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蓄水特性研究

      2005(3):1-5.

      摘要 (1190) HTML (0) PDF 427.92 K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蓄水特性,以期加深对森林土壤水库削洪补枯机理的认识。以裸露地为对照,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土壤水库的蓄水功能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土壤水库的年均蓄水量分别为381.1,368.7,336.9和243.6mm,分别占各自总库容的75.62%,78.18%,74.62%和59.57%。不同季节中不同林地类型土壤水库的月均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多雨期>雨量中等期>少雨期,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土壤水库多雨期的月均蓄水量分别比对照的多124.8,121.9和85.0mm,少雨期的月均蓄水量也分别比对照的多141.0,129.2和91.0mm。

    • 翻耕对花岗岩坡地水分转化及产流产沙特征影响研究

      2005(3):6-9.

      摘要 (951) HTML (0) PDF 359.91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坡地水土流失是导致土壤质量退化与土地生产力下降的重要原因。采用人工降雨野外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翻耕前后花岗岩坡地水分转化及产流产沙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翻耕可以提高水分转化率,但从总趋势上看,翻耕条件下径流含沙量与产流产沙量均显著高于翻耕前,其中平均含沙量增加1.5倍,产沙量增加12%,故应多种耕作措施有机结合;降雨过程中,随着产流时间的延长,坡地产沙量呈加速增加的趋势,而且增加速度显著快于坡面径流。因此采取适当措施延长初始产流时间,减少产流量以及提高降雨向土壤水分的转化率均可有效减少坡地土壤流失量。

    • 半干旱区环境因子对柠条灌木林结构的影响

      2005(3):9-14.

      摘要 (1121) HTML (0) PDF 230.80 K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半干旱区宁夏固原17a生柠条灌木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地形、整地方式及降雨量对柠条生长形态的影响,并对影响柠条单株形态组成的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对柠条的株高、根深、生物量影响显著,而对柠条的分枝数没有明显影响;不同整地方式对柠条的株高、分枝、根深及单株生物量均影响显著。(2)降雨量对柠条形态组成影响深刻,柠条的株高、分枝、单株生物量与年度累积降雨量之间呈"S"型曲线,说明柠条形态建成与降雨量有极大的相关性;根系的生长与降雨量之间则呈指数规律增长。(3)柠条各生长指标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株高、分枝、株生物量是描述柠条地上部形态结构特征的指标组合;根深则是描述柠条地下形态结构的指标。

    • 岩质边坡楔形体破坏的离心模型试验方法研究

      2005(3):15-19.

      摘要 (1009) HTML (0) PDF 238.70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叙述了岩质边坡楔形体破坏的离心模型试验,较详细地介绍了试验中模型材料选择和试块加工的过程,最后采用Hook方法和机动位移法对离心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预期的试验成果。

    • 坡耕地黑土有机碳空间异质性及其格局

      2005(3):20-24,28.

      摘要 (1066) HTML (0) PDF 535.29 K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250m×100m研究区域上以10cm间隔网格采样,用地球同步技术卫星自动聚焦水准仪测定采样点位置及坡度,用重铬酸钾-硫酸容量法测定SOC含量。用地统计学理论(半方差函数及Kriging插值)对SOC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SOC在不同方向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土层SOC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很大的差异,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空间相关性减弱,主要原因是土壤发生因素,尤其是地形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施肥,纵向打垄及耕翻等土壤管理方式降低了SOC空间的相关性,使其随机性增强,SOC呈均一化方向发展。用克立格(Kriging)插值法绘制坡耕地SOC含量分布图,发现SOC含量与地形及土壤发生过程尤其是土壤再分布过程密切相关。坡肩部位侵蚀最为严重,SOC含量最低;坡度相似的坡顶和坡背SOC含量相近。就整个研究区来看,高含量的SOC转变为中等含量和低含量的SOC,充分揭示SOC在量上的变化机理。

    • 川中丘陵区人工林土壤结构性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2005(3):25-28.

