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3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陕北治沟造地工程对耕地分布及植被恢复的影响——以延安市顾屯流域为例

      2019, 39(6):1-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1 CSTR:

      摘要 (1207) HTML (0) PDF 1.76 M (13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陕北地区治沟造工程对耕地分布及植被恢复的影响,为同类地区耕地整治方向及优化布局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延安市顾屯流域为例,基于ENVI和ArcGIS,通过目视解译、核密度估计及NDVI对此展开相关研究。[结果] ①治沟造地工程后,耕地更集中分布于沟谷,耕地整体破碎度降低,耕地质量提高;②缓坡耕地比例增加,耕地结构得到优化,但陡坡耕地仍然占有一定的数量,需继续优化;③基于核密度分析,耕地质量高的中—低密度区面积增加,耕地质量低的中高—高密度区面积减少,较高质量耕地比例提升;④流域内NDVI整体呈现“山下低,山上高”的规律,治沟造地后流域内植被情况得到良好改善;⑤退耕还林区域、边坡治沟造地工程段植被均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结论] 治沟造地工程使耕地质量和植被生态状况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诸如水土流失、盐渍化、边坡失稳等问题,应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权衡各方面利弊,为黄土高原的高质量发展服务。

    • 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砾石含量工程边坡土壤侵蚀及水动力学特征

      2019, 39(6):9-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2 CSTR:

      摘要 (1012) HTML (0) PDF 1.31 M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砾石含量对急陡工程边坡土壤侵蚀及流水力学特征的影响。[方法]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试验和人工制备土壤等方法,研究了在3种降雨强度(40,60,80 mm/h),5种砾石含量(3%,15%,35%,55%,75%)条件下50°工程边坡土壤侵蚀率变化特征以及土壤侵蚀率与各水动力学参数的关系。[结果] ①40,60,80 mm/h雨强下,各砾石含量坡面径流率较土质坡面分别减少了10.1%~55.9%,13.9%~41.9%,19.6%~47.7%;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分别与砾石含量呈显著递减的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关系。②坡面侵蚀率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不同试验雨强下侵蚀率大小及变化过程具有明显差异。当雨强为40 mm/h时,坡面整体产沙率较低,随降雨过程整体呈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当雨强为60 mm/h时,不同砾石含量下侵蚀率迅速增加后呈波浪式缓慢上升或平稳下降的趋势;当雨强为80 mm/h时,砾石含量为3%条件下,坡面侵蚀率迅速增长后增速降低,当砾石含量大于15%时,边坡侵蚀率达到峰值后均开始缓慢下降。③工程边坡土壤侵蚀率与径流率、径流剪切力、径流功率、过水断面单位能均呈显著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关系。[结论] 工程边坡土壤中的砾石具有抗侵蚀作用,随着砾石含量的增多,坡面土壤侵蚀量和各水动力学参数均明显降低。

    • 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2019, 39(6):16-20,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3 CSTR:

      摘要 (902) HTML (0) PDF 715.48 K (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保护性耕作对黄壤坡耕地水土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贵州省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西南地区典型黄壤坡耕地设置不施肥+顺坡平作(TR1)、常规施肥+顺坡平作(TR2)、优化施肥+顺坡平作(TR3)、优化施肥+横坡垄作(TR4)、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TR5)、优化施肥+横坡垄作+秸秆覆盖+等高植物篱(TR6)共6个不同试验处理的监测小区,于2017—2018年监测了不同处理间作物产量、地表径流量、氮磷流失量、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①TR4,TR5,TR6较TR3的径流量分别减少了59.72%,74.13%和89.18%,氮磷流失总量与径流量趋势相同;②TR5,TR6对全量养分含量影响最大,其中全氮比TR4作高20.00%,23.67%,比TR3高23.53%,27.31%;③TR4,TR5,TR6处理下的玉米在保持较高产量的同时,作物产量稳定性(SI)和可持续性(SYI)最好;④玉米、油菜产量与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玉米产量与氮素流失量、磷素流失量、径流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在坡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发生,减少氮磷流失,保持土壤养分肥力的同时促进作物高产,并实现稳产及可持续生产,且实施综合保护性耕作的效能大于单项保护性耕作。

    • 石油污染对土壤持水能力及供水强度的影响

      2019, 39(6):21-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4 CSTR:

      摘要 (1034) HTML (0) PDF 783.05 K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石油污染对土壤持水能力及供水强度的影响,为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与转化规律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陕北采油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轻壤质黄绵土为研究对象,人为模拟获得5个不同梯度的石油污染土壤(0%,0.5%,1%,2%和4%),室内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获得模型参数,并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土壤持水能力、水分有效性、比水容量之间的差异。[结果] 石油污染引起土壤持水性显著降低,污染浓度越大,持水性越低;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影响的显著区间主要在水吸力(pF)为1.5的低吸力段和水吸力(pF)为3.5以上的高吸力段,石油污染对土壤结构性的影响更加显著;高浓度的石油污染引起土壤有效水含量下降,加剧了土壤的干燥化程度,不利于协调干旱气候与植物需水性之间的矛盾;随着石油污染浓度的增加,土壤比水容量也呈现出显著递减趋势,土壤可利用水分对应的吸力范围相应变窄。[结论] 石油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的持水能力及供水强度,加剧了地区土壤旱情,给植物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

    • 地形对喀斯特山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的影响

      2019, 39(6):27-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5 CSTR:

      摘要 (984) HTML (0) PDF 1.03 M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地形对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的影响,为喀斯特区生态保护与维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方差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贵州省施秉县喀斯特山地不同地形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及地形因子对其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 乔木在山顶的均匀度显著低于其他坡位;优势度显著高于其他坡位。灌木在山顶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下坡和河谷;丰富度为山顶显著高于中、下坡和河谷,上坡显著高于下坡和河谷;河谷的优势度显著高于山顶。草本的多样性为山顶显著低于中、下坡和河谷;丰富度为山脊和山顶显著低于中、下坡和河谷;优势度与多样性表现相反。半阴坡的草本丰富度显著大于半阳坡。坡度对乔木丰富度与多样性的影响一致,均为平坡显著大于缓坡和斜坡,陡坡显著大于斜坡;均匀度为斜坡显著低于平坡和陡坡,优势度与均匀度表现相反。CCA排序表明,海拔和坡度对3种生长型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均显著,坡位对乔木分布格局的影响显著,坡向对3种生长型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均不显著。[结论] 喀斯特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受以海拔、坡度为主,坡位和坡向为辅的多个因子共同的影响。

