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地形因子对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影响的机理研究

      2015, 35(4):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2

      摘要 (1337) HTML (0) PDF 372.77 K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地、盆地和峡谷3种典型地貌单元水土流失机理的研究,揭示坡度、坡长、坡形、坡位、坡向和微地形等地形因子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为综合防治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标准径流场监测和侵蚀基线法对3种地貌单元进行多年水土流失监测,运用Excel和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坡度是最直接影响坡面水土流失的态势因子,土壤侵蚀量是随坡度增加而增大,25°为临界坡度;喀斯特坡面的坡长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并不明显;坡形通过坡位和坡向来影响水土流失,坡位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表现为:坡面下部 > 坡面中部 > 坡面上部,向阳坡的土壤侵蚀大于背阴坡;微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非常明显,凸出地段常被侵蚀,凹陷带常形成堆积。[结论] 影响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的机理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地形因子相互影响共同控制着喀斯特坡面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变化趋势。

    • 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动力环境

      2015, 35(4):8-1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3

      摘要 (1196) HTML (0) PDF 325.45 K (1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况、输沙势、风沙通量和近地表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同步风况、输沙通量和近地表断面粒度资料,分析了沙漠、绿洲及其过渡带输沙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由于沙漠和绿洲内部物质组成、空间结构和水热状况不同,沙漠-绿洲过渡风速梯度和起沙风累计作用时间差异显著;受沙漠和绿洲的交互作用,沙漠-绿洲过渡带存在两组主导风向。从近地表粒度特征沿程分布来看,自沙漠至绿洲方向,粗沙含量逐渐降低,粉沙和黏粒含量相对增加。沙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意义重大。[结论] 针对绿洲风沙危害防治,应从局地环流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 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下土壤抗侵蚀性研究

      2015, 35(4):1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4

      摘要 (942) HTML (0) PDF 379.68 K (15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毛竹林下土壤抗蚀性的主要影响要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土壤抗蚀性影响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为对照,开展了8竹2阔林、6竹4阔林、毛竹纯林、8杉2竹林等不同混交模式毛竹林土壤抗蚀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抗蚀性最强,杉木纯林最差,毛竹混交林抗蚀性优于毛竹纯林,混交林中6竹4阔林的抗蚀性较好,8竹2阔和8杉2竹林次之。崩解速率的变化趋势与抗蚀性变化趋势不同,常绿阔叶林土壤崩解速率最慢,6竹4阔林最快,8竹2阔林、杉木林、8杉2竹林低于毛竹纯林。综合考虑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抗蚀性和崩解速率,8竹2阔林是一个较好的混交模式。[结论] 土壤和植被结构对土壤抗蚀性有重要影响,毛竹林土壤抗蚀性与有机质含量、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土壤容重、竹鞭的生物量、枝叶生物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枝生物量对土壤抗蚀性影响最大。

    • 半干旱黄土区降水和气温对北川河径流的影响

      2015, 35(4):18-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5

      摘要 (957) HTML (0) PDF 448.77 K (1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山西省方山县北川河上游流域降水和气温对北川河径流的影响,为分析三川河上游流域乃至黄河中游流域径流量的变化原因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圪洞控制站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累计距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方山县北川河上游流域1985-2009年间的气象数据、北川河径流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结果] 北川河流域1985-2009年年降水量变化波动性大,整体呈现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最高、最低气温2003年出现骤变,与气温的升高趋势相反,潜在蒸散发呈逐渐下降趋势。北川河年径流量变化差异较大,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突变性,整体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 年降水量与温度是影响北川河径流量的主要因子,降水量中汛期降水量占主导地位。

    • 大孔隙扭曲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2015, 35(4):24-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6

      摘要 (936) HTML (0) PDF 445.24 K (13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大孔隙扭曲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为深入了解大孔隙扭曲度影响优先流的物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室内含大孔隙土柱的定水头入渗试验,以长武地区黑垆土为研究对象,分析大孔隙不同扭曲度对土壤湿润锋运移、累积入渗量和水分穿透时间的影响。[结果] 大孔隙的形状深刻影响入渗湿润锋的形状,对湿润锋纵向、横向运移具有引导作用;大孔隙扭曲度减小可加速湿润锋运移,增加累计入渗量;水分穿透土柱的时间随扭曲度的增大而增加,穿透时间与扭曲度可用对数关系描述;湿润锋运移深度、累积入渗量与时间均呈明显的乘幂关系,其函数式的参数取决于土体中大孔隙扭曲度。[结论] 大孔隙扭曲度对水分入渗影响深刻,是研究大孔隙流的重要因素。

    • 冰碛湖溃决型泥石流演化过程试验研究

      2015, 35(4):29-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7

      摘要 (1022) HTML (0) PDF 481.25 K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冰湖溃决型泥石流演化过程中运动参数的变化特征,为冰湖溃决型泥石流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水槽试验,探讨冰碛湖溃决型泥石流形成和演化过程。[结果] 冰碛湖溃决泥石流属于典型的水力类泥石流;根据水沙两相流容重的变化,冰碛湖溃决型洪水演化为泥石流的过程可以概括为挟沙水流-泥石流-挟沙水流的演变,相对应的泥石流的粒径从粉砂到砾石,再到粉沙的变化过程;泥石流容重越大,一次泥石流过程中颗粒粒径越粗。从不同组次的试验结果来看,冰碛湖溃决泥石流粒径与其容重也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 泥石流的运动和演化过程本质上取决于冰碛湖溃决型洪水功率和沟床堆积物的粒径特征。

    • 潮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2015, 35(4):34-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8

      摘要 (1284) HTML (0) PDF 547.78 K (1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潮河流域的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及其与径流的关系,为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潮河流域50 a多的水文气象资料,利用1979,1987,1991和2009年4期遥感影像,采用ArcGIS及Fragstats等景观分析软件计算。[结果] 潮河流域的降雨量呈减少趋势,而温度以0.215℃/10 a的速度升高,潮河的径流量明显减少,并呈现以28 a为周期的丰枯转换;潮河流域斑块个数增加,斑块分布趋于均匀,斑块面积变小并逐渐趋于稳定,斑块形状趋向于简单,复杂化程度降低,流域内景观异质性变弱。[结论] 径流量随着景观形状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在平均斑块周长为1 050 m,流域斑块数量为110 000以及Shannon's多样性指数为1.33左右时,斑块的综合截留能力最强,流域产流能力最弱。

    • 退化演替对高山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影响

      2015, 35(4):40-42,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9

      摘要 (953) HTML (0) PDF 251.59 K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3种不同草地退化阶段(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为类似区域退化草地植被恢复提供有效途径。[方法] 野外植被调查、土壤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 草地退化不同阶段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均有差异,退化对草地土壤理化特性有明显影响。重度退化草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轻度和中度退化样地0-10 cm土壤空隙度显著高于重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碳、全钾、全磷和有效钾均明显小于轻度退化草地(p<0.05),但土壤pH值和有效氮含量没有显著变化。[结论] 高山草地退化演替对该区土壤物理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 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条件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2015, 35(4):43-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0

