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综合治理
    • 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2013(4):1-7.

      摘要 (1583) HTML (0) PDF 915.35 K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及绿色走廊的保护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野外调查资料,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从下游沙漠化的历史和现状,土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下游土地沙漠化的发展趋势呈现"整体扩大,局部逆转"的态势,治理与破坏并存,治理速度低于沙漠化速度,演变的结果是沙漠化与绿洲化并存,互有消长,但以沙进人退为主,而沙漠和绿洲之间由林地、草地和自然水域构成的过渡带不断缩小,防护功能持续减弱,形成了绿洲受到沙漠威胁的严峻态势,严重影响到该区域以致整个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针对该区沙漠化现状,提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

    • 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动态及成因分析

      2013(4):8-11.

      摘要 (1161) HTML (0) PDF 301.60 K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不同时期黑龙江省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及其演变动态,根据历史调查资料、小流域原位勘察结果及同期遥感调查数据,分别对1950,1980和2000年黑龙江省黑土区50a来不同空间尺度水土流失状况、特征、成因及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水土流失面积50a来净增了2.08×104 km2,水蚀是造成该区水土流失主要形式。(2)1950-1980年20a间年均水土流失面积为411.9km2,比1980-2000年年均值高出25.5km2。(3)50a来该区侵蚀沟数量增加98 832条,2000年侵蚀沟面积所占比例比1950年增加了172.4%,沟壑密度增加2.83倍。该区水土流失呈持续恶化态势,不合理人类活动、政策导向和黑土质量退化是导致该区水土流失程度动态变异主要诱因。

    • 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水体营养物质现状及来源分析

      2013(4):12-17.

      摘要 (1212) HTML (0) PDF 495.68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密云水库作为北京地区最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水源地,其水质优劣直接关系到首都的社会经济发展,开展密云水库水污染监测和治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区,通过不同尺度流域水体营养物质监测,分析了水库上游河流水体营养物质现状;通过分割流量过程线,划分了水体营养物质来自点源和非点源污染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依据标准(GB3838-2002)要求,密云水库上游河流水体TN含量几乎全部超标,且15.9%样本的TP含量超标。密云水库的营养物质平均40.3%来自点源污染,59.7%来自非点源污染;入库水体中50.1%的TN,49.1%的NO3--N,39.0%的NH4+-N,26.5%的TP和36.8%的CODMn来自点源污染;49.9%的TN,50.9%的NO3--N,61.0%的NH4+-N,73.5%的TP和63.2%的CODMn来自非点源污染。

    • 陕西省子长县沟道土地的土壤肥力评价

      2013(4):16-29,36.

      摘要 (1374) HTML (0) PDF 560.02 K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对土壤垂直剖面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内的台地、滩地、坝地、草地等几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状况,并与沟道内新造耕地进行了对比研究。同时,在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等7个土壤肥力指标测定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斑块状分布于沟道内的5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条件下,其土壤肥力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对比陕西省土壤肥力划分标准,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内各种土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处于低水平,其中新造耕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处于最低的第8级;各地块的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含量也处于较低水平,其中草地、滩地和台地的速效磷含量相对较高,可达到4或5级肥力水平;各地块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等级相对其他肥力元素较高,速效钾含量以新造耕地和低龄坝地较低。由于有机质、氮、磷等肥力元素含量水平低,从而导致新造耕地和低龄坝地的综合土壤肥力质量也较低。因此,对沟道新造耕地不仅要做好复垦、平整、侧蚀水毁防治等工程,同时还应重视后期土壤肥力培育工作,采取科学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 辽西北半干旱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环境容量评价

      2013(4):18-25.

      摘要 (1194) HTML (0) PDF 521.75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辽西北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阜新市为研究对象,对该市生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生态环境容量指数法,建立了生态环境容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权重,计算了生态环境容量现状值,并对该市当前所处的生态环境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阜新市目前的生态环境容量评价值为0.316 7,属于生态环境容量分级标准中的第4级,说明阜新市当前的生态环境容量处于较低状态,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已经接近极限。这与城市多年来的煤炭开采活动密不可分。未来应关注经济开发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 海峡西岸经济区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2013(4):30-36.

      摘要 (1393) HTML (0) PDF 1.04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法,结合遥感和GIS技术,研究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区)2008年生态系统组成、景观格局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区主要由森林、草地、农田、水域、城镇和荒地构成,各景观类型高程分布差异显著。(2)森林是海西区的优势景观类型,呈规模化集中分布,草地和农田是海西区重要景观类型,斑块数量最多,分布零散;城镇和荒地的结构特征最差,表明其稳定性差,受人为干扰强烈。(3)水域的景观特征处于中间水平,斑块类型差异显著,但景观整体稳定性较强。(4)降水量、气温等自然因素是影响海西区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GDP等人为因素影响相对较弱。

    • 基于协整分析的池州市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因子分析

      2013(4):37-42.

      摘要 (1190) HTML (0) PDF 509.40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安徽省池州市建设用地快速扩展的现状,依据2000-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空间分析模型对建设用地扩展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采用计量经济分析的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对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表明:(1)2000-2011年池州市建设用地年平均扩展速率为3.49%,2000-2005年扩展速度为1.70%,2006-2010年扩展速度为4.59%;(2)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建设用地扩展存在单向因果关系;(3)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建设用地扩展的弹性系数分别为-3.663 8和2.264 7,在短期为-0.312 3和0.328 7。表明增长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减缓建设用地扩展重要途径。

    • 东北水保工程项目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2013(4):43-47.

      摘要 (1210) HTML (0) PDF 477.38 K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一期工程区内,选取新型大垄、垄向区田(3°和5°)、3°垄沟深松、改垄、梯田、地埂、草地、林地共8个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地块作为试验小区,以传统3°和5°顺坡垄作为对照小区,开展全年水土保持监测,并以此进行了田块尺度上的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保工程措施总体优于水保耕作措施,在耕作措施中新型大垄密植水保效果最佳。各项措施水土保持效益排序为:草地>林地>新型大垄>改隆>梯田>地埂>深松>3°区田>5°区田。新型大垄、区田和深松措施水保作用具有时效性。

    •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陕北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阶段性分析

      2013(4):48-53.

