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乌江流域1956-2014年降雨特征及输沙效应

      2018, 38(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1 CSTR:

      摘要 (1534) HTML (0) PDF 1.12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乌江流域的降雨特征及输沙效应,为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恢复、防灾减灾、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提供重要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累积距平法、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乌江流域年际、年代、汛期降雨特征,以及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效应的影响。[结果]①1956-2014年,乌江流域年降雨量和年侵蚀性降雨量均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研究时段内大致经历了少雨-多雨-少雨-多雨-少雨5个年际变化阶段。②乌江流域在1970-1979,1990-1999年为多雨时期,流域内59 a中约有32.57%的降雨为侵蚀性降雨,且多发生于1960-1979年。③乌江流域汛期降雨以侵蚀性降雨为主,侵蚀性降雨主要发生在6月。④通过建立乌江流域年输沙量和年降雨侵蚀力双累积曲线方程,计算得出1984-1989,1990-1999和2000-2013年降雨侵蚀力的贡献率分别为15.55%,2.84%和12.46%;1990-1999年降雨侵蚀力对输沙变化的影响程度最低。[结论]乌江流域的降雨侵蚀产沙更多地发生在汛期,1983年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

    • 基于USLE模型的2001-2015年江西省土壤侵蚀变化研究

      2018, 38(1):8-1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2 CSTR:

      摘要 (1970) HTML (0) PDF 581.79 K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准确估算区域土壤侵蚀量并掌握其动态变化,指导区域水土保持规划。[方法]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DEM等数据测算2001,2015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2001-2015年江西省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江西省土壤侵蚀状况在2001-2015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2001年土壤侵蚀模数为7 042.4 t/(km2·a),2015年土壤侵蚀模数为6 375.3 t/(km2·a),降低了约9.5%;全省大部分地市的土壤侵蚀强度降低,其中抚州市、宜春市、赣州市、萍乡市等4市的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幅度最为显著;但也有少量地市的土壤侵蚀呈进一步扩大趋势,主要有九江市、南昌市、新余市;土壤侵蚀强度转移矩阵表明江西省大部分区域侵蚀强度等级不变,部分地区侵蚀强度等级向低一级转移;2001-2015年52.7%的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不变,25.8%的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降低一级。[结论]江西省土壤侵蚀状况总体上有所好转,但部分地市的土壤侵蚀进一步扩大,水土流失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 基于RUSLE模型的2000-2010年长江三峡库区土壤侵蚀评价

      2018, 38(1):1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3 CSTR:

      摘要 (1283) HTML (0) PDF 782.96 K (1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程度,为区域土壤侵蚀合理化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RUSLE模型,结合多源数据(MODIS-NDVI,DEM,土地利用等),定量评价长江三峡库区2000-2010年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布。[结果]①三峡库区除西部地区外,其它地区土壤侵蚀情况严重;2000-2010年,长江沿岸以剧烈侵蚀和极强度侵蚀为主;②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状况在2000-2010年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由2000年的1.71×106 hm2下降为2010年的6.82×105 hm2;库区内平均侵蚀模数由2000年的36.75 t/(hm2·a)下降为2010年的22.79 t/(hm2·a);③三峡库区经过多年侵蚀治理,强度、极强度、剧烈侵蚀面积逐渐减少的同时,轻度、中度土壤侵蚀面积在逐渐增加。[结论]研究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轻度、中度土壤侵蚀的治理。

    • 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动力学特性

      2018, 38(1):18-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4 CSTR:

      摘要 (1298) HTML (0) PDF 857.49 K (1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矿区不同立地土壤水动力学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为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矿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非饱和导水率、孔隙度与紧实度等监测试验,揭示不同立地类型土壤持水性、有效水含量和导水特性等变化规律。[结果]土壤持水性和供水性在受损区 < 修复3a区 < 修复5a区< 修复10a区 < 修复15a区 < 未干扰区,但修复区20-40 cm土壤持水性、供水性较0-20 cm土壤低,修复效果不明显;土壤结构改善效果遵循受损区<修复区<未干扰区的变化规律,且修复区亚表层土壤结构改善效果不明显。采用指数函数拟合吸力和非饱和导水率效果较好(r2>0.95),相同吸力下,容重大而非饱和导水率较小;非饱和导水率和容重呈负相关,和孔隙度呈正相关且相关性随吸力增加降低。矿区0-20 cm易有效含水量呈现受损区 < 修复3a区 < 修复5a区 < 修复10a区 < 未干扰区 < 修复15a区,但修复区20-40 cm土层易有效水含量较0-20 cm小。[结论]土壤易有效水含量和容重、紧实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总孔隙度、黏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修复后土壤结构有所改善,持蓄调节水分能力有所提高。

    •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对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酶活性的影响

      2018, 38(1):24-28,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5 CSTR:

      摘要 (1007) HTML (0) PDF 945.31 K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以及在不同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天然草地、15年和25年柠条林地土壤酶活性较高,而坡耕地土壤酶活性较低。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中,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在1~2,2~3和3~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中逐渐达到最大,之后又随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土壤酶活性主要分布在粒径1~2,2~3和3~5 mm团聚体中,而小团聚体(<0.25,0.25~1 mm)和大团聚体(>5 mm)中土壤酶活性较低。在0-20 cm土层中,土壤酶活性表现出随恢复年限的增大而增加,在20-40 cm土层则表现出随恢复年限的增大而维持稳定。[结论]随着人工林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加强,而坡耕地不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因此,未来该区的植被建设中应该加强对天然草地与柠条林地的保护,这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改善。

    • 植被退化对尕海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影响

      2018, 38(1):29-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6 CSTR:

      摘要 (1333) HTML (0) PDF 1004.85 K (1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植被退化对青藏高原东部尕海湿地枯落物分解的影响,为湿地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分解袋法,研究尕海泥炭沼泽和沼泽化草甸不同植被退化梯度湿地枯落物分解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各植被退化阶段湿地枯落物分解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植被退化总体抑制了枯落物分解,但不同湿地类型枯落物分解对植被退化响应有所不同;在生长季内(5-9月),沼泽泥炭植被未退化枯落物分解速率显著高于退化(p<0.05);沼泽化草甸平均分解速率排序为:未退化(0.028 9 g/d) > 中度退化(0.028 7 g/d) > 轻度退化(0.028 0 g/d);各植被退化阶段湿地的枯落物分解过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总体表现为2014年分解较快,2015,2016年相对较慢;温度和降雨对各退化阶段枯落物分解速率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不显著。[结论]尕海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枯落物分解动态受到枯落物自身性质、气候条件、土壤营养状况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相比而言,受枯落物性质的影响更大。

    • 荒漠化地区水化学特性及其对胡杨林生长的影响

      2018, 38(1):36-4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7 CSTR:

      摘要 (1369) HTML (0) PDF 762.10 K (1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荒漠化地区不同地表水水质特性对胡杨林更新演替的影响,为胡杨林的保育及复壮更新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根据。[方法]以塔里木胡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根据实地考察、采样及试验分析,对塔河中游水质状况及其对胡杨生长的影响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①研究区地表水水化学类型为硫酸盐类钙组Ⅲ型或氯化物类钠组Ⅲ型水(按阿列金分类法),pH值低于8.0,胡杨生长良好地区地表水样pH值在7.42~7.82;②漫溢河水总硬度、总碱度及TDS均高于干流水体,分别为325.3~769.5,142.6~290.3及782.2~1 037.5 mg/L,胡杨在地表水TDS>1 000 mg/L的环境下能正常生长;区内地表水受到农田排水的不利影响,氨氮含量在0~0.45 mg/L。[结论]研究区内地下水盐分含量远高于地表水,不能满足胡杨幼苗的萌发与生长,仅在濒临河道的狭窄地带能实现胡杨林的自然更新,地下水盐碱胁迫是胡杨林更新复壮的重要制约因素。

    •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2018, 38(1):41-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8 CSTR:

      摘要 (1102) HTML (0) PDF 818.38 K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土壤侵蚀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为科学防治土壤侵蚀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RUSLE模型为基础,引入喀斯特石漠化修正因子M,构建适合广西地区的土壤侵蚀模型。[结果]①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为135.51 t/(km2·a),土壤侵蚀厚度达0.08 mm/a,土壤侵蚀面积2.52×104 km2,土壤侵蚀量3.21×107 t。其中,喀斯特地区土壤侵蚀面积1.86×104 km2,占土壤侵蚀面积的73.81%,占总侵蚀量的31.01%。②土壤侵蚀量占总侵蚀量的大小顺序为:耕地(37.58%) > 林地(30.94%) > 草地(16.10%) > 园地(6.39%) > 工矿用地(4.09%) > 裸地(2.16%)。[结论]人类活动干扰强烈的土地利用影响全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格局。

    • 制种玉米连作恒量施磷对灌漠土与潮土中磷素利用的影响

      2018, 38(1):47-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09 CSTR:

      摘要 (1102) HTML (0) PDF 947.25 K (1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恒量外源磷施用对玉米种子生产的影响,为合理施磷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大田定位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选用河西走廊石灰性潮土及灌漠土定位施肥。[结果]制种玉米连作8 a,恒量磷二铵525 kg/(hm2·a)施用,除无机态二钙磷(Ca2-P)外,2种不同土类总磷(T-P)、速效性磷(Av-P)、总无机磷(T-IP)、总有机磷(T-OP),以及其他各分级无机、有机磷组分均显著增加。无机磷占全磷总量65.2%~70.2%,有机磷占全磷总量6.5%~11.4%。无机磷中十钙磷(Ca10-P) > 八钙磷(Ca8-P) > 铝磷(Al-P) > 铁磷(Fe-P) > 闭蓄态磷(O-P)。有机磷中活性有机磷(MLO-P) > 高稳性(HRO-P) > 中稳性有机磷(MRO-P) > 活性有机磷(LO-P)。随连作年限增加,灌漠土Ca10-P在连作第5 a达到最大,Al-P,O-P均持续增加;潮土Ca10-P持续增加,Fe-P,O-P在连作第5 a达到最大,磷增加量为3.94%~37.28%。0-60 cm土层,两种土类无机磷各组分含量均呈现由表层至下层递减特点,但不同分级磷在不同土层所占比例不同,Ca10-P,Al-P,O-P,MRO-P底聚,Ca2-P,HRO-P表聚,制种玉米连作生产8 a,磷肥最大表观利用率为4.89%,磷素活化系数<2%,外源磷肥以174.3 kg/(hm2·a)残余在土壤中。[结论]制种玉米连作,总磷转化率低,磷素移动缓慢,大部分以溶解性较低的磷素形态在土壤表层积累,但随连作年限增加,土壤对磷素的固持及转化率下降,表现底聚趋势,对生态环境健康存在极大风险,应减量或停止施磷。潮土磷肥施用应采取更加合理措施。

    • 多功能土壤改良剂对河西内陆灌区棕漠土的改良效果

      2018, 38(1):56-61,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0 CSTR:

      摘要 (1195) HTML (0) PDF 869.38 K (10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解决棕漠土保水肥能力弱,有机质含量低,制种玉米产量低而不稳的疑难问题,为河西内陆灌区制种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选择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棕漠土,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多功能土壤改良剂配方筛选及对棕漠土改良效果研究。[结果]多功能土壤改良剂最佳配比为:有机生态肥:保水剂:制种玉米专用肥:聚乙烯醇为0.978 3:0.000 9:0.019 6:0.001 2。多功能土壤改良剂最佳施用量为68.75 t/hm2,制种玉米理论产量为6.64 t/hm2。施用多功能土壤改良剂与传统化肥比较,棕漠土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团聚体、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分别增加22.75%,22.76%,22.74%,9.50%,22.75%,22.76%和22.74%;有机质、CEC、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增加35.01%,21.64%,0.63%,2.26%和2.09%;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分别增加93.97%,35.35%,20.78%;蔗糖酶、脲酶、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分别增加61.82%,44.64%,40.00%和64.29%;制种玉米增产值和施肥利润增加39.23%和31.82%。[结论]施用多功能土壤改良剂,能有效地改善棕漠土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提高制种玉米产量。

    •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

      2018, 38(1):62-6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1 CSTR:

      摘要 (1456) HTML (0) PDF 1.11 M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为该地区植被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区特点,选择4种(草地、柠条、杨树、蒿地)植被类型,采用SPSS软件分析各样地之间和同一样地土壤剖面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采用Canoco对微生物与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①不同植被类型下,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均呈降低趋势。蒿地中酶活性最高,草地pH值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表土层有机碳含量最高。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在杨树、柠条地块最高。②土壤养分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相关,而土壤酶活性间存在极显著性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硝态氮之间都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性相关。③表层(0-10 cm)土壤微生物在门水平上多样性高。真菌第Ⅰ簇菌属与土壤pH值、硝态氮、铵态氮呈正相关,与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第Ⅱ簇菌属与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pH值呈负相关关系;第Ⅰ簇与第Ⅱ,Ⅲ簇真菌群落间呈负相关关系。细菌与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结论]不同植被类型影响土壤酶活性、养分及微生物多样性,在植被建设过程中,宜种植蒿草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

    •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2018, 38(1):69-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2 CSTR:

      摘要 (1288) HTML (0) PDF 1001.22 K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构建统计样本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中度以上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面积75.0%,低植被覆盖区仅占15.2%。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2 500~3 000 m和坡度25°~45°达到最大值;阳坡的植被覆盖度略大于阴坡。各地形因子对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低植被覆盖区受坡度影响较显著,极高度植被覆盖区受海拔高度影响较显著,其他植被覆盖区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结论]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关系紧密,地形因子变化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 盐胁迫环境下接种根际促生细菌对白蜡树根际生物学特征及其生长的影响