      摘要 (980) HTML (0) PDF 383.51 K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秸秆还田地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了3种灌溉方式共9个处理,并设置3个麦秆不还田处理为对照。[结果] 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模式有利于控制水稻茎蘖量,降低水稻株高,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不同水氮管理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无显著影响,水稻有效穗数受灌溉措施及施氮量的影响较大,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活性,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对土壤蔗糖酶活性的提高最为显著,而不同水氮条件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 在秸秆还田地,当施氮量为225 kg/hm2时,浅湿调控灌溉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

    • 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质与生产力的空间关系

      2015, 35(4):49-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1

      摘要 (917) HTML (0) PDF 349.06 K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田块尺度上揭示黑土坡耕地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关系,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对典型黑土区坡耕地大豆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海拔高度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坡耕地大豆产量、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存在较大变异,分别为0.05~0.26 g/kg,19.27~52.64 g/kg和0.95~2.38 g/kg,但大豆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关系,与海拔高度之间存在负相关,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结论] 坡耕地生产力受地形、地下水位、成土过程等结构性因子的影响约占2/3,受人类耕作、施肥、种植作物的影响只占1/3。水土流失是造成黑土农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因素。

    • 滇东喀斯特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土壤剖面团聚体和有机质变异

      2015, 35(4):53-5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2

      摘要 (1342) HTML (0) PDF 391.45 K (13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山原红壤的退化机理及效应,为滇东高原的石漠化效应研究及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滇东山原红壤典型发育地带为研究对象,对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灌丛、草地、松林、红裸土剖面的团聚体特征和有机质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山原红壤退化过程中干筛法结果显示以大团聚体为主,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湿筛法结果显示以微团聚体含量最高,灌丛、草地、松林在剖面上整体呈现出与干筛大团聚体一致的规律,红裸土呈现出:0-90 cm层(B层) > 90-100 cm层(C层)。土壤的稳定性和有机质含量在退化过程中基本呈现出:灌丛 > 草地 > 松林 > 红裸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灌丛、草地、松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物理性质逐渐劣化,有机质含量减少,红裸土则呈现出相反的规律;与A层、B层相比,较深层次的C层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质含量差异显著降低。[结论] 有机质与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分形维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增加有机质的含量应该是恢复和改良红裸土结构的重要手段。

    • 闽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水分时空变化规律

      2015, 35(4):59-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3

      摘要 (930) HTML (0) PDF 384.07 K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林分土壤空间和不同位点上的水分时空变化规律,旨在为毛竹林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定点观测法,以闽北地区竹杉混交林(Ⅱ)、毛竹纯林(Ⅲ)、竹阔混交林(Ⅳ)3种不同类型毛竹林为研究对象,杉木纯林(Ⅰ)和常绿阔叶林(Ⅴ)为对照开展试验。[结果] 各林分的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基本与研究区域的降雨和蒸发季节变化一致,每月平均土壤含水量在22.98%~37.88%之间,年均土壤含水量排序为:常绿阔叶林(31.95%) > 竹杉混交林(30.46%) > 竹阔混交林(30.10%) > 杉木纯林(29.78%) > 毛竹纯林(29.31%)。空间垂直变化上,常绿阔叶林地各层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p<0.01),随着土壤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但是其他林分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林分类型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含水量的共同作用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林内降雨量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直接因子。

    • 不同植物边坡的糙率系数和水力学特征参数

      2015, 35(4):64-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4

      摘要 (1161) HTML (0) PDF 341.41 K (2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北方土石山区植物边坡糙度,为坡面生态防护的最佳植物配置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在北京市昌平区试验基地设置多组不同地表类型的径流小区,设计了控制流速、流量的野外放水冲刷试验。[结果] (1) 与乔灌植被相比较,草本植被对地表径流流速具有良好的阻滞作用,毛白杨对地表流速有加速作用。(2) 草地的平均糙率系数最大,裸地最小。对裸地进行处理后发现,铺设枯枝物,可以有效提高地表糙率系数值,通过砾石压盖处理的地表糙率系数并未有明显改变。(3) 各类地表下垫面的雷诺系数Re均介于21.34~23.49之间,枯落物小区Re最大,毛白杨小区Re最小,水流均为层流,紊动性弱;弗劳德数Fr介于0.35~2.55之间;阻力系数f介于1.03~54.43之间。[结论] 枯落物和草地可以有效减缓地表径流流速;毛白杨下垫面防蚀功能最弱。

    • 不同培肥模式下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特征

      2015, 35(4):69-72,7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5

      摘要 (1352) HTML (0) PDF 328.08 K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培肥模式对闽东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的影响,为该区茶园水土流失评价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设置6个处理:全量化肥(NPK),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1/2 NPKOM),全量有机肥(OM),全量化肥+豆科绿肥(NPKL),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1/2NPKOM+L)和不施肥(CK)。[结果] 不同培肥处理下径流流失量的大小顺序为:OM > 1/2 NPKOM > CK > NPKL > 1/2NPKOM+L > NPK,泥沙流失量表现为:OM > 1/2 NPKOM > NPKL > CK > NPK > 1/2NPKOM+L;OM处理中径流携带的全氮、可溶性氮、硝态氮、铵态氮、全磷、可溶性磷等氮磷组分的流失量均较高,而1/2 NPKOM+L中这些氮磷组分流失量则相对较低,且泥沙结合态的全氮、全磷流失量在各处理中也有类似的变化规律。[结论] 1/2NPKOM+L处理在减控茶园水土及其氮磷流失方面具有良好的保土保肥效果。

    • 镉胁迫下不同生态型富集植物混种樱桃幼苗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5, 35(4):73-7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6

      摘要 (963) HTML (0) PDF 349.04 K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镉胁迫条件下,两种生态型(矿山和农田)富集植物与樱桃幼苗混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镉污染区樱桃科学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将甜心樱桃和那翁樱桃幼苗分别与两种生态型的镉富集植物小飞蓬、龙葵、马唐混种,测定土壤过氧化氢酶、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结果] 甜心樱桃混种矿山生态型马唐的土壤过氧化氢酶和土壤脲酶活性均最高,分别较甜心樱桃单种提高了41.07%和57.53%。那翁樱桃混种农田生态型小飞蓬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混种矿山生态型马唐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樱桃幼苗混种两种生态型富集植物后,只有甜心樱桃混种农田生态型小飞蓬、那翁樱桃混种矿山生态型马唐、那翁樱桃混种农田生态型马唐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结论] 镉胁迫条件下,与樱桃混种以提高土壤酶活性的首选材料是矿山生态型马唐,其次为农田生态型小飞蓬。

    • 乌兰布和沙漠降水量对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2015, 35(4):79-8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912.001

