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青海省东部黄土丘陵区主要林型土壤理化性质

      2010(6):1-6.

      摘要 (1079) HTML (0) PDF 756.02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青海省黄土丘陵区16种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要植被和林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和化学性质(有机质、氮、磷、钾)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其林下土壤持水能力和土壤肥力状况变化。结果表明,混交林林下土壤容重的平均值最小,而林下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平均值最大,说明混交林林下土壤表层疏松多孔,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均表现为: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荒山荒坡,不同林分类型中华北落叶松林下土壤的氮元素含量最高,而磷钾含量相对偏少,青杨林林下土壤的磷元素含量最高,而氮钾含量相对偏少,白桦—糙皮桦—祁连圆柏—云杉混交林(5∶2∶2∶1)林下土壤的钾元素含量最高,而氮磷含量相对偏少。综合比较而言,混交林能很好地促进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的增加,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持续。

    • 伊犁河谷新垦绿洲表层土壤粒度特征

      2010(6):7-11,16.

      摘要 (966) HTML (0) PDF 724.30 K (12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谷察布查尔县农林示范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84个,测试分析了土壤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结合示范区土地利用现状,采用空间异质性方法研究了新垦绿洲表层土壤的粒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机械组成以粉沙和黏粒为主,其中粉沙和黏粒含量属于弱至中等变异强度;由东南向西北,平均粒径表现为振荡变小的趋势,频率曲线依次为正偏、近对称、负偏的空间格局。母质、地貌等结构性因素是控制研究区表层土壤粒径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人为的农林垦殖活动等随机性因素加剧了示范区表层土壤粒径的结构变化。其中,低洼区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中的黏粒含量增加,土壤板结现象加重,诱发了土壤次生盐渍化,这是新垦荒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重视和解决的农业生态问题。

    • 不同施肥水平对小麦生长期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010(6):12-16.

      摘要 (979) HTML (0) PDF 738.44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有机肥和氮肥配施条件下,设置不同有机肥和氮肥的施肥梯度,研究了小麦各生育期土壤氧化还原酶活性(包括过氧化氢酶、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单施有机肥或单施氮肥相比,有机肥和氮肥配施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明显提高。在有机肥用量22500kg/hm2、氮肥用量120kg/hm2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750ml/(g.20min)和15.7931ug/(g.d)。但是,随着肥料的施加,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当有机肥用量和氮肥用量达到最大时,多酚氧化酶活性降至最低。

    • 长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变化对蒸散过程的影响

      2010(6):17-21,26.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43.44 K (1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长江源区植被盖度变化对高寒草甸蒸散过程的影响,在长江源区选择坡向、坡型和坡度趋于一致,植被覆盖度分别为92%,65%和30%的高寒草甸建立天然观测场,采用小型蒸渗仪称重法观测计算不同覆盖条件下的高寒草甸蒸散量,分析了不同时期蒸散的动态变化特征和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前期,随着植被盖度降低,高寒草甸蒸散量呈增加趋势;而在生长期、生长后期和冻结期,随着植被盖度降低,高寒草甸蒸散量呈减小趋势,且盖度变化对生长期蒸散量的影响尤为显著。不同时期主导蒸散变化的因子存在差异,热量因子在生长前、后期起主导作用,而在生长期起主导作用的是水分因子。

    • 基于ALOS和PPS的退耕还林工程监测——以沽源县九连城镇为例

      2010(6):22-26.

      摘要 (824) HTML (0) PDF 635.59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ALOS数据作为卫星遥感数据信息源,利用计算机进行监督分类和人机交互式解译,可提取工程区实际退耕还林面积,但对所有图斑进行实地植被状况调查的费用是非常昂贵和费时的。采用不等概抽样方法(PPS),将给定的遥感解译图斑面积/各工程实施图斑面积作为辅助因子,根据30块工程实际面积和GPS实地量测退耕还林面积,估计工程保存造林总面积,将两者提取面积做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分析精度达到86.2%,对及时掌握工程实施进度及质量,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自然降雨条件下氮素输入对滇中坡耕地氮素流失特征的影响

      2010(6):27-31.

      摘要 (1121) HTML (0) PDF 782.12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田间试验和定点监测的方法,通过研究滇中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方式、途径反映其流失特征。结果表明,产流量与降雨量相关系数达到0.8641(P<0.05),而土壤侵蚀量与降雨量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相关关系。在相同降雨条件下,径流总氮、硝态氮、铵态氮浓度总体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浓度逐渐增加,即CK<N1<N2<N3<N4<N5;降雨条件不同,3者最高值达到5.57,4.36,1.30mg/L。硝态氮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占总氮浓度的21.62%~83.55%,铵态氮占1.02%~38.58%,硝态氮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式。降雨径流的产生均伴随着土壤侵蚀,泥沙中总氮流失量也呈不规则波动。各处理全氮富集率在1.02~1.58之间变化。降雨强度最大时,富集率总体趋势最大,达到1.23~1.53。在相同降雨条件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全氮富集率差异不明显,且随着时间的的推移逐渐降低。

    • 抗蒸腾型叶面肥对造林树种蒸腾速率的影响

      2010(6):32-35.

