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土丘陵区典型峁坡土壤侵蚀空间分异特征

      2014(4):1-4,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15

      摘要 (999) HTML (0) PDF 428.34 K (1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峁坡,采用137Cs示踪技术,通过对不同坡向和坡位土样137Cs含量的测定,分析了峁坡137Cs空间分布特征及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峁坡侵蚀差异明显,各坡向平均侵蚀速率大小依次为:北坡 > 西南坡 > 东北坡 > 西坡 > 西北坡 > 南坡 > 东南坡 > 东坡,各坡向侵蚀强度均表现为强度侵蚀;峁坡各坡向不同坡位的侵蚀差异也非常明显,坡下部侵蚀量最大,坡面中上部次之。侵蚀速率顺坡呈波动变化趋势,且侵蚀强度表现为中度、强度以及极强度侵蚀,以强度侵蚀为主。

    • 东北近天然林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2014(4):5-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16

      摘要 (942) HTML (0) PDF 452.10 K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所辖林场10块近天然林样地,采集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对土样进行了粒径分析及养分测定。运用侵蚀-土地生产力影响评估模型(EPIC)对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进行了估算,分析讨论了K值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060 7 t·hm2·h/(MJ·mm·hm2);0-20 cm深度的土壤可蚀性K值较20-60 cm土层土壤大,针阔混交林的K值比阔叶混交林的大;当林分密度小于1 200株/hm2,郁闭度小于0.75时,K值随林分密度和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K值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全氮>速效钾>有效磷>全磷,除全氮外其他土壤养分均与K值呈负相关。最适林分密度为750~1 200株/hm2,在该密度下各土壤养分含量状况较好且土壤抗蚀能力较高。

    • 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4(4):11-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17

      摘要 (1346) HTML (0) PDF 580.29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可蚀性反映了土壤对水力侵蚀作用的敏感性,是进行土壤侵蚀评价和预报的重要参数。收集了青藏高原1 255个典型土壤剖面资料,采用模型计算和面积加权分析方法确定了每一个土壤亚类的土壤可蚀性K值,结合青藏高原1:100万土壤类型图,分析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为0.230 8,低可蚀性、较低可蚀性、中等可蚀性、较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分别占该区面积的5.60%,18.23%,24.35%,44.02%和7.80%。土壤可蚀性以中等可蚀性和较高可蚀性为主,二者分布面积之和达1.77×106 km2,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68.37%;较高可蚀性、高可蚀性土壤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中西部的羌塘高原、柴达木盆地和横断山区的低海拔河谷中。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K值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在横断山区最为显著,土壤可蚀性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不同海拔高度的水热分异影响了土壤的理化特性,进而决定了青藏高原土壤可蚀性的垂直分带特征。

    • 安家沟流域不同植物措施坡耕地的产流产沙特征

      2014(4):17-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18

      摘要 (763) HTML (0) PDF 325.40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安家沟流域2007-2010年5-9月份径流小区观测资料,经过分析计算得到各小区的单位面积径流和累积产沙量,并对各植物措施小区的产流、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种植物措施小区的产流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油松 > 小麦 > 红豆草 > 封禁 > 沙棘;产沙强度表现为:小麦 > 红豆草 > 油松 > 封禁 > 沙棘;各种措施径流小区径流量、泥沙量与坡度呈正相关关系,且均达到显著相关水平;产沙量与径流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艾比湖流域风沙强度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2014(4):21-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19

      摘要 (914) HTML (0) PDF 446.44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艾比湖流域内6个国家气象站2005-2011年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艾比湖流域的起沙风况特征、输沙势(DP)变化及风沙强度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 研究区风向以NW和NNW向为主,其频率分别占54.98%和18.31%。(2) 该区起沙风主要发生在4,5和6月,其频率分别占全年的12.48%,14.70%和13.08%。输沙势的季节变化幅度较大,主要集中在春夏两季。(3) 研究区合成输沙势(RDP)及合成输沙方向(RDD)分别为988.86 VU和126.5°(ESE-SE),属于高风能环境。风向变率指数(RDP/DP)为0.94,属于单风风况特征。(4) 研究区风沙强度表现为高值点是以孤点出现,为阿拉山口,而低值区则是一个面积较为广阔的区域。

    • 不同植被类型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土壤水文功能的影响

      2014(4):28-32,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0

      摘要 (1196) HTML (0) PDF 428.73 K (11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滩涂裸地为对照,对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向海侧的盐生灌草、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及向陆侧的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水文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地相比,贝壳堤生境条件下的盐生灌草、旱生灌草及盐生草3种植被类型土壤容重降低了8.5%~20.8%,总孔隙度增加了17.1%~46.1%。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效果最好,向陆侧的盐生草最差。3种植被类型具有一定的压碱抑盐效应,降盐碱功能表现为滩脊地带的旱生灌草最好,其次为向海侧的盐生灌草,而向陆侧盐生草最差。不同被覆地类土壤渗透性能大小表现为:向陆侧盐生草 < 滩脊地带旱生灌草 < 向海侧盐生灌草 < 裸地。0-40 cm土层的土壤饱和贮水量和毛管贮水量表现为:滩脊地带旱生灌草 > 向海侧盐生灌草 > 向陆侧盐生草。在垂直层次上,贝壳堤不同植被类型改良盐碱、土壤孔隙状况及贮水性能均表现为0-20 cm优于20-40 cm土层。研究表明,贝壳堤滩脊地带旱生灌草植被的土壤贮蓄水分及降盐改土能力最优,其次为向海侧的盐生灌草,向陆侧的盐生草较差。

    • 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经济林土壤水分和水分平衡

      2014(4):3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1

      摘要 (856) HTML (0) PDF 524.97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陕西省延川县孙家塬枣树林和苹果林4 m深度土层水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干层及其水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枣树林地含水量平均为10.6%,还有4.5%的土壤水资源可以利用。苹果林地4 m深度范围内平均含水量为7.4%,2.0-4.0 m深度范围内土壤水资源基本耗尽。苹果林地土壤含水量自上向下呈现高-低-高分层变化特点,枣树林地土壤水分剖面垂向分层不明显。枣树林地和苹果林地土壤水分基本都呈难效水状态,但枣树林土壤水分接近中效水,土壤水分对苹果林生长具有严重的抑制作用,对枣树林的生长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枣树林地2.0-4.0 m深度范围仅有轻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土层2.0-4.0 m深度范围有轻度干层、中度干层和重度干层发育。苹果林地和枣树林地土壤干层切断了深层水分与上层的联系。水循环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循环,基本不存在地下水循环,形成了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分循环模式,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干层长期发展会导致该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和地下水资源减少。该区土壤水分条件更适于发展枣树经济林。

