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1975-2014年河套绿洲城市化遥感监测与区域差异分析

      2016, 36(4):1-8,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1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1.99 M (16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近40 a来河套绿洲城市化进行遥感监测与区域差异分析,以期为河套绿洲各城市的规划管理、城市间协调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利用1975,1989,1995,2000,2006和2014年6景Landsat MSS/TM/ETM+遥感影像,结合7个城市扩展评价指标及主成分分析法等开展研究。[结果](1)河套绿洲3座城市的扩展趋势不同,扩展速度、强度及城市扩展弹性系数不同。(2)三座城市扩展的空间形态不同。(3)三座城市的城市重心转移方向和距离各不相同。(4)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和第三产业是影响银川市城市扩展的主要社会因素,第一产业是影响临河区的主导产业,而第二产业是影响石嘴山市的支柱性产业。[结论] 近40 a来,河套绿洲3座城市中,银川市年均扩展速度最快,强度最大,且城市扩展弹性系数更趋于人地关系的合理值;银川市和临河区的城市扩展形态趋向紧凑稳定型发展,复杂程度减小;而石嘴山市趋于离散发展,形态逐渐复杂化;同时,银川市城市重心向东南方向转移,转移距离最大,石嘴山市、临河区分别向西南、东北方向转移;且影响3座城市扩展的主因子不同。

    • 岩溶生态脆弱区水安全动态模拟及其演变机制

      2016, 36(4):9-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2 CSTR:

      摘要 (1233) HTML (0) PDF 1.24 M (16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影响贵州省城市水安全的主要驱动因子,为贵州省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水安全系统模型,仿真模拟贵州省水安全系统的贵阳模式、遵义模式、毕节模式和协调型模式4种不同模式下的水资源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水灾害子系统的发展演变规律。[结果]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水土流失面积比、水质达标率和环境资本投资率是贵州省水安全系统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协调型模式下,贵州省水安全系统在2025年以前处于最佳状态,比其他3种模式优越。[结论] 在不同情景模式的模拟下,只有在协调型模式下水资源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水灾害子系统处于最佳状态,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 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山洪灾害的敏感性

      2016, 36(4):16-21,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3 CSTR:

      摘要 (1285) HTML (0) PDF 1001.21 K (10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赣江上游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地形条件的山洪灾害敏感性,为非工程性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基于GIS技术,使用Landset影像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和Aster的DEM数据,以小流域为最小研究单元,计算不同坡度、不同土地利用的山洪灾害敏感性,分析土地利用和坡度影响下的山洪灾害敏感性。[结果] 城镇建设、耕地建设等人工生态系统会增加山洪灾害发生,而森林、灌丛、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可以减缓山洪灾害发生。在坡度大于25°区域,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的敏感性显著增加,会显著促进山洪灾害发生。[结论] 研究区通过生态建设开展防灾减灾工程,应该增加自然生态系统的覆盖面积。此外,坡度大于25°的不适合开发区域,应尽量减少城镇开发和耕地开垦行为。

    • 基于HBV模型的尼洋曲流域上游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

      2016, 36(4):22-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4 CSTR:

      摘要 (1334) HTML (0) PDF 959.70 K (14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工布江达以上尼洋曲流域的降水-径流关系,构建该流域的致洪临界雨量指标,以期为开展山洪气象预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流域暴雨洪水致灾机制,利用地面气象观测和CMORPH资料,基于HBV水文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 利用2007-2011年观测数据对HBV水文模型的参数优化和率定,模拟数据与观测数据的确定性系数为0.91,NASH效率系数为0.89;采用2012-2014年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确定性系数为0.86,NASH效率系数为0.85,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相对误差均为3.1%,表明经过率定的HBV模型对尼洋曲上游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 尼洋曲流域的洪水过程不仅与实时降水的面雨量有关,还与前期基础水位有关,致灾临界面雨量随前期基础水位升高而减小,并且随着前期水位的变化,临界雨量值呈现了非线性响应特征。

    • 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洪水灾害风险评价

      2016, 36(4):27-3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5 CSTR:

      摘要 (1114) HTML (0) PDF 1.61 M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分布及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暴雨洪水灾害的防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IDW),自然灾害风险指数等方法。[结果] 暴雨洪水灾害的高、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东盆地和云南省南部边缘地区;中度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山地和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较低灾害风险区零星分布在滇东高原、滇西北地区和川西高原东北部等地;低风险区主要位于川西高原地区。[结论] 大气环流、降水量、地形地貌、河网水系是影响川滇地区主汛期暴雨洪水灾害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对区域下垫面性质的改变,是加剧暴雨洪水灾害的触动因素。

    • 带摩擦阻尼器的新型泥石流拦挡坝的动力响应

      2016, 36(4):32-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6 CSTR:

      摘要 (1386) HTML (0) PDF 818.51 K (10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解决普通格栅泥石流拦挡坝容易被损毁的问题,提出带摩擦阻尼器的新型泥石流格栅拦挡坝,为摩擦阻尼器在新型泥石流格栅坝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钢球模拟泥石流中的大块石,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这种新型坝体进行泥石流大块石的冲击模拟。[结果] 与普通泥石流拦挡坝相比,带摩擦阻尼器的新型泥石流拦挡坝在巨石冲击坝体时梁柱节点处的应力响应明显减小。[结论] 新型泥石流格栅坝在位移、能量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抗冲击性能。

    • 干旱和半干旱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及其应用

      2016, 36(4):36-40,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7 CSTR:

      摘要 (1090) HTML (0) PDF 637.26 K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建立模型修复水生态系统,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实用工具。[方法] 以涑水河流域为例,采用了层次分析法(AHP),同时运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综合指数法对影响水质因子的各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建立干旱和半干旱流域水环境质量健康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结果] 涑水河流域2008-2011年水环境质量健康评价结果为Ⅲ级,状态一般,较健康,评价结果与实际生态情况相符。[结论] 所建立的干旱和半干旱流域水环境质量健康评价体系是合理的,能满足流域水环境质量健康评价需要。

    • 小型河流泛滥平原生态蓄洪措施设计

      2016, 36(4):41-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8 CSTR:

      摘要 (1605) HTML (0) PDF 1.11 M (12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保证防洪和尽量不影响现有土地利用和水工设施的前提下,设计一系列措施将洪水重新引入泛滥平原,促进泛滥平原蓄集洪水,使得水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方法] 结合当前的河流整治工作,通过影像分析、实地调查等方法,依据生态学的理论进行生态蓄洪设计研究。[结果] 以山西省宁武县恢河的一个泛滥平原为例,提出泛滥平原分洪网的生态蓄洪设计,具体包括浅滩深潭序列渠、池塘链分洪渠、分洪出入口等措施,将河道中的洪水引入泛滥平原并蓄集下来,尽可能地恢复泛滥平原的蓄水功能,调节河流流量、消洪减灾。[结论] 泛滥平原分洪网设计符合河流生态系统自然规律,在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小型河流泛滥平原的生态效益,重视发挥小型河流的生态蓄水功能,恢复健康的河流和流域。