      摘要 (935) HTML (0) PDF 322.85 K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降水量对乌兰布和沙漠植被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变化的影响,为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保护与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2011-2013年固定样方调查数据和同期降水量资料,对乌兰布和沙漠典型灌木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与年降水量的变化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降水量对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及分科有显著影响。降水量增加,驼绒藜群落物种数增加了5种(新增加2个科别),霸王群落物种数增加了12种(新增加2个科别),四合木群落物种数增加了12种(新增加6个科别);降水量对驼绒藜群落、霸王群落、四合木群落中1年生草本与多年生草本影响最大,对灌木与半灌木影响不大;降水量的增加提高了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有效增加了四合木群落与驼绒藜群落的相似性,减小了两个群落之间的生境差异;降水量与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盖度、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E)、多样性指数均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均大于0.600 0。[结论] 研究区内降水量对3个典型灌木群落物种数、盖度、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具有显著影响。

    • 小兴安岭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比较

      2015, 35(4):85-9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7

      摘要 (1354) HTML (0) PDF 390.10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蓄积量进行调查分析和持水特性研究,为该区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 选择6种典型森林类型设置样地测定枯落物现储量,并采用浸水法对枯落物持水特性进行测定,计算其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结果] 主要森林类型枯落物蓄积量介于13.53~29.48 t/hm2,大多是半分解层蓄积量高于未分解层。不同森林类型最大持水率与最大持水量表现不一致,其中最大持水率为243.19%~524.0%,最大持水量为56.81~106.90 t/hm2。不同森林类型的最大拦蓄量与有效拦蓄量的表现也略有差异,最大拦蓄量为33.43~64.42 t/hm2,有效拦蓄量为24.91~48.38 t/hm2。枯落物层的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对数关系,而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显著幂函数关系。[结论] 受树种特性、枯落物储量、分解速率及林龄的影响,该区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储量及其持水特性差异显著。

    • 拔节期水分亏缺对沙地农田玉米光合特性及物质积累的影响

      2015, 35(4):91-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8

      摘要 (922) HTML (0) PDF 458.20 K (15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拔节期水分亏缺对玉米光合特性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为作物调亏灌溉技术在沙地农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黑河流域中游边缘绿洲新垦沙地农田进行田间试验。[结果] (1) 玉米拔节期水分亏缺使新垦沙地农田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农田CO2浓度升高0.5%,相对湿度降低6%,玉米叶片温度升高了8%; (2) 水分亏缺处理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比正常供水处理降低了74%;水蒸腾速率日均值比正常供水处理降低了79%; (3) 水分亏缺处理玉米茎、叶及根系生物量分别比正常供水处理低63%,47%和51%,总干物质积累量比正常供水处理减少了53%。[结论] 在沙地农田,作物对土壤水分的反映较为敏感,小幅的土壤含水量降低即造成玉米光合能力的大幅下降,并最终对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 旅游踩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15, 35(4):97-10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19

      摘要 (810) HTML (0) PDF 240.03 K (1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旅游踩踏对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五台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研究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1) 在不同海拔高度处,踩踏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无踩踏区酶活性 > 踩踏轻微区酶活性 > 踩踏严重区酶活性;表层(0-20 cm)土层酶活性 > 下表层(20-40 cm)土层酶活性; (2) 在不同海拔高度处,两个土壤层的踩踏严重区脲酶、蔗糖酶活性与无踩踏区的脲酶、蔗糖酶活性差异显著,但轻微区蔗糖酶活性与无踩踏区无显著差异; (3) 在不同的海拔处,表层和下表层的踩踏严重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无踩踏区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p<0.05);表层轻微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与无踩踏区的过氧化氢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五台山东台山地草甸土壤酶活性已受到人为踩踏的破坏,应采取相应措施保护景区健康发展。

    • 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西瓜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2015, 35(4):101-1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0

      摘要 (990) HTML (0) PDF 353.14 K (1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西瓜种植的作用,为土壤培肥制度的建立及西瓜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以"黑彤K-8"为试材,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N100(尿素提供100%的氮)、M10N90(蚯蚓粪和尿素分别提供10%和90%的氮)、M30N70(蚯蚓粪和尿素分别提供30%和70%的氮)和M50N50(蚯蚓粪和尿素各提供50%的氮)等不同处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CPMI)、酶活性和西瓜产量的影响。[结果] 同N100处理相比,配施蚯蚓粪处理的高活性、中活性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升高;M30N70处理的活性有机碳含量和CPMI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比N100处理分别高出30.10%和37.28%;同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亦明显高于其它处理,其中蔗糖酶活性分别较CK, N100, M10N90和M50N50处理提高84.66%,62.33%,47.26%和22.46%。此外,M30N70处理的西瓜产量和肥料生产率最高,它可使西瓜产量分别比N100,M10N90和M50N50处理高出26.49%,13.34%,6.27%;M30N70处理的肥料生产率分别比N100,M10N90和M50N50处理高出166.50%,54.11%,21.37%。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表征土壤酶活性、西瓜产量及肥料生产率的变化,比土壤总有机碳更具灵敏性。[结论] 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西瓜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生长效果,其中3:7比例配施的效果优于1:9和5:5比例。

    • >应用技术
    • 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

      2015, 35(4):107-1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1

      摘要 (1103) HTML (0) PDF 288.70 K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和土壤侵蚀预报参数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2005-200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8个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数据,对不同水保措施的蓄水减沙效益进行分析。[结果] 坡长不同的径流小区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模数差异显著;梯田和树盘都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减水效益分别达到77.6%和81.0%,减沙效益分别达到84.3%和77.4%;梯田和树盘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17和0.23,玉米、大豆和京白梨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97,0.35和0.85。[结论] 研究区内工程措施较植物措施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益,且两者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

    • 基于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特性研究

      2015, 35(4):111-1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2

      摘要 (1131) HTML (0) PDF 587.21 K (12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驱动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以及影响因子各属性值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并在分析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模拟预测盘龙江流域的扩张趋势, 为流域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Dempster-Shafer(D-S)证据理论来描述和融合多种空间数据,在已有的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s, IS)信息与多种空间数据的量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数据驱动方法分配基本概率函数(basic probability assignment, BPA)。经过定义多种空间数据的BPA函数,然后采用D-S证据理论的融合规则融合多个BPA函数以获取研究区域IS的信任函数、不信任函数、不确定函数、似真函数。[结果] 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距水系距离,人口密度,GDP,IS邻域单元数,坡度,高程驱动因子对盘龙江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影响比较大,而坡向对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程度变化不明显。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的精度达到78.04%。[结论] 采用D-S证据理论方法来描述空间数据和融合多种空间数据具有比传统逻辑回归模型更好的分析和预测功能。