    • 近50年来疏勒河上游气候变化及其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2014(4):39-45,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2

      摘要 (1001) HTML (0) PDF 1.05 M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61-2010年疏勒河上游山区气温、降水和径流数据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和R/S分析法,在年、季节尺度上研究了气温、降水和径流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揭示了径流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来研究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且持续性极强。20世纪60-70年代气温偏低,1986年以后快速上升,并在1990年左右发生暖突变。降水量在研究时段内增加趋势明显且持续性较强。20世纪60-70年代降水偏少,80年代开始偏多,90年代偏少,1998年左右发生由少到多的突变。研究区气候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受气候变化影响上游地区径流量显著增加,其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与降水变化相似。冬季和秋季径流变化主要受地下水影响,而春季和夏季径流变化主要受降水和冰雪融水的控制。

    • 兰州地区农田土壤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特征

      2014(4):46-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3

      摘要 (1046) HTML (0) PDF 482.85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兰州地区3县5区不同利用方式农田为研究对象,从作物种类、土地利用强度和耕作方式3个角度采集80个样点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对其pH值、电导率、速效磷和速效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 兰州地区农田土壤pH值为8.59,蔬菜地pH值低于其它作物农田,但差异不显著。重度利用农田土壤pH值低于轻度和中度农田,日光温室农田pH值低于大田和砂田,但差异不显著。(2) 土壤电导率具有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高达107.31%,不同作物种类、利用强度及耕作方式下土壤电导率不具有显著差异性。(3) 研究区土壤速效钾含量具有一致性,平均含量为362.65 mg/kg,变异系数为48.81%,不同作物种类、不同土地利用强度和耕作方式土壤速效钾不具有显著差异性。(4) 速效磷平均含量为14.07 mg/kg,不同种类作物农田土壤中,蔬菜地速效磷高于其它种类作物;不同利用强度下,重度利用农田土壤速效磷高于中度和轻度农田;从耕作措施分析,日光温室农田土壤速效磷显著大于砂田和大田。研究表明,基于作物种类差异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耕作措施对土壤酸碱性及速效磷含量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集约型农业管理措施是导致速效磷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且重度农田土壤有酸化的趋势。

    • 严重侵蚀红壤区生态修复后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2014(4):53-5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4

      摘要 (941) HTML (0) PDF 366.56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为对照,不同修复措施(封育、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与无谷坊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严重侵蚀红壤地实施生态修复27 a后的群落组成和各物种的重要值(IV)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5种坡面林分中,乔木层物种组成单一,均为马尾松或湿地松;灌木层物种种类丰富,重要值分布不均匀, 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修复的效果最为明显。其中,耐半荫常绿野栀子的优势度最大(IV=0.12),喜光落叶的白檀次之(IV=0.11),湿地松的幼苗优势度最小(IV=0.02)。草本层结构较为简单,封育马尾松林分草本盖度最高(40%)。(2) 在沟道林分中,谷坊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群落组成种类明显多于无谷坊,各种类重要值差异悬殊,谷坊林分常绿、荫生性物种显著多于无谷坊;而草本层受乔木层、灌木层的影响,总盖度差异悬殊,无谷坊的总盖度达到90%,谷坊的总盖度仅为10%。说明通过改良土壤水肥和光照等小生境,可以明显改善红壤严重侵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加速侵蚀退化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 哈尼梯田景观水源林区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持水性能

      2014(4):59-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5

      摘要 (1277) HTML (0) PDF 357.49 K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ThetaProbeML2x土壤水分测定仪和环刀取样法对哈尼梯田景观水源林区主要植被类型(林地和草地)下0-30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特征及其持水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各样地[样地Ⅰ(林地),样地Ⅱ(林地),样地Ⅲ(草地)]土壤水分垂直分布为"双峰"波动型,样地Ⅰ和Ⅲ波动弱,样地Ⅱ波动剧烈,拐点出现在60,140和230 cm土层附近,土壤水分运动趋势在拐点处受邻层土壤含水量影响大;(2) 粉沙性质地土壤(样地Ⅱ)水分变异系数高于黏性质地土壤(样地Ⅰ,Ⅲ);林地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于草地土壤;(3) 样地Ⅰ土壤和草地Ⅲ土壤蓄水量均较样地Ⅱ高,且其值相近,黏性壤土的蓄水能力优于粉沙性土壤;(4) 水源林区0-160 cm土层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由大到小均表现为:样地Ⅰ > 样地Ⅲ > 样地Ⅱ;非毛管持水量由大到小表现为:样地Ⅱ > 样地Ⅰ > 样地Ⅲ,样地Ⅰ和样地Ⅲ的土壤水源涵蓄能力较强,样地Ⅱ土壤调节水分能力较强。

    • 辽河源典型森林群落下枯落物的水文特性

      2014(4):65-69,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6

      摘要 (891) HTML (0) PDF 505.58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典型森林群落为对象,对其下枯落物储量和持水量等水文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研究区枯落物总储量变化范围为7.92~15.56 t/hm2,60 a林龄油松纯林储量最大,华北落叶松纯林最小;(2) 研究区最大持水率变化范围为164.12%~333.06%,最大持水率大小排序为:杨桦混交林 > 华北落叶松纯林 > 50 a油松纯林 > 60 a油松纯林 > 40 a油松纯林;(3) 研究区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21.31~38.13 t/hm2,最大持水量大小依次为:杨桦混交林 > 60 a油松纯林 > 50 a油松纯林 > 华北落叶松纯林 > 40 a油松纯林;(4) 对枯落物持水过程进行回归分析,各群落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之间均服从对数函数回归关系(R>0.87),持水速率与浸泡时间之间均符合幂函数关系(R>0.87)。

    • 七里海湿地植物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2014(4):70-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7