    • 天水市群发地质灾害特征与成灾机理

      2016, 36(4):46-50,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09 CSTR:

      摘要 (1314) HTML (0) PDF 1.59 M (1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甘肃省天水市2013年“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维连续介质动态数值模型,对天水市典型滑坡运动特征进行求解。[结果] “7·25”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群发性明显,局地爆发性,隐蔽性强等5大显著特征;受强降雨和地震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加剧了灾害的破坏程度;此次灾害大部分滑坡失稳的坡面几何形态多为直线型凹型面坡,滑坡失稳多发生在35°~45°坡度范围内,以40°坡居多,黄土坡面滑坡通常是窄条状、方量较小;典型滑坡体在斜坡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动能和总势能均是急剧增加,进入水平面后,各个动力参数急剧下降。侵蚀作用是滑坡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使得灾害体质量增加,同时依靠较高的速度(30 m/s),具有更强的破坏性。[结论] 天水市群发地质灾害形式依然严峻,降水是引发和加剧此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 临洮县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土壤流失特征——以肖家河水电站二期工程为例

      2016, 36(4):51-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0 CSTR:

      摘要 (1034) HTML (0) PDF 818.83 K (14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水电类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坡面水土流失特性,为黄土丘陵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 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3年降雨数据为依托,通过肖家河水电站二期工程径流小区对不同处理下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临洮县2013年降水量为580.2 mm,定义为平雨年;(2)研究区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的乘积与土壤侵蚀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85);(3)不同植被类型对弃渣场水土流失有影响,其中油松与苜蓿混播能有效降低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4)表层土前期含水量对弃渣场土壤流失量有显著影响,下层土前期含水量对弃渣场土壤流失量无显著影响。[结论] 水电类生产建设项目弃渣场土壤流失受降雨量和降雨时间乘积、植被类型和表层土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降水-土壤水-河川来水相关性分析

      2016, 36(4):56-6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1 CSTR:

      摘要 (1223) HTML (0) PDF 897.29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降水、土壤水和河川来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掌握流域水文过程及河川径流形成机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运用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8a人工和2a自动监测的38万多个数据,采用特征参数算法、相关和多元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降水量、空气湿度和河川径流18a平均为374.06mm,60.91%,166.73mm。降水的44.57%最后形成了河川径流。降水和河川径流上升率均为18mm/10a,空气湿度上升率约为1.2%/10a。(2)降水、空气湿度、土壤水、河川来水在一年中的变化步调基本一致。(3)在森林高度范围内,距地面越高,空气湿度越大,受降水的影响越小;在0-80cm深度范围内,土壤越深,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越小。(4)降水、空气湿度、土壤水、河川来水的相互关系较紧密,建立的回归模型可预测降水、土壤水、河川来水量变差的95.2%,88.8%,97.6%,准确率可达93.4%,84.6%,96.7%。[结论] 降水、土壤水、河川来水的分配比例可量化和可调控流域水资源需水量方面的分配比例;将人工观测和自动监测数据同化分析,解决了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的数据短缺问题。

    • 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度估算的光谱模型及其应用

      2016, 36(4):62-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7.001 CSTR:

      摘要 (926) HTML (0) PDF 918.81 K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布鲁克草原植被覆盖度进行初步划分,并对植被覆盖度等级分布进行分析,为防治该区草场退化工作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美国SOC_710便携式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光谱仪,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法,以实测归一化植被指数(SOC_NDVI)为媒介,建立MODIS/TERRA卫星的NDVI(MODIS_NDVI)与实测植被覆盖度(VC)之间的MODIS光谱估算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检验。最后,在模型反演结果上进行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划分与分析。[结果] MODIS光谱估算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标准误差为11.55%,总体预测精度达到88.92%。划分的5个植被覆盖度等级分别为:极高覆盖、高覆盖、中覆盖、低覆盖及极低覆盖。它们在研究区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8.87%,25.61%,31.28%,13.86%和10.38%。[结论] 整体上,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现出北部和西部高,东部低的趋势,中、高覆盖度区域所占比重较大,低、极低、极高覆盖度区域所占比重较小。

    • ECH2O EC-5水分传感器测定沙地土壤含水率的可靠性

      2016, 36(4):68-71,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2 CSTR:

      摘要 (1506) HTML (0) PDF 749.99 K (1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ECH2O EC-5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科尔沁沙地土壤含水率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方法] 以烘干法测定数据为基准值,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ECH2O EC-5水分传感器测定沙地土壤含水率的校正方程,并用独立的样本进行验证。[结果] ECH2O EC-5水分传感器测定值与烘干法测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回归关系(R2=0.96),呈显著正相关(p<0.01);验证结果显示,ECH2O EC-5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值经回归方程校正后与基准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分别为0.38%和6.29%。[结论] ECH2O EC-5土壤水分传感器测定的沙地土壤水分值准确度较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 重采样方法对DEM数据质量的影响

      2016, 36(4):7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3 CSTR:

      摘要 (2555) HTML (0) PDF 1.69 M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在数字地形分析的实际应用问题,利用重采样方法得到的DEM数据精度,旨在分析不同的重采样方法对所获得的DEM数据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数据误差的角度,以陕西省绥德县窑家湾沟流域的以全数字摄影测量得到的DEM数据为基准,计算并比较利用重采样方法得到的DEM的数据误差。[结果] 无论采用何种重采样方法,得到DEM数据质量均未得到提高,其高程误差的空间分布与重采样方法相关,地形变化剧烈的地方,误差较大;中误差的大小则取决于重采样方法与原始格网尺寸。[结论] 最近邻法得到的重采样DEM数据的中误差最高,三次立方卷积法的最小,双线性内插法则略高于三次立方卷积法。

    •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

      2016, 36(4):78-83,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4 CSTR:

      摘要 (1028) HTML (0) PDF 1.15 M (1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河南省碳排放及碳足迹峰值进行了预测,旨在了解河南省未来碳减排潜力,寻求低碳发展的对策。[方法] 基于省域层面,以河南省为例,对历年的碳收支和碳足迹状况进行了核算和评估,并通过STIRPAT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河南省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1)河南省碳排放总量从2000年的6.83×107 t上升到2012年的1.77×108 t,涨幅为159.2%,其中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性大,工业占主导地位,不同途径碳排放的增幅具有明显差异,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呈明显下降趋势。(2)河南省2000-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足迹呈逐年增加态势,从2000年的1.71×107 hm2上升到2012年的4.42×107 hm2。碳足迹的扩大造成了1.68×108 hm2的生态赤字。(3)在基准和低碳情景下,河南省碳排放峰值有望出现在2040和2035年,在考虑区域碳吸收补偿的前提下,碳排放峰值将分别提前到2035和2025年。[结论] 河南省碳收支呈现明显的不匹配状态,但在考虑碳补偿的基础上,河南省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空间。

