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沙棘柔性坝对土壤有机质改善作用的试验研究

      2007(6):1-4.

      摘要 (1048) HTML (0) PDF 424.38 K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5年在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小流域进行了野外调查、采样及室内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沙棘柔性坝的沟道土壤有机质含量远远大于未治理的对比沟,从而证实了沙棘柔性坝具有显著地提高沟道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沟道土壤肥力生态效应。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定的垂向变化,大多数情况下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高于中、下层土壤;沟道及沙棘柔性坝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纵向大致呈现由上游到下游缓慢递增的过程。沟道土壤有机质的这种纵向变化规律与沙棘植物柔性坝拦沙淤积厚度纵向变化规律相同。

    • 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2007(6):5-66.

      摘要 (1028) HTML (0) PDF 512.81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的定位研究,探讨了耕作方式对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覆盖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性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从而提高水分入渗能力。通径分析进-步发现,免耕覆盖对土壤渗透性能的改善作用是通过增加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有机碳含量来实现,而有机碳的作用也是通过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间接达到的。

    • 不同近地表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研究

      2007(6):9-79.

      摘要 (1282) HTML (0) PDF 501.06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自由下渗(free drainage)、土壤水分饱和(saturation)、壤中流(seepage) 3种近地面水文条件下紫色土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结果表明,近地表水文条件会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在地面坡度5°~15°条件下,当地表水文条件由自由下渗演变为土壤水分饱和时,坡面侵蚀量由1.31~2.02 g/(min·m2)增加到1.83~5.50 g/(min·m2);当地表水文条件由土壤水分饱和变为壤中流时,坡面侵蚀量达到4.40~16.41 g/(min·m2)。土壤水分饱和条件下坡面侵蚀量是自由下渗的1.40~2.73倍;壤中流条件下坡面侵蚀量是自由下渗时的3.36~8.12倍,是土壤水分饱和时的2.40~2.98倍。同时,坡面坡度对紫色土坡面侵蚀过程有重要的影响。

    • 不同介质陡坡降雨侵蚀产沙试验研究

      2007(6):12-15.

      摘要 (877) HTML (0) PDF 426.80 K (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比较分析了邙山黄土和粉煤灰在25°陡坡、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的侵蚀特点.得到以下结论,不同介质不同雨强条件下的侵蚀小区,降雨初期径流量都较小,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径流量、产沙量逐渐增大;当降雨进行到-定时间段时,径流量、产沙量会出现激增点,此后径流量、产沙量急剧增加,经过-段时间后,径流量、产沙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在不同的下垫面介质和不同雨强条件下,侵蚀小区的径流量、产沙量激增点和它们达到稳定的时间有很大的差异,随着雨强的增加,激增点及稳定时刻都会大大提前;坡面产沙量激增点及相对稳定时间-般滞后径流量的激增点及相对稳定时间约1~3 min;粉煤灰基本上能在较小雨强条件下模拟出邙山黄土在较大雨强时才能体现出来的侵蚀特点。

    • 保护性耕作对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的影响

      2007(6):16-19.

      摘要 (1280) HTML (0) PDF 358.70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方法对陇中黄土高原连续实施5 a的4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加秸秆覆盖(NTS)下豌豆地收获后的径流起始时间、径流量、土壤侵蚀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强度为85 mm/h的条件下,NTS可以延缓径流,减小径流强度。与NT,TS,T这3种处理比较,NTS的径流量分别降低了2.4%,12.1%,34.7%。入渗量分别增加了2.7%,13.6%,38.6%。径流出现时间分别延迟1.17,0.83,3.83 min。土壤侵蚀量减少了0.3%,17.7%,62.4%。可见,免耕秸秆覆盖的水土保持效应最为明显,传统耕作的方式极易发生土壤侵蚀。

    • 强降雨事件对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的影响

      2007(6):20-24.

      摘要 (1159) HTML (0) PDF 544.34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强降雨事件对干旱区植被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测定民勤县-次强降雨(47.6 mm)事件前后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的土壤水分,分析了它对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及其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化阶段灌丛沙堆土壤水分在1 m土层内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致。雏形阶段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变异最大且变化不稳定,稳定阶段土壤水分垂直方向上变异最小。(2)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水分补给深度存在很大差异。发育阶段和活化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最大深度为50 cm,雏形阶段和稳定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最大深度为30 cm。(3)不同演化阶段土壤水分补给总量差异较大。发育阶段补给总量最大,占总降雨量的74.66%~90.06%;稳定阶段补给总量最小,占总降雨量的12.27%~12.86%。

    • 桂西北环境移民迁入区不同利用方式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

      2007(6):25-29.