      摘要 (1206) HTML (0) PDF 491.00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耦合协调度判定标准,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3个阶段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和产业-资源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值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由1999年的0.275 2增长到2010年的0.719 5;农业生态-经济和产业-资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先下降(1999-2001年)后增长(2002-2010年)的发展过程,但是,农业产业-资源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滞后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相应地,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先后经历了第Ⅰ阶段的生态系统结构建造时期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并于2010年开始向第Ⅱ阶段(完善农业系统循环阶段)过渡。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未合理有效地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因此,应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系统链网结构,改变农业产业与资源的局部相悖态势,促进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的快速发展。

    • 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及驱动模型研究

      2013(4):54-58,63.

      摘要 (1516) HTML (0) PDF 501.46 K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熊德龙等改进的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陕西省1990-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性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人均生态足迹驱动力并建立驱动模型。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0.818hm2上升到2007年的2.854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说明陕西省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003年以后陕西省生产性生态足迹大于消费性生态足迹,区域生态资源呈输出状态,社会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依赖性更加明显。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动态变化是人口、经济、环境、技术、土地利用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与重工业率提高是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耕作措施对黑龙江省风沙土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2013(4):59-63.

      摘要 (1183) HTML (0) PDF 609.01 K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土区干旱频繁发生,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取打茬播种、旋耕播种、免耕三种不同的耕作措施,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破垄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耕作措施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前期影响较小,主要影响玉米中后期的生长发育。旋耕处理前期土壤水分储存较多,为后期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供应。旋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了31.2%。打茬播种处理的产量相比对照增加了13%。免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最低,与对照相比产量降低了20.4%。

    •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榆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

      2013(4):64-69.

      摘要 (1088) HTML (0) PDF 520.37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榆林市1996-2010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利用系统协调度来衡量PSR系统协调性,并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榆林市未来10a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1996-2010年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109 8增长至2010年的0.672 2,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比较低下。(2)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系统总体协调性较好。(3)基于现状响应的预测,2011-2020年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持续上升,至2020年达到1.434 5,将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 黄土台塬区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可持续性分析

      2013(4):70-76.

      摘要 (1359) HTML (0) PDF 387.25 K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注农村生活用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成本对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取黄土台塬区农村生活能源利用相关数据,建立核算模型估算了不同能源消费结构情景下的经济成本、生态成本和废料量。结果显示,现状户均消费2 018.16kg标煤,人均731.41kg标煤,总体用能水平较低;农户能源消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能源的现金支出和可获得性,生态成本很少考虑;与现状相比,9种能源结构类型下的经济和生态成本以及废料量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利用沼气和太阳能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综合成本较低,应是今后农村能源结构转换的发展方向。其中沼气可以成为替代薪柴的最有效资源,是该区农村实现能源利用与生态建设良性循环的主要用能方式。

    • 苏南河网水体污染控制工程及其效果分析

      2013(4):77-80.

      摘要 (1343) HTML (0) PDF 344.31 K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武进港流域的跃进河、陈巷浜、西大河浜为例,开展了河网水体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在河道中分别实施生态修复技术,缓流纳污河浜原位增氧-动态生态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技术(ODBP)工艺及ET生化与生态系统组合处理工艺,对3个示范工程的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了适用于流域河网地区的污染控制技术。负荷削减效果分析表明,3种工艺技术对水中氮、磷等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并具有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通过进一步优化,可形成适合于太湖流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

    • 基于复杂网络的小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2013(4):81-84.

      摘要 (1279) HTML (0) PDF 455.43 K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复杂网络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小清河流域LUCC(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中,以1984-2010年小清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转移矩阵作为网络,通过度、介数和平均路径长度等统计指标,从系统整体的层面分析了地类演变模式,识别土地系统的关键地类,分析其整体的稳定性演变。结果表明,耕地是小清河流域主要的转出型地类,水域湿地和建设用地则是主要的转入型地类;耕地是系统的关键地类,流域的LUCC过程主要围绕耕地展开。流域土地系统的稳定性较弱,且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

    • 关中-天水经济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研究

      2013(4):85-89.

      摘要 (1112) HTML (0) PDF 447.16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各市区为研究对象,依据水土流失的相关理论,运用生态学和经济学思想并结合遥感影像进行估算,采用主成分方法对粮食生产过程的生态成本和直接生产成本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天水地区粮食生产的生态成本最高已经达到0.8元/kg,直接生产成本约为1.45元/kg,总成本约为2.25元/kg,已经接近粮食的出售价格2.56元/kg。水土流失对于关中-天水地区粮食的生态成本具有重要影响,种子费用和机械费用过高是制约粮食生产成本过高的关键因素。高成本低收益的情况会极大地削减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因此,在今后的种植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规模,降低生产单位粮食的生态成本。

    • 近50年来华北平原极端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3(4):90-95.

      摘要 (1305) HTML (0) PDF 505.80 K (16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华北平原35个气象站点1962-2011年的气象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反距离加权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华北平原年际、年代际极端干旱变化特征及影响其变化的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近50a来极端干旱发生频率以0.013 5次/a的速率下降,春、夏季与年极端干旱发生频率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而秋、冬季则与其相反;研究区内,年极端干旱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的区域零星分布。1962-1969年和20世纪80年代,华北平原极端干旱发生频率为正距平,其他年代均为负距平;空间分布上,1962-1989年极端干旱的高发区逐年代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极端干旱的高发区明显缩小,低发区显著扩大,2000年以后,低发区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北平原。近50a来,华北平原的年极端干旱频率在2003年发生突变,春、夏、秋、冬各季分别在1993,1998,1987和2002年发生突变;极端干旱发生频率与日照时数、平均风速、潜在蒸散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性,与降水量、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 长城塬全新世黄土剖面重金属元素揭示的成壤环境变化

      2013(4):96-102.

