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河中游冻融侵蚀的表现方式及其产沙能力评估

      2004(6):1-5.

      摘要 (1223) HTML (0) PDF 652.28 K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中游,尤其是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代表的那些多沙区的侵蚀产沙是引起黄河下游河道严重淤积的主要原因。在这些地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是其主要的外侵蚀因素。其中水力侵蚀已经得到比较深入的研究,风力侵蚀也已引起人们的空前重视,而对该区的冻融侵蚀的关注却相对薄弱。实际上,冻融侵蚀对这些地区沟道的作用非常显著。从黄河中游丘陵沟壑区冻融侵蚀的环境背景、作用机理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根据沟道的岩性特点、沟道侵蚀量大小及对一些实测资料对比,初步认为砒沙岩区的冻融侵蚀量可以达到沟道产沙量的一半左右,最大可达流域侵蚀量的1/3左右。

    • 黄土滑坡体立体排水系统的三向渗流数值模拟

      2004(6):6-9,71.

      摘要 (972) HTML (0) PDF 630.74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设置由排水隧洞及水平、垂直和倾斜方向的排水孔组成的立体排水系统,是降低黄土滑坡体地下水位线,提高滑坡体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但其效果的计算分析是一难点。三向渗流数值模拟是解决这一个难点问题的有效方法。对渭河关中段西部一典型黄土滑坡体立体排水系统的三向渗流数值模拟表明,由于滑坡体内部土层结构的复杂性,室内试验得到的渗透系数不能很好地反映地层综合渗透性,需要根据实测地下水位进行反分析;排水孔的间距与位置对降水效果有极大的影响。

    • 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管流与渗流实验研究

      2004(6):10-13,44.

      摘要 (1159) HTML (0) PDF 1.13 M (1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优先流形式运动的土壤水分运动过程不遵从达西定律,管流是优先流的一种形式。为研究管流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在长江三峡花岗岩坡面,选择了一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的天然次生马尾松林地作为试验场地。采用双环渗透筒法分层测了不同层次土壤的水分渗透特性,用自记流量计测定了管流过程和土壤渗流过程,同时进行了降雨过程的观测。对数场降雨、管流及渗流过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土壤水分入渗性能较好,在所划分的7层土壤水分渗透过程中,地表层0—10cm的土层水分渗透性最差,可能是由于地表层的黏粒含量较高,土壤质地较细所至,不透水层距地表深度约为150~200cm,坡面渗流主要产生于该深度之上。在降雨初期,渗流以非饱和流的形式流动,土壤大孔隙通道内无法形成快速连续的水流,因此不能产生管流。随降雨历时延长,土壤水分含量逐渐达到饱和状态,开始有管流产生,因此,相对于坡面渗流,管流总是于其后产生。可以推断管流的产生需要有更高的土壤水分含量。

    • 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特征研究

      2004(6):14-17,81.

      摘要 (1141) HTML (0) PDF 239.47 K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4种土壤的不同土层、植物群落和利用方式下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土壤发生层次上的变化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封禁条件下各种酶活性均表现为表层0—20cm大于表下层20—40cm,表层0—20cm脲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长芒草+大针茅>铁杆蒿>长芒草>百里香,过氧化氢酶活性大小为铁杆蒿>长芒草+大针茅>长芒草>百里香。长芒草群落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脲酶活性为开垦地>封禁地,中性磷酸酶则表现为封禁地>开垦地,蔗糖酶与过氧化氢酶差别不大。铁杆蒿群落放牧地的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含量均高于封禁和开垦的同土层土壤,封禁的脲酶和蔗糖酶次之,开垦地的脲酶和蔗糖酶最小,开垦地的中性磷酸酶高于封禁地。在保护区内,无明显的土壤侵蚀发生,开垦地与封禁地在酶活性整体上差异不明显,说明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对防止土壤退化是十分关键的。

    • 辽河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2004(6):18-21.