      摘要 (760) HTML (0) PDF 449.56 K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七里海湿地40种主要植物,共780个种对间关联和相关关系。χ2检验结果有357个种对呈正相关,423个种对呈负相关;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有356个种对呈正相关,有424个种对呈负相关。二者结果一致,与χ2检验相比,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更为灵敏。七里海湿地主要植物种具有显著相关性的种对数(279对)占总种对数(780对)的比例较低,为35.77%,说明大多数种间关系松散,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植被可能处于退化状态。40个主要植物种可以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各生态种组内的种有相似的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各种组间有相互转化和演替的趋势。

    • 闽江福州下游段水体N含量季节变化及对湿地土壤N含量的影响

      2014(4):76-80,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8

      摘要 (832) HTML (0) PDF 567.93 K (1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取闽江福州下游段水体及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AN++连续流动分析仪测试样品中NO3--N,NO2--N和NH4+-N含量,以揭示河流水体N含量的季节差异和对土壤水N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闽江福州下游段秋季河流水NH4+-N和NO3--N含量高于春季,NO2--N含量低于春季;秋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水NH4+-N和NO2--N含量也明显高于春季,土壤水NO3--N含量低于春季;春、秋季土壤水NH4+-N含量皆高于河流水,而NO3--N和NO2--N含量皆明显低于河流水。(2) 河流水的浸淹对土壤N含量影响较大,说明河流水是湿地土壤的主要N源。(3) 闽江福州下游段河流水3种形态的N含量表现为秋季大于春季,存在较明显的季节差异。(4) 与2007-2008年的观测值相比较,闽江河口河流水体N含量呈大幅上升趋势,水体富营养化加剧。

    • 鸡粪与化肥不同配施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杨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2014(4):81-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29

      摘要 (1150) HTML (0) PDF 458.47 K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鸡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鸡粪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M30N70和M50N50处理的有机碳含量分别比N100处理提高了8.11%和14.64%;M30N70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和CPMI均为最高,其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N100,M10N90和M50N50处理提高了47.36%,14.93%和7.14%,CPMI分别提高了65.49,26.74和20.22,其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同时,M30N70处理对杨树幼苗地径和苗高生长的提高幅度最大。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杨树苗的地径和苗高呈显著相关,与CPMI呈极显著相关;CPMI与地径、苗高呈显著相关,能够指示土壤生产力的变化。由此可见,鸡粪与化肥的不同配比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CPMI及杨树幼苗的生长均有显著影响,其中鸡粪与化肥以3:7比例配施的作用效果最佳。

    • 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下植物多样性对氮沉降的响应

      2014(4):87-90,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0

      摘要 (975) HTML (0) PDF 429.79 K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野外长期控制试验,研究了氮沉降7 a后人工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响应。试验处理分为N0[(Control),0 kg/(hm2·a)];N1[60 kg/(hm2·a)];N2[120 kg/(hm2·a)];N3[240 kg/(hm2·a)]。林下植物中共发现51种植物,隶属34科,45属。随着氮沉降的增加,呈现出植物α多样性指数减少,而βws多样性指数增加的趋势,群落相似性指数明显降低。去趋势对应分析排序(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DCA)结果表明,氮沉降改变了植物群落结构。其中,菝葜和沿海紫金牛在4个处理中均有发现,为广适种。毛冬青、粗叶榕、毛花连蕊茶、毛枝连蕊茶、香附子这几种植物在N0-N2处理中有发现,属于较耐受种。茅莓、羊乳、羊角藤、琴叶榕、紫麻、杜虹花、乌蔹莓、海金莎均为一般耐受种,在N0和N1处理中有发现。另外,黄瑞木、黄樟等16种植物可能为敏感种,仅可在N0处理中发现。总之,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受到了氮沉降增加的不利影响,应针对某些濒危植物种类实施合理的保育措施。

    • 春小麦与玉米、向日葵间作套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014(4):91-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1

      摘要 (1146) HTML (0) PDF 567.02 K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河套灌区以春小麦、玉米、向日葵单作为对照,测定并分析了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作物生长季0-1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生长季的土壤水分蒸散强度为双峰曲线,春小麦、玉米、向日葵单作为单峰曲线。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的土壤水分蒸散量高于春小麦、玉米、向日葵单作。春小麦/玉米、春小麦/向日葵间作套种提高了作物产量,提高了土地当量比,但降低了作物生长期、作物生长季及灌溉水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当量比。建议河套灌区减少间作套种面积,或间作套种时在不同作物之间修建土埂隔挡,根据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分别灌溉。

    • 施用味精废液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影响

      2014(4):99-1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2

      摘要 (934) HTML (0) PDF 403.20 K (7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味精废液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味精废液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味精废液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味精废液使土壤生物过程活跃,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和西瓜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供应。在西瓜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MBC和MBN含量动态变化规律不同。与M30N70处理相比,M10N90和M50N50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小。分析可知,味精废液与化肥以3:7比例配施对西瓜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作用效果最佳,更有利于平衡西瓜氮素营养。

    • 安徽省霍山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及预测

      2014(4):104-1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3

      摘要 (728) HTML (0) PDF 872.65 K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1994,2000,2006和2011年4个时期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应用像元二分模型和CA-Markov模型对安徽省霍山县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霍山县植被覆盖度总体分布特征是东北部植被覆盖度较小,南部、西北部较大;1994-2011年该县植被覆盖状况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高植被覆盖度的面积增加了339.91 km2,中低植被覆盖度、低植被覆盖度、裸地的面积分别减少了116.15,63.34和20.29 km2;CA-Markov模型可较好地预测2020年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格局;霍山县植被覆盖状况的改善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优化产业结构,防治水土流失是研究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

    • 窟野河流域径流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率

      2014(4):110-113,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4

      摘要 (1341) HTML (0) PDF 428.83 K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王道恒塔、温家川2个水文站的实测降水、径流资料,应用M-K秩相关系数、R/S分析、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等多种数值模型方法,分析了窟野河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径流变化趋势、降水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 窟野河流域多年径流变化呈下降趋势,20世纪末以来尤为明显。(2) 王道恒塔和温家川2个水文站的Hurst指数分别为0.853和0.803,表明未来一段时间内窟野河年径流变化趋势将与过去保持同一势态,有持续递减的特征。(3) 不同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的剧烈程度不同,对径流量减少的影响亦不同。影响最剧烈的阶段为1997-2010年,该阶段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所占比例在2个水文站分别高达80.48%和93.62%。人类活动的加剧是导致窟野河径流量锐减的主要原因。

