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9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城市建设用地海绵化程度对地表径流水质的影响——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

      2019, 39(4):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1 CSTR:

      摘要 (1026) HTML (914) PDF 1.68 M (1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海绵化程度与地表径流水质的关系,为缓解当前地表径流污染的海绵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国家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嘉兴市为例,选取20个不同海绵化程度的项目为研究单元,建立可表征海绵设施类型、数量和布局等海绵化程度的指标,并采用冗余分析、偏最小二乘法、Origin拟合方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样本中居住小区和公共建筑区域的水质均未满足地表水Ⅳ类及污水排放二级标准;已改造建设用地水质普遍优于未改造建设用地。②绿地和有效不透水下垫面(effective impervious area,EIA)比例是影响径流水质的关键因素,其中悬浮物(SS),生化需氧量(BOD5)和化学需氧量(COD)是主要受影响指标。③为使径流水质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不同海绵化程度下的用地需要管控的指标阈值有差异。[结论]EIA≈0时,绿地比例应不低于31%;EIA=0.04(TIA)1.7时[其中TIA (total impervious area)为总不透水下垫面]绿地比例应不低于38.5%;EIA=TIA时,绿地比例应不低于47%;若维持现行的城市绿地比例(约为35%)建设标准,EIA比例应不超过9%。

    • 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火动态特征及其对干旱的响应

      2019, 39(4):9-16,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2 CSTR:

      摘要 (940) HTML (1080) PDF 1.58 M (13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2002-2017年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火的发生发展及其对干旱的响应规律,从而为区域火管理、火险等级预报和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MODIS公开的数据产品和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采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季节和年际尺度,分析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火动态特征,探寻其对干湿状况的响应规律。[结果]①在季节尺度上,春季和秋季是森林和草地火的多发期,草地火次数在春季和秋季呈显著增加趋势;②在年际尺度上,森林火次数以18次/a的速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平均过火面积呈弱上升趋势,草地火次数以36次/a的速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过火面积呈弱下降趋势;③火次数和过火面积分别与scPDSI呈线性负相关与指数负相关;④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森林和草地火的平均次数和平均单次过火面积都有增加的趋势。[结论]干旱可能会增加东北地区自然植被的起火次数和单次过火面积。

    • 近54年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尘暴的变化趋势

      2019, 39(4):17-21,1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3 CSTR:

      摘要 (985) HTML (975) PDF 1.10 M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近54 a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沙尘暴天气的科学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线性回归、5 a滑动平均、小波分析、滑动t检验、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内蒙古自治区西部24个气象站点沙尘暴日数的变化趋势、周期性、突变性等特征。[结果]①近54 a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次可分为高频期(1960-1975年)、快速减少期(1976-1992年)和低频期(1993-2013年)。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分别为17,9和4 d/a;发生频次的周期性存在31,22,13 a三个长周期和5,8,1.5 a三个短周期的波动变化。②1986年前后沙尘暴发生频次出现了明显的突变现象,1976-1986年的线性递减率为0.76 d/a,1987-1992年的线性递减率为1.4 d/a。[结论]近54 a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沙尘暴日数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存在明显的周期性和突变性特征。

    • 降雨和汇流条件下浅沟侵蚀过程试验研究

      2019, 39(4):22-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4 CSTR:

      摘要 (786) HTML (0) PDF 1.96 M (10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含沙水流汇入对含有浅沟微地形的裸土和草地坡面的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为该地区浅沟侵蚀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坡沟系统的土壤侵蚀模型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降雨和放水相结合的野外模拟试验和人工建筑的浅沟模型开展研究。[结果]含沙水流汇入裸土浅沟坡面的侵蚀量增加了15%~58%,而对草地浅沟坡面的侵蚀影响不显著,说明草地恢复对于减少由汇流作用的侵蚀具有显著效益。试验条件下裸坡和草地坡面泥沙浓度都在产流开始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渐降低,最后达到稳定,然而含沙水流汇入使得泥沙浓度达到稳定所需的时间延长。含沙水流汇入能够显著增加浅沟发育速度,特别是浅沟沟宽和下切深度增加明显,草地恢复可以显著减缓浅沟的下切侵蚀,进而减缓浅沟的发育速度。对于裸土和草地浅沟坡面,含沙水流汇入显著增加了浅沟部位流速,尤其是草地浅沟部位各坡段流速平均增幅达到了55%。[结论]增加含沙水流汇入会显著增加裸坡坡面上的浅沟侵蚀量和浅沟的发育速度,而对草地坡面上浅沟的侵蚀和发育影响不显著。

    • 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抗蚀性

      2019, 39(4):30-35,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703.001 CSTR:

      摘要 (899) HTML (0) PDF 908.34 K (9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水土保持和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喀斯特高原峡谷区5种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常用的11个理化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最佳指标筛选及土壤抗蚀性评价。[结果]与耕地相比,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抗蚀性均明显增强;土壤团聚状况和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p ≤ 0.05);土壤黏粒含量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分散率和团聚体破坏率显著减小(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黏粒含量、结构性颗粒指数、分散率、团聚状况、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破坏率是评价该研究区土壤抗蚀性的最佳指标;土壤抗蚀性强弱顺序为:林地 > 林草间作地 > 荒草地 > 退耕还草地 > 耕地。[结论]楸树林自然恢复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最优,建议该区域增加楸树林的面积,提高土壤抗蚀性,促进区域生态恢复和增强水土保持功能。

    •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斑块优势种植物的C,N,P化学计量特征

      2019, 39(4):36-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6 CSTR:

      摘要 (914) HTML (0) PDF 1.51 M (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斑块中优势种的生活史策略及对养分限制的响应,以及优势种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随季节变化的响应规律,为植物种群演替及变化过程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3类典型斑块:斑块A (短花针茅)、斑块B (短花针茅+草木樨状黄耆)、斑块C (猪毛蒿+苦豆子+老瓜头),测定优势种的全碳、全氮、全磷含量,计算C:N,C:P,N:P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对不同斑块C,N,P化学计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各斑块优势种的C,N,P及其计量比特征在生长季内的变化规律不同,且各指标季节间的变化特征在不同斑块之间也存在差异;植物C含量在不同优势种和不同斑块间的差异均不显著;短花针茅N含量显著小于其他优势种,导致斑块A的N含量总体显著小于另外两个斑块;植物P含量在斑块A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表现为增长的趋势,而在斑块C中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过程;斑块A植物的C:N值无显著的季节变化,C:P和N:P值在春季显著高于夏秋季;斑块B和斑块C不同优势种的C:N,C:P和N:P值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但随季节变化过程不同,斑块B除C:N值外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斑块C各比值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结论]3种斑块C,N,P含量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斑块A表现为防御性策略,斑块B表现为竞争性策略,而斑块C表现为竞争性和防御性策略共存。