      摘要 (972) HTML (0) PDF 639.45 K (7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是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限制因子。利用2006年4—9月土壤水分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桂西北环境移民迁入区坡地开发后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土壤储水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致;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月份各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差异显著,0—1 m平均储水量依次是坡耕地>园地>荒草地>灌丛>林地;在空间尺度上,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储水量为中等变异,在表层(0—20 cm)荒草地和灌丛的土壤储水量较大,在深层(60—100 cm)坡耕地和园地土壤储水量较大;不同土地利用结构土壤水分从坡顶到坡脚呈增加趋势,但修筑梯田的坡地较自然坡地土壤水分沿坡面变化幅度小。

    • 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和碳氮的影响

      2007(6):30-33.

      摘要 (1204) HTML (0) PDF 540.80 K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建造的典型植被油松、侧柏、刺槐、沙棘、苹果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含量、土壤碳氮累积等的变化影响。研究表明,旱季刺槐林地表现出了强烈的耗水特征,20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具明显减少趋势。200—300 cm处水分含量仅为5.8%~7.1%,而油松林地200 cm以下与荒草地含水量基本相-致,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15%左右,侧柏、沙棘、苹果土壤水分利用主要在20—200 cm范围内。雨季,天然降雨虽对林地水分含量有所补充,但只表现在0—50 cm表层,且各个植被类型间表现不明显;与荒草相比,油松群落土壤有机碳氮提高了9.3%,果园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而沙棘、侧柏和刺槐群落的土壤有机碳含量虽低于荒草群落,但尚未达到显著水平。

    • 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自然恢复植被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

      2007(6):34-40.

      摘要 (1154) HTML (0) PDF 690.47 K (10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加速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的人工物种干扰措施如物种选择与搭配的科学依据,利用TWINSPAN分类方法对33个自然恢复的退耕地样方进行分类,得出退耕地在40 a内主要经历了5个群落演替阶段,分别为猪毛蒿群落、赖草群落、达乌里胡枝子+长芒草群落、铁杆蒿群落和白羊草群落。以各个群落的综合资源环境梯度为依据,对各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分析,提出了不同演替阶段的合理物种组合。

    • 典型草原区退耕及封育草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2007(6):41-115.

      摘要 (1459) HTML (0) PDF 442.56 K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典型草原云雾山保护区退耕6 a,11 a(放牧8 a)和16 a的3个退耕地和4个封育草地(百里香群落、铁杆蒿群落、大针茅群落和长芒草群落)对照坡耕地表层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数学模型、持水参数和比水容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封育草地的持水和供水性能要大于退耕地和坡耕地,放牧对退耕11 a的持水和供水性能有较大影响。云雾山自然保护区坡地退耕和草地封育后,样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大小顺序为封育长芒草群落>大针茅群落>百里香群落>铁杆蒿群落>退耕16 a>退耕6 a>坡耕地>退耕11 a(放牧8 a)。供水能力大小顺序为封育长芒草群落>百里香群落>铁杆蒿群落>大针茅群落>退耕16 a>退耕6 a>退耕11 a(放牧8 a)>坡耕地。这说明土壤持水和供水性能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和封育草地的正向植被演替均逐渐增强的趋势。坡地退耕和草地封育能够通过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质提高土壤的蓄水持水性能和抗侵蚀能力。

    • 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2007(6):46-119.

      摘要 (1567) HTML (0) PDF 704.21 K (10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了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的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年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自然降水的补偿能力。结果表明,柠条林地与荒坡0—10 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1.2%。荒坡地0—10 m土层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9.8%~41.2%。土壤贮水量的分布是阳坡<半阳坡<阴坡,上坡位<下坡位。年际间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贮水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 m以上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滞后于降雨量变化。生长季内,柠条地与荒坡的土壤平均贮水量之间差异显著,土壤越深,其含水量变化程度越小。两种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干化层。相比而言,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明显大于荒坡地。丰水年柠条林雨水补偿深度仅为1.0 m,荒坡也仅为1.2 m。柠条林丰水年的雨水补偿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 cm以上,5 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

    •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2007(6):50-55.