      摘要 (1081) HTML (0) PDF 934.11 K (11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广泛的野外考察,选择宁夏自治区长城塬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进行了系统采样以及化学元素、磁化率、和粒度等多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1)重金属元素Mn,Zn,Ni,Cu,V和Cr的含量变化趋势与磁化率、烧失量和黏粒含量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关系,而它们与CaCO3和粗粉沙含量变化趋势呈负相关关系。这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0)中呈现高值,在各黄土层(L1,Lt,L0)中呈现低值。这表明风化成壤过程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变化受到全新世以来季风气候变化和成壤作用的影响。(2)重金属元素Pb含量变化趋势与上述元素的含量变化趋势相比差异较大。Pb的含量变化趋势与磁化率变化趋势无明显相关性,Pb的含量变化趋势与黏粒和烧失量变化趋势呈负相关关系,而与粗粉沙含量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关系。Pb的含量在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黄土层(Lt)呈现最低值,在全新世中期古土壤层(S0)、近代黄土层(L0)和现代表土层(TS)相对较高,并与晚更新世马兰黄土层(L1)相当,表明Pb主要包含在粗颗粒和重矿物之中,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具有强抗风化性,很少受到风化成壤作用的影响。

    • 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景观格局与滇池水质关系分析

      2013(4):103-107.

      摘要 (1726) HTML (0) PDF 723.26 K (1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了高原湖滨区滇池流域建设用地的景观格局指数与滇池水体的TN,TP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88-2008年,滇池草海与外海TN,TP浓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滇池流域建设用地斑块的团聚程度和整合性升高,建设用地斑块间距离变小,大面积的建设用地增多,且建设用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具有不规则的特征;滇池流域建设用地对水质的影响与其景观空间格局关系密切,特别是聚合度和面积加权的平均斑块分维数。要保证该地区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的水环境安全,滇池流域土地利用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在湖滨带地区,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避免建设用地的过度整合及大面积建设用地的形成。

    • 烟台市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

      2013(4):108-111.

      摘要 (1236) HTML (0) PDF 659.65 K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是城市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城市化直接影响着土地利用形态的变化。在分析烟台市市辖区1999-2010年城市化及土地利用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确立了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显示:(1)烟台城市化进程与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耕地、林地具有显著的函数关系。(2)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烟台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面积上升明显。(3)烟台市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过快。

    • >试验研究
    • 基于USLE的广东省山区土壤侵蚀量估算及特征分析

      2013(4):112-118.

      摘要 (1238) HTML (0) PDF 567.80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遥感和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合理选择USLE模型中各土壤侵蚀因子的计算方法,对广东省山区土壤侵蚀量进行了估算,并对山区土壤侵蚀随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坡度及海拔高度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山区2000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23×108 t,年均侵蚀模数为1 080t/(km2·a),侵蚀强度为轻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旱地的侵蚀强度最高,达2 055t/(km2·a),林地和草地的侵蚀模数较小,分别为908和932t/(km2·a)。不同坡度等级的土壤侵蚀特征表现为坡度越陡,侵蚀强度越大。不同海拔高度的侵蚀特征表现为在0~1 600m高度,侵蚀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大;海拔高于1 600m时,侵蚀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下降。

    • 浙江省降雨侵蚀力变化特征分析

      2013(4):119-124.

      摘要 (1428) HTML (0) PDF 1.07 M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浙江省83个气象站1980-2009年逐日雨量资料,采用日降雨侵蚀力模型,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径向基函数插值等方法,研究了该省降雨侵蚀力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浙江省多年降雨侵蚀力长期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冬季呈显著上升趋势,1和12月为上升趋势的主要贡献月份;浙江省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由西北向东南递增,月、季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显著的集中区主要位于浙中浙北地区,但夏季降雨侵蚀力较大,上升趋势显著的集中区位于该省东南部,该地区降雨潜在侵蚀动能较大,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 基于均匀抽样调查的半干旱黄土区土壤侵蚀动态研究

      2013(4):125-130.

      摘要 (1095) HTML (0) PDF 547.70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评估近年来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变化的影响,按照1%的均匀抽样比例分别于2009和2011年调查了陕北吴起县39个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结合2009年SPOT多光谱影像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结果,分析了抽样方法的精度和吴起县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的抽样比例能够很好地代表吴起县整体土壤侵蚀状况;(2)2009-2011年吴起县微度侵蚀等级面积比例显著增加,中度、强烈、极强烈和剧烈侵蚀等级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的面积比例都减少了5%以上,但不同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变化差异较大;(3)土壤侵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2011年降雨侵蚀力低于2009年;与2009年相比,2011年灌木林面积减少,而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加,但各种类型植被的覆盖度都有增加,因此,植被因子明显减小。其他因子变化不大。

    • 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研究

      2013(4):131-135.

      摘要 (1587) HTML (0) PDF 519.12 K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饱和导水率是表征土壤入渗能力的重要参数之一,研究饱和导水率对土壤入渗过程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晋西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土壤饱和导水率(Ks)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其与土壤物理因子和有机质的相关性,得出影响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与荒地相比,各林分对饱和导水率均有显著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土层深度加深呈现负指数递减规律;影响该地区人工林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导因子为容重、毛管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有机质及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可改善土壤容重、团聚体含量等物理性质;在植被经营过程中,建议采用适宜的混交类型,树种可选择白桦、落叶松等。

    • 大辽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2013(4):136-141.