    • 基于NDVI的喀斯特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2014(4):114-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5

      摘要 (896) HTML (0) PDF 759.18 K (13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1999-2010年SPOT-VGT NDVI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冷干趋势,植被NDVI呈恢复趋势;从区域尺度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间呈不显著相关关系;从像元尺度分析,植被NDVI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且年均气温的影响力大于年降水量;由于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存在负相关,所以气候冷干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区域整体植被NDVI的恢复;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地域性,进一步证明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

    • 半干旱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变化

      2014(4):118-1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6

      摘要 (1193) HTML (0) PDF 826.79 K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黄花甸子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统计学与ArcGIS空间分析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以及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土层有机碳含量与密度由高到低均表现为:表层(0-20 cm) > 中层(20-60 cm) > 底层(60-100 cm)。表层土壤碳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有机碳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海拔高度的改变无明显变化。同时海拔高度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也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区有机碳总储量为2.04×105 t,不同土层有机碳储量由高到低表现为:中层(8.56×104 t) > 底层(6.41×104 t) > 表层(5.47×104 t)。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其对应海拔高度下面积的大小具有显著相关性。

    • 近40年来贵阳市"两湖一库"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2014(4):123-1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7

      摘要 (912) HTML (0) PDF 819.27 K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两湖一库"(红枫湖、百花湖和阿哈水库)地区1973,1993,2001和2010年的4期卫星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技术,建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近40 a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 该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旱地、水田和林地为主。(2) 与1973年相比,2010年荒草地急剧减少,只占区域面积的1.02%;建设用面积急剧增加,比1973年增加了207.93%;林地面积增加了13.51%;耕地面积(旱地、水田)减少了18.41%;水域面积增加42.06%。(3) 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荒草地主要向林地和水域转移,林地则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

    • 水热条件和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

      2014(4):128-1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8

      摘要 (924) HTML (0) PDF 902.33 K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山西省1999-2010年的SPOT Vegetation数据及气象资料,运用Sen趋势度+Mann-Kendall法、残差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对山西省近12 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水热条件与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从年际变化来看,1999-2010年山西省生长季植被NDVI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其增加速率为0.199 4/a;从空间格局来看,大部分地区NDVI有增加趋势,其中极显著增加的区域占72.94%,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及山区;NDVI减少区域极小,仅占0.21%,呈不均匀零星分布。降水量与生长季NDVI的相关性较高,从整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的特点,其中98.54%的区域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气温与生长季NDVI的相关性较低,平均相关系数仅为-0.415。人类活动对山西省植被覆盖变化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并存,但正影响远大于负影响,说明近年来退耕还林草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效益正在显现。

    • 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风速响应特征

      2014(4):134-1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39

      摘要 (1096) HTML (0) PDF 900.30 K (1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据西北地区105个气象站点近51 a逐年气温、降水及风速资料,利用趋势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及ArcGIS空间差值法分析了该地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风速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51 a来,西北地区增温趋势明显,气温经历了相对低温期-大幅上升期-上升趋势减缓期的转变;增温趋势空间差异明显。(2) 该区降水呈下降趋势,呈现出由显著变化-趋于稳定-波动加快的转变;降水变化东西差异明显。(3) 综合气温和降水来看,西北地区东部呈暖干化趋势,西、中部地区呈相对暖湿趋势。(4) 近51 a平均风速整体以每10 a降低0.11 m/s的速率变化,1974年之前呈增强趋势,之后减弱趋势明显,1993-2011年趋于稳定;风速变化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部、西部与中部的差异。(5) 气温和风速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应用技术
    • 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的地下水位预测

      2014(4):138-14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0

      摘要 (1042) HTML (0) PDF 226.32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地下水埋深变化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影响因子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将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daptive neuro-fuzzy interference system, ANFIS)应用于地下水埋深预测。利用1993-2010年陕西省泾惠渠灌区的灌溉资料对网络进行训练,构建了基于ANFIS的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ANFIS对地下水埋深进行短期预测是切实可行的。

    • 基于最大似然法与矩法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碳氮空间变异分析

      2014(4):141-1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1

      摘要 (968) HTML (0) PDF 472.06 K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寺底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采集46个样点的土壤样品,通过地统计方法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和矩法(MOM)两种方法分别对变异函数进行了估计,通过交叉检验选择克里金预测效果较好的变异函数进行地统计插值。(1) 与矩法(MOM)相比,在多数情况下受限最大似然法(REML)估计的变异函数进行克里金插值更加准确。(2) 土层深度对土壤全氮空间变异影响较小,对土壤有机碳影响较大,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变异程度明显高于下层土壤。(3)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灌木林和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水平最高,弃耕地其次,梯田、果园、人工草地最低,表明退耕还林对提高土壤碳氮水平有重要贡献。

    • 大棚梯田侵蚀规律及其防蚀措施

      2014(4):147-150,1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2

      摘要 (934) HTML (0) PDF 357.22 K (1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安塞县马家沟流域龙泉寺的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棚梯田定位监测,研究了大棚梯田的侵蚀规律。结果表明,大棚梯田侵蚀与棚面面积、降雨量、产流量及梯田防护措施有关,其中产流量起决定作用;发生侵蚀的临界月累计降雨量为198 mm;大棚梯田在无相应防蚀措施情况下,单位面积梯田上大棚面积所占比例应小于0.5(平均土壤侵蚀量小于469.7 t/km2)。根据大棚梯田的侵蚀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护对策。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产能潜力测算

      2014(4):151-1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3

      摘要 (997) HTML (0) PDF 315.00 K (10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村居民点的自然本底特征与相邻耕地的立地条件具有较强的相似自然属性。通过计算居民点整理自然质量分与标准自然质量分的差值,对河北省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土地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得出,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新增耕地为474.63 hm2,新增园地数量为367.28 hm2,新增林地数量为0.24 hm2。确定了可以被整理为耕地的居民点,然后在ArcGIS 10.0中将邻近耕地的国家自然质量等别位置赋属性给居民点,确定整理后耕地的等别,计算出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产能潜力为6 783.45 t。最后,利用聚类分析法对临西县居民点整理后的耕地进行了分区。一级整理区可新增产能3 282.52 t,二级整理区可新增产能1 964.80 t,三级整理区可新增产能1 536.13 t。

