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文
    • 水电、水库、矿产开发中提取-定资金用于水土保持治理的研究

      2009(2):1-6. CSTR:

      摘要 (791) HTML (0) PDF 2.75 M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电、水库、矿产开发对于生态与环境造成的问题已成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难题和热点。在广泛收集和分析国内水电、水库、矿产开发中水土保持状况的基础上,对于开发项目执行较好的浙江、陕西、山西、内蒙等地的-些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结合项目实际对于个别典型企业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果认为,从水电、水库、矿产开发收益中提取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将提取资金政策提升为法律条文,提取合理比例的资金,且将这部分资金列入税前列支等建议。

    • 分布式水土保持数据库及信息互通设计方案探讨

      2009(2):7-10. CSTR:

      摘要 (1125) HTML (0) PDF 587.26 K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水土保持业务管理工作和水土保持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全国分布式水土保持数据库及信息互联互通的初步设计方案。在物理上,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采用分布式结构,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各级监测机构分别建立当地数据库,管理、维护、更新其所在级节点的数据内容;在逻辑上,各节点数据库通过网络、数据共享与交换中间件,实现上下级节点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达到水土保持数据的大范围,多层次共享,推动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

    • 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

      2009(2):11-14. CSTR:

      摘要 (1043) HTML (0) PDF 349.79 K (1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漠化监测是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科学分析和评价工程实施效果,考核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手段。搞好监测点规划布局对开展石漠化监测十分重要。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监测点布局规划以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为基础,整合水文、林业、国土、农业、环保等部门现有监测资源组建石漠化监测网络体系,科学划分监测分区,合理布设监测站点。石漠化监测能及时掌握石漠化动态变化情况和治理效果,以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

    • 径流小区集流桶(池)泥沙含量快速测定方法探讨

      2009(2):15-17. CSTR:

      摘要 (1335) HTML (0) PDF 274.69 K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径流小区作为土壤侵蚀监测的-种重要方法,在土壤侵蚀模型及预报中具有重大意义。快速准确地测量径流小区集流桶(池)中的泥沙含量直接决定了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科学性与土壤侵蚀预报的可靠性。搅拌法取样测量含沙量是目前应用最广的传统含沙量测量方法。但据实际观测,北京土石山区的粗砂多砂区采用该方法测得的含沙量明显偏小,土壤侵蚀量观测精度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在北京地区,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研发的全深剖面采样器来采集径流小区集流桶(池)水样以测量含沙量,并对设备进行更新。本研究拟根据北京地区的实际工作经验,简要探讨该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实验室水样的快速处理方法。

    • 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径流小区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2009(2):18-20. CSTR:

      摘要 (1068) HTML (0) PDF 2.40 M (10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期工程建成的8个监测点的坡面径流小区在运行观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监测点径流小区建设在布局、设计和施工中存在的不足。建议在新的监测点建设中,要从减轻现场观测劳动强度和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的角度出发,认真搞好选点工作,相对集中布局径流小区,优化观测便道和集水设施的设计,加强施工监督与管理,提高施工质量和精度,高标准地建设水土保持监测点,为监测点的长期可持续运行和维护奠定基础。

    • 关于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思考

      2009(2):21-23. CSTR:

      摘要 (1324) HTML (0) PDF 253.51 K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监测点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的神经末梢,承担着观测、试验、数据采集和传输的任务。监测点规划布局的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运行效果。从土壤侵蚀分布、流域分布、水土流失"三区"划分及与科研机构结合等方面论证了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点布局的合理性。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监测点的重点建设内容进行了阐述。根据四川省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些合理化建议。

    • 土壤侵蚀监测点布局的空间尺度分析

      2009(2):24-27. CSTR:

      摘要 (1145) HTML (0) PDF 428.28 K (14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是-个多尺度的时空过程,不同尺度的土壤侵蚀具有不同的主制过程及主导因素,监测点的布局应考虑土壤侵蚀的空间尺度效应。提出三级控制的分层抽样监测点布局方案,即采用土壤侵蚀类型分区作为区域尺度上的-级控制因素;采用降雨量、沟壑密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结构作为小流域尺度上的二级控制因素,筛选典型小流域;采用坡度、植被盖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作为坡面尺度上的三级控制因素,筛选典型坡面地块单元。逐层筛选监测点位置,在典型小流域出口处布设控制站,在典型坡面地块内布设径流小区。基于空间尺度效应的分层抽样监测点布局方法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以RS为主要数据源,充分结合水土保持工作现状,能提高监测点布局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 基于GIS技术的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分区研究

      2009(2):28-31. CSTR:

      摘要 (1212) HTML (0) PDF 768.96 K (13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传统水土流失分区研究基础上,探索应用GIS技术对现有地图和卫星影像解译分析,提取影响水土流失主要因子的基础信息,建立图形和空间属性数据库。利用1:5万GRID数据提取研究区的水土流失地学模型,利用Arc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重庆市进行了水土保持监测区的划分。针对不同监测分区特点,提出了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站点总体布局方案,为今后监测站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 山东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规划布局与运行管理机制

      2009(2):32-35,51. CSTR:

      摘要 (1166) HTML (0) PDF 2.63 M (1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综合掌握山东省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土流失状况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各方面实际情况,制定了水土保持监测点的规划原则,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布局,提出了山东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等问题。从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任务,加强培训,落实配套资金,积极筹措运行经费6个方面对监测站点进行规范和管理,为水土保持监测点的长期、正常、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研究对山东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自动化监测系统在水土流失观测中的引进与应用

      2009(2):36-38.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978.66 K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土壤侵蚀使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直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关键性技术。20世纪50年代初,黄委会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Ⅰ副区设立了小流域土壤侵蚀不同类型的因子观测站网、径流小区等,采集获得60 a多的原始观测资料。长期以来-直为人工观测,成果资料多为降雨—径流—泥沙的特征点源数据,而每次降雨侵蚀是-个连续的自然过程,人工监测由于其因子对位性、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较差,造成研究成果只局限于土壤侵蚀影响的单因子或部分因子研究成果,严重影响该区水土流失系统模型的开发。为了进-步提升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水平,寻找土壤侵蚀客观真实的自然数据规律,加快该区水土流失模型开发,在该区引进了现代自动化的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经过2 a的监测实践和成果数据的比测分析,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才物资源,而且获取得了客观真实、精度较高和连续动态的水土流失过程数据,对该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植被覆盖度的照相测量及其自动计算

      2009(2):39-42. CSTR:

      摘要 (1192) HTML (0) PDF 513.42 K (2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覆盖度是描述陆地表面植被特征的-个重要参数。快速准确的测量植被覆盖度,对研究植被覆盖与土壤侵蚀关系,植被覆盖的水土保持效益,以及土壤侵蚀预报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便携型植被覆盖度摄影仪,适用于野外平地或山坡的植被覆盖度的照相测量,能方便地调节相机距地表面高度和增强相机的拍摄稳定性。同时开发了便携型植被覆盖度摄影仪的配套软件——植被覆盖度自动计算系统(PCOVER),能对获取的植被图像进行自动判读并估算植被覆盖度,实际应用显示有很好的判读精度。

    • 元谋县小黄瓜园水土保持监测站降雨侵蚀力特征及日降雨侵蚀力模型浅析

      2009(2):43-46.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312.66 K (14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元谋县小黄瓜园水土保持监测站1991—2005年的降雨过程资料为基础,分析该地区降雨侵蚀力季节、年际分布特征,并建立起了-个基于日降雨量的降雨侵蚀力初步预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监测站区域内的降雨侵蚀力集中分布在6—9月,高峰值出现在7月,年降雨侵蚀力主要集中在几次降雨过程中,不同年份的降雨侵蚀力差异很大,其值相差近2.6倍以上;本文所论及的日降雨侵蚀力预测模型,经回归分析后,具有-定的显著性,对以后在该区域内进行水土保持研究具有-定的参考价值。

    • 铁岭地区水土保持监测点规划与布局

      2009(2):47-51. CSTR:

      摘要 (1053) HTML (0) PDF 2.73 M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监测是以水土流失及其防护措施为主要对象,对土壤侵蚀的发生、发展状况,环境影响及其防治效果的监测、分析与评价工作,是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和水土保持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铁岭市尽管在水土保持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开发建设项目大面积扰动土地,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出现-方治理,多方破坏的现象。该区水土流失状况呈现复杂化、多样化,水土流失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成为制约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重点阐述了铁岭地区的水土保持监测规划与布局,且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水土保持监测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 洋派河小流域龙门口水保监测点水土流失因子分析

      2009(2):52-54,61. CSTR:

      摘要 (1126) HTML (0) PDF 376.98 K (1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姚安县典型生态修复代表区内洋派河小流域上的龙门口水保监测点近5 a来的观测资料为基础,对干扰荒草地、水土保持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径流小区的水土流失因子进行分析,进-步研究了在不同植被治理措施情况下的水土流失因子的变化规律。该研究可为以后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定的理论参考。

    • 水土保持监测点选址与标准化建设初探

      2009(2):55-57. CSTR:

      摘要 (1052) HTML (0) PDF 2.30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监测点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的-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关系到能否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的重要工作。科学的选址、合理的规划、标准化的建设是开展本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这些基础工作完善、科学合理的选址布设的基础上,才能研发监测点的设施设备以及监测管理手段,搞好数据化处理与传输和信息化建设,为发挥整个水土保持监测点的作用提供有效的监测作用。从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作用和几个约束条件探讨入手进行了简要探索,仅供参考。

    •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009(2):58-61.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351.43 K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赋予的重要职责,是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治理等宏观决策的基础等方面阐述了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些设想。(1)加强领导,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目标责任制;(2)大力宣传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3)建立统-的水土保持监测监督管理体制,明确机构定位和发展方向;(4)落实经费,保障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正常开展;(5)进-步加强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建设;(6)加强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的质量监督与管理。

    • 利用带水河水文泥沙监测资料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效益

      2009(2):62-64.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842.74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定量地分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成效,从而更好地指导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南方是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湖北省恩施州水土保持试验监测站于1985年开始实施带水河流域综合治理,1996年建立水文泥沙观测站,监测相关水文泥沙数据。通过统计分析10 a来的监测资料,定量地评价了该区综合治理所取得的效益。

    • 黄土丘陵沟壑第Ⅲ副区罗玉沟流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建设

      2009(2):65-69. CSTR:

      摘要 (996) HTML (0) PDF 469.17 K (1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Ⅲ副区水土流失监测是我国开展较早的区域。该区1943年开始坡面径流小区监测,1954年开始了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监测。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在水土流失监测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经过20 a多的建设,罗玉沟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体系在设施、设备及监测内容等方面已比较完善。通过对罗玉沟流域在黄土丘陵沟壑第Ⅲ副区的典型性、代表性的分析,系统总结了罗玉沟水土流失监测体系建设的原则、方法、思路,并对监测体系的构成框架进行了详细说明,可为今后开展流域水土流失监测站网建设提供参考。

    • 蛇鱼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布设研究

      2009(2):70-72. CSTR:

      摘要 (1568) HTML (0) PDF 228.00 K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北京市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是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以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蛇鱼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初步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进-步探讨了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的频次与方法。

    • 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有关问题及发展思路

      2009(2):73-75. CSTR:

      摘要 (1607) HTML (0) PDF 313.08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要回顾了重庆市近年来在监测机构和监测站点建设、区域和开发建设项目监测以及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概括总结了包括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定位,站网布局,区域与开发建设项目监测以及监测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些共性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重庆市今后-段时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发展思路。

    • 利用ArcMap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面蚀侵蚀强度分级

      2009(2):76-79. CSTR:

      摘要 (1218) HTML (0) PDF 2.81 M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强度与坡长、坡度、植被、土壤特性等诸多因子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传统方法对流域内各斑块的土壤侵蚀分级进行判定,效率低,精度差,误差大。结合有关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介绍了如何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矢量图形数据及小斑的属性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得出流域面蚀土壤侵蚀分级图形,量化了土壤侵蚀强度分级过程,使此项工作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和合理化。

