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土坡面坡长对侵蚀一搬运过程的影响研究

      2008(3):1-4. CSTR:

      摘要 (951) HTML (0) PDF 268.88 K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不同降雨强度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15°时坡面坡长对黄土坡面侵蚀—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坡面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在50和75 mm/h降雨强度下,坡面径流量随坡长增加的幅度基本相同。在100 mm/h降雨强度下,当坡长小于5 m时,坡面径流量随坡长的增加幅度较小,而当坡长大于5 m时,坡面径流量随坡长增加的速率明显增大。在8 m坡长内,坡面侵蚀量随坡长变化呈波状起伏的交替变化;随坡长增加,坡面侵蚀现象呈现以侵蚀—搬运过程为主与以侵蚀—沉积过程为主的交替现象。

    • 喀斯特典型洼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异研究

      2008(3):5-11. CSTR:

      摘要 (1079) HTML (0) PDF 677.45 K (1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2005年5月在桂西北喀斯特洼地10 m×10 m地块范围内的网格(2 m×2 m)采样数据,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和牧草地)0—80 cm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异结构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耕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呈现弱变异特征,两者的垂直变异趋势大致随土层加深先减小后增大,其中牧草地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相对较大;耕地和牧草地土壤水分在垂直层面均具有良好的半方差结构和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均可用球状模型拟合,变程分别是66.0 cm和49.1 cm。垂直变异还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均用指数模型拟合;土壤水分的空间相关性及变程与土壤容重具有一定关系。研究显示,洼地退耕还草后土壤总体上朝着有利于水分保蓄和植被恢复的方向转变。

    • 子午岭林区典型植被下土壤结构及稳定性指标分析

      2008(3):12-16,22. CSTR:

      摘要 (1153) HTML (0) PDF 699.58 K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子午岭林区5种天然次生植被(以6 a天然恢复弃耕地为对照)下土壤结构特征,分析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平均重量直径等3个指标在描述土壤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差异。研究表明,相对于弃耕地,各个植被群落均能明显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提高孔隙分形维数,增强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维、孔隙分维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碳、容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均能作为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指标;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容重相关性不显著,只与>5 mm团聚体含量和>0.25 mm团聚体含量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仅可作为大团聚体含量的评价指标。

    • 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差异分析

      2008(3):17-22.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347.40 K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因不合理的水土资源开发而出现严重生态退化的典型区——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通过在塔里木河下游开展的土壤种子库实验,分析了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基本特征和种子库密度、物种组成上的季节差异,并从土壤种子库的角度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生态恢复的可行性。(1)塔里木河下游土壤种子库的季节差异较大,如果排除放牧的影响,3月份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丰富度总体上要小于8月份的土壤种子库;(2)从物种组成上看,3月份物种组成以一年生草本占优势,而胡杨和柽柳的种子基本上都出现在8月份的土壤种子库中;(3)随塔里木河下游地上植被群落退化程度的加重,种子库的密度和物种数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4)鉴于土壤种子库无论在物种还是密度上均要远丰富于地上植被群落的事实,认为通过激活土壤种子库来实现下游生态的局部恢复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考虑到主要建群植物的生态恢复,建议今后的输水时间应该选择在8月到11月之间。

    • 云雾山草地优势植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对CO2浓度的响应

      2008(3):23-24. CSTR:

      摘要 (1298) HTML (0) PDF 272.05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云雾山自然保护区主要优势种的光合生理特性随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CO2浓度的升高,4种植物的胞间CO2浓度升高,气孔导度下降,蒸腾速率减少,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光合速率增加。然而不同生长期、不同植物之间光合特性存在明显差异。7月份4种植物的光合速率皆最大,8—9月份较小;不同植物之间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顺序为大针茅>铁杆蒿>本氏针茅>厚穗冰草;水分利用效率的顺序为本氏针茅>铁杆蒿>大针茅>厚穗冰草。同时随CO2浓度的升高,光系统Ⅱ的开放比例、实际光能捕获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PhiCO2值均呈直线增加,而热耗散呈下降趋势。

    • 微域尺度苏打碱土的特征与植被的分布规律

      2008(3):28-33. CSTR:

      摘要 (1205) HTML (0) PDF 511.48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微域尺度(32 m长的横剖面)苏打碱土的特征以及植被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沿洼地向高平地土壤表现为盐化草甸土—浅位柱状苏打碱土—白盖苏打碱土—中位柱状苏打碱土的分布格局。植被为圆叶碱毛茛/萹蓄蓼群落、鹅绒委陵菜群落、羊草/寸草苔群落、裸地以及羊草/星星草/虎尾草群落,其中委陵菜/萹蓄蓼群落、羊草/苔草群落沿洼地呈环状分布,裸地以及碱茅/虎尾草/羊草群落呈斑状分布。洼地边缘的植被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覆盖度,生物量也最高;高平地的植被矮小,生物量较少。裸地的盐分含量较高(可达3.38%),土体紧实,限制了植被生长。

    • 刈割对白三叶草生长状况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2008(3):34-38. CSTR:

      摘要 (1058) HTML (0) PDF 376.48 K (13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连续2 a内不施肥,每次刈割并全部取走地上部分的条件下,通过测定白三叶的生物量、生长因子及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水解N、有效P和速效K等指标,了解生长状况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白三叶鲜重、干重、平均高度和径粗均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14.34%,13.12%,5.20%和3.38%;表层土壤有机质下降最大为24.37%,最小为8.75%,白三叶草对表层土壤全量养分影响不明显,但对土壤速效养分影响显著,2 a间最大降幅分别为46.56%,43.63%,16.69%;底层土中的有机质和全量养分相似于表层土,速效养分中有效磷受到的影响最大,而水解氮和速效钾较小。经综合分析,增加刈割次数会导致土壤整体供肥能力下降,生产力降低。因此,为了草地的可持续经营,刈割后须施入适量的复合肥、钾肥和磷肥。

    • 宁夏盐池平沙地主要植物群落土壤水分季节动态

      2008(3):39-43.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638.85 K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样方法,调查了盐池沙地主要植物群落,并测定了4—10月各主要植物群落样地的土壤含水量,研究了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在根层以下为不透水层的平沙地,各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由小到大依次为:赖草(Leymus secalinus)群落(4.91%)<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群落(7.42%)<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群落(10.36%)<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12.55%)<裸地(16.27%);同一植物群落(包括裸地)的土壤含水量在各个季节也不相同。在进行沙地植被建设时,适宜采用柠条和黑沙蒿,并注意控制其合理密度及配置比例,以期达到长期稳定的治理效果。

    • 桤柏混交林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动态

      2008(3):44-48. CSTR:

      摘要 (1383) HTML (0) PDF 597.37 K (2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演替、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15,20,25 a桤(Aluns cremastogyme)柏(Cupressus fu-nebris)混交林和由桤柏混交林演替而来的30 a纯柏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中丘陵区桤柏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结构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1)灌丛和草本的物种丰富度在10~20 a间增加,20~30 a间,灌丛物种丰富度显著降低,草本层无明显变化。(2)灌丛和草本层的高度在10~15 a间显著增加,15~30 a间缓慢降低,灌丛高度具较大的空间异质性。(3)灌丛和草本层的盖度在15 a前后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20~30a间无显著的变化;草本层的盖度高于灌丛,且空间异质性小于灌丛。(4)灌丛生物量在15 a前后有显著增加和下降,20~30 a间相对稳定;草本层生物量在10~30 a间呈波动性变化,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柏混交林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林下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呈逐渐退化趋势。

    • 黄土高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林分结构及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2008(3):49-52,70. CSTR:

      摘要 (1109) HTML (0) PDF 350.37 K (14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丘陵区刺槐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了不同密度及立地条件的人工刺槐林径阶分布以及林分冠层和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分密度为2 800株/hm2的幼龄林径阶为正态分布;密度为700~900株/hm2的中龄林径阶都接近正态分布。在相同林龄及立地条件下,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增加,透光度降低,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减少。

    • 河西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长期定位研究

      2008(3):53-58,76. CSTR:

      摘要 (1082) HTML (0) PDF 292.44 K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和作物养分含量分析,确定了河西地区小麦、玉米生产上测土配方施肥的可靠养分吸收参数,系统研究了河西灌区农田主要养分投入产出状况。连续24 a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连施化肥(NP,NPK)土壤氮素投入产出盈余率前期(1982—1990年)为8.6%~19.1%,最高时期(1997—2005年)的表观盈余率平均为29.0%~48.5%,扣除氮素损失后为负平衡;磷素化肥投产始终为正平衡,平均盈余率为57.4%~68.3%。钾素化肥投入不抵作物携带量,投产为负平衡,平均盈余率为-58.7%。说明连施化肥氮、钾养分投入不足。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长期配合平衡施用(MNP,MNPK),氮素平均盈余率56.3%~61.5%,扣除氮素损失后为正平衡,盈余率平均为9.4%~10.9%;磷素投产为正平衡,平均盈余率高达249.9%~265.7%;钾素投产为负平衡,平均亏缺19.9%。有机肥连施钾素亏缺45.0%。增施化学钾肥,适量减少化学磷肥,保持氮素化肥投入水平,配施有机肥是科学的平衡施肥技术。

    • >研究简报
    • 土壤镉污染对不同品种杨树生长状况的影响

      2008(3):59-64. CSTR:

      摘要 (1149) HTML (0) PDF 508.22 K (16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外盆栽方法,以生长于辽宁省的5种不同杨树品种(分别为辽育1号、938—18、盖杨、辽育3号、小胡杨)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杨树品种在土壤Cd胁迫条件下速生杨树品种对重金属Cd的反应,为Cd污染土壤的树木修复提供依据,并借以推动我国污染土壤树木修复工作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每一树种各处理之间的苗高、地径并没有显著差异。938—18、盖杨及小胡杨的生物量无显著差异,辽育系列苗木的生物量明显受镉污染的影响,低浓度的Cd污染刺激了苗木生长,高浓度的Cd污染对苗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抑制了苗木的生长。土壤中的Cd污染没有对938—18与小胡杨插穗生根数量造成影响。土壤中的Cd2+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盖杨及辽育3号的生根数量。

    • 油松幼龄人工林土壤质量对间伐强度的响应

      2008(3):65-70. CSTR:

      摘要 (1116) HTML (0) PDF 519.81 K (17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18 a生初植密度为3 130株/hm2的油松人工林进行了35.7%,49.2%和64.2%共3种不同强度间伐及无间伐对照共4个处理。3 a后,对上述4个密度林分内0—20 cm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对18 a生油松林进行间伐可以提高林内土壤质量。随着间伐强度增大,林内土壤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明显升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脲酶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强。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上述指标影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随着保留密度降低,林内土壤质量综合评分依次为:-1.061,0.032,0.347和0.682。其中,保留密度为1 075株/hm2的油松幼龄林土壤综合评分最高。

    • 渭河咸阳段近代洪水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2008(3):71-76. CSTR:

      摘要 (1326) HTML (0) PDF 933.49 K (15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粒度是沉积物中各种粗细颗粒的机械组成,可以用于洪水沉积环境和物质运动方式的判定。通过对渭河咸阳段河漫滩沉积状况野外调查和53个样品的粒度资料分析,研究了渭河咸阳段的洪水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了粒度组成、粒度参数和粒度频率曲线等粒度特征资料,探讨了渭河咸阳段洪水变化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咸阳段河漫滩北堡子剖面近30 a来洪水沉积厚度为2.16 m,主要粒度组成中砂粒级的含量最高,颗粒较粗,分选较差。根据粒度特征资料分析,渭河咸阳段河漫滩沉积物发育较好,变化明显,能够较清楚地指示渭河近30 a来发生的约13次洪水的变化。

    • 气候变化背景下陇东塬区麦田土壤水分变化及生产特征研究

      2008(3):77-80. CSTR:

      摘要 (1007) HTML (0) PDF 372.77 K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董志塬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温最为显著,年增温线性趋势0.099 5℃/a,其中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增温幅度和显著性依次减弱。年降水量以V抛物线形式变化,90年代中后期为明显的枯水期,以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最为显著,1998年以来春季降水量以准2 a为周期,丰水年和枯水年交替出现。由于增温和降水量减少的共同影响,冬小麦春季重要生长阶段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逐年减少,春旱逐年加重的趋势。早春耕作层土壤水分逐年减少的一致性比较好,春末夏初2 m土层含水量逐年减少的一致性比较好,其余时段土壤水分年际变化和降水量年际变化基本一致。尽管麦田不同时段土壤水分年际变化不同,但不同年型麦田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形式则基本一致,即以V抛物线形式显著变化,冬小麦成熟期的6月份土壤含水量降至最低,伏秋收墒期含水量又逐步回升,其中1998和1999年为特殊年型,土壤水分年内变化线性趋势明显。气候变化特征影响土壤水分盈亏,土壤水分盈亏又决定农业生产年景。分析显示,土壤水分盈亏基本与产量水平一致,水分年型基本与农业生产年景一致。

    • 吉林省西部沙地土壤风蚀机理分析

      2008(3):81-84,96. CSTR:

      摘要 (803) HTML (0) PDF 259.25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风蚀危害是吉林省西部沙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室内风洞试验,分析了该区沙地土壤风蚀机理。结果表明,土壤风蚀随地表粗糙度、土壤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其风蚀量与地表粗糙度、土壤含水量近似地呈负指数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风是吉林省西部沙地产生风蚀的主要源动力,当风速超过临界起沙风速时,土壤侵蚀量与风速的3次方成正比,其风蚀性气候因子为155.2,春季最大(76.2)。在空间分布上,该区风蚀性气候因子和侵蚀性风能均自东向西递增,西北部的通榆县为最大。

    • 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2008(3):85-88. CSTR:

      摘要 (1197) HTML (0) PDF 181.12 K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配置及树草种的选择、不同整地技术、抗旱造林覆盖技术和抗旱新材料应用技术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 汾河上游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2008(3):89-92. CSTR:

      摘要 (1326) HTML (0) PDF 418.01 K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汾河上游流域的水文特性,采用以坡度、坡向为主要因素,按照集水区自然分水线划分子流域的流域离散方法,将SCS产、汇流模型与马斯京根法结合用于计算该地区的径流过程,建立了适于该地区,基于流域尺度的次降雨—径流分布式水文模型。选用该地区的典型流域——岚河流域与分布式模型耦合,进行模拟。经实测资料与模拟结果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精度,径流量合格率及汇流合格率分别达到70%和80%,且计算流量过程与实测流量过程吻合较好,所建模型基本适用于该地区的降雨—径流计算。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草根加筋土本构模型

      2008(3):93-96. CSTR:

      摘要 (1040) HTML (0) PDF 315.02 K (1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室内三轴试验方法得到了草根加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素土和混和草根加筋土的BP神经网络本构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神经网络本构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和精度和良好的泛化能力,能充分体现岩土材料的非线性关系。利用莫尔—库仑准则拟合得到的加筋土的强度指标分析了草根加筋土的护坡机理。研究结果对于合理建立草根土的本构关系和深入认识植被护坡机理具有指导意义。

    • 充填层对覆土层水分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2008(3):97-100. CSTR:

      摘要 (1007) HTML (0) PDF 537.88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分变动状况是充填复垦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充填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充填复垦中充填层物料孔隙度大小对覆土层含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填层孔隙度略小于覆土层时,覆土层含水量减少最快,而充填层孔隙度大于覆土层时,覆土层含水量减少速度与充填层孔隙度成正相关。因此,在充填复垦实践时,应根据覆土层孔隙度情况设计充填层的孔隙以保证充填复垦土壤有较强的保水性能。

    • 基于物元模型的区域土壤养分评价

      2008(3):101-106.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275.42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吉林省大安市进行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成分的系统测试,选择了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7项测试数据作为土壤养分的评价指标,采用物元和可拓理论构建区域土壤养分评价模型,对大安市的土壤养分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可以消除评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精度,是进行土壤养分评价的理想方法。

    • 多目标遗传单纯形算法在概念性水文模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2008(3):107-112. CSTR:

      摘要 (1081) HTML (0) PDF 661.36 K (2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数识别是水文模型应用的前提,在参数识别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模型自身及参数的不确定性。引入了一种具有较强全局与局部搜索能力的多目标优化算法(MOCOM—UA),探讨了该算法在多目标基础上融合遗传算法和单纯形法两类算法不同搜索机制的模型优化方案,并以汉江上游江口流域新安江模型降水—径流模拟实践为例,将MOCOM—UA算法应用于新安江模型的参数识别,得到了4目标函数情形下的Pareto参数空间和模型的预测范围,并根据该算法模拟计算的结果,初步分析了参数和模型的不确定性。

    • >综合研究
    • 广东LNG站线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及其评价

      2008(3):113-114. CSTR:

      摘要 (1156) HTML (0) PDF 257.34 K (14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LNG站线项目是典型的线形工程。根据项目特点,详细阐述了该工程水土保持监测范围、分区、监测点布设以及监测内容和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结果表明,该工程水土保持措施总体效果良好,水土流失防治达到了目标值。通过监测分析,为类似工程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建议。

    • 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初探

      2008(3):118-120. CSTR:

      摘要 (1010) HTML (0) PDF 170.07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在建的燕山水库工程为例,在分析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评价该水利工程的影响范围、程度等指标的选取原则与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可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对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化评价。该评价方法可以克服以往水土保持生态影响评价中单因素评价带来的不足。

    • 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荒草坡产流产污试验研究

      2008(3):121-123. CSTR:

      摘要 (1185) HTML (0) PDF 222.38 K (1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以5种不同的降雨强度研究浙江省临安市青山湖流域内荒坡的产流产污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径流总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73 2;径流中平均含沙量浓度与雨强关系不显著,不同污染物产污浓度大小排序为COD>TN>TP>水溶性磷;雨强越大,污染物浓度越小,说明雨水对污染物浓度有稀释作用;不同污染物的次产污模数与雨强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说明降雨强度越大,产生的污染也越大。

    • 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区降雨侵蚀力时空特征研究

      2008(3):124-127. CSTR:

      摘要 (1119) HTML (0) PDF 716.99 K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是迄今为止较为成熟,应用较广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区域降雨侵蚀力R及其分布特征是将USLE应用于较大地区的关键。以日降雨量计算侵蚀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黄土高原月降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模型。用黄土高原235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30 a的月降雨量数据,计算得各站点的时间序列月降雨侵蚀力和年降雨侵蚀力,通过Kriging空间插值方法生成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栅格图像,并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区降雨侵蚀力的时空特征。黄土高原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从东南到西北呈梯度递减趋势,范围在300~7 500,平均不到3 000,不同地貌类型区从大到小依次为土石山区、丘陵沟壑区(延安)、高塬沟壑区、丘陵沟壑区(榆林)、丘陵区(陇西);降雨侵蚀力年内分布主要集中于7,8两月,年际变化上存在一个2.7 a的波动周期,波动范围在多年平均值的1倍以上,不同地区相差较大。

    • 近50a来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泥沙输移平衡研究

      2008(3):128-132,172. CSTR:

      摘要 (1074) HTML (0) PDF 538.22 K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50 a来官厅水库上游流域侵蚀产沙总量为4.57×109t,其中水土保持措施拦沙量7.71×108t,占总产沙量的16.89%;水利工程拦沙量7.65×108t,占总产沙量的16.76%;引洪淤灌减沙量9.65×108t,占总产沙量的21.14%;河道淤积沙量8.16×108t,占总产沙量的17.88%;官厅水库淤积量7.50×108t,占总产沙量的18.02%;官厅水库下泄4.25×108t,占总产沙量的9.31%。20世纪的后20 a,流域内的水土保持措施拦沙量大幅度提升,和1950—1980年间相比,水土保持措施拦沙率提高了26.27%。

    • 湖南湘潭市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

      2008(3):133-137. CSTR:

      摘要 (1291) HTML (0) PDF 325.36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湘潭市土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土壤类型土壤重金属Cu,Pb,Zn,Cd,Cr,Hg,As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湘潭市54个样本中镉、汞2种重金属属于重污染;铜、锌属于中污染;铬属于轻度污染;铅、砷属于尚清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镉、汞污染严重,介于重污染与中污染之间,铅属清洁区或尚清洁区,其余介于轻度污染与尚清洁区之间。不同类型土壤中镉、汞污染严重,属重污染,锌属中污染,铅属清洁区或尚清洁区,其余介于轻度污染与尚清洁区之间。总之,湘潭市镉、汞污染严重,污染可能由工业三废、汽车尾气、化肥和污水灌溉造成的。