      2018, 38(1):76-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3 CSTR:

      摘要 (1160) HTML (0) PDF 778.07 K (12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盐胁迫生境中接种根际促生细菌(PGPR)对白蜡树根际的作用效果,为明确PGPR对白蜡树耐盐性的改善效果以及盐胁迫环境下PGPR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盐胁迫(轻度、中度、重度)及其接种阴沟肠杆菌(PGPR)对白蜡树根际生物学特征与生长的影响。[结果]盐胁迫显著降低了白蜡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且其降幅随盐胁迫梯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接种PGPR后,白蜡树根际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其中轻度盐胁迫接种PGPR处理的细菌数、放线菌数和微生物总量达最高,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4.64%,24.01%和17.04%,而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白蜡树的根体积、根系总吸收面积与活跃吸收面积随着盐胁迫程度的加剧呈递减趋势,但接种PGPR后,对应的根系指标均有增加,其中轻度盐胁迫接种PGPR处理的活跃吸收面积显著高于对照15.97%。此外,同对照相比,不同程度盐胁迫均显著降低了白蜡树的地径、株高,而接种PGPR却显著提高了地径、株高,其中轻度盐胁迫接种PGPR处理的地径、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轻度盐胁迫下(盐分含量0.2%)接种阴沟肠杆菌能显著改善白蜡树根际生物学特征,并促进白蜡树生长,其作用效果显著优于中度、重度盐胁迫下接种阴沟肠杆菌。

    •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及其与温度和水分的关系

      2018, 38(1):82-88,9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4 CSTR:

      摘要 (1350) HTML (0) PDF 1.76 M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释放特征,为揭示该区域不同立地类型C循环特征奠定基础。[方法]采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对标准径流小区红豆草、苜蓿、撂荒地和梯田苜蓿、沙打旺5种地类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地表温度、土壤温度(5 cm)、土壤含水量进行观测。[结果]①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表现为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曲线,与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年均土壤呼吸速率表现为:沙打旺(梯田)2.27 μmol/(m2·s) > 红豆草1.79 μmol/(m2·s) > 苜蓿1.77 μmol/(m2·s) > 苜蓿(梯田)1.62 μmol/(m2·s) > 撂荒地0.77 μmol/(m2·s);②土壤呼吸速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夏季与春、秋、冬3季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p<0.05);③土壤呼吸速率与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5 cm)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除撂荒地外,各样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5 cm)的相关度均高于其与地表温度的相关度,各样地土壤温度(5 cm)Q10值介于1.94~3.00;④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线性相关不显著(p>0.05),但与土壤温度(5 cm)和土壤含水量的交互作用显著相关(p<0.01)。[结论]梯田土壤呼吸速率总体表现优于坡地,裸露地表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土壤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 吉林省西部不同环境因子对苏打盐碱地分布的影响

      2018, 38(1):89-9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5 CSTR:

      摘要 (889) HTML (0) PDF 970.74 K (1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的分布规律,为盐碱地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通过ArcGIS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提取,对不同环境因子与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面积分布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①水系30 000 m缓冲区外,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面积随着离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②与苏打盐碱地面积呈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分别为累年年平均风速(R=0.716,sig.<0.05)、累年平均年降水量(R=-0.597,sig.<0.05)、累年年最多降水量(R=-0.652,sig.<0.05);③海拔高度和坡度是影响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分布的重要因子,且苏打盐碱地面积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少,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结论]影响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离水系距离、气象因子和地形因子。

    • 策勒绿洲生态与灌溉用水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

      2018, 38(1):96-1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6 CSTR:

      摘要 (1150) HTML (0) PDF 1.00 M (1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估测地下水资源变化动态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识别,为策勒绿洲水资源管理及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提供一定决策依据。[方法]分析策勒绿洲总用水需求,基于策勒河径流与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计算绿洲用水缺口;最后,通过绿洲长期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综合考虑生态用水背景下,策勒绿洲年均用水缺口5.20×106~1.15×107 m3,当利用策勒绿洲地下水补足绿洲用水差额时,地下水平均埋深年均下降0.27~0.60 m,在非枯水年状态下策勒绿洲地下水补给相对充足使得地下水平均水位无明显变化,只在地下水水位时空分布上有所改变,如2008-2014年绿洲地下水平均埋深虽有较大幅度波动,但基本维持在21 m上下。[结论]短期来看策勒绿洲地下水埋深变化处于安全范围内,但为了保证绿洲健康可持续发展,并维持地下水埋深的稳定,当前应投入财力到水资源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中去,将建设农业节水设施作为长期发展策略。

    • 水溶性聚氨酯改良砒砂岩的水理性能试验研究

      2018, 38(1):103-1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25.001 CSTR:

      摘要 (1348) HTML (0) PDF 846.04 K (15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水溶性聚氨酯(W-OH)对砒砂岩水理性能的影响,为砒砂岩高边坡防护提供指导。[方法]通过W-OH改良砒砂岩水稳定性和抗冲刷性的室内试验,初步分析其改良砒砂岩机理。[结果]W-OH在低浓度下即可明显提高砒砂岩团聚体的水稳定性和抗蚀能力,且团聚体水稳定性K值随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大;W-OH喷洒在砒砂岩表面后,明显降低了坡面的产沙速率和产沙量。[结论]通过胶结沙粒,W-OH在砒砂岩表面形成固结层,减少了水土流失,对砒砂岩的坡面稳定起到了明显防护效果。

    • 冀北山地阔叶林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2018, 38(1):107-110,1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8 CSTR:

      摘要 (1007) HTML (0) PDF 738.38 K (13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穿透降雨、冠层截留和树干径流对降雨再分配的影响,为该地区的森林建设、森林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利用SPSS专业统计分析软件对林地降雨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林分的穿透雨占的比例是最大(占到总比例的70.22%),林冠截留其次(为28.20%),而树干径流占得比例最小(为1.58%);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比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7 9),林分在降雨比较小的时候是不会有穿透雨的,当林外降雨量达到0.78 mm时开始出现穿透雨。林冠截留在降雨的再分配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有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树干径流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现正相关的关系(R2=0.9703),阔叶树林在降雨达到4.88 mm时才会出现树干径流,但是树干径流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而时滞性的大小和林木本身及雨量的强弱都有很大的关系,当叶面积指数较小,并且枝干夹角成45%,林木表面光滑则形成比较容易。[结论]林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过程有重要影响,冀北山地阔叶林林冠层的水文效应与森林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关系。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构建

      2018, 38(1):111-1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19 CSTR:

      摘要 (1164) HTML (0) PDF 620.47 K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出一种新的适于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并验证其合理性,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提供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不同地类水土流失的差异为出发点,按照科学性、可行性和完整性原则,参考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基于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构建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结果]以坡耕地、梯田、林草地、在建开发用地、淤地坝、沙地和其他用地7个类型构建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并用5个县(旗)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分类体系具有科学性。[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在获取同等精度水土流失评价结果的同时,又能提高水土流失遥感监测的效率。