      摘要 (1171) HTML (0) PDF 748.54 K (1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可表征人工草地苜蓿地的速效磷、速效钾,撂荒地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的正向转化状况,及沙棘林土壤速效磷负向转化进程,但不能用过氧化氢酶活性表征精细耕作的土壤肥力状况。多酚氧化酶活性可表征农田土壤有机质、全氮正向转化进程及菜园土和果园土有机质、全氮负向转化进程,不能表征自然土壤腐殖质转化状况。转化酶活性可表征农田、菜园土、果园、苜蓿地和撂荒地的碱解氮正向转化进程以及沙棘林碱解氮的负向转化进程,可全面表征撂荒地的速效磷负向转化进程及其它养分的正向转化进程。脲酶活性可表征果园地、菜园土的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的肥力水平。磷酸酶活性可表征果园土、农田和撂荒地的速效磷正向转化状况,不能表征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磷素转化状况。

    • >研究简报
    • 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工作原理与特性

      2007(6):56-60.

      摘要 (1216) HTML (0) PDF 559.57 K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可以进行各种下垫面条件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实验研究,大大缩短了试验研究周期,已成为室内与野外试验的重要技术手段,是获取土壤侵蚀、水土保持效益、土壤侵蚀模型等相关研究数据的有效途径。在详细论述人工模拟降雨机的基本要求和类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槽式人工模拟降雨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旨在促进我国人工模拟降雨机研制的步伐,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 不同土壤保水剂对春小麦种植、树苗移栽与树木育苗的影响

      2007(6):61-66.

      摘要 (1150) HTML (0) PDF 765.84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对春小麦种植、树苗移栽和树木育苗实施了不同土壤保水剂(LT—200,LT—100,博亚和皇冠)处理,研究了不同土壤保水剂应用效果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土壤保水剂能显著提高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LT—200,LT—100,博亚和皇冠的产量分别较对照(不施加土壤保水剂)增加13.60%, 11.43%, 4.13%和3.5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对照提高1.00,0.84,0.31和0.26 kg/(mm·hm2)。在春小麦收获期,表土层(0—30 cm)土壤容重较对照下降,其中LT—200和LT—100最明显,分别较对照降低9.4%和10.1%。土壤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贮水量,在春小麦开花期,LT—200,LT—100,博亚和皇冠0—120 cm土层中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7.64, 26.92, 14.04和13.82 mm。施用土壤保水剂对春小麦根干重、旗叶干重及其含水量产生-定的影响,但规律不明显。施用土壤保水剂对树苗移栽和树木育苗也产生-定的影响。

    • 黄土高原汛期降水年代际演变

      2007(6):67-119.

      摘要 (1129) HTML (0) PDF 819.12 K (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黄土高原区域40 a的降水资料,研究汛期降水年代际演变。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汛期旱涝交错的变化幅度不断减小;降水带南移雨量带南移。20世纪80年代较60年代南移0.6个纬度,90年代南移约1.8个纬度(高原东部地区南移4个纬度)。前3个模态演变的转折(突变)时间和显著程度不同,但其振荡强度和周期的阶段性与降水对应较好。多雨期降水变幅大,周期短,振荡强。少雨期对应多周期,弱振荡。降水异常的敏感区年代际变动明显,演化路径基本由东北向西南移动,高原西部旱涝灾害趋向频繁。

    • -种基于效益最大化分析的淤地坝建坝时序数学模型

      2007(6):71-74.

      摘要 (825) HTML (0) PDF 418.36 K (9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淤地坝坝系建设中存在的建坝时序问题,提出了淤地坝建坝时序的数学模型。该模型考虑的主要因素有:拦泥效益以及坝地的生产效益。按照效益最大化的结果求出最佳的建坝顺序。与其它模型比较,该模型的主要特点是考虑了三点实用的因素,即贴现率,保收率和建筑费。最后以虎山沟为例,使用该模型得到了建坝时序和效益,模型的合理性是通过计算的效益最大来证明的。

    • 阔叶幼林取代杉木林后的土壤肥力研究

      2007(6):75-79.