      摘要 (1058) HTML (0) PDF 645.70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分析川中丘陵区人工林下土壤侵蚀现象较为严重的原因,在中国科学院盐亭农业生态试验站取土样分析了土壤结构性,研究了其与表层土壤侵蚀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较差、非毛管孔隙数量少;表层土壤侵蚀率(SER)较大并与>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结构体破坏率(SPBR)、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差值(MWDC)、非毛管孔隙度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简要分析并提出了土壤结构性差、侵蚀严重的原因及措施。

    • 不同生态脆弱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力影响对比研究

      2005(3):29-32.

      摘要 (1089) HTML (0) PDF 710.27 K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外业调查、实验测试、大田模拟试验等方法,在土壤侵蚀特征分析基础上,对黄土丘陵和金沙江干热河谷2个生态脆弱区由于土壤侵蚀导致的坡耕地土地生产力衰退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态脆弱区无任何水土保持措施的坡耕地土壤侵蚀,在导致可耕作土层变薄的同时,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土壤物理性能和入渗能力下降,土壤养分流失以及土地生物生产能力的衰退。相同强度土壤侵蚀对坡耕地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干热河谷区大于黄土丘陵区,是黄土丘陵区的2.1~2.9倍。

    • >研究简报
    • 考虑水土保持拦沙效益的水库设计输沙量分析

      2005(3):33-36,40.

      摘要 (1110) HTML (0) PDF 230.11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北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此,人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拦沙效果。然而,在水利工程设计,特别是无资料流域水库设计输沙量的确定等方面,如何考虑这种拦沙作用,目前尚缺乏成熟的方法。结合水库设计实例,综合分析了相似流域的水库实测泥沙淤积资料及水文站的实测泥沙资料。考虑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拦沙效益对水库设计输沙量的影响,探讨了水库设计输沙量的合理确定途径。

    •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对改善土壤肥力的作用研究

      2005(3):37-40.

      摘要 (1036) HTML (0) PDF 633.35 K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油松林、锦鸡儿灌丛、本氏针茅草原、百里香草原和撂荒地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水平,增加速效养分的数量,改善土壤肥力状况;(2)土壤肥力的提高效益大多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小,其中油松林的土壤有机质的表聚性最为明显;(3)人工植被相对于天然植被对总氮的固定作用更为明显,而对总磷的固定作用劣于天然植被。最后,对植被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机理和不同植被对土壤肥力的恢复效应进行了探讨。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分析

      2005(3):41-43,48.

      摘要 (1094) HTML (0) PDF 365.11 K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黄河中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所以研究多沙粗沙区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具有时间序列的多沙粗沙区土地利用图,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分析了该区1980年到1997年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驱动因子,并结合多沙粗沙区的自然特征,对该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

    • 雷州半岛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特征及其成因

      2005(3):44-48.

      摘要 (1210) HTML (0) PDF 760.38 K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雷州林业局桉树人工林地进行了土壤普查,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很低;其现状肥力特征的形成与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严重,人为因素对土壤养分生物积累过程的干扰,桉树全树利用方式,耕垦和采后剩余物处理不适当有关。因此,增加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回归林地凋落物于土壤,应用适当地采伐利用方式和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是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肥力必须采取的措施。

    • 吉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2005(3):49-53.

      摘要 (1255) HTML (0) PDF 658.74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理论基础,在GIS的支持下采用地图代数方法,对吉林省的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影响因子的逐一评价和综合评价。针对吉林省土壤侵蚀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选择了降雨侵蚀力、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和土壤质地等4个因子。通过分析与综合评价,明确了吉林省土壤侵蚀发生的可能程度、地区范围和空间分布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针对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对策。研究结果将为吉林省的生态环境分区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效控制土壤侵蚀的发生和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 >综合治理
    • UNEP/UNESCO/BMU发展中国家和新生国家环境管理研究生培训班概述

      2005(3):53-53.

