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7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不同雨强及坡度对华南红壤侵蚀过程的影响

      2017, 37(2):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1 CSTR:

      摘要 (1410) HTML (0) PDF 1.07 M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雨强及坡度对华南红壤侵蚀过程的影响,为认识红壤侵蚀过程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坡度对华南红壤坡面降雨产流过程和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结果](1)相同坡度条件下,坡面径流量、侵蚀产沙量均随着雨强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相同雨强下,径流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变化比较复杂;(2)雨强和坡度共同影响着坡面产沙过程,当雨强小于等于180 mm/h时,产沙量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在240 mm/h出时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15°附近出现临界坡度。在降雨初期,径流率表现为波动增加过程,15 min后趋于平稳,一直持续到降雨结束,其中雨强为240,180 mm/h时波动较为剧烈,而产沙率呈现急剧而短暂的上升后迅速下降,在大雨强、陡斜坡条件下此现象尤为明显;(3)坡面径流平均流速与单宽流量、坡度比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流速与径流量、侵蚀产沙量有着类似的变化规律。[结论] 红壤侵蚀过程中雨强为主要影响因素,坡面流速可作为表征红壤坡面侵蚀特征的重要因子。

    • 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表层土壤特性

      2017, 37(2):7-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10.001 CSTR:

      摘要 (1314) HTML (0) PDF 1013.47 K (1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辽东山地古石河冰缘地貌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壤特性进行研究,为辽东山区冰缘地貌土壤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 以老秃顶子古石河冰缘地貌发育的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灌草丛4种植被类型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点取样及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特性。[结果] 土壤属于酸性淋溶土,含有多种氧化物,各植被类型间土壤特性存在明显差异,相对而言,灌草丛表土温度较高,毛管孔隙所占比例大,保水蓄水能力较强;针阔混交林土壤比重小,疏松程度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暗针叶林土壤酸性较强;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土壤水分更有利于植物生长,枯落物现存量较多,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较好。[结论] 海拔高度对土壤特性影响显著,枯落物现存量及养分储量与土壤特性有明显定量关系。保护区可通过改善土壤养分含量维持生境稳定性。

    • 沙漠地区高速公路防沙效应试验研究——以营双高速公路八步沙段为例

      2017, 37(2):17-20,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2 CSTR:

      摘要 (1152) HTML (0) PDF 835.07 K (1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沙漠地区高速公路防沙效应进行试验研究,旨在为我国沙漠地区高速公路防沙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针对营盘水(甘宁界)至古浪(双塔)高速公路八步沙沙漠段沙害的成因、类型,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防沙固沙方法开展试验研究。[结果](1)无论风速大小,功能性固沙障网间的有效防护距离要远好于均一型,且在网前近地处风速降低幅度要大于均一型。功能性防沙网后的防沙效益略低于均一型防沙网,但前者可有效抬升风沙流运行高度,极大减少过境风沙流对地面的侵蚀和地表沙粒的撞击起动,加之网间风速低于沙粒起动风速,进而起到固沙作用;(2)功能性固沙障上疏下密的孔隙结构有利于气流的抬升,降低防沙网上的风压,缓解防沙网的兜风问题,能有效解决固沙障底部的掏蚀问题。[结论] 所采用的两种防沙网各具优点,可作为不同的防沙措施用于防沙。其中均一型可用来制作高立式阻沙沙障,而功能性防沙网可用来制作低矮的半隐蔽式格状沙障,二者均可用于替代传统的防沙材料,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 黄土丘陵沟壑区欧李人工林对坡面土壤分形特征及可蚀性的影响

      2017, 37(2):21-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3 CSTR:

      摘要 (1251) HTML (0) PDF 919.80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中国特有经济作物欧李对坡面土壤性质的影响,为其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推广种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布设5块立地条件不同的试验样地,在汛期前后,分别对各样地土壤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利用PSD分形模型及EPIC土壤抗侵蚀模型,定量分析欧李对坡面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及抗侵蚀能力的影响。[结果](1)在汛期,欧李人工林对坡面土壤黏粒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鱼鳞坑式欧李林可有效保护坡顶处土壤,水平阶式欧李林在坡中、坡底位置可有效拦截径流中的土壤细颗粒并富集黏粒;(2)坡面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11;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为0.770;(3)欧李林的种植可降低研究区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不同整地方式下欧李林对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的影响效果总体表现为:水平阶 > 鱼鳞坑 > 自然坡;(4)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与土壤的有机质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28;与土壤容重、砂粒含量和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4,0.667,0.512。[结论] 种植欧李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控制坡耕地黏粒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优化土壤结构,增强土壤抗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 不同下垫面径流小区次降雨对产流产沙的影响

      2017, 37(2):27-31,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4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1004.39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南方红壤区人工径流小区次降雨对径流泥沙作用规律,为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云南摩布小流域3种下垫面(林地、农地、裸地)人工径流小区2013-2015年自然降雨观测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灰色相关分析及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次降雨量、径流量、泥沙量和入渗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以及降雨因子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1)2013-2015年摩布径流小区月降雨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性变化趋势,3 a降雨量无显著性变化趋势。(2)相同降雨量各下垫面径流小区产流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小,农地次之,裸地最大;3种下垫面次降雨径流深增长速率大小规律与此相同。(3)次降雨产沙量与降雨量、径流量均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82,0.69~0.85。径流小区产沙能力随雨强增大而增强。相同雨量下,林地产沙能力最小,而裸地累积产沙量增速最大。(4)3个径流小区的入渗率均随降雨量和雨强增大而增大,其中林地入渗率最大,平均入渗率为94.03%;裸地入渗率最小,平均入渗率为86.28%。[结论] 与农地和裸地相比,林地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入渗性能,降低了产流量和产沙量。

    • 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2017, 37(2):32-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5 CSTR:

      摘要 (1363) HTML (0) PDF 947.83 K (14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土高原白草塬土壤水分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为该区水资源管理和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测定并分析白草塬6种利用方式下0-10 m的土壤水分,并基于土壤储水量、水分亏缺量及干燥化指数等指标评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 6种土地利用方式0-10 m平均含水量表现为:农地 > 荒草地 > 苜蓿地 > 杏林地 > 杏林柠条间作地 > 杏林苜蓿间作地。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深度不同,苜蓿地与荒草地的影响集中在0-5 m,而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向深层推进甚至可贯穿整个剖面。0-5 m除农地外皆有重度土壤干燥化现象;5-10 m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干燥化程度较农地、荒草地和苜蓿地严重。[结论] 农地转变为包含杏树的利用方式后对土壤深层水分有显著的影响,造成土壤水分储水量减少和干燥化现象严重。

    • 封育年限对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7, 37(2):39-44,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6 CSTR:

      摘要 (1352) HTML (0) PDF 1.11 M (1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封育年限对干旱河谷灌丛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该地区的天然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封育后灌木层的盖度、密度、平均冠幅、高度明显升高,而草本层则相反。(2)随着封育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呈V形变化,封育13 a达到最小值,而群落植被特征、土壤孔隙度、土壤持水量、土壤养分,呈倒V形变化,封育13 a达到最大值。0-40 cm,封育13 a的土壤平均速效N,P,K较未封育草地分别增加26.42%,107.35%,33.92%;全量N,P,K含量分别增加了168.42%,47.62%和31.12%。(3)封育后,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固碳能力有所提高,土壤有机碳密度表现为:F13 > F22 > F30 > F5 > CK;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F5 > F13 > F22 > F30 > CK,说明在狼牙刺群落封育恢复过程中,土壤环境有较为明显的改善。(4)采取封育措施后,外界干扰减少,狼牙刺灌丛覆盖度增加,从而增加地上生物量,使生产力得到提升,生物量与封育年限存在线型关系。[结论] 采取封育措施后,干旱河谷地带的狼牙刺群落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均优于未封育,植被自然恢复状态良好。

    • 东北黑土区植物篱土壤入渗性能研究

      2017, 37(2):45-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7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807.28 K (12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东北黑土区植物篱种植模式的土壤渗透性进行研究,为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小区试验开展研究。[结果] 植物篱模式能够减小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显著增加土壤的入渗能力,进而减少水土流失;篱带部位的入渗能力大大高于篱间部位,不同品种植物篱渗透性能排序为:黑豆果 > 短梗刺五加 > 桑树,植物篱土壤入渗受地面坡度影响,小坡度的土壤入渗率高于大坡度。[结论] 植物篱作为一种水土保持新措施,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应在黑土区开展广泛的研究与推广。

    • 秦岭北麓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空间格局

      2017, 37(2):50-5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8 CSTR:

      摘要 (1165) HTML (0) PDF 1.14 M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秦岭北麓陆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空间规划与管理,均衡各流域的水资源分配及城市经济发展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从流域尺度分析秦岭北麓2000年和2010年的水源涵养能力与空间格局异质性,并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年秦岭北麓水源涵养总量为4.02×109 m3,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242.37 mm;2010年水源涵养总量为4.45×109 m3,平均水源涵养能力为265.33 mm。(2)黑河、石头河、灞河和浐河流域为秦岭北麓主要的水源涵养区,其高值区出现在黑河流域南部、石头河流域南部、神沙河流域、灞河流域南部小流域。(3)气候因子与水源涵养能力密切相关,土地利用/覆被通过植被面积变化影响到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从植被类型来看,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的是落叶阔叶林;从土壤属性来看,棕壤的水源涵养贡献率最高。[结论] 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受气候、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及土壤条件等的综合作用而产生差异。秦岭北麓的水源涵养能力总体表现为越靠近秦岭主脊水源涵养能力越强。

    • 近50年来甘肃省河西中部地区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2017, 37(2):57-64,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09 CSTR:

      摘要 (1039) HTML (0) PDF 2.13 M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近50 a来甘肃省河西中部地区径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该地区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研究区径流数据,以年际极值比和变差系数反映径流的年际变化特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研究区年内径流呈单峰型,夏季所占比例最高,冬季最低;该区径流以降水量补给为主。(2)年均径流近年来呈减少趋势,丰枯变化较小,但与其海拔呈正相关;从西至东由减少趋势逐渐减弱至增加趋势明显。(3)年均径流突变性特征一致性较差,年际变化具有多尺度循环振荡周期,主要存在8和24 a明显准周期,其中8 a波动最强,其径流先后经历了“多-少-多-少……”13次循环交替,2010年之后径流再次减少,可能持续到2018年。(4)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加对该区径流变化产生影响,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微弱。[结论] 研究区径流以降水补给为主,近50 a其丰枯变化较小,从东到西由增加趋势转变为减少趋势,突变性特征一致性较差,具有8 a显著周期,气温和降水主导径流变化。

    •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过渡带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2017, 37(2):65-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0 CSTR:

      摘要 (1058) HTML (0) PDF 1.19 M (13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土地利用研究,为缓解人地矛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成都平原与龙门山脉过渡带的四川省绵竹市为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在提取和分析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地形因子响应基础上,以生态用地保护为目标,选取地形和土地覆盖类型为阻力因子,应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通过与土地资源现状的叠加,对不同景观安全水平的土地资源进行划分。[结果] 研究区土地资源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4种类型,其面积分别达7 218.39,17 974.75,21 545.39,77 791.46 hm2,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结论] 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理论与方法,提出的不同生态安全水平的土地用地规划,有利于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和土地资源持续性利用。

    •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沙面与人工绿地不同季节局地气候的差异性

      2017, 37(2):75-82,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1 CSTR:

      摘要 (1378) HTML (0) PDF 1.73 M (13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沙面与人工绿地不同季节局地气候差异性研究,通过观测数据的解析,反映出沙漠与绿地区之间小气候变化的互馈机制,为沙漠区域人工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流动沙丘-人工绿地不同下垫面4个气象站的同步加密观测资料,分析自然沙面与人工绿地的小气候特征差异,初步探讨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结果] 沙漠区对气温的升降速率响应快,绿洲区对气温的变化幅度响应显著;四季在增温时段绿洲相对于沙漠属冷岛,降温时段属热岛;夏季比湿最大,冬季最小,绿洲区相对于沙漠区在秋季湿岛效应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春、夏、秋季凌晨至日出时段,绿洲上游边界呈现湿岛效应特征,绿洲下游边界四季全天均表现为湿岛效应;沙漠区域风速日变化极值出现时间早于绿洲区,风速变化范围沙漠区最大,绿洲区最小,在春、夏季,绿洲核心区风速递减率大于绿洲上游边界。[结论] 下垫面的差异对小气候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绿洲区存在较强的“冷岛效应”和“湿岛效应”。

    • 豫西南山区不同用地类型土壤养分流失特征

      2017, 37(2):83-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27.001 CSTR:

      摘要 (1063) HTML (0) PDF 731.69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豫西南山区不同用地类型养分流失特征进行研究,为区域土地规划、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桃庄河流域和铁瓦河流域5类常见农田,监测其地表径流中的养分浓度,并用SCS模型估算了平水年份农田中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养分数量。[结果] 各种农田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和平水年随径流流失的养分数量基本一致,桃庄河流域表现为:CODMn > 氮肥 > 磷肥;铁瓦河流域是:氮肥 > CODMn > 磷肥,这表明前者施用的有机肥和氮肥较多,后者则是氮肥和有机肥较多;不同农田随径流流失的养分数量状况,桃庄河流域为:药材地 > 芝麻地 > 玉米地 > 花生地 > 果园;铁瓦河流域则为:蔬菜地 > 玉米地 > 坡地 > 林地 > 果园,这不仅与施肥种类及数量有关,还与种植的作物、下垫面等状况有关。[结论] 该区需调整作物结构、改变盲目施肥的传统,减少养分流失和面源污染。