    • 20种速生杨在乌兰布和沙区绿洲的适应性评价

      2015, 35(4):117-1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3

      摘要 (838) HTML (0) PDF 303.72 K (10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满足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构建对优良造林树种选择的要求,对多个品种速生杨在乌兰布和沙区绿洲的适应性进行评价。[方法] 以北抗、08、中林等系列的20个引进速生杨品种为研究对象,当前主要造林树种新疆杨为参照,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和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20种速生杨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地区生长初期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08-01,创新、中林2005,北抗16-22,08-02,08-03,中林315,08-07,天黑、京2等10个品种在速生性、成活状况、抗病虫害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新疆杨;京6,北抗16-27,Simplot,08-09,08-08,08-14等6个品种各项评价指标与新疆杨接近;辽宁杨(鲁×山)、北抗16-8,08-04,DN-34等4个树种综合评价适应性低于新疆杨。[结论] 08-01等10个品种能够在乌兰布和沙漠绿洲地区良好生长,可以作为该区造林和植物资源收集储备的备选树种。京6等6个品种综合评价适应性中等,辽宁杨(鲁×山)等4个品种适应性较差,无法在该区正常生长。

    • 甘肃省虚拟耕地价值及隐性补偿流失

      2015, 35(4):122-127,1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4

      摘要 (1289) HTML (0) PDF 490.19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甘肃省市域虚拟耕地价值量与隐性补偿流失的空间特征,为明确甘肃省各州市农用地征地补偿标准的合理性及隐性补偿流失现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ArcGIS 10自然断点法等方法,对2012年甘肃省市域的虚拟耕地价值与征地隐性补偿流失率进行核算和空间分析。[结果] (1) 甘肃省虚拟耕地单位价值总量以低值和中值区为主,低值区市域比重为35.71%,中值区为42.86%。(2) 甘肃省隐性补偿流失率以高值区为主,高值区市域比重达到50.00%。(3) 虚拟耕地单位价值总量与隐性补偿流失率低值区交叠率达到66.67%,中值区为33.33%,高值区为42.86%。值区交叠率较高,空间相关性分布较强。(4) 产能、资源与生态虚拟耕地单位价值市域比重以低值和高值区为主,低值区分别占42.86%,35.71%和42.86%;高值区分别为35.71%,28.57%和42.86%。[结论] 甘肃省虚拟耕地单位价值总量供给能力不足,隐性补偿流失率较高,产能、资源与生态虚拟耕地单位价值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

    • 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总体方案——以上海市为例

      2015, 35(4):128-1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5

      摘要 (1073) HTML (0) PDF 235.63 K (15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平原河网地区水土保持总体方案进行研究,为完善该地区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以上海市为例,深入分析了全市的水土流失特点、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现状和存在问题,采用数值模型等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结果] 上海市水土保持分区主要包括流失重点预防区(4大块以及细分出的10个部分)、重点治理区(骨干航道以及流速较大的河道)和易发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以及开发建设区域);提出了完善该市水土保持监管体系的初步设想以及近期需要开展的水土保持监管工作。[结论] 上海市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积极完善市级水土保持监管体系,推进水土保持工作进一步开展。

    • 美林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的规划设计

      2015, 35(4):132-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6

      摘要 (1212) HTML (0) PDF 236.76 K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当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目标单一的现象,探讨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借鉴,以获得更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方法] 以江苏省丹阳市美林湾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在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方法研究。[结果] 提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将水土保持功能与生态景观、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理念,并界定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景观的相关概念。[结论] 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等功能。

    • 利用极浅型潜流人工湿地修复沙漠化土地的可行性研究

      2015, 35(4):136-14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7

      摘要 (835) HTML (0) PDF 392.71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城市污水作为植物生长的水源和肥源,以期同步实现沙漠化土地的快速修复和污水净化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极浅型潜流人工湿地,湿地填料为细沙,栽培植物为高羊茅、黑麦草、狗牙根、芦苇和香蒲进行试验设置。[结果] 试验仅4个月,细沙容重减小了20%~23%,有机质至少增加了3.9倍,有效磷、pH值、电导率和孔隙率分别增加了16%~103%,3%~5%,1.7~2.6倍和16%~25%,与原细沙差异性显著(p<0.05),而碱解氮、全磷和各湿地细沙理化性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极浅型潜流人工湿地能够迅速增加细沙养分含量,改善细沙理化性质,以极浅型潜流人工湿地修复沙漠化土地可行。高羊茅和黑麦草可作为修复沙漠化土地的优选植物。

    • 不同隔盐材料对滨海盐渍土水盐动态和树木生长的影响

      2015, 35(4):141-147,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8

      摘要 (854) HTML (0) PDF 697.21 K (1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隔盐材料对滨海盐渍土水盐动态和树木生长的影响,为滨海地区盐渍土改良和沿海防护林营造等林业工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方法,于2010-2013年在天津滨海重度盐碱地区的大田试验中,开展了沸石、陶粒、蛭石和河沙4种隔盐材料对盐渍土0-80 cm土层水盐动态及4个树种(刺槐、国槐、香花槐和红叶臭椿)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 (1) 在树穴底部和侧壁铺设隔盐层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含盐量并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沸石处理(FS)能显著降低0-80 cm土体内盐分含量,控抑盐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处理。陶粒处理(TL)在40-80 cm土层有显著的降盐效果,但其控盐效果比沸石差。蛭石处理(ZS)仅在40-60 cm土体内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河沙处理(HS)中,0-80 cm土体内盐分含量虽低于对照,但与对照之间无显著差异,降盐效果最差; (2) 铺设隔盐层可显著降低土壤盐分离子含量,其中对Na+,Cl-和SO42-这3种滨海盐碱地主要盐分离子的去除效果排序为:FS > TL > ZS > HS; (3) 隔盐层材料能有效改善树种根区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各树种成活率和保存率,并能明显促进植物生长,其中沸石效果最佳。[结论] 可将沸石作为滨海地区4个树种造林时隔盐材料的最优选择。

    • 林木超深栽在沙地造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5, 35(4):148-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29

      摘要 (1035) HTML (0) PDF 250.38 K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林木超深栽在沙地造林中的可行性,为提高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在对永定河下游沙地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进行监测的基础上,以白榆为造林树种,开展了深根苗与普通苗的不同栽植深度﹝1 m(超深栽),0.6 m(深栽),0.3 m(常规)﹞的造林试验。[结果] (1) 沙地下层土壤的水分含量较高并相对保持稳定; (2) 沙地林木超深栽显著提高了造林成活率40%以上(p<0.01)。特别是使用林木深根苗进行超深栽时,即使在无灌水的条件下亦取得了很好的造林效果(成活率94%);(3) 林木超深栽显著提高了苗木的高生长,但对胸径生长的促进作用仅在使用深根苗时观察到。[结论] 超深栽技术适用于干旱半干旱沙地造林,建议予以推广应用。

