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不同施肥与耕作模式下紫色土坡地产流特征

      2014(3):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1 CSTR:

      摘要 (787) HTML (0) PDF 329.22 K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明确施肥与耕作对坡地产流特征的影响,以"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T0)、复合施用化肥与农家肥(T1)、单施化肥(T2)、单施化肥增加施肥量(T3)、单施化肥横坡垄作(T4)5种处理,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对紫色土坡地2008-2012年产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区产流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6月是产流降雨的峰值期,径流量与降雨量表现出相对一致的规律,产流量变化范围为9.57~100.36 mm,径流系数变化范围为0.05~0.19;不同处理年均径流量和年均径流系数依次表现为:T0 > T3 > T2 > T1 > T4,施肥处理比对照处理径流量减少25.90%~47.50%,T4比T2减少25.46%,年降雨量与年径流量呈幂函数关系;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处理间年径流系数、年径流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施肥、耕作和降雨是影响产流的主要因素。

    • 植被混凝土基材微生物活性对不同水泥含量的响应

      2014(3):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2 CSTR:

      摘要 (906) HTML (0) PDF 295.43 K (1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常用护坡草本生长下的植被混凝土基材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做为因子,对样地土壤生物活性指数(SBAI)做了综合计算,研究了不同水泥含量对植被混凝土基材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的添加会降低基材生物活性,低水泥浓度样地土壤生物活性指数相对较高;相同水泥含量梯度下,对照样地比狗牙根样地、紫花苜蓿样地的土壤生物活性指数低。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土壤生物的活性水平。

    • 黄土塬区小麦茎流速率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014(3):10-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3 CSTR:

      摘要 (976) HTML (0) PDF 361.21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Dynamax茎流测量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分别对黄土塬区小麦(陕麦150)拔节期和开花期的液流变化及其周围气象环境因子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1) 两个时期小麦茎流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为单峰型;液流启动时间分别为早晨7:00-8:00和6:00-7:00,在中午12:00-14:00左右达到各自峰值,其值大小分别为1.90和2.66 g/h(4月24日和25日,晴天,拔节期),3.39和2.96 g/h (5月18日和19日,晴天,开花期),21:00左右降到最低,夜间无明显液流;晴天茎流速率明显大于阴天。(2) 不同时期茎流速率日变化与环境因子日变化紧密相关。相关分析显示,影响小麦茎流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大气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其中,湿度与茎流速率负相关。

    • 地膜再利用对土壤水盐及油葵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4(3):14-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4 CSTR:

      摘要 (1353) HTML (0) PDF 502.45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推广地膜再利用栽培技术,在河套灌区以露地种植油葵为对照,在旧地膜覆盖的田地,在土壤顶凌期、返浆期和油葵种植前、油葵幼苗期分别测定了旧地膜覆盖带、旧地膜附近、旧地膜间0-1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土壤盐分,测定了旧地膜覆盖带、旧地膜间种植的油葵出苗及幼苗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地膜再利用提高了旧地膜覆盖田地耕层的土壤水分,降低旧地膜覆盖带耕层土壤盐分,提高旧地膜附近及旧地膜间耕层土壤盐分;地膜再利用对深层土壤水分、土壤盐分无显著影响。地膜再利用缩短了旧地膜覆盖带种植的油葵出苗天数,提高了油葵的出苗率及存活率,促进了油葵幼苗生长;但地膜再利用延长了旧地膜间种植的油葵出苗天数,降低了出苗率及存活率,抑制了幼苗生长。地膜再利用种植油葵时应将油葵种植在旧地膜带覆盖带上,不应种植在旧地膜之间。

    • 沙棘林退化对土壤性质及水土流失的影响

      2014(3):19-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5 CSTR:

      摘要 (988) HTML (0) PDF 339.13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辽宁省建平县有亚洲最大的人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林,对防治当地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原因,该区沙棘林呈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通过样地调查沙棘林的死亡程度,并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水土流失的测定,研究了沙棘林退化对土壤性状和水土流失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活立木数量的减少,土壤容重增加1.40%~7.31%,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分别降低7.81%~21.89%和9.33%~27.65%,说明沙棘林退化对土壤结构和养分产生显著的破坏作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表明,纯沙棘林地的水土流失较轻,侵蚀模数为539 t/(a·km2)。随着沙棘死亡率的提高,水土流失逐步加剧,入侵树种榆树纯林(Vlmus pumila)地达到1 526 t/(a·km2)。土壤性质的恶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剧,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进一步破坏,使沙棘死亡速度加快,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 西部黄土丘陵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

      2014(3):24-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6 CSTR:

      摘要 (902) HTML (0) PDF 360.85 K (1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定西市安家沟流域的大型径流观测场为依托,以2009-2011年天然降雨在不同土地利用条件下产流产沙特征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黄土高原西部黄土丘陵区降雨特征及其对坡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次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径流过程分别经历了产流、峰值、稳定、消减4个表征时刻,土壤侵蚀过程分别经历了发生、峰值、消减3个表征时刻。次降雨条件下,不同处理其径流总量、侵蚀总量排序均为:15°春小麦 > 10°春小麦 > 10°油松林 > 15°荒地 > 15°沙棘林 > 10°荒地 > 15°油松林 > 10°沙棘林。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得出,在10°,15°的坡度下,灌木林沙棘、乔木林油松分别具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应。所以结合试验地的气候和环境特点,10°坡面适宜种植沙棘林,15°坡面适宜退耕还林。

    • 黄土坡面细沟水流流型试验研究

      2014(3):28-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7 CSTR:

      摘要 (947) HTML (0) PDF 442.66 K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组合小区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黄土坡面细沟水流流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1) 细沟水流流型判别指标雷诺数随径流历时的变化,在不同雨强及不同坡度下皆表现为先增大随后转为较平稳的变化过程,皆可用幂函数方程描述; (2) 细沟水流平均雷诺数分别随雨强及坡度增大而增大,均可用对数方程很好地描述,随雨强及坡度的变化可用二元幂函数方程描述; (3) 细沟水流在不同雨强下几乎一直处于层流状态,两个最大雨强在产流开始9 min后变为过渡流,而在不同坡度下也一直处于层流状态,两个最大坡度在产流开始15 min后变为过渡流; (4) 在试验雨强及坡度条件下,一次降雨径流过程的细沟水流平均雷诺数变化范围为327~457,表明细沟水流流型在试验条件下大致处于层流状态。细沟水流雷诺数随流量的变化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 神府东胜煤田扰动与原生地面产流产沙规律对比研究

      2014(3):3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8 CSTR:

      摘要 (795) HTML (0) PDF 478.64 K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方法,对神府东胜煤田开发建设中原生和扰动地面的产流、产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扰动地面径流起始时间是原生地面的1.8~11.7倍,径流率比原生地面小5%~54.4%;初始径流含沙量是原生地面的1.1~5.8倍,径流含沙量是原生地面的1.2~6.3倍,产沙量是原生地面的2~12.7倍。由于扰动地面质地疏松,孔隙度大,入渗率大,与原生地面相比,一般在强降水条件下才产流并发生侵蚀。扰动地面临界抗剪力较小,侵蚀一旦发生,在相同降水条件下,更易发生侵蚀,且其侵蚀强度更大。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两种下垫面产沙量与水流剪切力呈线性相关。

    • 南小河沟流域不同措施处理下的水土流失规律

      2014(3):39-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09 CSTR:

      摘要 (1003) HTML (0) PDF 396.54 K (1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小河沟流域长期定位试验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10种不同措施处理下水土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变化规律并不一致。一般坡度越大,侵蚀量的增量越大。由于坡度越大,需要坡长越长才能和坡度较小的的坡面受水面积相等,这时即使因为坡度加大,入渗率减少,但实际入渗水量也有较大增加,即坡面水流的径流量并不会随着坡度的加大而无限的加大,20°为径流量临界坡度;采用水平阶整地的油松沙棘混交林地,植被覆盖度达到65%,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平均含沙量2.377 kg/m3,比裸地减少了57.77%以上;平均径流量0.121 m3,比裸地减少了19.74%以上;以生物措施为主进行水土保持治理的杨家沟小流域与原始生态环境下的董庄沟小流域相比较,2012年侵蚀模数减少了2 589.95 t/(km2·a)。

    • 中粉质壤土泥浆排水固结规律研究

      2014(3):44-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0 CSTR:

      摘要 (1252) HTML (0) PDF 588.92 K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泥浆的排水固结变化对水坠坝筑坝过程中坝体排水系统的合理布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将中粉质壤土以1:1,1.5:1和2:1的土水比制成泥浆,并将制得泥浆分别填充在高度为50,100,150和200 cm的聚乙烯波纹管中,对其排水量、上析水量、下渗水量和固结沉陷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土水比的泥浆,上述指标随着泥浆填充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泥浆填充高度,上述指标随着土水比的增大而减小。泥浆的排水量、固结沉陷量主要集中于前24 h,排水量最大可占总排水量的89.48%,固结沉陷量最大可占总固结沉陷量的93.24%。因此,在实际筑坝过程中土水比较小时,应注重坝体泥浆的前期排水,并加强表层排水;土水比较大,充填高度较小时,可考虑不布设坝体泥浆表层排水措施,而要加强下渗水的排水措施。

    • 岩溶地貌部位对土壤微生物丰度与酶活性的影响

      2014(3):50-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1 CSTR:

      摘要 (1045) HTML (0) PDF 461.32 K (13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丫吉岩溶试验场为研究区,单氨加氧酶的编码基因amoA的部分序列作为氨氧化细菌(AOB)指示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平板菌落计数法和土壤酶活性测定,探讨了岩溶地貌部位及土壤成因对微生物群落丰度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受岩溶地貌部位和土壤成因的影响,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总数在垭口、坡地、洼地呈增加的趋势,而氨氧化细菌丰度则呈现降低的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氨氧化细菌丰度与真菌数呈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而与蔗糖酶活性呈极其显著负相关。

    • 黄河三角洲长期人工刺槐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2014(3):55-6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2 CSTR:

      摘要 (1039) HTML (0) PDF 505.78 K (13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严重,是中国生态系统退化地带之一。为了探讨长期人工林对盐碱土壤改良效果,合理利用大面积滨海盐渍土,研究了刺槐纯林和刺槐混交林(刺槐×白蜡,刺槐×白榆,刺槐×臭椿)的林地土壤化学性质,以及不同化学指标间的相关性,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不同造林模式林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滨海盐碱地营造刺槐林能有效抑制土壤返盐退化,降低碱度,改良土壤肥力。混交林压碱排盐的效果要优于纯林。不同造林模式下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各指标呈现不同的垂直变化趋势,土壤交换性钙、镁未表现出"表聚"现象,有效磷、有效硫规律性变化不明显;各化学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酸碱度与全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存在显著性负相关,土壤有效硫与有效磷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改良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明显高于刺槐纯林,其中刺槐×白蜡混交林改良土壤肥力的综合效应最好,其次是刺槐×白榆和刺槐×臭椿。

    • 新疆策勒县新开垦农田地表蚀积变化

      2014(3):61-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3 CSTR:

      摘要 (963) HTML (0) PDF 892.45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插钎法结合气象数据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开垦年限分别为2和1 a农田地表进行风蚀风积观测,结果表明,沿主风向,防护林带前后0-3 H(树高)内表现为风积,林前风积量明显大于林后风积量,防护林带之间中部主要以风蚀为主。红枣幼苗旁种植的冬小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抵御红枣根部风蚀。未开垦的植被盖度3个不同的下垫面内,植被盖度和高度越大,其阻沙积沙能力越强。由于新开垦未种植裸荒地地表疏松无植被覆盖,表现出同阶段内最大的地表风蚀量。新开垦农田地表蚀积变化不仅与植被覆盖度、防护林结构、风速大小与风向紧密相关外,还与地表的微地形有关。

    •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累积量及其持水特性

      2014(3):69-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4 CSTR:

      摘要 (975) HTML (0) PDF 555.74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控制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对龙门山断裂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针叶林4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储量、持水量、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总储量大小顺序为:常绿针叶林(8.26 t/hm2)>落叶阔叶林(6.80 t/hm2)>针阔混交林(5.52 t/hm2)>常绿阔叶林(4.61 t/hm2),且未分解层累积量所占比例均小于半分解层。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分解程度凋落物的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均呈对数关系,其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研究区4种森林类型半分解层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均强于分解层,而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持水能力较强,其次是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最低。研究表明,在该区森林植被恢复和重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半分解层凋落物对水土保持的作用,且宜优选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模式进行森林植被恢复。

    • 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混播草地不同降雨年份土壤水分利用状况

      2014(3):75-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5 CSTR:

      摘要 (884) HTML (0) PDF 636.51 K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合理利用黄土丘陵区优良乡土草种,探索人工草地建设中乡土草种的最佳混播比例,选取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为研究材料,采用生态替代法,按照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行比设置了7种组合比例(即0:10,2:8,4:6,5:5,6:4,8:2和10:0),比较研究了丰水年(2011年,降雨量663.4 mm)与偏旱年(2012年,降雨量458.2 mm) 混播草地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年度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白羊草与达乌里胡枝子混播草地土壤水分消耗和补充与混播比例密切相关,但主要受年度降雨量及其季节分配的影响。在2011年,充沛的降雨可补充20-260 cm土层土壤水分,并弱化了不同混播比例和土层间土壤水分的时空差异。不同降雨量年份里,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在6:4与8:2两混播比例下的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较高。

    • 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构成及稳定性的影响

      2014(3):82-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6 CSTR:

      摘要 (979) HTML (0) PDF 561.60 K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是土壤肥力的基础。以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地区高寒草甸为对象,采用放牧控制试验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特征,以期阐明短期放牧对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牧能够增加土壤内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中牧时在0-10 cm土层,粒径>1 mm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对照,但在10-20 cm土层,粒径<1 m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于对照和其他放牧处理;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大,地下生物量也递增,在0-10 cm土层表现最为明显;中牧处理下土壤中真菌数量最大,而放线菌的数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 不同经营年限山核桃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效应

      2014(3):87-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7 CSTR:

      摘要 (962) HTML (0) PDF 445.96 K (14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常绿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核桃纯林过程中林地枯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的变化,利用相邻样地比较采样法,研究了山核桃-阔叶混交林0,5,10,20 a山核桃纯林的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结果表明,林地枯落物层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分别符合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0 a林地的枯落物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5,10,20 a的山核桃林地;随着经营年限的延长,林地枯落物层蓄积量、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呈下降的趋势,与0 a相比,分别下降了38.2%~54.6%,58.1%~69.7%,21.0%~33.2%;土壤容重、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毛管孔隙度及持水力等指标在不同经营年限山核桃林地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与0 a土壤的持水力(21 450.0 t/hm2)相比,经过不同年限的经营,持水力分别下降了10.6%~20.4%。总体上,山核桃-常绿阔叶混交林转变为山核桃纯林后,降低了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水文效应。

    • 长三角地区毛竹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

      2014(3):92-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8 CSTR:

      摘要 (1032) HTML (0) PDF 365.46 K (12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究毛竹林林冠截留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于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定位观测了毛竹林的林冠截留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子数据。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毛竹林的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和林冠截留率,分别占同期降雨总量的60.6%,6.7%和32.7%;林冠枝叶部分与树干部分的持水能力分别为0.82和0.1 mm;引入叶面积指数作为林冠特征并与林冠截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各月林冠截留总量随月平均叶面积指数的增加呈一定程度上增大的趋势,月平均林冠截留率随各月平均叶面积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各气象因子与毛竹林的林冠截留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为:降雨强度>降雨量>风速>空气温度>风向>空气湿度,各气象因子与毛竹林的林冠截留率的灰色关联度大小顺序依次为:空气温度>风向>降雨量>风速>降雨强度>空气湿度。

    • 不同地貌环境下喀斯特石漠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2014(3):97-1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19 CSTR:

      摘要 (1037) HTML (0) PDF 489.37 K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明不同地貌环境条件下喀斯特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异同特征,利用2008年SPOT影像数据(2.5 m分辨率),在3S技术支持下,定量研究了喀斯特盆地、山地和峡谷3类环境石漠化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结果表明: (1) 旱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天然草地、荒草地和裸岩地可能发生石漠化。其中:灌木林地最严重,为中度石漠化;疏林地、天然草地和荒草地可能发生强度及以下石漠化;旱地可发生各等级石漠化,裸岩地100%为强度及以上石漠化。(2)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石漠化发生率及强度存在差异。(3) 总体上,高原峡谷环境石漠化发生率最高,等级最强,盆地次之,山地最小。(4) 峡谷环境和盆地环境石漠化演变主要表现在强度升高上,喀斯特山地环境石漠化发生面积及强度都可能加大。

    • 太岳山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

      2014(3):102-10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0 CSTR:

      摘要 (950) HTML (0) PDF 592.94 K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定位试验结合室内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山西太岳山不同郁闭度油松人工林枯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结果表明:(1) 不同郁闭度林分枯落物储量变化范围为7.43~10.86 t/hm2,随郁闭度增加枯落物储量增加;最大持水率变化范围为276.54%~311.33%,最大持水深为8.02~14.34 mm,表现为(按郁闭度排序):0.7 > 0.6 > 0.8 > 0.5,郁闭度为0.7林分的枯落物持水效果最好;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对数关系(R>0.87),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明显幂函数关系(R>0.94)。(2) 不同郁闭度林分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36~1.49 g/cm3,总孔隙度均值变化范围为44.71%~48.75%,有效持水量变化范围为395.33~831.00 t/hm2,表现为(按郁闭度排序):0.6 > 0.7 > 0.5 > 0.8;稳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00~3.47 mm/min。

    • 天然针阔混交林下穿透降雨特征及其模拟

      2014(3):109-1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1 CSTR:

      摘要 (934) HTML (0) PDF 477.75 K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估天然针阔混交林的生态水文功能,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小陇山天然次生针阔混交林下穿透降雨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格局与降雨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共收集了总降雨量947.3 mm的29次降雨事件数据,总穿透雨量和穿透率分别为742.6 mm和0.783 9。结果表明,穿透雨量随大气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直线、对数函数和Mitscherlich模型均能很好地描述二者的相关关系。穿透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最终趋于稳定值,可应用对数模型和Mitscherlich模型模拟穿透率与降雨量的关系。穿透降雨变异系数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模型较好地描述。穿透降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度随降雨量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并逐渐趋于稳定。穿透率的空间分布形态在不同雨量级存在明显差别。

    • >水保监测
    • 基于遥感数据的城市空间扩张研究

      2014(3):116-1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2 CSTR:

      摘要 (748) HTML (0) PDF 700.84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市化是区域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进程,其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城市空间扩张。采用基于RULEGEN的决策树分类方法从Landsat ETM+影像中提取昆明市建设用地信息,应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和香农熵模型计算城市空间扩张的自由度和蔓延度。结果显示,在近8 a中,该市城市扩张呈现较高的自由性和蔓延性以及明显的各方位不均衡性;空间扩张的时段自由度和蔓延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城市发展趋于紧凑化。

    • 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估算

      2014(3):121-1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3 CSTR:

      摘要 (949) HTML (0) PDF 683.33 K (13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改进的CASA(carnegie ames stanford biosphere)模型,基于化肥、农膜、农地翻耕、农机运用4类主要碳排放,结合2010年相关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以县(区或市)为单元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及净碳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 (1) 研究区碳吸收总量约为6.44×106 t ,其中6,7,8月为碳吸收高值月,12,1,2,3月为碳吸收低值月。碳吸收量高于2.0×105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宝鸡市北部,咸阳市西部,渭南市中部和西南部。(2) 研究区碳排放总量约为1.41×106 t,农用化肥为主要碳排放源,约占89%。碳排放量超过6.00×104 t的县(区或市)分布在渭南市中部、咸阳市中部偏南。(3) 研究区净碳汇总量约为5.03×106 t,各县(区或市)净碳汇量均为正值。净碳汇总量超过2.00×104 t的县(区或市)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西北部。

    • 基于GIS的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价

      2014(3):126-1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4 CSTR:

      摘要 (955) HTML (0) PDF 671.64 K (11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洪灾风险评价是洪水灾害管理的基础。以洪灾频发的河南省为研究区,在综合分析洪水致灾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洪灾的危险性和承灾体的易损性两个角度出发,选取绝对高程、坡度、年均降水量、河网分布、人口密度和GDP密度6个指标构建了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价体系。借助ArcGIS平台空间分析和叠加功能,获得了河南省洪灾风险评价图。结果表明: (1) 河南省洪灾风险呈现明显地带性,总体来说从南到北逐渐降低; (2) 从行政区划上来看,信阳市大部分地区和驻马店中南部处于洪灾高风险区,三门峡、焦作、新乡、鹤壁和濮阳处于低风险区,其他地区皆处于中度风险区。

    • 基于GIS的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方法

      2014(3):130-1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5 CSTR:

      摘要 (701) HTML (0) PDF 994.74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江苏省水土保持区划是为了弥补全国水土保持3级区划在江苏省水土保持上的不足,从而更有效地开展水土保持管理。结合江苏省的特点构建江苏省区划的指标体系,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的要素指标进行降维,结合GIS软件绘制江苏省指标体系中自然、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4个要素分布图,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个要素的权重,在GIS软件中使用有条件栅格图像叠置法完成4个要素层的叠置,对叠置成果层的栅格图像进行数据的重分类,初步完成了江苏省水土保持的定量区划。该方法可提高水土保持区划的效率和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水土保持区划主观定性的不足。

    • 基于NDVI时间序列的近12年中国植被覆盖的单调趋势分析

      2014(3):135-14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6 CSTR:

      摘要 (841) HTML (0) PDF 871.43 K (1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9-2010年SPOT-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线性趋势和Kendall's τ趋势等方法对中国各年植被生长季起止时刻进行了确定,并得到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的单调性趋势。结果表明: (1) 1999-2010年中国植被覆盖呈明显增加趋势。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存在4 a的稳定增长期与1 a的突然下降期。(2) 中国生长季植被覆盖Kendall's τ趋势平均值为0.287 3,总体上呈持续改善趋势,持续性较高的改善区主要分布在105°E以东,30°-40°N之间的区域。(3) 中国植被覆盖受纬度地带性影响较为明显。纬度低,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则植被覆盖改善趋势明显,持续性强,反之改善趋势及持续性较低。黄三角和风沙区等生态脆弱区,长三角、珠三角与兰州市周边地区等经济快速发展区,植被覆盖退化严重。

    • 基于DEM的陕北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分形特征研究

      2014(3):141-1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7 CSTR:

      摘要 (944) HTML (0) PDF 552.75 K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分形理论与方法,结合陕北黄土高原1:5万DEM数据,通过河网分形维数和稳定性系数计算,研究了陕北黄土地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 陕北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分形结构复杂程度各异,表现出不同大小的水系分维值和稳定性系数,其中,黄土峁状、梁状丘陵沟壑区地貌结构最为复杂,分维值最大,稳定性系数最小。黄土残塬、黄土塬区分维值次之。黄土-风沙过渡区地形结构简单,地势相对平坦,分维值最低,稳定性程度最高。(2) 以分形参数作为定量化指标进行黄土地貌特征研究是可行的,DEM数据集是研究过程中的核心和基础。分形值所描述的分形特征与地貌类型、地质结构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此外,对分形几何的地学机理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 基于强度理论的单沟泥石流风险评估

      2014(3):145-1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8 CSTR:

      摘要 (770) HTML (0) PDF 555.02 K (12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红椿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计算和数据归一化处理的方法,提出强度指数的概念,对泥石流风险计算公式进行了拓展,使其可以表征泥石流规模及可能破坏能力。同时对不同降雨条件下的红椿沟泥石流风险进行了评估。研究表明,6 h降雨量达到198.4 mm及以上时红椿沟发生泥石流的概率为100%。日降雨量r=37.19 mm,泥石流风险低;r=64.34 mm,泥石流风险中;r=104.94 mm,泥石流风险高;r=282.74 mm,泥石流风险很高。

    • 离子交换树脂球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2014(3):150-1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29 CSTR:

      摘要 (940) HTML (0) PDF 493.45 K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传统的水质监测是以污染物质在水中的瞬时浓度来反映水质状况,耗时耗力。通过离子交换树脂球对西湖龙泓涧溪流中离子的持续吸附试验研究了树脂球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再生树脂球阴离子(NO3--N,PO43--P)的回收率最小值为95.91%,而且在不同处理下其回收率的差异性不显著(p=0.105>0.05);阳离子(NH4+)在低浓度时回收率超过100%,高浓度时约为90%,说明再生树脂球可用于水体中离子的吸附。各种离子的树脂球累积吸附量(RAQ)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R2=0.59,0.47,0.50,p<0.05),且NO3--N的RAQ和离子浓度与水体流量之积呈显著正相关(R2=0.46,p<0.05),初步表明树脂球可以用于水体中氮和磷尤其是NO3--N的监测。

    • 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2014(3):154-1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0 CSTR:

      摘要 (953) HTML (0) PDF 507.83 K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复合模糊评价模型,选用具有南京市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09年为现状年,对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WRCC)进行了评价,得出WRCC为0.365 4,表明南京市处于可承载的较低水平,已经接近不可承载的临界状态。通过灰色预测方法对南京市2020年的相关指标进行预测,再次利用复合模糊评价模型对南京市2020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WRCC为0.490 2,表明该市还处于可承载的范畴,比2009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有所提高。提高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策略包括: (1) 节约用水,减少人均用水量; (2) 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速率; (3) 调节用水结构,降低万元GDP耗水量; (4) 加强污水处理和中水利用的水平。

    • 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判定及变化分析

      2014(3):160-1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1 CSTR:

      摘要 (783) HTML (0) PDF 611.11 K (11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生态交错带变化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一定指示作用的原理,利用游动分割窗技术对宁夏盐池四儿滩湿地交错带进行判定,并结合样方植被调查、生物多样性指数、降雨量等因素分析了交错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游动分割窗技术适用于四儿滩湿地交错带判定,适宜窗口宽度为8个样方;2006-2013年的交错带判定结果发现,2007年湿地宽度最大,距湿地中心距离最远,健康状况最好。之后几年各项指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湿地健康状况逐年变差,其变差的原因是2008年高铁建设截断了湿地上游水源补给。因此,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尽量少破坏地表径流系统,以利于湿地长远发展。研究表明,在西北半干旱区湿地健康评价和退化研究中,通过交错带的变化来反映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是一种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 根系主要成分含量对根系固土效能的影响

      2014(3):166-17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2 CSTR:

      摘要 (952) HTML (0) PDF 602.34 K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中国北方两种常见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元宝枫(Acer truncatum),对这两种树0.2~6 mm直径的根系直径、根系抗拉强度、整根的根土复合体强度、根系3种主要成分含量(纤维素含量、半纤维素含量与木质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根系直径的增加,植物根系半纤维素含量增高,纤维素含量与木质素含量降低,从而植物的抗拉强度降低。植物根系抗拉强度与纤维素含量、木质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与半纤维素含量成负相关关系。因此,在排除根系结构影响的前提下,植物根系纤维素含量与木质素含量是导致不同植物种固土效果差异的直接原因。