      摘要 (1059) HTML (0) PDF 59.79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展中国家和新生国家环境管理研究生培训班(UNEP/UNESCO/BMU Postgraduate Course o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for Developing and Emerging Countries)成立于1977年,位于德国东南部的萨克森州州府德累斯顿,是由联合国环境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邦德国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联邦德国环境行政机构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共同组织并发起的,并由同时成立位于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内的CIPSEM执行教学训一划。

    • >研究简报
    • 基于3S技术的三峡库区不同高程带景观格局研究--以巫山县为例

      2005(3):54-57.

      摘要 (1252) HTML (0) PDF 197.40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3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面积比、分维数、多样性指数、斑块平均面积、破碎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了三峡库区内巫山县不同高程带的景观格局。结果表明,不同景观要素在同一高程带内的格局特征不同。通过对不同高程带景观格局的综合分析可知,随高程的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减小,分别为1.332,1.242,1.203,1.061,0.837;景观斑块的分维数依次是1.239,1.189,1.176,1.173,1.208;斑块平均面积分别为64.93,35.29,39.65,59.40,101.03hm2,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应急输水植被恢复的遥感监测

      2005(3):58-60.

      摘要 (1068) HTML (0) PDF 273.34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遥感定量提取技术及植被盖度信息提取模型,通过输水前与输水后喀尔达依地区的两期TM遥感数据植被盖度的对比分析,监测塔河应急输水工程对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环境恢复的效果。结果表明,输水后受水地区植被盖度有较好的恢复;该监测方法技术路线易于实现,且具有宏观、快速、准确的特点,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壤地类人工林土壤物理性状的监测分析

      2005(3):61-64.

      摘要 (1036) HTML (0) PDF 627.80 K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我国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分布着黄绵土、红胶泥土以及土壤与岩石过渡类型--风化岩沫土等土壤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各类树种和配置对以上土壤物理性状均有改良作用,以浅根性沙棘、刺槐和树根穿透力强的侧柏、杨树及其混交配置表现最好,乔灌混交在加速成林的同时能有效减少土壤耗水量。同时发现,造林使风化岩沫土土壤地类孔隙度和0-80cm土层含水量增加,反映了这类土壤植树造林的潜力较大,这在我国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 >综合治理
    • 三峡库区耕地利用变化及保护开发途径--以重庆市忠县为例

      2005(3):65-68,76.

      摘要 (1163) HTML (0) PDF 233.83 K (1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忠县1996-2003年土地详查与变更数据及有关调查、统计资料,分析了三峡库区的忠县耕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态势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忠县近8a来耕地数量变化总体呈减少之势;土地垦殖率高,中低产田面积大,后备资源贫乏;耕地流失强度大,质量下降;生态退耕、耕地改园地和水域淹没在耕地减少中占有较大比重。并对此提出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比较经济效益,加强耕地的整理和复垦工作,搞好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等保护开发途径。

    • 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壤资源及麻黄草改土培肥效应

      2005(3):69-71.

      摘要 (1134) HTML (0) PDF 163.63 K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论述了河西走廊荒漠化土壤的地理分布、成土条件、理化性质和主要亚类。在灰棕漠土上进行了麻黄草对荒漠化土壤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种植3a麻黄草鲜草产量12.17t/hm2,折干草4.87t/hm2,与CK比较0-20cm土层中自然含水量增加64.29g/kg,>0.25mm团粒结构增加14.31%,总孔度增加11.32%,容重降低0.30g/cm3,pH由8.32降到7.99,全盐含量降低1.72g/kg,脱盐率达到49.85%,有机质、速效N,P,K亦随之增加。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模式研究--以韭园沟示范区为例

      2005(3):72-76.

      摘要 (1039) HTML (0) PDF 241.86 K (11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资源特点和水资源利用现状。在进行流域需水量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赋存规律及合理利用方向,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角度,提出了小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的3种模式,以期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规划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重庆市主城区废弃采石场生态与景观恢复对策

      2005(3):77-80.