      摘要 (755) HTML (0) PDF 381.37 K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半干旱地区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退耕还林的重点地区。由于该区降水相对不足且潜在蒸散力大等特殊气候条件,蒸腾作用会造成植物水分大量丢失,从而引起水分亏缺和脱水的伤害,使人工造林遇到极大的困难。此时叶面喷施抗蒸腾叶面肥不仅能提供植物生长所需养分,而且还能抑制植物蒸腾作用,提高植物水势,减少植物水分的蒸发量,一定程度上提高植物生存能力。本试验以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中主要采用的生态经济型树种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ge)、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火炬树(Rhus typhina)为研究对象,以自制的两种抗蒸腾叶面肥及市场上已推广施用的叶面肥肥效为主要依据,运用正交试验探讨自制肥料在降低植物蒸腾作用方面的效果。研究结果证明,自制叶面肥C+紫穗槐或文冠果+稀释800~1200倍+土壤含水量为12%~22%时,对降低植物蒸腾速率效果最为明显。

    • 伊犁河流域杨树—小麦复合系统水分生态效应研究

      2010(6):36-40.

      摘要 (1122) HTML (0) PDF 576.41 K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伊犁河流域新垦区杨麦复合及单作系统水分生态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1)小麦需水关键期,灌水后1~2d,两系统麦田0—44cm土层土壤湿度增加了5%左右,复合系统土壤剖面下层(110—154cm)土壤含水量增幅较单作地大。(2)复合系统在水平方向上S2测点小麦吸水根分布最少,垂直方向上20—30cm土层杨树与小麦根系分布最多,两种植物对水分、养分吸收的竞争最激烈。(3)单作小麦千粒重比复合小麦高4.56%,复合型麦田S12测点处小麦千粒重为S2测点处的1.11倍。(4)复合型比单作型小麦的蒸腾速率日均值低30.8g/(m2.h),比麦田100cm3土面日蒸发量低1.07g/d,比日均温低0.46℃左右,比土温低0.24℃~1.20℃。研究结果从水分利用角度为杨麦复合立体经营模式在伊犁河流域水土开发区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 太行山低山区枯落物分解及主要营养元素变化

      2010(6):41-45.

      摘要 (1085) HTML (0) PDF 353.15 K (1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解袋法研究了太行山低山区枯落物的分解及主要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分解损失率差异明显,表现为:刺槐林>薄皮木灌草>荆条灌草>草丛;损失率变化趋势与温度和降雨量变化一致。分解过程中,K,Mn,N元素发生净释放;Na元素有净积累;Ca元素先释放后积累;Zn,P与Ca恰好相反,元素先积累后释放。分解1a后,枯落物各元素总体释放率的大小顺序为:K>N>Mg>P>Mn>Zn>Na>Ca。太行山各种植被枯落物分解1a来元素归还量都以K量最高,Ca量为负值,各元素总归还量大小依次为:K>P>Mg>Mn>N>Zn>Na>Ca。太行山22a土壤养分变化,与枯落物归还量大体吻合。

    • 河西走廊荒漠区土壤物理性质沿降水梯度的变化

      2010(6):46-51.

      摘要 (1261) HTML (0) PDF 355.51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质量、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土壤养分吸收利用与土壤物理性质有密切联系。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民乐县至高台县自东向西的天然降水梯度上,选择荒漠区的7个研究点对土壤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分别采集42个土壤样品,在野外采用张力入渗仪测定饱和导水率,室内采用常规方法对土壤容重、孔隙度、颗粒组成等项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360~100mm的降水梯度上,荒漠土壤粉粒和黏粒含量降低,砂粒含量增加;伴随着土壤的粗粒化,引起土体的风散和结构的破坏,使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持水性能下降等一系列物理性质的恶化。土壤表层、亚表层饱和导水率Ksat和变异系数Cv分别为70.0%和86.3%,均是土壤表层和亚表层各物理性质中变异系数最高的。

    • 地质构造对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

      2010(6):52-55,59.