    • 高分遥感在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2018, 38(1):116-1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0 CSTR:

      摘要 (1542) HTML (0) PDF 1.30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和分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所采用的遥感监测技术,为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探索和推广一种崭新、高效的方法。[方法]基于资源3号高分辨率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影像分类方法对准格尔旗2014年的土地利用信息进行半自动分类,并构建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对项目区植被覆盖度进行反演研究。[结果]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半自动分类结果和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反演结果,其野外验证精度达到90%以上,满足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高解析度和高精确度基础数据获取的需求。[结论]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分类方法和植被覆盖度回归模型计算,能够有效避免传统人工目视解译导致的成果误差,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数据获取的精度和效率。

    • 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模型的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2018, 38(1):122-125,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1 CSTR:

      摘要 (2255) HTML (0) PDF 703.20 K (29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模型)对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计算的方法进行初步探索,以期提高土壤侵蚀监测精度,有效、客观地反映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方法]采用CSLE模型、遥感解译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准格尔旗境内的皇甫川流域进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结果]研究区2015年侵蚀总量1.38×107 t,年均侵蚀模数4 920.23 t/(km2·a)。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为主,轻度和强烈次之。[结论]用CSLE模型进行土壤侵蚀定量分析,综合考虑了降雨、土壤、植被、地形、措施等多项因子,可用于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 黄土高原典型小流域侵蚀沟形态和稳定性监测初探

      2018, 38(1):126-13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2 CSTR:

      摘要 (1335) HTML (0) PDF 541.02 K (10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6条典型小流域,开展侵蚀沟形状特征、发育程度、形态变化等监测,对侵蚀沟稳定性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侵蚀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在雨季前后2次对6条典型小流域主沟道代表性断面、支毛沟代表性断面、支毛沟的沟头进行亚米级精度测量。[结果]获得了6条典型小流域各等级侵蚀沟数量和各流域沟道主断面、支毛沟沟道断面、支毛沟沟头变化数据,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初步构建了侵蚀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论]影响沟道形态变化的因素基本总结为:降水因素、水保措施、植被覆盖因素、汇水面积、坡度、地表组成物质等。

    • 基于转移矩阵的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018, 38(1):131-1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3 CSTR:

      摘要 (1538) HTML (0) PDF 473.55 K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土地利用是影响水土流失变化的重要因子,通过分析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情况,掌握该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去向,为分析该区水土流失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研究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2014-2016年,准格尔旗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不显著,表现为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地面积分别减少16.02,12.66和2.48 km2,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其他土地、耕地的占地面积分别增加18.63,10.53和1.72 km2;该区水土流失面积增加70.8 km2。[结论]准格尔旗减少的林地和草地主要转变为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其他土地。结合水土流失数据分析表明,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与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以及林地和草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有关。

    • 基于高分影像的神木县大柳塔镇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2018, 38(1):135-13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4 CSTR:

      摘要 (1132) HTML (0) PDF 953.97 K (1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近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为该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基于2010,2015年的2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图像解译提取该地区的土地利用信息,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对2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2010-2015年,耕地、居民地及工矿交通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草地等用地面积增加,林地、沙地、裸地等用地面积减少。[结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结构趋于合理。

    • 微型旋翼无人机在水蚀外业调查中的应用

      2018, 38(1):140-14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5 CSTR:

      摘要 (1227) HTML (0) PDF 1.08 M (20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水土流失抽样调查的效率和准确度,降低难度和成本。[方法]应用微型旋翼无人机结合倾斜摄影测量技术,通过几何校正过程,多视图匹配,三角网(TIN)构建和自动赋予处理等步聚,建立调查单元的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和三维实景,然后通过人工解译的方法,得到调查区域内不同地块的边界和属性信息,代替传统现场勾绘的工作方式和技术流程。[结果]应用微型旋翼无人机有效提高了调查地块边界的精度,同时降低了现场调查的难度和成本,大大节约了调查时间。[结论]应用微型旋翼无人机提高了基于抽样现场调查方法的水土流失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有利于促进抽样调查方法在各级政府水土流失评价中的采用,以及水土流失评价定量化技术的发展。

    • 基于三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8, 38(1):145-1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6 CSTR:

      摘要 (1510) HTML (0) PDF 1.05 M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三象限法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应用,为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发展模式提供一定依据。[方法]以安徽省宿松县为例,采用三象限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区域进行划分,从耕地质量适宜性及社会经济条件可行性2方面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评价。其中,耕地质量从立地条件、耕地理化性状及利用条件等方面选择评价指标,社会经济条件从耕地农业生产力、耕地建设利用状况及群众意愿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果]高适宜高可行区域的耕地面积为3 046.67 hm2,占建设耕地总面积的14.89%,高适宜低可行区域的耕地面积为10 974.53 hm2,占建设耕地总面积的53.62%,低适宜高可行区域的耕地面积为6 445.73 hm2,占建设耕地总面积的31.49%。在对3个区域的耕地限制性因素及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模式。[结论]运用三象限法,耕地质量与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成3个区域。宿松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及发展模式与3个区域动态联系。

    • SWIM水文模型在王家坝地区的适用性评估

      2018, 38(1):152-1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7 CSTR:

      摘要 (976) HTML (0) PDF 1.44 M (1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SWIM水文模型参数值变化对模拟王家坝地区径流精度的影响,为王家坝地区洪涝灾害的预报和减灾提供科学支持,并为SWIM在其他地区应用提供参照。[方法]利用王家坝地区率定期(1959-1978年)和验证期(1979-2008年)的实测数据,得到最优参数组合后定量分析SWIM在王家坝地区对7个可率定参数的敏感性。[结果]率定期和验证期模拟日径流量纳西效率分别达0.79和0.81,相对误差分别为22%和7.8%。随着参数thc (计算潜在蒸腾时对大气散射率的校准因子)值的增大,相对误差显著下降,其对thc值的敏感性强于纳西系数。roc4(河道汇流系数)比roc2(河道汇流系数)更能影响日径流,而roc2对径流影响汛期大于非汛期。随着参数sccor (饱和传导率校正因子)值的增大,模拟精度在汛期提高非汛期降低。[结论]率定后的SWIM模型在王家坝地区适用性良好;SWIM模拟结果在王家坝地区对thc,cnum1(曲线数法代码为1时,CN条件1),cnum3(曲线数法代码为1时,CN条件3),roc2,roc4,sccor取值变化比较敏感,对参数bff (基流因子),gwq()(初始地下流对径流量的贡献)和abf()(地下水阿尔法因子)取值变化不敏感。