      摘要 (1097) HTML (0) PDF 509.17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3种阔叶混交幼林的土壤肥力,并将其肥力特征与杉木幼林进行对比研究。3种林分的立地条件相似常绿阔叶混交林1由12种观赏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混交林2由7种速生乡土阔叶树种组成,常绿阔叶混交林3由12种阔叶树种组成。结果表明,各林地的土壤呈强酸性。常绿阔叶混交林1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居各林地之首,其余的养分含量也大于或近似于杉木林地;常绿阔叶混交林2的全磷、全钾、有效氮、有效钾含量在4种林分中最高,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也较高,说明这两种阔叶混交林有效地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常绿阔叶混交林3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氮含量大于杉木林地,但是全磷、全钾、有效磷、有效钾含量小于后者。常绿阔叶混交林地1和常绿阔叶混交林地2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大于杉木林地,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也较高,表明这2种阔叶混交林显著地改善了林地肥力。

    • 潮滦河小流域鱼鳞坑内外植被群落特征与环境关系

      2007(6):80-84.

      摘要 (1135) HTML (0) PDF 527.14 K (1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小流域不同坡面上鱼鳞坑的内外群落植被调查,研究了该地区鱼鳞坑内外植被群落特征与海拔及坡向的关系。(1)阴坡鱼鳞坑内的盖度大于阳坡鱼鳞坑内的盖度,并且达到极显著水平。(2)坡向不是控制该区域植被群落多样性的主导因子。(3)不同土地类型鱼鳞坑外的群落丰富度指数,Shannon- Wiener指数及同-土地类型的鱼鳞坑内外群落的指数均与海拔高度成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但是与鱼鳞坑内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不成显著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可以通过像鱼鳞坑这样的整地方式来改变小生境以促进群落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 黄土丘陵区翻白草光合特性的研究

      2007(6):85-89.

      摘要 (1136) HTML (0) PDF 483.63 K (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开放式气体交换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自然条件下黄土丘陵区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s)及其光响应曲线。(1)翻白草净Pn日进程呈"单谷"型曲线,在早晨8:00,Pn为全天最大值14.91μmol/(m2·s);至14:00,Pn降到最小值0.13μmol/(m2·s),植物进入"午休"状态。(2)翻白草的光补偿点为51.4μmol/(m2·s),光饱和点为527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56 6,说明翻白草属于典型的阳生植物。(3)在光响应过程中,随着有效光辐射强度(RPA)的增强,翻白草的蒸腾速率(Tr)-直处于上升趋势,与Gs变化趋势完全-致,二者呈指数关系。翻白草WUE随RPA的增强呈抛物线状变化,在初始阶段,WUE增加较快,RPA为800μmol/(m2·s)时,WUE达到最大值4.68 mmol/mol之后,WUE开始逐渐降低,但是变化较小。

    • 中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分析

      2007(6):90-94.

      摘要 (1186) HTML (0) PDF 515.35 K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措施是减少河流泥沙的主要措施。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也会减少地表径流和地表水资源量。根据目前我国北方地区水土保持对径流量和泥沙量的研究结果,比较分析了在坡面和沟道上梯田、造林、种草和坝地等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水代价,并对不同流域尺度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减沙水代价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同-区域不同水土保持各单项措施减沙水代价不同;同-措施和综合措施减沙水代价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通过选择减沙水代价较小的水土保持措施的类型和区域配置,可以在减少相同泥沙量的同时,相对增加河流水资源量。

    • 重力式地下滴灌点源入渗特征的数值模拟与验证

      2007(6):95-101.

      摘要 (1137) HTML (0) PDF 877.96 K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非饱和土壤水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重力式地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轴对称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利用Galerkin有限元法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试验对比验证,表明所建模型可以用于分析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入渗规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不同灌水技术要素条件下的地下滴灌湿润特征及入渗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水量下,供水压力与滴孔孔径对湿润圈影响微弱,重力式地下滴灌管道设计时可以不考虑其影响,但它对滴孔出流量影响较大,而其它因素对滴孔出流量的影响微弱。因此在地下滴灌管道设计时,只需根据田块长度和渗水管损失设计孔径和供水压力,并可选择较小的供水压力;在相同灌水量情况下,管道埋深对湿润圈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应按田间实际进行合理选择,这些结论可为地下滴灌合理的设计及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 陕西省吴起县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007(6):104-125.