    • 喀斯特石漠化皆伐迹地不同微地形和小生境下的土壤侵蚀差异

      2019, 39(4):44-47,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7 CSTR:

      摘要 (882) HTML (0) PDF 717.73 K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喀斯特山区皆伐迹地不同微地形、小生境下土壤侵蚀的差异,为喀斯特皆伐迹地生态修复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区采用铁栏围成封闭区域,用测钎法以1m×1m的距离布设测钎,对山地不同微地形、小生境的土壤侵蚀进行原位年监测,用箱图比较其土壤侵蚀深度差异,并作显著性分析。[结果]研究区不同微地形、不同小生境在土壤侵蚀程度上差异明显,微地形土壤侵蚀深度总体呈现为:凸形 > 平直形 > 凹形,微地形与土壤侵蚀呈显著相关。小生境土壤侵蚀平均深度表现为:石沟 > 石土面 > 石侧 > 土面 > 石缝,组间小生境与土壤侵蚀无明显相关,但石沟与土面呈现显著相关。[结论]岩溶区山地皆伐迹地应据微地形、小生境不同,实施差异化生态修复及防治工作,凸形微地形和石沟、石土面小生境是防治的关键。

    • 晋江西溪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输沙响应

      2019, 39(4):48-5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8 CSTR:

      摘要 (622) HTML (0) PDF 1.08 M (9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晋江西溪流域不同子流域的产沙情况进行模拟与分析,并模拟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对输沙量的影响,为晋江流域水资源质量改善提供科学支撑。[方法]构建流域月产沙的HSPF (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 in fortran)模型,分析实际情况下的产沙情况,模拟园地、耕地和林地3种不同极端土地利用情景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结果]①月泥沙的相关系数(R2)、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Ens)、相对误差(Re)在率定期分别为0.849,0.789和-5.720%,在验证期分别为0.836,0.837和10.790%,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②年平均产沙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园地和耕地比例相对较高区域;③从年尺度上看,园地、耕地和林地情景的输沙量与基期相比变化情况分别为23.56%,20.39%和-17.42%。从月尺度上看,所有情景在丰水期的输沙量都大于枯水期,其中5月和7月3种土地利用情景的输沙量表现为:耕地 > 园地 > 林地,6月和8月3种土地利用情景的输沙量表现为:园地 > 耕地 > 林地;④山地茶果园不合理开发和坡耕地比重较大且没有采取合适的水土保持措施是园地和耕地情景年输沙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林地遭受破坏且林种结构不合理是林地情景降低输沙量有限的主要原因。[结论]HSPF模型在流域输沙量模拟中具有较高精度;研究区园地和耕地导致输沙量上升,林地可降低输沙量但降低幅度有限。

    • 不同林草复合配置对长柄扁桃林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9, 39(4):54-60,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09 CSTR:

      摘要 (758) HTML (0) PDF 1.22 M (11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不同草本植物对长柄扁桃林地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规律,为煤矿塌陷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种林草复合配置模式(沙打旺+长柄扁桃(SC)、草木樨+长柄扁桃(CC)、苜蓿+长柄扁桃(MC)、红豆草+长柄扁桃(HC)、小冠花+长柄扁桃(XC)),长柄扁桃纯林(CK))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测定0-60 cm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指标。[结果]①不同复合模式有机质含量比对照均显著增加,表现为:MC > CC > SC > XC > HC > CK,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与有机质变化趋势相似,MC,CC和SC模式增加较为明显,XC和HC模式增加较少;②除脲酶外,土壤酶活性在不同复合配置模式间差异显著,SC,CC和MC 3种模式明显优于HC和XC;③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呈显著正相关,脲酶与速效磷显著正相关,土壤酶活性与养分间关系紧密,可用来表征土壤改良效果。[结论]研究区选用沙打旺+长柄扁桃、草木樨+长柄扁桃、苜蓿+长柄扁桃3种林草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积累和酶活性促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因此选用以上3种配置模式更有利于榆林煤矿塌陷地植被恢复。

    • 非生长时期6种植物枝条的抗折力学特性

      2019, 39(4):61-6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0 CSTR:

      摘要 (834) HTML (0) PDF 1.04 M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非生长时期6种植物枝条抗折力学特性进行研究,为该区防风阻沙植物种的选择及其混交配置提供生物力学方面的科学参考。[方法]采用YG (B)026 H-250型织物强力机和自制夹具,室内进行枝条抗折试验,比较6种植物枝条抗折力和抗折强度,分析枝长和直径对抗折力学强度指标的影响。[结果]①在0.5~2.5 mm测试径级范围,6种植物枝条抗折力随直径的增加而增大,抗折强度则随直径的增加呈幂函数递减;②在测试径级0.5~2.5 mm范围内枝长在60 mm时柠条枝条抗折力、抗折强度最大,其值分别为51.700 N和33.510 MPa,枝长在80 mm时种间抗折力、抗折强度最大为柽柳,其值分别为61.777 N和30.821 MPa,枝长在100 mm时种间抗折力、抗折强度最大为沙柳,其值分别是62.237 N和33.156 MPa。[结论]6种植物枝条在非生长时期其抗折力和抗折强度随着直径、枝条长度的增加其变化特点表现不一致,表明植物种不同、枝长不同则对枝条抗折力、抗折强度的影响亦有差异,这也从另外一方面证明生态修复中只有实现多树种结合的修复方式才是最优水土保持功能实现的模式。

    • 甘肃省近50年暴雨变化特征及其灾害效应

      2019, 39(4):68-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1 CSTR:

      摘要 (1066) HTML (1021) PDF 1.73 M (12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甘肃省近50 a来暴雨的时空变化及灾害特征,为该区的暴雨气候预测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甘肃省29个气象站1968-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①陇东地区为甘肃省暴雨高值高频中心区,陇南地区次之,河西走廊和陇西地区最低。②近50 a甘肃省暴雨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7月最为显著,但5月呈下降趋势。③近50 a甘肃省暴雨量经历了少-少-多-少-多的年代际变化过程,除80-90年代是秋季暴雨量贡献较大以外,其余年代均是夏季暴雨量贡献较大。④甘肃省暴雨日数与暴雨量的振荡周期一致,存在8和3 a两个短周期,暴雨日数的8 a周期比3 a周期明显,暴雨量反之。研究期内甘肃省暴雨日数没有明显突变,暴雨量在1977年发生了突变。⑤近50 a暴雨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全球变暖和东亚季风增强的影响。[结论]甘肃省近50 a暴雨的增加造成了洪灾、旱灾的增加,应对甘肃地区加强暴雨气候监测以及防灾救灾工作。