    • 两种仿真固沙灌木防风效应的野外观测

      2014(4):155-1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4

      摘要 (765) HTML (0) PDF 472.46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仿照沙旱生灌木构型制成无叶和有叶两种仿真固沙灌木,在野外观测了这两种仿真固沙灌木对风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风速为2.2~5.5 m/s时,40 cm高度的仿真固沙灌木削弱风速率随风速增大而增加。仿真固沙灌木平均风速削减率小于沙蒿,但统计分析差异不显著。无叶仿真固沙灌木平均降低风速率小于有叶仿真固沙灌木。仿真固沙灌木是结合多种植物优势组合而成,是对植物治沙措施的优化,具有显著的防风效应。

    • 近30年渭南市秸秆生物能及其分布重心变化

      2014(4):160-1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5

      摘要 (867) HTML (0) PDF 381.85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农作物草谷比系数、可收割系数和折标煤系数,测算了1978-2011年渭南市各区县秸秆资源的生物能量,利用重心模型研究了渭南市秸秆生物能的重心分布范围及其空间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08-2011年渭南市秸秆资源年均理论蕴藏量为3.79×106 t,年均可收集量为3.17×106 t,年均折标煤量为8.81×105 t,秸秆资源中以粮食作物秸秆为主,约占90%,其中小麦和玉米约占98%;1978-2011年渭南市秸秆生物能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整体分布重心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但移动幅度逐渐变缓;依据渭南市秸秆资源相关指标的地理分布情况,将其秸秆资源能源化利用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临渭区、大荔县、富平县),适度开发区(蒲城县、合阳县、澄城县、华县和华阴市)和不宜开发区(韩城市、潼关县、白水县);渭南市秸秆生物能工厂初步选址可定在大荔县与蒲城县交界处且较为靠近临渭区的地段。

    • 东北黑土区蓝靛果埂带栽植技术及其水保效益

      2014(4):165-1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6

      摘要 (763) HTML (0) PDF 408.23 K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在东北黑土区梯田埂和地埂上栽植蓝靛果试验,对蓝靛果的生长发育、水保作用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蓝靛果适于埂带种植,它抗逆性强,方便管理,生长迅速,枝叶茂盛,适应性强。埂带蓝靛果茎叶和根系发达,固埂防冲能力强,蓄水保土效果显著。种植第3年,蓝靛果的保水效益达到82%以上,保土效益达95%以上,经济价值达24 000 元/hm2。研究表明,可以在东北黑土区推广蓝靛果的埂带栽植技术。

    • 基于影子收费的再生水行业公私合营融资模式的改进

      2014(4):169-1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7

      摘要 (1215) HTML (0) PDF 236.79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再生水行业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营)融资模式应用过程中的特许经营期内所可能发生的市场失灵现象,提出引入Shadow Tolling(影子收费)给付方式对已有的PPP融资模式进行了改进。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模型。分析得出,政府隐性补贴的引入有利于现阶段我国再生水行业的发展,并可使社会整体福利得到提高。

    • 堆积碎石土中细小黏粒的细观孔隙特征

      2014(4):173-177,1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8

      摘要 (796) HTML (0) PDF 588.68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孔隙特征(多孔性、变异性、复杂性)对雨水入渗的具有重要影响。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具有级配代表性的湖南省湘潭市昭山区某堆积碎石土斜坡中细小黏粒的细观孔隙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同质量的细小黏粒土体的孔隙度与含水率存在二次曲线关系,试验土体在含水率为10.41%时压实性最好;孔隙数目、孔隙复杂度以及孔隙变异度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表明含水率越小孔隙的扭曲程度越高,孔隙就越复杂,且孔隙数含量越多,越有利于表层雨水下渗;不同含水率下孔隙定向角在10°~20°,50°~60°,100°~110°,140°~150°这4个方位上分布相对密集,且含水率越小,孔隙定向性相对较明显;孔隙定向角分布具有辐射状,含水率为15%时最为明显,有利于水分的水平渗透迁移。

    • 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及恢复措施——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为例

      2014(4):178-1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49

      摘要 (1453) HTML (0) PDF 781.79 K (14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潮白河流域22个断面的调查分析,根据潮白河河道断面形态、河岸土地利用类型及岸坡坡度等条件,将潮白河河道断面划分为:U形+缓坡、U形+陡坡、U形+陡坎、V形+陡坡和漫滩型,并对潮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潮河河段内植被缓冲带完整性较差,以次不完整状况为主;白河河段内河岸植被缓冲带状况相对较好,大部分调查断面内植被缓冲带为基本完整及完整状态。针对潮白河河岸植被缓冲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潮白河流域不同河岸带断面类型植被缓冲带的恢复对策。

    • 沙障铺设方式对水冲法植柳造林效果的影响

      2014(4):184-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0

      摘要 (905) HTML (0) PDF 321.58 K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沙柳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的防风固沙和工业用材树种。以库布齐沙漠采用水冲法植柳造林地低立式沙障、草方格沙障以及混合沙障为对象,研究了3种沙障铺设方式对沙柳保存率及生长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沙障均可显著促进沙柳生长(p<0.05),促进作用的顺序依次为:混合沙障 >草方格沙障 >低立式沙障。

    • 基于荒漠化差值指数(DDI)的精河流域荒漠化研究

      2014(4):188-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1

      摘要 (1185) HTML (0) PDF 466.91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精河流域1990和2011年TM-5影像数据,基于荒漠化差值指数(DDI)构建了精河流域反照率(Albedo)-植被指数(NDVI)特征空间下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1990-2011年精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类型转化以恶化为主;年蒸发量和年均温是导致研究区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该区也存在潜在风蚀荒漠化风险;由气候变化导致的荒漠化发展,近些年来正被政府的积极措施部分抵消,但人口压力大,水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仍是未来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 坡脚型场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研究

      2014(4):193-1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2

      摘要 (946) HTML (0) PDF 337.43 K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野外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通用离散元程序(UDEC)构建基本几何模型,对坡脚型滑坡运动-停积过程进行模拟,研究了坡脚型场地条件(坡角及下垫面摩擦系数)对滑体运动的减速机制。通过各监测点的减速分布曲线的对比分析可知,在滑坡规模相同的条件下,坡脚型滑坡的减速阶段运距随着坡角的增加呈先增大而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由撞击坡脚引起的能量传递现象则是决定减速阶段运距长短的关键,也是造成同等规模下滑坡运距存在差异的原因。同时,下垫面摩擦系数越低,位能转化为动能的程度也越高,遭遇坡脚后滑体的碎屑化更加严重,导致运距更远。