      摘要 (1108) HTML (0) PDF 582.23 K (1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求大辽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枯落物的持水特性,以大辽河流域红松、落叶松、蒙古栎、杨桦、山杨、杂木林、胡桃楸灌木林和荒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和浸水法,建立了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和浸泡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枯落物总厚度和现存量为蒙古栎最大,分别为4.83cm和30.70t/hm2;灌木林最小,分别为0.65cm和3.32t/hm2。(2)最大持水量为3.97~36.02t/hm2,最大拦蓄量为3.34~34.06t/hm2,有效拦蓄量为0.85~20.39t/hm2,均表现为蒙古栎林最大,而灌木林和草地最小。(3)浸水实验结果表明,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存在对数关系,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量和吸水速率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 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4种林分类型林地的土壤肥力分析

      2013(4):142-148.

      摘要 (1078) HTML (0) PDF 746.80 K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汪清林业局金仓林场中4种主要林分类型(长白落叶松天然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针阔混交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的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了4种林分类型林地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其土壤肥力状况。(1)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增大,而土壤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含量减少,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变化程度不同;(2)林分类型对部分土壤化学性质(如土壤CEC、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影响显著。其中,天然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及全氮、磷、钾含量均为最高;(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土壤肥力状况为:天然针阔混交林>长白落叶松天然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建议在经营现有的林分时,考虑近自然育林,及时进行林下补植更新,并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改善该区林地土壤的肥力状况。

    • 基于熵权可拓物元模型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2013(4):149-154.

      摘要 (1397) HTML (0) PDF 358.06 K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改善耕地生态系统状况,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熵权可拓物元模型,并以四川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四川省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逐步改善态势,但2008年"较安全"等级关联度很弱;(2)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单位耕地化肥负荷、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等是耕地生态安全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因此,为了促进耕地生态安全等级不断提升,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经济增长对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 种植年限对樱桃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3(4):155-158,165.

      摘要 (1190) HTML (0) PDF 501.98 K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天水地区长期种植果树对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应用时空互代法,对不同种植年限的樱桃果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养分和酶活性(除多酚氧化酶)均可用二次函数进行拟合。不同种植年限间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差异显著。土壤有机质、速效磷、脲酶、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种植年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发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 灌溉和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水分动态及根重的影响

      2013(4):159-165.

      摘要 (1092) HTML (0) PDF 707.82 K (1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常规灌溉量(330mm),节水20%灌溉量(264mm)和节水40%灌溉量(198mm)作为主处理,施磷量(0,60,120和180kg/hm2)作为副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溉量和施磷量对紫花苜蓿土壤贮水量、耗水强度、水分利用效率和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量、紫花苜蓿耗水强度和根重随灌溉量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增加而降低。施磷对紫花苜蓿土壤贮水量和耗水强度影响不明显。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深度0-40cm根重随施磷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当施磷量达到120kg/hm2时,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26.50kg/(mm·hm2)﹞和全生育期平均根重(1 320.78g/m2)达到最大值。

    • 重庆市NDVI对水热条件变化的响应及其空间特征

      2013(4):166-169,175.

      摘要 (1108) HTML (0) PDF 954.83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降水和气温是影响一个地区植被覆盖度的最主要的气候因子。在利用SPOT VGT-NDVI旬数据、重庆市及周边20个气象站点1999-2010年日气温与降水数据以及研究区相关图件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时滞互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旬平均NDVI(TN)与旬均温(TT)和旬降水(TP)的相关性以及时滞情况。结果表明,NDVI与气温和降水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且NDVI与气温较与降水之间的相关性更强,表明在研究区气温是NDVI变化的限制因子;NDVI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相关性和时滞情况存在明显的东南-西北差异,东南地区时滞较长,相关性低,西北地区时滞较短,相关性高;各植被类型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程度高低以及响应速度的快慢决定于各植被类型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气温或降水要求的高低。

    • 天童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2013(4):170-175.

      摘要 (1227) HTML (0) PDF 646.51 K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位于浙江省东部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从林冠层、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3个生态作用层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了天童山常绿阔叶林3个不同演替阶段(常绿阔叶林灌丛、木荷林、栲树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并进行了排序。结果表明,该区水源涵养功能随演替进程逐渐增加,处于演替初级阶段的常绿阔叶林灌丛水源涵养功能最低(0.200 9),演替中后期阶段的木荷林居中(0.363 2),演替顶极阶段的栲树林最强(0.436 0)。

    • 湖南省紫鹊界梯田区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

      2013(4):176-179.

      摘要 (1401) HTML (0) PDF 619.29 K (1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紫鹊界梯田区竹林与杉树混交林、竹林、草地、杉树林及板栗林5种植被凋落物样地调查,采用浸水实验和释水实验测定了各种类型凋落物的持水率、吸水速率、释水量和释水速率。结果表明,5种植被凋落物均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最大持水率依次为420%(竹林与杉树林混交林),310%(竹林),283%(草地),252%(杉树林)和226%(板栗林);凋落物的持水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释水量与释水时间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释水速率与释水时间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以上函数拟合的相关系数R2均达到0.9以上。

    • 宝鸡市某工业园区灰尘重金属含量、形态及生态风险分析

      2013(4):180-184.

      摘要 (1156) HTML (0) PDF 360.86 K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AFS)分析了宝鸡市某工业园区灰尘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宝鸡市某工业园区灰尘中As,Co,Cr,Cu,Hg,Mn,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3,16.4,1 591.8,178.2,0.243,346.5,40.2,1 586.2和1 918.8mg/kg,其中,Cr,Cu,Hg,Pb和Zn累积比较明显;铅锌冶炼厂周边灰尘中As,Cu,Hg,Pb和Zn的含量高于电厂。采用修正BCR法(欧洲共同体标准物质局)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研究了灰尘中重金属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灰尘中Cu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的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的形式存在,Zn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的形式存在,Mn和Co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和残渣态存在,Ni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灰尘中Pb,Zn,Co,Mn和Cu有55%~85%可以发生移动,易被生物利用,危害较大。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达到严重水平,铅锌冶炼厂周边灰尘中重金属的污染和潜在生态风险高于电厂。

    • 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草本植物根系加筋土的抗剪特性

      2013(4):185-188.