    •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灌木林地枯落物的蓄积特征及持水性能

      2019, 39(4):76-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2 CSTR:

      摘要 (1109) HTML (0) PDF 976.88 K (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枯落物层持水效能进行研究,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柠条、沙棘、狼牙刺、杠柳4种典型灌木林地枯落物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对其水文效应特征进行分析。[结果]①沙棘林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最大(1.048 kg/m2);沙棘林地土壤中枯落物量最大(0.674 kg/m2);土壤中枯落物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20.15%~68.75%,其中柠条和狼牙刺土壤中枯落物高于地表枯落物。②地表枯落物和混入土壤枯落物的持水量均随浸泡时间呈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R2 ≥ 0.745,p<0.01),地表枯落物5 min持水量可以达到最大持水量的40%,且与最大持水量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0.38,p<0.01),可以通过5 min持水量来拟合最大持水量,而混入土壤枯落物并没有呈现这一规律。混入土壤枯落物的持水量显著大于地表,其中地表枯落物有效持水量杠柳最大(2.13 g/g),土壤中枯落物有效持水量柠条最大(1.90 g/g)。③地表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沙棘林地最大,为21.16 t/hm2;土壤中枯落物有效拦蓄量柠条林地最大,为10.01 t/hm2;土壤中枯落物拦蓄量的校正系数变化范围在0.18~0.42之间。[结论]土壤中枯落物不容忽视,其混入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1/5甚至2/3以上;柠条总有效持水量最大,而受枯落物类型和积累量的影响,沙棘总拦蓄能力最大,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

    • 湖南省衡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入渗特征

      2019, 39(4):82-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3 CSTR:

      摘要 (961) HTML (0) PDF 937.12 K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衡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入渗性能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山体大尺度土壤入渗性能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在衡山不同海拔高度区域选取9个试验点进行野外点源入渗试验。[结果]①从各试验点入渗率角度分析,稳定入渗率随海拔上升逐渐增大(山顶 > 山腰 > 山麓)且入渗率变化显著。从入渗开始到稳定入渗减小了50%~86%,且入渗过程呈现出一定规律性,即初始入渗率很大,随着入渗过程的推进,前10 min入渗率迅速减小,10~30 min缓慢减小,最终在30 min后趋于稳定。②影响土壤入渗性能的因素较多,在衡山试验中稳定入渗率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海拔高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有机质、土壤容重和质地相关性较低。③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Horton模型在各试验点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都能较好地对衡山各试验点入渗速率进行拟合,而Philip模型的参数中表征稳定入渗率的参数A均为负数,使其物理意义不明确。[结论]Horton模型能反映不同海拔区域稳定入渗率的特征(山顶 > 山腰 > 山麓),Kostiakov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入渗速率的变化特征(山麓 > 山顶 > 山腰),也说明点源入渗法测量山地入渗是可行的。

    • 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效果的长期影响

      2019, 39(4):89-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4 CSTR:

      摘要 (846) HTML (0) PDF 1.26 M (9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樟子松林对毛乌素沙地土壤颗粒组成和固碳的长期影响,为综合评价沙地植被恢复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毛乌素沙地东南缘人工栽植21,36和56 a的樟子松林和流沙地为采样地,对0-30 cm的土壤进行了分层取样分析,以探讨人工林建设对半干旱荒漠区土壤颗粒组成及不同粒级含碳量的长期影响。[结果]随着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颗粒呈逐渐细化的趋势,且表层(0-5 cm)细颗粒含量均高于下层(5-30 cm)。造林后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含量均显著增加,最高值分别是流沙地的4.90倍和4.32倍;栽植年限对SOC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影响大于SIC含量和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相对于流沙地,各粒级SOC,SIC含量均在栽植56 a样地增幅最大,且均在细砂粒组分中增幅最大。团聚体和粉黏粒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粗砂粒和粉黏粒有机碳对总有机碳的贡献率和粉黏粒无机碳对总无机碳的贡献率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樟子松栽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粉黏粒含量和土壤固碳能力均显著提高。

    • 近55年来降水及人类活动对沅水流域径流的影响

      2019, 39(4):97-1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5 CSTR:

      摘要 (975) HTML (0) PDF 924.99 K (8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展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沅水流域径流影响的定量研究及其成因分析,为该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累计距平法以及滑动t检验法对沅水流域近55 a的降水量、径流量序列进行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分别计算降水及人类活动对沅水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除安江站受人类活动影响较明显,其贡献量为60%外,在变异期Ⅰ(1989-2003年),降水对流域径流的影响量大于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在变异期Ⅱ(2004-2014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大幅增加并逐步成为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近55 a来,人类活动因素对沅水流域径流量的影响不断增加,沅水流域下游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贡献率的增幅最大。

    • 坡长对黄土区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影响的模拟试验研究

      2019, 39(4):102-1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6 CSTR:

      摘要 (917) HTML (0) PDF 966.54 K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坡长对黄土区工程堆积体产流产沙的影响,为生产实践中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合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在裸露的堆积体边坡上选取3个坡度(24°,28°,32°)5个坡长(4,8,12,16,20 m)进行野外模拟径流冲刷试验。[结果]24°,28°,32°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均随坡长的增加持续波动;4和8 m处坡面的产流率和产沙率之间相关性显著,12,16和20 m处坡面的产流率和产沙率间只有在32°时相关性显著;累积产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均随坡长增加而增大且符合幂函数关系;累积产沙量与累积产流量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结论]坡长对坡面产流率和产沙率的影响因坡度而存在差异性;累积产流量、产沙量均随坡长的增加而增加。

    • >应用技术
    •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林分的更替改造模式

      2019, 39(4):107-113,1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7 CSTR:

      摘要 (715) HTML (728) PDF 930.51 K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最优的林分更替改造模式,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退化林分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黄河三角洲盐碱地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树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实验室分析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两种衰退林分及各自不同更替改造模式的生长、土壤及植被效益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①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林更替改造的不同模式在郁闭度、林木保存率和生长状况方面差异较大,总体上混交林好于纯林,耐盐能力强的树种好于耐盐能力差的树种。②衰退白榆林和八里庄杨林的不同更替改造模式在土壤理化性能上皆得到提高,均能提升土壤涵蓄降水量和有效涵蓄量;不同更替改造模式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的pH值和含盐量;两种衰退林分经更替改造为不同模式后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得到较大改善,随着林分模式的不同,其提高程度差异较大。③不同林分模式的植被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更替改造模式的生境好于衰退林分,出现耐盐能力较低的植物,其植被种类增多,但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耐荫植物出现,耐干旱耐盐植物种类减少。[结论]综合分析两种衰退林分更替改造不同模式的林分生长、土壤及植被,在衰退白榆林分的更替改造中,以竹柳刺槐白榆混交林模式为最佳,白榆纯林次之,刺槐纯林亦可考虑,竹柳纯林模式则不宜选择;在衰退八里庄杨林分更替改造的两种模式中,白榆纯林为最好,盐柳纯林最差,不宜选用。

