是通用水土流失方程 (USLE)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选择相适应的卫星遥感时间和空间分辨率ETM数据可以提取植被盖度参数。一般说来, 归一化植被指数Ic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影像数据上植被的分布,但是Ic/i>仅仅定性地反映了植被盖度的相对大小,要想量化植被盖度还必须进行野外采样,样方与影像Ic作回归统计分析,建立经验公式,最终反演植被覆盖度。这种方法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不利于大区域土壤侵蚀的监控和预测。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利用线性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对影像逐个像元中的植被盖度进行计算和提取,提高了模型中植被盖度因子的精度,降低研究成本,进而可以快速地进行土壤侵蚀量变化动态监测。
摘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不同高程带上的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轻度以上水蚀的百分比和水蚀综合指数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第6级高程带上,即在1000~3500m的高程带上,分别为49.2%和180。风蚀综合指数和土壤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值分别为599和 67,均在第6级高程带上。冻融侵蚀综合指数最高值为218,出现在第8级高程带上。在各个高程带上均有水蚀分布,在1,8级,极强和剧烈的水蚀分布比例几乎为0,而在6级高程带上,却均在69.9%以上。高程等级从 1级到5级,均以水蚀为主。在6级,以水蚀和风蚀为主,分别占51.1%和45.2 %。在7和8级,主要以冻融侵蚀为主。
摘要:在实验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黄土善土结皮的一些主要物理化学性质特征。结果认为, 结皮的形成是以细砂和粗粉砂为骨架,以小于 0.01mm的细小颗粒填塞土壤空隙的一个物理过程,其腐殖质含量几乎与土壤相同,而碳酸钙含量则略低。结皮的坚实度与前期含水率呈负相关,与容重和厚度呈正相关,而容重与厚度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摘要:为了明确土地利用对水土资源的影响,必须明确不同土地利用的产流产沙特征,尤其是要研究与降雨特征的关系。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降雨侵蚀资料的分析,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流产沙随降雨量、降雨强度和降雨侵蚀力变化的规律。不同农作的侵蚀性起始产流雨量雨强差异不明显,不同土地利用产流产沙随降雨特征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产流产沙及减流减沙主要是在I30≥ 0.4mm/min,P≥ 50mm时段内产生,它们的差异也主要发生在该时段内。同时,不同土地利用的产流产沙和减流减沙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摘要:在空间上湖北省“土壤侵蚀内城”与“强土壤背景侵蚀区位”具有偶合性,两者共同形成“叠加效应”。受气候、地质、地貌分异控制,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生态系统的整体结构具有空间不平衡性。南北分带、东西分块,以长江、江汉盆地为输沙沉积中心,土壤流分别从南、北向中部,由西向东依次下降,北部、南部土壤流呈现向中心轴带辐聚单流向特点,为一“不对称断块环”组合结构。“土壤侵蚀内城现象”的形成是社会因子与自然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摘要:土壤侵蚀宏观调查与制图,往往需要多个单位、利用多个图幅同时开展工作,图幅之间常常出现属性差异和界线位移的问题。GIS技术的出现,实现了图形形状的“无缝接边”,但属性差异仍然存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土壤侵蚀图接边的程序、原则和数字图的接边方法。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基于ARC/INFO软件的数字图接边,可以根据2个图幅和对应遥感影像的总数据量,选用单编辑层接边、编辑层和背景层切换接边、图幅分割后接边等3种方式。
摘要:以内昆线横江车站路堑岩石边坡为试验点,设计了厚层基材喷射种植基各组分配比,采用湿喷法进行厚层基材喷射护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厚层基材喷射对岩石边坡进行生态防护,厚层基材各项指标均满足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条件,防护效果显著。
摘要:通过分析江苏省公路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各项效应,探讨了江苏省公路建设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以期在江苏省这样一个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有效防治公路建设中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摘要:分析了泉州市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原因,认为频繁的台风暴雨以及多山地丘陵的地形特征为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动力;抗蚀性较弱的地面组成物质,尤其是花岗岩风化壳的发育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内在因素;而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如破坏植被、陡坡开垦、顺坡种植以及工矿交通等基本经济建设等,是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注重坡耕地的改造,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并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实行综合治理。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因子。通过分析西部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都与水因子有关,进一步分析了西北水资源利用的状况, 提出科学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途径。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以水为切入,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才能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
摘要:东西部区域经济差距拉大,人口与资源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内需不足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需求潜力巨大,中西部地区本身的开发条件和环境趋于成熟。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摘要: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土地退化状况及其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和对粮食安全的威胁,并针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提出防治土地退化的对策
摘要:从土壤团聚体的角度探讨了酸沉降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表明,酸沉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酸碱条件、土壤胶体的稳定性以及土壤胶结物质的数量和性质来影响土粒团聚和有机无机复合;其结果是团聚作用降低而黏粒含量增加,最终导致土壤的可蚀性加大。由此可见,长期的酸沉降在土壤侵蚀退化中具有重要作用,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有关酸沉降对土壤结构体的影响研究,可为从土壤结构管理的角度防治土壤侵蚀退化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并探讨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指导思想 ;(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建设之路 ;(3)实施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摘要:王成华先生, 男, 汉族, 研究员, 硕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共产党党员。1942 年4 月生于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桥乡一个农民家里。
摘要:黄土高原地处我国东部经济区向西部经济区扩展的一个中间地带, 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开发的前沿。但长期以来, 因受人为活动的干扰和其特殊的地质地貌和生物气候条件限制, 生态系统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
网站版权 © 《水土保持通报》编辑部
京ICP备140434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