      摘要 (1626) HTML (0) PDF 399.15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分析草本植物根系加筋土的抗剪特性,以青藏高原东北部黄土区生长时间为1a的芨芨草根系作为加筋土的筋材,通过将根系加筋土试样制成9组不同含根量的扰动试样,进行了直剪摩擦试验。结果表明,当含根量与含水量一定时,根系加筋土的抗剪强度与剪切面上的法向压力呈正比,抗剪强度随垂直压力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增大;当根系加筋土含水量与垂直压力一定时,抗剪强度随含根量的增加而呈增大趋势,其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c值明显增加,且c值与含根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φ值变化不大;在20.5,61.5,102.5,和143.5kPa这4种垂直压力下,根系加筋土抗剪强度和含根量之间均呈指数函数关系。说明供试种芨芨草根系可以显著提高试验区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有助于增强坡体稳定性。

    • 基于通径分析法的土壤性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2013(4):189-194.

      摘要 (1581) HTML (0) PDF 542.31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土壤性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了贵州省主要名优绿茶产地土壤性质对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性质与茶叶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对茶叶品质影响程度表现为:咖啡因>儿茶素>水浸出物>茶多酚,决定系数分别为:0.854,0.830,0.787和0.705,剩余项系数分别为:0.382,0.412,0.462和0.543,土壤性质能表达影响茶叶品质众多因素中50%以上的信息。

    • 基于GIS的生态补偿分配模型及其应用研究——以安徽省会经济圈六安市为例

      2013(4):195-199,205.

      摘要 (1114) HTML (0) PDF 674.86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补偿已经成为当前全社会所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补偿额合理分配是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影响生态补偿分配因素的统计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确定了影响分配的指标系统,明确了影响分配因素的权重,且通过GIS技术构建分配框架模型,对生态补偿分配结果进行了区域运算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在六安市生态补偿分配中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发展因素权重较大,而社会公平、科技水平与环境治理权重较小。以六安市碳排放和水资源的生态补偿总量73.38亿元为目标总量,以六安市各行政单元为分配主体,进行了初始分配模型的应用。经计算,六安市区、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和霍山县的获得生态补偿额分别为4.969,7.705,9.172,9.539,28.325和13.942亿元。

    • 保水型专用肥对制种玉米田土壤蓄水量的影响及最佳施肥量研究

      2013(4):200-205.

      摘要 (1190) HTML (0) PDF 567.71 K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甘肃省河西内陆灌区的制种玉米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保水型专用肥对土壤物理性质和蓄水量的影响及制种玉米田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CO(NH2)2>(NH4)2HPO4>糠醛渣>保水剂>ZnSO4·7H2O;因素间最佳组合为:CO(NH2)2600kg/hm2,(NH4)2HPO4350kg/hm2,ZnSO4·7H2O 30kg/hm2,保水剂19.98kg/hm2,糠醛渣15 000kg/hm2。保水型专用肥施肥量与玉米制种田容重呈负相关关系,与孔隙度、蓄水量、玉米植物学性质和经济性状呈正相关关系。随着保水型专用肥施用量梯度的增加,玉米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产量在增加,但边际产量、边际利润表现为递减,保水型专用肥施用量在10.00t/hm2的基础上再增加2.50t/hm2,收益出现负值。经回归统计分析,保水型专用肥施用量与玉米产量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经济效益最佳施肥量为9.99t/hm2,玉米的理论产量为6 715.33kg/hm2

    • 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的粒度效应

      2013(4):206-210.

      摘要 (1236) HTML (0) PDF 943.27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1982-2008年的6期土地利用矢量图为基础,运用GIS和Fragstats软件计算并研究了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下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的大部分景观格局指数存在粒度效应。根据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加所表现的变化趋势可分为5大类型;就1:1万比例尺下的土地利用类型/景观图而言,其景观格局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为5~15m,其粒度效应主要受制图比例尺控制而与土地利用变化关系不大。

    • 盐生植物种植对克拉玛依农业开发区盐分平衡的影响

      2013(4):211-215.

      摘要 (1166) HTML (0) PDF 390.74 K (1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日益紧缺态势下,以水利工程措施调控灌区盐分平衡已难以为继,生物脱盐对于无排水灌区盐分平衡调控意义重大。以克拉玛依市农业开发区重盐化土壤为对象实施了盐生植物田间试验。基于水盐平衡原理,计算了灌溉水盐分输入量与盐生植物生物移盐量,构建了盐分平衡关系方程。研究结果表明,盐地碱蓬与野榆钱菠菜可以进行灌区脱盐,其中野榆钱菠菜两年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27 040.4和25 620.0kg/hm2,刈割后灰分盐移出量分别为7 618.6和7 019.5kg/hm2,移出的盐量是灌溉水引入盐量的7.8和7.2倍;盐地碱蓬两年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为18 836.4和19 119.3kg/hm2,刈割后灰分盐移出量分别为5 258.0和5 185.0kg/hm2,移出的盐量是灌溉水引入盐量的5.4和5.3倍。在无排水灌区,盐生植物生物脱盐将是盐分平衡调控的重要途径。

    • 茶树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磷形态变化特征

      2013(4):216-220.

      摘要 (1391) HTML (0) PDF 508.91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湖南省石门、临澧、桃源、长沙、安化、资兴等6县(市)的茶园为采样点,对其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全磷、有效磷及无机磷的不同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在根际富集明显;土壤无机磷含量及占全磷的比例差异都很大。不同母质发育土壤的无机磷组成也不同,板页岩母质发育的根际土壤中Al-P含量最高,Fe-P其次,O-P最少。花岗岩和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根际土壤Fe-P最高,Al-P其次,O-P最少。3种母质发育的非根际土壤中均为Fe-P含量最高。根际无机磷中的Al-P,Fe-P和Ca-P含量与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非根际Al-P和Fe-P与土壤有效磷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际、非根际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与pH值相关性不显著,根际、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相关性极显著。

    • >研究简报
    • 贵州高原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2013(4):221-223,232.