    • 基于卢卡斯溢出模型的人力资本对耕地产出贡献率的测算——以甘肃省为例

      2015, 35(4):152-1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0

      摘要 (722) HTML (0) PDF 294.51 K (13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农业从业人员人力资本存量角度分析农业从业人员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对提高耕地产出率的贡献率,为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卢卡斯溢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运用SPSS 20.0软件,利用时间序列数据(2002-2012年甘肃省统计数据)对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对提高耕地产出率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 甘肃省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对提高耕地产出率的贡献率和影响率分别为45.26%和5.55%;物质资本对其贡献率和影响率分别为20.29%和2.49%。[结论] 甘肃省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对提高耕地产出率的贡献率远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因此,开发并利用好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将成为提高耕地产出率的关键之所在。

    • 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的生态社会效益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015, 35(4):157-1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1

      摘要 (952) HTML (0) PDF 353.16 K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计算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生态社会效益,为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2000,2005和2010年数据为基础,利用当量因子法、影子价格法等方法计算了历年单位面积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理论值,采用社会发展阶段系数对不同等级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现实值进行了计算。[结果] 2000,2005和2010年安徽省耕地资源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理论值分别为25 032.31,34 879.15,43 700.38元/hm2,生态效益比重从2000年的15.53%上升到2010年的21.10%,而社会效益则从84.47%下降到79.90%。2005年低等、中等、高等优质耕地单位面积生态社会效益现实值分别为7 219.69,11 130.42和18 039.25元/hm2。[结论] 单位面积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理论值和现实值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制定单位面积耕地的生态社会效益补偿标准时,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耕地质量等级以及该区域人们支付意愿。

    • 玛纳斯河流域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盐碱性的影响

      2015, 35(4):163-1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2

      摘要 (1035) HTML (0) PDF 422.37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玛纳斯河流域微咸水滴灌对土壤盐碱性的影响,为新疆干旱区科学利用微咸水以及盐碱地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进行定点试验,分析强蒸散条件下微咸水灌溉后土壤盐分的迁移规律及对土壤碱性环境的影响。[结果] 滴灌降低了上层(0-30 cm)土壤盐分,导致土壤盐分的底聚分布;土壤盐分的周期性变化显著(盐分变异系数在48.2%~82.7%之间),上层(0-30 cm)土壤存在返盐风险;土壤pH值变化与盐分运移呈负相关,滴灌后土壤pH值呈波动上升趋势。[结论] 耕层土壤盐分降低的同时存在碱度(pH值)升高的风险。

    • 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5, 35(4):168-17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3

      摘要 (969) HTML (0) PDF 400.23 K (1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常用除草剂及其浓度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为评价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效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华星草克和丁草胺两种除草剂及其高、中、低3种浓度进行试验。[结果] (1) 中、低浓度丁草胺和华星草克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小,即使在短期内会产生细微的抑制作用,但恢复较快; (2) 高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较为明显,但随除草剂施入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在21 d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 (3) 两种除草剂处理对土壤脲酶、蔗糖酶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但随着药效的降解,抑制作用逐渐消失,酶活性恢复至对照水平; (4) 两种除草剂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与其他两种酶不同,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结论] 两种除草剂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因不同的施药浓度以及施药后作用时间的推移而异,不高于中等浓度处理对其影响较小,且短期内易恢复至正常水平。因此,适量的除草剂对水田土壤生态系统是相对安全的。

    • 郑州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脱钩关系

      2015, 35(4):172-175,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4

      摘要 (902) HTML (0) PDF 285.18 K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为促进郑州市低碳经济发展及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基于郑州市2002-2011年的数据,采用Tapio弹性分析法,选取了Tapio脱钩指标,构建了脱钩评价指标体系。[结果] 2002-2004年综合碳耗度与土地集约利用处于强脱钩状态,2004-2005年为扩张负脱钩状态,2005-2010年处于弱脱钩状态,2010-2011年处于强脱钩状态。整体来说,2002-2011年郑州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综合碳耗度在强脱钩与弱脱钩之间波动。[结论] 低碳经济和土地集约利用两者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增长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

    • 基于小班水平的东洞庭湖区域马尾松林健康评价

      2015, 35(4):176-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5

      摘要 (866) HTML (0) PDF 355.99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东洞庭湖区域的优势树种马尾松林进行健康评价研究,为该区域科学经营森林,改善区域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依据马尾松林样地调查、岳阳市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湖南省林业资源信息系统获取马尾松林数据。并从生产力、结构性、可持续性及抗干扰性4个方面选择了马尾松林14个健康评价指标,依据方差贡献率确定指标权重,计算有代表性的329个马尾松林小班得分与既有的健康等级定性指标标准比较确定小班的健康状况。[结果] 优质小班14个,健康小班76个,亚健康小班221个,不健康小班18个,分别占所选样本总面积的7.33%,24.62%,61.34%,6.71%。[结论] 该区域马尾松林总体上处于亚健康与不健康状况;天然林健康状况好于人工林;混交林健康状况优于马尾松纯林;高海拔、陡坡、边远区域马尾松林健康状况明显优于低海拔、居民密集区域。

    • 1990-2010年青岛地区热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

      2015, 35(4):182-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931.91 K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青岛地区热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关系,为青岛市环境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Landsat TM/ETM+数据反演青岛地区的地表温度,解译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度均值及标准差,计算热环境影响指数,分析GIS重心轨迹。[结果] 1990-2010年,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地表温度最高,水域最低;耕地的热效应贡献度最大;未利用土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温度超过平均温度的地块较多;耕地类型中高于平均温度的地块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较大;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中高于平均温度的地块占区域总面积的比重随时间明显增大;1990-2010年热岛重心一直向东北方向迁移,其中2000-2010年热岛重心迁移方向与城市重心迁移方向一致。[结论] 青岛地区热环境与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城市扩展逐渐成为热岛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 基于土地利用的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评价

      2015, 35(4):188-1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7

      摘要 (949) HTML (0) PDF 1.01 M (15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生态风险,为库区生态风险评估及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运用RS与GIS技术,计算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划分高程/坡度带定量评价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带的生态风险情况,划分生态风险等级,并对生态风险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较低生态风险区占比例最大,为36.77%,高生态风险区及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沿长江两岸建设用地及耕地较为集中的区域,土地利用相对合理性指数随高程增高逐渐变大,随坡度增大逐渐减小,研究区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分析呈现出十分显著的局部自相关性。[结论] 研究区内生态风险总体呈现较低值,沿江高值区需对土地利用进行重点优化。

    • 江苏省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2015, 35(4):195-2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7