    • 温度和物料配比对城市园林绿化废物与鸡粪水浴法好氧堆肥的影响

      2019, 39(6):35-43,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6 CSTR:

      摘要 (784) HTML (0) PDF 1.80 M (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温度和物料配比对城市园林绿化废物与鸡粪水浴法好氧堆肥的影响,为大规模好氧堆肥提供技术指导与理论基础。[方法] 以恒温水浴锅、空气泵、气体转子流量计、温度计、发酵瓶与洗气瓶为材料,构建水浴法温控好氧堆肥装置,开展城市园林绿化废物与鸡粪质量比分别为2:3,2:1,3:1,5:1(分别命名A,B,C,D组)水浴法堆肥试验。[结果] 城市园林绿化废物与鸡粪发酵堆肥微生物代谢活性最佳温度在50~55℃之间,当温度≥55℃,微生物对有机物的降解受到明显抑制。从温度变化看,A—D组堆肥均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降温期和中温期。A—D组堆肥氮素损失率分别为47.11%±0.55%,63.82%±1.05%,53.43%±0.71%和36.38%±0.83%,D组堆肥的保氮量最高。从种子发芽率与发芽指数看,A—D组堆肥产物发芽率分别为96.7%±2.11%,96.7%±2.25%,84.4%±1.98%和96.7%±2.06%,堆肥产物均达到腐熟度评价标准(≥80%)。[结论] 城市园林绿化废物与鸡粪水浴法好氧堆肥最佳温度为50~55℃,D组堆肥的保氮量最高,4组堆肥产物均达到腐熟度评价标准。

    • 青土湖人工输水区白刺群落结构及土壤特性研究

      2019, 39(6):44-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7 CSTR:

      摘要 (759) HTML (0) PDF 1.17 M (9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青土湖人工输水区白刺群落物种组成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以揭示研究区白刺灌丛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为科学保育研究区灌丛沙堆以及生态恢复和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对距水面不同距离白刺沙堆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①所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种18种,隶属6科17属,其中一年生草本8种,多年生草本6种,灌木植物4种,群落结构简单,物种相对单一。②距水面不同距离白刺群落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随着距水面边缘距离的增加,白刺沙堆的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在200 m后趋于平稳;土壤机械组成主要以细砂粒为主,粗砂粒次之,黏粒含量相对较低;距水面0—100 m土层深度0—40 cm粗砂粒含量降低,黏粉粒含量较大。③青土湖人工输水区属于湖积沙区,土壤养分均属于严重缺乏,各养分含量均较低,且含量不均,土壤均处于偏碱性状态;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表聚现象明显;距水面相同距离范围内土壤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且随土层变化规律不明显。④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电导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电导率和全氮、全磷、速效钾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与对应元素总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 距青土湖水面不同距离植被群落结构简单,很多种为单属单科;水面形成区影响白刺沙堆土壤水分,增强细砂粒在近水面区域的沉降,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偏低,且含量不均,“表聚”现象明显。

    • 穴播条件下地膜覆盖及播种量对春小麦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2019, 39(6):52-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8 CSTR:

      摘要 (847) HTML (0) PDF 786.46 K (9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河套平原开展了地膜覆盖及穴播量对春小麦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研究,为减轻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精量化播种,促进地膜春小麦生产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以穴播不同量(穴播量分别为8粒,10粒,12粒,14粒和16粒)的露地春小麦为对照,监测穴播不同量的地膜春小麦对土壤水分、盐分分布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 地膜覆盖与露地穴播的土壤水分均随穴播量的增加而降低;且从播种至灌浆期不同穴播量间的差异随着春小麦的生长而增大。相同穴播量下地膜覆盖的土壤水分在孕穗期前高于露地,扬花期后则低于露地;整个生长期地膜覆盖的耗水量略高于露地。地膜覆盖与露地穴播的土壤盐分均随穴播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无显著差异,相同穴播量下地膜覆盖0—30 cm土层土壤盐分显著低于露地,30 cm土层以下则与露地基本一致。地膜覆盖与露地穴播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穴播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穴播量下地膜覆盖的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水分产出率高于露地,千粒重和经济系数则低于露地。露地穴播的产量及水分产出率均以穴播14粒的最高,地膜覆盖的产量以穴播12粒的最高,水分产出率以穴播10粒的最高。[结论] 地膜覆盖可降低0—30 cm土层土壤盐分,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河套平原地膜春小麦的适宜穴播量应为当地常规露地条播量的70%至84%,即穴播10至12粒。

    • 百里杜鹃景区马缨杜鹃林凋落物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2019, 39(6):60-6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09 CSTR:

      摘要 (803) HTML (0) PDF 1.04 M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百里杜鹃景区马缨杜鹃林下凋落物覆盖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为其林下水源涵养功能的发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土壤蒸发理论,采用自制微型蒸渗装置进行模拟试验,参照百里杜鹃林下凋落物现存状况,研究不同质量相同比例及相同质量不同比例的凋落物覆盖对土壤蒸发抑制的影响。[结果] 不同分解程度凋落覆盖比例相同质量不同时,土壤水分蒸发量随凋落物的质量增大而减小;土壤水分蒸发量随着土壤含水率的下降呈递减关系,当含水率每下降0.5%时,60,30和15 g凋落物覆盖的土壤水分蒸发量分别依次减少了0.11,0.49和1.23 g。凋落物覆盖质量相同时,不同分解程度的凋落物对土壤水分蒸发抑制作用不同,表现为:未分解 > 半分解 > 已分解。[结论] 凋落物覆盖量越多,对土壤蒸发的抑制作用越大;凋落物分解程度越低,对土壤蒸发的抑制作用越好。