      摘要 (1252) HTML (0) PDF 453.44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喀斯特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变过程及其引起石漠化灾害的成因,通过监测预警评价因子,确立了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评价指标体系。该系统依据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在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设计了喀斯特石漠化监测预警系统,利用GIS技术与数学模型,在计算机语言环境下进行了编译,可对生态系统和各种资源环境问题及时地进行监测预警分析,研究结果可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 黑土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格局模拟研究

      2013(4):224-227.

      摘要 (1330) HTML (0) PDF 262.71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校正后的基于GIS的USLE模型预测了黑土区域土壤侵蚀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小流域年侵蚀量值范围在0~60t/(hm2 a),无侵蚀、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7%,56.2%,18.6%和0.1%。研究区坡顶土壤侵蚀量较少〔0~5t/(hm2 a)〕,坡肩和坡背侵蚀量较大〔3~15t/(hm2 a)〕。基于GIS的USLE不能够很好地模拟黑土区坡麓和坡足区域土壤沉积和侵蚀沟的空间分布格局,但可以较好地模拟坡顶、坡肩和坡背处的土壤流失状况。

    • 渭北旱塬坡耕地玉米-苜蓿间作对土壤养分和产量的影响

      2013(4):228-232.

      摘要 (1143) HTML (0) PDF 512.79 K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5°,10°和15°共3个不同坡度的耕地,对玉米-苜蓿间作模式和玉米单作模式(对照处理)下的土壤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进行了对比,以研究坡耕地粮草间作在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间作和单作的土壤养分在播前差异不显著,在收获后差异显著,间作的养分损失量要小于单作,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磷和速钾含量分别相对减少了0.04g/kg,0.05g/kg,0.01g/kg,1.6mg/kg,1.2mg/kg,0.1mg/kg和3.2mg/kg;两种种植模式坡上的土壤养分含量均小于坡下,且间作坡上与坡下的养分含量差值比单作的小,其中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速磷和速钾含量分别相差了0.13g/kg,0.05g/kg,0.01g/kg,0.5mg/kg,0.3mg/kg,0.2mg/kg和0.4mg/kg;各坡度下间作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单作的玉米产量,5°~15°间作地的玉米产量分别为7 426.3,7 280.3和6 802.5kg/hm2,比单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35%,0.92%和0.89%,且间作地的苜蓿产量达到了当地单产水平,表明在渭北旱塬区玉米-苜蓿间作措施是可行的。

    •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模型

      2013(4):233-236,241.

      摘要 (1390) HTML (0) PDF 590.76 K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急需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对工程效果进行评价。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京津风沙源区的特殊情况,建立了一套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体系,同时采用改进的特尔菲法,分析比较了两组专家打分的均值和标准差,引入权衡系数a,能够根据不同的评价角度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值,建立了适于京津风沙源区的生态环境质量遥感评价模型。该模型对研究区的综合评价得分值为4.13,符合该区域的实际情况,而采用传统的荒漠化遥感定量模型评价时,结果为轻度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为28%,中度荒漠化面积所占比例为35%,夸大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

    • 粤东凤凰山茶区土壤镉赋存形态特征及茶叶有效性

      2013(4):237-241.

      摘要 (1443) HTML (0) PDF 496.44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粤东凤凰山茶区12个大型茶园土壤和茶叶进行采样,采用连续提取法将茶园土壤Cd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探讨了茶园土壤Cd的5种化学形态组成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Cd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1)茶区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受到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土壤中Cd的5种化学形态分布的规律为:残渣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束缚态;茶区土壤可交换态Cd和残渣态Cd与土壤中的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关系,而有机结合态Cd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氧化物结合态Cd和有机束缚态Cd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可交换态Cd和残渣态Cd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茶叶中Cd含量在0.30~0.98mg/kg,平均含量为0.65mg/kg;茶叶中的Cd含量与土壤中可交换态Cd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通过调节茶园土壤pH值,影响土壤中Cd的化学形态分布,最终达到降低茶叶中Cd含量,提高茶叶品质的目的。

    • 黑河流域1960-2009年平均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2013(4):242-247,252.

      摘要 (1254) HTML (0) PDF 1.17 M (1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黑河流域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逐月、逐年的风速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DW)及相关分析法对黑河流域平均风速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a来黑河流域年平均风速呈减小趋势,其变化趋势指标β值为-0.01;春、夏、秋、冬季平均风速均表现为下降趋势,β值分别为-0.012,-0.011,-0.007和-0.008。年代际变化在60-70年代为正距平,80年代以后为负距平。年内变化表现为偏双峰型,第1峰值远大于第2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11月。空间变化上,上游山区年平均风速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01m/s;中游和下游均表现为下降趋势,降幅在0.005~0.029m/s,同时在不同季节空间差异明显。年平均风速突变发生在1985年左右,春、夏、秋、冬季突变分别出现在1986,1984,1983和1985年。年、春季风速下降与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最高气温以及潜在蒸散有关,夏、秋季平均最高气温的影响变小,而冬季仅有潜在蒸散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风速下降是造成黑河流域冬季潜在蒸散量减小的主要因素。

    • 汶川震区震后土体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2013(4):248-252.

      摘要 (1011) HTML (0) PDF 686.08 K (14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汶川地震对土体产生强烈扰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特征,影响到流域产流过程,其中土体入渗特征是导致产流变化的基本因素。选择强震区都江堰龙溪河流域为典型研究区,采用双环法进行野外原位土体入渗试验,得出了泥石流流域不同类型土体的入渗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土体的最终稳定入渗率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0.32mm/min)>草地(0.30mm/min)>耕地(0.28mm/min)>泥石流堆积体(0.19mm/min)>滑坡体(0.17mm/min)>裸地(滑坡后壁)(0.07mm/min);(2)研究区土体的稳定入渗率与孔隙度呈幂指数的正相关关系(R=0.95);前期含水率和细颗粒含量对林地、草地、耕地等土体入渗率的影响不明显,但滑坡体、泥石流堆积体、裸地等土体的稳定入渗率与细颗粒含量之间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细颗粒含量对土体入渗的影响远小于由根系及其腐烂空洞的影响,从而导致根系发育土体内的细颗粒含量对土体入渗影响不大。此外,土体表面结皮能显著降低研究区土体的入渗性能。

    • 冻结温度对植被混凝土生态基材冻胀特性的影响

      2013(4):253-256.