      摘要 (1160) HTML (0) PDF 369.84 K (1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河中下游地区地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基于TM卫星遥感数据及调查资料,对辽河中下游流域1986—200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域耕地面积持续扩大,林地、草地、水域面积趋于减少,居民地、工矿、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整个景观斑块数量呈现减少趋势,景观的空间结构趋于简单化。农业用地是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体和媒介,主要土地利用转变类型大多与耕地有关。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等,使流域生态环境更加趋于脆弱。

    • 黔中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变异特征

      2004(6):22-25,89.

      摘要 (1032) HTML (0) PDF 426.66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黔中石漠化地区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小,使得原有部分石漠化地区处于一种自然或半自然的恢复状态。基于这种研究背景下,采集了黔中石漠化地区处于恢复过程中的土壤表层样品,进行室内理化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全氮的累积量较多,并以无明显石漠化地区土壤含量最高,中度石漠化地区土壤含量最低。土壤全磷、全钾由于受到土壤母质条件的影响,其变异较土壤有机质和氮素趋于平缓。土壤有效氮、钾含量水平较高,而有效磷含量水平处于极低状态。

    • >研究简报
    • 研究简报黄土高原地区城市化过程中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为例

      2004(6):26-30,52.

      摘要 (1241) HTML (0) PDF 282.39 K (17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延安市为例,剖析了黄土高原地区在城市化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指出人类城市化建设活动将加剧水土流失,并随之带来多种危害,特别是造成河流泥沙增加、河床淤积抬高,水体、土壤和空气污染,以致引发洪涝和多种地质灾害等。论文旨在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寻求相应的防治对策,减少城市开发建设中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特别是在黄土高源丘陵沟壑密布、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为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保障和服务。

    • 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评价

      2004(6):31-33.

      摘要 (1075) HTML (0) PDF 394.63 K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西气东输工程水土保持方案采取实地调研和现场勘察相结合的方法,对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生物防治、土地整治措施的实施以及水土保持资金落实和监理、监测工作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存在的水土保持工程质量不高,且与主体工程相比较严重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对促进保护环境以及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 赣南山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效益

      2004(6):34-36,74.

      摘要 (1157) HTML (0) PDF 363.48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世纪80年代赣南山区由于资源掠夺性的开发利用,水土流失非常严重,部分农田成了“江南沙漠”。水土流失造成生态恶化,形成了典型的"生态恶化导致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又加剧生态恶化"的恶性循环。始于80年代的江西山江湖工程选择赣南山区的典型流域试验和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提出了"治山必须治穷"的原则,建立了"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下养殖,种养结合,立体布局"的模式和"猪—沼—果"或"猪—沼—鱼"的庭院经济模式,实施十几年来流域内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 高压电场对毛乌素沙地两种优势植物抗旱性的影响

      2004(6):37-40.

      摘要 (1228) HTML (0) PDF 189.45 K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毛乌素沙地优势植物柠条(Caraganaintermedia)和沙蒿(Artemisiasongaricaschrenk)种子为对象,采用人工模拟干旱试验方法,研究不同电场处理后这2种植物种子萌发和生物量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电场处理缓解了2种植物随干旱程度加重出现的负效应,不同处理条件,种子萌发和生物量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的影响不同,电场处理能够提高种子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提高2种沙生植物生物量干重和鲜重。这些变化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柠条和沙蒿种子的伤害,提高了其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

    • 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2004(6):41-44.

      摘要 (1084) HTML (0) PDF 366.73 K (1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从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土地覆被将从正反两面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和大气中气体含量影响气候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程度引起土壤侵蚀的程度不同,土壤侵蚀过程加速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与土壤退化。

    • 坡面尺度土壤特性的空间变异性

      2004(6):45-48.

      摘要 (1260) HTML (0) PDF 232.61 K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20m长坡面土壤特性空间变异性的经典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同一土壤剖面内,各级粒径含量呈弱变异性,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呈中等变异性;(2)土壤干容重的空间变异性较小,呈弱变异性,但土壤饱和导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较大,呈中等变异性;(3)水分特征曲线具有一定的空间变异性,比水容量空间变异性较大,呈中等变异性。坡面土壤饱和导水率和干容重的等值线图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化趋势并不仅仅取决于土壤干容重的相对大小,可能与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以及根系分布情况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 >应用技术
    •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绿化技术

      2004(6):49-52.