    • 宁夏风沙区苹果园地土壤质量及硒元素评价

      2019, 39(6):66-7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0 CSTR:

      摘要 (832) HTML (0) PDF 1.48 M (8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阐明宁夏风沙区苹果园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为该区域苹果园管理与发展、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及脱贫富农提供依据。[方法] 以宁夏沙坡头区2年生(2 a)、5年生(5 a)、10年生(10 a)和25年生(25 a)苹果园为研究样地,以周围荒地为对照(CK),分析各样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并根据土壤质量综合技术评价标准进行苹果园土壤质量评价。[结果] ①随林龄增加,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全氮、土壤有机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和水解性氮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土壤C/N和土壤温度均呈现下降趋势。土壤黏粉粒、土壤pH值和土壤硒含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加趋势,且均在10 a时出现最值(峰值或谷值)。但土壤孔隙度表现为不同样地间无显著差异性。②苹果园土壤粗砂粒和黏粉粒与土壤温度及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及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粗砂粒与土壤速效钾及土壤水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温度及土壤C/N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土壤全氮、有机碳、土壤速效钾和水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容重与土壤黏粉粒、土壤含水量、土壤全氮及有机碳呈负相关(p<0.05)。土壤养分指标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但土壤孔隙度和土壤硒与其余指标间均无相关性(p>0.05)。③综合土壤物理、化学及营养指标,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排序表现为:25 a > 10 a > 5 a > 0 > 2 a > CK。[结论] 在宁夏风沙区种植苹果经济林5 a左右即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10 a时促进土壤质量性状显著提高,特别是土壤硒含量处于较高水平,并且随着种植年限增加,宁夏沙区苹果园土壤质量持续改善。

    • 喀斯特山区地形起伏度及其对水土流失敏感性的影响——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2019, 39(6):77-8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1 CSTR:

      摘要 (1054) HTML (0) PDF 1.21 M (1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喀斯特高原山区水土流失的特征与空间变化规律,为制定符合喀斯特山地环境的水土流失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典型喀斯特山区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荔波县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确定提取地形起伏度最佳的分析单元,结合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分析地形起伏度与水土流失敏感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基于10 m空间分辨率DEM数据,提取地形起伏度的最佳网格大小为54×54,地形起伏度(RDLS)在0.32~2.12之间;荔波县水土流失敏感主要为微度侵蚀,占县域总面积达88.40%;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RDLS为0.7~1.7的分级范围内,RDLS在1~1.5区间对水土流失的响应最敏感,为水土流失敏感性的优势因子区间。[结论] 研究区内RDLS与不同敏感度的水土流失分布具有一定的一致性,总体上水土流失受地形起伏度变化的影响显著。

    • 科尔沁沙地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粒度和有机碳分布特征

      2019, 39(6):84-89,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2 CSTR:

      摘要 (792) HTML (0) PDF 1.07 M (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粒度与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揭示草地退化过程当中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速率,为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科尔沁沙地乌力吉木伦河流域流动和半固定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对流域内围封草地、不同退化程度的盐碱化样地和人工种植牧草样地等不同草地利用方式下粒度与有机碳含量及相关性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 围封措施在控制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方面均起到显著的作用;流域内0—20 cm土层各样地粒度组成以粉粒和砂粒为主,由于翻耕的因素,燕麦和苜蓿样地表层土壤粗粒化明显且比其他样地具有更高的峰值和中值粒径;研究区内100 μm粒径左右颗粒为易受侵蚀颗粒;土壤中小于100 μm颗粒组分每被吹蚀1%,其有机碳含量将损失0.120 4 g/kg。[结论] 在丘间平地分布的盐碱化草甸土地,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围封措施和种植牧草能防止土壤侵蚀且有效提高有机碳含量。

    • 陕西省子洲县黄土洼不同植被表层黄土入渗特性

      2019, 39(6):90-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3 CSTR:

      摘要 (923) HTML (0) PDF 1.31 M (7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陕西省子洲县黄土洼不同植被表层黄土的水分涵养功能,为该区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双环入渗试验和室内土壤粒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土洼不同植被土壤入渗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区内平坦草地、斜坡草地、枣树林地和杏树林地的稳定入渗率分别为1.91,1.54,1.47和1.56 mm/min,淤积玉米地从上游的A样地(淤积玉米样地)到下游的F样地(淤积玉米样地)稳定入渗率总体变小,变化在0.69~1.1 mm/min之间,草地和林地比淤积玉米地的入渗率大。利用入渗经验公式进行拟合,拟合效果最好的为考斯加可夫模型,霍顿模型和经验通用公式拟合效果一般。[结论] 研究区黄土层上不同植被表层土壤入渗率均高于淤积玉米样地,而在淤积玉米地内从上游到下游入渗率也在逐渐变小。

    • 土壤水分胁迫对刺槐幼苗生长、根叶性状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2019, 39(6):98-10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4 CSTR:

      摘要 (804) HTML (0) PDF 1.55 M (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刺槐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适应策略,为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刺槐林的造林选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盆栽控水实验法,以1年生刺槐幼苗为实验对象,设置4个水分梯度(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90%,60%~75%,45%~60%,30%~45%),研究水分胁迫下刺槐幼苗的适应机制。[结果] ①中度(45%~60%)和重度水分胁迫(30%~45%)明显抑制幼苗生长,其株高、地径和冠幅显著低于对照组(75%~90%),轻度水分胁迫(60%~75%)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在实验结束时其生长状态优于对照组;②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加深,刺槐幼苗根磷含量升高,比叶面积和比根长减小,叶厚度和叶组织密度增大;③中度(45%~60%)和重度水分胁迫(30%~45%)显著减少了幼苗的生物量积累,提高了幼苗的根冠比。[结论] 刺槐幼苗通过将同化物质相对多的投入到防御组织的策略来适应干旱环境。重度水分胁迫严重抑制幼苗的生长,而在轻度水分胁迫下,幼苗能取得最大生长收益。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基于集对分析模型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研究