    • 基于小区实测数据的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

      2019, 39(4):114-1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8 CSTR:

      摘要 (1249) HTML (0) PDF 758.52 K (1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不同类型土壤可蚀性因子进行计算,为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收集全国范围野外径流小区实测资料,采用一定的数据遴选标准,利用小区法计算我国主要土壤的K值;同时考虑实测值评价Wischmeier和EPIC K值估算公式在我国的适用性。[结果]我国主要土壤的K值范围分布在0.0008~0.0705(t·hm2·h)/(hm2·MJ·mm)之间。黑土、黄绵土和褐土的K值较大,红壤和紫色土因子值较小。全国范围内,公式估算得到的K值与实测值存在较大误差;修订后的Wischmeier公式估算东北黑土区K值精度相对较高。[结论]基于全国实测站点数据和文献数据,计算出修正到标准小区的K值,K值空间变化幅度较大,大体呈现出从北向南减小的趋势。为获得比较准确的K值,建立相关经验公式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点管理和长序列观测数据的积累。

    • 混合浮床对南海湖湿地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作用

      2019, 39(4):120-126,1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19 CSTR:

      摘要 (1172) HTML (0) PDF 1.43 M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植物的交互作用对生态浮床去除N,P效率的影响,为后期南海湖湿地规模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然开放水域条件下,选取适合于北方生长的3种挺水植物水葱、千屈菜、风车草为浮床植物,以高密聚乙烯空心塑料基盘为植物载体,建立单一种植与交叉混合种植两种浮床体系,在南海湖湿地保护区进行为期90 d的水质处理,研究植物生长特性及浮床净化效果。[结果]10月份收割时,混合浮床中水葱和风车草的分蘖数分别达26和30株,生物量(鲜重)分别为1.43和1.98 kg/株。风车草浮床N累积量最好,达110.6 g/m2,水体TN去除率34.9%。混合浮床P累积量最好,达26.02 g/m2,水体TP去除率43.3%。[结论]植物的交互作用对植株的分蘖繁殖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改变植物自身N,P吸收能力,植物体对N,P的累积量受生物量影响较大,3种植物在混合浮床中的整株N,P累积量要高于单植物浮床,混合浮床可作为针对南海湖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浮床形式推广使用。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沙棘的改土效应

      2019, 39(4):127-13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0 CSTR:

      摘要 (936) HTML (0) PDF 1.03 M (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林龄沙棘对其下土壤的改良效果,为砒砂岩区人工沙棘林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内蒙古达拉特旗典型砒砂岩区不同林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度关联分析法,对沟坡阳坡1~7 a沙棘林0-40 cm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土壤最大毛管持水量)进行测定,并以周边荒坡作为对照(CK),对不同林龄沙棘林对砒砂岩土壤的改土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随沙棘林龄增加而增大,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容重与之相反;不同林龄沙棘能增强土壤持水能力,并且4~7 a沙棘持水能力大于1~3 a沙棘持水能力。[结论]在砒砂岩区营建人工沙棘林有利于土壤改良,不同林龄沙棘对土壤改良作用主要作用于0-10 cm和10-20 cm土层。

    • 基于生态设计理论的黄土丘陵区淤地坝景观再造与更新

      2019, 39(4):134-137,1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1 CSTR:

      摘要 (773) HTML (0) PDF 1022.56 K (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景观层次单一的区域现状,探索基于生态设计理论的黄土丘陵区淤地坝景观再造与更新的理念与方法,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环境治理提供借鉴。[方法]以陕西省绥德县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北侧淤地坝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人工湿地工程改造设计方法研究。[结果]丘陵区淤地坝景观的再造与更新应以生态设计理论为基本指导,对丘陵区淤地坝改造实施自由表面流人工湿地综合工程措施。[结论]丘陵区沟壑地环境治理应综合考虑水土保持、景观生态、旅游观光等多重功能,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措施,充分发挥区域环境的最佳生态效益,并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基于GF-2的沙地区域影像融合方法与评价——以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北部典型沙地为例

      2019, 39(4):138-1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2 CSTR:

      摘要 (814) HTML (0) PDF 1.28 M (1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北部典型沙地为例,以国产高分卫星(GF-2)影像为数据源,找出沙地区域的最佳影像融合方法,以期为沙地区域影像融合方法研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应用HSV (Hue,Saturation,Value)、Brovey,Gram-Schmidt,PC (principal components)融合等4种融合方法对GF-2影像的全色波段和多光谱波段进行融合;选取平均梯度、联合熵、相对偏差和标准差等4种统计方法,对影像融合进行效果评价及分析。[结果]4种融合方法均提高了比原多光谱影像的4倍空间信息辨别度,同时较好地保存了影像的原多光谱信息,并增强了图像信息的分辨能力。其中,Brovey融合方法的相对偏差最小,PC融合方法的融合效果最不明显,而HSV融合方法的联合熵和平均梯度最大,并且其对影像融合效果最佳。[结论]HSV融合是沙地区域影像融合的最佳方法。HSV融合能对沙地区域的目视解译等工作提供清晰的空间和光谱分辨率影像数据。

    • 基于InVEST模型的大连市产水量时空变化分析

      2019, 39(4):144-150,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3 CSTR:

      摘要 (1752) HTML (0) PDF 1.62 M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市产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为该市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可视化的评估结果和依据。[方法]基于InVEST模型的产水量模块,探究1980-2015年大连市降雨、气温、潜在蒸散、实际蒸散及土地利用状况变化特征,定量研究1980-2015年大连市产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①1980-2015年期间大连市年均降水和潜在蒸散发不显著下降,年均气温和干燥系数显著增加,年均实际蒸散量显著下降。②研究期间大连市耕地、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主要由耕地转移而来。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变化较小。③研究区平均产水量为226.36 mm,产水总量2.70×109 m3。空间上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庄河市年均产水总量最大,达到1.10×109 m3。[结论]研究区产水量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是影响产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增加有轻微影响。

    • 基于CiteSpace的海岸带生态恢复知识图谱分析

      2019, 39(4):151-15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4 CSTR:

      摘要 (959) HTML (798) PDF 1.32 M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探究该研究领域的热点趋势和主题演进,以了解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方法]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1996-2019年有关海岸带生态恢复的866篇文献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 5.3分析软件,对关键词时区演化图谱和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进行科学分析。[结果]①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大致可分为初期、稳定增长期和拓展期3个阶段,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围填海"、"气候变化"等关键词近几年成为高频词;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海岸带生态环境基础研究、生态恢复工程和生态管理3个方面。[结论]围填海造成的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科学评估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以及"蓝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成为该领域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

    • 土地承载力两大法则及其适用性

      2019, 39(4):158-165,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5 CSTR:

      摘要 (780) HTML (0) PDF 1.28 M (9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往的土地承载力研究隐含着限制因素决定论和多因素综合论两大认识倾向。在分析这两大类研究方法论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承载力第一、第二法则,以丰富承载力理论体系,为其更好地服务社会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开展研究。[结果]沿袭"最小法则"、"限制因子定律"及"木桶原理",土地承载力第一法则揭示的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环境的人地系统中,限制性因素对土地承载力的大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该法则通常适用于"地球可以承载多少人口规模?","一个国家能够养活多少人?"及"特殊地区紧缺资源的支撑能力是多少?"等情境。在整体论、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土地承载力第二法则昭示的则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环境的人地系统中,土地承载能力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该法则主要适用于"区域土地综合承载能力"和"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两类情境。[结论]两大法则下的承载力内涵不同,适用的情景状况理应不同,所服务的研究目标也不尽相同。今后在应用土地承载力两大法则时,除需符合特定的假设条件之余,还应就土地承载力两大法则所蕴含的最值属性、空间尺度与两大法则的关联性等问题做出相关控探索。

    • 接坝山区陡坡地段阔叶林改造对水文生态环境的影响

      2019, 39(4):166-171,1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6 CSTR:

      摘要 (758) HTML (0) PDF 960.34 K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接坝山区陡坡地段引针入阔进行阔叶林改造以后对水文生态环境的影响,为该区造林与改善水文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研究区3种典型植被类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浸泡法、环刀法分别对枯落物层与土壤层水文生态效应进行定量测定。[结果]①枯落物蓄积量依次为:油松-山杏混交林 > 山杏林 > 绣线菊灌丛;有效拦蓄量依次为:油松-山杏混交林 > 山杏林 > 绣线菊灌丛;枯落物持水量、枯落物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②3种植被类型有效持水量依次为:油松-山杏混交林(69.00 t/hm2) > 山杏林(60.87 t/hm2) > 绣线菊灌丛(55.60 t/hm2);3种植被类型中油松-山杏混交林初渗速率最大为29.78 mm/min,绣线菊灌丛初渗速率最小为22.38 mm/min;3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较好的幂函数关系(R2>0.97)。[结论]3种不同植被类型中油松-山杏混交林水源涵养功能最强,而绣线菊灌丛水源涵养能力最差,说明在陡坡地段进行阔叶林改造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改善了林分水文生态环境,因此从增强涵养水源的角度出发,建议在该地区灌木林与阔叶林中引入适当密度油松,从而改善该地区水文生态环境。

    • 植物根系活性对菲浓度的响应——以栾树、樟树为例

      2019, 39(4):172-1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7 CSTR:

      摘要 (720) HTML (0) PDF 756.79 K (8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栾树、樟树根系分泌物在菲胁迫下的变化特征,为筛选抗多环芳烃污染树种,进一步开展植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3种菲处理浓度[L0(CK,0 mg/kg);L1(100 mg/kg);L2(1 000 mg/kg)],通过盆栽试验的方法,对栾树、樟树的根系分泌物中总有机碳(TOC)、全碳(TC)、全氮(TN)含量及根系活性进行测定。[结果]①随着菲浓度的升高,栾树与樟树根系分泌物中TOC与TC含量均呈下降趋势,TN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②随着菲浓度的升高,栾树和樟树根系的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③3个处理水平下,栾树根系分泌物中TC,TOC,TN含量均高于樟树,且栾树根系总吸收面积和活跃吸收面积也高于樟树。[结论]通过菲胁迫下栾树与樟树根系分泌量和根系活性的比较,表明栾树相较于樟树对菲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 基于SEBAL模型的农牧交错区蒸散演变及生态需水规律

      2019, 39(4):177-1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8 CSTR:

      摘要 (840) HTML (0) PDF 1.46 M (10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典型农牧交错区的蒸散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系统需水规律进行研究,为区域生态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选择2000-2017年的4期Landsat遥感数据和气象资料等辅助数据,利用SEBAL模型反演该县不同时期秋季初的日蒸散,结合同期土地利用类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秋季初的日蒸散量由2000年的0.89 mm/d增加到了2017年的1.71 mm/d,增幅为92.1%,增强趋势显著。②日蒸散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总体呈南高北低的格局,尤以东南部的黄土丘陵区蒸散最高;近17 a蒸散的年增幅也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但不同时段的年增幅空间格局存在较大差异。③不同地类的蒸散存在差异,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平均蒸散量分别为1.42,1.33,1.27 mm/d,但蒸散量年增幅最大的是草地。④近17 a盐池县生态需水总量和各地类的生态需水量都在增加,各地类生态需水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草地、耕地和林地,但单位生态需水量最高的是耕地,最小的是草地;近17 a耕地和林地的生态需水量占总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在下降,而草地生态需水量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结论]在盐池县大力实行生态治理工程的背景下,区域蒸散显著增强,植被生态系统的需水量明显增加,不同地类的蒸散和需水结构也发生变化。

    • 基于LUCC的汤浦水库流域生态价值变化过程研究

      2019, 39(4):184-1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29 CSTR:

      摘要 (871) HTML (0) PDF 942.16 K (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水库开发建设及管理活动对汤浦水库流域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为水源地水库污染防治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通过ENVI遥感解译水库流域从建库前至今5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水库流域LUCC转移矩阵和生态价值指数,并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对流域内主要污染监测控制区进行识别,同时对水库流域内现有居民搬迁后流域生态价值指数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流域主要LUCC表现为林地-草地-林地;近20 a流域生态价值指数呈N字形趋势,在2008年达到最高,流域中部山地林区的生态价值指数高于其他区域且生态价值较为稳定;流域重点监控区应设在沿S212省道东西走向一段及王坛镇区域;逐步实施流域生态搬迁以后,流域相对生态价值指数上升趋势先慢后快。搬迁地的生态价值指数由0.015增加至0.081,相应的,全流域的生态价值指数提高11.2%。[结论]水库流域近20 a生态环境保护良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以及人类活动是影响水源地水库保护区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 生物炭对日光大棚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

      2019, 39(4):190-19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0 CSTR:

      摘要 (1491) HTML (0) PDF 873.64 K (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果木生物炭对杨凌地区日光大棚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提出适宜该地区的生物炭添加量,为改良日光温室大棚土壤结构,提升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置10,30,50,70,90 t/hm2共5个生物炭添加量处理,以未添加生物炭处理为对照,采用干筛法和湿筛法,对比分析不同处理的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平均重量直径、破坏率和分形维数等指标。最后通过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下的作物产量,综合考虑土壤团聚体指标,提出最优的生物炭添加量。[结果]添加生物炭后,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增加0.6~4.6 mg/kg,机械稳定性微团聚体含量降低4.0%~32.6%;添加生物炭后,粒径为3~2 mm,2~1 mm,1~0.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分别增加25.3%~41.2%,22.7%~74.2%,9.1%~46.4%,粒径为0.5~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降低2.1%~18.1%。生物炭能够促进小粒径微团聚体的形成,但对微团聚体稳定性和总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添加生物炭后菠菜鲜重显著提升(68.7%~214.9%)。[结论]生物炭能够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综合考虑团聚体、作物产量因素,在日光大棚添加70 t/hm2生物炭效果最好。

    • 强震区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2019, 39(4):196-2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1 CSTR:

      摘要 (1265) HTML (0) PDF 1.26 M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汶川地震后修建的大量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效果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以便为泥石流研究和防治提供科学借鉴。[方法]采用FLO-2D软件,以2010年都江堰市龙池镇黄央沟"8·13"泥石流为典型实例,结合雨量数据、数字地形数据及泥石流的各项流变参数,模拟在不同的降雨频率下泥石流的运动过程和堆积范围,对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在有防治工程条件下,当降雨频率P=5%时,泥石流的冲出量减小11.39倍,堆积范围减小6.14倍;当降雨频率P=2%时,泥石流的冲出量减小4.18倍,堆积范围减小2.7倍,治理工程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两种降雨频率下仍有固体物质冲出沟口。[结论]相比于自然条件泥石流的冲出量和冲出规模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已有的治理工程有利于整个沟域泥石流的防治,但存在设计库容偏小的问题,今后的泥石流防治中还要加强监测预警等减灾措施。

    • 民勤绿洲不同耕作方式农田表层土壤风蚀规律的风洞模拟研究

      2019, 39(4):202-2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2 CSTR:

      摘要 (835) HTML (0) PDF 980.43 K (9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表层土壤防风蚀机理和效果,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室内风洞及相关配套设备对甘肃民勤绿洲区的免耕、少耕、秋翻和深松农田表层土壤进行风蚀测试,计算风蚀速率及输沙率,研究其风沙运动规律,分析各种耕作农田表层土壤防风蚀情况。[结果]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速率的影响与风速大小相关,风速较小时,不同耕作方式对风速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当风速大于14 m/s后不同耕作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开始出现较明显差异;少耕、秋翻、深松等耕作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免耕耕作方式下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最低,风速越高,差距越大;风速、耕作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农田表层土壤风蚀速率和输沙率有极显著影响。[结论]免耕耕作能有效抵抗农田表层土壤的风蚀,大幅度减少输沙率,表现出极佳的抗风蚀效果。

    • >综合研究
    •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2019, 39(4):207-2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3 CSTR:

      摘要 (1061) HTML (1410) PDF 1.33 M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 生态工程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

      2019, 39(4):214-221,22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4 CSTR:

      摘要 (1161) HTML (0) PDF 1.48 M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1990-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的时空演变规律,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该地区植被变化的驱动力,以期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GIMMS NDVI和MODIS NDVI建立长时间序列NDVI数据集,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改进的人类残差等分析方法,以NDVI为指标,辅助土地利用数据,对黄土高原地区1990-2015年期间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①在1990到2015年期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NDVI总体表现为上升趋势,且变化趋势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其中2000年以后NDVI上升速率较快;②2000年以后,黄土高原植被NDVI迅速上升,上升区域面积达到总面积的91.90%,其中NDVI显著上升面积比为65.78%;③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面积总体表现为增加,且主要来自于耕地的转入;④人类活动促使的植被恢复区域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1.74%,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和北部、甘肃和宁夏的南部,以及陕西和山西的中部地区。[结论]随着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面积持续增加,且植被生长状况持续变好,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和人类共同影响,其中人类影响的程度较大。

    • 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脱钩关系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2019, 39(4):222-22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5 CSTR:

      摘要 (946) HTML (0) PDF 1007.32 K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测算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脱钩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增减的影响及时空格局演化,为该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apio脱钩模型分析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利用LMDI分解模型对影响农业化学投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运用K-means方法对河南省农业化学效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1993-2016年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总体呈"先升后降"态势,农膜、农药和化肥投入分别于2012,2014和2016年出现下降趋势;23 a来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态势出现了从相对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并存到相对脱钩再到开始出现绝对脱钩趋势的转变;耕地效应是农业化学投入增加的主要推动力量,效率效应对农业化学投入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规模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从空间格局上看,豫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对农业化学生产资料依赖程度较高,豫中和豫西北地区农业化学参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程度较低。[结论]整体上看,河南省农业化学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呈现出了脱钩状态,但在区域内部还存在着较大的空间差异,未来河南省应采取差异化的农业化学控制政策。

    • “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水体中的氮磷浓度及藻类生物量变化

      2019, 39(4):229-235,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6 CSTR:

      摘要 (901) HTML (0) PDF 1.45 M (9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水体中氮磷浓度及藻类生物量的变化进行研究,为控制稻田排水中氮磷引起的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比"稻-鸭-虾"生态种养模式与常规种植模式,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差异及优越性,重点研究"稻-鸭-虾"的内在协同作用对水体中氮磷及藻类的变化影响。[结果]①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稻田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含量分别减少32.43%和19.35%,且对初始灌溉水中TN,TP的去除率可达到38.7%和26.9%。②"稻-鸭-虾"生态种养可改变稻田水体中氮磷的形态,在水稻全生育期内,可溶性磷(DTP)和颗粒态磷(PP)比例更加稳定,而在水稻后期,稻田水体中有机氮(ON)比例显著提高。③"稻-鸭-虾"生态种养改善了水体中藻类植物群落结构,稻田排水中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到2.34。④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中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分别提高了4.83%,5.28%和2.84%,稻米中蛋白质含量增加了8.15%,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结论]相比于常规种植,"稻-鸭-虾"生态种养既能有效减少稻田水体中N,P含量,增加水体稳定性,又能提高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且并未带来重金属污染风险,是值得推广的大田种养技术。

    • 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拟与生态修复影响评价

      2019, 39(4):236-24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7 CSTR:

      摘要 (854) HTML (0) PDF 1.32 M (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各流域场次降雨径流过程和非点源污染负荷模拟分析,评价小流域生态建设对密云水库流域水文过程和污染防控效果影响,为水源地保护、流域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修复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重要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上游蛇鱼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EcoHAT-LCM模型和传统大尺度非点源污染模型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模拟分析,并设置情景,分析评价小流域生态建设效果。[结果]随着场次雨量的增加,吸附态N,P负荷占污染负荷总量的比重在逐渐增加,溶解态N,P负荷占污染负荷总量的比重在逐渐减少。小流域内居民点具有小城镇级别的垃圾处理率和垃圾入网率时,农村生活N,P污染负荷可以削减28%;减少经济林的现有施肥量,农业生产活动的N,P污染负荷能够削减43.9%和48.9%。[结论]研究区域不同频次暴雨对吸附态N,P负荷的影响大于对溶解态N,P负荷的影响。生态修复措施对N,P污染负荷削减作用显著。

    • 运用“三生空间”理念规划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2019, 39(4):244-2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8 CSTR:

      摘要 (986) HTML (0) PDF 902.41 K (1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运用"三生空间"理念设计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以提高园区在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科学普及、水土保持政策宣传等方面的示范效应。[方法]基于综合遥感影像、野外实地勘查等资料,分析四川省彭州市宝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三生空间"格局与水土保持措施需求。[结果]①园区划分为河谷生活空间保土护岸人居环境维护区、山丘生产空间水土流失治理区和高山生态空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②生活空间需实施河道疏浚、护岸、河流生态廊道构建、道路与庭院水土保持等措施;生产空间需实施坡地改土造田、水系和路网建设等综合水土保持措施;生态空间需实施封山育林、泥石流治理等措施。③依托太阳湾景区,设置水土流失科研观测设施、水土保持技术展厅(馆)、水土保持措施及功能讲解标识牌等,对公众进行渗透式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和宣传。[结论]四川省宝山是成都平原向岷山过渡的龙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特征明显,水土保持与生态保育需求多样。运用"三生空间"格局设计园区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特点,可提高园区的综合示范和科普教育的效果。

    • 华北农牧交错区LUCC对生态系统服务及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为例

      2019, 39(4):249-25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39 CSTR:

      摘要 (935) HTML (0) PDF 962.74 K (1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华北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类似地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华北典型农牧交错区内蒙古多伦县2004年、2009年和2014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及其变更调查资料,获取该区2004-2014年LUCC时空数据。参考Costanza和谢高地等的研究成果,选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LUCC生态贡献率等,构建LUCC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结果]①2004-2014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发生明显改变。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提高,主要由林地增加而来;草地、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增加趋势;10 a来研究区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各自面积变化规律一致。③从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来看,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但从变化细节上分析,生态环境存在改善和恶化双向变动;草地转向耕地和建设用地是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换则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结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切实重视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之影响;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山水田林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构建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入手,引导区域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持续高质量发展。

    • 1980-2016年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重心的时空迁移特征

      2019, 39(4):256-260,2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0 CSTR:

      摘要 (1945) HTML (0) PDF 851.35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科尔沁沙地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利用1980-2016年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和空间转移特征。[结果]1980-2016年科尔沁沙地植被重心向西北方向迁移,迁移速率为64.6 m/a;水体向东南方向迁移,迁移速率为389.3 m/a;建筑用地向东北方向迁移,迁移速率为53.6 m/a;沙地向西南方向迁移,重心迁移速率为379.5 m/a;耕地向东北方向迁移,重心迁移速率为148.3 m/a。[结论]1980-2016年科尔沁沙地各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时期的重心迁移速率有较大差异,建筑用地总体迁移速率最小,水体和沙地的重心迁移速率相对较大,该现象主要与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脆弱有关,造成了水资源持续性减少以及沙地随时反弹。

    • 贵州省乌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变化特征

      2019, 39(4):261-2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1 CSTR:

      摘要 (864) HTML (0) PDF 2.32 M (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贵州省乌江流域生态脆弱性原因及空间变化特征,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流域生态脆弱性因子赋权重值,并利用GIS采用不同分类法对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分位数、相等间隔与自然间断点三种分类法对生态脆弱性等级划分影响不大,但面积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其极度脆弱与潜在脆弱流域面积比例最小;②流域生态脆弱程度以一般脆弱和中度脆弱为主,其面积占比在50%以上;③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脆弱性影响明显,贵阳、遵义市等大中城市周边多为极度脆弱区;④流域一般脆弱区空间分布较为分散,不利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结论]流域生态脆弱性等级大致从上游至下游逐渐降低,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因地制宜地治理和保护流域生态脆弱区对减轻流域生态脆弱程度作用巨大。

    • 黄土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陕西省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2019, 39(4):270-274,2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2 CSTR:

      摘要 (1008) HTML (0) PDF 768.85 K (9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黄土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科学估算,以保障该区域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制定区域生态保护和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陕西省千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千湖湿地基本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将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包括物质生产,气体调节和水源涵养等7项具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和碳税法等方法,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结果]在千湖湿地各项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中,气体调节服务价值最高,为2.90×108元/a,占总价值的87.5%,其次为科研文化服务价值为1.90×107元/a,占总价值的5.73%,而水质净化价值最低为3.00×105元/a,占总价值的0.09%,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约为7.90×105元/hm2,小于同样位于陕西省的洽川湿地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结论]陕西省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约为3.30×108元,间接服务价值约为总价值的90.5%,直接服务价值约为总价值的9.5%。

    • 大巴山区顺层岩质滑坡发育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及易发性评价

      2019, 39(4):275-2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3 CSTR:

      摘要 (724) HTML (0) PDF 926.53 K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顺层岩质滑坡是大巴山区极其发育的一类灾害,通过对其发育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及易发性评价研究,构建预测评价模型,为该区防灾预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GIS和数量化理论Ⅱ,选取21个研究区基岩顺层滑坡的样本,利用GIS技术提取高程、坡度、斜坡结构等9个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通过数量化理论计算方法对学习样本进行学习,确定各因子类目得分,得到各项基础数据的易发性评价系数,然后通过GIS将各图层叠加,进行全范围的易发性预测。[结果]对滑坡贡献率较高的影响因素有:斜坡坡度约10°~20°,顺向坡斜坡结构、砂质硬岩夹软岩的岩体结构、汇流面积,水流冲蚀;基于数量化理论Ⅱ建立的易发性预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划分区域易发性的高低。[结论]位于大巴山区的南江县南部、巴州区北部、苍溪县南东部、宣汉县南西侧地等区域为顺层岩质滑坡的高易发区,这也与调查结果相符,GIS和数量化理论Ⅱ相结合的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适用于该地区滑坡易发性、危险性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 秦岭山区不同闭矿年限尾矿库植被恢复调查