      摘要 (944) HTML (0) PDF 349.49 K (17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陕西省黄土区高速公路高陡边坡土壤干旱、瘠薄、陡峭的生态环境条件出发,提出采用雨水叠加利用和易地利用模式来提高平台土壤水分含量;铺设一维网垫草皮和土工格室;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地力;选择适生乡土树草种等技术措施,以提高高陡边坡绿化植物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 地统计学及GIS在黑土区域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中的应用——以海伦市为例

      2004(6):53-57.

      摘要 (1187) HTML (0) PDF 434.69 K (2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海伦市黑土农田区域采集的65个耕层(0—20cm)土壤样本进行了数据处理,对其全量养分含量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全碳、全氮和全磷半变量函数曲线的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全钾的理论模型表现为指数模型。全碳、全氮属于中度空间相关,其空间变异受结构性因子和随机因子的影响各占1/2。全钾和全磷属于高度空间相关,其变化主要受结构性因子的影响。土壤全碳与全氮和全磷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在空间分布上也与全氮和全磷的空间分布吻合度较高。地统计学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和1978年海伦县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对农田土壤肥力调查的结果是吻合的。利用地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对区域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初探

      2004(6):58-61,102.

      摘要 (1120) HTML (0) PDF 639.61 K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要使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必须定期革新数据源。以靖边县为对象,对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的收集、数据源的确定、数据处理和数据库的建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设计和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转换成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过程中信息损耗最小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探索。

    • >综合治理
    • 陕南秦巴山区川道治理调查报告

      2004(6):62-66.

      摘要 (1049) HTML (0) PDF 260.33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南秦巴山区大小川道,是当地的精华,群众长期来埋头在川道束水造田,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不少川道仍然摆脱不了洪水毁灭性灾害,有的已经反复冲修若干次,有的已被泥沙吞没。山上坡陡耕地少,而且面积逐年下降,地力减退,几十年来陕南人均耕地由0.20hm2多下降到670m2多,不少县已不足670m2。为了保护基本农田和延长川道利用寿命达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分析了产生灾害的原因,提出了川道治理的新思路。

    • 7.19云南腾冲滑坡泥石流灾害调查报告

      2004(6):67-71.

      摘要 (1186) HTML (0) PDF 144.05 K (1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云南省腾冲县位于横断山南段偏西部位。2004年7月17—19日,该县中北部的猴桥、明光、滇滩、固东、界头、曲石、中和7个乡镇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引起7.19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9人死亡失踪和1.36×108元财产损失。60a一遇,24h降雨159.6mm的特大暴雨,是该次灾害形成的根本原因。针对灾害的特征、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和今后拟采取的11条减灾措施。

    • 陕西省渭北渍涝灾害问题及对策

      2004(6):72-74.

      摘要 (1099) HTML (0) PDF 148.77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渭河下游发生洪涝灾害后,渭北渍涝灾害的危害性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关注。从渭北渍涝灾害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排水工程的现状,讨论了今后如何更好地预防治理渍涝灾害,提出了有关对策措施及建议。

    • 黄河源头区土壤侵蚀现状分析

      2004(6):75-78.

      摘要 (1184) HTML (0) PDF 209.50 K (1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源头区是我国珍贵的生态宝库,近年来遭受着土壤侵蚀加剧,生态严重退化的威胁。根据2002年开展的黄河源头区土壤侵蚀调查成果,对该区土壤侵蚀的面积、强度和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区分析。分析表明,冻融侵蚀是主要土壤侵蚀类型,分布于中西部山原区。水蚀广泛分布在东部山区,总体强度不高。风蚀主要分布区域集中,总体强度较高。这4个土壤侵蚀分区中,东北部水蚀、风蚀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黄河源头区西部虽然水土流失面积较小,但生态十分脆弱,成土缓慢,土壤抗侵蚀能力差,一旦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极难重建和恢复。从土地利用上看,草地、湿地资源的保护对黄河源头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红壤丘陵区坡改梯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

      2004(6):79-81.