      2019, 39(6):106-11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5 CSTR:

      摘要 (771) HTML (0) PDF 815.92 K (7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对水土保持工程进行效益评价,为小流域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后评估依据。[方法] 综合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特性和影响水土保持工程效益的关键因素,识别和选取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的13项关键指标,建立小流域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改进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数据和指标评价标准应用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开展工程效益后评价研究。[结果] 改进的集对分析模型结果表明,评价指标体系中水保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总体处于2级水平,流域治理的成效显著、可供开发的空间和潜力较大。[结论] 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地针对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程效益评价的新方法。在构建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该方法运用到水土保持工程效益后评价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的。

    • 新兴城市城区建设对周边水系生态基流的影响——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例

      2019, 39(6):112-116,1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6 CSTR:

      摘要 (1192) HTML (0) PDF 1.14 M (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城市建设对周边水系河流生态特别是生态基流影响研究薄弱的问题,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及城边水系为研究对象,分析新兴城市城区建设与周边水系生态基流内在联系,为流域生态用水规划和河流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最枯月平均流量法计算河流生态基流量,以河流最枯月月均流量与城市建设用地面积间的关系确定保护河流生态功能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警戒值,并从输沙消污角度研究了城区建设对保障生态基流的影响。[结果] ①杨凌城边的渭河、漆水河和小韦河需要保障的生态基流量分别约为6.0,0.2和0.1 m3/s,宜作为杨凌示范区用水规划和3条河流水资源调配的依据;②小韦河最枯月月均流量与杨凌示范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的内在联系符合指数函数规律,保障小韦河生态基流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警戒值约为60 km2;③小韦河水体总氮和总磷月均浓度总体超过Ⅴ类水质标准,小韦河冬、春两季高污的现状使其生态基流的保障问题更加严峻和迫切。[结论] 杨凌示范区城市建设与保障城边河流生态基流特别是小韦河生态基流的关系密切,海绵型城市建设是今后新兴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 典型黑土区陡坡植草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研究

      2019, 39(6):117-12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7 CSTR:

      摘要 (684) HTML (0) PDF 1.18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陡坡生物防治与影响因素的变化关系,为侵蚀沟治理、水土保持植被措施配置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设置2个坡度,7种草本植被配置模式,于2018年6—9月开展了自然小区水土流失监测。[结果] 1:1.5和1:1.2坡比边坡草本建植当年分别较裸地平均减流27%和26%,减沙52%和21%,坡度由34°增加到40°,地表径流虽未增加,但土壤侵蚀量明显增加;影响产流产沙的降雨因子主要有雨量,I30EEI30,坡度变陡,相关性增强;建植草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减流减沙效果最好,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早熟禾3种草种混播减流效果优于单播;1:1.2坡比边坡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减沙效果逐渐增强,且在植被盖度大于50%时减沙效果接近1:1.5坡比边坡。[结论] 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草本配置下,1:1.2坡比削坡在侵蚀沟治理时可采用,能减少20%的削坡占地面积。

    • 藻类与微生物添加对高陡边坡生物结皮人工恢复的影响

      2019, 39(6):124-128,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8 CSTR:

      摘要 (856) HTML (0) PDF 1.07 M (9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微生物与藻类对生物结皮野外恢复的影响,优化黄土高陡边坡生物结皮防护技术,为区域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利用完全试验,研究藻类(小球藻+硅藻复合藻液)、功能性微生物(胶质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两因素对人工恢复生物结皮发育状况的影响。[结果] ①不同处理间发育差异明显,藻+巨大芽孢杆菌处理的生物结皮盖度中位数最大,均值为61.41%;,仅胶质芽孢杆菌处理的生物结皮厚度中位数最大,均值为2.58 mm;仅添加3 g藻处理的苔藓株高度中位数最大,均值为2.67 mm;②藻处理能够在不同添加水平下(1和3 g/m2)显著解释(p<0.05)样方间生物结皮的盖度、厚度与株密度发育差异,其添加量以2~3 g/m2为宜;③功能性微生物对生物结皮盖度、厚度及苔藓株高度影响不明显(p=0.91/0.93/0.49),且与藻类无明显交互作用。[结论] 45°黄土边坡人工恢复生物结皮是可行的。在环境适宜的坡面喷洒藻液、接种苔藓茎段碎片,开展生物结皮恢复,能够有效构建具有一定覆盖度与厚度、发育良好的生物结皮防护层。

    • 耕作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新增耕地土壤紧实度、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9, 39(6):129-13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19 CSTR:

      摘要 (806) HTML (0) PDF 1.21 M (9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明不同耕作模式对以生土为构建材料的新增耕地的改良效应,为该类土地的高产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7年6—9月分别在免耕、深松、翻耕3种耕作处理模式下的玉米地开展定位监测试验,分析耕作模式对土壤紧实度、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 0—20 cm土层紧实度在免耕模式下最低,分别较深松和翻耕低约37.49和38.48 kPa/cm2,且各模式下0—20 cm土层均呈分层紧实的状态。玉米出苗期土壤紧实度最小,喇叭口期紧实度最高。0—4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含量在深松模式下均最高,分别为免耕的1.20,1.22,1.36倍,是翻耕的1.18,1.08,1.34倍。深松和翻耕模式下的速效钾含量相近,均为免耕的1.09倍。从出苗期到灌浆期,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增加,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减小。深松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最高,是免耕和翻耕条件下的1.30,1.19倍。[结论] 深松耕作模式土壤紧实度适中,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作物产量,是新增耕地最理想的耕作改良方式。

    • 基于熵权的土壤养分地球化学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2019, 39(6):136-1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0 CSTR:

      摘要 (721) HTML (0) PDF 935.40 K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为该区土地质量、生态管理以及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中的大量、中量、微量元素等12种指标,构建基于熵权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使用熵理论确定权重,模糊评价等级,分层次多级评判,最大限度地区分了关中地区各评价指标的差异,综合、客观地进行评价养分等级。[结果] 大量养分1和2等级比例占2.0%,中量养分1和2等级比例约占30.31%,微量养分1和2等级比例约占66.42%,土壤养分地球化学综合1和2等级土地所占比例为33.52%;河谷区域中的大量、中量、微量养分均较低;渭北台塬中量、微量养分丰富,大量养分较缺乏;中低山区大量、中量、微量养分均丰富;秦岭北缘微量元素丰富,大量养分元素处于中等水平,而中量元素较缺乏。[结论] 关中地区大量养分缺乏,中量和微量养分充足,综合等级以2,3和4等级为主,但空间变异较大,需要整体施用富含大量养分元素肥料,同时针对不同景观区的养分短板,合理补充中量、微量元素肥料,以提高关中地区的土壤生产力。

    • 基于人粮关系的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特征

      2019, 39(6):142-148,1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1 CSTR:

      摘要 (828) HTML (0) PDF 1.26 M (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00—2015年鄂尔多斯砒砂岩区人口数量与粮食产量关系,研究生态脆弱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状态,为砒砂岩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2000,2005,2010和2015年Landsat影像进行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类型分类提取,结合土地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口数据等社会经济数据,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研究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①2000—2015年鄂尔多斯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波动下降;②粮食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人粮关系基本处于粮食盈余状态,人口容纳能力尚有一定的增长空间;③旗区间土地资源承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胜区和准格尔旗土地资源承载力较高,人粮矛盾相对严重;鄂托克旗和伊金霍洛旗土地资源承载力中等,大部分年份粮食盈余;鄂托克前旗、杭锦旗、乌审旗和达拉特旗处于粮食盈余状态,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较低。[结论]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土地资源承载力总体上仍有一定增加空间,但各旗区内部存在较大差异。

    • 紫色土坡耕地埂坎水分衰减下土压力非线性分布

      2019, 39(6):149-1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2 CSTR:

      摘要 (750) HTML (0) PDF 1.08 M (8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紫色土坡耕地埂坎土压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的紫色土坡耕地埂坎优化设计、建设与维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土槽模拟试验,向土槽注水至土壤基本饱和,使用静态应变仪分层采集土压力,采用烘干法测量各层土壤水分含量,分析土壤水分衰减过程中土压力变化特征。[结果] ①土压力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分布,表现为土压力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距离试验土槽底部0.375 H左右达到最大,然后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②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饱和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呈近似线性衰减,并对土压力产生了显著影响(p<0.01),但不同土层间存在一定差异。③土层深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的交互效应对土压力的影响显著(p<0.01)。[结论]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埂坎土压力呈非线性分布,土层深度和土壤水分含量及其交互效应对埂坎土压力均存在显著影响。

    • 基于CA-Markov和InVEST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影响评价——以福建省福州新区为例

      2019, 39(6):155-16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3 CSTR:

      摘要 (952) HTML (0) PDF 1.21 M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福建省福州新区近15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并对未来15 a的变化进行预测,并对30 a的生境质量变化进行分析;将预测结果与规划形成对比,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以福建省福州新区为例,基于2000年Landsat_ETM+和2015年Landsat_OLT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国家级新区——福州新区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空间分析,运用CA-Markov模型对其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InVEST模型对新区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①15 a间福州新区耕地、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变化速度较快,草地和海域变化相对较小,未利用地变化较小但变化较为剧烈;②CA-Markov模型预测显示研究区201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与2000—2015年大体相同,表现为除未利用地呈现增加的趋势外,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分别呈现急剧扩张和持续减少的趋势;③2000—2030年研究区内大量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向建设用地转化,导致威胁源的增加,进一步降低了生境质量。[结论] 福州新区由于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导致区内生境质量严重下降,应加强生态保育,合理控制建设用地的增长,避免生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建议将2030年用地规划中的建设用地边界作为限制建设区边界,将预测结果作为允许建设区边界,提高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 成都平原典型样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与污染评价

      2019, 39(6):163-1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4 CSTR:

      摘要 (894) HTML (0) PDF 1.05 M (7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成都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调查与污染评价,为该区域开展土壤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成都平原典型样区采集了60个浅层地下水样,分析水样的pH值、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氨氮、氟化物、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铁、锰等11项指标。利用层级阶梯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并用MapGIS绘制了水质综合评价图。[结果]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部分指标超标,尤其是硝酸盐污染较严重,其次是总硬度、铁和锰。[结论] 研究区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局部地区有一定程度污染。

    • 微观尺度下黄土多级湿陷性研究

      2019, 39(6):170-17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5 CSTR:

      摘要 (642) HTML (649) PDF 1.33 M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验证黄土多级湿陷性以及探究微观尺度下黄土的湿陷变形方式,为黄土的湿陷变形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设计、实施了室内循环加水湿陷试验和相同样品增湿前后微观结构观察试验,并分别对湿陷数据与扫描电镜影像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 湿陷数据表明,在黄土达到一次湿陷稳定以及去水稳定后,在装置内再次加水会导致试样再次发生明显形变,而黄土的微观结构在湿陷过程中发生了溶解、移动、重组三种变形方式。[结论] 黄土结构这种破坏—重组—破坏的动态循环过程是黄土能够发生多级湿陷的内在原因。

    • 基于加权信息量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四川省泸定县为例

      2019, 39(6):176-18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6 CSTR:

      摘要 (818) HTML (0) PDF 5.65 M (8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四川省泸定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该区地质灾害预防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借助谷歌影像解译,获取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279处。选取地形地貌、岩性构造、气象水文、土壤与土地利用(LULC)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确定性系数法确定因子权重,并结合信息量法构成加权信息量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平台,开展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 研究区极高和高易发区分别占总研究区面积的13.54%,26.49%。地质灾害点共225处落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内,占总样本灾害点的80.65%。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线下面积(AUC)进行检验,其值为0.793,评价模型精度良好。[结论] 对四川省泸定县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等级划分,采用的加权信息量方法的易发性评价结果可信。