    • 多功能改土剂配方筛选及对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田的改土培肥效应

      2017, 37(2):89-9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2 CSTR:

      摘要 (1069) HTML (0) PDF 817.64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甘肃省河西内陆灌区多功能改土剂配方筛选及对制种玉米田改土培肥效应的影响,为该区制种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选择甘肃省酒泉市连续种植制种玉米15 a基地,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开展了多功能改土剂配方筛选及对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田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结果] 多功能改土剂最佳配方组合:玉米专用肥、聚乙稀醇、有机废弃物组合肥、保水剂重量配比为0.032 2∶0.001 4∶0.965 5∶0.000 9。不同剂量多功能改土剂施用量与制种玉米田孔隙度、团聚体、持水量、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容重、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施用多功能改土剂与传统化肥比较,制种玉米田容重和pH值分别降低6.88%和5.10%;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团聚体分别增加10.46%,10.49%,10.48%和11.75%;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10.47%,10.46%和10.48%;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9.03%,1.11%,4.12%,3.82%和32.03%;真菌、细菌、放线菌和菌体总量分别增加121.19%,34.95%,20.25%和28.57%;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分别增加44.74%,44.73%,38.46%和62.50%。[结论] 施用多功能改土剂,改善了制种玉米田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了酶活性及持水量和制种玉米产量。

    • 不同苜蓿品种种子发芽对盐胁迫的响应

      2017, 37(2):96-1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3 CSTR:

      摘要 (1023) HTML (0) PDF 1.27 M (12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草地土壤盐碱化,选择盐碱土壤的主要成分NaCl和Na2SO4配成混合盐溶液进行室内发芽试验,筛选适合当地种植的耐盐苜蓿品种,为内蒙古西部盐碱草场的苜蓿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NaCl和Na2SO4按摩尔浓度1∶1,用蒸馏水配成含盐量0.0%,0.2%,0.4%,0.6%,0.8%,1.0%,1.2%,1.4%,1.6%,1.8%,2.0%共11个梯度盐溶液,对25个苜蓿品种进行发芽试验,测定种子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种子相对简易活力指数,进行耐盐类型的划分。[结果] 轻度盐分胁迫(0.2%和0.4%盐浓度)促进了苜蓿种子发芽,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种子相对简易活力指数;不同苜蓿品种间种子发芽的适宜盐浓度、半致死浓度、极限浓度差异较大。多数苜蓿品种的种子发芽适宜盐浓度是0.0%~0.6%,半致死盐浓度为0.8%,中草3号高达1.4%;极限盐浓度在1.0%~2.0%。[结论] 综合聚类分析和种子发芽指标的表现得出,中草3号、新苜2号品种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属于耐盐品种,magnumV-wet、赤草1号耐盐性较差,属盐敏感品种

    •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17, 37(2):102-1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4 CSTR:

      摘要 (1492) HTML (0) PDF 963.49 K (1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内蒙古呼伦湖水质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呼伦湖富营养化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2012-2014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水体中TN,TP和叶绿素a(Chla)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质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并对影响水质变化的因素进行探讨。[结果] 在时间上,Chla,TN,TP浓度均表现为:7,8月 > 9月 > 1月;在空间上,TN的浓度的范围为1.70~2.31 mg/L,均值为1.94 mg/L。TP的浓度的范围为0.15 ~0.25 mg/L,均值为0.19 mg/L。呼伦湖水质已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Ⅳ,Ⅴ类水体标准,是磷限制性湖泊。叶绿素a与总氮表现为:西南、东北两端>中部,总磷浓度除一个水质观测点较高外,其他各观测点变化不大。呼伦湖水体夏季已经呈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而冬季和秋季呈轻度富营养化水平。[结论] 呼伦湖已经处于富营养化状态,丰富的外源输入为非冰封期呼伦湖发生富营养化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东北地区碳排放效应研究

      2017, 37(2):107-1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5 CSTR:

      摘要 (1126) HTML (0) PDF 1.31 M (14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为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碳减排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等,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对东北地区200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源/汇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区域差异和碳排放强度。[结果](1)建设用地是东北地区碳排放量的主要来源,对碳排放的贡献率超过88%,辽宁省的碳排放量最多。(2)东北地区森林碳汇资源丰富,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碳吸收的主要来源。(3)东北地区人均碳排放强度呈缓慢增长态势;地均碳排放强度先增长后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在持续稳定下降,但是当前其下降程度还远远不足以使碳排放总量减少。(4)东北地区是一个不均衡的区域,黑龙江省对其他区域有贡献;吉林省碳排放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在内部区域已经自行承担;辽宁省则损害了其他地区的利益。[结论] 黑龙江省和吉林省面临着一定的碳减排压力,辽宁省面临着较大的碳排放压力,综合来看东北地区面临着较大的碳排放压力。

    • 1963-2014年呼伦湖流域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

      2017, 37(2):115-119,1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6 CSTR:

      摘要 (1292) HTML (0) PDF 1.04 M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呼伦湖流域降水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效配置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呼伦湖流域阿拉坦额莫水文站1963-2014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法结合对呼伦湖流域50 a径流和降雨年际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出2个拐点年份,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评估降水对呼伦湖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 拐点年出现在1972,1999年,以初始研究阶段T1(1963-1972年)为基准期,不考虑潜在蒸散量变化的影响,T2(1973-1999年)和T3(2000-2014年)时期的降水量减少对于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0,40.70%。[结论] 21世纪年代以后降水与径流明显偏少,年径流量与降水量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人口增多,畜牧业发展昌盛,也对径流有一定的影响。

    • 张掖市典型绿洲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分布特征

      2017, 37(2):120-12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7 CSTR:

      摘要 (1072) HTML (0) PDF 937.25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典型绿洲为例,研究绿洲农田生产力的时空格局及其全球变化对农田生产力的影响,为区域农业资源管理决策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利用MOD17A3 NPP产品、气象数据及甘州区农业统计等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研究。[结果] 甘州区不同农田类型净初级生产力(NPP)均值最小值均出现在2001年,最大值出现在2007年。甘州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年均值变化范围为109.3~420.5 g/(m2·a),其分布特征与农田类型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同一农田类型,高海拔区农田生产力小于海拔较低区,即农田生产力的大小是由农田类型及海拔高度共同决定的。NPP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农田生产力增加的面积占总面积的40.9%,主要是旱地和高海拔地区的水浇地。海拔1 800 m以上的旱地和水浇地年降水量的增加趋势远大于平均气温,其NPP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结论] 近10 a来甘州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整个旱地和水浇地年均NPP呈增加趋势,水田年均NPP呈下降趋势。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样地法的喀斯特山区县域耕地质量等别变化监测评价——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

      2017, 37(2):126-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8 CSTR:

      摘要 (919) HTML (0) PDF 752.90 K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喀斯特山区县——重庆市秀山县耕地质量等别变化进行监测评价,为该区耕地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样地法开展监测评价。[结果] 首先通过对秀山县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对该县耕地质量监测因素区域划分及叠加分析后,构建了10等旱地沉陷等40个秀山县2014年度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区。在此基础上,利用样地法获取各等别渐变类型区监测指标。根据获得的监测因素值,按照“农用地质量分等规程”计算得到2014年耕地利用等指数。[结论] 通过测算,秀山县2014年度各等别渐变类型区耕地平均等别表现稳定。耕地质量不同等别之间变化较小、各等别渐变类型区平均等别表现稳定和各等别之间面积增减较小3个方面。

    • 小流域植被覆盖与工程措施因子遥感监测研究

      2017, 37(2):131-13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19 CSTR:

      摘要 (993) HTML (0) PDF 837.85 K (13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长江委丹江治理工程重点项目区西河小流域植被覆盖与工程措施因子(CP)进行遥感监测研究,为丹江流域以及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定量检测、土壤侵蚀综合防治和评价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 利用2010年丹江流域商南县西河小流域环境小卫星遥感数据,采用Erdas软件对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影像中各类地物植被覆盖度。利用卜兆宏等水土流失定量遥感监测模型(QRSM模型)植被因子与植被覆盖度关系式算法,即用土壤流失量遥感监测植被因子算式开展计算和分析。[结果] 西河小流域北部治理区和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和工程措施因子值相当低;在河道两岸有局部区域出现了植被覆盖与工程措施因子高值区,主要是由于该区域居民房屋建筑和道路建设破坏了植被;中部人口集中的区域,治理程度较低,仅有较少区域出现植被覆盖集中连片高值区。[结论] 影响水土流失众多客观自然因素中植被覆盖因子的影响最大,另一方面,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引起陆地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水土流失应综合考虑地理、自然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生态安全。

    • 太湖流域典型农用地面源磷流失的土壤主控因子光谱识别

      2017, 37(2):137-141,1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0 CSTR:

      摘要 (1115) HTML (0) PDF 940.91 K (14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光谱识别太湖流域农用地面源磷流失的土壤主控因子,为简化面源磷流失强度估算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分析梅梁湾流域耕地和园地中不同面源磷流失强度下的土壤光谱特征,确定影响面源磷流失强度的主要土壤理化性质。[结果] 耕地面源磷流失强度的特征波段为650~670 nm,1 475 nm和1 680~1 695 nm,土壤主控因子是有机质,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园地面源磷流失强度的特征波段为685~690 nm,710~720 nm,1 110~1 115 nm,1 150~1 155 nm和2 170 nm,主控因子是有机质、水分和Fe2+,分别和面源磷流失强度呈负相关、正相关和负相关;有机质对耕地的面源磷流失强度的影响更加显著:耕地面源磷流失强度与光谱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在1 685 nm处达到0.74,而园地条件下相关系数最高值在715 nm处仅为0.48。[结论] 耕地面源磷流失主控因子为有机质,园地的主控因子为有机质、水分和Fe2+

    • 西部中小城市再生水项目投资效率研究

      2017, 37(2):142-14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1 CSTR:

      摘要 (1091) HTML (0) PDF 779.20 K (14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再生水投资效率的各项因素,为全面评价西部中小城市再生水项目投资效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陕西省渭南市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渭南市2005-2014年的污水处理率、污水处理投资总额、污水处理项目总产出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并在总产出中考虑再生水项目的外部效果来比较投资效率的变化。[结果] 渭南市近10 a来污水处理率逐年提高,传统评价方法得出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而考虑外部效果的投资效率逐年递增。[结论] 考虑再生水项目外部效果的评价方法可以全面、综合地研究再生水项目的投资效率,为再生水项目的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 梯田作为地形因子和工程措施对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影响的对比研究

      2017, 37(2):148-152,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2 CSTR:

      摘要 (1337) HTML (0) PDF 1.03 M (12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根据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在降雨、土壤、植被等因子一定的条件下,将梯田作为地形因子计算流域土壤侵蚀量,并与梯田作为工程措施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以黄土高原地区的纸坊沟流域和燕沟流域作为试验区,利用5 m分辨率的DEM,0.3 m分辨率的WorldView 3,30 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降雨数据、土壤数据、土地利用等数据。[结果](1)在纸坊沟流域和燕沟流域,坡式梯田作为地形因子的流域土壤侵蚀量大于梯田作为工程措施的流域土壤侵蚀量,同时坡式梯田作为地形因子的流域土壤侵蚀量大于水平梯田作为地形因子的流域土壤侵蚀量,而水平梯田作为地形因子的流域土壤侵蚀量与梯田作为工程措施的流域土壤侵蚀量的比较根据流域的不同结果不同。(2)梯田占流域面积比例不同时,随着梯田占比的升高,梯田作为工程措施的流域土壤侵蚀量要明显低于梯田作为地形因子的流域土壤侵蚀量。[结论] 梯田作为地形因子和工程措施因子会对土壤侵蚀量计算产生一定影响,梯田占比较大时差异明显。

    • 基于熵值法的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评价

      2017, 37(2):153-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3 CSTR:

      摘要 (1001) HTML (0) PDF 591.24 K (1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速公路施工过程对沿线山体植被、水土保持方面的影响,为路段后期水土保持工作采取最优的防护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基于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基础,建立多层次、多指标的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评价体系。通过现场工程参数分析,将水土流失影响指数(SWⅡ)引入同一高速公路不同路段水土流失影响的评价中。选用基于客观赋权法的熵值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评价指标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依托在建梁平至忠县高速公路项目,针对初步选定的9段路段进行施工期水土流失评价。[结果] 确定研究区水土流失情况严重的4段重点路域,并将其划定为水土流失重点防护区域。[结论] 验证了多层次、多指标的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影响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可以更加客观、科学地确定高速公路施工期水土流失重点路域。

    • 黄河流域内陆地表水体提取方法研究

      2017, 37(2):158-1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4 CSTR:

      摘要 (1129) HTML (0) PDF 1.10 M (12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河流域内陆地表水体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有效提取含沙量大的黄河流域水体提供方法指导。[方法] 采用目前提取水体效果较好的两种方法——改进的水体指数法(MNDWI)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SMM),以Landsat 8 OLI数据为例,选择黄河流域水库、湿地、湖泊和河流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2大类,即水体和非水体,利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精度分析,研究两种方法的区域适应性。[结果](1)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在提取水库、湿地和湖泊比改进的水体指数模型精度更高;(2)利用这2种方法在提取面积较大、分布集中的水体比提取细长型分布的线状河流效果更好。[结论] 混合像元在高分辨率的影像中也是存在的,在水体提取的时候,利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考虑了混合像元对水体提取的影响,极大提高了精度,试验证明线性光谱混合模型优于改进的水体指数法。