      摘要 (1052) HTML (0) PDF 1.53 M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2000-2013年江苏省植被覆盖状况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从年际和季节尺度上分析植被覆盖的空间变化特征以及NDVI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关系和滞后性,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保护和植被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的2000-2013年MODIS 13Q1级产品(归一化植被指数)和江苏省1999-2013年各气象站点气象资料,采用最大值合成法、趋势线分析法、Person相关分析法和偏相关分析法。[结果] (1) 14 a来,江苏省植被NDVI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且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有所差异; (2) 由于气温、降水量、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事件的影响,NDVI在年际和季节间呈波动性变化; (3) NDVI对降水变化响应的滞后期为1个月,NDVI基本同步于相应气温的变化,仅夏季滞后期为1月。[结论] 从时间尺度上看,年际、秋季,NDVI呈下降趋势,而春夏季,NDVI呈上升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江苏省西部的植被覆盖程度明显优于东部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NDVI在年际和季节尺度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显著,且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好。

    • 基于GIS的中国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5, 35(4):202-205,2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8

      摘要 (970) HTML (0) PDF 448.45 K (25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中国PM2.5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4年2月25日上午9时和3月23日9时来自国家环保部的PM2.5时均浓度值,以GIS为平台利用双三次B样条方法,以中国陆疆国界为内插区域,模拟两个时相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中国和美国PM2.5浓度标准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荒漠化、降水、风速和经济增长水平对PM2.5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 模拟结果表明,京、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是中国PM2.5污染严重的区域,珠三角是另一个污染较严重的区域,西藏、新疆和贵州等西部省区是中国PM2.5浓度较低,空气质量较好的区域。[结论] 我国各地区PM2.5浓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 流沙地表层土壤化学性质对免灌造林的响应——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防护林为例

      2015, 35(4):206-2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39

      摘要 (963) HTML (0) PDF 545.69 K (15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免灌造林措施下,研究不同种植年限梭梭林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为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无灌溉条件下防护林地表层的土壤化学性质进行测定,分析林地土壤的结皮层、0-10 cm层,10-20 cm层土壤盐分和养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 建立梭梭防护林后土壤的pH值和全盐量均高于流沙地,土壤碱化趋势比较明显;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层土壤pH值和全盐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8大离子的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土壤pH值、全盐量和8大离子由表层向下递减。随种植年限的增加,各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先增加后缓慢减小,土壤全N,P和速效P,K呈现总体增加,全K呈减小的趋势,速效N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同样有向下骤减的趋势。[结论] 防护林建设有利于风沙土的发育,土壤质量状况逐年改善。

    • 榆林沙区不同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15, 35(4):213-217,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921.001

      摘要 (915) HTML (0) PDF 347.27 K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膜下滴灌(MG)、露地滴灌(DG)、沟灌(GA)、交替隔沟灌(JG)、漫灌(CK)5种灌溉方式对春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榆林沙区的最有效的节水灌溉方式,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2014年田间试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水分生产率计算方法。[结果] (1) MG处理的春玉米植株生长发育状况优于其他灌溉方式。在各生育期,MG处理的春玉米株高、茎粗和叶片SPAD值(叶绿素相对含量)均高于DG,GA和JG,且显著高于CK(p<0.05); (2) 在整个生育期,MG处理的春玉米叶片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灌溉方式,且显著高于CK(p<0.05); (3) MG处理的春玉米增产节水效果显著,其产量和水分生产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 同其他4种灌溉方式相比,膜下滴灌是榆林沙区玉米生产中最有效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

    • 不同保水措施对退化干旱山地新植核桃园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的影响

      2015, 35(4):218-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0

      摘要 (916) HTML (0) PDF 294.74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退化干旱山地不同保水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为北方干旱退化山区土壤环境改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太行山新垦片麻岩山地新植核桃园为试材,进行保水剂、玉米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等保水措施的不同组合处理,研究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 秸秆覆盖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4.04%,17.42%,25.53%,60.29%,25.90%,15.31%,143.67%和51.44%。保水剂使得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略有下降。地膜覆盖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7.19%,21.0%,10.11%,31.07%,1.11%,22.06%和6.06%,却提高了土壤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12.6%,9.65%,8.09%。多元组合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相互之间差异较大;而保水剂+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的组合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在所有处理中,保水剂+秸秆覆盖的组合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提高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达16.67%,3.37%,6.64%,92.65%,12.67%,1.8%,94.25%和105.76%。[结论] 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水热气状况密切相关;保水措施在改变土壤水热气状况的同时,也改变了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

    • >综合治理
    • 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变格局——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实证分析

      2015, 35(4):223-2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1

      摘要 (911) HTML (0) PDF 482.32 K (1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特征,为统筹该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变差系数、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36个县(区)在2005-2011年的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平均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由5.46亿元/km2增长到9.72亿元/km2,总体呈不断上涨趋势,但城市间土地经济密度差异明显,其高值点主要集中在蓬莱市、龙口市和招远市形成的空间集聚区; (2) 城市间土地经济密度的区域动态差异呈不断减小趋势,相对发展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龙口市最高,蓬莱市最低,且呈负向发展态势; (3) 土地经济密度在整体空间分布格局上差异不断减小,局域的集聚中心由荣成市和文登市移动到蓬莱市、龙口市和招远市。[结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东部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明显高于西部城市。

    • 准格尔盆地南缘不同生态功能区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特征

      2015, 35(4):229-2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2

      摘要 (981) HTML (0) PDF 355.48 K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准格尔盆地南缘不同生态功能区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监测和分析,为不同地区空气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别就不同生态功能区(水体、林区、停车场、聚集区)进行空气负离子浓度监测及评价,通过AIC-1000型空气离子测量仪进行数据采集并运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不同区域生态功能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由高到低依次为:精河>天池>哈密>巴尔鲁克,且精河、天池与哈密、巴尔鲁克之间差异显著(p<0.05); (2) 不同生态功能区中水体和林区空气负离子浓度含量较高,且空气负离子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出现早、晚较高,中午较低的动态变化趋势; (3) 空气质量等级指标:天池(A级,1.28±0.42 ind/cm3) > 精河(A级,1.16±0.08 ind/cm3) > 哈密(D级,0.33±0.14 ind/cm3) > 巴尔鲁克(D级,0.32±0.03 ind/cm3); (4) 不同天气状况对空气负离子浓度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雨天(699 ind/cm3) > 沙尘(507 ind/cm3) > 晴天(428 ind/cm3) > 阴天(395 ind/cm3)。[结论] 不同生态功能区空气质量变化与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基本一致,空气质量沿准格尔盆地南缘由东到西呈现劣-优-劣的分布规律。

    • 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015, 35(4):235-2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902.001

      摘要 (1377) HTML (0) PDF 373.84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状况及影响因素,为促进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对榆林市靖边县288户农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陕北生态脆弱区农民环境感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个内生变量之间存在显著且重要的路径关系。感知对意识的路径系数为0.50(t=3.31),感知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3.35),意识对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59(t=2.82)。[结论] 农民对于区域环境变化的感知度较高,满意程度较低,农民的居住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是影响其环境感知、意识和行为的主要因素。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安徽省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2015, 35(4):242-2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3