    • 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特征

      2019, 39(6):183-18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7 CSTR:

      摘要 (862) HTML (0) PDF 3.02 M (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变化及旱涝多时间尺度特征,为该区旱涝灾害防治决策、牧区生态重建及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南方农牧交错带1960—2017年20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反距离权重插值、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南方农牧交错带近58 a的降水特征及旱涝灾害时空格局进行研究。[结果] ①近58 a以来南方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以3.98 mm/10 a的速率在增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用M-K方法检测出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在1990年发生突变;②受气候、大气环流、地形、海拔高差、下垫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维西—理塘—若尔盖为界,西北部降水量少,东南部降水量多,降水量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③研究区年降水量的增减变化以松潘—马尔康—新龙—理塘—稻城一线为界线,该线以东地区的年降水量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发展,以西地区的年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结论] 研究区20世纪60—70年代旱灾发生的频率略高,80—90年代涝灾发生的频率较高,2000年以来旱涝灾害呈明显的减弱趋势发展。

    • >综合治理
    • 生态文明视域下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效益评价——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

      2019, 39(6):190-198,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8 CSTR:

      摘要 (671) HTML (556) PDF 1.43 M (10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研究欠发达地区精准扶贫效益,为区域脱贫攻坚决策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南充市精准扶贫项目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和自我发展4个维度构建精准扶贫评价指标体系,对2011—2016年南充市精准扶贫效益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①南充市经济发展效益经历了一个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其中,2011—2012年是下降期,降幅达20.8%;②南充市社会进步效益呈现下降、上升交替趋势。从2011年的0.585 1降低到2012年的0.404 0,2015—2016年逐渐增加;③南充市生态保护效益逐年上升,但2012—2013年波动下降,且均高于同期经济发展效益和社会进步效益的增加值;④南充市自我发展效益呈现增加、降低交替过程,且2011—2016年,综合效益逐年增加,2013年则波动下降。[结论] 南充市自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效益、社会进步效益、生态保护效益和自我发展效益。

    • 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县域建设用地开发策略研究——以福建省永泰县乡村振兴实践为例

      2019, 39(6):199-20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29 CSTR:

      摘要 (911) HTML (0) PDF 2.69 M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景观生态安全保护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用地分区开发策略,为缓解人地矛盾、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持续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福建省永泰县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方法,选取地形地貌和土地景观利用类型为主要阻力因子,构建不同安全水平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获取不同乡镇的生态安全综合得分。此外,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以乡镇为评价单元,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获得不同乡镇的经济发展需求能力得分。[结果] 综合考虑生态安全格局和经济发展需求能力二者的得分情况,可将研究区土地分为优先、适度、控制和禁止4类建设发展区,并提出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与开发策略。[结论] 基于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思路方法,弥补了传统空间发展布局仅考虑经济发展而轻视生态保护的缺陷,可广泛应用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空间规划管制以及防止建设用地无序蔓延等方面。

    • 基于RUSLE模型的山西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

      2019, 39(6):205-21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0 CSTR:

      摘要 (793) HTML (0) PDF 1.35 M (9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山西省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山西省土壤保持功能保护的重点区域,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修正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开展山西省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估。[结果] 山西省土壤保持总量为6.52×109 t/a,单位面积土壤保持强度平均为416.10 t/(hm2·a)。土壤保持功能总体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盆地低,丘陵和山地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极重要区、重要区和一般重要区的面积分别占山西省国土面积的23.10%,28.33%和48.57%。[结论] 山西省土壤保持功能极重要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吕梁山、恒山、五台山、太岳山、中条山等组成的“多”字形山地地区,在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也有一定分布。

    • 汾河下游丰水和枯水期的河流硝酸盐污染来源特征

      2019, 39(6):211-2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1 CSTR:

      摘要 (980) HTML (0) PDF 1.16 M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汾河径流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河流硝酸盐污染来源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为汾河下游氮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通过研究2018年汾河下游水体硝酸盐及其氮、氧同位素不同时期的变化,分析排入河流的硝酸盐来源雨期性变化特征,并引入IsoSoure模型,定量计算各污染源对汾河下游水体硝酸盐的贡献。[结果] 在丰水期和枯水期,δ15N值变化范围为3.45‰~11.19‰,δ18O值变化范围为-0.72‰~3.17‰,硝酸盐污染源主要为农业化肥、土壤有机氮、生活污水与粪便;硝酸盐污染源主要与汾河下游周围土地利用类型相关,丰水期临汾段与M5采样点硝酸盐污染源主要为粪便和污水,分别占比为58%,40%,72%和58%,M6—M9段农业化肥贡献率最高,占比分别45.4%,62%,56.6%,56.5%。枯水期所有采样点硝酸盐污染源贡献率最高的都为粪便和污水,占比为40%~73%。[结论] 汾河径流硝酸盐污染来源主要为农业化肥、土壤有机氮、生活污水与粪便,并且污染来源与土地利用类型有很强相关性,不同水期硝酸盐污染来源大多为粪便和生活污水,差别主要体现在M6—M9取样点,丰水期主要污染物为农业化肥,而枯水期为粪便与生活污水。

    • 丹江口水库水环境变化特点及其改善对策

      2019, 39(6):218-22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2 CSTR:

      摘要 (929) HTML (0) PDF 754.00 K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防控对策,为削弱库区污染负荷,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以丹江口水库周围及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法,分析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保护改善水环境的对策。[结果] 水库大坝蓄水后丹江库区水质总体良好但空间差异显著,部分入库支流和库湾局部污染较为严重,氮、磷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结论] 丹江口库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农村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原因。针对库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继续稳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工矿企业排污监管,优化监控站点并加强居民环保意识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 近30年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2019, 39(6):223-22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3 CSTR:

      摘要 (864) HTML (0) PDF 2.66 M (8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识别新疆乌伦古河流域近30 a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为指导该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研究区1989,1998,2006和2017年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综合利用3S技术,监测并分析研究区近30 a LUCC时空演变特征,采用修正后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计算并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结果] ①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加扩张趋势,水体和湿地面积呈微增加趋势,未利用地呈显著减少趋势,林地面积呈波动增加趋势,草地面积1989—2006年呈减少趋势,2006—2017年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中,耕地净增加量最大(847 km2),未利用地净减少量最大(744 km2),各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显著区域主要位于福海县、杜热乡和齐干吉迭乡;②乌伦古河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89年的146.75增加至2017年的168.29,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989年的2.63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915亿元,净增加0.28亿元。[结论] 近30 a乌伦古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均发生不同程度变化及相互转换,研究区土地资源总体处于高强度发展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做出相应响应,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

    • 基于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的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测度研究

      2019, 39(6):230-239,2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4 CSTR:

      摘要 (950) HTML (0) PDF 3.47 M (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变进行测度和分析,为该区生态安全保障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通过构建社会经济—自然生态Lotka-Volterra共生模型及生态安全DPSIR指标体系,以2008—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状况进行测度,并根据测度结果进行指标回溯分析生态安全问题成因。[结果] ①2008—2017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整体而言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生态环境改善状况幅度并不明显;②2009—2016年社会经济子系统受力方向为正,但自然生态子系统受力方向在多个年份表现为负,表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生态环境受到侵害的偏利发展模式在关中平原城市群长期存在。[结论] 产业结构优化步伐缓慢、工业污染、人口扩张对生态承载力造成的压力、快速城镇化对自然资源的侵占等因素已成为阻碍关中平原城市群生态安全提升的重要原因。

    •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耦合协调关系

      2019, 39(6):240-24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5 CSTR:

      摘要 (1010) HTML (0) PDF 882.12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甘肃省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的协调关系,为该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庆阳市为例,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2007—2016年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指数,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变化特征及耦合协调关系。[结果] ①庆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达到了高度集约利用水平。②庆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总体呈下降趋势,均衡度逐渐降低,优势度逐渐增强。③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利用结构耦合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耦合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性越来越强,相对呈现出协调、稳定的发展趋势。[结论] 2007—2016年庆阳市土地集约水平总体变化呈逐年上升状态,但信息熵呈下降趋势,是由于大力开发未利用地,植树造林使得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利用结构两系统协调度都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性越来越强。说明庆阳市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布局。

    • 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动态格局研究

      2019, 39(6):246-25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6 CSTR:

      摘要 (1070) HTML (0) PDF 4.62 M (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1994—2017年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揭示退耕还林、生态旅游等对保护区土地格局变化的影响,为保护区林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1994,2002,2012和2017年4期LandsatTM/E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监督分类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信息,并建立转移矩阵,分析保护区20 a间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及其转移特点。[结果] 1994—2017年保护区内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林地、居民地和园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耕地显著减少。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移方向为耕地转化为园地、林地和居民地,小部分林地转化为居民地。1994—2002年区内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量减少;2002—2012年居民地呈现出扩张的趋势,园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则有所减少;2012—2017年区内土地利用转化量相对较小,居民地、林地以及园地面积小幅度增加,耕地面积相对减少。[结论] 保护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是退耕还林、茶业发展和旅游开发共同作用的结果。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林地和园地面积增加;旅游开发导致居民用地面积增加。

    • 基于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的东西部结合区生态服务价值评价——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

      2019, 39(6):252-259,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7 CSTR:

      摘要 (936) HTML (0) PDF 5.14 M (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例,分析典型东西部结合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特征以及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为积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开展生态补偿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珠江—西江经济带2000—2015年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年均变化率、生态系统类型转移矩阵研究其生态系统格局变化特点;参考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对研究区近15 a来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 ①2000—2015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以森林和农田生态系统为主,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格局较稳定,变化的部分主要体现在东部人工表面生态系统的扩张上。②近15 a间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面积下降最多,湿地下降较少,其余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加。生态系统类型转换主要发生在森林、农田和人工表面生态系统三者之间。③2000—2015年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服务价值减少了14.55亿元,其中草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最多,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最多。④珠江—西江经济带各县区生态服务价值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但东部地区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有持续下降的趋势。[结论] 2000—2015年珠江—西江经济带东部生态系统格局变化对其生态服务价值下降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后在生态建设方面需重点合理控制东部人工表面生态系统面积的扩张速度,预防其生态服务价值持续下降。

    • 城市化进程中县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特征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

      2019, 39(6):260-26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8 CSTR:

      摘要 (783) HTML (0) PDF 1.27 M (8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特征及其对热环境的影响,为优化土地利用格局和低碳背景下区域发展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浙江省海盐市为例,基于4期Landsat卫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类型并反演地表温度,通过县域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热效应贡献度指数,分析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及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特征对热环境造成的影响。[结果] 2007—2017年10 a间,海盐县中心城区的建成区明显扩张,土地利用类型格局变化显著,土地利用动态度达42.3%。城市用地面积显著增加,转入比率达44.1%,主要由植被与道路转入;植被覆盖面积明显减少,转出比率达51.2%,主要转移为城市用地和道路。城市高温区分布从聚集的岛状逐渐分散化,向建成区边缘转移。城市用地的热贡献度最大,伴随着其面积的增加,其热贡献度从2007年的59.6%上升到2017年的87.5%。[结论] 城市用地是影响海盐县中心城区热环境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化进程中,合理有效地规划和控制建成区的扩展,是减缓热岛效应的重要措施。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脱钩分析

      2019, 39(6):267-2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39 CSTR:

      摘要 (854) HTML (0) PDF 1.57 M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北部湾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脱钩关系,揭示二者脱钩程度的空间演变规律,为实现区域经济增长与土地资源利用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Tapio脱钩模型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7—2016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和空间发展规律进行定量评价和综合分析。[结果]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基本处于脱钩状态,且有由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从产业类型上看,第一产业GDP与耕地以强脱钩为主且伴有弱脱钩和扩张性耦合状态;第一产业GDP与林地以弱脱钩为主且有向强脱钩转化的趋势;第二、三产业GDP与建设用地始终处于弱脱钩状态。[结论]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永续脱钩的实现,不仅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还应立足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继续重视国土空间优化,并通过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能力,全面建设生态空间,实现经济增长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