    • 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现状监测研究

      2009(2):80-82. CSTR:

      摘要 (1176) HTML (0) PDF 2.85 M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线交界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9月份的E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在GPS野外定点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实测样方内植被盖度及遥感信息与GIS空间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合成了该区水土流失现状专题图。在此基础上对榆林北部6县(区)的各类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做了全面清查,并分析了该地的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及区域分布的分异特征。

    •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与发展研究的思考

      2009(2):83-85,89.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420.05 K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了水土保持学科及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简史,探讨了水土保持监测内容的合理界定,如监测范围、对象、指标等。分析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支持问题及其相对于水土保持学科的外延性问题。讨论了水土保持监测的过程和成果的深入研究问题,即如何使得监测成果的各类效益更加明显,提出了水土保持监测发展及研究等基本问题。

    • 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总体规划与布局

      2009(2):86-89. CSTR:

      摘要 (1037) HTML (0) PDF 406.62 K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规划基本涵盖了全省所有地类、流域及水土流失类型,也覆盖了辽河、大凌河、浑太河等大流域。监测点类型包括坡面径流场和小流域卡口站,以及水文站点等。这些监测站能够监测当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土流失的成因及侵蚀模数。通过所设置的水文站提供的泥沙、流量及降雨量等数据,能够监测流域内的总土壤流失量。

    • 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规划布局及运行管理设想

      2009(2):90-93. CSTR:

      摘要 (693) HTML (0) PDF 2.35 M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网是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个省级监测总站,6个地市级监测分站和29个水蚀监测点。29个水蚀监测点代表着豫西黄土阶地区和黄土丘陵沟壑区,豫北太行山石质山区,豫西南伏牛山南麓风化片麻岩低山丘陵区和豫南大别山花岗片麻岩区。(1)在机构设置及机构性质上,不论是监测总站或分站,均应设置为全额预算的纯公益性事业单位。(2)各类监测机构实行统-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制度,省总站和分站受水利部和省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同时接受上级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业务指导。(3)参照水文、气象、环境监测、森林资源监测等机构资金筹措办法,机构运行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 水土保持径流小区监测方法探讨——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监测点为例

      2009(2):94-96. CSTR:

      摘要 (841) HTML (0) PDF 306.49 K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径流小区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它方法所不能替代的。要保证小区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选择正确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是关键。在半干旱地区,降雨场次的划分是区分次降雨径流的主要依据,特别是在阴雨连绵的情况下,就更需要合理划分降雨径流的场次,以客观记录"次降雨径流"过程。本研究尝试用置换法处理水样,只需购置比重瓶即可进行测定,设备简单,快捷高效,既保证了数据质量,也能有效降低处理水样的经济成本。因而,建议在水土流失强度比较大的地区用置换法处理水样。同时,涉及径流小区的相关资料,也不能简单或盲目地直接引用,必须经过相应的修订和验证。

    • 关于水土保持监测概念的讨论

      2009(2):97-99,124. CSTR:

      摘要 (1050) HTML (0) PDF 478.19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在总结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及其理论研究基础上,对水土保持监测的概念,水土保持监测与试验观测和侵蚀模型研究的关系,以及水土保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 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整编方案及分析评价方法

      2009(2):100-102.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2.42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较晚,相应的观测数据整编方案及整编数据的分析评价方法相对欠缺。主要介绍了贵州省水土保持监测点概况及贵州省已投入运行的3个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降雨观测场、坡面径流小区、小流域控制站等观测数据的整编内容、程序及步骤,便于水土保持监测成果数据的查找、保存等。在初步分析评价整编数据合理性、可靠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监测点观测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研究对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点观测数据的整编工作在水土保持监测中的桥梁作用,以及对促进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交替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设探讨

      2009(2):103-106. CSTR:

      摘要 (1057) HTML (0) PDF 402.92 K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分析福建省的自然概况、土壤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布特点及水土保持试验站现状,研究和分析了福建省各级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布设原则和监测内容。提出全省监测站点应按省级总站、分站、监测场点三级设置。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设在福州市,9个监测分站按行政单元设置,16个监测场点主要结合现有水土保持试验站、科教园和水文站点布设。同时,针对监测站点运行和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浅谈坡地径流场的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为例

      2009(2):107-109. CSTR:

      摘要 (1523) HTML (0) PDF 2.32 M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坡地径流场是水土流失监测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坡地径流场规划设计的关键是目的明确,监测技术路线清晰,管理方便易行。以北京市坡地径流场的规划和建设为例,从规划目的、原则及径流小区的配置等方面,对坡地径流场的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

    •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效益监测研究

      2009(2):110-113. CSTR:

      摘要 (1140) HTML (0) PDF 334.10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调查和水质采样分析的方法对门头沟区内法城、韭园、岭角、炭厂西沟、青龙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项指标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在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可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为人们提供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

    • 水土保持监测站点规范化建设与运行管理的思考

      2009(2):114-116. CSTR:

      摘要 (1093) HTML (0) PDF 2.38 M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监测站点作为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神经末梢",是水土保持监测的重中之重。总结了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监测站点在设置与布局、设施设备、人员队伍、监测数据、运行管理、监测经费保障等方面开展规范化建设的内容。并提出了监测点规范化建设下-步工作建议,可为国家更好地开展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 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实践

      2009(2):117-120,182. CSTR:

      摘要 (1401) HTML (0) PDF 2.49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建设新思路,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区域代表性,总结了监测点规范化建设的主要做法。此外,指出了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点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有关参考建议。

    • 大型煤炭开采项目采空塌陷区水土流失监测方法初探

      2009(2):121-124. CSTR:

      摘要 (887) HTML (0) PDF 524.47 K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规模煤炭生产引发的采空塌陷区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大。积极探索新型煤炭生产模式下的人为水土流失的监控思路与监测方法意义重大。对采空塌陷区采用塌陷监测带的方法,因地制宜地综合考虑了地形地貌、地表被覆物、交通、农业生产等多种因素,合理布带,综合应用多种监测方法,形成时间纵向与空间交叉的立体监控体系。这种监测方法可适应新型长臂机械化综合开采法的煤炭生产的条带式作业布局方法,具有"集中布设,方便管理,监测手段集中,内容全面,信息量大"的特点,是当前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种探索,同时它也需实践的进-步检验。

    • 基于SPOT-VGT数据的新疆1998-2007年植被覆盖变化监测

      2009(2):125-128. CSTR:

      摘要 (1106) HTML (0) PDF 2.89 M (12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8—2007年1 km×1 km的SPOT—VGT数据,采用MVC法和差值法分析了新疆植被覆盖随时间的变化特征。通过-元线性回归法模拟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年最大化NDVI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10 a间,全疆年均最大化NDVI值略有下降;春季NDVI呈增加趋势,秋季减势显著;7月为年内植被最丰盛期,10 a间NDVI累积增长主要发生在3,4,6月份,9月份累积减量最大。模拟结果显示,全疆植被改善区域面积小于退化区域面积,植被覆盖整体上呈退化趋势;植被改善幅度较大的主要为绿洲农业区,退化趋势明显的主要为森林、草场分布的山区。

    • >试验研究
    • 本氏针茅与柳枝稷光合生理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2009(2):129-133. CSTR:

      摘要 (1367) HTML (0) PDF 2.59 M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选择在干旱季节里,在田间自然条件下,测定并比较研究了引种牧草柳枝稷和天然牧草本氏针茅两种禾本科植物的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柳枝稷属于高光合、低蒸腾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具有较强的气孔调节能力。柳枝稷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主要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叶肉细胞羧化能力,较低的气孔导度降低了蒸腾速率,从而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本氏针茅属于较低光合,较高蒸腾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的植物,但二者均能在黄土高原保持良好的生长。