    • 风水两相侵蚀条件下流域泥沙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以黄河上游内蒙古段西柳沟为例

      2016, 36(4):84-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5 CSTR:

      摘要 (1042) HTML (0) PDF 829.33 K (1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在风水两相侵蚀条件下流域泥沙粒径分布分形维数特征,为风水两相侵蚀产沙和高含沙水流侵蚀产沙的治理等问题的研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方法] 选取位于黄河上游内蒙古段的西柳沟流域为例,采集沉积物表层样,利用激光粒度仪对43个样点的泥沙粒度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分形理论,结合方差分析以及K均值聚类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1)不同沉积环境下泥沙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不同,以水力侵蚀为主的丘陵沟壑区分形维数平均值最大,为2.48;以风力侵蚀为主的沙漠区分形维数平均值最小,为1.95。(2)对于西柳沟流域,泥沙颗粒组成中粒径在0.05 mm以下的含量越高,粒径越离散,分维值越高;粒径在0.05~1 mm之间的颗粒含量越高,分形维数越低;粒径在1 mm以上的颗粒含量与分形维数关系不明显。相对来说,粉粒含量对于分形维数的影响大于黏粒含量。[结论] 地貌条件主要影响的是河床样的泥沙粒径组成,产沙层土样的颗粒组成不受地貌条件的影响,河滩样的泥沙粒径组成受地貌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双重影响。

    • 基于改进灰靶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

      2016, 36(4):90-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6 CSTR:

      摘要 (812) HTML (0) PDF 1.28 M (9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区域差异,为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在界定农村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灰靶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对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诊断。[结果] 中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区域差异。建设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系统压力东部地区小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小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系统管理水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结论] 根据障碍因素诊断结果,东部地区要努力实现农村生态系统健康,降低农村生态系统压力,中部地区通过发展农村生态经济,增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投入等方式提升农村生态系统管理水平,西部地区要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系统健康状态,提高农村生态系统管理水平。

    • 基于环境评价的贵阳市土地开发利用优化

      2016, 36(4):97-1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7 CSTR:

      摘要 (953) HTML (0) PDF 858.38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结合贵州省贵阳市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量综合评价贵阳市环境状况,为优化土地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能值分析方法评价环境承载力和环境承载量,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模拟未来环境演化状况。[结果] 贵阳市环境承载力波动明显,耕地和建设用地生物生产面积变化是主要驱动力;环境承载量快速上升,石油、电力等能源类和建材类、磷矿的能值消耗量大幅增加,废气成为污染物同化的主要压力源。[结论] 贵阳市当前未出现环境赤字,但根据预测结果,未来环境负荷将会超过环境承受能力阀值,危害区域生态环境安全。需要采取策略优化贵阳市土地开发利用,以避免出现环境赤字,促进可持续发展。

    •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地上下一体化三维建模

      2016, 36(4):103-1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8 CSTR:

      摘要 (1277) HTML (0) PDF 1.18 M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三维建模的流程和方法,以期为后续数字园区建设奠定基础。[方法] 基于园区GPS测绘以及地面调查数据,将可视化建模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工程中。[结果] 以江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为例,运用约束三角剖分和空间插值等技术,解决了地物与地形的无缝拼接、土壤实体建模、植物模型快速生成等关键问题,最终构建了包含工程措施、植被、土壤等要素的园区地上下一体化三维模型。[结论] 开发的三维可视化系统,可以更好地发挥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区的科学支撑、社会宣传、典型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

    • 不同基材边坡土壤肥力变化趋势预测——以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区为例

      2016, 36(4):107-111,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19 CSTR:

      摘要 (986) HTML (0) PDF 1.15 M (12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向家坝水电站工程区7种不同基材边坡土壤在2005-2014年的肥力进行测定和分析,并预测未来肥力变化趋势,旨在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区边坡植被重建及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方法] 运用灰色理论研究各肥力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以此确立主要肥力因子来表征土壤肥力,而后建立Logistic预测模型探讨土壤肥力未来25 a的变化情况。[结果] 微生物量与其他肥力因子间的灰色关联度均大于其他肥力因子相互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可作为主要肥力因子来表征土壤的肥力水平;2005-2040年上述边坡土壤微生物量(肥力水平)总体表现为:天然林 >天然次生林 >植被混凝土边坡 >厚层基材 >框格梁回填土 >客土喷播 >弃渣地。[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边坡土壤的微生物量(肥力水平)将最终趋向稳定,在人工营造的边坡植被生境中,植被混凝土边坡的土壤肥力表现最佳。

    • 苏南地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敏感性分区

      2016, 36(4):112-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0 CSTR:

      摘要 (990) HTML (0) PDF 1.16 M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土地生态敏感性分区研究,剖析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地生态环境状况,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方法] 以苏南地区典型城市宜兴市作为研究区,采用USLE与景观安全格局方法划分水土流失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敏感区,进而得到宜兴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敏感区。[结果] 宜兴市土地利用生态敏感程度总体较低,一般敏感区与低敏感区面积接近区域总面积68.17%,极敏感区分布集中,敏感等级由南部山区向北部平原逐步降低。[结论] USLE与景观安全格局相结合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敏感性分区研究,可以发挥两者的长处,综合和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 >试验研究
    • 人工降雨条件下云南红土坡面土壤侵蚀特性

      2016, 36(4):118-1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1 CSTR:

      摘要 (1033) HTML (0) PDF 1.28 M (10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长与云南红土坡面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为云南红土地区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1)红土坡面侵蚀模数与降雨强度、坡度和坡长的相关关系显著(R2>0.95)。(2)在相同坡度、坡长条件下,红土坡面侵蚀模数与降雨强度呈幂函数关系;(3)在相同降雨强度、坡长条件下,红土坡面侵蚀模数与坡度呈二次多项式关系;(4)在相同降雨强度、坡度条件下,红土坡面侵蚀模数与坡长呈二次多项式关系。[结论] 云南红土坡面侵蚀模数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小于临界坡度21.4°时,坡面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大于临界坡度21.4°时,坡面侵蚀模数随坡度的增大而减小;坡面侵蚀模数随坡长的增大而增大。

    • 水保措施对红壤坡地柑橘林土壤呼吸及其水热因子的影响

      2016, 36(4):124-128,1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2 CSTR:

      摘要 (1279) HTML (0) PDF 1.18 M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坡地柑橘林土壤呼吸的影响,为科学评价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采用试验观测和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横坡间作+等高草带、横坡间作、顺坡间作和清耕对照4种处理对柑橘林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的响应。[结果] 4个不同处理的柑橘林土壤呼吸速率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季节动态变化一致,采取横坡间作+等高草带和横坡间作两种水保措施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横坡间作+等高草带和横坡间作处理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指数Q10较柑橘清耕和顺坡间作处理Q10值略有增加。[结论] 红壤柑橘林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呼吸速率增强,且其对温度的响应增加。

    • 神府煤田风沙区采煤塌陷对风蚀的影响

      2016, 36(4):129-1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3 CSTR:

      摘要 (1119) HTML (0) PDF 683.08 K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神府煤田风沙区采煤塌陷对风沙活动的影响,为矿区防治风蚀危害和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塌陷区扰动地表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定位观测,研究塌陷1~2 a沙丘典型位置及不同的地表破损率对风蚀/风积量影响。[结果] 塌陷1a、塌陷2a和对照(非塌陷)沙丘不同典型位置的风蚀/风积深度分别达到-28.2,-45.6和-2.8cm,其整体的风蚀概率达60%以上,90%以上和10%以下。地表破损率越大,其地表风积过程越显著,且随着地表破损率的减小,风沙运动状态逐渐由风积填缝过程转化为风蚀过程,其风蚀/风积深度(Q)与地表破损率(V)呈多项式函数关系。[结论] 采煤塌陷有效地促进了风沙运动,改变了局部的风蚀/风积深度,可能引起固定半固定沙丘重新活化。

    • 冻融循环对不同比例风化砂改良膨胀土膨胀力的影响

      2016, 36(4):133-13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4 CSTR:

      摘要 (906) HTML (0) PDF 858.20 K (1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膨胀力与风化砂掺量、冻融循环次数之间的定性和定量关系,为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用作公路路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膨胀土中分别掺入0,10%,20%,30%,40%,50%的风化砂,在分别经过0,1,3,6,9,12次冻融循环后,在固结仪上进行膨胀力测试。[结果] 风化砂的掺入可明显降低膨胀土的膨胀力;在相同的冻融循环次数下,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膨胀力随掺砂比例的增大而减小,膨胀力降低的幅值随掺砂比例的增加亦逐渐减小;在相同的掺砂比例下,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膨胀力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大而减小,膨胀力降低的幅值亦逐渐减小。当掺砂比例相同时,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的膨胀力与冻融循环次数的自然对数呈线性负相关关系。[结论] 不同的冻融循环次数和不同的掺砂比例对膨胀土的膨胀力均有影响。

    • 沙障对不同林龄雨养梭梭林冠下浅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2016, 36(4):138-1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5 CSTR:

      摘要 (871) HTML (0) PDF 933.06 K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林龄雨养梭梭林冠下浅层土壤含水量在布设沙障后的变化,为沙障生态功能的评价及梭梭生长发育状况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5年生幼年林和25年生中年林在布设沙障后冠下0-50cm的土壤含水量、表层结皮厚度、近地表风速等因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沙障通过降低近地表气流流速,加速结皮形成等方式提高了梭梭冠下0-50cm的浅层土壤含水量。沙障对5年生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大,但使25年生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随着与主干距离的增加而单调增加,表现为“干岛效应”。在垂直分布上,25年生梭梭冠下土壤含水量在塑料网沙障区与对照区间呈显著相关(p<0.05),而在麦草沙障区与对照区间相关性不显著,其最大土壤含水量的出现深度下降至30-40cm处。[结论] 布设机械沙障对退化梭梭林的恢复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中年林梭梭土壤水分的影响大于对幼年林。

    • 裂隙岩质边坡非饱和降雨入渗特征分析

      2016, 36(4):143-1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6 CSTR:

      摘要 (986) HTML (0) PDF 1.03 M (1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降雨入渗过程中,裂隙岩质边坡渗流场和暂态饱和区的变化规律,为裂隙岩体降雨入渗规律、工程技术及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提供支持。[方法] 基于非连续裂隙模型,采用Matlab编制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的计算程序;基于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采用FLAC3D内置的FISH语言编制程序进行非饱和渗流分析。[结果] 依托实际工程分析得出了裂隙岩体的渗透张量,在降雨过程中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或者降雨时间的延长,边坡表层区域零孔隙水压力面不断向内部发展,暂态饱和区的范围不断扩大,且暂态饱和区的出现发生在降雨强度大于边坡的入渗率的情况。[结论] 采用非连续裂隙网络模型和等效连续介质渗流模型对裂隙岩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能较好反映裂隙岩体各向异性和非饱和渗流的特点。

    • 神府煤田弃土弃渣体坡面流速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2016, 36(4):148-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7 CSTR:

      摘要 (1009) HTML (0) PDF 796.95 K (1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弃土弃渣体坡面流速变化规律及砾石含量、坡度、放水流量、含沙量对坡面流速的影响,为揭示弃土弃渣体侵蚀机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放水冲刷试验方法研究神府煤田弃土弃渣坡面流速。[结果] 弃土弃渣体在不同放水流量下平均流速随产流历时会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表现为多谷多峰的特点,而且随放水流量增大,断面内平均流速波动程度增强。弃土弃渣体坡面流速与弃土弃渣体中砾石含量、放水流量及含沙量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与坡度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砾石含量和放水流量的共同作用对弃土弃渣体坡面流速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 弃土弃渣体坡面流速变化复杂,砾石含量和上方来水是影响流速的最关键因素。

    • 紫色土坡地土壤性质对耕作侵蚀的影响

      2016, 36(4):152-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8 CSTR:

      摘要 (1024) HTML (0) PDF 615.17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土壤性质对耕作侵蚀土壤的敏感性,为紫色土区域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磁性示踪技术定量旋耕机上下耕作和等高耕作的土壤耕作位移和土壤位移量,选取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抗剪强度和土壤紧实度等土壤理化性质和力学性质指标,研究土壤性质对旋耕机上下耕作和等高耕作的耕作侵蚀的影响特征。[结果] 旋耕机上下耕作和等高耕作的土壤净位移和净位移量不仅受坡度影响,也受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物理性质对旋耕机耕作侵蚀有显著影响,对于上下耕作的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与土壤净位移量呈显著正相关。对于等高耕作措施的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净位移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他指标关系不显著。[结论] 土壤抗剪强度、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容重可以作为评价耕作侵蚀的土壤可蚀性指标。

    • 植被恢复对岩溶石漠化区土壤有机碳及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2016, 36(4):158-1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29 CSTR:

      摘要 (1008) HTML (0) PDF 1.14 M (2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影响,为该地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 以重度石漠化土地作为对照,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果化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5,10,15,20a后土壤(0-30cm)SOC和土壤轻组有机碳(LFOC)的变化。[结果] 石漠化土地在进行植被恢复后,SOC和LFOC含量明显增加;植被恢复使表层0-10cm的SOC和LFOC储量明显增加,且随着恢复时间的增长逐渐变大,同时植被恢复对表层(0-10cm)SOC和LFOC储量的影响要远高于下层(20-30cm);植被恢复后LFOC储量的增幅远高于SOC储量。[结论] 在石漠化区进行植被自然恢复可以有效防止土地石漠化,增加碳的流通。

    • 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雨强、坡度对紫色土坡面产流的影响

      2016, 36(4):164-1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0 CSTR:

      摘要 (1381) HTML (0) PDF 935.48 K (1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坡度对紫色土坡面产流过程的影响,为紫色土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开展研究。[结果] 不同雨强和坡度下的产流过程可大致分为“下凹”型和“上凸”型,且分别可以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描述。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大,产流时间逐渐减小,产流过程逐渐趋于一致,坡面径流量逐渐增加。坡度和雨强对径流总量的贡献率有着对比消长的关系,小雨强下(雨强为33和54 mm/h),坡度是坡面径流总量的主要贡献因子,随着雨强增大(雨强为94和125 mm/h),雨强为坡面径流总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结论] 坡度和雨强均为坡面侵蚀的主要影响因子,随着坡度和雨强的增加,坡面侵蚀更加剧烈,主要侵蚀因子也由坡度转变为雨强。

    • 沂河径流非线性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2016, 36(4):169-174,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1 CSTR:

      摘要 (858) HTML (0) PDF 1.94 M (1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沂河水文和气候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非线性变化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复杂响应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结果] 1951-2013年沂河径流呈显著下降态势(p<0.01),下降速率为3.33×108m3/10a,但在1976年前后径流则呈相反变化趋势。同时,径流可分解为4个经验模态分量(IMF),其中在年际尺度上(周期为3和6a)的变化对径流总体变化的贡献率较大,为58%,其次是在数年代际(周期为31a)尺度上的变化,贡献率为11%,而在年代际(周期为13a)尺度上的变化对径流总体变化的贡献较小,仅为6%。故径流变化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25%。[结论] 气候因子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对径流的作用方式和影响机理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在年代际和数年代际尺度上气候因素与径流关系更为密切。

    • 淋溶条件下低分子量有机酸对淋出液及三峡库区典型土壤性质的影响

      2016, 36(4):175-1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520.001 CSTR:

      摘要 (934) HTML (0) PDF 1.12 M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低分子量有机酸(草酸、柠檬酸、酒石酸)作用下淋出液及土壤(紫色潮土和灰棕紫泥)性质的变化,以期为三峡库区的环境管理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间歇式土柱模拟试验进行研究。[结果] 高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50mmol/L)能够破坏灰棕紫泥的酸碱缓冲体系,当草酸、柠檬酸和酒石酸浓度≥50mmol/L时,灰棕紫泥土壤pH值均从8左右降到了4.11以下;而紫色潮土的缓冲性能较强,经淋溶后土壤pH值变化不大,仍然维持在6.84~8.71左右,与空白处理差异性不显著。另外,灰棕紫泥淋出液电导率变化较紫色潮土明显,高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处理下,灰棕紫泥淋出液电导率最高值达到了34.400mS;灰棕紫泥在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淋洗下淋溶出离子量的大小顺序为:柠檬酸>酒石酸>草酸。[结论] 低分子量有机酸的酸解作用和络合作用是影响淋出液pH值、淋出液电导率和土壤pH值变化的主要原因,并能够参与紫色潮土和灰棕紫泥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存在对三峡库区水环境恶化存在一定的风险。

    • 两种边坡生态修复模式土壤肥力与酶活性的变化

      2016, 36(4):182-187,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2 CSTR:

      摘要 (1135) HTML (0) PDF 1.28 M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修复技术处理对边坡土壤酶活性的长期影响,以期为土壤地力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向家坝水电站工程扰动区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次生林为基础,测定不同坡位以及坡向土壤酶活性,探讨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分析酶活性与其他肥力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不论阴坡还是阳坡,两种林地坡面地形部位(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除土壤pH值降低以外,下坡位肥力因子均显著提高1.1倍以上,酶活性水平与肥力因子变化基本一致。除过氧酶活性增长不显著外,磷酸酶活性增长91.67%~116.67%,脲酶活性增长5.3%~30.01%,蔗糖酶活性增长1.38~1.56倍;阴坡各项指标均高于阳坡,除过氧酶以外,都增长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两种修复技术下,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两两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但与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 研究区肥力因子总体上呈现空间分布不均匀,沿着坡体从上至下依次增加,北坡高南坡低的趋势,说明坡位坡向影响着土壤内环境的变化进程,因此对于此类边坡坡顶和阳面的二次修复,适当追肥可以更好地进行地力培育和生态修复。

    • 莱芜市红石公园土壤结构特征及其与饱和导水率的关系

      2016, 36(4):188-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3 CSTR:

      摘要 (1000) HTML (0) PDF 890.59 K (10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土壤水分运移过程,探究莱芜市红石公园土壤结构特征及其对饱和导水率的影响,为促进该区生态恢复和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环刀分层取样对研究区6块样地进行土壤物理结构特征测定,进行水分穿透试验,测量土壤饱和导水率。[结果] 试验区土壤密度及石砾含量大小均表现为:纯草本 >灌木-草本 >乔木-草本;土壤R0.25(>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含水率、总孔隙度及饱和导水率大小均表现为:乔木-草本 >灌木-草本 >纯草本;表层土壤具有更优的土壤结构及更大的饱和导水率;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土壤密度、石砾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孔隙度及R0.25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土壤总孔隙度是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土壤R0.25含量、土壤密度及石砾含量次之。

    • 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6, 36(4):193-196,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4 CSTR:

      摘要 (1144) HTML (0) PDF 813.35 K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区域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利用从52个样点获得的样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西走廊中段荒漠草地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的范围为11.17~523.76 g/m2,平均值为149.67 g/m2,大致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2)调查中共出现15种优势植物群落地,地上部生物量黑果枸杞群落最小,为49.88±7.42 g/m2,叉枝鸦葱群落最大,为201.69±98.48 g/m2;(3)地上生物量与经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海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土壤环境因子能够解释地上生物量39.8%的空间变异,其中土壤类型、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较显著,而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相对较弱。[结论] 河西走廊荒漠草地地上生物量趋势为由西北至东南逐渐降低;海拔和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分布格局的关键因子。

    • 基于SPI指数的近50年重庆地区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2016, 36(4):197-20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5 CSTR:

      摘要 (1194) HTML (0) PDF 1.85 M (13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重庆地区年和季度干旱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的演变特征,为该区应对干旱灾害,制定针对性减灾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 基于重庆地区34个气象观测站1964-2011年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干旱指标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干旱强度频率方面,重庆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其中年、春、夏和冬季干旱发生频率相差不大,在25.9%~35.1%范围,秋季的发生频率范围幅度较大,介于16.7%~40.0%之间。干旱强度方面,在年和季节尺度上整体呈现一定的增加趋势,其中秋季和年度相对趋势更明显,近50 a研究区年度和四季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整体上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比另外两个季度和年度表现更强一些。[结论]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适用于重庆地区,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的监测指标;重庆地区干旱发生的频率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