    • 基于PSR模型的甘南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2019, 39(6):275-2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0 CSTR:

      摘要 (1061) HTML (0) PDF 763.50 K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甘南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进行综合评价,为该湿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PSR数学模型,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来构建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分析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结果] 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0.588 1,属于亚健康状态;压力子系统健康指数为0.733 2,属于健康状态;状态和响应子系统健康指数为0.489 3和0.567 9,二者都属于亚健康状态。[结论]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干扰使尕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威胁,迫切需要科学地保护和修复措施,提高湿地管理水平。

    • 卢旺达共和国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调查报告

      2019, 39(6):281-2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1 CSTR:

      摘要 (880) HTML (1027) PDF 27.81 M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卢旺达山地丘陵区开展土壤侵蚀调查,分析该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成因,为尼罗河上游山地丘陵区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卢旺达布设4条调查路线并选择调查点,于2019年10月17—22日对调查点土壤侵蚀特征、成因及水土保持措施等进行了调查。[结果] 卢旺达多山地且以农牧业为主,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损毁林地、建设用地等。坡耕地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损毁林地以片蚀和细沟侵蚀为主,部分出现沟蚀;当裸露地表形成草地或幼林后均较少发生土壤侵蚀。公路边坡、开挖边坡、土路路面及边坡等在降雨及径流的作用下产生沟蚀,部分路段偶有勤侵蚀发生。梯田是该国最主要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结论] 卢旺达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不合理的开垦坡地、毁林,加之多山的地形,导致侵蚀较为严重,威胁当地的生态安全及粮食安全。该区缺乏水土流失监测资料,需要重视水土保持基础理论研究,加强水土流失基础数据的监测和采集,同时需要加强其水土保持措施及土地管理工作,保障卢旺达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研究进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

      2019, 39(6):289-2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2 CSTR:

      摘要 (883) HTML (920) PDF 957.29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和探讨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途径,为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脱贫致富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河小流域为例,基于相关科学研究和文献资料,在综合考虑不同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基础上,开展以水土保持服务功能提升为核心的关键技术研究。[结果] 在系统梳理塘背河小流域治理成效的基础上,指出崩岗侵蚀、林分结构单一和林下流、规模化经果林开发导致的局部水土流失恶化和生态系统脆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需从前期侧重遏制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修复转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为主的新阶段,这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结论] 建议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核心目标,从不同服务之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和水土保持服务的空间流动等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入手,研发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包括权衡与协同土壤保持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固碳增汇等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构建生态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服务功能提升综合模式,打造塘背河小流域“升级版”和“扩展板”,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服务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专家论坛
    • 新时期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有关问题探讨

      2019, 39(6):295-29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3 CSTR:

      摘要 (852) HTML (724) PDF 476.25 K (1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20 a来取得的成效,旨在为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多年研究结果,结合近期调研和相关资料,归纳了新时期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果] 当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包括: ①如何加速退耕还草;②是否实行严格的轮封轮牧;③如何处理好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④如何持续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等。[结论] 新时期生态建设过程中需注重分析与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寻求切实的应对方案,以推动黄土高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70年回顾与启示

      2019, 39(6):298-30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4 CSTR:

      摘要 (1029) HTML (1244) PDF 635.44 K (1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新中国成立70 a(1949—2019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方法] 在长期的野外考察和科学研究基础上,研究了大量有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的文献资料。[结果] 按照水土保持的主要目标和措施,将过去70 a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概括为因害设防阶段(1949—1980)、综合治理阶段(1980—2000)和生态修复阶段(2000以后)。建议新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应该重视以下4个方面。①科学理性认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实状况;②坚持努力提高水土流失区社会经济实力和生产水平,改善群众生活条件。③关注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环境效应。④研发应对在治理度较高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结论] 经过70 a的水土流失治理,黄土高原在植被恢复重建、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建设、坡面土壤侵蚀控制、减少入黄泥沙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该区水土资源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地致力于提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为全面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 关于中国水土流失研究中若干理论问题的新见解

      2019, 39(6):302-30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5 CSTR:

      摘要 (798) HTML (759) PDF 1.26 M (13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不同地区有关水土流失问题的根源,为水土保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在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学术交流基础上,利用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料,重点从地质学角度分析有关水土保持问题。[结果] 简要阐明了对5个水土流失问题的新认识:晋陕蒙接壤区砒砂岩与鄂尔多斯地台油气和铀矿藏的关系,优先流与黄土高原冲沟的形成和塬区地下水的来源,华南崩岗的侵蚀与治理,下伏亚黏土不透水层对东北黑土侵蚀的影响和西南喀斯特坡地土壤的地下漏失等。[结论] 水土保持科学是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应用学科,应该首先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研究工作者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术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进步。

    • 从百年时间跨度照片对比分析毛乌素沙地生态变化

      2019, 39(6):307-31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19.06.046 CSTR:

      摘要 (1906) HTML (4110) PDF 2.10 M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毛乌素沙地百年时间跨度的景观变化,为该区生态治理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卫星影像判读、实地考察和照片复摄等方法,历时4个多月,找到了1908年罗伯特·斯特林·克拉克考察队在毛乌素沙地考察时拍摄的4张照片的原始拍摄地,于2019年完成了百年老照片的复摄工作,并对新老照片中生态因素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一百多年前的毛乌素沙地,植被稀少,风沙肆虐。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开展沙地整治,经过几十年治理,流动沙丘得到固定,区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由于毛乌素沙地生态十分脆弱,已得到治理的沙地仍存在沙化的风险,需要把毛乌素沙地治理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 >总目录
    • 《水土保持通报》2019年(第39卷)第1-5期目次

      2019, 39(6):313-320. CSTR:

      摘要 (586) HTML (0) PDF 1.57 M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