    • 激光衍射法与吸管法对东北黑土区土壤粒径分布测定的差异性研究

      2009(2):134-139,143. CSTR:

      摘要 (1302) HTML (0) PDF 445.35 K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前激光衍射法(laser diffraction method,LD)逐步被用于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PSD)的分析,为了对比LD法和吸管法测定东北黑土区土壤PSD的差异性,采用LD法和吸管法分别对东北黑土区宾州河流域36个土壤剖面不同层次178个土壤样品的PSD值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同吸管法相比,LD法低估了土壤的黏粒含量,平均低估幅度19.69%,而高估了土壤的粉粒和砂粒含量,平均高估幅度分别为14.66%和5.13%。LD法所得PSD结果依据美国土壤质地分类制判定的土壤质地,相对于吸管法总体由粉黏质偏向粉砂质方向。建立了LD法与吸管法测定PSD结果的转换模型,将LD法测定的PSD结果利用转换模型校正后,其测定的各土壤粒级同吸管法相比,准确度达96.97%~98.71%,判定土壤质地的准确率也达83.15%。

    • 生态垫覆盖对沙丘土壤温度的影响

      2009(2):140-143. CSTR:

      摘要 (1158) HTML (0) PDF 338.52 K (14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4年8月,对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铺设生态垫与不铺设生态垫的沙丘不同层次(0 cm,5 cm,10 cm,15 cm,20 cm)土壤温度进行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铺设生态垫后土壤温度的日平均值及各层平均值均比未铺设生态垫的流动沙丘低,铺垫后的沙丘各层日平均温度比流动沙丘分别降低5.5℃,4.0℃,2.4℃,2.1℃,1.6℃。铺设生态垫后土壤不同层次的温差均低于对照地流动沙丘,各层温差分别减小8.8℃,5.0℃,4.5℃,2.8℃,2.8℃,随着土层的加深,温差变化幅度也逐渐减小。研究初步认为,铺设生态垫能够显著降低沙丘表层15 cm以内的土壤温度,显著减缓15 cm以内的土壤温度日变幅。

    • 水分胁迫对6种苗木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2009(2):144-149. CSTR:

      摘要 (1316) HTML (0) PDF 807.39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控水条件下,测定了2 a生小叶杨、沙地白榆、旱榆、河南白榆、旱柳和紫穗槐等6个树种苗期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叶片水势的变化值,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供测的6种苗木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气孔导度(gs)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降低的幅度并不相同。6种苗木上述5个指标的降幅排序依次为:河南白榆>小叶杨>旱柳>紫穗槐>旱榆>沙地白榆,说明了不同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光合能力及水分利用能力差别较大。6种苗木的叶绿素相对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变幅也不相同,河南白榆在严重的水分胁迫下叶绿素相对含量降低显著,而沙地白榆即使在极端严重的干旱胁迫下叶绿素相对含量的降幅也较小。干旱胁迫对不同树种光合机构的损伤程度有显著差异。6种苗木叶片水势的测定结果表明,河南白榆和小叶杨对干旱胁迫较敏感,最先受到干旱胁迫的伤害,而沙地白榆和旱榆具有很强的忍耐脱水的性能,对水分胁迫反应迟缓,叶片遭受干旱伤害的程度较轻。

    • 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及生物量的影响

      2009(2):150-154. CSTR:

      摘要 (1208) HTML (0) PDF 453.81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对紫花苜蓿生长特性和生物量的影响,阐明了水分状况与苜蓿生长特性的关系。(1)在苜蓿整个生育期中,各处理的叶面积从分枝期到盛花期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都是先升后降;不同灌溉量对茎叶比产生的作用不明显;不同生育期苜蓿的植株高度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2)现蕾期前后是苜蓿鲜生物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现蕾期进行合理灌溉,对苜蓿叶面积、植株高度和产量的提高具有较大影响。

    • 基于TOPSIS的灰色关联法在水资源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2009(2):155-159. CSTR:

      摘要 (1171) HTML (0) PDF 532.79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是近年来水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构建了基于TOPSIS的水资源安全灰色关联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北京市1996—2006年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1996—2006年水资源和最优评价集的灰色相对贴近度最小和最大值分别为1999年的0.350和和2006年的0.507;评价期间北京市水资源安全状况极其严峻,但总体呈现出改善的趋势;水资源安全指标的因子分析显示北京市水资源所面临的压力不断增长,而大部分状态和响应指标逐渐改善。根据北京市水资源安全评价及分析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改善水资源安全的建议,为城市水资源管理和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 CBERS-02B HR与CCD影像图像融合应用及评价——以陕西省西乡县土地利用分类为例

      2009(2):160-164. CSTR:

      摘要 (1355) HTML (0) PDF 691.95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CBERS-02B星高分辨率HR图像的应用潜力和精度进行了初步评价。以陕西省南部西乡县作为研究区,对HR图像进行辐射和彩色增强;采用多种算法对HR和CCD图像进行融合处理,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对融合前后的图像做了全面的评价;基于融合前后的影像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和精度对比评价。结果表明,HR和CCD图像的融合,使两者的优势得以互补,其中比值变换融合法在图像空间细节和光谱特征保留上具有-定的优势。融合后的图像明显提高了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精度,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生态环境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基于遥感与数量化Ⅱ类的滑坡危险度划分

      2009(2):165-167,171. CSTR:

      摘要 (927) HTML (0) PDF 675.08 K (1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日本广岛地区为例,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动态监测滑坡体,就滑坡灾害各种自然及环境因素建立其多元回归分析方程。利用数量化理论第Ⅱ类方法对可能发生滑坡灾害区域进行以遥感影像像素为单元的危险度划分。根据发生滑坡可能性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为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 基于MAPGIS的莱西市土壤数据库建立研究

      2009(2):168-171. CSTR:

      摘要 (1141) HTML (0) PDF 351.39 K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莱西市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资料,野外采样分析资料,土壤与土地利用状况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MAPGIS软件平台,建立了以村级土种类型图斑为基本单元的空间数据库。应用Visual FoxPro数据库软件输入相关属性数据,采用"村名+土种类型+数字"方法建立关键字段,连接属性数据库与空间数据库,构建了莱西市土壤数据库。探讨了建立莱西市土壤数据库的流程和技术要点,可为莱西市土壤资源管理与决策服务,并为其它县域土壤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参考。

    • 5·12震后灾区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

      2009(2):172-175. CSTR:

      摘要 (848) HTML (0) PDF 920.63 K (1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热点之-。以汶川县桃关地区为例,应用遥感与GIS技术,探讨了地震前后高山峡谷山区河流廊道的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及其廊道效应研究的方法。利用高精度卫片/航片对汶川地区景观分布信息进行了提取和分类,准确地对山区廊道景观格局的过去和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山区居民经济发展和居住地址的合理规划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 陕西省水蚀土壤因子指标插值方法比较研究

      2009(2):176-182.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960.21 K (1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地统计学原理和半变异理论,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定量研究了陕西省水蚀土壤因子指标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比较了反距离权重法、样条函数法与普通克吕格法对陕西省土壤因子指标空间插值的精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抗冲系数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为32.29%,而稳渗速率、崩解速率、抗剪强度均表现为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块金系数分别为13.19%,11.61%和12.98%。综合考虑平均相对误差、均方差及插值效果,认为普通克吕格法最好,更能反映土壤参数的空间特征并符合区域水土流失模型对数据的要求。对于普通克吕格法,稳渗速率的Lag步长为30 000 m,半方差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抗冲系数、崩解速率、抗剪强度的Lag步长为55 000,半方差理论模型均为高斯模型。在空间分布上,各指标随土壤类型由北到南呈现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 >综合治理
    • 针对水土流失的三峡重庆库区土地质量评价

      2009(2):183-187. CSTR:

      摘要 (994) HTML (0) PDF 533.73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三峡重庆库区为研究对象,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针对水土流失建立土地质量指标体系。压力指标包括降雨压力、可蚀性压力、地形压力、土地压力、人口压力、收入压力等指标;状态指标包括侵蚀状态、肥力状态、格局状态等指标;响应指标包括利用响应和政策响应。采用专家打分、分级赋值、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三峡重庆库区土地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三峡重庆库区的土地质量综合得分为2.76分,土地质量偏低评定为3等。压力指标得分最低为2.14分,状态指标得分为3.13分,响应得分为3分。人为干扰是引起区域土地质量低下的最主要原因,紫色土广布和地形坡度大等自然地理状况是土地质量低下的第二大原因。本研究可为同类地区土地质量评价和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提供-定的借鉴意义。

    • 挡土翼工法在石质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研究

      2009(2):188-191. CSTR:

      摘要 (1473) HTML (0) PDF 439.28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如何增强客土土体抗侵蚀性和稳定性,对石质边坡生态恢复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提出了挡土翼工法的设计技术出发点以及具体施工工法,并在庆丰生态治理工程中对挡土翼的实际生态恢复效能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发现现石质边坡生态恢复采用了挡土翼工法坡面比未采用挡土翼工法坡面先锋植被建立时间快,土体侵蚀情况明显减少,坡面土体厚度可增加4~7 cm,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 土壤处理剂Guilspare在大豆地下滴灌中的应用研究

      2009(2):192-196.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424.56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土壤处理剂Guilspare进行室外大豆地下滴灌试验。土壤处理剂喷施浓度为1%,2%的处理在50%,100%灌水量下,平均土壤含水率分别较对照组高14.07%,7.46%;22.24%,12.80%,体现了较好的保水性能,就保水效果分析比较2%的处理>1%的处理;不同浓度土壤处理剂在-定灌水量下对大豆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土壤处理剂喷施浓度为1%,2%的处理在50%,100%灌水量下,其产量分别较对照组增产6.08%,9.39%;11.49%,16.02%,具有较好的增产功效。就增产效果分析比较2%的处理>1%的处理。最终分析比较得出土壤处理剂喷施浓度2%的处理在50%灌水量下灌溉水利用效率(WUEI)最高,为1.06 kg/m~3,其节水增产综合效果最为显著。

    • 坡面和坡向对遂渝铁路岩石边坡创面人工土壤植被恢复的影响

      2009(2):197-201. CSTR:

      摘要 (1198) HTML (0) PDF 470.68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采用客土喷播人工土壤进行植被恢复的铁路边坡,对铁路边坡岩石创面人工土壤植被的盖度、高度、根深、根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坡位、坡向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铁路边坡植被盖度在不同坡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坡下(87%)>坡上(31%)>坡中(19%)。铁路边坡坡位对植被的盖度、高度、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但对根深、根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Marg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铁路边坡坡向对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表现为西坡>北坡>南坡>东坡,但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lef丰富度指数以及植被的盖度、高度、平均根深、根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若干问题探讨

      2009(2):202-204,214. CSTR:

      摘要 (1263) HTML (0) PDF 2.42 M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投资概(估)算的各种标准随着形势的变化在不断更新。对运用这些标准计算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监理费、水土流失监测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认为,要合理编制这些费用,必须正确采用适当的文件、编规,而且还应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核算。

    • 关于石漠化科学内涵的探讨

      2009(2):205-208. CSTR:

      摘要 (1215) HTML (0) PDF 417.39 K (16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漠化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介绍了石漠化概念提出的环境背景,通过对当前主要的石漠化概念比较和分析,结合对概念界定的哲学依据的剖析,从更全面更合理的角度探讨了石漠化的科学内涵。石漠化是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石漠化是人类活动和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的过程及其现象,它的本质是土地生产力退化,诊断标志是各种石漠化景观。

    • 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初探

      2009(2):209-214. CSTR:

      摘要 (1193) HTML (0) PDF 2.71 M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内涵、类型、框架体系、-般流程、研究重点等方面对国内外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了构建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系统的总体思路。以广州市耕地安全为例,采用目标预警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耕地安全度呈下降趋势。我国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取得了-定进展,但在实践中还有大量问题有待深人,还需要制定统-标准的安全预警技术规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