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非硬化路面与原生地面侵蚀水动力参数对比研究

      2014(2):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1 CSTR:

      摘要 (1131) HTML (0) PDF 383.41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非硬化路面是神府煤田重要的侵蚀单元,其侵蚀过程和方式与原生地面存在一定差别。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比分析了非硬化路面和原生地面水沙响应的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1)非硬化路面径流主要为过渡流,原生地面主要为层流,且均为缓流; (2)非硬化路面水流流速、剪切力、佛汝德数、雷诺数、功率大于原生地面,曼宁系数、达西系数小于原生地面; (3)非硬化路面水力参数随坡度、雨强变化趋势与原生地面不完全一致; (4)非硬化路面产沙量随径流量增大,原生地面产沙量为非硬化路面的0.8%~14%; (5)非硬化路面侵蚀模数对水动力参数响应紧密程度表现为:径流总动能> 平均水流功率> 平均水流剪切力。

    • 南方红壤侵蚀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研究

      2014(2):7-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2 CSTR:

      摘要 (886) HTML (0) PDF 529.74 K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降雨侵蚀力、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5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功能,评价了南方红壤侵蚀区朱溪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结果表明:(1)流域内土壤侵蚀以敏感级别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55.96%;其次为轻度敏感,占38.62%;高度敏感和不敏感分布较小,分别占4.22%和1.20%;而极敏感区面积极小,仅占0.001%; (2)流域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都以轻度敏感和敏感占绝对比例,不敏感和高度敏感比例很小,极敏感区都分布在中部,但东部敏感性总体上高于中部和西部; (3)土壤侵蚀敏感性与土壤侵蚀现状在空间分布上总体吻合度不高,土壤侵蚀敏感性以敏感级别比例最大,而土壤侵蚀强度却以微度侵蚀为主,其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 赣榆县夹谷山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4(2):11-14,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3 CSTR:

      摘要 (745) HTML (0) PDF 307.29 K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夹谷山径流小区作为研究区域,以花岗片麻岩砾质砂壤土作为试验土壤,分析了近20 a来6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侵蚀产沙特性,研究了坡面侵蚀产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年侵蚀产沙量均随年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梯田水保效益显著; (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年产沙量具有显著差异性,对产沙量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顺坡耕作区> 标准小区> 经济林区> 牧草区> 乔木用材林区> 梯田小区。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防止土壤流失最有效的是梯田,与之相反,顺坡耕作区水土流失量最大。(3)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侵蚀力均表现为幂函数关系,相关性较强,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 典型农耕区褐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及组成

      2014(2):15-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4 CSTR:

      摘要 (841) HTML (0) PDF 320.30 K (17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河北省典型农耕区褐土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组成特征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水稳性土壤团聚体随粒径的减小而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不规则W形分布趋势。藁城市和行唐县两地全土有机碳含量基本相当,分别为12.49和11.20 g/kg。土壤有机碳主要受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制约,藁城市和行唐县农耕区褐土优势团聚体(1000~250 μm和250~53 μm)中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为69.53%和82.71%。藁城市和行唐县<20 μm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分别为12.78和20.02 g/kg,可作为研究区褐土固碳的稳定性指标。红外光谱解析表明,研究区土壤团聚体有机碳以芳香碳(大团聚体57.35%;微团聚体67.69%)和多糖碳(大团聚体29.43%;微团聚体:25.2%)为主。气候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导致藁城市和行唐县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大团聚体有机碳中主要是脂肪碳、多糖碳等活性较高的碳,而稳定的芳香碳则趋向于被保护在微团聚体中。

    • 采煤沉陷复垦区重金属污染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2014(2):20-24,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5 CSTR:

      摘要 (857) HTML (0) PDF 359.04 K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淮南新庄孜矿采煤沉陷复垦区为研究区域,对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7种土壤酶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土壤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且7种土壤酶对重金属的敏感性不一致。采用因子分析技术提取主成分,建立了复合污染土壤总体酶活性评价指标,评价了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与通过灰色聚类法分析得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进行了比对分析,研究了采煤沉陷区土壤酶活性与重金属污染之间的赋存关系,进一步证明在采煤沉陷复垦区这一特殊土地利用条件下,采用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标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可行的。研究表明,土壤酶总体活性评价指标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价手段,为新庄孜采煤沉陷复垦区及相似矿区复垦地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 养护龄期对改良膨胀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的影响

      2014(2):25-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6 CSTR:

      摘要 (803) HTML (0) PDF 344.40 K (14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湖北省宜昌市某公路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掺量的石灰、水泥、粉煤灰、风化砂对膨胀土进行改良。在经过7,14和28 d标准条件养生后,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4种材料均能有效地提高改良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在最初的14 d内,水泥改良膨胀土的强度增长较为明显,后期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无侧限抗压强度增长速率较缓慢;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值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一直保持近似直线形的增长趋势;粉煤灰改良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亦随着养护龄期的增长而呈直线增长,但其值小于石灰改良膨胀土;养护龄期对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很小。

    • 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

      2014(2):30-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7 CSTR:

      摘要 (944) HTML (0) PDF 252.25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研究样地土壤样品的采集和测试,对比分析了不同恢复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有效元素和微生物含量,对红壤丘陵区不同恢复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地和封禁恢复地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与对照裸地相比均有明显增加,人工恢复地土壤有效营养元素含量高于原始裸地和封禁地。人工恢复地的脐橙模式的土壤饱和持水量、有效水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次之。综合分析认为,脐橙模式对改良土壤的效果最佳,又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推广;而封禁模式对改良土壤的效果较好,但缺乏经济效益。

    • 辽东半岛海岸侵蚀分布规律及其发育特征

      2014(2):34-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8 CSTR:

      摘要 (823) HTML (0) PDF 320.60 K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明辽东半岛海岸侵蚀的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结合海岸侵蚀的现场调查资料,对辽东半岛海岸蚀淤状况和侵蚀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东半岛海岸可划分为严重侵蚀、强侵蚀、侵蚀、微侵蚀、稳定共5种侵蚀等级。其中,沙质海岸侵蚀较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绥中和鲅鱼圈一带,基岩海岸侵蚀较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大连金石滩一带,粉沙淤泥质海岸侵蚀较重的区域分布在庄河一带。河流入海泥沙的减少是近年来辽东半岛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对辽东半岛海岸侵蚀起一定的控制作用。此外,人为采砂和不合理的海岸工程进一步加剧了局部海岸侵蚀的程度。