      摘要 (1129) HTML (0) PDF 477.77 K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灾区的调查和遥感解译,在GIS平台上对4945个灾害点进行统计,分析了山地灾害与地震烈度、距中央断裂带距离、岩性等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研究了地震条件下地质构造对山地灾害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震能量主要沿中央断裂带释放,在短轴方向上能量衰减很快,灾害密度在距中央断裂0~12km范围内较大,然后锐减,灾害点呈条带状分布与中央断裂走向一致。中央断裂带逆冲走滑造成其上盘灾害发育明显高于下盘,而前山断裂带逆冲走滑与中央断裂的影响叠加造成中央断裂下盘灾害发育密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特点。(2)灾害总数的99.29%集中分布在地震烈度Ⅶ度及其以上地区,中央断裂带两侧高地震烈度的Ⅺ和Ⅹ区灾害不仅数量多,密度大,而且灾害规模也大,反映地震能量在形成灾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灾害密度顺序为:硬岩岩层>偶滑岩层>易滑岩层>较易滑岩层,当软硬岩层相间时,特别是硬岩在上时,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开裂、崩塌和滑坡,且分别在硬质岩层和软弱岩层中较为发育。

    • 土壤盐分对土壤水分扩散率的影响

      2010(6):56-59.

      摘要 (1205) HTML (0) PDF 471.38 K (1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扩散率是土壤水盐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利用水平土柱吸渗法对不同含盐量土壤的水分扩散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建立了土壤水分扩散率、土壤含水量与Boltzmann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含盐量土壤之间的水分扩散率存在明显差异,表现在相同土壤含水量情况下,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壤水分扩散率随土壤含水量增大而单调增大,且当含水量接近饱和时,土壤水分扩散率接近无穷,通过建立含水量与土壤水分扩散率的经验函数关系能较好地反映了土壤含水率与土壤水分扩散率间的关系。

    • 西鄂尔多斯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对水分条件的响应

      2010(6):60-63.

      摘要 (1202) HTML (0) PDF 600.74 K (11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霸王、沙冬青、长叶红砂及蒙古扁桃这4种荒漠植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显著地影响着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霸王种子在6%的土壤含水量下萌发率和萌发指数最高,活力指数和幼苗生物量也最大,幼苗生长良好。沙冬青种子在12%的土壤含水量、长叶红砂和蒙古扁桃种子在16%的土壤含水量下萌发和生长良好。种子萌发策略反映了物种对荒漠水分条件不同的适应机制,并影响种群的更新和扩展。

    • 延庆县公路边坡植被多样性特征与土壤因子灰关联分析

      2010(6):64-68,90.

      摘要 (1107) HTML (0) PDF 656.73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公路边坡植被的多样性特征及限制其发展的土壤因子,通过调查延庆县旅游观光段和临溪段公路植被,发现线路内共出现39科120种植物,其中乔木树种18种;灌木和草本植物分别有17种和85种。群落各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的大小顺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在调查线路中,古龙路植被的生态优势度最高。草本层的植被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比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大,松闫路和古龙路的植被多样性和丰富度指数比栾赤路的小。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延庆县公路边坡植被多样性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出与延庆县公路边坡植被多样性特征关联度较大的土壤因子是pH值、速效钾含量和土壤容重,土壤全氮含量也是完全自然植被的古崖居路植被多样性的限制因子。

    • 保护性耕作下西南旱三熟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产量效应

      2010(6):69-74.

      摘要 (906) HTML (0) PDF 255.91 K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西南地区麦/玉/薯三熟制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经济效应。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影响。秸秆覆盖(TS)、地膜覆盖(TM)、秸秆覆盖+地膜覆盖(TSM)和垄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RSM)能改善7,10月份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及贮水量,而垄作(R)、垄作+秸秆覆盖(RS)和垄作+地膜覆盖(RM)的作用不明显。与平作(CK)相比,RSM,RM,RS,TSM,TM,TS和R分别使系统增产10.52%,6.11%,6.77%,4.59%,5.12%,3.15%,1.24%。这些处理对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的增幅分别为1.26%~11.08%,1.27%~10.57%。研究结果说明,从WUE、降水利用效率、产量效应、经济效益这4个方面来看,垄作+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耕作模式综合效益最佳。

    • 黄河三角洲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水分生态特征

      2010(6):75-80.

      摘要 (1151) HTML (0) PDF 387.83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黄河三角洲人工刺槐林的退化机理及其土壤水分生态特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关系,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分析和室内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了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文物理性状、土壤入渗特性及土壤贮水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加剧,林地土壤的容重增加,而土壤有机质、孔隙度和孔隙比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降低,0—20cm土层土壤指标状况好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刺槐林地的土壤容重与未退化相比分别增加了3.68%,9.56%,14.71%;总孔隙度降低2.38%,4.86%,9.57%。Horton模型比较适合描述退化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入渗过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初渗率和稳渗率均表现出降低趋势。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稳渗速率值分别比未退化(4.02mm/min)下降了25.62%,55.47%,85.07%。刺槐林地土壤吸持、滞留贮水量、土壤涵蓄降水量、有效涵蓄量也表现出降低趋势,0—20cm土层的贮水性能均强于20—40cm土层,轻度、中度、重度退化类型下的40cm土层土壤饱和贮水量分别比未退化(195.78mm)下降了2.37%,4.85%和9.56%。

    • 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2010(6):81-85.