    •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及地上生物量的影响

      2016, 36(4):204-209,2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6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1.02 M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状况及其与植被群落特征的关系,为黄土丘陵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研究。[结果] 纸坊沟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的地上干生物量为310.0~10 036.2 g/m2,平均地上干生物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 >灌木地 >农田 >人工草地 >天然草地。地上鲜生物量与株高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674,p<0.0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0-1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高,且土壤水分变异较大;100cm以下土壤含水量相对稳定,坝地玉米和梯田玉米的极易效水量分别为221.73和221.99mm;柠条和刺槐的土壤含水量最低,土壤水分类型为难效水,分别为311.44和333.09mm;其他6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为中效易效水。[结论]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灌植被的种植导致深层土壤水分的大量消耗,不利于该区植被恢复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基于GIS的慈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2016, 36(4):210-2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7 CSTR:

      摘要 (1362) HTML (0) PDF 1.20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影响浙江省慈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各因素进行评价,为该市进行环境功能区划和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工程的布局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借鉴土壤侵蚀流失USLE模型,选取降雨侵蚀力、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和地形起伏度4因子构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并运用GIS进行土壤侵蚀敏感性分析。[结果] 慈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在空间格局上呈半圆环状结构分布,并且轻度敏感区面积为733.05 km2,占比高达75.70%,广泛分布于平原乡镇地区;不敏感区主要分布于近海滩涂区域,极敏感、高度敏感及中度敏感区则位于南部的丘陵、山地地区。[结论] 慈溪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结果与水土流失现状空间分布走势大致相符,为此应重视和预防水土保持工作。

    • 渭北旱塬垃圾堆积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2016, 36(4):216-219,2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8 CSTR:

      摘要 (1317) HTML (0) PDF 835.08 K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渭北旱塬垃圾堆积降雨侵蚀过程及机理,为渭北旱塬垃圾堆积降雨侵蚀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2个降雨强度(1.2和2.0mm/min)以及2个垃圾堆积类型(即垃圾堆积成斜坡,无侵蚀发生地表上的垃圾堆),进行2个垃圾堆积类型和裸露的撂荒坡降雨侵蚀过程的对比研究。[结果] 当降雨强度I=1.2 mm/min,垃圾堆积成斜坡的侵蚀产沙总量为117.94kg,撂荒坡的侵蚀产沙量为10.86kg,垃圾堆积成斜坡比撂荒坡的侵蚀产沙总量为107.08kg;当降雨强度I=2.0 mm/min,垃圾堆积成斜坡比撂荒坡的侵蚀产沙总量多出225.72 kg,而倾倒在无侵蚀发生地表上的垃圾堆积侵蚀产沙量相对较少;对垃圾堆积坡面径流的侵蚀能量(E)及侵蚀能量消耗(E启动泥沙E搬运泥沙)、含沙水流作用于底床上的拖曳力(F)分析得出,垃圾堆积与下垫面形成了缝隙或软弱面,从而导致坡面径流,降低了启动松散垃圾堆积泥沙颗粒所消耗的能量,坡面径流的侵蚀能量(E)主要消耗在搬运输移垃圾堆积颗粒。[结论] 含有垃圾颗粒物质水流将维持较高流速,含有垃圾颗粒物质水流因其产生较强的拖曳力加剧了细沟侵蚀。

    • 基于耕地压力指数的山东省粮食生产动态分析与预测

      2016, 36(4):220-2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39 CSTR:

      摘要 (1074) HTML (0) PDF 1.13 M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山东省1994-2014年的粮食生产进行动态分析,并对2015-2025年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预测,为该省制定合理的粮食生产规划和农业经济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耕地压力角度出发,采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与统计,并运用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和灰色GM(1,1)模型开展研究。[结果](1)山东省1994-2014年中的大多数年份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处于粮食不安全状态;(2)1994-2014年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且其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每个波动周期大约为4~5a;(3)未来10a粮食产量、年末人口总数呈增加的态势,而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均呈现出降低趋势,且大多数年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值小于1。[结论] 通过大力发展粮食经济,未来10a山东省粮食生产与供给都将处于安全状态。

    • 基于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垄作区田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研究

      2016, 36(4):227-23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0 CSTR:

      摘要 (889) HTML (0) PDF 931.06 K (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垄作区田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发生溢流和损毁的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的变化,为实施垄作区田的适宜条件评价和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对垄作区田和顺垄耕作实施不同雨强的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分析二者的产流产沙过程和水土保持效益变化。[结果] 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有溢流产生,但土档不会损毁,水土保持效益略有降低;雨强大于60mm/h时,区田土档在溢流后很快损毁,水土保持效益有明显的下降。区田未损毁情况下的蓄水效益为87.5%,保土效益为88.2%;区田损毁后的蓄水效益降至34.1%,保土效益降至21.0%。[结论] 垄作区田在60mm/h雨强下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益,超过60mm/h时,由于土档在溢流后容易损毁,从而使其水土保持效益显著下降,丧失了拦蓄径流和泥沙的能力。

    • 基于USLE模型的大小凉山地区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2016, 36(4):232-2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1 CSTR:

      摘要 (1797) HTML (0) PDF 1.29 M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四川省凉山地区土壤水力侵蚀状况进行定量研究,为该区水土流失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利用四川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基于对USLE模型的本土化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凉山彝族自治州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207.67 t/(km2·a),土壤侵蚀面积为15221 k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25.19%。从空间分布上看其中金沙江沿岸是凉山彝族自治州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地区,其次是安宁河流域和黑水河流域。[结论] 凉山州目前水土流失面积较大,水土流失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

    • >综合研究
    • 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定量评价——以清远市瑶安小流域为例

      2016, 36(4):237-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2 CSTR:

      摘要 (1340) HTML (0) PDF 957.02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广东省清远市瑶安小流域为例,对广东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效益进行定量评价,为该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效益评价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 根据广东省小流域的灾害特点和治理目标及瑶安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防洪减灾效益、水保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4个效益类型,选择21个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数据标准化后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构建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模型。[结果](1)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小流域治理的综合效益,适合广东省使用。(2)2007-2013年瑶安小流域的综合效益和4个单项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防灾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结论] 提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在广东省是实用可行的。综合治理后瑶安小流域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改善。

    • 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2016, 36(4):244-2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3 CSTR:

      摘要 (987) HTML (0) PDF 1.37 M (1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甘肃省长江流域调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实现水土流失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甘肃省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评价体系以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计算分析了甘肃省长江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结果] 甘肃省长江流域各措施累计调水2.01×1010m3,其中坡面措施减水2.01×1010 m3,占总调水量的99.99%,累计保土3.59×108 t,其中坡面措施减蚀2.96×108t,占总保土效益的82.45%;梯田、水保林、经济林、人工种草经济效益分别为58.08,180.02,29.69和15.20亿元,合计279.99亿元。[结论] 通过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径流的拦蓄,有效缓解了甘肃长江流域以及各类型区干旱、洪涝灾害及下游防洪压力,减轻了下游河道的泥沙淤积,同时改善了土壤肥力,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植被覆盖度由1980年的1.47%增长到2011年的29.83%,增长了28.36%,植被覆盖度增长幅度较大。

    • 1964-2014年玛曲高原土地沙漠化驱动力定量分析

      2016, 36(4):250-2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4 CSTR:

      摘要 (1105) HTML (0) PDF 1.48 M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玛曲高原土地沙漠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为黄河上游地区沙化草地恢复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 以多期玛曲高原遥感数据和近50a气象及社会经济资料为数据源,采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结果] 1964-2014年,玛曲高原沙漠化土地的扩张是综合贡献率高达57.18%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时段,玛曲高原沙漠化土地扩张的驱动因素不同;1964-1980年,沙漠化土地的扩张以自然因素为基础,人为因素为主导,它们的贡献率分别为33.95%和47.66%;1981-1997年,玛曲高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是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综合贡献率为42.75%;1998-2014年,玛曲高原沙漠化土地的逆转以人为因素为主导,其贡献率为44.97%。[结论] 玛曲高原沙漠化土地的演化是在高寒脆弱不稳定的大自然背景下,人为因素尤其是人口数量和牲畜数量辗转变化的产物。人为因素在短期内对区域沙漠化的影响更为显著,甚至决定着沙漠化的演变方向。

    • 基于RAGA-PPC模型的土地整治综合效益评价——以甘肃省庆阳市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为例

      2016, 36(4):257-261,2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5 CSTR:

      摘要 (1295) HTML (0) PDF 900.27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甘肃省庆阳市2012-2013年实施完成的15个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期为庆阳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投影寻踪方法(P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RAGA-PPC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 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中宁县和正宁县的两个项目的综合效益为优,西峰区项目为良,合水县等的11个项目为中,华池县城壕乡项目最差。[结论] 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益整体较好,但是还需要在制定和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和管理时更加合理、平衡。

    • 重庆市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变化分析

      2016, 36(4):262-2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6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925.59 K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重庆市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黔江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生态负荷、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及生态经济4个方面构建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和综合指数法对该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有待进一步改善;(2)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区中心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低,四周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较高”的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结论] 主客观组合赋权有助于克服单一的主观赋权及单一客观赋权的不足;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自然-经济-社会”模型有机结合构建的基于生态负荷、生态保护、生态功能及生态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好地反映了黔江区土地生态安全的时间变化及空间差异状况。

    • 广州市牛栏河近自然状况研究

      2016, 36(4):269-27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7 CSTR:

      摘要 (956) HTML (0) PDF 531.44 K (9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牛栏河的生态现状,为今后生态治理和修复工程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研究河段的水质状况、河岸带状况和污染来源等进行实地调查,并采用综合评价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评价。[结果] 牛栏河整体近自然状况较好,研究河段8-10号河段均处于自然状态,3,5-7号河段均处于近自然状态,1,2,3号河段均处于退化自然状态;牛栏河总体水质较差,继续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与治理,有由下游到上游逐渐变好的趋势。[结论] 研究河段的主要污染源为养殖粪便污染、生活垃圾污染以及生活污水污染,在今后牛栏河的治理中应着重考虑这些问题。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基于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视角

      2016, 36(4):273-2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25.002 CSTR:

      摘要 (1602) HTML (0) PDF 1.42 M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视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相对熵组合赋权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协调度测算法和障碍因子诊断法。[结果](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出以京津为核心的“十字形”扩散态势。(2)系统协调度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显著相关,但不同城市间存在相对差异。(3)高度集约区的北京市和天津市,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健康和低碳环保有关的指标上;中度集约区的秦皇岛市和唐山市,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土地利用程度和布局相关的指标上,石家庄、邯郸和保定地区则集中在与生态健康相关的指标上;低度集约区的沧州、廊坊和邢台地区的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生态环境和低碳投入相关的指标上,承德和衡水地区集中在与经济发展和土地投入相关的指标上;粗放利用区的张家口,主要障碍因子集中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关的指标上。[结论] 将生态健康与低碳发展理念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可以较为科学全面地刻画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为今后城市土地的科学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视角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

      2016, 36(4):280-28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8 CSTR:

      摘要 (1292) HTML (0) PDF 1.01 M (1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视角,根据江苏省宜兴市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越的特点,从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为该区农村居民点规划、整理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宜兴市2010年ETM遥感数据、DEM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得到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小累积阻力面,借助ArcGIS 9.3软件,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和自然断点法对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进行分类。[结果] 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不适宜4种类型,分别占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57.67%,12.82%,22.83%,6.68%。[结论] 不同适宜程度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应当分别采取重点发展、适度建设、限制扩张以及优先整治的对策,基于生态环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适宜性评价能够满足宜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中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 小麦重组自交系群体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2016, 36(4):286-290,2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49 CSTR:

      摘要 (1281) HTML (0) PDF 820.43 K (1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干旱对小麦萌发期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抗旱的优良小麦种质材料,为小麦抗旱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洛旱2号与潍麦8号杂交产生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9)为材料,基于小麦萌发期幼苗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多个农艺性状指标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和K均值聚类的方法,对重组自交系的291个株系及其亲本进行了苗期抗旱性综合评价,并对各株系的苗期抗旱性度量值和其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1)用10%的PEG-6000处理萌动的种子,可促进胚芽鞘长和根数的增加,而对其它农艺性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从该重组自交系的291个株系中筛选出了44个抗旱优良株系,为小麦抗旱育种提供了宝贵的种质材料。(3)小麦各株系的苗期抗旱性和其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根系性状对干旱胁迫的反应最为敏感,干旱胁迫下能否形成相对强大的根系系统是衡量幼苗抗旱性的重要条件。

    •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的农业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评估——以甘肃省永登县为例

      2016, 36(4):291-2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0 CSTR:

      摘要 (1229) HTML (0) PDF 945.98 K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甘肃省永登县农户对农业生态补偿的意愿及支付水平,为政府未来进行相关农业生态建设提供依据。[方法]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对永登县的农业生态补偿农户意愿和支付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永登县农户生态认知和补偿意愿较好。(2)农户愿意进行补偿的人数达到调查总人数的87.76%,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水平均值达到人均52.11元/a。(3)影响农户进行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受教育程度 >人均年纯收入 >生态环境的重要程度 >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外出打工天数 >环境关注度 >是否治理 >年龄 >地理区位。[结论] 永登县农户的农业生态补偿意愿强烈,支付水平符合实际情况,受个人认知和人均收入影响明显。

    •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安康市渔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2016, 36(4):298-3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1 CSTR:

      摘要 (1148) HTML (0) PDF 821.58 K (10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因水质保护对渔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为陕西省安康市渔业养殖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文献查阅法和调查法,分析影响安康市渔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结果] 从长远看,水质保护对渔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从短期来看,则会在年产值、养殖技术选择、消费群体选择等方面形成限制性因素。滤食性鱼类养殖年产值仅相当于投食性鱼类养殖收入的10%,渔业养殖结构调整使安康市渔业养殖收入大幅度下降。[结论] 采取政府护水宣传与补偿相结合推动渔业结构调整,科学指导选择优良滤食类鱼种与培训相结合提高养殖技术,政策引导使水产品逐步向市场多元化方向发展等措施促进安康市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 基于投入视角的山东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研究