    • 不同覆膜方式对杨树林下土壤物理性状及呼吸速率的影响

      2014(2):38-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09 CSTR:

      摘要 (889) HTML (0) PDF 275.91 K (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白膜覆盖和黑膜覆盖对欧美I-107杨林下土壤0-40 cm土层的温度、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覆膜方式中,白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优于黑膜覆盖,而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无显著差异。0-20 cm土层白膜覆盖和黑膜覆盖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而土壤容重却明显降低,分别比对照降低15.44%和9.56%;此外,白膜覆盖的土壤呼吸速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黑膜覆盖显著低于对照。20-40 cm土层与0-20 cm土层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但两种覆膜方式与对照之间的差异均变小,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覆膜的影响作用减弱。说明白膜和黑膜覆盖均可明显改善表层土壤的物理性状,但黑膜覆盖明显抑制了土壤呼吸。在两种覆膜方式中,白膜覆盖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黑膜覆盖。

    • 金沙江流域典型森林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试验研究

      2014(2):43-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0 CSTR:

      摘要 (955) HTML (0) PDF 291.32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金沙江流域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土壤水文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容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土壤水分入渗受土壤容重的影响,随容重增加,稳渗率降低;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前120 min平均入渗速率介于0.78~2.42 mm/min之间,稳渗率介于0.10~0.53 mm/min之间;无论是平均入渗率还是稳渗率均表现为:华山松林地> 滇杨林地> 圣诞树林地> 水冬瓜林地> 荒坡地;土壤入渗的渗润阶段发生在0~5 min;渗漏阶段约发生在5~80 min;渗透阶段发生在80 min以后。采用Kostiakov模型拟合双环入渗法测得的入渗过程效果最佳,其次为Philip模型,而用Horton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差。

    • 香根草光合特性对水淹-干旱交替胁迫的响应

      2014(2):48-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1 CSTR:

      摘要 (1200) HTML (0) PDF 335.44 K (1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三峡水库消落带因水位的周期性变化,使其土壤含水量呈干湿交替变化,而大多数原有植物难以适应新的生境,导致生态系统严重破坏。利用盆栽法模拟其水淹条件,以30,60,90和120 d为周期进行水淹-干旱交替处理,研究了香根草当年实生幼苗在水淹与干旱交替胁迫下的光合特性及生理生态适应机制。结果表明,不同胁迫周期的水淹-干旱交替胁迫均显著影响香根草幼苗的生长及其光合生理特性。各组幼苗的株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态学指标均随时间变化呈不同幅度的升降变化。而不同组间的各项指标值均随交替周期的增大而减小。但无论何种变化,各处理组最终又都能逐渐恢复或趋于稳定状态,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因此,香根草对水淹和干旱均具有良好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可作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建设的重要植物种类。

    • 降雨入渗对黄土斜坡土体含水率时空分布特性的影响

      2014(2):53-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2 CSTR:

      摘要 (783) HTML (0) PDF 302.52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对降雨入渗引起黄土斜坡土体含水率的变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在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山选取了一个典型的黄土自然斜坡进行土体含水率和降雨联合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斜坡土体中的含水率对降雨入渗的响应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与空间上的差异性。当日降雨量达到10 mm或10 d累计降雨量达到70 mm时,降雨入渗对土体含水率的影响深度小于1.0 m;当日降雨量达到50 mm或10 d累计降雨量达到140 mm时,降雨入渗对土体含水率的影响深度小于2.0 m。同时,当小时降雨量达到10.4 mm时,降雨入渗至0.2 m的入渗速率为0.04 m/h,由0.2 m入渗至1.0 m的入渗速率为0.033 m/h,降雨入渗速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 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2014(2):57-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3 CSTR:

      摘要 (955) HTML (0) PDF 319.52 K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沙生植物园植被恢复30 a的10种植被类型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与流动沙地相比较,植被恢复后表层土壤容重降低了0.1~0.5 g/cm3,土壤总孔隙度提高了1%~10%,土壤颗粒组成虽然仍然呈现砂粒占绝对优势,但明显表现出细化的趋势,1~0.25 mm含量明显降低,其它粒级含量呈不同程度的升高。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差异显著,灌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优于草本和乔木,其中柠条较其它植物种类可更好地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 放牧干扰对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熵的影响

      2014(2):63-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4 CSTR:

      摘要 (931) HTML (0) PDF 340.48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岷江上游理县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地区人工刺槐林、人工杨柳林、草地和锥花小檗灌丛这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对4种植被下的土壤微生物量及呼吸熵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进行了研究。以距牧道距离远近的不同设置了3种放牧干扰强度处理,分别对各植被类型3种放牧干扰强度的土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随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呼吸熵值(qCO2)值随放牧压力的增加而增大(除灌丛中度干扰外),增加幅度为15.14%~100.54%,说明放牧干扰使微生物体的周转率加快,对SOC的利用率降低,释放的CO2增多,土壤碳保存率降低。

    • 东部沿海有咸区黏性原状土膜性能的试验研究

      2014(2):69-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5 CSTR:

      摘要 (731) HTML (0) PDF 251.50 K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验证黏性土的膜性能,进行了原状土的固结渗透试验。原状土样采自唐山市滨海有咸区地下65 m处。对原状土样的粒度组成、孔隙特征及黏土矿物含量进行了测试,并将原状土样压入环刀,饱和固结后,用10 g/L的盐水进行稳压渗透,定期监测出水流量及出水溶液的Cl-和Na+浓度。渗透试验结束,测试入流液及原状土表面溶液的浓度。试验结果显示,渗出液中N+和Cl-浓度同步缓慢增长,达到初始入渗溶液的浓度后仍呈增长趋势,试验结束时入渗液的浓度达初始值的1.1倍,原状土表面溶液浓度达初始值的1.5倍。这种浓差极化现象说明原状土具有一定的膜性能,但试验条件下原状土不能起到对盐分的截留作用。