    • 基于FloodArea模型的新疆尼勒克县暴雨山洪临界雨量的确定

      2018, 38(1):160-16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8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836.14 K (14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尼勒克县科蒙乡吉林台苏河流域2016年6月17日发生的特大山洪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实地考察淹没水深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进而确定其山洪致灾临界雨量。[方法]以新疆尼勒克县典型山洪沟为研究对象,基于FloodArea淹没模型,利用流域内气象站降水资料、高程数据及相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选取山洪预警点并分析预警点处不同累计时效的面雨量与模拟洪水过程线的相关关系。[结果]该流域洪水的淹没水深与对应累计9 h面雨量相关性最高,确定了预警点处累计9 h的4级风险等级对应的致灾临界值分别为12.80 mm (4级),25.78 mm (3级),45.24 mm (2级),64.71 mm (1级)。[结论]淹没模型FloodArea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出研究区暴雨山洪个例淹没过程,根据其模拟结果能够反演出不同风险等级条件下该流域的山洪致灾临界面雨量。

    • 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中覆土需求优先度评价

      2018, 38(1):165-168,1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29 CSTR:

      摘要 (1142) HTML (0) PDF 734.46 K (12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山地丘陵区土地整治项目的覆土区域,指导项目区域的规划设计。[方法]选取涉及土壤构型、交通状况、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的7个指标,利用GIS技术,对陕西省铜川市一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覆土优先度评价。[结果]①项目区内I级覆土需求优先度区域占到田块总面积的46.2%,其覆土的综合效益较大,可优先安排覆土;②Ⅱ级覆土需求优先度区域占田块总面积的23.7%,可根据土源情况适当进行覆土;③Ⅲ,Ⅳ级覆土优先度区域共占到田块总面积的30.1%,此2个区域覆土效益较小或基本无覆土需求,可不进行覆土。[结论]评价结果明确了各个区域的覆土需求度,较好地反映了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真实情况。

    • 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各因子单位的确定

      2018, 38(1):169-1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0 CSTR:

      摘要 (3152) HTML (0) PDF 740.67 K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和规范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的单位,使得RUSLE在中国具体应用过程中更加科学和便捷。[方法]通过对国内外RUSLE应用实践的总结和对比研究,并分析其科学合理性,找出最为普遍应用的、准确的RUSLE各因子的单位,明确不同单位类型之间的转化系数。[结果]国内RUSLE的应用,大部分是通过各地区建立的各因子统计模型转换成国际制单位系统,最后相乘得到的是以国际制单位表示的土壤侵蚀量,另一部分则是通过相应的各因子统计模型计算得到各个因子以美制单位系统表示的计算结果,最后再乘以224.2将土壤侵蚀量转换为国际制单位。国内主流侵蚀估计中使用的单位焦耳系统,单位面积有两种即km2和hm2。土壤流失量A常用的国际制单位为t/hm2或t/km2;降雨侵蚀力因子R常用的国际制单位为(MJ·mm)/(hm2·h·a)或(MJ·mm)/(km2·h·a);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常用国际制单位为(t·hm2·h)/(hm2·MJ·mm)或(t·km2·h)/(km2·MJ·mm)。不同地区建立的计算方法通过相应的转换系数转换成国际制单位。最后,RK因子的单位系统的一致性是RUSLE应用的关键步骤。[结论]RK因子通过相应的单位转换系数转换为国际制单位以及两者的单位一致性是土壤侵蚀评估的重要基础。

    • 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确定

      2018, 38(1):175-181,1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1 CSTR:

      摘要 (1622) HTML (0) PDF 1.24 M (1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确定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并进行地形分级,明确区域地形结构特点并进行地貌结构划分。[方法]以ASTER GDEMv2数据为基础,通过Python模块编程,利用窗口分析方法提取西南地区各典型地貌以及整个区域n×nn=2,3,4,…,181,182,183)窗口下的平均地形起伏度,进而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方法确定最佳统计窗口。[结果]①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为2.43 km2;②区域地形起伏度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200~500 m)占38.68%,中起伏(500~1 000 m)占23.58%;③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中部高,东南部次之,西北部和东北部较低的特征。[结论]以2.43 km2为最佳统计窗口提取的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符合区域地形起伏特征,同时较好地兼顾了各地貌类型的起伏特点。

    • 土地利用转移次数与地类的时空变化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

      2018, 38(1):182-1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2 CSTR:

      摘要 (1338) HTML (0) PDF 658.58 K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深入理解土地利用的变化模式和变化过程,充分利用多期时间序列土地利用数据来探究特征规律。[方法]以长沙市为例,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IDRISI软件操作平台量化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次数和转移地类的时空变化。[结果]①随着转移次数和地类数的增多,对应变化的像元数在减少,2个地类变化1次的新增变化比较突出。②主要表现为城市扩张占用外围耕地和林地明显,面积分别为202.86,169.96 km2,而在乡村地区通过建设用地转为耕地来补给耕地,面积分别为48.27,12.04 km2。③其他城镇和长沙市中心城区变化模式相似但辐射能力较弱。[结论]长沙市的城市扩张加速进行,土地整治等能补给少量的耕地和林地,但城市扩张占用外围耕地和林地仍是当地土地利用中主要的变化方式,且当地的土地利用模式和规模遵循一定的城市等级位序。

    • 基于梯田信息的地形湿度指数表达研究

      2018, 38(1):187-19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3 CSTR:

      摘要 (1403) HTML (0) PDF 844.81 K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基于梯田DEM的地形湿度指数,为深化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地区梯田为研究对象,选择5 m DEM、基于真实田坎方法构建的1 m梯田DEM和基于激光点云数据构建的高精度1 m DEM数据分别对研究样区的地形湿度指数进行表达并作对比分析。[结果]3种不同梯田DEM数据对地形湿度指数的表达有显著差异。①5 m DEM数据仅能表现出地形湿度指数的宏观分布特征,不具备梯田地形特征信息;②基于真实田坎方法构建的1 m梯田DEM能较准确细致地实现对梯田样区地形湿度指数的表达,梯田田面和田坎特征分布明显。但与高精度1 m DEM相比,在单个田面和田坎内部地形湿度指数定量表达有所偏差。[结论]基于真实田坎方法构建出的梯田DEM可以更加准确地表达出梯田区域的地形湿度指数分布特征,但与真实地形相比,在田面和田坎内部的表达上仍然有所偏差,其构建方法需要进一步改进。

    • 基于土地整治绩效空间差异和潜力分级的投入优先序研究

      2018, 38(1):192-1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4 CSTR:

      摘要 (1271) HTML (0) PDF 910.18 K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土地整治绩效和潜力分级现状,确定土地整治投入优先序的依据和标准。[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对甘肃省华池县已实施的36个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乡(镇)土地整治的生态潜力、数量潜力和质量潜力的比较,确定各乡镇土地整治优先序。[结果]①华池县土地整治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综合效率较高,分别为0.984,0.984,0.969,各乡(镇)的空间差异不大;②土地整治的数量潜力、质量潜力和生态潜力则差异较大;③将全县划分为2个优先投入区、5个次优先投入区、3个一般投入区、5个投入紧缩区。[结论]结合土地整治绩效空间差异和潜力分级确定的投入优先序科学合理,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 灌木式屋顶绿化设计及对屋面初期雨水的净化