      摘要 (1389) HTML (0) PDF 335.49 K (14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安徽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3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根据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别分析了研究区内2000-2010年不同时段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贡献率以及不同年份各单项功能生态服务价值。[结果] 研究区林地和耕地是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2000,2005,201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量分别为:532.31,537.59和531.35亿元;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 > 耕地 > 水域 > 草地 > 未利用地 > 建设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贡献率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9个单项生态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维持生物多样性 > 保持土壤 > 气候调节 > 气体调节 > 原材料生产 > 提供美学景观 > 食物生产 > 废物处理 > 水文调节。[结论] 研究区内的生态服务价值呈现相对稳定态势,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总价值的贡献最大,建设用地是生态服务总价值增长的主要牵制力。

    • 中新天津生态城河岸带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

      2015, 35(4):248-2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4

      摘要 (944) HTML (0) PDF 422.03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对生态城河岸带树种造林成活率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筛选耐盐性树种并对其抗盐性进行研究,为滨海盐碱地河岸带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设置CK,1.5‰,3‰,6‰,8‰,11‰,6个土壤盐度处理,分析盐胁迫对刺槐、杜梨、国槐、绒毛白蜡、臭椿5个树种种子萌发、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 随土壤盐度的加剧,5种种子的萌发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出苗率、出苗指数大幅降低。苗期生长过程中,国槐受盐害症状表现最严重,其后从重到轻依次为杜梨、刺槐、臭椿、绒毛白蜡。植株叶片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随着盐胁迫程度增加显著上升;总叶绿素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结论] 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5个供试树种的耐盐性,其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绒毛白蜡 > 臭椿 > 杜梨 > 刺槐 > 国槐。

    • 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2015, 35(4):254-2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716.001

      摘要 (957) HTML (0) PDF 263.30 K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云南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为该区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以洛伦兹曲线和分形方法相结合,对云南省9个典型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 9个典型高原盆地城市水源地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当前分布欠缺合理性,很不均衡,而未利用地和水域的空间结构镶嵌程度复杂,稳定性差。[结论] 各个水源地现存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缺乏从水源保护角度出发的统一规划,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 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的耦合性

      2015, 35(4):258-2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5

      摘要 (871) HTML (0) PDF 295.06 K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即"三位一体"的耦合性,促进三者之间的工程项目整合,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方法] 根据系统学理论,将"三位"作为3个子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和耦合度模型计算。[结果] 耦合系统在3个规划期(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的耦合度分别为0.68,0.86和0.89,说明在"三位一体"规划前耦合系统处于磨合期,规划后耦合系统处于高级耦合期且具有良好共振耦合。[结论] "三位一体"规划能有效突破制约贵州省发展的瓶颈,促进贵州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继续加强3者的工程项目建设。

    • 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河北省以保定市涞水县为例

      2015, 35(4):263-267,27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6

      摘要 (1058) HTML (0) PDF 315.89 K (16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 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 在影响生计资本的诸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影响比较明显,对金融资本影响较小,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现实中农户的发展依然处在较低的层次,农户的生计现状会受到耕地多少、现金支付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 需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化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 不同立地条件下黄花补血草种群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差异

      2015, 35(4):268-27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7

      摘要 (1048) HTML (0) PDF 213.85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立地条件下黄花补血草种群生长、繁殖与土壤水分的差异,为黄花补血草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4个不同沙丘类型的黄花补血草地斑块作为试验样地,研究黄花补血草的生长、繁殖以及水分等。[结果] (1) 不同立地类型黄花补血草种群的生长与繁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它主要反映在单株地上生物量、高度、冠幅和密度方面; (2) 不同类型的沙丘上黄花补血草单株生殖枝数、花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的相关性; (3) 不同立地类型的黄花补血草土壤含水量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在不同的土壤深度上土壤的含水率的差异不显著,丘间地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比较大。[结论] 干旱荒漠生境条件下最适宜生长的黄花补血草的沙丘类型为丘间地。

    • 基于景观格局的陕北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以陕西省神木县为例

      2015, 35(4):271-2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906.001

      摘要 (1056) HTML (0) PDF 277.16 K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评价陕西省神木县生态脆弱性的空间差异,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景观分维数、破碎度、连通性和优势度、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地形指数,从生态系统压力度、敏感性和恢复力3个方面构建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各生态系统中,神木县林地的生态脆弱性最高、草地和耕地次之、水域和荒地最低;22个乡镇中,店塔镇和永兴乡生态脆弱性最高,大堡当和尔林兔镇最低。[结论] 神木县生态脆弱性空间差异大,总体上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景观分布格局,地形,矿区、居民点等人为干扰是影响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 基于两种计算模型的油松与元宝枫根系固土效能分析

      2015, 35(4):277-2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8

      摘要 (911) HTML (0) PDF 302.46 K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分析北方常见植物(油松、元宝枫)根系对提高土壤抗剪能力的作用,为更好地评价植物根系固土效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取不同根系面积比(RAR)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土复合体、元宝枫(Acer truncatum)根土复合体及素土分别进行了不同垂直压力下的直剪试验,得出了油松根土复合体、元宝枫根土复合体及素土的抗剪强度增量 。并通过根系的拉伸试验测定了植物根系的抗拉强度,同时使用Wu的根土复合体模型和Pollen的纤维束模型对抗剪强度增量进行模拟并与实际测定的抗剪强度增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根系主要通过增强土壤的黏聚力来增强土壤的抗剪切强度; (2) 植物根系抗拉强度、拔出强度与根系直径都符合幂函数关系,抗拉强度和拔出强度大小存在阈值,根系大于2 mm时,根系拔出强度小于根系抗拉强度,小于2 mm时则反之; (3) Wu的根土复合体模型高估植物根系固土效果值平均为26.81%,而纤维束模型对根系提高土壤抗剪强度则平均高估9.82%。[结论] 相对于Wu模型,纤维束模型对土壤的固土效果的计算更为准确。

    • 张掖市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时空分布特征

      2015, 35(4):283-2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49

      摘要 (1060) HTML (0) PDF 361.71 K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源/汇状况,为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类型及其种植模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2001-2010年张掖市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根据农田碳吸收、碳排放模型估算各县区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及碳汇,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 张掖市各县区碳吸收、碳排放、碳汇强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同一农作物的碳吸收强度仅与单产量有关,且成正比;经济作物中棉花的单位面积变化量对碳吸收的贡献率最大,粮食作物中大豆的贡献率最大。碳排放量是化肥施用量、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及灌溉面积的一次函数,化肥施用量的单位变化量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灌溉面积次之,且逐年有降低的趋势;农业机械碳排放所占比例较小,低于碳排放总量的5%。[结论] 近10 a来张掖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整体上呈显著增加趋势,碳排放总量呈减小趋势,表明张掖市农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碳汇能力。