    • 环青海湖区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碳密度特征

      2014(2):73-77,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6 CSTR:

      摘要 (782) HTML (0) PDF 387.81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环青海湖区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和有机碳含量的测定分析,确定了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碳密度特征。结果显示,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显著大于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的土壤容重。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特别是两者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极为显著(p<0.001)。在0-100 cm剖面上,中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重度退化的则呈现减少和先增加后减小的两种变化趋势。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密度跟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芨芨草群落土壤有机碳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中度和重度退化下该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7.35和2.92 kg/m2,占整个剖面有机碳密度的57.45%和63.06%;环青海湖区中度和重度退化芨芨草群落剖面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2.79和4.63 kg/m2

    • 苎麻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

      2014(2):78-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7 CSTR:

      摘要 (876) HTML (0) PDF 314.15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干、湿筛法研究了种植苎麻和花生对红壤旱地土壤团聚体及其特性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土壤团聚体及土壤理化性质与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花生地相比,苎麻地有机质、田间持水量、总孔隙度、沙粒分别升高了28.44%,10.06%,5.65%和53.13%,土壤容重、粉粒和黏粒则分别降低了7.20%,14.85%和34.95%,均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2)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稳定性指数(ASI)显著升高(p<0.01),苎麻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优于花生地; (3)两处理均以0.25~1 mm粒径团聚体保存几率最大,抗水蚀能力最强。(4)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与土壤有机质、沙粒含量、>1 mm的干团聚体、>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MWD以及ASI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粉粒、黏粒、<0.25 mm干团聚体、<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 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试验研究

      2014(2):83-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8 CSTR:

      摘要 (1462) HTML (0) PDF 216.74 K (17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动力弥散理论主要研究地下水可溶物质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和弥散运移规律,预测地下水污染的发展趋势。通过在包头市某厂区现场弥散试验所得的实测数据,利用标准曲线法进行了潜水含水层水动力弥散试验。测定结果表明,浅层含水层的纵向弥散度(aL)为1.19~1.28 cm,横向弥散度(aT)经验推断值为0.24~0.26 cm。研究结果可为厂区有效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 陕南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变

      2014(2):86-90,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19 CSTR:

      摘要 (732) HTML (0) PDF 665.33 K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生态安全、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2000-2010年SPORT-NDVI数据、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选取改进后的CASA模型,模拟了陕南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时间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均NPP均呈曲折上升趋势,各类土地利用类型NPP均值排列顺序为:林地> 灌丛> 草地> 耕地> 其它类型。年内变化表现为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NPP在每年的2月开始增长,同年7月达到峰值,11月开始明显减少,在次年的1月达到最小值。汉中市的西部、商洛市的东部和西部地区年均NPP增长比较明显,汉中市的中部以及安康市中部大部分地区年均NPP的增长量保持平稳,汉中市城固县与西乡县的交界处年均NPP值的减少比较明显,其它地区的年均NPP变化不明显。年内各月空间NPP的变化趋势与年际变化有一定的差别。

    • 栽培方式与土壤水分对黄瓜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2014(2):91-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0 CSTR:

      摘要 (871) HTML (0) PDF 259.63 K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津春四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日光温室(G),遮雨棚(S)﹞及土壤水分条件﹝土壤含水率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W1)和90%~100%(W2)﹞对黄瓜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水条件下,植株根冠比较大,但生物量、产量较低。耗水量随土壤含水率上升而增加,含水率较低的土壤有利于WUE提高幅度较大;日光温室内植株根冠比较小,生物量和产量高于遮雨棚; (2)较低的土壤含水率利于果实品质提高,其维生素C(Vc)、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遮雨棚内黄瓜营养品质优于日光温室内的黄瓜。

    • 侧柏林土壤呼吸速率对不同模拟降雨量的响应

      2014(2):95-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1 CSTR:

      摘要 (831) HTML (0) PDF 337.51 K (1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林龄的森林土壤呼吸速率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规律,选取北京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内的30年生和10年生侧柏林作为代表树种,进行了模拟降雨控制试验,并采用碱液吸收法,对5,10,20和50 mm降雨量及连续相同频率降雨条件下不同林龄侧柏林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林龄对侧柏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有显著差异(p<0.05)。30年生侧柏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总体上高于10年生侧柏林。与对照组相比5,10和20 mm降雨量对30年生侧柏林的土壤呼吸速率有促进作用,而50 mm降雨量及连续相同频率的降雨对30年生侧柏林土壤呼吸则产生抑制作用。10年生侧柏林与30年生侧柏林相比需水量较小,只有5 mm降雨量条件下对其土壤呼吸速率产生了促进作用,其余模拟降雨量均对其产生抑制作用。

    • 西藏樟木沟泥石流成因分析及综合评判

      2014(2):100-104,1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2 CSTR:

      摘要 (1046) HTML (0) PDF 334.61 K (13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樟木沟泥石流对西藏地区唯一的国家一类陆路通商口岸——樟木口岸具有较大威胁,为合理制定泥石流防治方案,在研究樟木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和动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分别采用数量化综合评判方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对该泥石流沟的易发程度进行了评价。综合评判结果显示,樟木沟为一条轻度易发泥石流沟,但有偏向中度易发泥石流的倾向。此外,对沟道断面清水流量的监测结果表明,樟木沟内常年流水是樟木镇松散层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对樟木滑坡群稳定性有不利影响。

    • 旷野风速对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

      2014(2):105-1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3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383.46 K (1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揭示旷野风速对农田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通过空间多点实地观测,利用传统统计分析、Surfer软件、地统计学等方法对3种风速(5.4,7.2和10.3 m/s)条件下的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旷野风速下主林带的背风面均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降风区;3种旷野风速下林网平均降低风速效能为26.1,23.3和25.7%,平均有效防护面积比为50.8%,41.7%和47.7%,林网的总体防护效能在风速为5.4 m/s时为最大,风速为7.2 m/s时为最小;3种不同旷野风速下林网风速空间变异函数均可以较好地拟合为球状模型,3种旷野风速下网格内风速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较小,均小于25%,林网内风速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旷野风速对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单一的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受林带结构及疏透度的影响较大。