      摘要 (1207) HTML (0) PDF 698.42 K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陕西省吴起县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特点,通过比较指标的使用频度、征询专家意见,建立了吴起县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在消除指标量纲的基础上,计算了吴起县1995年至2004年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三方面对该县生态环境质量10 a间的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以期为当地及黄土高原县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 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2007(6):108-111.

      摘要 (1040) HTML (0) PDF 525.32 K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关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甚少。从说明建立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着手,以理论分析的方式,提出了-套科学且适宜于基层-般技术人员操作的区域退耕还林(草)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进而不断完善。

    • 设计洪水频率曲线的粒子群优化适线法研究

      2007(6):113-115.

      摘要 (1157) HTML (0) PDF 362.60 K (10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现代智能优化算法,按照不同适线准则进行了设计洪水的频率计算。根据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应用粒子群算法按照离(残)差平方和最小,离(残)差绝对值最小和相对离(残)差平方和最小准则,进行了设计洪水频率曲线参数的优化估计研究。通过实例验证,认为粒子群算法进行设计洪水频率曲线参数估计优于传统的经验适线法。与传统优化方法相比,粒子群算法对优化目标函数要求低,避免了大量的求导计算,是-种推求设计洪水频率曲线统计参数的新途径。

    • 陇东地区设施蔬菜连作土壤性质变化趋势

      2007(6):116-119.

      摘要 (1003) HTML (0) PDF 616.02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庆阳市周边各县蔬菜大棚土壤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温室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明显,土壤主要养分含量有增加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溉等。建议采取限制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改进施肥技术,科学灌溉,合理轮作等措施,改良温室土壤。

    • >水保监测
    • 基于支持向量机回归的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报研究——以晋西王家沟为例

      2007(6):120-125.

      摘要 (1142) HTML (0) PDF 447.18 K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复杂性、非线性,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量的关键因子,包括浑水径流深、洪峰最大流量、降雨量和30 min最大降雨强度。建立了向量机回归支持下的次降雨小流域侵蚀产沙预测模型。利用60次侵蚀产沙实测资料,对模型预报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次降雨流域侵蚀产沙预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预测精度平均为在86%。该研究为揭示次降雨小流域土壤侵蚀规律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 道路边坡与自然边坡对苔藓植物空间变异性的影响

      2007(6):126-141.

      摘要 (1071) HTML (0) PDF 570.40 K (12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苔藓植物在边坡生态系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选择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沿线典型的路堑边坡和自然边坡,对苔藓植物的种类与生物特性的空间变异性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点苔藓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夹江县的试验点苔藓植物共7种,主要以藓纲植物为主,金堂县的试验点苔藓植物共2种,主要以苔纲植物为主。在同-地点,夹江县的试验点苔藓植物种类表现为路堑边坡多于自然边坡,而金堂点路堑边坡与自然边坡苔藓植物种类完全相同。同是路堑边坡,夹江点苔藓植物最大持水率显著大于金堂点。苔藓植物生物量与草本植物盖度、枯落物鲜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硬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与枯落物鲜重和土壤硬度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

    • 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2007(6):130-151.

      摘要 (784) HTML (0) PDF 615.47 K (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形理论空间尺度效应原理,采用137Cs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小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和调查紫色土丘陵区不同小流域多年平均淤积模数的方法,探讨了泥沙输移比与小流域集雨面积的关系,得出了长江上游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小流域泥沙输移比空间尺度效应泥沙输移比(SDR)统计模型。经验证,该模型可用于估算紫色土丘陵区资料短缺小流域的输移比和产沙量。

    • 赣江河流悬移质泥沙与水土流失的耦合关系动态分析

      2007(6):134-159.

      摘要 (988) HTML (0) PDF 626.54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赣江河流泥沙变化量的观测与分析,跟踪寻找出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流为桃江、贡水、章水、平江、乌江、遂川江。11个观测站点多年观测结果表明,赣江多年平均输沙模数上游最大,上游各河均>140 t/km2。赣江干流多年平均输沙模数自赣州市至南昌市,由上而下逐次变小,万安站144 t/km2,吉安站136 t/km2,峡江站131 t/km2,樟树站112 t/km2,外洲站114 t/km2。赣江河流泥沙颗粒多年平均值,各河大都在0.04~0.066 mm之间。赣江流域输沙量年内分布规律表现为与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致;此外,对水土流失状况、原因、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 开发建设项目中植被自然恢复的水土保持作用

      2007(6):139-141.