    • 雨水滤清净水系统的设计与试验验证

      2014(4):197-200,2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3

      摘要 (891) HTML (0) PDF 514.81 K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黄土高原发展坡地高效农业面临的缺水及水源水质差而传统微型沉沙池效率低,清淤困难等问题,基于调控降雨径流,高效利用水土资源的理念,根据生物与物理净化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一套生态环保型高效滤清净水系统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能源牧草柳枝稷作为植被过滤带与滤清池组合系统,对泥沙和总磷最大拦截效果分别达到98.62%和93.6%,对化学需氧量(COD)的最大拦截效果达到56%,说明柳枝稷植被过滤带对泥沙和污染物的拦截效果明显。并在此基础上再铺设不同粒径砂石的滤清池,只需拦截植被过滤带下来的柴草,使布置大幅简化,造价大幅降低。该系统可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坡地高效农业水源净化系统。

    • TRMM降水数据在复杂山地的精度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2014(4):201-2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4

      摘要 (1021) HTML (0) PDF 666.55 K (1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地形复杂的重庆地区,利用研究区内34个气象站点实测数据,分别从年、季、月3个尺度,对2000-2011年间TRMM 3B43降水数据精度进行了验证,并分析了高程和坡度对月尺度验证结果的影响,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高程与坡度对TRMM 3B43降水数据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 年尺度上,TRMM 3B43年降水数据普遍高于气象站点的实测结果(平均偏高5.86%),渝西、渝南的结果比渝东北的准确。季尺度上,秋季拟合效果高于其它3个季节。月尺度上,相关系数R=0.8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2) 逐站点验证,研究区TRMM 3B43月降水数据具有较高精度(相关系数均大于0.80)。(3) 随着海拔的升高,相关系数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绝对偏差呈减小趋势;随着坡度的升高,绝对偏差呈"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绝对偏差呈线性增加的趋势。(4) 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高程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大于坡度。

    • 安徽省城镇化演进边际生态环境效应的测度与分析

      2014(4):208-2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5

      摘要 (796) HTML (0) PDF 620.12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安徽省为例,构建了由32个指标组成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对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借鉴随机回归影响模型(STIRPAT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对城镇化演进的边际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 安徽省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由1996年的43.83上升至2011年的83.83,呈波动递增态势。(2) 安徽省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由1996年的40.95上升至2011年的80.95,整体呈上升态势,反映了该区生态环境质量良好。(3) 安徽省城镇化演进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向关联关系,城镇化演进对生态环境具有弱正向效应,其边际弹性系数为0.010 2。

    • 小流域综合治理方案的模拟与优化调控——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

      2014(4):215-219,2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6

      摘要 (840) HTML (0) PDF 586.35 K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渭北旱塬淳化县秦庄沟流域为例,分析了小流域系统内部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沼气池为纽带,生态、经济、社会治理目标为衡量依据,运用VENSIM软件构建SEE(社会-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量化分析了生态、经济、社会3大子系统的综合治理效益,并对系统2011-2026年时间段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模拟。模拟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方案3(人均产粮目标为350 kg的自给型模式)为水土保持生态设计的优化方案。该模式从源头上改变了秦庄沟流域系统恶化的趋势,可使生态系统中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消除点源面源污染;使流域的生态农业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人均收入达到6 000元;可以在全流域实现饮水安全,出行便利和改善人居环境。

    • 基于降水平均等待时间指数的西北绿洲干旱时空变化研究

      2014(4):220-2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7

      摘要 (842) HTML (0) PDF 592.85 K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西北绿洲1960-2011年86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资料,基于降水平均等待时间指数(AWTP)转化而来的相当干期(EDP),利用线性回归和反距离插值(IDW)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西北绿洲的干旱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西北绿洲的相当干期年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倾向率为-1.109/10 a。在52 a中,1991年的相当干期最大,达到了108.9 d。西北绿洲相当干期季节变化均呈降低趋势,春季减小最明显。突变分析表明,1976和1996年为相当干期的突变年。周期分析表明,西北绿洲的5个分区分别存在13,12,9,13,10 a的主周期。西北绿洲相当干期呈以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部和新疆地区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的东南部以及柴达木盆地西部组成的区域为两个中心向四周呈减小的半环状分布特征。

    • 基于熵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14(4):226-2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8

      摘要 (1009) HTML (0) PDF 597.10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界定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1999-2010年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总体不断提高,综合指数从0.481 3增加到0.637 2,健康等级经历了"临界状态-亚健康"的演变过程;(2) 压力指数和状态指数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响应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3) 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水土流失程度、单位耕地化肥负荷、单位耕地农药负荷等是土地生态系统健康等级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4) 2011-2015年四川省土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86%。

    • 蒙古栎根系单根抗拉力学特性

      2014(4):232-2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59

      摘要 (1546) HTML (0) PDF 314.19 K (1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究蒙古栎根系的基本力学性质,对试验机夹具进行了改进并对根进行了预处理。选取直径范围为1~17 mm的蒙古栎根系在不同标距下进行了室内单根拉伸试验。结果表明,根系的抗拉力随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且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抗拉强度随直径增加呈减小趋势;蒙古栎单根应力应变曲线在各个径级下皆为单峰曲线,呈弹塑性材料特征。说明蒙古栎通过其较强的抗拉性能和变形能力可对维持坡面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 >综合治理
    • 宁夏限制开发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分类发展模式

      2014(4):236-2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0

      摘要 (1080) HTML (0) PDF 590.82 K (12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乡镇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生态压力、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3个因子对宁夏限制开发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并探讨了其区域发展模式。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宁夏限制开发生态区生态脆弱性可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度脆弱、低度脆弱共4个等级,其中,极度脆弱区面积达到研究区总面积的51.76%,高度脆弱区占21.15%,中度脆弱区占15.56%,低度脆弱区占11.52%。针对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状态提出了5种区域发展模式(即以生态补偿为主体的发展模式;以生态移民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型发展模式,以生态草畜业为主体的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 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评价