    • 水氮耦合对滁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4(2):111-1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4 CSTR:

      摘要 (982) HTML (0) PDF 323.29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二因素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以盆栽试验方式研究了水、氮因子对滁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探讨了滁菊人工栽培适宜的水氮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滁菊花产量、叶片水提总黄酮和氯原酸含量、滁菊花水提总黄酮和氯原酸含量均有极显著影响,水氮间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氮肥因子对滁菊花产量、总黄酮含量、氯原酸含量的影响大于水分因子。当土壤水分水平为0.2841,氮肥水平为0.4037时,即田间持水量80%,氮肥用量0.257 g/kg时,滁菊花产量最高,达18.09 g/株;当土壤水分和氮肥用量均为-1.414水平时,即田间持水量50%,氮肥用量为0 g/kg时,滁菊花总黄酮含量和氯原酸含量最大。从滁菊花产量、品质角度综合考虑,滁菊生育前期水氮管理以中水中氮较为适宜,滁菊现蕾开花期以低水低氮较为适宜。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高速公路项目水土流失影响指数的应用研究

      2014(2):116-1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5 CSTR:

      摘要 (915) HTML (0) PDF 245.32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II)对106个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方案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评价,通过专家咨询法对9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专家意见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每个水土流失影响指标的权重。然后采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子。参照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结果,将高速公路类项目按照影响等级分为三类,即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大于0.387的属于重度影响类;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在0.258~0.387之间属于中度影响类;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小于0.258为轻度影响类。针对高速公路项目水土流失影响程度,主要从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水土保持工程等级,水土保持措施配置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 江苏省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评价

      2014(2):120-123,1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6 CSTR:

      摘要 (855) HTML (0) PDF 284.59 K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保持综合评价是水保技术方案及政策可行性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依据。从水土流失基本情况和水土保持防治效果两方面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利用因子加权求和法构建了评价模型。以江苏省近5 a典型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为研究实例,运用评价模型进行了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并针对不同水土保持类型区条件下的输变电项目进行了效益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丘陵区条件下的输变电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效益最大,其次为一般平原区,最后为平原沙土区;水土保持效益波动性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一般平原区> 丘陵山区> 平原沙土区。

    • 戈壁荒漠区风电场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014(2):124-1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7 CSTR:

      摘要 (802) HTML (0) PDF 226.15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酒泉市戈壁荒漠区的9个已建成的典型风电场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资料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了该项目的工程性质、占地面积、挖填方量及施工工艺等资料,应用水土流失影响指数计算、分析和评级方法,计算了戈壁荒漠区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建立了国内荒漠戈壁区风电场项目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众值范围。通过计算得出,戈壁荒漠区风电场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指数为0.3140。

    • 江苏省太湖地区畜禽业产排污测算

      2014(2):128-1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8 CSTR:

      摘要 (1225) HTML (0) PDF 334.53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太湖地区水环境保护为出发点,根据对江苏省太湖地区典型规模化养猪场不同饲养阶段生猪(妊娠母猪、育肥猪和保育猪)的产污监测试验,测算了3种猪粪尿污染物的含量和产污系数,并采用排泄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估算了2011年江苏省太湖地区畜禽粪便污染物排放量和水环境等标污染指数,并对污染物和污染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江苏省太湖地区畜禽养殖业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总量为2.19×105 t,常州市、苏州市、无锡市的水环境等标污染指数分别为11.54,5.70和6.10,各地区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存在差异。畜禽养殖业最主要的污染物来源是家禽和猪,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分别达到49.52%和44.47%,最主要的污染物是TP,其等标污染负荷比达到67.87%,P素污染应该引起重视。

    • 腐植酸-纤维素复合农林保水剂的制备及性能

      2014(2):134-1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29 CSTR:

      摘要 (767) HTML (0) PDF 316.73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改善现有农林保水剂制造成本高,使用周期短,实用性差的现状,利用腐殖酸(HA)和羧甲基纤维素(CMC)通过交联反应制得一种新型的农林保水剂(HA-CMC复合吸水树脂)。研究了各原料最佳配比并进行反应条件优化,随后通过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研究产物的物质组成特点和表面结构特征,并与已有的几种保水剂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制备该保水剂各材料最佳配比为CMC:MBA:HA:AM:KPS=1:0.015:0.2:6:0.2;产物中HA和CMC交联结果理想,产物表面结构符合一般高吸水材料的结构要求;在与其它4种保水剂的比较中证实:HA-CMC复合吸水树脂吸水能力明显优于其它3种保水剂,与表现最好的地津保水剂无显著性差异,其重复吸释水能力则远优于其它受试保水剂。

    • 基于GIS的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评价

      2014(2):139-141,1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0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561.06 K (12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GIS为支撑,选取整个广东省为研究区域,基于对自然界潜在水土流失强度的客观认识,综合考虑区域内坡度、坡长、土壤、降雨及地质等因子,通过空间叠加分析,对区域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进行了度量和评价,生成了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度分布图。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水土流失潜在危险分布区以无险、轻险型区为主,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平原区;重险型区域面积占该省面积的18.3%,主要分布在东部、南部、北部地势较高,降雨量较大的山丘区,区内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极易发生流失,是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域。

    •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因子的区域可持续性动态评估——以陕西省为例

      2014(2):142-1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1 CSTR:

      摘要 (766) HTML (0) PDF 302.83 K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足迹是评估区域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之一,已有研究多采用全国统一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测算。以陕西省为研究区,通过独立测算研究区各年份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对传统评估方法进行了改进。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省均衡因子、产量因子与全国统一因子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评价结果显示1995-2011年陕西省总体处于不可持续性状态,但所反映的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指数均比较稳定,分别在0.1389~0.4978 hm2/人和1.1703~2.6137之间,该结果较传统研究结果数值偏小,但更贴近区域现实。从全球生态问题谈判的有利角度出发,我国有必要建立一套符合国情和区域特色的生态足迹测算因子和方法。

    • 基于改进型TOPSIS模型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评价

      2014(2):147-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2 CSTR:

      摘要 (809) HTML (0) PDF 578.02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土地供需矛盾的重要举措。从土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产出效果,结合社会经济情况和区域地形条件5个方面,构建了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进行客观与主观的组合赋权,并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对临夏县北塬地区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排序。评价结果表明,土桥镇、先锋乡和河西乡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相对最高,莲花镇、北塬乡、安家坡乡、桥寺乡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次之,南塬乡和坡头乡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程度相对最低。从利用程度、经济和社会因素分析了造成各乡镇差异原因。

    • 渭河西安段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2014(2):152-156,1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3 CSTR:

      摘要 (743) HTML (0) PDF 370.79 K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Hg,Cd,Cr6+,Pb,As,Cu,Zn和Se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水质标准比较法、重金属污染指数法(HPI)对渭河西安段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采用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渭河西安段水体中Pb和Cd未检出,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渭河西安段水体中存在一定的Hg污染,其余重金属含量水平在Ⅰ-Ⅱ类标准范围内;渭河西安段水体HPI值为32.74,小于污染临界值100,说明其重金属污染尚处于可接受水平;研究涉及的重金属的非致癌和致癌健康风险均处于可接受水平,As引起的健康风险最大,其致癌健康风险值为8.50×10-5,接近可接受水平的上限(10-4),应引起环境管理部门的特别关注。

    •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2014(2):157-1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4 CSTR:

      摘要 (861) HTML (0) PDF 654.46 K (15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区生态安全评价对其环境保护和脱贫工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2001-201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依据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了由19项指标组成的生态安全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出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有3个明显阶段。研究区的生态安全指数首先呈现出缓慢下降(2001-2006年)至最低点(2007-2008年)之后,逐渐上升(2009-2011年)的U形趋势,表明研究区的生态安全状况经历了不断恶化之后又开始逐渐好转的过程。(2)生态安全的空间分异明显,具体可分为4类地区:彭阳、隆德和泾源县的生态安全状况优于其它地区且保持稳定;西吉和海原县的生态安全指数始终低于其它地区;原州区的生态安全状态逐渐好转,到2011年其生态安全指数(0.5282)仅次于彭阳县(0.6194);同心县生态安全状况不断恶化,但仍高于西吉县和海原县。

    • 渭北旱塬小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陕西省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

      2014(2):163-1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5 CSTR:

      摘要 (908) HTML (0) PDF 282.27 K (13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渭北旱塬秦庄沟流域为例,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结合ArcGIS技术,对地形因子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叠加并提取,采用地形分布指数(LDI)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类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坡度、高程、沟壑密度存在密切关系,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耕地优势分布主要在海拔900~1100 m,坡度为5°~25°,沟壑密度为0~4 km/km2的区域;在海拔800~1200 m,坡度为0°~15°,沟壑密度为0~2 km/km2和4~6 km/km2的区域是园地优势分布区;林地优势区主要在海拔1100~1250 m,坡度为15°~25°和>25°,沟壑密度为2~6 km/km2的区域;裸地的优势区在海拔800~1000 m和1100~1200 m,坡度为>25°,沟壑密度为4~8 km/km2的区域;居民点用地优势区在海拔900~1000 m,坡度为0°~5°,沟壑密度为0~2 km/km2的区域。

    • 煤矸石土壤砷污染相关性分析

      2014(2):168-171,1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6 CSTR:

      摘要 (972) HTML (0) PDF 286.77 K (15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内蒙古自治区某矿区周边土壤环境总砷含量、全磷、有机质、含水率等项目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壤总砷含量、有效砷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模拟研究区降水特点和降水量,采用淋溶试验装置,对由煤矸石和自然表层土壤组成的两组混合样品在不同pH值条件下砷的析出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效态砷与总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砷含量与pH值、全磷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与有机质和水解性氮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土壤有效态砷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pH值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混合土层中砷的淋出量随淋溶液pH值的增加呈降低趋势,pH值越低,砷淋出量越高。

    • 雅砻江官地水电站生态护坡工程初期土壤肥力状况

      2014(2):172-1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7 CSTR:

      摘要 (912) HTML (0) PDF 305.03 K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雅砻江官地水电站生态修复工程为例,对种植槽客土回填植草技术(ESS)和植被混凝土基材生态防护技术(CBS)在工程扰动区应用初期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研究。通过选取4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态恢复边坡样地及一块对照样地,对各样地的土壤肥力相关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应用土壤标准综合级别法分析了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4块修复边坡样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对照样地,同时土壤肥力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边坡,其中右岸植被混凝土边坡肥力最高。说明生态护坡技术可有效改善官地水电站工程扰动区的土壤环境,其中以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效益最为显著。

    • 海河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

      2014(2):177-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8 CSTR:

      摘要 (865) HTML (0) PDF 333.64 K (13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海河流域为例,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由于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存在一定缺陷,故选择两种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水质评价,并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对应分析法,将采样点与变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河流域水质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将基于改进AHP法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与对应分析法联用可以全面认识流域水质状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 (2)海河流域污染来源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水污染。

    • 侧柏植株体积、叶面积的量测及其与株高、冠幅的关系

      2014(2):182-185,1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39 CSTR:

      摘要 (1101) HTML (0) PDF 333.13 K (2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侧柏(Ptadtyctadus orientates)植株体积、叶面积的量测,及与株高、冠幅、叶面积指数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相关的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长方体、圆柱体体积的增大,实体体积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随冠幅的增大,实体体积、总叶面积分别呈线性(R=0.572)和开口向下的抛物线(R=0.450)规律变化。当冠幅73 cm,圆柱体侧面积0.546 m2,圆柱体横截面积0.329 m2时,总叶面积对应达最大值,分别为3581,3639,3523 cm2。随总叶面积的增大,叶体积、枝体积、实体体积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规律变化,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随叶体积的增大,叶面积指数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R=0.742)规律变化,叶体积338 cm3时,达最大值6.1。

    • 两种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的影响

      2014(2):186-1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0 CSTR:

      摘要 (845) HTML (0) PDF 323.26 K (1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两种退耕还林模式的桦木林地、苦竹林地和农耕地(对照)为对象,对各样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的季节性动态变化、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优势类群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游动放线菌属(Actinoplanes)、酵母菌(未定属)、木霉菌属(Trichoderma)这6类。两种退耕还林模式下土壤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存在差异,春、夏、秋三季均为苦竹林所占比例最大,冬季为桦木林最大。两种林地和农耕地土壤微生物优势类群数量季节性变化规律为微球菌和酵母菌在夏、冬季较大,春、秋季较少;芽孢杆菌在秋季最大,夏季最小;游动放线菌与木霉菌数量在四季中变化不大;链霉菌是夏季最高,冬季最少。各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的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微球菌、游动放线菌、木霉菌随土壤层的加深其数量逐渐降低,芽孢杆菌、链霉菌数量则随土壤层的加深而逐渐增加,酵母菌随土壤层的加深其数量减少,但趋势不明显。两种林地对各优势微生物类群数量的根际效应为:链霉菌和木霉菌的R/S值大于1,酵母菌的R/S值小于1,微球菌和游动放线菌在桦木林的R/S值大于1而在苦竹林小于1。在优势微生物类群和土壤酶之间,微球菌与转化酶,芽孢杆菌与纤维素酶,木霉和游动放线菌与过氧化氢酶,酵母与脲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 陕北黄土区缓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

      2014(2):192-196,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1 CSTR:

      摘要 (969) HTML (0) PDF 341.79 K (11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陕北黄土区坡面微地形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分析对近自然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对不同规模的缓台微地形土壤水分数据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面积大小不同的缓台土壤水分有着明显的差异,总体呈面积越大水分条件越好的趋势。(2)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60 cm土层深度呈现:小规模缓台(<100 m2)> 大规模缓台(>1000 m2)> 中规模缓台(100~1000 m2)的规律,并且随着土层的加深,缓台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有减小的趋势。(3)在大规模缓台的内部,土壤水分在纵坡向上的变异系数要高于横坡向。通过对大规模缓台内部0-60 cm土壤水分数据做地统计学分析,球状模型被选为最优的半方差理论模型。由克里格插值生成的土壤水分分布图表明,在缓台与其上部陡坎微地形连接处的土壤水分条件要优于缓台其它部位的水分条件。

    • 中国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动态评价

      2014(2):197-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2 CSTR:

      摘要 (895) HTML (0) PDF 395.04 K (13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界定土地利用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中国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1999-2008年中国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3935增加到0.5331,健康等级经历了"不健康-临界"状态的演变过程; (2)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压力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状态指数和响应指数呈现上升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年增长率、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地均GDP等是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等级提升的关键因素; (4) 2009-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14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等级达到"亚健康"。并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的一些具体措施。

    • 基于格网GIS的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2014(2):204-2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3 CSTR:

      摘要 (987) HTML (0) PDF 235.23 K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长顺县为研究区,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格网GIS技术,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10 m×10 m尺度下的格网化,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模型,分析获得了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数据。根据生态脆弱性指数(EVI)将喀斯特山区的草地资源生态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脆弱区的面积为36.32 km2,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脆弱区和极端脆弱区面积分别为28.09和24.99 km2,最后,轻度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面积分别为16.54和8.60 km2,所占比重较小。从总体上看,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喀斯特山区草地的生态脆弱性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频繁活动干扰的结果。

    • 流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2014(2):208-2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4 CSTR:

      摘要 (925) HTML (0) PDF 306.75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流域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成因,以潇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底泥中6种重金属(Cu,Zn,Cd,Cr,Pb,Ni)的含量,分析了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成因,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了潇河流域底泥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和危害指数。结果表明,正常淤积下,流域底泥重金属含量呈中上游流域高,下游流域低的趋势;非正常淤积下,如河道起伏不定,河流有新的污染物注入等,便会表现出下游高于上游的分布特征。就其成因来讲,流域底泥重金属含量受河流水质的影响较大,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得出水质参数与重金属分布的关系。对潇河流域表层底泥中重金属的复合污染状况评价结果为:Cd> Pb> Ni> Cu> Cr> Zn。

    • 鄱阳湖沙化地区不同下垫面土壤水分动态

      2014(2):213-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5 CSTR:

      摘要 (989) HTML (0) PDF 344.04 K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分状况是沙化防治,固沙植物选育,退化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的重要参考指标。基于野外实测数据对鄱阳湖典型沙化地区不同下垫面类型(7年生湿地松、4年生湿地松、草地、裸沙地)土壤水分(0-80 cm)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下垫面土壤平均体积含水量大小顺序依次为:4年生湿地松(5.22%)> 草地(4.88%)> 7年生湿地松(4.01%)> 裸沙地(2.95%)。(2)不同下垫面不同深度的土壤水分年内均表现为中等变异程度。其中,4年生湿地松变异程度最高,裸沙地最低。(3)不同时期,4种下垫面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变异系数在8月份最大,10-12月份次之,3-6月份最小;相对于裸沙地,除8和10月份外,有植被覆盖的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异程度较低。

    • >综合治理
    •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机制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2014(2):218-223,2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6 CSTR:

      摘要 (999) HTML (0) PDF 399.71 K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东北粮食主产区巴彦县为研究区,以3S技术为手段,运用Logistic模型识别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采用单因素指标法及通径分析法,探讨了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研究区粮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主要为坡度、土壤类型、地均GDP等8个敏感性因子,且每个驱动因子对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机制各不相同; (2)单一驱动因子指标分级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的改变,变化最大值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级间的改变,最小值为政策法规在2-3级间的改变; (3)复合因子对粮食产量主要表现为耕地资源变化驱动因子复合总效应每改变0.1,粮食产量的变化值约在950 kg/hm2。耕地资源变化的单因子及复合因子对粮食产量均产生较大影响,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应根据驱动因子的不同特征制定具体措施。

    • 盐渍化地区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土壤改良

      2014(2):224-2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7 CSTR:

      摘要 (995) HTML (0) PDF 352.68 K (16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盐渍化地区土地整理实践中土壤盐分含量高,养分含量少的特点,考虑隔盐材料(A)、隔盐层深度(B)和改良剂(C)三个因素,设计3因素3水平正交方案,对土壤进行改良试验,以便筛选出较好的改良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改良后土壤容重、pH值和含盐量下降明显,有效氮、有效磷、有机质的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有效钾含量略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养分含量明显改善,作物生物量和产量显著提高,且各指标均差异显著。经过综合平衡,确定A2B2C1为最佳改良方案,其中隔盐材料选取炉渣和玉米秸秆,隔盐层深度为60 cm,改良剂为有机肥。