      摘要 (801) HTML (0) PDF 426.14 K (8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最新的水土保持监测所获得的实地植被调查样方资料,论述了植被自然恢复在开发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作用,并结合监测实践,探讨了植被自然恢对水土保持评价指标的影响。(1)在山西省雨量较为充沛的地区,如果重视保留表土并用之覆盖地表,就能使地面植被得到较大程度的自然恢复,其恢复面积占可绿化面积的比例约达25%。(2)在雨量较多地区的扰动地面,依靠植被自然恢复功能,可使植被盖度在1~2 a内达到50%以上,形成初级植被。(3)由于对乔灌木等深根性植物的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在1~2 a时间内,扰动地面上自然恢复所形成的植被-般为草本群落,并不能完全恢复当地的灌草植被、疏林灌草植被。

    • 广东省梅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效益监测与评价

      2007(6):142-188.

      摘要 (1112) HTML (0) PDF 408.31 K (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省梅县于2002年被水利部列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试点县,3 a来实施了大量的生态修复措施,并开展了生态修复效益监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梅县生态修复实践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套适合当地生态自我修复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生态修复的效益监测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梅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各项效益较治理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 石羊河流域荒漠化监测结果分析

      2007(6):146-148.

      摘要 (1081) HTML (0) PDF 617.97 K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石羊河流域荒漠化程度变化的历史沿革。通过对1999年和2004年荒漠化监测结果的对比表明,石羊河流域荒漠化总面积增加了164 271.6 hm~2,比1999年增长6.47%,年均递增率1.29%。分别从荒漠化类型变化和程度变化两方面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荒漠化现状。进-步的监测结果显示石羊河流域荒漠化的发展趋势为整体好转局部恶化。

    • 公路工程建设实施水土保持监理分析

      2007(6):150-151.

      摘要 (1771) HTML (0) PDF 288.87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流失是公路建设第-位的,也是最重要的环境问题。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公路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监理的主要措施有制定公路工程水土保持监理的规范及法规,确定水土保持监理运作模式,编制水土保持监理实施方案,制定监理管理办法和工作制度。公路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监理的主要内容是在工程建设期严格实施水土保持方案。

    • BP神经网络在不同植被产流产沙分析中的应用

      2007(6):152-224.

      摘要 (1371) HTML (0) PDF 442.06 K (1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西峰市南小河沟小流域径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BP神经网络对4种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农田、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进行了产流产沙量模拟和预测。其模拟产流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5.7%,0.1%~2.5%,0.7%~2.9%和0.1%~3%;模拟产沙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3.2%,0.2%~3.1%,0.6%~4.2%和0.2%~2.7%。预测农地、林地、草地和天然荒坡产沙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14%,—14.6%,18%,产流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0.9%,27.3%,15%,26.3%。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产流产沙的效果较好,对径流小区运用神经网络进行蓄水拦沙指标分析是可行的。

    • 基于GIS的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2007(6):156-159.

      摘要 (1055) HTML (0) PDF 360.72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县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特点和需求,分析和设计了基于GIS的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对系统的需求、建设目标、系统功能、开发技术和初步运行情况等进行了概述,以此为县级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管理提供-种科学的手段,为县级水土保持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个新的模式。

    • 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及其验证

      2007(6):160-164.

      摘要 (1324) HTML (0) PDF 587.80 K (9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是-种战略性资源,对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二次开发技术,建立了区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包括数据管理子系统、模型库子系统和水资源管理子系统。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被集成在模型库子系统中,该模型通过水资源压力指数来定量地反映区域水资源状况与区域人[1、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分别以整个陕西省和陕西省各地市的水资源压力评价为例,对该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最后探讨了基于GIS和人工神经网络的区域水资源压力评价模型的应用前景。

    • >综合治理
    • 内蒙古“十-五”规划对水资源的影响评价

      2007(6):165-169.