      2018, 38(1):198-20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5 CSTR:

      摘要 (1034) HTML (0) PDF 800.09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灌木式屋顶绿化屋面承载力及对屋面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为屋顶绿化设计及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根据屋面所能承受承载力大小及屋面雨水径流的特点设计灌木式屋顶绿化结构,采用蛭石、珍珠岩作为吸水剂,与红壤土、腐殖土按一定比例复配为屋顶灌木绿化的种植基质。通过将收集到的屋面雨水模拟降雨,淋洒屋顶灌木,对其干、湿重荷载和对雨水去除效果进行研究。[结果]1 m3复配的人工土壤的饱和吸水量为0.65 m3,种植基质湿容重为1 190 kg/m3,灌木式屋顶绿化的干、湿重荷载分别为261,529 kg/m2。对屋面初期雨水中的SS,COD,TN,TP的削减量分别在60.1%~71.3%,50.0%~61.8%,49.2%~53.2%和55.6%~67.7%之间。[结论]灌木式屋顶绿化能满足一般建筑物屋顶的荷载要求,同时对初期雨水径流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 1981-2013年桃江流域径流与泥沙模拟研究

      2018, 38(1):203-207,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6 CSTR:

      摘要 (1365) HTML (0) PDF 933.75 K (1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类活动对桃江流域水文过程的影响,为赣江源区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利用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SWAT模型模拟桃江流域1981-2013年的径流与泥沙,分析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并定量评价居龙滩水电站的拦沙效应。[结果]①SWAT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桃江的径流与泥沙,其中月径流模拟的Ens为0.92,月泥沙模拟的Ens为0.8;②1980-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桃江径流和泥沙的影响很小;③桃江流域以轻度侵蚀为主,草地侵蚀模数最大,林地绝对产沙量最大;④居龙滩水电站对桃江的泥沙具有较强的拦截作用,2007-2013年预计拦沙量为7.78×106 t,约占桃江流域输沙总量的77.5%。[结论]土地利用变化不是引起桃江流域径流和泥沙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居龙滩水电站的建设对桃江泥沙影响显著。

    • >综合研究
    • 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

      2018, 38(1):208-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7 CSTR:

      摘要 (1341) HTML (0) PDF 874.44 K (12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估神农架林区大九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技支撑。[方法]收集现有数据,采用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评估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生态系统8项服务功能价值。[结果]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为6.53亿元,约占神农架林区2015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0%,其中以调蓄洪水、土壤保持和休闲娱乐3项服务价值为主导,占总价值的88.94%;科研教育服务价值仅占总价值量的0.47%,但其价值不可忽视。[结论]大九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量突显了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湿地萎缩和功能退化与人类社会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认识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 1990-2015年阿克苏市建设用地的扩展与驱动力

      2018, 38(1):214-2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8 CSTR:

      摘要 (1319) HTML (0) PDF 1.05 M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新疆阿克苏市建设用地扩展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和存在的问题,为绿洲城市发展和建设决策提供一定的利用依据。[方法]以1990,2000,2010,2015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借用ENVI进行监督分类,得出阿克苏市4个时间段的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未利用地等信息。应用建设用地扩展强度、速度,重心坐标转移、紧凑度、弹性系数等指标,研究阿克苏市建设用地变化规律。[结果]1990年建设用地面积为18.34 km2,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为91.61 km2,25 a里总扩展面积为73.24 km2,净增加了1990年的4倍。建设用地扩展中主要占用的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43.84,28.04 km2。建设用地重心坐标向EN,WS,WS方向迁移,靠近交通路线移动。1990-2000年重心坐标移动距离不大,移动距离为243.7 m。2000-2010年移动距离为832.2 m。2000-2015年移动距离最大(为1 568.2 m),扩展形状为面状和条带状。建设用地外围紧凑度一直呈下降趋势,从1990年的0.201下降到2015年的0.066,城市空间形态越来越复杂。[结论]阿克苏市1990-2015年建设用地不断往外扩展。阿克苏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在研究期间一直高于人口增长速度,而两者之间差距不断扩大,弹性系数为1990-2000年2.3,2010-2015年10.13,城市扩展与人口增长高度不合理。非农业人口因子、经济因子、政策因子、交通因子是引起阿克苏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 生态-社会-环境系统变迁中的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18, 38(1):221-2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9 CSTR:

      摘要 (1047) HTML (0) PDF 1.24 M (2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路径,并揭示生态-社会-环境系统变迁对"三农"融合发展的影响,为实现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及"美丽陕西"的目标服务。[方法]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分析生态-社会-环境系统变迁与"三农"融合发展的关联性及趋势。[结果]"三农"融合发展路径沿着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收入结构→阶层结构→社会结构的脉络依次展开。影响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的压力在于"三农"割裂式发展形成相互牵制的循环圈,以及滞后于经济社会总进程的"三农"发展和生态保育;"三农"融合发展的潜力源自"三农"自身及变革中的生态-社会-环境系统;促使"三农"兼容和协调发展的5大动力分别是:国家作用、市场力量、组织角色、职业农民和生态环境。[结论]为了保证陕西省"三农"融合发展路径的顺畅,应从顶层设计、内涵发展和协同视角三方面,进一步健全与完善生态-社会-环境系统。

    • 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轮作模式综合评价

      2018, 38(1):229-234,24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0 CSTR:

      摘要 (1335) HTML (0) PDF 1.07 M (12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不同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优化兰州市旱地区作物种植制度。[方法]以马铃薯(P)、玉米(M)、蚕豆(B)为供试作物,开展9种年际间轮作模式试验,分别为:(P-P-P),(M-M-M),(B-B-B),(P-M-P),(P-B-P),(M-P-M),(M-B-P),(B-B-P),(M-M-B)。测定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容重、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马铃薯轮作模式(P-M-P,P-B-P,M-P-M,M-B-P及B-B-P)能显著减少0-4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对40-6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没有显著影响;不同作物轮作下土壤含水量、耗水量影响大小相似:玉米 > 马铃薯 > 蚕豆,水分利用效率受作物种类影响大小为:马铃薯 > 玉米 > 蚕豆,其中轮作模式以M-M-M下土壤含水量最低、耗水量最大,B-B-P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同种作物轮作产量均高于连作产量,如2016年P-M-P,P-B-P,M-B-P,B-B-P较连作P-P-P产量分别提高了40.37%~79.28%,M-M-B蚕豆轮作较B-B-B连作增产23.56%,M-P-M轮作较M-M-M连作玉米产量提高10.51%;不同轮作模式经济收益大小与连作相比,轮作更利于产量与经济收益的提高。[结论]综合土壤容重、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P-B-P与P-M-P轮作模式,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产量与经济效益可作为主推轮作模式。M-B-P轮作模式经济效益次之,但水分利用效益较高,能作为协调水分利用的种植模式。