    • 大渡河流域野牛沟泥石流堵河危险性预测

      2014(2):230-2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8 CSTR:

      摘要 (1274) HTML (0) PDF 263.77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野牛沟为大渡河流域中段具代表性的一条泥石流沟,其充足的物源储备和地形条件为泥石流的再次暴发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3种频率下野牛沟泥石流一次冲出固体物质方量、流量和扇形地的沟床条件3个方面的研究,对传统的堵河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并通过对野牛沟泥石流的研究对修正后的经验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P=1%(100年一遇泥石流)条件下,野牛沟发生泥石流会完全堵塞金汤河;P=2%时(50年一遇泥石流),可能会堵河或部分堵塞;P=5%时(20年一遇泥石流),野牛沟泥石流不会造成堵河。研究结果验证了修正后堵河公式在研究区域内的通用性,为泥石流灾害提前识别和预防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 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

      2014(2):234-2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49 CSTR:

      摘要 (811) HTML (0) PDF 331.29 K (13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环境或农业政策与农户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已经成为探讨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方法,通过构建决策模型(目标-方案-风险-决策模型, GPRD)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过程及其变化进行了探讨,并借助分层线性模型(HLM)软件,分析了研究区农户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兼业现象普遍,农业比较利益较低,作物种植以果树、土豆、玉米面积最大; (2)农户家庭特征及其地块与道路距离对研究区农户经济作物种植决策有重要的影响,粮食作物的种植决策主要受到地块自然条件的影响。

    • 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

      2014(2):240-244,2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0 CSTR:

      摘要 (936) HTML (0) PDF 365.43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陕西省2001-2010年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比重法,选取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层次18个指标对该省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指标的评价分值,评价了近10 a来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陕西省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符合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8%和21.5%,而土地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益却直线下降。

    • 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及防治途径

      2014(2):245-2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1 CSTR:

      摘要 (1025) HTML (0) PDF 286.51 K (15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岩溶地下水资源是西南岩溶山区最重要的生活生产用水来源,也是西南岩溶地区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分析西南岩溶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的基础上,对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及特点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污染源主要来自城市经济活动、工矿开采及"三废"排放、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4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岩溶地区地下水调查及定位监测;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水环境保护意识;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攻关等相应的防治与调控对策,认为防治岩溶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在于预防。

    • 宁夏地区气候暖干化与旱涝灾害趋势的关系

      2014(2):250-254,2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2 CSTR:

      摘要 (957) HTML (0) PDF 387.02 K (1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宁夏地区11个气象站点1961-2012年实测气象数据,利用趋势线法、Z指数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马尔科夫模型对宁夏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和旱涝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近52 a来宁夏地区气候经历了冷湿-暖湿-暖干的转变,气温呈显著波动上升趋势(0.36℃/10 a),远高于西部平均变暖率(0.2℃/10 a);降水呈波动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9.94 mm/10 a。(2)旱涝灾害发生频次与气温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20世纪60-80年代中期气温变化不明显,旱涝趋势稳定;80年代中期到2006年气温大幅上升,旱涝灾害同步增加;2006-2012年增温趋势有所减缓,旱涝灾害相应减少。(3)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对未来5 a的旱涝状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13-2017年该地区降水处于"正常"的概率较大。在气候暖干化的大背景下,未来宁夏地区旱涝灾害发生频率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 环京津贫困区耕地资源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基于保定市7个贫困县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4(2):255-2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3 CSTR:

      摘要 (728) HTML (0) PDF 387.69 K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环京津贫困区耕地面积变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用保定市7个贫困县的1997-2011年统计资料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采用聚类分析法对7县进行区域划分,然后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耕地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3个区域(山区、环京和近京区域)均显示耕地面积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山区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耕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而环京和近京区域两者关系均呈负相关关系;两者的关系在区域内部各县之间存在差异;区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也存在差异。耕地数量与农民收入的正负向关系及差异原因与农民的收入来源及收入结构关系密切,并与其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有关。

    • 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

      2014(2):262-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4 CSTR:

      摘要 (837) HTML (0) PDF 679.87 K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安全特别是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的研究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松嫩平原1980,2000,2010年TM影像为依据,利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对松嫩平原1980-2010年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风险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1)松嫩平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风险在空间上呈东北向西南递增的趋势。较低风险区比重最大,在50%以上。其次为中度风险区,低风险区,较高风险区,高风险区。(2) 1980-2000年,各风险区面积均减少并向较低风险区转化,生态环境压力有所缓解。而在2000-2010年,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均减少明显,向中、高风险转化趋势明显。(3) 2020-2050年预测结果表明,中度风险等级、较高风险等级、高风险等级均表现出逐步递增趋势,松嫩平原生态安全恶化趋势明显。

    • 基于NDVI-Albedo特征空间的沙漠化动态变化研究——以准格尔盆地南缘为例

      2014(2):267-27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5 CSTR:

      摘要 (854) HTML (0) PDF 690.04 K (2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沙漠化是干旱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也是干旱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子。以新疆农八师石河子垦区150团为研究区域,基于TM遥感影像,计算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反照率(Albedo)等指标,通过建立NDVI-Albedo特征空间,对研究区沙漠化的等级进行划分。将研究区的沙化土地分为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沙漠化土地,并通过地面调查验证,对其精度进行了评价。对2000,2005和2010年3期数据进行分类处理,并对这3期的沙漠化信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的分析精度满足研究要求;研究区通过10 a的发展变化,其沙漠化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 黄土高原中部降水梯度带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特征

      2014(2):272-2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6 CSTR:

      摘要 (804) HTML (0) PDF 628.08 K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植被生长的水分环境从东南向西北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定量分析各降水梯度带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对正确评价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一条垂直于降水梯度变化的样带,利用MODIS/NDVI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模型获取了研究区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斜率法和相关系数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在空间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降低,东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达82.6%,北部荒漠地区仅为38.6%; (2)由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该区11 a间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植被覆盖度值最高,为65.3%,与降水年际变化趋势一致; (3)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当年4-8月降雨量和气温影响,时间序列具有显著相关性。