      摘要 (1327) HTML (0) PDF 537.58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资源。从水资源供需平衡角度评价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及方案是否在水资源供给能力之内。采用情景分析法和承压法评价了内蒙古"十-五"规划的水资源供需平衡以及未来对水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按照"十五"期间的节水力度(情景1),到2010年内蒙古需水总量为2.52×1010m3,按"十-五"规划的节水力度(情景2),则需水总量为2.06×1010m3,预计可供水量为2.29×1010m3。在情景1时水资源缺[1达2.36×109 m3,在情景2时,水资源盈余2.2×109m3。从总体来看,只要加大节水力度,内蒙古"十-五"规划目标完全在水资源的供给能力之内。但由于水资源区域分布差异大,中西部地区在情景2时仍然处于缺水状态,因此,中西部地区需要调整规划的农业灌溉面积和局部工业发展规模。

    • 贵州省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2007(6):170-173.

      摘要 (1141) HTML (0) PDF 405.43 K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花江喀斯特峡谷花椒林地土壤水分全年的动态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含水量与土壤结构、植被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划分出了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研究结果表明,表土层土壤蓄水能力大于底土层,土壤实际含水量表现为林地高于休闲地,土壤深层高于表层。表层水分变化最快,影响因素为大气降水与棵间蒸发。中间层次之,主要受蒸腾作用及水分垂直运动特征影响,底层最慢,其持水量受土壤结构的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变动带划分结果为:0—20 cm为强烈变动带,20—50 cm为过渡带,50 cm以下为稳定带。

    • 河北省唐山市山间盆地岩溶塌陷特点及成因分析——以遵化市刘备寨村岩溶塌陷为例

      2007(6):174-215.

      摘要 (1029) HTML (0) PDF 640.95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生在唐山市西北部山间盆地的岩溶塌陷,具有与唐山市区不完全相同的时空分布特点。它主要发生在枯水季节末期和雨季初的交替时期;在不同厚度盖层中塌陷均有分布,不存在稳定的盖层厚度;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与岩溶水之间不形成双层水位。根据上述特点,运用抽水对土洞的形成和发展理论,说明该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大强度开采岩溶地下水,而在盖层厚度较薄的基岩与第四系交汇处,塌陷多与降雨有直接关系。针对该区塌陷灾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防治岩溶塌陷的防治对策。

    • 湘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

      2007(6):178-183.

      摘要 (1173) HTML (0) PDF 915.68 K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人[1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干预程度也越来越大,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引发了-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特别在-些生态环境脆弱的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对湘西山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以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城市的扩张,该区居民、工矿和交通等建设用地持续扩大,耕地面积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天然林破坏严重,生态功能减弱。相应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加剧,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使该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 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2007(6):184-186.

      摘要 (1534) HTML (0) PDF 671.49 K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纸坊沟流域为例,构建了黄土丘陵区流域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依据该流域近70 a来的农业生态安全状况,将该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从这4个阶段入手分析影响农业生态安全的主要因子,得出了-系列评价指标。结合选取指标的科学性、动态性、实用性等基本原则,参考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多位专家的建议,进-步筛选、分类和确定评价指标,从而建立了-套由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综合功能3大类,20个具体指标构成的适宜于黄土丘陵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资源评价指标与分析

      2007(6):187-194.

      摘要 (1238) HTML (0) PDF 512.10 K (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总结土壤水研究现状和对土壤水的资源特性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土壤水资源,土壤水资源是指植物根系可吸收利用的范围,其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即能被植物(包括农作物)及土壤微生物所利用并可以恢复和更新的土壤水的数量;并阐述了土壤水资源的特征,它具有对降水依赖性与相关性,不易保存性或易耗散性,不可开采性与就地利用性,有效性和无效性,可调控性的特征;提出了土壤水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水资源最大存储量、可利用量、无效水资源量和实际存储量;根据评价指标初步计算了黄土丘陵区典型地区的土壤水资源。

    • 红壤侵蚀区几种水土保持林水文效应研究

      2007(6):195-198.

      摘要 (1270) HTML (0) PDF 591.85 K (10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林对天然降雨起着截流、吸收的作用。系统研究了试验区内马尾松林、湿地松林、板栗林以及马尾松+板栗混交林的冠层、枯落物层及土壤层的水文效应。结果发现,不同林分在这3个方面均表现出差异。(1)林冠层截留量针叶林大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居中,其顺序为:湿地松林>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板栗林。(2)林下枯落物层有效拦蓄量和土壤蓄水功能阔叶林大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居中,其顺序为:板栗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通过3个层次水文效应研究,揭示出营造和经营管理水土保持林时,应促使3个水文层次功能的同时优化,尽量营造针阔混交林,增加植被层次结构的复杂性,既要发挥针叶林林冠层截留效应,又要发挥阔叶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涵养水源功能。

    • 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异质性分析——以山西省东大煤矿为例

      2007(6):199-202.