      摘要 (1073) HTML (0) PDF 209.88 K (14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坡耕地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现状,对比分析了坡改梯以后的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具有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并且其保土效果要优于保水效果;而在同样坡改梯的情况下,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又能极大地提高保水保土效果。

    • 洞庭湖区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

      2004(6):82-85.

      摘要 (1051) HTML (0) PDF 358.81 K (1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洞庭湖区堤垸人口、耕地资源时空特点入手,分析了堤垸耕地资源形成、发展变化趋势,耕地利用现状。洞庭湖区堤垸在"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生态恢复建设和经济发展中,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土地污染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问题。针对湖区社会、生态协调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出了6条堤垸耕地资源可持续性及其保护对策。(1)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使耕地利用制度逐渐和耕地资源变化特点相吻合,保持耕地生态环境及其持续性。(2)据堤垸生态环境条件,采用避灾农业。(3)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国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重要内容之一。(4)加强对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与管理。(5)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耕地质量。(6)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 >综合研究
    • 综合研究以生态修复为指导思想的水土保持技术路线探讨

      2004(6):86-89.

      摘要 (1006) HTML (0) PDF 127.07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修复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我国大多数地区都具有一定的生态修复自然条件和潜力。水土流失防治的指导思想要从注重工程建设向充分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积极开展流域治理的思路上转变,流域治理的总体布局、措施配置等要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负面干扰,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在防治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不同类型区的关键技术措施等方面,还需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皖西大别山北坡水土流失与生态修复

      2004(6):90-93.

      摘要 (1117) HTML (0) PDF 360.82 K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皖西大别山北坡位于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交错带(Ecotone),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和反馈调节机制弱、稳定性较差等特征,水土流失严重。该区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对淠史杭灌溉工程的安全和效益的发挥、淮河防洪、巢湖水污染治理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区经济落后、财力有限,但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因此,实施生态修复是解决水土流失治理缓慢的最有效途径。当前生态修复应抓好以下方面:实施生态移民,积极稳妥地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统筹规划,线面结合,抓好小流域治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和行动;积极发展山区小水电;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实现综合效益。

    • 宁南山区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与供需分析

      2004(6):94-98.

      摘要 (1154) HTML (0) PDF 240.42 K (14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宁南山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和相关雨水集蓄资料,计算了彭阳王洼小流域雨水资源潜力,结合小流域节水农业发展规划,对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其供需关系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示范区雨水资源最大理论潜力为7682598m3,就地利用、异地利用和叠加利用3种利用方式的比例分别为50.96%,7.16%和41.88%。(2)示范区雨水资源可实现潜力量为7164885m3,占全流域雨水资源理论潜力的93.26%。(3)目前示范区小流域的需水总量为3739352m3,仅占可实现供水量的52.19%,从示范区小流域雨水资源的可实现潜力来看,还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4)示范区小流域雨水资源利用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所制定的雨水利用规模对雨水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应适当地扩大雨水就地利用规模。

    • 淤地坝系试点示范建设浅见

      2004(6):99-102.

      摘要 (1180) HTML (0) PDF 273.05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回顾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做好淤地坝建设试点示范的重要意义,揭示了试点示范工作对淤地坝建设的推动作用。围绕淤地坝可研、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行管护4个阶段,分析了当前淤地坝试点工程建设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开展以支流为单位淤地坝系建设对淤地坝长远发展和水土保持治黄事业的优越性,指出了实施好支流坝系试点示范工程应抓住的关键环节,旨在为广大从事淤地坝建设的同仁们提供参考。

    • 兰州市秦王川盆地建设的构想

      2004(6):103-104.

      摘要 (1115) HTML (0) PDF 198.89 K (1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