      摘要 (1557) HTML (0) PDF 459.71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高寒气候条件下,因工程扰动造成的众多岩石裸露边坡亟待生态修复的现状,选取植被混凝土这一典型人造复合生态基材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冻结温度变化对其冻胀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混凝土作为弹塑性材料,在试验设定的负温环境中均将产生冻胀现象,其冻胀历时随冻结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而冻胀率随冻结温度的降低呈极为显著的线性减小趋势;同一冻结温度条件与冻胀变形稳定时,在植被混凝土中将形成近似稳定的温度场,且试样中的温度降低幅度随着植被混凝土与冷源距离的增大逐步减弱;冻结温度场将明显改变水分在植被混凝土内的分布状况,冻结温度越低越不利于试样中水分的自由迁移。

    • 基于ArcEngine的土壤侵蚀抽样调查单元的底图制作

      2013(4):257-259,263.

      摘要 (1486) HTML (0) PDF 458.49 K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普查是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主要目标之一,为获得野外调查单元数据,需充分利用密度抽样方法和大量的野外调查单元底图以辅助野外调查,并采用空间分析方法从已获取的调查数据中计算各侵蚀因子。但我国幅员辽阔,土壤侵蚀范围广,抽样调查点的数量也随之增大,制图过程中数据量大,制图流程较为繁杂。运用C#语言、Visual Studio 2008开发工具和ArcEngine组件式二次开发实现了土壤侵蚀抽样调查单元底图的自动制图。详细介绍了自动制图过程中各部分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思路。通过编程实现地图数据的自动裁剪,计算与分类,地图排版以及打印输出,极大减轻了制图工作量。

    • 番茄种植地土壤水分传感器最佳埋设深度试验

      2013(4):260-263.

      摘要 (1689) HTML (0) PDF 469.46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土壤含水率从而指导灌溉,对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番茄种植中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最佳的水分条件以及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最佳埋设位置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开花坐果期土壤含水率下限控制在60%的田间持水率,结果盛期土壤含水率下限控制在75%的田间持水率是番茄生长的最优水分条件;同时,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能很好地代表计划湿润层内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开花坐果期和盛果期R2分别达到0.95和0.85以上),把土壤水分传感器埋设于此土层深度比较合理。

    • 砾石覆盖度测量方法研究

      2013(4):264-267,270.

      摘要 (1130) HTML (0) PDF 724.63 K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地表砾石是各种水文和侵蚀等过程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恶化的一个标志;反过来这些砾石也影响到侵蚀的各个过程。分别利用视点框架法和照相法对不同粒径样本下(2~6mm,6~20mm,20~60mm)的砾石覆盖度进行了测量,对比分析了不同砾石覆盖度测量方法对其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测量方法观测砾石覆盖度均能达到一定精度,视点框架法测量的砾石覆盖度相对误差变化范围为-7.84%~80.86%,平均相对误差为15.69%,照相法测量的砾石覆盖度相对误差变化范围为-48.35%~9.89%,平均相对误差为-11.69%。随着砾石覆盖度的增加,视点框架法测量的相对误差绝对值表现为减小。视点框架法测量的最大相对误差均值的绝对值随着抽样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当抽样次数达到约30,相对误差减小的趋势减缓。

    • 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对气温和降水的时滞相关分析

      2013(4):268-270.

      摘要 (1252) HTML (0) PDF 859.76 K (15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汉江流域主要类型植被覆盖变化及与主要气候要素的相关程度时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汉江流域植被覆盖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特点。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影响较大。(2)NDVI与气温的相关程度较与降水强,农耕区植被对气温和降水的依赖性较弱。(3)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滞后时间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

    • 柴河小流域表层土壤盐分的分布特征

      2013(4):271-274.

      摘要 (1193) HTML (0) PDF 352.00 K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GPS定位系统,于2011年10月在柴河小流域采集表层土样50个,结合传统统计学方法和ArcGIS地统计学法分析了柴河小流域表层土壤盐分及钙镁离子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盐分及水溶性钙镁离子呈对数正态分布;柴河流域表层土壤盐分与水溶性钙镁离子、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柴河小流域高程南高北低的趋势,土壤盐分和土壤钙离子在低洼处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迁移性。

    • 含水率对不同加筋方式黄土强度的影响

      2013(4):275-278.

      摘要 (1143) HTML (0) PDF 503.03 K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静三轴剪切试验,探讨了3种不同加筋方式和5种不同含水率作用下加筋黄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中布筋能大幅度降低含水率变化对土体强度的影响;含水率相同时试样强度随加筋层数、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围压相同、加筋层数相同的试样强度随含水率的增大而明显减小,表明加筋黄土强度具有水敏感性,加筋黄土的水敏感性随加筋层数的增加有增强趋势;在一定含水率范围内,加筋土莫尔-库伦强度指标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呈线性减小,内摩擦角的下降比黏聚力的下降更明显,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加筋黄土抗剪强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式,拟合关系较好。

    • 重金属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与分配

      2013(4):279-283.

      摘要 (1552) HTML (0) PDF 558.47 K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分配特征,于2011年夏季采集了大庆市龙凤湿地土壤、水、芦苇、鱼等4种样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Cu,Cd,Zn,Pb,As和Hg这6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水平,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彼此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龙凤湿地环境质量状况良好,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松嫩平原的平均值,水体环境质量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级标准;湿地中生存的动、植物对重金属的累积情况各不相同,鱼体重金属的富集情况为:Zn>Cd>Cu>As>Hg>Pb,而芦苇重金属的富集情况则为:Cd>Hg>Zn>Cu>As>Pb。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植物、鱼体重金属含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水、植物、鱼三者之间虽然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 张掖市龙首山红砂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研究

      2013(4):284-288.