      摘要 (969) HTML (0) PDF 0.00 Byte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探讨了宁南山区马铃薯连作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土壤贮水量的年际变化呈正抛物线形变化,春秋高,春末夏初达到谷值。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全年降雨分配和蒸发的平衡过程,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变化在9.95%~21.6%之间。0—100cm层土壤贮水量与产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贮水量与马铃薯产量相关关系最显著的时期为发棵期和结薯期,此时也是马铃薯生长耗水的高峰期,在此期间0—100cm土壤贮水量每增加10mm,产量平均可增加135~270kg/hm2

    • 黄土高原坡地苹果园土壤质量演变研究——以陕西省富县为例

      2010(6):86-90.

      摘要 (982) HTML (0) PDF 348.34 K (1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空间代时间的方法,对不同种植年限苹果园土壤质量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增加,果园土壤pH值有降低趋势;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缓慢降低趋势。土壤氮磷含量富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都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少的变化规律;但细菌占微生物总量比例呈下降趋势,真菌、放线菌所占比例呈增加的趋势。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将不同年限果园土壤质量综合分为:质量最好(9龄果园),良好(5龄和14龄),较差(17和23龄)和差(1龄)共4个等级。农田改建果园后,5a左右进入盛果期,土壤质量状况良好;到第9a时,土壤质量状况最好,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最高;14a左右进入衰退期;至17~23a时土壤质量下降明显,果树退化严重。

    • 咸水灌溉对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外缘土壤水盐环境的影响

      2010(6):91-95.

      摘要 (1131) HTML (0) PDF 987.68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更好地维持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的可持续性,监测了在现有灌水制度一个完整灌水周期内防护林外缘土壤水盐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林带外缘的土壤含水量在灌水结束后开始减少,在灌水周期的第6d林带外缘90cm范围内的土壤水分逐渐的减小,大于90cm的范围达到基本平衡;(2)在咸水灌水淋洗和蒸散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防护林带外缘土壤盐分表现出向林带外120cm土壤层和表层聚积,根系层土壤有所减少;(3)防护林外缘地下水盐分相对变化表现出"V"型变化,在距林带90cm处变化最弱,地下水各参数距离林带越近变化越大。

    • 重金属和pH值对类芦种子萌发的影响

      2010(6):96-99.

      摘要 (1075) HTML (0) PDF 199.54 K (14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是一种具有极强耐干旱、贫瘠、高温等逆境的多年生禾草植物,是南方水蚀荒漠化地区、采矿采石厂及各类边坡植被自然恢复中的先锋植物。为探索在各类矿区及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采用类芦进行生态修复的可行性,通过室内发芽试验,对类芦种子在Hg2+,Cr6+,Cd2+,Pb2+,Zn2+,Cu2+等6种重金属离子胁迫及不同pH值条件下的萌发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类芦种子在pH值为5.0~9.0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萌发能力;6种重金属离子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对类芦种子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且出现显著抑制作用的最低浓度顺序为:Cd2+<Cu2+<Hg2+,Zn2+,Cr6+<Pb2+;6种重金属对类芦种子活力指数出现显著影响的浓度均较显著影响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3个指标的浓度低,说明类芦幼苗生长比种子萌发对6种重金属更加敏感。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库布齐沙漠荒漠化信息解译与动态变化分析

      2010(6):100-102.

      摘要 (1197) HTML (0) PDF 546.91 K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是荒漠化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对选取的库布齐沙漠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后,根据确立的研究区荒漠化解译标志,借助RS和GIS工具得到研究区不同时间的荒漠化状况,从荒漠化面积变化、等级的空间变化等方面分析了研究区荒漠化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从1989年以来荒漠化总面积减少的趋势明显,尤其在黄河沿岸荒漠化得到有效治理;但在东南部、沙漠腹地和海子周边荒漠化出现了增长。为了从根本上治理库布奇沙漠地区的荒漠化,除了一般的工程、生物措施外,可以借助旅游产业开发,消除不合理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平衡。

    • 基于GIS的密云县水源涵养林区立地类型分类制图

      2010(6):103-106.