      2014(4):243-2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1

      摘要 (912) HTML (0) PDF 537.84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的协调性计算模型对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6-2010年扬州市土地利用系统及经济、社会和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且3个子系统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到2010年发展水平均达到0.5以上,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同时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也不断提高,由1996年的濒临失调水平发展到2010年的中级协调水平,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协调水平。针对影响土地利用系统协调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扬州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土地利用系统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 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分析

      2014(4):248-2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2

      摘要 (789) HTML (0) PDF 585.78 K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安徽省2000-2010年的农业相关基础数据,在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利用熵值分析方法从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环境持续性5个层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动态分析。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5个子系统11 a的协调状态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0年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呈现出稳步攀升的态势,但各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经济子系统的起点高,发展最快,社会、人口子系统次之,3者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而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发展缓慢,甚至负增长,状态呈下滑趋势。安徽省11 a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况不容乐观,基本处于不协调状态。

    • 宁镇扬丘陵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动态演变——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2014(4):255-259,2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3

      摘要 (940) HTML (0) PDF 557.35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镇江市为例,基于其1997-200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Shannon信息熵和空间洛伦茨曲线,对宁镇扬丘陵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及其区域分异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 1997-2009年镇江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不均衡性,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分布较为均衡,而牧草地和林地的分布则相对集中;(2) 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具有阶段性特征,划分为"缓慢增长(1997-2000年)、快速上升(2001-2004年)、稳步发展(2005-2009年)"3阶段,耕地和城镇用地是影响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的主要类型;(3) 该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存在区域分异规律,经济发达的市区及新区的信息熵整体上高于其它区县,且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该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逐渐提高,而其它稍欠发达区县的信息熵却呈现出日益上升的态势,表明其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不断降低。

    • 三峡库区小流域产流产沙试验研究

      2014(4):260-2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4

      摘要 (1054) HTML (0) PDF 378.76 K (10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三峡库区小流域缩微模型,分别进行了3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分别为60,90,120 mm/h),对小流域产流产沙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场降雨试验的产流量及产沙量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产流量的增加幅度远大于产沙量。产流量在3场降雨过程中均随径流时间呈现先增大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但产沙量变化规律较为复杂。在各场次降雨下,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均随降雨历时的增加呈线性函数规律变化。3场降雨产流的含沙量均呈波动形式变化。

    • 新疆地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治理对策

      2014(4):264-2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5

      摘要 (1187) HTML (0) PDF 703.89 K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2000-2011年MODIS NDVI数据监测了新疆地区的沙漠化变化,分析了该区沙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对典型区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近10 a来,新疆地区沙漠化整体趋缓,但局部地区沙漠化状况继续加剧;沙漠化对年降水量的变化响应明显,特别是在北疆地区响应十分显著;新疆沙漠化加剧最严重的区域位于南疆盆地的河流中下游;沙漠化类型退化的生态系统主要为草甸生态系统,引起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利用空间的改变,特别是地下水水位的变化。

    • 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特征

      2014(4):269-2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6

      摘要 (978) HTML (0) PDF 655.18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耕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山东省南四湖流域28个县(市、区)为评价单元,采用熵值法、综合指数法和GIS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该流域耕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受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湖东低山丘陵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明显低于湖西黄泛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同的县(市、区),其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措施也不相同。

    • 基于水质-水量的淮河流域生态补偿框架研究

      2014(4):275-2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7

      摘要 (892) HTML (0) PDF 435.34 K (1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淮河流域呈现水质型和水量型缺水状况。针对该流域现行生态补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概念界定不清,区域局限性及补偿方式单一性的问题,在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水质-水量的生态补偿框架,并从核算标准、组织方式和补偿形式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与淮河流域现行的生态补偿方式相比,该框架能够全面反映跨省、跨地区的水质和水量差异,可操作性和适用性更强、覆盖面更广。

    • 太阳活动与ENSO事件对云南省旱涝灾害的影响

      2014(4):280-28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8

      摘要 (1138) HTML (0) PDF 745.45 K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云南省29个气象站点1958-2011年的逐月降水资料,运用Z指数法界定旱涝等级和年份,采用频次分析和Morlet小波技术分析了太阳活动与ENSO(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云南省旱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54 a云南省年均降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505 mm/10 a;旱涝灾害的发生呈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之后旱灾发生频率明显高于涝灾发生频率。(2) 除了1967-1972年,20世纪60-90年代太阳黑子数和云南省旱涝指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90年代中后期至今,二者则呈正相关关系。太阳黑子的减少趋势与研究区干旱化趋势相同。(3) ENSO事件与云南省旱涝灾害在14 a左右存在较好的周期对应关系;厄尔尼诺强度增大时研究区旱灾增多,拉尼娜强度增大时涝灾增多。

    • 贵州省施秉喀斯特地区苔藓植物的微气候效应

      2014(4):285-2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69

      摘要 (996) HTML (0) PDF 390.69 K (1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贵州省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研究区,对区内苔藓生境类型及微气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苔藓植物群落可以影响其周围局地微气候,具有降低气温,增加湿度的作用。苔藓微气候效应影响范围大致在四周及上方10 cm空间内,在空旷地上微气候效应最为明显。该区苔藓生境类型以岩生、土生为主,土生苔藓植物群落的微气候效应强于岩生环境。对各监测层的温湿度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苔藓群落表面(A层)与周围10 cm处(D层)相对湿度差异极显著(p<0.01),温度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苔藓群落表面(A层)与上方10 cm处(B层)温、湿度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苔藓微气候效应的强弱程度取决于苔藓储存水分的能力。

    • 气候变化对宁夏自治区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

      2014(4):291-29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0

      摘要 (957) HTML (0) PDF 591.60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兴仁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采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模拟了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 环香山地区气候向"暖干型"方向变化,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波动大,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 温度生产潜力逐年增加,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中减少的趋势;(3) 气候生产潜力与年平均降水量具有着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温度生产潜力分别是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2.79和2.35倍,说明降水条件是制约环香山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4) 对未来气候进行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环香山地区气候主要以"暖干型"气候为主,这对当地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以保证农业生产。

    • 干旱矿区废弃地重金属生境土壤种子库时空动态

      2014(4):296-300,3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1

      摘要 (964) HTML (0) PDF 742.42 K (10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不同季节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外萌发试验,分析了干旱矿区重金属生境土壤种子库的时空动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种子库储量随季节变化存在差异。土壤种子库储量10月最高,5月份减小至最低。土壤种子库物种种类随时间的变化与土壤种子库储量相似;土壤中种子主要分布在0-5 m土层中,该层种子比例平均占种子库全部种子数量的76.5%。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种子数量逐渐减少。5-10 cm土层中种子比例平均只占种子库全部种子数量的23.5%。10 cm以下土层几乎没有种子分布。