    • 玉溪市尖山河小流域侵蚀性降雨的特征

      2018, 38(1):235-24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1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852.60 K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侵蚀性降雨特征及其与产沙之间的关系,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尖山河小流域降雨资料和径流小区监测资料,选取2014-2016年的降雨历时、降雨量、平均雨强、最大30 min雨强和最大60 min雨强5个指标,分析不同降雨量级别和不同降雨强度等级下的降雨场次、侵蚀性降雨量、侵蚀性降雨频率、各侵蚀性降雨特征指标与产沙的相关性。[结果]①从3 a的降雨情况来看,大体变化类似正态分布。研究区的降雨主要集中于5-10月,汛期在9月;从10月开始,降雨量逐渐减少,而从季节分布来看,降雨集中在夏秋两季,干湿季节明显。这一规律与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有关。②玉米地和烤烟地径流小区的平均产沙模数均显著高于次生林、人工林地和灌草地径流小区。③在一定降雨强度范围内(0~5 mm/h),次生林径流小区的产沙量与降雨量和最大60 min雨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烤烟地径流小区的产沙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结论]①降雨特征与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吻合,集中在夏秋两季,呈正态分布;②覆盖度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拦截泥沙和径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耕作方式和农作物对土壤流失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 不同表土处理对坝上风电场植被恢复的影响

      2018, 38(1):241-2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2 CSTR:

      摘要 (1006) HTML (0) PDF 656.39 K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坝上风电场风机区不同表土处理与植被恢复的组合方式,阐明表土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与效果。[方法]采用表土分层清理堆放回覆试验、客土、表土处理与植被恢复组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不同处理的植被恢复效果。[结果]风电场项目区可采用表土分层清理、分层回覆的方式,利用表土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恢复。施工生产生活区与弃土弃渣区分别有16和17种植物萌发,恢复效果良好,分层回覆表土后应及时浇水保证种子萌发。不同植被恢复组合方式在群落盖度、植被平均高度、物种数、多样性指数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各处理以分层回覆+自然恢复效果最好,土地平整+自然恢复效果最差。不同植被恢复组合方式投入差异明显,投入最高为客土+人工恢复,最低为土地平整+自然恢复。[结论]各风电场应根据施工条件、经济条件及植被恢复效果选择适宜的恢复方式,尽可能采用分层回覆+自然恢复的方式,不建议使用土地平整+自然恢复的方式。

    •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中巴公路奥依塔克至布伦口段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2018, 38(1):246-2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3 CSTR:

      摘要 (1117) HTML (0) PDF 840.26 K (1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泥石流危险性,为泥石流多发地区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针对单一赋权法确定权重的缺陷,分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中巴公路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的主观和客观权重,再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以中巴公路沿线重点单沟泥石流为例,选取爆发规模、爆发频率、主沟长度、流域切割密度、流域面积、流域相对高差、主沟纵坡、24 h最大降雨量、松散堆积物厚度、泥沙补给段长度比10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获取泥石流现场调查数据后,依据上述方法对该区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并将计算结果与集对分析方法和现场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属于中度危险的沟谷只有5条,占25%,说明该地区大部分泥石流危险性偏高。[结论]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吻合,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江苏省1971-2010年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2018, 38(1):252-2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4 CSTR:

      摘要 (1135) HTML (0) PDF 718.26 K (10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根据江苏省13个气象站1971-2010年40 a的气象资料剖析该区域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变化特征,为提高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全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率公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分析探讨江苏省气候资源利用率情况和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结果]①40 a间,江苏省年均气温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年均降水并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温度生产潜力和降水生产潜力的变化规律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相似;②气候生产潜力呈现波动微弱增加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表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势。[结论]气候生产潜力受年均降水的影响微弱,受温度的影响相对更大。

    • 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用水效率的时空差异

      2018, 38(1):256-2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5 CSTR:

      摘要 (1083) HTML (0) PDF 970.88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用水效率对于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方法]基于2004-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7个主要城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研究各城市用水效率及其时空差异。[结果]①2004-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7个主要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2004-2008年期间的用水效率低于2009-2015年;空间上,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市和阜康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乌苏市和奎屯市;②2004-2015年天山北坡经济带7个主要城市水资源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呈"W"型波动,增长不稳定;技术变化(techch)是制约天山北坡经济带7个主要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③SAR模型表明用水效率具有空间依赖性;在时空尺度上,在0.05显著水平下,总用水量、生活用水、人口和生态用水与用水效率显著相关,但城市间距离、工业用水和农业用水与用水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政府应大力改进生产技术,普及节水工艺;优化产业结构,平衡各城市间的水资源投入比例,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是提高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

    • 基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BP神经网络的黑河富营养化评价

      2018, 38(1):264-2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6 CSTR:

      摘要 (1108) HTML (0) PDF 751.83 K (1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黑河流域富营养状态,为黑河流域水体污染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叶绿素a (Chl.a)、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透明度(SD)作为评价因子,使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和BP神经网络对黑河流域的富营养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黑河富营养化状况主要以中营养级为主,其中野牛沟和张掖湿地的营养指数接近轻度富营养程度,东居延海处于重度富营养化,尤其是总氮指数很高,应该及时进行治理和保护。[结论]相对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BP神经网络对黑河流域的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实际结果,较为客观可靠。

    • 基于PSR模型的区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测度

      2018, 38(1):270-2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7 CSTR:

      摘要 (1332) HTML (0) PDF 876.29 K (1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PSR模型,选取15个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钦州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进行测度。[结果]2008-2010年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不断上升,2011-2015年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升呈现升降起伏变化。评价结果基本能够反映钦州市8 a来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的动态变化水平。[结论]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影响钦州市土地利用的三大重要因素,需要采取政策调控措施才能够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钦州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 黑龙江省拜泉县水土保持新进展与效益评价

      2018, 38(1):276-280,2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48 CSTR:

      摘要 (1164) HTML (0) PDF 764.85 K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黑龙江省拜泉县近年来的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定量进行评价,为进一步的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对拜泉县2008-2015年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采用土壤侵蚀模型计算工程实施前后的土壤流失量评价拜泉县水土保持工程保土效益。[结果]2011-2015年该县土地利用变化不大,总体由耕地向居民点及工矿交通用地和林地流转,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193.8 km2,生态环境有所好转。2008-2015年,新增实施水土保持措施总面积103.49 km2,通过实施梯田、地埂植物带和改垄措施,共计保土507 338.86 t,其中2008-2010年占总保土量的3.80%,2011-2015年保土量逐年递增,2015年占总保土量的34.04%。所有年份合计,梯田的保土量最多,占总保土量的40.21%,其次为改垄和地埂,分别为37.23%和22.56%。[结论]拜泉县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效益显著,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应优化水土保持措施的分布,扩大梯田和地埂面积。