      摘要 (821) HTML (0) PDF 581.85 K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北京市密云水库密云县境内集水区的土壤、地形、植被类型等因子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域的立地条件的异质性。根据立地分类主导因子原则和科学实用原则,确定了海拔、坡向、土层厚度等为主导因子;将密云水源涵养林立地类型划分为3个立地类型小区,9个立地类型组,15个立地类型。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密云立地分类进行了研究,对最大蓄积量进行了估算,并编制了密云水源涵养林区立地类型图,为密云水源涵养林的林种配置和经营方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西安市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对策研究

      2010(6):107-111.

      摘要 (798) HTML (0) PDF 858.46 K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RS和GIS技术为支撑,以TM/ETM+为遥感数据源,结合DEM及土壤类型数据,并以西安市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源数据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取了西安市1988,1997和2002年3个时相研究区的坡度、植被盖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在确定土壤侵蚀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制作了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图,并对土壤侵蚀数量特征、空间变化特征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88—2002年14a间西安市微度侵蚀面积持续减少,中度以上侵蚀面积由1988年的26.83%上升为2002年的37.03%,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1988—2002年14a间西安市空间侵蚀分布大格局变化较小,1997年相比1988年最明显的变化是城镇周围土壤侵蚀由微度向轻度发展;2002年轻中度范围较1988和1997年均有扩大,主要分布在白鹿原、少陵原及城市周边地带;(3)结合西安市水土流失空间变化特征,提出了坚持以生态环境恢复为目标的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等5项治理措施,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 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发生的雨量条件与气象预警(报)

      2010(6):112-118.

      摘要 (1149) HTML (0) PDF 283.37 K (10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石棉县发育地质灾害共280处,其发育、发生与降雨过程密切相关。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生于最大降雨量出现后的2~5d内,而泥石流灾害往往发生在最大降雨量出现的当天;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的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等地质背景,对石棉县进行了气象预警分区,分析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和相应降雨过程,确定了不同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当日降雨量和前期降雨量条件,建立了不同地质灾害敏感性分区内的基本雨量警戒线与不同降雨组合条件下的气象预警等级,并绘制出18幅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列图,研究成果可为石棉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提供依据。

    • 水土流失危机应急预案编制中的关键性问题

      2010(6):119-122126.

      摘要 (1053) HTML (0) PDF 658.23 K (12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突发性高强度的非常态水土流失危机事件与持续作用累积影响的常态水土流失危机事件均会对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威胁和影响。编制和建立各级水土流失危机事件应急预案可有效地实现对水土流失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合理响应应对。从各级水土流失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中最具代表性的省级水土流失危机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问题出发,对预案编制过程中的概念确定、危机事件分类分级、防治对象、预案结构组成、组织体系、应急响应流程图制作等核心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

    • 崩岗信息咨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010(6):123-126.

      摘要 (786) HTML (0) PDF 490.94 K (1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水土保持信息管理和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为提高人们对崩岗这种水土流失现象的认识,并对崩岗相关数据进行有效地管理,建立了崩岗信息咨询系统,实现了对崩岗知识的浏览检索和信息发布功能。并以湖北省崩岗信息咨询系统的建设为例,对系统的总体结构、功能、数据库和系统实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 基于遥感影像的巴楚县土地开垦分析

      2010(6):127-129134.

      摘要 (1197) HTML (0) PDF 252.48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两期遥感影像,采用室内解译结合相关调查资料进行修正的方法,获得了新疆自治区巴楚县土地利用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自2004年以来,巴楚县耕地面积在时间上经历了持续扩大的变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原有耕地为基础逐步向林地和草地扩张的态势。土地开垦破坏了区域内维系绿洲生态安全的防护林体系,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发展趋势,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同时,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使得原本存在的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

    • 沙化土地类型图像识别方法对比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

      2010(6):130-134.

      摘要 (977) HTML (0) PDF 668.80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毛乌素沙地典型地区为例,以CBERS-2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分别使用光谱知识法和波谱角分类法对研究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沙化耕地进行信息提取,探索和比较了两种不同方法针对不同沙化土地类型的分类模型和精度。结果表明,使用光谱知识法对各类型沙化土地分类总体精度为76.04%,使用SAM方法分类的总体精度为83.21%,说明对于CBERS影像中的沙化土地而言,SAM方法能够较为快速准确地提取各类型沙化土地信息。

    • 新安江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的耦合应用

      2010(6):135-138144.

      摘要 (1305) HTML (0) PDF 441.35 K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了一种集成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性水文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半分布式概念性水文模型,考虑了降雨的空间变异性,流域特征的不均匀性等因素对径流过程的影响。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概念性模型参数优选,同时考虑雨量站的空间分布,利用GIS和DEM数据进行流域单元划分;对于每个子流域,考虑模型输入参数和降雨资料的空间分布特性,进行产流计算;在径流演算过程中,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方法代替传统概念模型中线性叠加方法计算整个流域的出口流量过程。以半湿润的淮河上游支流的大坡岭流域为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与单一的新安江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结果表明,集成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新安江模型的耦合模型有较好的模拟和预报结果。

    • 基于动态产流机制的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研究

      2010(6):139-144.