      摘要 (1258) HTML (0) PDF 590.50 K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山西省东大煤矿为例,对采煤沉陷区沉陷前后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以及景观异质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斑块数量、面积的变化,以及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煤沉陷造成地表移动变形产生的裂隙、陷坑、塌方或滑坡等,致使土地被分割破碎,斑块数量增加而面积减小,植被毁坏,生态环境向着不合理的方向发展。

    • 辽西北旱农区的气候特点与土壤墒情调控

      2007(6):203-206.

      摘要 (1142) HTML (0) PDF 448.52 K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宁省西北部地区多年降雨量与蒸发量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春季抗旱保苗是这-地区发展旱地农业的技术关键。该区湿润系数的经验频率以夏季最高,秋季为85.71%。由于这-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灌溉困难,这不仅使春季保墒成为必需。也使跨季节调控土壤墒情成为可能。采取的夏深松—蓄集雨水,秋整地—施肥与覆膜保墒,翌年春季适时播种措施,改革栽培与耕作方式,春季保苗效果十分明显,减少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有效地利用雨水资源,为该区作物高产和农业高效奠定了基础。

    • 重庆市黔江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特征与防治研究

      2007(6):207-210.

      摘要 (1274) HTML (0) PDF 476.54 K (1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重庆市黔江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704.98 km~2,约占重庆市土地总面积的29.39%,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存、生产和生活,已成为重庆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综合大量实地考察资料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该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及危害,深入探讨了石漠化的成因。指出了植被、土壤等地质环境因素是石漠化产生的基本条件,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是石漠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和建议。

    • 芜湖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评价研究

      2007(6):211-215.

      摘要 (1592) HTML (0) PDF 488.94 K (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基于经济效益评价函数和环境效益评价函数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定量评判指标——协调发展度D,对1995—2004年芜湖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类型及演化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芜湖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经历了初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1995—1996年),初级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同步型(1997年),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1998和2000年),中级协调发展经济环境同步型(1999和2001年),中级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2002和2003年)和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2004年)5个阶段。环境发展的不稳定性成为芜湖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优质协调发展和经济与环境发展同步的主导制约因子。

    • 江苏省海岸带生态脆弱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007(6):216-219.

      摘要 (1109) HTML (0) PDF 526.09 K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实现江苏省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根据该地区自然状况特点,结合社会经济等资料,分析了江苏省海岸带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及该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资金、技术、智力等资源不足,以及经济开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等。针对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与经济落后的矛盾,探讨了在江苏省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状况下发展循环经济之路,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在保护海岸带的自然生态基础上,发展清洁型工业和生态农业,培养特色支柱产业。

    • 宁夏河东沙地农牧交错区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2007(6):220-225.

      摘要 (1183) HTML (0) PDF 482.16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宁夏河东沙地农牧交错区不同放牧方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放牧方式下的土壤含水量以6区轮牧的较高,自由放牧和封育地的土壤含水量较低,且不同放牧方式和封育地的土壤含水量随季节降雨量的变化呈-致性;封育、6区轮牧、4区轮牧和2区轮牧地土壤容重方别比自由放牧地的土壤容重下降了6%,7.77%,1.96%,1.43%;封育、6区轮牧、4区轮牧和2区轮牧地土壤总孔隙度分别比自由放牧的增加了7.38%,4.67%,3.79%,4.72%;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的变化以自由放牧较高,不同放牧方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土壤速效钾以6区轮牧地较高,自由放牧地较低。

    • 延安市旱作梯田水分有效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

      2007(6):225-229.

      摘要 (1324) HTML (0) PDF 533.59 K (9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延安地区坡耕地上水土流失引发的水分亏缺和养分下降是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的水分、养分是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中流失掉的。梯田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措施,通过扩大梯田面积,加大农田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攻方向。因此,认为梯田是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与粮食生产矛盾的结合点。通过对延安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实现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为核心,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和挖掘作物抗旱节水潜力二者同时并举,传统旱作技术与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以品砷改良、土壤培肥、覆盖栽培与抗旱节水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旱作梯田水分有效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