    • 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018, 38(1):281-28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3.001 CSTR:

      摘要 (1255) HTML (0) PDF 923.02 K (15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掌握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的关系,为确定水土保持重点区域,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制定有针对性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为研究区,以2015年15 m分辨率的Landsat 8影像为基础信息源,基于"3S"技术平台,采用综合评判法和实地调查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坡度、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①江淮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 409.60 km2,约占总面积的10.20%,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局部以中度侵蚀为主。②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下垫面起伏度较大、条件较为恶劣的坡耕地,以及坡度相对较大、植被盖度较差的林地和荒草坡中;不同坡度下,主要发生在5°~15°的山区与平原的交界带;不同植被覆盖度下,主要发生在45%~75%的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主要发生在暗色土、水稻土以及黄棕壤等土壤类型中。[结论]土地利用类型、坡度、植被、土壤类型等环境因子与淮河流域江淮丘陵区土壤侵蚀分布关系紧密,坡耕地、坡度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低、土壤抗蚀性较差等下垫面更容易发生土壤侵蚀。

    • 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

      2018, 38(1):287-292,2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50 CSTR:

      摘要 (1803) HTML (0) PDF 825.49 K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生态变化的时空规律,为当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5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s等软件,分析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995-2015年上海市耕地、草地以及水域呈减少趋势,林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耕地的动态度明显,而草地的土地利用动态程度最弱,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2000-2005年多发生剧变,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年际波动规律;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耕地的转出和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的转入为主要特征;上海市景观格局在时间上表现为斑块数目不断增多,景观破碎度呈现越来越高的主要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从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逐渐转化为中西部、北部部分高的趋势。[结论]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保护并且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性用地。

    •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南京市PM 2.5时空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的相关性研究

      2018, 38(1):293-29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71228.001 CSTR:

      摘要 (1153) HTML (0) PDF 954.92 K (1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南京市PM 2.5时空分异规律,探讨PM 2.5浓度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为南京市生态保护和空气污染治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南京市2013年12个月的日均PM 2.5浓度数据以及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泰森多边形将南京市划分为9个研究区域,以月、季、年为时间尺度,对各个研究区内的PM 2.5浓度的时空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时间上,南京市PM 2.5浓度冬季呈现最高,达到129.93 μg/m3,夏季最低,达到44.65 μg/m3。空间上,迈皋桥和瑞金路监测区片年均浓度最高,达到78.90和78.56 μg/m3,仙林大学城和中华门监测区片年均PM 2.5浓度最低,为72.09和72.64 μg/m3。在与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中,与水域用地的相关性较强,春夏秋呈现正相关,冬季呈现负相关;年均PM 2.5浓度与5种土地利用类型成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结论]南京市PM 2.5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土地利用类型对PM 2.5浓度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 1993-2015年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格局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2018, 38(1):299-3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52 CSTR:

      摘要 (1295) HTML (0) PDF 953.05 K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估算1993-2015年中国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分析其时空变化格局及与水热因子的关系,了解这一时期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对水热因子变化的响应。[方法]基于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运用CASA模型(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估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利用一元线性回归、二阶偏相关分析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草地NPP的变化趋势以及与对水热因子的关系。[结果]①1993-2015年,中国草地NPP年均总量为7.595×1014 g (以C计),单位面积NPP均值为296.76 g/m2/a。总体上,草地NPP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从南部到北部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②1993-2015年草地NPP总量以-1.415×1012 g/a的线性速率(p>0.05)波动式下降。其中,1993-2010年草地NPP总量以-2.312×1012 g/a的线性速率(p<0.05)显著降低,2011-2015年草地NPP总量以7.00×1011 g/a的线性速率(p>0.05)波动式上升。1993-2015年,NPP呈减少态势的面积大于NPP呈增加态势的面积且40.40%的草地NPP呈现显著性变化。③年际变化上,除去2011年以来草地NPP的波动性变化,草地NPP与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的二阶偏相关性显著,与年平均气温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空间分布上,草地NPP与太阳辐射显著偏相关的面积 > 与降水显著偏相关的面积 > 与气温显著偏相关的面积。[结论]1993-2015年,中国草地NPP总体上呈现普遍降低、局部改善的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主要受到太阳总辐射和降水量的影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弱。

    • 县级尺度“三生”用地动态变化及其空间集聚特征

      2018, 38(1):306-3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53 CSTR:

      摘要 (1022) HTML (0) PDF 880.61 K (2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深入探索土地"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功能格局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指标控制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6,2006,2015年3期遥感数据,采用动态度、空间变化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对研究区"三生"用地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及其变化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减少数量突出,后期逐渐减缓;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幅度明显,年均变化率达5.9%,动态度达12.06%;从整个空间变化率分析,生产生态用地两期变化均强烈,生产生活用地呈增强趋势,生态用地变化逐渐减弱。②研究区"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前期集聚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后期集聚在平原地貌类型区。[结论]经过20 a规划管控,研究区"三生"用地逐步形成北部平原区以生产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活用地为主的生产生活空间,中部、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以生态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为主的生态空间,且生产生活用地功能区扩张和生产生态功能区减少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 基于GWR模型的江西省山洪灾害区域异同性研究

      2018, 38(1):313-318,3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54 CSTR:

      摘要 (1334) HTML (0) PDF 915.42 K (1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的规律,为江西省山洪灾害防治和各流域的监测和管理提供重要决策支持。[方法]根据山洪灾害的形成机理,从触发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方面选取9个解释变量,将山洪灾害调查数据的5项内容作为反应变量,并作为评价山洪灾害度的指标,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GWR)构建模型,然后利用GIS技术探讨江西省3个不同区域山洪灾害空间分布的异同性。[结果]同一区域不同山洪灾害度指标的模型之间具有异同性,不同区域同一山洪灾害度指标的模型之间也具有异同性,不同灾害度指标的空间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异同性。[结论]在构建各项灾害度指标模型时,不仅要考虑到地域上的差异,也要考虑到不同灾害度指标之间的差异,GWR模型能有效地解释局部空间变化情况和重要解释变量的分异性。

    • 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红寺堡区为例

      2018, 38(1):319-3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8.01.055 CSTR:

      摘要 (1213) HTML (0) PDF 1.05 M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005,2010和2015年3个时期红寺堡生态移民安置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根据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格局稳定性的变化,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评价模型,利用红寺堡区2005,2010和2015年3期数据,从景观类型组成、斑块特征和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分析景观格局稳定性,并对主因子进行探测。[结果]近10 a来,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景观间的转换较为频繁,且表现为单向转换的特征;整体的景观格局稳定性下降,草地和耕地是红寺堡区主要的景观类型,是调控土地利用格局稳定性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探测结果表明,面积、面积比、斑块个数、斑块数比、斑块密度、平均值和标准差在3个时期都对景观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而其他指标的变动较明显,波动较大,整体上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较小。[结论]2005-2015年,红寺堡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性变化明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变化也不相同。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