      摘要 (1028) HTML (0) PDF 889.74 K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研究的流域面积较大,研究区往往涉及到多种气候类型。现有的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模型多采用单一的产流类型,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区域尺度的产流过程。因此,以DEM栅格单元为基本模拟单元,以日为时间模拟单元,构建了基于动态产流机制的区域尺度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该模型采用动态产流方案,即根据降雨特征和下垫面特征之间的动态对比关系动态选取产流方式,并详细描述了降水、渗透、植被截留、填洼、降雪融水、蒸散发等过程,从而更加准确地描述了区域尺度的产流过程。采用RUSLE模型计算泥沙剥蚀量,并采用月均植被覆盖度计算C因子,使得长时间序列模拟中,C因子是动态变化的,从而使得模型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土壤侵蚀的状况。最后,以临沂流域为研究区,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在临沂流域适用。研究结果说明临沂流域的泥沙主要来源于上游和中游,海拔高度是土壤侵蚀的重要影响因子,临沂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200~500m的海拔高度带上。

    • 国外缓冲带护岸技术研究进展

      2010(6):145-147152.

      摘要 (1236) HTML (0) PDF 279.28 K (18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岸带是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过渡带,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通过对各国缓冲带护岸技术的引进和生态设计思想的借鉴学习,提出了适合我国的河岸带护岸的设计过程、方法及原则,并介绍了国外常见的护岸工程措施。

    • 北京山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关系的CCA研究

      2010(6):148-152.

      摘要 (948) HTML (0) PDF 331.14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北京山区森林资源调查二类数据,在ArcGIS的支持下,采用网格样方的采样方法,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对北京山区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山区,坡向、坡位和土壤厚度与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较低,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更多地受到海拔和坡度的影响,海拔是控制森林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坡度;森林景观在总体上表现为人工林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天然林分布在高海拔地区,这与景观类型在CCA排序图上的分布一致。

    • 土壤水下渗解析解与数值解的比较研究

      2010(6):153-157.

      摘要 (1154) HTML (0) PDF 707.48 K (1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饱和—非饱和条件下土壤水的垂向下渗,分别用半经验计算公式和全物理基础的HYDRUS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情景下的土壤水渗漏量,对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反映出土壤水渗漏率与降雨强度的相关性,降雨强度和降雨总量的增加引起土壤水渗漏总量的增加。在较小雨强条件下,公式计算土壤水渗漏总量稍大于HYDRUS模型计算,雨强较大时则相反。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在渗漏率峰值的出现时间和土层底部初始出流时间上存在差异。当土层厚度减小时,半经验解析式的计算精度有所提高,在使用该解析式时,建议对土壤层分层计算,可以提高计算精度。

    • 小流域水文及土壤侵蚀过程模拟方法研究

      2010(6):158-161.

      摘要 (1243) HTML (0) PDF 237.95 K (11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域土壤侵蚀动态模拟,需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坡面—沟道耦合问题及初始和边界条件进行正确的处理。将流域划分为坡面侵蚀与沟道侵蚀,采用时间空间耦合处理方法,实现了小流域坡—沟侵蚀过程中水流与泥沙输送的面—线耦合及沟道间的线—线连接。给出了模拟流域土壤侵蚀过程的控制微分方程、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及坡面向沟道汇水输沙的动态模拟处理方法。得到了较为符合实际的流域土壤侵蚀动态模拟模型。模拟结果与室内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表明,模拟精度达到80%以上,说明了动态模拟方法的可行性。

    • 110kV架空输电线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配置研究

      2010(6):162-165.

      摘要 (842) HTML (0) PDF 368.07 K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受电力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的影响,110kV电网发展迅速,线路建设加剧了沿线区域的水土流失。对110kV架空输电线路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结合工程实例,依据项目区和工程施工特点,划分了防治分区。并针对不同的防治分区,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结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输电线路的水土保持措施防治体系,也可为建设单位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泾河来水来沙对渠首电站运行的影响

      2010(6):166-169.

      摘要 (1084) HTML (0) PDF 271.21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泾河河流含沙量高,电站运行工况复杂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泾河干流(电站取水口)1994—2009年水文数据,研究了泾河来水来沙变化特点及对电站运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烈的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下,泾河近16a来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河道来水来沙年内分布极不均匀,汛期来水来沙分别占全年来水来沙量的64.6%和92.6%,尽管来沙量减少但汛期河水含沙量仍然很高。针对泾河来水来沙变化特点,进一步探讨了泾河来水来沙对电站运行的影响,并初步给出了高含沙条件下几种保证电站正常运行的对策。

    • >综合治理
    • 宁南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与建设

      2010(6):170-173179.