    • 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蚀积沙特征研究

      2015, 35(4):288-2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0

      摘要 (1107) HTML (0) PDF 267.10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和利用流动沙丘各部位的风蚀积沙规律,为提升固沙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在典型新月型沙丘上设置3台光电子式积雪深度测定仪观测流动沙丘不同部位的风蚀和积沙规律。[结果] 在特定风速下落沙坡随着起沙风速变化其积沙深度由1 cm逐渐增加到12 cm,并在起沙风速下降时形成一个强烈的积沙过程;迎风坡在起沙风速时处于最大的风蚀状态,并随风速变化形成一个由强风蚀到弱风蚀的转变过程;沙丘顶部在临近起沙风速时处于风蚀过程,并随起沙风速的逐渐增加又处于积沙过程。此外,流动沙丘迎风坡在12月至翌年5月间净风蚀深度月均值约为29.85 cm;落沙坡在12月至翌6月间积沙深度月均值净增加139.5 cm;而沙丘顶部在3-11月为风蚀发生期,平均风蚀深度变化值为27.3 cm,12月至翌年3月为积沙发生期,平均积沙深度变化值为29.47 cm。[结论] 风速对流动沙丘不同部位风蚀积沙特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而且不同部位风蚀积沙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 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2015, 35(4):293-2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1

      摘要 (1056) HTML (0) PDF 412.84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提高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效率、精度,降低评价成本的方法,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以GIS全域空间分析方法为主的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即基于区域"二调"更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用地整治经验等国土数据成果,在现阶段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技术思想及技术原则下,先确定待整治农用地规模,再测算新增耕地面积,最后计算新增耕地系数,进而进行新增耕地潜力类型区划分。[结果] 温州市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测算结果合理,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结论] 该技术方法体系实现了从基础图件数据输入整理、到潜力测算评价、再到成果图表输出的程序化操作,不仅有效提高县/市尺度农用地整治新增耕地潜力评价效率,降低评价成本,而且紧密衔接于当前土地管理工作实际,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2015, 35(4):299-3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2

      摘要 (879) HTML (0) PDF 254.09 K (12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江苏省2002-2011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提高该省农业水资源利用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中C2R和BC2两种模型,选取的投入指标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田灌溉用水量、农田灌溉耗水量和农业在岗职工人数;产出指标为有效灌溉面积、农村居民人均农业收入、农业生产总值和农作物产量。[结果] (1) 在2002-2011年期间,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DEA有效年份占50%; (2) 造成DEA无效既有技术原因也有规模原因,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 (3) 随着时代发展,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整体呈现逐渐降低趋势。[结论] 江苏省农业水资源利用情况得到了逐步改善。

    • 封育对宁夏盐池县草地植物组成及群落复杂性的影响

      2015, 35(4):304-3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3

      摘要 (1057) HTML (0) PDF 185.20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评价封育对宁夏盐池县沙化草地植物组成及群落复杂性的影响,为半干旱区草地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种封育类型老、新封育区和对照区在2003-2013年样线与样方结合法进行植被调查,并用群落总复杂性、无序结构复杂性、有序结构复杂性3种指数来分析其复杂性特征。[结果] 老封育区由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和刺沙蓬(Salsola ruthenica)群落逐渐演替为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群落,新封育区和对照区主要是黑沙蒿群落;新封育区和对照区的植被生物量与盖度大多年份高于老封育区;封育可增加无序与有序结构复杂性,进而增加群落总复杂性。[结论] 长期封育降低了植被数量特征值;随封育年限的延长,群落复杂性指数约以5 a左右为波动周期,说明适宜封育年限为5 a。

    • 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

      2015, 35(4):308-3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4

      摘要 (919) HTML (0) PDF 257.20 K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海南省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进行评价,为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以截止2012年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取得的成绩为基础,对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林草植被的涵养水源、保育水土、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改善小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这6个方面效益进行评价,采用影子工程法、市场价格法进行物质量、价值量的测评,对该地区近9 a来的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分析,结合恩格尔系数与皮尔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结果] 截止2012年,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总价值达22.18亿元,保护水资源价值最大,为17.64亿元,占生态总价值的79.5%;固碳制氧价值次之,为2.38亿元,占生态总价值的10.7%。[结论] 儋州市退耕还林工程在水土保持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有效地遏制了当地的水土流失。

    • 气候暖干化背景下东北地区旱涝时空演变特征

      2015, 35(4):314-3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5

      摘要 (852) HTML (0) PDF 352.44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旱涝灾害角度探讨气候变化对东北地区的影响,以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统计东北地区1956-2012年50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通过样条插值法、Mann-Kendall检测及Z指数方法对该区降水及旱涝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 近57 a东北地区气候整体呈现暖干化的趋势; (2) 半湿润区增温幅度最大,达0.34℃/10 a,湿润区相对较低,为0.25℃/10 a。半湿润区降水减少趋势最为明显,为-8.82 mm/10 a。(3) 东北全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Z指数变化一致,呈现出"涝-旱-涝-旱"的演变特征。(4) 大涝频率高值中心分布于小兴安岭北部和三江平原、嫩江流域北部等;大旱频率高值中心集中分布于东北地区西部。[结论] 东北地区气候暖干化的趋势给该区农牧业带来不利影响,受旱地区应及时启动干旱预警紧方案,开展抗旱工作。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渭-库绿洲土壤质量评价

      2015, 35(4):319-3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01

      摘要 (1354) HTML (0) PDF 239.22 K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评价渭干河-库车三角州绿洲(简称渭-库绿州)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以及土壤质量的管理与治理服务。[方法] 基于渭-库绿洲实地采样数据,利用土壤质量评价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SQI)综合评价法,在ArcGIS 9.3软件支持下对研究区土壤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平均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土壤质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林地 > 耕地 > 荒漠灌丛 > 盐碱草地,其中林地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48,盐碱草地的平均土壤质量指数为0.24。[结论] 从空间分布上,渭-库绿洲的土壤质量总体处于中低水平,只有研究区中部区域具有较高水平的土壤质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差异明显。

    • 东灵山亚高山草甸退化等级与植物特征

      2015, 35(4):324-3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5.04.056

      摘要 (981) HTML (0) PDF 233.53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等级与植被特征,为该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 采用样方调查法研究东灵山亚高山草甸的植被特征。根据退化程度分级,并通过从优势种变化、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等参数,比较分析不同退化程度亚高山草甸的退化特征。[结果] 人类活动是草甸退化的主要影响因子,退化最严重的区域位于海拔2 100~2 200 m的位置;按照人为干扰程度和草甸植被覆盖度,将退化亚高山草甸划分为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轻度退化和无明显退化4个等级。[结论] 随着退化程度加重物种数呈减少趋势,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指数和Simpson's指数均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也相应减少。其中无明显退化草甸的物种数为28,优势种主要有卵穗苔草、地榆、珠芽蓼、矮紫苞鸢尾、紫苞风毛菊等,地上生物量是516.4 g/m2;而重度退化草甸的物种数仅14种,地上生物量为58.3 g/m2,平车前和蒲公英变为优势种。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