      摘要 (1266) HTML (0) PDF 262.15 K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重庆市主城区废弃采石场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其所造成的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破坏现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废弃采石场生态与景观恢复的具体方案,包括开发性治理、工程整治、景观再造、绿化与生态恢复。对采石场生态恢复与治理的政策措施、管理措施和资金筹措渠道也进行了探讨。

    • 湖南省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2005(3):81-83.

      摘要 (852) HTML (0) PDF 147.16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4039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07%,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从地理、气象、人为等因素对湖南省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高北低的地理特征,降雨量山地大于平原的气候条件,植被破坏的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从山地到平原,从支流到干流,从生态集雨到灌排结合的治理模式,从而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 李家大沟泥石流与三峡库区奉节县新城建设

      2005(3):84-87,96.

      摘要 (1105) HTML (0) PDF 235.06 K (1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库区奉节县新城建设大大改变了李家大沟中下游的地质环境,泥石流将直接威胁到新城区的建设和人民财产的安全。从工程地质角度出发,对李家大沟泥石流的形成环境(地层岩性条件、构造条件、地貌条件、气象条件、植被发育及人类工程活动)、基本特征(形成区和流通区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系统研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和发展趋势做了预测评价,并提出了合理科学的建议。

    • 山西省水资源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

      2005(3):88-91.

      摘要 (777) HTML (0) PDF 192.59 K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山西水资源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山西的节水成就与经验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山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对"节流"与"开源"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秉承进一步合理利用山西有限水资源的宗旨,提出了山西今后在进行水资源规划和管理方面,应遵循的科学方法,以实现山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建设陕西生态省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2005(3):92-96.

      摘要 (984) HTML (0) PDF 234.26 K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出循环型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理论范式,是建设陕西生态省目标的重要内涵。从自然与人文环境两方面解构建设陕西生态省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制约因素,认为自然环境是制约其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因素,人文环境是加剧性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应选择正确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从理念、管理和服务的层面上构筑支持体系,推进循环型经济发展,为建设陕西生态省提供最佳的途径。

    • 陕西关中地区水资源-社会经济系统时空协同分析

      2005(3):97-100,104.

      摘要 (985) HTML (0) PDF 452.37 K (17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系统动力学模型为依据,根据渭河流域生产系统、生活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相互作用机理,在满足一定程度的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情况下,建立关中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模型;根据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条件,分别运行高速发展方案(HD)、协调发展方案(CD)和调水发展方案(MD)。认为MD方案是实现关中地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现有(含规划)的引水工程的数量不能完全满足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规划建设新的引水工程,并需要提前完工投入使用。

    •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问题探讨

      2005(3):101-104.

      摘要 (746) HTML (0) PDF 503.38 K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概要介绍了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结合几年来工作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中迫切需要提高的几个方面。即项目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和项目统一管理,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切实搞好项目建设的规划和对已经实施项目的监测工作,同时更要处理好项目建设与发展畜牧事业的关系,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良好发展。

    • 美国AGNPS,RSULE2,WEPS模型研讨培训

      2005(3):104-104.

      摘要 (1200) HTML (0) PDF 92.80 K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年4月17日一5月17日,由农业部948项目“土壤侵蚀及其环境效应评价模型’夕组织的美国AGNPS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农业面源污染模型),RSULE2 (the2nd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WEPS(Wind Erosion Prediction System,风蚀预报系统)模型研讨培训在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举办。

    • 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可持续发展效益及管理措施评价

      2005(3):105-110.

      摘要 (1086) HTML (0) PDF 295.64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是我国水土保持行业第一次利用外资开展的大型综合治理项目。采用大规模、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集中治理的模式,使项目区社会和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群众的人均纯收入净增1158元。项目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扶持主导产业的形成,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树立了一个经济可行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典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