      2019, 39(4):281-2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4 CSTR:

      摘要 (1312) HTML (0) PDF 981.59 K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秦岭山区不同闭矿年限尾矿库植被恢复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为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秦岭山区4个不同闭矿年限(2,3,6和14 a)的金尾矿库为研究对象,在尾矿库的库顶和边坡设置样方,对样方内植被种类、高度、密度、盖度、优势度进行调查。[结果]闭矿6 a的尾矿库植被种类最多,其次是闭矿14,3和2 a的植被种类;闭矿14 a的尾矿库植被相对高度最高,其次是闭矿6,3和2 a的植被相对较高;闭矿6 a的尾矿库植被相对密度最高,其次是闭矿14,3和2 a的植被相对密度;闭矿14 a的尾矿库植被盖度最高,其次是闭矿6,3和2 a的植被盖度;尾矿库植被主要为菊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闭矿6 a的尾矿库植被优势度最高,其次是闭矿14,3和2 a的植被优势度。[结论]金尾矿库区自然恢复植被生长情况与闭矿年限有密切关系;人工覆土可以显著增加尾矿库区自然恢复植被种类的多样性。

    • 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的时空演化

      2019, 39(4):288-29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5 CSTR:

      摘要 (1228) HTML (0) PDF 1.11 M (8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中部地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进行评估,为该地区生态经济系统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基于1992,2000,2008和2016年中部6省GDP数据和Landsat TM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评估其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及时空演化特征。[结果]①1992年以来,中部地区GDP呈现快速增长模式,但增长速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安徽和江西2省快于其他地区,湖南省增长最为缓慢;②中部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波动上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空间分布特征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③1992-2016年中部地区EEH值在各省变化较为明显,安徽和湖北省EEH呈现改善趋势,河南省EEH值最高,其余省份改善不明显或有下降趋势。[结论]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EEH)存在一定差异,可持续发展水平也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

    • 岩溶山区磷石膏堆场重金属迁移对耕地质量的影响及污染风险管控

      2019, 39(4):294-29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6 CSTR:

      摘要 (941) HTML (0) PDF 741.64 K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成因及污染风险,为磷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贵州省中部磷石膏堆场进行实地调查与采样开展分析和研究。[结果]磷石膏堆场排水、侵蚀冲沟水及洼地积水中Cd,Hg,As的含量都超过农田灌溉水质一类标准(水作)水质限值,特别是Cd。在磷石膏堆场周边50~300 m范围内,玉米地、蔬菜地、水稻土中Cd的含量分别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4.87~9.43倍、8.83~19.13倍和3.83~13.42倍,堆场周边旱作土主要是Cd,As,Zn的污染风险,而水稻土则主要是Cd,As,Hg,Zn的污染风险;大部分蔬菜地土壤和水稻土中Cd的含量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结论]天然降雨对露天磷石膏堆场产生的侵蚀及淋溶作用是重金属迁移的主要原因,在地表水流方向上耕地重金属污染风险随着堆场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小。兴修排灌设施及调整种植结构是减少磷石膏堆场周边耕地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 基于作物需水量的城市农业水资源评估——以贵州省贵阳市为例

      2019, 39(4):300-3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7 CSTR:

      摘要 (763) HTML (1190) PDF 846.78 K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贵阳市城市农业绿水和蓝水的水足迹与灌溉效率进行定量研究,为科学定量评估城市农业用水和管理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实地调查数据、贵阳市气象数据与农业统计数据,基于作物需水量、水足迹的方法进行农业水资源评估。[结果]①作物水足迹极值取决于调查样地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极值。②贵阳市城市农业不同作物生长的消耗绿水量均高于蓝水量,绿水量和蓝水量的比例范围从最低53.81%(豇豆)到最高63.60%(番茄)。③贵阳市城市农业3种灌溉效率(沟灌、喷灌和滴灌)分别为27.23%,69.45%与80.32%。④2017年贵阳市城市农业蓝色水量灌溉需求量在4.81×105 m3(完全滴灌)与6.93×105 m3(完全沟灌)之间。[结论]2017年贵阳市城市农业总用水需求为1.29×106 m3,其中8.84×105 m3为绿水,4.02×105 m3为蓝水。灌溉方式对贵阳市城市农业用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滴灌方式对贵阳市城市农业水资源管理贡献率达53.09%。

    • 新疆天山东段南北坡土壤侵蚀调查

      2019, 39(4):306-3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8 CSTR:

      摘要 (1356) HTML (1160) PDF 5.14 M (1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开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坡土壤侵蚀调查,研究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和影响因子,以期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新疆天山东段南北坡选取了14个调查单元,于2019年6月25-30日,对调查单元内的土壤侵蚀类型与特征、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生长状况等进行了调查。[结果]天山南北坡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草地和开发建设项目区。草地整体退化严重,放牧导致鳞片状侵蚀和羊道侵蚀广泛存在,局部区域发生剥蚀、掏蚀和重力侵蚀。开发建设项目防护措施较少,侵蚀表现形式以堆积体沟蚀为主。[结论]过度放牧导致研究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缓慢,开发建设项目对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引起了严重的人为加速侵蚀,严重威胁天山区域的生态安全。在该区域迫切需要开展土壤侵蚀基础数据的监测与研究,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加速生态系统恢复速度,减少水土流失,保障天山地区生态安全和健康发展。

    • >专家论坛
    •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与多营力复合侵蚀的研究重点

      2019, 39(4):314-31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4.049 CSTR:

      摘要 (1618) HTML (1344) PDF 1.72 M (15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为该区复合土壤侵蚀研究及其有效防治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大量野外调查和理论研究以及文献资料,概述了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结果]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点主要为:多营力复合侵蚀的季节更替和空间叠加作用,农田沟蚀严重,坡面汇流引起的土壤侵蚀更加突出,雨滴打击作用和壤中流形成是坡面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力。当前复合土壤侵蚀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冻融作用对风蚀和水蚀的影响,风水复合侵蚀,东北黑土区多外营力复合侵蚀研究。[结论]复合土壤侵蚀的研究重点为:①多种外营力相互作用的坡面复合侵蚀过程机制;②冻融作用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影响机制;③量化冻融作用、融雪、降雨径流和风力侵蚀对坡面侵蚀和沟蚀的贡献;④多外营力作用的流域尺度泥沙来源诊断;⑤复合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发;⑥复合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评价;⑦东北黑土区复合土壤侵蚀防治分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