    • 连云港市云台山宜林荒山立地质量分类及评价

      2014(3):171-1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3 CSTR:

      摘要 (1163) HTML (0) PDF 557.44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台山22个宜林荒山地段为研究对象,共选取了16个立地因子,将其分成宏观因子和微观因子分别进行立地质量分类及评价,最后再综合起来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2个地段最终分成5类。第1类主要特征为土层中上偏厚,宏观立地质量相对较好,土壤质量中等,包括2个地段;第2类为土层中上偏厚,宏观立地质量相对较好,土壤质量差,包括4个地段;第3类为土层中下偏薄,宏观立地质量相对一般,土壤质量中等,包括7个地段;第4类为土层中下偏薄,宏观立地质量相对一般,土壤质量差,包括7个地段;第5类主为土层非常薄,宏观立地质量很差,土壤质量中等,包括2个地段。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立地质量整体不高,今后绿化造林任务十分艰巨。

    • 半隐蔽式沙柳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

      2014(3):178-1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4 CSTR:

      摘要 (1170) HTML (0) PDF 461.28 K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毛乌素沙地15,25和 35 cm的3个高度,1 m×0.5 m,1 m×1 m,1 m×2 m,2 m×2 m,2 m×3 m 5种规格的半隐蔽格状沙柳沙障内近地表风沙流的活动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不同规格沙障的防风阻沙效益。结果表明,设置沙柳沙障后地表土壤中细粒物质含量明显增加;与裸沙丘相比,沙柳沙障内的相对输沙率明显减少。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认为毛乌素沙地适宜于当地铺设的沙柳沙障规格为2 m×2 m。

    • 基于滑动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水库年降雨量预测

      2014(3):181-18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5 CSTR:

      摘要 (920) HTML (0) PDF 493.97 K (16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判别灰色模型与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哪一个更适合于降雨量的预测,以山西省寿阳县蔡庄水库为研究对象,通过灰色模拟、无偏灰色模拟、滑动无偏灰色模拟3种模拟方法对研究区40 a的降雨量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3种方法的精确程度。选出最优方法,将精度最高的滑动无偏灰色模型辅以马尔科夫模型,形成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再与灰色模型作对比较,判断其精度。结果表明,灰色模型对于长期预测和波动性较大的数据列拟合效果较差,灰色马尔科夫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数据的波动性,模拟效果更好。因此,在改进灰色模型的基础上辅以马尔科夫模型,形成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发挥出灰色模型与马尔科夫模型各自的优点,达到了更好的模拟效果。

    • 基于GIS与Logistic模型的公路泥石流易发性分析

      2014(3):185-1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6 CSTR:

      摘要 (947) HTML (0) PDF 388.28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了泥石流形成与演化的物质条件、能量条件和环境条件。选取坡度、高程、坡面粗糙度、地层岩性、距断裂距离、地震烈度、土地利用类型作为泥石流易发性评价因子,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泥石流易发性分析模型。定量分析了G318川藏公路段泥石流易发性,结果表明,该公路全线大部分处于泥石流中高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与中易发区占总面积的78.61%,主要分布在大渡河、澜沧江、金沙江、怒江、帕隆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峡谷区段,这些地区在公路修复和规划重建中应做好泥石流的预测、预报及防治。

    • 盘塘水源地渗流井取水方式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2014(3):190-1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7 CSTR:

      摘要 (1059) HTML (0) PDF 495.17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了渗流井的结构和井流特征,通过引入等效渗透系数,构建"渗流-管流"耦合模型,建立了渗流井取水的数学模型。以陕西省神木县盘塘水源地为例,用地下水流三维有限差分法对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盘塘水源地渗流井开采方式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92 400 m3/d,枯水期允许开采量为56 200 m3/d。通过对比不同取水方式下的允许开采量,认为渗流井取水方式较管井、辐射井等取水方式具有出水量大,易管理等优势。在干旱半干旱的地区,渗流井具有明显优于其他取水结构的特点。

    • 微核技术在新立河水质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2014(3):195-1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8 CSTR:

      摘要 (816) HTML (0) PDF 197.33 K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解滨城区新立河水质的污染状况,选取水库出水闸、西谢庄桥、黄河2路桥、黄河5路桥、黄河8路桥、黄河12路桥、黄河15路桥及北外环路桥8个河段处为取样点,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各采样点进行了生物监测。调查了各河段样点的排污口数及水质表观特征,综合评价了新立河水质的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在污染最严重的黄河5路桥至黄河15桥河段污染指数均>3.50,该河段污染来源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污口数达调查河段的58.54%。排放污水为黑色,带有明显恶臭。利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监测结果与现场调查的水质表观污染状况基本吻合。综合分析表明,新立河水质污染较严重,且有导致生物染色体分裂异常现象,需加大力度进行治理。

    •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坡面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2014(3):198-20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39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272.91 K (14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在20°的坡面土槽上进行了3场降雨强度为60,90和105 mm/h的降雨。通过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每场降雨前后的坡面形态进行扫描,定量分析坡面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径流量及侵蚀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降雨强度增加对侵蚀量的影响大于对径流量的影响。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在降雨前后对坡面进行扫描,所得计算侵蚀量误差较小。3次计算误差分别为0.872%,9.349%和4.495%,计算误差均在10%以内。使用该仪器同时能够很直观地观察坡面侵蚀部位及破碎情况。使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能够快速、精确地计算出坡面侵蚀体积及侵蚀量,同时能够很直观地观测到侵蚀的空间分布。

    • 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物种选择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2014(3):201-2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0 CSTR:

      摘要 (1089) HTML (0) PDF 434.17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物种种类繁多,影响因素复杂,评价指标模糊性大,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现场试验、专家评估、文献调研等方法,基于模糊数学和多属性决策理论,建立了边坡生态防护物种评价的二级模糊多属性决策模型。以抗逆性、功能特性、培育特性和生长特性4个指标构建模型,并分别从4个指标出发详细划分第二层次指标,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对指标及指标相互间关联性进行了综合评估,以一级模糊多属性决策结果为基础再进行二级模糊多属性决策。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粤北某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工程,结果证明了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有效性和易操作性,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物种决策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 不同施肥方式对经果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2014(3):207-2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1 CSTR:

      摘要 (771) HTML (0) PDF 393.47 K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坡面荒芜旱地,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吉林省杏木小流域经果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单一和配合施肥方式,对比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 不同施肥方式对0-20 cm表层土壤有机质增加量不同,表现为:有机无机肥配施+秸秆还田(NPKOM) >有机肥+秸秆还田(OM) >单施有机肥(M) >秸秆还田(O) >对照(CK)。与对照(CK)相比,增幅分别为45%,37%,26%,10%。(2) 不同施肥方式可有效改善土壤通气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降低土壤容重,其中以秸秆还田(O)的效果最为明显,达到了显著水平(p=0.043)。(3) 土壤中全N,全P,全K动态变化不仅与各元素投入与产出量有关,同时与施肥方式以及各元素含量本底值密切相关,本底值越大,各元素增减幅度越大。配合施肥方式与单一施肥方式对比,对增加土壤中全N,全P含量效果更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养分投入量增加的缘故,并且全N,全P量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K含量均为降低,降低程度因施肥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

    •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修正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

      2014(3):211-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2 CSTR:

      摘要 (842) HTML (0) PDF 528.83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系统分析能值-生态足迹模型缺陷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人工投入指标,统一能值密度以及引入折能/折标系数对其进行了修正,并采用修正后的模型对江苏省南通市1996-2010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 (1) 1996-2010年间南通市人均生态足迹由0.65 hm2增长到0.90 hm2,主要是由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引起的; (2) 同期南通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1 hm2增长到0.81 hm2,这主要是由农、畜产品产量提高和水电开发力度加大引起的,而通过劳务和资金投入提高承载力的空间很大; (3) 1996-2010年南通市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可持续性评价指数也都在0.5以上,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进一步缩小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间的差距,应采取以下措施:引导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降耗,大力发展新能源;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继续提高农产品产量;重视人力资源的投入,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

    • >综合治理
    •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的风动力环境

      2014(3):218-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3 CSTR:

      摘要 (867) HTML (0) PDF 567.45 K (14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输沙势是衡量一个地区风沙活动强弱的重要参数。为了更好地了解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的沙粒运移状况,为沙尘暴预防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地表土壤湿度修订出每个月的临界起沙风速以替代以往的一个经验值,进而以塔中气象站所提供的2006-2012年风速和风向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塔中地区的输沙势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1) 起沙风风向主要分布在ENE,NE及E这3个方向上。(2) 输沙势主要集中在春夏季。春季年平均合成输沙势分别为71.3 VU,合成方向为31°;夏季年平均合成输沙势为59.7 VU,合成方向为70.7°;冬季最小,合成输沙势仅为1 VU。(3) 春、夏、秋、冬方向变率指数都相对较大,说明塔中地区的风况较为单一。(4) 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输沙势主要集中在ENE,NE及E这3个方向上。

    • 绿化屋面的水文水质特征分析

      2014(3):223-2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4 CSTR:

      摘要 (866) HTML (0) PDF 289.58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搭建绿化屋面装置,重点研究了绿化屋面的径流削减率、产流过程和出水水质3个方面。结果表明,绿化屋面的径流削减率符合一定的阶段性计算公式;绿化屋面产流过程中的径流总量、前期削减量和后期削减量三者与基质层高度呈现不同的线性相关性;绿化屋面能够有效降低雨水中的总氮浓度和COD浓度,但氨氮浓度和总磷浓度有所升高;最后,综合水文和水质两方面,建议绿化屋面基质层高度范围是10-20 cm。

    • 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

      2014(3):227-2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5 CSTR:

      摘要 (900) HTML (0) PDF 286.18 K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中生物结皮分布状况,根据放牧强度选取沙利(禁牧)、陶利(轻度放牧)和乌审召(正常放牧)3个试验点,分别调查了油蒿群落中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植被盖度、油蒿盖度、生物结皮盖度、凋落物盖度、生物结皮破碎度、生物结皮厚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中固定沙地生物结皮平均盖度为83.74%,半固定沙地生物结皮平均盖度为23.54%;油蒿群落中半固定沙地生物结皮绝大部分是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的藻结皮,而固定沙地苔藓和地衣结皮所占比例接近总盖度的1/2;半固定沙地大多数处于初期发育阶段的生物结皮受上层植被的影响更大;轻度放牧干扰对油蒿群落固定沙地生物结皮盖度和厚度的影响均不显著,而正常的放牧干扰会导致生物结皮盖度显著下降;半固定沙地生物结皮对放牧干扰的影响更为敏感,即使是轻微的放牧干扰,也会产生与正常放牧干扰相当的效果。

    • 辽宁省旱涝灾害与太阳黑子活动的相关性

      2014(3):231-2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6 CSTR:

      摘要 (951) HTML (0) PDF 679.77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辽宁省1956-2011年22个气象台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通过Z指数确定了该地区的旱涝等级及发生年份;采用频率分析法分析了太阳黑子极值年附近的旱涝特征;运用Morlet小波分析技术,对辽宁省近56 a来降水Z指数与太阳黑子的小波系数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1) 该地区近56 a中旱涝发生频率基本相等,旱涝情况整体趋势为由涝转旱,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旱灾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呈现干旱化现象。(2) 各年太阳黑子数与该地区的Z指数整体上呈负相关关系;该地区在太阳黑子峰值年或峰值年附近易出现旱年,在太阳黑子谷值年或谷值年附近易出现涝年。(3) 太阳黑子与Z指数在7~11 a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太阳黑子的活跃期对应降水偏少期,太阳黑子的低谷期对应降水丰沛期,说明太阳黑子的变化对辽宁省降水有较大的影响,未来几年处于太阳黑子的活跃期附近,为降水偏少期。

    • 桂西北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在不同筛分强度下团聚体的稳定性

      2014(3):236-2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7 CSTR:

      摘要 (640) HTML (0) PDF 495.05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AS 200筛分仪分析了不同有机碳含量下3种喀斯特典型土壤(红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的团聚体颗粒在不同筛分强度(1.5,2和2.5 mm振幅)的分级特征。结果显示,3种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从大到小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红壤(p<0.05)。随筛分强度由小到大,棕色石灰土和黑色石灰土的团聚体颗粒分级变化较小,红壤团聚体颗粒分级由大颗粒(>8, 8~5,5~2 mm)团聚体为主逐渐变为中间粒径颗粒(5~2,2~1 mm)。红壤团聚体结构最易被筛分过程破坏,其次是棕色石灰土,最后是黑色石灰土。研究表明石灰土团聚体机械稳定性强于红壤,且筛分强度直接影响团聚体分级结果。从团聚体聚合角度来看,喀斯特石灰土土壤稳定性较强。

    • 蚌埠市地表灰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2014(3):242-2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8 CSTR:

      摘要 (873) HTML (0) PDF 505.32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了安微省蚌埠市文教区、居民区、商业区、公园绿地区、工业区、交通区6个功能区的地表灰尘中重金属Zn,Cu,Pb,Cd,Mn的含量,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及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蚌埠市地表灰尘中Zn,Cu,Pb,Cd和Mn平均含量依次为:254.29,85.64,72.39,2.31和535.86 mg/kg,均高于安徽省土壤环境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d元素为偏重污染;Zn和Cu为偏中度污染;Pb为轻度污染;Mn处于清洁水平。所研究的6个功能区均属于偏中度污染。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元素污染最严重,在所有采样点均超出强生态危害水平,其他4种重金属元素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交通区、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属于很强生态危害程度,文教区和公园绿地区处于强生态危害水平。在去除重金属Cd以后,各功能区均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水平。总之,蚌埠市地表灰尘重金属的生态环境较好,但存在Cd元素的极强潜在生态危害。

    • 土壤冻结期湿度特征研究及其表层模拟

      2014(3):247-2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49 CSTR:

      摘要 (1046) HTML (0) PDF 773.59 K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EM50数据采集系统,在新疆天山北坡呼图壁县军塘湖河流域采集冻结期和融雪期土壤湿度、土壤温度数据,利用SPSS 19.0,Excel,Surfer 8等软件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制图。另外利用表层土壤温度模拟土壤湿度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湿度存在垂直分布规律:冻结期,在土壤层的10,32,48 cm处存在极小值;冻结期,土壤湿度日变化较小,融雪期,土壤湿度有显著变化,17:00-19:00时达到土壤湿度变化的峰值;利用表层土壤温度可以很好地模拟土壤湿度,在温度上升和下降阶段均有较好的模拟效果。

    • 晋西苹果与大豆间作系统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2014(3):252-2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0 CSTR:

      摘要 (959) HTML (0) PDF 448.90 K (12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晋西黄土区果农间作系统中土壤养分分布特征,选取研究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4,6和8年生苹果(Malus pumila)+大豆(Glycine max)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对间作系统土壤养分(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含量进行了定位、定量监测。结果表明: (1)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树龄苹果+大豆间作系统速效钾、速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全氮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再减少; (2) 在水平方向上,随着距树行距离的增加,4年生间作系统与6年生间作系统土壤养分总体上呈现"W"型分布,而在8年生间作系统中呈现"M"型分布(全氮除外),极值分别出现在距树行1.5,2.5,3.5 m处,且极大值点养分含量与极小值点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 (3) 随着树龄增长,果树与农作物的养分竞争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且在8年生间作系统中养分竞争最激烈。基于间作系统土壤养分特征,建议在田间施肥管理时,应以施氮肥为主,且随着树龄的增长应该适时增大复合界面的距离或停止复合经营。

    • 宁夏盐池县人工封育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

      2014(3):257-2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1 CSTR:

      摘要 (927) HTML (0) PDF 634.07 K (1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4个样地40个样方资料,应用二元属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对宁夏盐池人工封育区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1) Cody指数(βC),以及由群落相似性指数Jaccard指数(Cj)和Sorenson指数(Cs)得到的多样性指数(βCJβCS),在反映群落随时间梯度变化方面趋于一致,较好地反映了不同生境梯度上群落的差异。(2) 数量数据测度方法中,以相对盖度和重要值为指标的测度结果更为合理。(3) 根据数量数据Morisita-Horn 指数测度的结果,长期的封育不利于植物群落的演替,使群落更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 蚯蚓粪对杨树幼苗根系特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2014(3):262-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2 CSTR:

      摘要 (890) HTML (0) PDF 297.43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CF(单施化肥)、VC(蚯蚓粪)和VC+CF(蚯蚓粪和化肥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一年生欧美I-107杨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吸收面积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VC+CF处理显著提高了杨树幼苗的根系总根长、比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尖数,而根系直径却明显降低,其中根系总根长分别比CK,CF和VC处理提高161.70%,52.80%和14.79%;同时,VC+CF处理还显著提高了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和根、茎、叶干物质量以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并且使氮素利用率达到59.07%,分别比CF和VC处理提高57.35%和27.09%。此外,施肥对杨树幼苗地上部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根系。同VC+CF处理相比,VC处理对杨树苗根系形态特征、根系吸收面积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较小。综合分析认为,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杨树幼苗的根系特性改善和养分吸收作用效果最佳。

    • 淮南大通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

      2014(3):267-27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3 CSTR:

      摘要 (1003) HTML (0) PDF 271.60 K (16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淮南大通煤矿复垦区表层(0-10 cm)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量氮(SMBN)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耕地(油菜地、小麦地、蔬菜大棚)土壤有机碳、氮、磷等含量均高于林地,而土壤pH值则相反。土壤SMBC含量依次为:蔬菜大棚 > 油菜地 > 小麦地 > 林地 > 对照样,蔬菜大棚显著高于其他农业用地方式。土壤SMBN则为:蔬菜大棚 > 小麦地 > 油菜地 > 林地,林地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低于其他农业用地方式。林地土壤微生物商最高,表明在有机质积累的同时林地更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之间显著相关,进一步证实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可以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的敏感因子。

    • 焦作市城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变异特征及污染评价

      2014(3):271-2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4 CSTR:

      摘要 (847) HTML (0) PDF 638.94 K (14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揭示人类活动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在河南省焦作市3个城区采集了44个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了土壤表层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并采用地统计学方法对表层土壤样品Cr,Cu,Cd,Pb共4种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Cu,Cd,Pb的超标率分别为47.73%,0%,22.73%,0%,土壤Cr,Cd污染较为严重。3个城区Cr和Cd的分布特征总趋势为:山阳区 > 中站区 > 解放区,Pb和Cu的分布特征总趋势为:解放区 > 山阳区 > 中站区。土壤Cr,Cd和Pb之间以及Cu和Pb之间呈显著相关。空间变异结构分析表明,Cd具有极强的变异性,Cr具有较强的变异性,Cu和Pb是中等变异强度。半方差函数模型拟合结果显示Cr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Pb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Cd和Cu具有较弱的空间自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元素Pb呈环状,Cu呈岛状,Cr和Cd呈带状分布。

    • 天山北坡中段融雪径流敏感性分析——以军塘湖流域为例

      2014(3):277-2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5 CSTR:

      摘要 (1021) HTML (0) PDF 706.14 K (15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天山北部中段军塘湖为典型研究区,利用军塘湖河流域径流和气象数据分析了高山融雪径流与温度、降雨的定量关系。基于天山北坡中段10个气象站(乌苏、石河子、沙湾、玛纳斯、呼图壁、昌吉、米泉、小渠子、大西沟、天池)1961-2010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等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分析。以模比系数差积曲线在M-K检验基础上分析径流、温度与降水之间的趋势关系。以SWAT模型为框架建立新疆军塘湖河流域水文过程模型,利用红山水库12 a径流数据在SWAT模型参数校准后对新疆天山北坡融雪径流过程进行敏感性分析预测。通过改变SWAT模型输入数据的平均温度、降水量等因素分析了其对融雪径流的敏感性及影响。结果发现,从冬季至初春温度及降水等因素变化仅在融雪期对径流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温度数据的变化对军塘湖天山北坡流域融雪径流的影响较降水量大。