      2016, 36(4):303-30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2 CSTR:

      摘要 (1666) HTML (0) PDF 1.02 M (1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山东省2000-2012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关系,为该区碳减排工作和农业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农地利用的投入视角,采用碳排放计算模型和脱钩弹性测算方法,计算了2000-2012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将该省划分为不同的脱钩类型,揭示两者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1)2000-2012年山东省碳排放量增量显著,由7.12×106t升至8.39×106t,年均增长9.77×104t,潍坊市的碳排放量最大,莱芜市的排放量最小。(2)山东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异格局。(3)山东省主要表现为强脱钩与弱脱钩并存的状态,并以强脱钩为主。(4)山东全省脱钩类型空间分布规律较明显,强脱钩分布广泛,弱脱钩集中于西南地区。[结论] 山东省农地利用碳排放和经济发展存在一种科学的、合理的脱钩弹性关系,但仍需加大对于农地利用的科技投入,合理分配农用物质的投入比例。

    • 湖南省耕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

      2016, 36(4):309-3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3 CSTR:

      摘要 (1185) HTML (0) PDF 891.86 K (1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湖南省1996-2011年耕地资源的变化过程,定量分析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并对该区域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 利用湖南省近16a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根据研究区域的特点选取了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机械化水平等14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研究区域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 1996-2011年湖南省人均耕地面积下降趋势明显,由1996年的0.0669hm2减少到2011年的0.0580hm2,该省耕地数量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主要由人口增长、社会发展、农业生产能力、人民生活水平4个方面构成。预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2014-2020年的耕地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结论] 湖南省耕地减少速度快,土地垦殖率高,且后备资源贫乏,应加大耕地的保护力度,以促进区域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 河北坝上低山区坡地灌丛沙堆表面土壤理化性质

      2016, 36(4):315-319,3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4 CSTR:

      摘要 (1281) HTML (0) PDF 984.83 K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河北省坝上地区低山坡地不同坡向和坡位小叶锦鸡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规律,为坡地草地生态环境稳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对山坡638个灌丛沙堆野外测量和86个室内土样分析的数据,运用地统计学和样品室内分析的方法。[结果](1)从低山坡脚到坡顶,灌丛沙堆pH值、粗砂、中砂和细砂总含量逐渐减少,粉砂、极细砂逐渐增加;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逐渐增加。(2)迎风坡不同坡位上灌丛沙堆表面颗粒中粗砂、中砂、细砂总含量大于背风坡相同坡位,极细砂和粉砂小于背风坡相同坡位。表面的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和全磷)为迎风坡坡脚大于背风坡坡脚,迎风坡坡中和坡顶的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含量小于背风坡坡中和坡顶灌丛沙堆,但是pH值变化与灌丛沙堆养分变化趋势相反。[结论] 受坡位和坡向的影响,灌丛沙堆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 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及其特征

      2016, 36(4):320-3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5 CSTR:

      摘要 (906) HTML (0) PDF 958.19 K (10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及其特征,为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对黑龙江省冻融侵蚀考察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冻融侵蚀区分布界定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开展研究。[结果] 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在131°-122°E,53°-48°N范围内,侵蚀面积为3.29×104 km2,占该区土地面积的11.98%。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侵蚀面积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21.78%,42.32%,23.78%,12.12%。侵蚀强度由北向南递减。[结论] 黑龙江省冻融侵蚀分布范围比较广,强度以中轻度为主;冻融侵蚀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

    • 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多变量相关分析

      2016, 36(4):326-3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6 CSTR:

      摘要 (1240) HTML (0) PDF 1.43 M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天津市为例,分析缺水型特大城市湿地退化的各种因素与湿地退化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出导致湿地退化的关键因素,为制定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因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和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结果] 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导致湿地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水资源量的减少导致湿地补水不足是直接的自然因素。农业人口比例和人均水资源量是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的主要影响因素。污水排放量和降雨量是湿地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人口密度是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水资源短缺、围垦和建设占用是造成天津地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水产养殖、水稻种植和人工硬质护岸改造是自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变的主要原因,污水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是造成湿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

    • 基于脱钩理论的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2016, 36(4):333-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7 CSTR:

      摘要 (897) HTML (0) PDF 1.22 M (10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安徽省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脱钩系数框架,以安徽省2002-2013年建设占用耕地变化情况为基础,采用省级时间序列开展。依据2013年各市脱钩系数差异对安徽省的16个地市进行区域划分,详细剖析不同区域的脱钩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结果] 安徽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态势,其中农业经济发展与建设占用耕地偏强脱钩型,非农经济与建设占用耕地的脱钩态势仅仅在2005-2007年出现好转迹象,从2008年开始均出现反弹现象;2013年的脱钩情况在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性,且脱钩类型分布情况与区域产业分工情况之间存在较强对应关系。[结论] 政府应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审批和监管力度,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从而实现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的强脱钩。

    • 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进展

      2016, 36(4):339-3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8 CSTR:

      摘要 (1521) HTML (0) PDF 967.91 K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近年来国内外碳循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退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及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依据。[方法] 总结了当前土壤有机碳循环研究中的几种主要方法(室内培养法、同位素示踪法、碳循环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法等),分析对比了这几种方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土壤有机碳循环机理和影响土壤有机碳循环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目前,在土壤有机碳库的估算方法、数据依据、结果以及土壤有机碳循环模型上存在较大差异,给土壤有机碳变化和循环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盖变化是影响陆地土壤有机碳变化及循环最直接的人为因子。[结论] 应注重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在土壤碳循环中的作用及地位。并建立适用于中国国情的碳循环模型。未来的土壤碳循环研究应探索标准化、高精度的有机碳库储量估算方法。

    • 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想

      2016, 36(4):346-35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59 CSTR:

      摘要 (909) HTML (0) PDF 867.08 K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南方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构架,为崩岗防治规划及分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引入风险评估的理念和方法,结合崩岗发育研究进展,参照生态环境、地质灾害等风险评估流程。[结果] 界定了崩岗侵蚀风险内涵,拟定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方法,构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崩岗侵蚀风险评估程序。[结论] 风险评估为崩岗侵蚀乃至土壤侵蚀研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

    • 旱区荒漠灌丛沙堆研究进展及展望

      2016, 36(4):351-3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6.04.060 CSTR:

      摘要 (1472) HTML (0) PDF 899.05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发育过程、形态特征、生态效益及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为荒漠区灌丛沙堆生态机理、灌丛群落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研究提供支持。[方法] 从干旱荒漠区灌丛沙堆的形成发育过程和机制出发,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总结了灌丛沙堆地貌形态特征、空间格局分布、沙物质沉积特征,阐述了灌丛沙堆所具有的多种生态效应和区域环境演变之间的响应关系,并对今后灌丛沙堆的研究方向和动态进行了展望。[结论] 对灌丛沙堆演变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内在联系。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