    • 模糊物元模型在土壤侵蚀等级划分中的应用

      2008(3):138-140,192. CSTR:

      摘要 (1168) HTML (0) PDF 316.44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等级的确定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参照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拟定标准进行等级划分时,由于其标准是界限明显的量化标准,指标的选择,权重及侵蚀程度、范围等都具有模糊性。在物元分析方法中引入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概念,建立模糊物元模型来确定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更具合理性。通过实例分析,并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实际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此模型是合理、可行的。

    • 重庆市公路水毁环境区划指标的研究

      2008(3):141-147. CSTR:

      摘要 (1119) HTML (0) PDF 307.32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明确公路水毁环境区划原则的基础上,对重庆市公路水毁环境区划指标体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以公路水毁的成因机理为基础,通过专家咨询方法,建立了公路水毁环境区划的二级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按照各个指标与公路水毁联系的紧密程度,确定了它们的权重。根据现场调研和历史数据分析的结果,将二级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并结合专家咨询方法,确定了相应的分值;建立了水毁环境区划综合值的计算方法,并根据该综合值的大小,提出了公路水毁环境区划的等级划分及其相应标准,为公路水毁环境区划提供了技术依据。

    • 延安市土壤侵蚀和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2008(3):148-151. CSTR:

      摘要 (1085) HTML (0) PDF 370.91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TM影像为数据源,动态监测了延安市宝塔区1997,2004年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并对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宝塔区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果园这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97—2004年期间,宝塔区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上来说,延安市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循环发展的。

    • 属性识别理论在闽江沙溪段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2008(3):152-155.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236.99 K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属性识别理论和属性识别准则,对闽江沙溪段支流水中11个典型断面的水质进行监测并建立属性识别模型。模型评价结果为,8个断面水质均达到国家Ⅲ类标准,可作为饮用水源,而另3个断面水质均超标。评价结果与模糊隶属函数法评价结果一致,说明属性识别模型评价方法具有可行性。同时,通过11个断面水样在254 nm波长下的吸光度值分析可知,其主要污染物均为无机物。

    • >综合治理
    • 家庭牧场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潜力研究

      2008(3):156-161. CSTR:

      摘要 (1103) HTML (0) PDF 315.13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家庭牧场经营草地面积、牲畜数量和生产性支出作为输入项,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草地质量状况作为输出项,对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30个调查样本进行了2级有效评价和目标改进研究。(1)生产效率的高低与草场规模有关,规模小(<200 hm2)其生产效率相对较高;(2)理论上,在维持草地质量状况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第2级DEA有效,输入项指标分别减少24.28%,21.83%和28.62%,输出项前两个指标分别增加0.78%和0.91%。实现第1级DEA有效,输入项指标分别减少49.86%,47.29%和60.79%,输出项前两个指标分别增加33.50%和7.06%;(3)加强并优化家庭牧场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是挖掘家庭畜牧业潜力,推进牧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城郊农村土地利用变化定量分析

      2008(3):162-166. CSTR:

      摘要 (1131) HTML (0) PDF 272.49 K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延安市赵庄村为例,选取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趋势状态指数、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等指标,对村庄尺度上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 a来,研究区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以耕地的减少和未利用土地的增加等变化为主;未利用土地、居住及建设用地、林地、灌草地以不同程度增加,其动态度大小依次为43.92%,15.35%,0.33%,0.17%;而耕地、果园、水域则以不同程度减小,动态度大小依次为7.45%,3.79%,0.20%;耕地、果园、水域呈"落势"状态,而未利用土地、居住及建设用地、林地、灌草地呈"涨势",朝着规模增大的趋势发展;斑块数与斑块密度增加,优势度指数与偏离度指数减小,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破碎度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 1996—2004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人地协调度演变分析

      2008(3):167-172. CSTR:

      摘要 (1073) HTML (0) PDF 660.33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地协调和生态可持续性评估的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从区域角度计算了长江三角洲地区1996—2004年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研究表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与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该区域生态赤字在不断增大,人地关系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威胁着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 皇甫川流域封育植被土壤保持功能及服务价值研究

      2008(3):173-177.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304.08 K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皇甫川流域五分地沟试验区为背景,运用相关手段和方法,对其土壤保持功能和服务价值进行了研究。(1)研究区土壤保持量已达到89.45 t/(hm2.a),总的土壤保持效率达到77.09%。按从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草地>灌木林>乔木林>无植被地。(2)每年保持土壤价值为856 779.59元,其中保持土壤养分价值为822 925元,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30 234元,减轻泥沙淤积价值为3 620元。植被类型的贡献顺序为:灌木林>无植被地>草地>乔木林。(3)研究区按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价值量为2 049.71元/hm2,其中保持土壤养分价值为1 968.72元/hm2,减少土地废弃价值为72.23元/hm2,减轻泥沙淤积价值为8.66元/hm2,植被类型的贡献顺序是:灌木林>草地>无植被地>乔木林。

    • 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2008(3):178-181. CSTR:

      摘要 (1131) HTML (0) PDF 199.73 K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区27户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1)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改良了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养分;(2)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可以提高果园地优果率和商品果率,降低畸形果率和病虫害发生次数;(3)增加了沼气这种可再生能源,减少了石化燃料的需求,保护了环境;(4)该经营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增加了农村的收入,提高了果园的经济生产力。因此,果畜沼复合经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大面积推广。

    •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2008(3):182-185. CSTR:

      摘要 (1332) HTML (0) PDF 205.08 K (16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86,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得的吴起县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生态系统价值衡量土地利用类型相对生态价值,对吴起县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1)1986—2003年间,吴起县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林地、草地面积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其中,63.55%的耕地转换成林地和草地。(2)吴起县的生态环境指数从0.507上升到0.747,生态环境指数明显增加。其中,林地对区域生态环境指数增长贡献明显,从0.058增长到0.368,说明吴起县退耕还林还草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应,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改善。

    • 贵州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配置状况分析

      2008(3):186-188,197. CSTR:

      摘要 (1078) HTML (0) PDF 191.30 K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山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开发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总量和利用量差别较大。两个不同指标下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匹配差异显著。贵州省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喀斯特的强烈发育,使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远不能满足人口需求;同时,其经济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亦远不能满足人口的需要。人口因素是贵州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喀斯特环境与人口压力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相耦合,导致贵州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与其人口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 潮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2008(3):189-192. CSTR:

      摘要 (1147) HTML (0) PDF 295.31 K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占密云水库以上集水流域面积31%的潮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在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阐述了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政策启示。

    •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区域发展评价系统研究

      2008(3):193-197. CSTR:

      摘要 (1054) HTML (0) PDF 499.61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发展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赋值、数据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数设计、评价等级标准制定等诸多环节。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从全面、协调、可持续3个维度构建了区域发展评价的框架;采用频度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基本指标的筛选;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中的9/9—9/1标度法确定指标权重;提出了"标准值法"进行数据的无量纲化,使不同地区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设计了评价指数群对区域发展进行多视角、多层次评价。同时,对宁夏199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

    • 河西走廊内陆盐渍土生物修复与调控研究

      2008(3):198-200. CSTR:

      摘要 (1145) HTML (0) PDF 168.50 K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河西走廊内陆盐渍土的分布、类型和含盐特征。生物修复与调控试验研究表明,草甸盐土经种植碱茅草3 a,耕层土壤与对照相比脱盐率达77.00%,pH值下降了0.25个单位,容重降低0.14 g/m3,总孔隙度增加5.29%,团粒结构增加了23.14%,自然含水量增加70.30 g/kg。3年生碱茅草平均产草量36 000 kg/hm2(鲜重);盐化耕地采用以种植牧草为中介,将种植业与农区林业、畜牧业有机结合成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农林牧复合生物系统治理后,土地利用率可达184.00%以上,可获得16 300~35 500元/hm2的经济收入,治理区农户人均纯收入由1 300.80元增加到2 160.70元,增加了66.00%。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