    • 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降水和气温的相关性

      2014(3):283-2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6 CSTR:

      摘要 (838) HTML (0) PDF 998.54 K (13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82-2006年半月最大化合成GIMMS-NDVI、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线性回归、Sen+Mann-Kendall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降水和气温相关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 1982-2006年,西北植被变化总体呈改善趋势,增速约为3%/10 a(p=0.19)。大部分地区植被变化呈增长态势,主要分布在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只有少数地区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一些荒漠干旱地区。(2) 近25 a西北的降水量变化波动性较大,总体变化呈较弱减少趋势;气温年际变化波动性相对较小,总体变化趋势为显著上升。(3) 从9月到翌年2月,即秋季和冬季,植被变化与当月降水相关程度较强;从3-8月,即春季和夏季,植被对降水的响应存在一定的滞后。而植被与气温相关,只有1,3月和12月存在一个月滞后,其他月份都与当月气温相关程度较强。(4) 在干旱地区,地表水资源缺乏,植被与降水呈正相关,与气温呈负相关;在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植被与降水呈负相关,与气温呈正相关。

    • 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与环境的关系

      2014(3):290-2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7 CSTR:

      摘要 (871) HTML (0) PDF 596.97 K (13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辽河源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二类清查数据,在ArcGIS软件和CANOCO for Windows 4.5软件的支持下, 采用网格样方的采样方法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 法,对冀北辽河源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要素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森林景观总体表现为人工林分布在低海拔地区,天然林分布在高海拔地区,与CCA排序图上的分布一致。Monte Carlo检验结果表明海拔、坡度是影响森林景观格局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2) 在保护区内,坡向、郁闭度和土壤厚度对森林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力极为有限,海拔是控制景观要素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坡度,二者间接控制水、热条件,影响林分树种的分布,进而影响森林景观格局。

    • 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经济损失评估

      2014(3):295-2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8 CSTR:

      摘要 (854) HTML (0) PDF 538.59 K (13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地退化是汾河流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全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和汾河流域环境特征,运用生态经济损益核算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状况和变化趋势,估算了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结果表明: (1) 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高达3.83×109元,其中水土流失的经济损失最大(占61.79%),为2.37×109元,沙漠化、盐渍化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31×108和1.23×109元。(2) 2010年汾河流域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约占全流域GDP的0.77%(上游占1.45%),上游地区是土地退化的重点治理区;占第一产业产值的14.58%,影响着流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土地退化的经济损失人均负荷值为290.08元/人,制约着流域人民的脱贫致富,因此,应加强对土地退化的治理。

    • 甘肃省兴隆山天然林下苔藓凋落物蓄积量及持水特性

      2014(3):300-30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59 CSTR:

      摘要 (754) HTML (0) PDF 591.40 K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0年,采用野外实地观测与室内浸水法,对甘肃兴隆山青杄林、青杄-白桦林林下苔藓和凋落物的累积量、持水量、持水率和吸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青杄-白桦林和青杄林下苔藓及凋落物层总厚度7.10~8.30 cm,总重量24.66~30.69 t/hm2,青杄-白桦林均高于青杄林; (2) 苔藓层最大持水率明显高于凋落物层,但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是苔藓层的11.15倍; (3) 苔藓层和凋落物层持水率在开始浸水时增加较快,0.5 h后增幅逐渐减慢,浸水10 h 后基本趋于某一稳定值; (4) 凋落物层最大拦蓄量、有效拦蓄量分别是苔藓层的10.41和10.27倍;凋落物层在对降水二次分配及在吸持降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位于主导地位。

    • 江西省耕地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

      2014(3):305-3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60 CSTR:

      摘要 (829) HTML (0) PDF 587.93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江西省1990-2009年耕地变化数据以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相结合,揭示了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数量变化在时序上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在空间上区域差异性较大,不同时期各市耕地利用动态度波动较大;江西省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农业科技提高3个主要类别,总体上,耕地数量变化与人口、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大产业、耕地产出率以及农机机械总动力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在第1主成分中经济和人口两大因子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第2主成分中农业科技进步是主要因子。

    • 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改良土壤的作用

      2014(3):311-3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61 CSTR:

      摘要 (744) HTML (0) PDF 438.80 K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衰退沙棘人工林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对陕北黄土区衰退沙棘人工林分轻度、中度、重度3种衰退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 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0-6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均有提高。(2) 轻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40-6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0-20 cm速效磷含量有显著提高作用。对20-40 cm土层土壤有效氮含量有极显著提高作用(由14.23 mg/kg增至22.39 mg/kg)。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20-60 cm土壤有机质、有效氮有显著提高作用。重度衰退沙棘人工林对0-20 cm土壤全氮含量的提高作用显著低于对照坡面。(3) 3种衰退类型沙棘人工林对20-4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的作用表现为中度衰退沙棘人工林最大,其次是轻度衰退沙棘林。其他土层则表现为随着衰退程度加深,沙棘人工林对土壤改良作用减弱。

    • 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2014(3):316-3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62 CSTR:

      摘要 (1236) HTML (0) PDF 641.10 K (15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和对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大量的实地考察,应用遥感卫星图像等信息资料,对五陵塬南、北缘侵蚀沟谷和黄土滑塌的发育状况进行考察和分析。研究表明,五陵塬南缘发育的河流高阶地前坎(高差8~30 m的黄土崖)为窑洞聚落带,受坡面径流作用发育侵蚀沟谷和黄土坍塌;该塬边黄土窑洞带侵蚀沟谷的发育状况表现为东段密度较小,规模较大,西段反之。北缘河流高阶地前坎(高差30~90 m的黄土崖)西段主要发育"群发性"黄土滑塌。东段侵蚀沟谷数量少,长度较大。五陵塬边坡侵蚀地貌的发育,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新构造运动、黄土岩性和结构、大气降水与农田灌溉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并会对五陵塬周边人类居住安全,边坡水土流失,塬面文物古迹保护和西咸新区发展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效应。

    • 甘孜县四通达沟泥石流的形成特性

      2014(3):323-3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3.063 CSTR:

      摘要 (924) HTML (0) PDF 446.83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川西高寒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机理、运动过程、动力特性,受高原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气候条件等影响具有独特性。以四川省甘孜县四通达沟泥石流为例,通过对泥石流清水汇流区、物源区、堆积区的详细调查、测绘和泥石流堆积物样品分析,研究了高寒高海拔地区泥石流的成因和特征,综合分析了泥石流的动力特性。研究表明: (1) 流域地形高差大,沟道坡降比高,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形条件; (2) 流域汇水面积大,易形成短时暴雨的高原气候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源条件; (3) 该流域发育于川西高寒地区,处于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气候变化带,立体变化显著。强日照,大温差的气候条件使得岩石差异风化、冻融作用强烈,以及受鲜水河断裂带的影响,使岩体破碎,土体结构松散,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