      摘要 (1210) HTML (0) PDF 369.42 K (11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张掖市龙首山天然红砂分布区的红砂种群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根据年龄大小结构图和存活曲线以及静态生命表分析了红砂种群动态,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分布中的K值,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数I,Cassie指标CA和聚块性指标(m*/m)6个分布指数对格局类型进行了判断,并根据双向轨迹方差法分析了种群格局规模。结果表明,红砂种群的自然更新状况良好,各龄级苗木均有分布。种群的年龄结构接近于增长型,表现为中龄级(10cm<d≤30cm)丰富;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Ⅰ型,种群目前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种群的聚集强度为0.831 8,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种群有两种空间格局规模,分别为4m×4m和8m×8m。

    • 历史时期以来汉江上游洪涝灾害研究

      2013(4):289-294.

      摘要 (1177) HTML (0) PDF 820.20 K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汉江上游历史时期以来(208BC-2010AD)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最小二乘法、小波分析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对该区域洪涝灾害等级、时间(阶段、季节、周期等)和空间变化规律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2 220a间,汉江上游共发生洪涝灾害336次,平均6.6a发生1次,集中发生在夏秋季节(5-9月份)。该区域洪涝灾害划分为轻度洪灾、中度洪灾、重度洪灾和特大洪灾,分别占洪涝灾害总数的24.7%,29.5%,40.5%和5.3%。小波分析显示各级洪灾分别存在2~5a,38~40a,120a,160a的周期。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变化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清代道光年间前期、清代光绪年间和民国后期至20世纪末为洪涝灾害多发期。洪涝灾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以安康盆地为中心向南、向北、向东、向西递减,存在两个高频中心和两个低频中心。大气环流异常,特殊地形条件,河流本身的水系特征,河道的弯曲程度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造成该区域洪涝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 汉江上游郧县庹家洲河段全新世古洪水研究

      2013(4):295-301.

      摘要 (1434) HTML (0) PDF 1.02 M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汉江上游的实地调查,在湖北省郧县庹家洲段发现了含有4期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典型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粒度、磁化率和烧失量等指标的测定,判定为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SWD),记录了汉江上游4期古洪水事件。通过地层对比、OSL断代等方法,确定这4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 600-12 400aB.P.,4 200-4 000aB.P.,3 200-2 800aB.P.和东汉时期1 900-1 800aB.P.。然后利用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了洪峰水位,并选择合适的水文参数,采用比降法水文模型推算出了这4期特大古洪水洪峰流量。同时,根据相同的方法,推算了剖面附近1983,2005和2010年洪痕对应的洪峰流量,与实测流量相比,误差在1.99%~4.21%,说明计算古洪水洪峰流量的水文参数选择与计算结果是合理的,而且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也符合洪峰流量与流域面积关系。

    • 水情波动下2006-2011年塔里木河下游植被变化研究

      2013(4):302-306.

      摘要 (1280) HTML (0) PDF 369.86 K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开都-孔雀河来水量的减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量自2006年开始锐减,之后连续枯水3a,直至2010年来自上游的输水水头才重新到达塔河下游台特玛湖处。采用2006-2011年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塔里木河下游区域进行了植被分类和覆盖度信息提取;在连续植被变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研究了水情波动影响下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植被时空变化格局,探讨了形成植被变化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06-2011年植被覆盖面积总体上呈现先下降再升高的现象,其中灌木林地变化最为显著;2011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总体高于2006年,大部分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呈缓慢增加趋势,覆盖度显著增加区域面积占2011年植被覆盖面积6.3%;生态输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长与恢复的主导因素,大范围的植被恢复的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水位的显著抬升,而地下水位的升降主要依赖于生态输水量的变化。

    • 城市不同植物群落在小尺度范围内降温增湿效应的时空变化

      2013(4):307-311.

      摘要 (1274) HTML (0) PDF 518.34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中植物群落的降温增湿作用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途径。选择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的乔木林、灌木丛和草坪为研究对象,对3者在小尺度范围内调节城市小气候的效应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的降温效应最明显出现在20:00(-4.00℃),最弱是在10:00(-1.68℃);灌木丛降温效应最明显出现在8:00(-2.95℃),最弱是在12:00(-0.27℃);草坪影响下的降温效应最明显出现在20:00(-2.31℃),最弱是在10:00(0.38℃);(2)上午时段灌木丛的降温效应明显,灌木丛和草坪增湿效应明显;下午时段草坪降温效应变化幅度大,乔木林在下午时段增湿效应的变化幅度大;(3)乔木林、灌木丛和草坪的降温效应和增湿效应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少,温度差值和相对湿度差值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 山西省临汾市虚拟水动态变化研究与预测

      2013(4):312-316.

      摘要 (1116) HTML (0) PDF 732.70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居民消费商品实际数量,对山西省临汾市虚拟水消费量进行了计算,并对研究区1985-2010年虚拟水消费量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使用回归曲线拟合预测,得出2015年以及2020年的虚拟水消费量。结果显示,临汾市虚拟水消费量在2010年高达6.39×109 m3,人均虚拟水消费量为1 479.27m3。1985-2010年临汾市的虚拟水消费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个县域中只有蒲县和大宁县的虚拟水消费量年均增长量为负;空间分布状况为山区县虚拟水消费量年均增长较慢,平川县虚拟水消费量年均增长较快;在此基础上利用GM(1,1)模型对2015和2020年的人口数量进行预测,然后基于回归模型对2015和2020年的虚拟水消费量进行了预测,结果与2010年虚拟水消费量相比均增加的地区有临汾市、霍州市和隰县,与2010年消费量基本持平的有古县,其他县区预测结果均减少。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