    • 修正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凤凰镇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2017, 37(2):165-17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5 CSTR:

      摘要 (1079) HTML (0) PDF 849.10 K (1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陕西省南部凤凰镇地下水水质,为该古镇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凤凰镇2015年10月枯水期水质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总硬度和硫酸盐等11个水质评价指标,分别采用单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标评价法、常规及修正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 对各种评判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进行了全面介绍。结果显示,5种方法评价的水质类型有一定的出入,但通过对比分析认为常规、修正内梅罗水污染指数法和糊综合评判法在凤凰镇水质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可靠,更能准确评价凤凰镇地下水水质。

    • GPM与TRMM降水数据在海河流域的精度对比研究

      2017, 37(2):171-1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6 CSTR:

      摘要 (2181) HTML (0) PDF 943.36 K (1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GPM与TRMM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的测量精度进行对比研究,以评估TRMM及GPM数据在海河流域的适用性。[方法] 以海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35个气象站点2014年4-10月的实测降水量数据在月时间尺度上对两代降水产品利用决定系数R2和相对误差BIAS进行精度评价。[结果](1)卫星降水产品与气象台站实测降水量决定系数从TRMM数据的0.758 2提升至GPM数据的0.760 7,斜率K从TRMM数据的0.810 5提升至GPM的数据的0.833 5。(2)TRMM与GPM降水产品差别较小,虽两者均轻微低估了降水量,但整体上精度较高且GPM略优于TRMM。[结论] GPM IMERG降水产品在海河流域月尺度的高空间分辨率水文分析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绿洲-荒漠交错带典型裸露地表的光谱特征

      2017, 37(2):177-1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7 CSTR:

      摘要 (1004) HTML (0) PDF 1.17 M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绿洲-荒漠交错带典型裸露地表光谱特征进行分析,为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典型裸露地表的实测数据,通过若干典型裸露地表类型的原始光谱、倒数取对数光谱、一阶导数光谱和包络线除去光谱对比,分析各类地物识别的特征光谱区间。为了后续更好地利用高分一号影像研究荒漠地区,选取蓝光、绿光、红光和近红外波长范围内的光谱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利用各波段反射率结果分别计算改进的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简单比值指数(SR)和光谱差值商指数(SDI)等光谱指数。通过分析各类地物的光谱特征、光谱指数等,对各地物进行了区分。[结果] 几类裸露地表的光谱差异性不大,可见光到近红外均为缓慢增加;一阶导数变换、倒数取对数和包络线去除光谱可以放大各地物间的差异性,可以区分几类典型裸露地表。[结论] 利用原始光谱和变换后光谱计算的光谱指数差异性强,通过一阶导数变换的SDI可以较好地将各类典型裸露地表区分开。

    • 基于改进白化权函数的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灰色聚类评价

      2017, 37(2):183-187,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8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784.09 K (1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健康评价,为资源型城市协调土地利用,推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运用的中心点混合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从系统的结构、功能、效益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黑龙江省大庆市2005-2014年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及趋势。[结果](1)大庆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逐步由“不健康”向“较健康”演变。(2)建设用地比例、人均水资源量、地均石油工业产值、土地市场化程度等成为制约大庆市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结论] 混合中心点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提供新的评价标准,克服单指标评价与综合结果的不相容性,适用于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大庆市应进一步挖掘建设用地利用潜力,优化土地利用布局,积极涵养水源,深化土地市场改革,不断提升土地利用系统健康水平。

    • 半干旱区生态水箱式道路雨洪资源蓄集利用系统技术研究

      2017, 37(2):188-19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29 CSTR:

      摘要 (1099) HTML (0) PDF 885.51 K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生态水箱式道路雨洪资源蓄集利用系统技术进行研究,为实现道路雨水收集再利用、有效提高收集雨水水质,也为绿化植物的生长提供优良的水源目标。[方法] 生态水箱式道路雨洪资源蓄集利用系统采用聚丙烯(PP)塑料雨水收集模块充分储存水源,为后续系统的“自由呼吸”提供基础。PP雨水收集模块的孔隙率为90%~95%,并采取双层土工布和防水膜的分层布设进行防渗,种植土和绿化植物设施采用30 cm的种植土厚度,保证了雨水资源的集蓄和供给的动态平衡。[结果] 生态水箱系统具有水资源集蓄、供给动态平衡调整功能和截污功能,可高效集蓄路面优质雨水和有效控制雨水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结论] 该系统为雨水的高效再利用提供了条件和新方法,为区域雨洪资源高效管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 利用小麦秸秆制备的保水剂性能研究

      2017, 37(2):193-1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0 CSTR:

      摘要 (1613) HTML (0) PDF 1.03 M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小麦秸秆纤维素接枝丙烯酸制备保水剂,并检测各因素对保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探索制备保水剂的最佳反应条件,以期制备出成本低,降解性好,保水性高的新型保水剂。[方法] 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保水剂,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来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对合成产物的吸液倍率、保水性能和表观形态进行测定与表征。[结果] 温度为70 ℃,去离子水用量为160 ml,2.0%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M)用量为9 ml,引发剂(过硫酸钾:硫代硫酸钠=3∶1)与丙烯酸单体比为2.0%,丙烯酸中和度为70%,反应时间为1 h,合成的保水剂具有较高的吸水或盐水倍率,1 g保水剂吸0.9%NaCl溶液41.2 g/g,吸去离子水430.9 g/g。红外光谱分析和电镜扫描结果表明,保水剂胶体接枝聚合成功,胶体具有良好的表面形态。[结论] 制备的保水剂吸液速率快、重复吸水效果较好。保水剂在氯化铁溶液中吸水倍率最高,达到113 g/g。复合离子溶液中,在离子浓度为1 g/L时吸水倍率最高达57 g/g。

    • 基于空间统计和多元统计的耕地影响因素及回归模型研究——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

      2017, 37(2):199-2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1 CSTR:

      摘要 (1452) HTML (0) PDF 1.48 M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空间自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耕地空间分布规律,为土地开发复垦及整理提供快速的评价方法。[方法] 以耕地面积占比为空间变量,运用空间自相关及马塞克图分析耕地分布整体特征,通过距离、地形、NDWI和人口密度共9个因素对耕地空间分布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模拟耕地分布适宜性并进行了检验。[结果]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距离和地形因素对耕地空间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值为0.701 5,研究区耕地分布主要为不显著、LL(低空间自相关)和HH(高空间自相关)类型,其中不显著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以上;基于多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具有较高拟合优度和可靠性(R2=0.846),模拟得到的耕地分布适宜性图与现有耕地分布基本吻合。[结论] 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受距离、地形因素影响明显;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研究区耕地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区具有一定耕地补充潜力;将回归模型应用于土地开发复垦以及整理工作中,有利于提高补充耕地质量,减弱水土流失以及优化区域土地结构。

    •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

      2017, 37(2):207-21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2 CSTR:

      摘要 (1077) HTML (0) PDF 1.12 M (13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状况进行评价,为喀斯特地区水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喀斯特典型分布区贵州省为例,建立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贵州省9个州市水资源安全进行评价,并与熵权物元模型相比较。[结果] 贵州省9个州市的水资源安全,有2个处于比较安全状态,6个处于一般状态,1个处于比较不安全状态。评价结果与熵权物元模型评价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该体系评价结果合理,评价方法简便直观,该模型对类似地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华南裸露边坡修复植物生态位研究

      2017, 37(2):215-2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3 CSTR:

      摘要 (1272) HTML (0) PDF 941.33 K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华南裸露边坡修复植物生态位进行研究,为华南地区边坡修复的植物种类选择及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深圳市4处典型边坡修复工程的植被进行了生态学调查,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值分析。[结果] 华南地区边坡植物分别隶属于53个科。其中以大戟科、菊科、豆科植物居多。银合欢、山毛豆、簕仔树等植物重要值较大;乔灌层的生态位宽度值排序与重要值基本一致,银合欢、幌伞枫、山毛豆等具有较大宽度值;草本层中华南毛蕨、半边旗等蕨类宽度值较大。对生态位重叠值的分析表明,银合欢、幌伞枫和海南蒲桃间竞争激烈,山黄麻、车轮梅、鸭脚木与其他物种间竞争相对较小。在进行边坡修复时,先锋物种可选择生态位宽度大,初期长势强的阳性物种,如银合欢、马占相思,还应合理选配与建群种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物种,如车轮梅、山黄麻和藤本等。[结论] 构建稳定结构的群落不仅需要考虑到植物对于边坡立地条件的适应性,更需要考虑物种间的竞争、演替过程。

    • Groasis Waterboxx造林技术在沙丘的造林效果

      2017, 37(2):222-2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4 CSTR:

      摘要 (1128) HTML (0) PDF 947.99 K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解决干旱荒漠区沙丘造林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从荷兰Groasis引进Waterboxx保水、节水造林器及技术,并分析其应用效果。[方法] 在甘肃省民勤县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上,用梭梭、花棒、柠条锦鸡儿、柽柳等固沙植物进行造林试验,采用直观统计观测的方法,研究Groasis Waterboxx在沙丘上造林后的风蚀、温度、保水和苗木成活率情况。[结果](1)春季用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流动沙丘风蚀情况比半固定沙丘严重2.0~6.0倍,造林效果差;从沙丘迎风面不同部位的风蚀情况来看,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总体均表现为:顶部 > 中部 > 底部;(2)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在高温季节能有效降低苗木根际土壤地温近50%,保护苗木免受高温灼伤,促进苗木生长;低温季节还能有效保持根际表面地温在5 ℃左右,防止苗木遭受低温冻害;(3)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能使苗木周边0-40 cm表土层含水量长期保持在6%~12%,保证苗木成活期的水分持续供给;(4)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能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30%~60%。[结论] Groasis Waterboxx沙丘造林技术在半固定沙丘造林效果优于流动沙丘,能够显著提高苗木成活率。

    • 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2017, 37(2):228-2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5 CSTR:

      摘要 (1218) HTML (0) PDF 1.44 M (1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遥感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述评,探索土壤侵蚀遥感研究的发展方向,并为研究者快速选择适宜的遥感数据源和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从不同研究方面开展综述和分析。[结果] 针对不同研究区域和主题,总结了土壤侵蚀研究中常用遥感平台和数据源,综述了遥感技术在区域土壤侵蚀特征识别、监测与尺度效应研究中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关键因子获取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结论] 遥感技术作为开展大范围、长时间序列土壤侵蚀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我国土壤侵蚀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基层遥感数据时效性不强、数据源单一和识别因子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其高效应用和推广需要技术层面和人员、经济支持层面共同发展与创新。

    • >综合研究
    • 基于耕地非市场价值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休耕补偿标准研究

      2017, 37(2):239-246,2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6 CSTR:

      摘要 (1198) HTML (0) PDF 1.12 M (1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三峡库区消落带耕地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为生态休耕经济补偿标准的厘定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双边界二分式CVM法开展评估和分析。[结果](1)受访者基本可以构建起CVM假想市场,问卷理解度调查显示受访者的理解度达84.73%,调查可信度较高。(2)受访者支付意愿存在较大差异,农户愿意支付率达到75.65%,城镇居民愿意支付率仅占到64.80%。(3)Probit回归模型与Logit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收入状况是影响受访者支付意愿的主要因素。[结论] 以受访者单位耕地支付意愿1 516.76元/(hm2·a)作为该区的生态休耕经济补偿标准,则所涉及的三峡库区9区县消落带耕地的非市场价值约为30.15亿元。

    •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与农民生计的影响

      2017, 37(2):247-25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7 CSTR:

      摘要 (1193) HTML (0) PDF 1011.99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的影响,为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 以西北地区各省(区)退耕还林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民纯收入、黄河流域径流量和土壤侵蚀总量为基础数据,运用SPSS及Excel数据库技术开展分析。[结果] 退耕还林直接造成西北地区粮播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退耕还林面积大小与粮播面积大小和粮食产量多少呈负相关关系,与农民纯收入呈正相关关系;黄河流域径流量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土壤侵蚀量随着退耕还林面积的增加而减少,二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对西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影响不大,促进农户增收的同时起到了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 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演变及驱动机制——以巢湖流域为例

      2017, 37(2):253-26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8 CSTR:

      摘要 (1599) HTML (0) PDF 1.06 M (13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巢湖流域土地利用演变特征规律及驱动机制,为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巢湖流域及区县1996-201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及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运用土地利用数量、程度及空间差异计量模型,以及主成分分析法,采用数据统计软件,模拟巢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演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结果] 近20 a来巢湖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均发生变化,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总量、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却存在明显差异,耕地、园地、草地减少较为突出,林地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减少将近1/2;建设用地总量增长幅度更大,特别是城镇工矿用地及交通基础设施用地增长迅猛,农村居民点用地略有减少;巢湖全域土地利用程度自2004年之后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合肥市辖区及周边县域土地利用开发程度较高,其他区域相对较低;耕地减少率金安区、瑶海区、肥西县、含山县居前,城镇用地增加率肥西县、长丰县、巢湖市位于前列;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工业推进、人口增加及城镇化是巢湖流域特别是近10 a多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 巢湖流域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需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盘活建设用地存量,提高建设用地效率,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 中国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及污染风险评价

      2017, 37(2):261-2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39 CSTR:

      摘要 (1210) HTML (0) PDF 1.10 M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我国各区域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污染风险进行评价,以期实现水环境承载力的可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为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密度与区域布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意见。[方法] 利用2006-2014年中国7大农区24个省份的统计数据,采用过剩氮和水盈余方法测算农业生产水环境承载力。[结果] 中国农业生产水环境负荷警报值不断向污染威胁临界值靠近,辽宁、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和宁夏6个地区的污染风险最为严重。[结论] 污染风险严重的地区应强制实行农业生产总量控制与污染消减措施;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华南基本不存在污染风险,可适当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河套灌区和汾渭平原污染风险较低,应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色,重点加强污染物消减措施。

    • 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以江苏省宜兴市周铁镇为例

      2017, 37(2):268-2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0 CSTR:

      摘要 (1153) HTML (0) PDF 883.09 K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江苏省竺山湾地区宜兴市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定量分析生态工程建设的价值,为太湖及其他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在长期定点观测周铁镇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和运行基础上,从生态、社会、经济3层面构建包括水质净化、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大气调节、提供就业、科研教育、社会稳定、旅游休闲、提供水产品等内容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成果参照法、影子工程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法、直接市场法等对各项指标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综合效益价值约为176.66万元/a,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价值分别为125.55,33.61和17.5万元/a,表现为:生态效益 > 社会效益 > 经济效益。单项指标价值对比发现,水质净化价值最大,达60.52万元/a,大气调节价值次之,为47.15万元/a。[结论] 周铁镇湖滨缓冲带生态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湖泊水环境,生态效益最为显著,符合生态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 变化环境下滇中地区典型流域水资源演变特征

      2017, 37(2):274-27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1 CSTR:

      摘要 (942) HTML (0) PDF 951.22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典型流域为研究对象,揭示变化环境下滇中地区水资源的演变特征,为区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服务。[方法] 以滇中地区蜻蛉河流域1963-2012年的月值径流实测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作为主要研究方法。[结果](1)蜻蛉河流域径流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而冬春两季占全年的百分比均较小;(2)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蜻蛉河流域径流量总体呈现出了减少的趋势,速率为4.80×107 m3/10 a,但其变化趋势的尚未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3)研究时段内蜻蛉河流域径流量的变化经历了“多-少-多-少”的演变过程,2010年为一个典型突变年份;(4)从多时间尺度特征来看,蜻蛉河流域径流量变化局域性特点较为突出,没有贯穿整个研究时段的周期性波动,相对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为15 a;(5)蜻蛉河流域年径流量的变化存在比较显著的赫斯特现象,未来持续减少的概率较大。[结论] 蜻蛉河流域水资源季节性分布不均,年际波动幅度大,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维持减少趋势,需提前做好合理规划。

    • 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

      2017, 37(2):278-283,2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2 CSTR:

      摘要 (1171) HTML (0) PDF 1.11 M (1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为科学合理地预测和应对该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首先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类8个评价因子并进行量化分级,再用层次分析法(AHP)给指标赋权重,最后用危险性评价模型叠置分析评价因子,进行雅安市危险度区划,将雅安市范围的泥石流危险性级别分为轻度(Ⅰ)、中度(Ⅱ)、较高(Ⅲ)、高度(Ⅳ)。[结果] 宝兴县的Ⅳ区域占比(8.8%)最小,整体泥石流危险性最低。天全县危险性相对偏低。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区的Ⅳ级都占比约20.0%,整体泥石流危险性居中;荥经县和汉源县整体泥石流危险性偏高,Ⅳ级占比约45.0%;石棉县的泥石流危险性最高,Ⅳ级区域占比高达57.4%,Ⅲ级区域占比高达24.4%。[结论] 加强预防高度危险区的泥石流灾害能力,警惕较高危险区泥石流潜在危险性。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灾害监测,气象预报,植树种草)将雅安市泥石流危险性尽可能降低。

    • 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热状况与生态功能

      2017, 37(2):284-2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3 CSTR:

      摘要 (970) HTML (0) PDF 1.15 M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分状况与利用潜力进行分析,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的气象站观测数据和定位试验结果,分析研究区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状况。[结果] 研究区大部分地区植物经历春季萌发和秋季枯死过程,土壤经历冻融过程,最大冻土深度186 cm,并有一定量的降雪,最大降雪深度30 cm,非生长季节降水平均占全年降水的7.7%。陕西省北部的典型定位观测点的土壤冻结时间达3月之久,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结论] 黄土高原非植物生长季节水热过程较弱,但是在水资源短缺条件下,能够明确非植物生长季节的水热过程,提高这一时段的水热资源利用效率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 基于Landsat影像的烟台市近30年来湿地资源时空变化研究

      2017, 37(2):289-294,3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4 CSTR:

      摘要 (1436) HTML (0) PDF 1.08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山东省烟台市近30 a来湿地资源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为该市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以1986和1995年TM,2005年ETM+以及2015年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解译提取烟台市湿地资源信息,对湿地资源的面积、变化速度以及各湿地类型的转换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获取近30 a来烟台市湿地资源时空变化规律。[结果] 近30 a来烟台市湿地总面积以5.46 km2/a的速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湿地总面积增长了158.47 km2;各湿地类型中浅海水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沿海滩涂和河口湿地的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养殖池和盐田的面积则以4.59 km2/a的速度呈逐年增加趋势;河流湿地的面积呈现出波动变化的趋势;水库坑塘的面积以1.23 km2/a的速度增长了35.8 km2;烟台市各湿地类型之间的转换较少,而各湿地类型与非湿地之间转换较为强烈。[结论] 受人类活动的干扰,近30 a来烟台市湿地资源时空变化十分显著,须采取措施加强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 利用GRACE卫星研究河南省水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2017, 37(2):295-3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5 CSTR:

      摘要 (1217) HTML (0) PDF 1.25 M (16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河南省2002-2014年的水储量时空动态变化,为该省水资源管理、评价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借助GRACE重力卫星反演河南省水储量变化,分析2002-2014年水储量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河南省的水储量年内分布呈典型的“余弦函数曲线”特征,1-7月处于亏损状态,8-12月处于盈余状态;水储量变化峰值出现时间滞后降水峰值2个月。(2)河南省水储量观测期内呈递减趋势,递减速率为-6.34 mm/a;空间上,水储量减少速率自南向北递增。[结论] 通过定量计算人类活动总耗水量及水储量年变化率可初步推断,河南省水储量变化1/3受人类活动影响,2/3受自然因素影响。

    • 日照市生态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2017, 37(2):302-307,3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6 CSTR:

      摘要 (1281) HTML (0) PDF 1.07 M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算日照市1994-2013年生态足迹构成及其承载状况,剖析生态足迹与经济总量以及3次产业之间的关系,为日照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借鉴。[方法] 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结果] 1994-2013年日照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呈现波动中增长的态势,年均增长率7.23%;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中,化石地所占比例最高;人均生态承载力不能满足人均生态足迹的需求,表现出生态赤字,研究期内生态压力指数增长了3.42倍;生态足迹的GDP弹性为0.489 5,其3次产业的弹性依次为0.651 5,0.624 2,-0.378 6。[结论] 日照市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消耗型,生态足迹与GDP,3次产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为使资源、环境与经济、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升级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 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017, 37(2):308-3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7 CSTR:

      摘要 (1321) HTML (0) PDF 660.26 K (3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甘肃省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为黄土高原山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环评提供借鉴。[方法] 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1)人均GDP与新增耕地量对土地整治变化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土壤污染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最为突出;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对项目区土地资源状态有重要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对各类土地整治变化及其人口、资源和环境所产生影响相对突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环境影响的响应最突出。(2)研究区域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镇原县山岔镇周家庄土地整治项目(0.256 9)和庆城县太白梁乡庙山土地整理项目(0.130 4)。[结论] 各个项目区的综合指标基本在0.150 0~0.250 0浮动,说明庆阳市20个项目区生态环境提升潜力较大。

    • 基于IE-GC-VAR方法的河流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以江西省德兴市为例

      2017, 37(2):313-3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8 CSTR:

      摘要 (1156) HTML (0) PDF 1.14 M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快速城市化的河流城市——江西省德兴市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河流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河流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德兴市2000-2014年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信息熵模型和灰色关联方法分析其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以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解释了德兴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与主要因素的动态相关性。[结果](1)2000-2014年德兴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其他用地类型面积下降,建设用地面积上升;土地利用结构朝无序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类型的均衡性增强,但单一类型的优势度降低。(2)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还表明,长期人口总数、城市化和粮食总产量对德兴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基本呈现正向效应,且随着时间滞后期数的递增,冲击效应逐步减弱,最终趋向稳定状态;其中人口总数和城市化水平对德兴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有促进作用,但粮食总产量对其方差贡献度却随时间推移作用减弱。[结论] 2000-2014年德兴市土地利用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结构朝无序方向发展;人口总数、粮食总产量和城市化水平是影响其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的主要因素。

    • 铝矿复垦土壤重金属含量变化及污染风险评价

      2017, 37(2):321-3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49 CSTR:

      摘要 (1174) HTML (0) PDF 791.95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孝义铝矿复垦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和污染状况进行研究,为了解和评价矿区复垦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ICP-MS测定土壤中Cd,Cr,Cu,Pb,As,Ni等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各含量随复垦年限的变化特征,并用单因子标识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标识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评价。[结果](1)Cd含量均值为5.19 mg/kg,是国家二级标准0.3 mg/kg的约10倍,其余5种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随着复垦年限的延长,Cd含量在0-15 cm土层处逐渐降低,在15-30 cm土层处逐渐增加。(2)Cd的单项因子污染指数在所有样点均达到5级严重污染水平,其它元素均属清洁水平。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12.08~13.14,均值12.43,是5级重污染指数的3~4倍,属严重污染水平。(3)复垦用土中6种重金属含量均超过国家2级标准,是复垦土地重金属主要的来源。[结论] 复垦区土壤由于复垦用土及后期的施肥和粉尘沉降等所致已被Cd污染,在矿区复垦中,应当严格控制复垦用土的质量。

    • 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

      2017, 37(2):327-3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50 CSTR:

      摘要 (974) HTML (0) PDF 953.70 K (1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动态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为实现区域内耕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依据1990-2014年塔里木河“九源一干”区域各地州的统计资料,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耕地面积和重心的变化特点,将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探讨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1)1990-2014年,耕地总面积由1.01×106 hm2增加到2.05×106 hm2,人均耕地面积由0.131 hm2增加到0.194 hm2,耕地面积重心向东偏北方向移动61.10 km;(2)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农业生产发展是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3)建立了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R2=0.960),检验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际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耕地的面积和重心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人文因素是影响耕地特征变化的主要原因。

    • 汤浦水库沉积物碳、氮、磷的分布与评价

      2017, 37(2):333-33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303001 CSTR:

      摘要 (1387) HTML (0) PDF 1.03 M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汤浦水库沉积物中氮、磷及有机碳等污染物现状,为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依据。[方法] 在库区采集沉积物柱状样品,分析其中碳、氮、磷的含量,并采用有机指数法对沉积物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 沉积物中有机碳平均含量12.23 g/kg,总氮平均含量1.22 g/kg,总磷平均含量为0.49 g/kg;氮、磷及有机碳等污染物主要集中于沉积物表层0-20 cm范围内。随沉积物厚度的增加,各类污染物含量下降,40 cm以下的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变化不大;有机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沉积物有机指数为0.13,等级为Ⅱ级,较清洁。[结论] 汤浦水库沉积物受到的污染较小,但沉积物中含氮物质略多,应该引起重视。

    • 基于ESAI的黄土高原荒漠化风险评估

      2017, 37(2):339-3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51 CSTR:

      摘要 (1188) HTML (0) PDF 841.82 K (2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黄土高原荒漠化风险进行评估,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建设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黄土高原的地形、气候、植被、土壤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借助RS和GIS平台,实现黄土高原荒漠化风险评估的空间化和数字化,在此基础上分析荒漠化的成因,构建荒漠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环境敏感性区指标(ESAI)的荒漠化风险评估模型,分析荒漠化风险程度的空间格局,探索黄土高原不同区域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果](1)基于土壤、气候、植被3种要素的环境敏感区生物物理指标显示:黄土高原大约1/4的区域(25.2%)为高风险区,属于严重荒漠化,几乎2/3的区域(62.8%)是轻微荒漠化,11.5%的地区为潜在荒漠化,只有0.5%的地区无荒漠化现象;(2)加入人类诱发因素后,改变了黄土高原荒漠化风险区的原有格局。其中,极低、低度和极高度敏感区减少了5.6%,1.1%和3.8%;与此同时,较低和较高度敏感区增加了4.4%和4.5%。[结论](1)该模型能很好地说明黄土高原荒漠化风险的空间分布格局,其荒漠化程度由西北向东南地区逐渐减弱;(2)人类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且缩小了不同程度荒漠化之间的差距。

    • 灌溉定额对浅埋滴灌春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2017, 37(2):345-3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02.052 CSTR:

      摘要 (1311) HTML (0) PDF 772.46 K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不同灌溉定额对浅埋滴灌春玉米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研究,筛选出适合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最佳灌水定额,为应用和推广浅埋滴灌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400.20 m3/hm2(CK),1 050.53 m3/hm2(DG1),1 700.85 m3/hm2(DG2),2 351.18 m3/hm2(DG3),3 001.50 m3/hm2(DG4)浅埋滴灌和常规地面漫灌3 201.60 m3/hm2(GG)共6个灌溉定额处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研究。[结果](1)随灌溉定额的增加,浅埋滴灌春玉米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2)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表现为DG4最大,DG3次之,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DG3>DG4且GG处理最低;(3)DG3较GG处理的产量提高6.0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4.50%。[结论] 浅埋滴灌条件下,全生育期灌溉定额为2 351.18 m3/hm2的灌溉制度节水、节膜、增产效益最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