      摘要 (1291) HTML (0) PDF 335.40 K (10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土地生态景观格局优化为基础,以功能定位与建设为目标,进行了上黄示范区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与建设,提出了生态保护功能区、旱作农业功能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功能区的景观生态特征、主体功能、主体模式和指标要求。通过5a的生态经济功能区建设,上黄示范区2010年人均收入达到4470元,人均产粮480kg;植被覆盖率达到70.3%,土壤侵蚀模数小于500t/(km2.a),初步实现了生态保护区"保土、理水、储碳和植物资源保育利用",旱作农业区"土壤培肥、粮食增产、土地生产力提高",高效生态农业区"光热水资源优化组合、低碳高效、社会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功能目标。建立的功能区模式和相应的建设技术体系,将为宁南及黄土丘陵区乡村一级为基本单元的生态经济功能区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 基于生态导向的厦门生态城市综合评价与分析

      2010(6):174-179.

      摘要 (1305) HTML (0) PDF 1.81 M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对厦门市的环境特征分析,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健康、安全和发展这3个概念引入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厦门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生态健康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发展指数的计算,最终得出各城区的生态城市评价综合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评价与分析是从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发展3个方面将城市规划引向重建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2)在厦门生态城市的评价中,岛内城区与岛外城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的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岛外的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3)生态导向下的生态城市是集自然与人类影响于一体的和谐平衡的复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功能为基础进行城市的布局,以生态功能区划来引导区域的建设模式,让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 汶川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评价研究

      2010(6):180-184.

      摘要 (1424) HTML (0) PDF 320.88 K (1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汶川地震灾区生态脆弱性等级差异与空间格局特征,对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指导作用。选取资源成因、环境成因和社会经济3大体系的16个指标构建了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ARE法和生态脆弱度对其评价指标进行加权分析计算,建立了4个等级生态脆弱性。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心带及秦巴山地生态脆弱性最强,西部高原区域的生态脆弱性较强,山前平原地区为中度,东部丘陵地区生态脆弱性次之,并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和地震次生灾害分布对生态环境影响,证明了评价结果符合汶川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 浙江省泥石流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

      2010(6):185-189.

      摘要 (1283) HTML (0) PDF 436.27 K (1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5—2008年浙江省对全省48个山区县市的泥石流进行了全面调查及评价,查明有42个山区县市共发育过486处泥石流,其中沟谷泥石流347条,坡面泥石流139处。并对泥石流的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泥石流主要有沟谷型泥石流(灾害规模小,危害程度大),滑坡、崩塌转化型泥石流,暴雨型泥石流等类型特征。在分布上主要受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及降水的控制,主要分布在火山岩区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发育的构造规律有沿深大断裂发育区域呈带状分布特点。在降水上受梅雨及台风交替控制,分布具有明显的"双峰"现象。

    • 基于物元评判模型的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2010(6):190-194.

      摘要 (1124) HTML (0) PDF 293.57 K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物元分析理论,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等级、评价指标及其特征值作为物元,确定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经典域、节域及待判物元,应用物元和可拓集合中的关联函数建立了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并以山西省阳高县王官屯等二乡(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对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物元评判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综合效益的等级属于程度Km(P)=(-0.101,0.037,-0.431),属于"一般"等级,与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相似,符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物元模型应用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作为一种初步的尝试与探索,为定量评价土地整理综合效益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研究——以金安桥水电站为例

      2010(6):195-198.

      摘要 (1076) HTML (0) PDF 247.09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度、治理措施合格率、拦渣率、土壤侵蚀减少率、土壤流失控制比、河流含沙量、水土流失治理度、扰动土地整治率等9项与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紧密相关的评价指标,构建了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处于5个评价等级(极差、较差、一般、良好、优良)的"一般"等级,存在着林草恢复率和林草覆盖度偏低、河流含沙量较大等问题。该评价结果,可为金安桥水电站工程水土流失控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为类似工程的水土保持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 汾河中下游河道生态需水量研究

      2010(6):199-202207.