    • 区域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基于中国西南季节性旱灾的评述

      2014(4):301-3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2

      摘要 (993) HTML (0) PDF 637.62 K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近年中国西南频发的季节性旱灾事件,探讨了区域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分析了区域性旱灾事件中蕴藏的重要科学问题——具有高耗水特性的桉树(Eucalyptus spp.)、橡胶树(Hevea spp.)人工林的生态需水是否适应于区域降水条件(或能否打破区域生态用水的供需平衡)进而导致旱害。同时分析了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认为以植被生态需水计算为基础的植被水分适宜性研究进展缓慢且成果缺乏,作为水分适宜性评价基础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此提出对云南省典型植被的水分适宜性及其生态需水与区域干旱的关系开展专项研究的建议。

    • 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的关系

      2014(4):308-3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3

      摘要 (1321) HTML (0) PDF 570.47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主要水质指标[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含量及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状况对沣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两者占全流域面积的90%以上;沿河不同宽度的缓冲区(分别向两岸划分100,600,1 500 m)范围内,建设用地、耕地与水质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林地与水质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建设用地及耕地对水质的改善有负效应,而河流沿岸林对改善水质有正效应,并且这种影响在距河岸100 m缓冲区范围内达到最大。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沣河流域近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河道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

    • 干污泥和堆肥污泥施用于红壤中N素的释放特性

      2014(4):313-3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4

      摘要 (832) HTML (0) PDF 370.78 K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红壤自然状况下,模拟了施肥沟,对红壤不同污泥施肥处理的N素释放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干污泥配比在10%~20%时,碱解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累计释放量分别为:25.71%~33.48%,9.57%~14.85%和4.08%~7.65%。堆肥污泥配比在20%~33%时,其累计释放量分别为13.55%~15.65%,2.03%~4.23%和3.11%~5.37%。干污泥处理的释放量大于堆肥污泥处理的释放量,释放过程变化较堆肥污泥剧烈,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有明显峰值,铵态氮最大含量532.98±10 mg/kg,释放量最大达10.95%;硝态氮含量最大为149.2±14 mg/kg,释放量最大时为3.32%。无论是从氮的肥效角度,还是氮释放的环境风险角度考虑,污泥堆肥处理后施肥方式均优于干污泥处理施肥方式。

    • 吉林省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

      2014(4):317-3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5

      摘要 (1267) HTML (0) PDF 609.24 K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3S技术,对吉林省境内的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年和2010年的遥感影像进行了处理,分析了该地区2000-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结果表明,2000-2010年期间,研究区建设用地、草地和农田的面积有所增加,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均有所减少;该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为0.15%,空间动态度为0.43%;林地变化最缓慢,变化幅度低于区域平均变化水平。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9.95×108 元/a,降低率为1.73%。林地、湿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价值量有所降低,分别减少0.31%,6.78%,5.15%和8.96%,草地、农田价值量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15.67%和5.13%。自然保护区的多种地类和多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下降趋势。

    •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对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的影响

      2014(4):323-3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6

      摘要 (967) HTML (0) PDF 623.94 K (9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近50 a来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沙漠化程度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实地考察和野外调查资料以及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植被覆盖度、沙漠化动态度模型分析法,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前后植被和沙漠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态输水后,植被覆盖度增大,植物种数明显增加;胡杨冠幅增大;裸地、沙地面积减少;非沙漠化和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重度沙漠化面积有减小趋势。生态输水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和沙漠化逆转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 陕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分异特征

      2014(4):328-3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7

      摘要 (1289) HTML (0) PDF 483.09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96-2010年陕西省终端能源消费数据及2010年各市区单位GDP能耗数据,对陕西省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基于Kaya恒等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模型对陕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 陕西省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在1996-2000年均为小幅度下降,此后大幅度增加,而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出下降趋势。从能源消费碳排放比例来看,煤炭消费碳排放量占绝对比重(70.47%)。(2) 陕西省各市区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陕西省的碳排放总量关中最高,陕北次之,陕南最小;地级市区中:西安市、榆林市和渭南市排放量超过5.00×106 t,杨凌区的碳排放量仅有7.21×104 t;渭南市和榆林市碳排放强度较高,而商洛市和杨凌区碳排放强度较低。(3) 经济产出、产业结构及人口规模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正效应,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陕西省碳排放量的增加表现为负效应。其中经济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的决定因素,而能源强度降低是碳排放量减少的决定因素。

    • 生态旅游与水土保持协调发展机制初探

      2014(4):334-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8

      摘要 (1056) HTML (0) PDF 311.88 K (9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样板治理工程,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提供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延伸了水土保持效益,有助于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吸引资金并争取社会支持,但也会带来环境压力。如何减轻因旅游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以及建立水土保持与生态旅游的协调发展机制,对二者协调发展机制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和水土保持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需要在构建驱动机制和约束机制的基础上,明确各方利益与责任的划分。从政府支持、群众参与和尊重市场规律入手,强化合作,为生态旅游和水土保持工作开展取得广泛支持,以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 河北省南大港滨海湿地退化评价

      2014(4):339-3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4.04.079

      摘要 (1023) HTML (0) PDF 582.21 K (17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北省南大港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1989,1999,2009,2012年4期遥感影像及1969和1979年两幅分幅地形图为资料,获取南大港滨海湿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运用RS,GIS技术提取南大港湿地的动态变化信息,分析了影响南大港湿地演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利用综合矩阵分析法和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人为干扰强度模型评判法,定量评估了该湿地的退化程度,探讨了导致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结果显示:(1)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43 a间南大港天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7.22%,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98.13%,特别是海水养殖场、水库坑塘和盐田等人工湿地的面积显著增加。(2) 1969年湿地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湿地退化影响因子综合指数较低,1979年以来综合指数显著增加。(3) 1969年人类对湿地的干扰程度甚微,1969-1979年人类对南大港滨海湿地的干扰强度为强干扰;1979-2012年人类对湿地的干扰程度尽管增幅不明显,但湿地仍在不断退化。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