    • 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林草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2014(2):276-2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7 CSTR:

      摘要 (879) HTML (0) PDF 292.60 K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宁夏地区中南部干旱区域气象资料、植被分布、水资源状况等为依据,估算了现有林、草地生长季的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并对降雨消耗性及径流消耗性林草地生态需水量进行了降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550 mm之间的隆德和泾原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能依靠降水得以满足,林草植被生长状况良好。(2)位于南部山区、年均降雨量在350 mm左右的彭阳县和原州区,降雨能够满足林、草地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需求,而适宜生态需水量不能得到满足。因此,该区域要合理考虑林草地种植结构。(3)年均降雨量在175~280 mm,位于中部干旱带的海原、盐池和同心县以及南部山区的西吉县降雨消耗性林、草地最小和适宜生态需水量均不能得到满足。该区域不宜于大面积发展林草业。

    • 水蚀风蚀交错带土壤-植被系统氮素空间变异特征

      2014(2):281-2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8 CSTR:

      摘要 (659) HTML (0) PDF 362.77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本氏针茅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沿坡面的分布,并从不同空间尺度研究了土壤-植物系统氮素的空间结构特征,以揭示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坡位的降低,草坡地植物生物量、植物氮含量和储量均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坡上部和坡中部相近,但均低于坡底部;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沿坡面呈先降低而后在坡底部迅速增加的变化趋势。这些变量的变异系数除硝态氮和铵态氮以坡中部最小外,均以坡底部最小,表明坡底部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分布最为均匀。各变量的最佳拟合模型在3个分析尺度上均保持一致,且随分析尺度的增加,块金常数、块金效应逐渐增大,样点间的空间依赖性逐渐减弱,空间相关性减弱。表明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坡地土壤-植物系统氮素在不同尺度上空间结构比较稳定,属中等或强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来源于结构性因素。

    • 新疆艾比湖地区土地沙漠化时空演变及其成因

      2014(2):287-2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59 CSTR:

      摘要 (933) HTML (0) PDF 341.96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RS和GIS技术,对1990-2010年艾比湖地区沙漠化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表明,艾比湖地区分布着大面积的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其东部和西岸地区。20 a间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减少,沙漠化土地面积从1990年的4426.49 km2减少到2010年的637.33 km2,减少了3789.16 km2。经历了强烈逆转-稳定发展-基本稳定3个阶段,1990-2001年沙漠化土地面积从4426.49 km2减少到3713.25 km2;2001-2007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保持基本不变,但沙漠化程度稍有加重;2007-2010年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略微增加,沙漠化程度在持续加深。近20 a来沙漠化转变尤为显著,气候变化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导致了研究区东部的沙漠化程度的加剧。

    • 基于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2014(2):293-2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0 CSTR:

      摘要 (793) HTML (0) PDF 380.89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徐州市1989-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等指标对江苏省徐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徐州市人均生态足迹由1989年的1.13 hm2上升到2008年的2.57 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89年的0.580 hm2下降到2008年的0.450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89年的0.550 hm2上升到2008年的2.100 hm2,表明徐州市土地集约化程度低。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人口进行预测,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生态足迹方法的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以生态赤字最小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设置了7个变量,制定了9个约束条件。根据模型求解优化方案,对徐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

    • 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

      2014(2):300-3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1 CSTR:

      摘要 (960) HTML (0) PDF 375.07 K (1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是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的重要途径。在江苏省水土流失现状综合调查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用ArcGIS等技术手段,科学合理地进行了新一轮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获得了江苏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成果图。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包括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35929 km2,占江苏省总面积34.96%。其中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面积21934 km2,占江苏省总面积21.32%,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面积13995 km2,占江苏省总面积13.64%。

    • 三江平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化配置研究

      2014(2):307-3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2 CSTR:

      摘要 (794) HTML (0) PDF 245.33 K (12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定性地分析了目前三江平原出现吊泵、局部超采等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基础上,利用水资源系统的多目标性,建立了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数学模型,并引入具备内在并行机制及全局搜索能力的并列选择遗传算法求解。以获得生活、生产和生态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将各个子目标折算为一个统一量——经济效益作为基准点。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的结合达到了水资源优化的目的。

    • 北京市3个区域油松枯落物保水功能对比分析

      2014(2):311-314,3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3 CSTR:

      摘要 (863) HTML (0) PDF 303.66 K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了北京密云水库、八达岭林场和十三陵林场油松林枯落物储量调查,研究了其枯落物持水特性,得到了3个区域油松林枯落物总储量、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量等水文特征参数。结果表明,油松枯落物总储量、最大持水量均表现为:八达岭林场> 十三陵林场> 密云水库上游,最大持水率、平均吸水率、有效拦蓄量均表现为:十三陵林场> 八达岭林场> 密云水库上游;3个区域油松林枯落物保水功能均比较差,尤其是密云水库;降雨量小于临界值时,八达岭林场油松林枯落物保水性能最好;降雨量大于临界值时,十三陵林场油松林枯落物保水性能最好。十三陵林场油松林枯落物保水功能优于其它两个区域。

    • 1998年以来金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定量分析

      2014(2):315-3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4 CSTR:

      摘要 (813) HTML (0) PDF 303.78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了浙江省金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通过建立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1998-2011年以来金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1年金华市环境与经济发展经历了初级协调发展类经济环境同步型(1998年)、中级协调发展类经济环境同步型(1999-2002年)、中级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2003年)、良好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2004-2011年)4个阶段。金华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逐年升高,但经济综合实力和环境承载力差距也有所增大。环境的滞后是影响金华市实现环境经济优质同步发展的主导因子。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分析

      2014(2):320-3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2.065 CSTR:

      摘要 (755) HTML (0) PDF 279.55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粮食生产是黄土高原地区的基本产业。对黄土高原典型区域粮食生产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巨大。从中低产田改造,气候和资源等方面分析了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潜力的途径。结果认为,应通过加强良种繁育,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推广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达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增产的目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