      摘要 (837) HTML (0) PDF 175.99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汾河中下游流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矛盾十分突出,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出发,构建了适合汾河中下游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河流生态需水量是一个随着时段、河段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动态值,把汾河中下游以水文站分成5段,分别计算了不同水文频率年各河段生态需水量,把河道生态需水量分为河道蒸发、渗漏、自净、输沙需水量和基础流量,并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界定了总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汾河中下游20%,50%,70%和95%水文频率年河道生态需水量分别为6.17×108m3,3.78×108m3,2.37×108m3,1.59×108m3;占流域代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分别为55.43%,61.97%,61.27%,88.15%,且占多年平均流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3.68%,45.10%,28.27%,18.92%。要实现汾河流域的可持续管理,必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水资源开发调控,分时段分河段地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 有机化工污染场地修复后的再利用风险评价

      2010(6):203-207.

      摘要 (1184) HTML (0) PDF 171.93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检验污染土壤修复工程的效果,判断修复土地再利用的生态与环境风险,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法,依据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及可测量的参数,通过评估一块被有机物污染的场地修复前后的风险,度量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多种土壤污染物经各种途径进入并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值及总风险。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苯、硝基苯、苯胺的总非致癌风险分别由修复工程实施前的4.42~46.10降低到修复后的2.50×10-3~2.61×10-2,总致癌风险则分别由3.06×10-6~7.41×10-6降低到4.75×10-7~1.19×10-6,修复后的土地适宜作为商业服务或工业用地。

    • 新郑市水资源需求预测研究

      2010(6):208-213.

      摘要 (1027) HTML (0) PDF 328.62 K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河南省新郑市地处中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人均水资源量200m3,属于严重缺水地区。目前新郑市地下水超量开采,地表水污染严重,存在着一系列较严重的水资源问题。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将直接制约新郑市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针对新郑市地区特点,采用3种不同的经济发展方案,应用定额法分别对不同水平年的需水量进行预测,结合可供水量和现状用水问题分析确定了较合理的方案。根据需水预测结果和新郑市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实际情况,给出了适当的建议和对策,为新郑市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 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2010(6):214-218.

      摘要 (1317) HTML (0) PDF 500.12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垦利县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理论,选取了植被覆盖度、地下水矿化度、潜水埋藏深度、土壤质地,地貌类型5个生态敏感性因子。在GIS技术支持下,对垦利县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单因子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获取各指标权重,指数和法计算评价单元环境敏感度。结果表明,垦利县敏感性程度的面积与空间分布规律为:极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4%,25.7%,26.0%和10.9%。在总体分布上从西南向东北,随着黄河向渤海的延伸,敏感性程度逐渐增加。评价结果可为垦利县生态环境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 虎峪沟泥石流特征及其危险度评价

      2010(6):219-222.

      摘要 (1046) HTML (0) PDF 186.11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虎峪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山地区,该区泥石流的发生直接威胁着太原市城西一带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进一步查清该区泥石流的危害程度,以虎峪沟潜在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在其流域地质坏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山地区构造活动、河流下切形成的复杂地形地貌、自然风化及人类工程活动堆积的松散堆积物物源、不均衡降雨等各种作用相伴生的地质过程进行了研究,并进一步采用危险度评价分析方法对虎峪沟泥石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虎峪沟泥石流的危险度Rd为0.768,属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若爆发仍将对下游造成威胁。

    • 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与布局优化规划模型研究

      2010(6):223-228.

      摘要 (1214) HTML (0) PDF 363.85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坝系相对稳定与优化布局规划是当前小流域坝系建设研究的热点领域。在对坝系规划及坝系相对稳定研究和应用现状综述的基础上,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原理,采用经验法、动态仿真法和非线性规划法建立了基于拦泥库容、滞洪库容、溢洪道流量优化设计的坝系布局优化模型和建坝时序优化模型,编制了坝系规划计算机自动优化流程图,并以陕北黄土丘陵区韭园沟小流域坝系优化为例,对模型进行了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坝系建设优化规划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 基于RS和GIS的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2010(6):229-232,237.

      摘要 (888) HTML (0) PDF 804.20 K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RS和GIS技术,从1990年和2006年兰州市TM和ETM遥感数据和专题矢量数据中提取了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该区16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角度,定量评价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990—2006年兰州市林地增长面积最大,主要来源于草地和耕地的转出,其次为城镇交通用地,主要是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占用;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减少最大的是草地,主要转变为耕地、林地和城镇交通用地。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表现为1990年为43594.95万元,2006年为44084.16万元,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整体向良性方向发展。

    • 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生态化策略

      2010(6):233-237.

      摘要 (803) HTML (0) PDF 525.76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加大,隧道建设日趋增多,在其施工技术提高和修建规模增大的同时,隧道工程行为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述了隧道工程行为的内涵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了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效应,包括物理效应、化学效应、生物效应和社会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理念,并从勘测设计、施工和后期运营等几个方面探讨了隧道工程行为生态化策略。通过隧道工程行为的生态化策略可较好消减其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干扰和破坏,减轻对生态系统健康的威胁,为实现隧道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