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0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试验研究
    • 黄河流域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变化的关系

      2020, 40(3):1-7,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1

      摘要 (1454) HTML (759) PDF 2.54 M (1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地] 研究流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与水沙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GIMMS NDVI)、气温、降水和径流量、输沙量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NDVI时空变化和对气温与降水的响应,及其与径流量和输沙量关系。[结果] ①1982—2015年黄河流域及上、中游流域NDVI均呈显著线性增加趋势,中游流域增速最快,显著增加区域面积也最大。②1982—2015年黄河流域NDVI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面积分别占22.39%和21.99%,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区域。③2000—2015年黄河流域总体和上游流域年径流量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上游和中游流域输沙量呈下降趋势。黄河流域水沙关系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论] 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1982—2015年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但具有明显空间差异特征,植被变化与河流径流和输沙变化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基因的影响

      2020, 40(3):8-1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2

      摘要 (969) HTML (0) PDF 739.57 K (6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土壤氮素转化特征,明确草甸退化对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基因丰度的影响,为认识高寒草甸的退化机理以及科学治理高寒退化草甸提供重要依据。[方法] 以青藏高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定量PCR法分析退化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及与氮素转化相关基因(nifH,amoA-AOA,amoA-AOB,narG,nirK,nirS和nosZ)丰度的变化,明确影响高寒草甸氮素转化基因的关键因子。[结果] ①随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逐渐降低;②高寒草甸退化降低了与氮素转化相关的固氮nifH基因、氨氧化amoA-AOA和amoA-AOB基因丰度,但增加了反硝化narG,nirS和nirK基因丰度,且在重度退化草甸丰度最高;③nifH,amoA-AOA和amoA-AOB基因与土壤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及水分呈显著正相关,narG,nirS和nirK基因与土壤有机碳、硝态氮及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pH值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高寒草甸退化对氮素转化微生物具有重要影响,土壤有机碳、pH值及水分是影响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基因的主要因素。

    • 宁南山区经济林降雨集流机理试验研究

      2020, 40(3):14-19,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3

      摘要 (631) HTML (0) PDF 1.46 M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红梅杏经济林降雨集流渗灌系统的雨水收集能力,明确当地红梅杏经济林降雨分配特征,为降雨集流的定量研究和该地区集雨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当地红梅杏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观测的方法,以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拟降雨相结合的方式,对红梅杏降雨集流过程进行观测与模拟。[结果] 2019年7—9月在彭堡红梅杏基地观测到的总计19场降雨数据,天然降雨中5 mm以下的降雨次数占到天然降雨总次数的83.3%,天然降雨与人工模拟降雨的相似系数为0.91,总体的集流率为61.29%,渗灌系统截留率为27.12%,林冠截留率为11.95%。[结论] 试验地小降雨频率大,两种降雨方式具有较高相似性,降雨集流渗灌系统集流效率高,渗灌系统的集流量与降雨量成线性关系(R2=0.995 5),集流率与降雨量成对数关系(R2=0.693 9)。

    • 砾石对石灰土表面干缩裂隙发育特征的影响

      2020, 40(3):20-2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4

      摘要 (717) HTML (0) PDF 1.78 M (6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砾石粒径及含量对石灰土表面干缩裂隙发育特征的影响,为探索喀斯特地区的水土流失机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砾石粒径(2.0~5.0 mm和5.0~12.5 mm)和砾石含量(0%,10%,20%,30%,40%)条件下的石灰土表面干缩裂隙特征。[结果] ①无砾石石灰土平均表面裂隙率仅为3.03%,含砾石石灰土具有更大的表面裂隙率,在大粒径(5.0~12.5 mm)高含量(40%)条件下,表面裂隙率最大,达到8.66%;②当砾石含量增加时,裂隙的形态变得细小且密集,小粒径砾石会使裂隙网络更复杂;③大粒径(5.0~12.5 mm)条件下的土壤表面裂隙率与砾石含量成正线性相关,而小粒径(2.0~5.0 mm)条件下的裂隙率与砾石含量成负线性相关;④砾石会成为裂隙发育的基点,每个砾石颗粒周围都有可能产生围绕砾石或是向外延伸的裂隙。且在砾石形态的棱角处,容易产生向外延伸的裂隙。[结论] 石灰土中存在砾石会导致表面裂隙率提高,弱化土体的抗侵蚀能力,是石漠化治理不容忽视的问题。

    • 不同条件下泥石流堰塞坝的溃决过程

      2020, 40(3):27-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5

      摘要 (707) HTML (0) PDF 2.05 M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不同因素作用下的泥石流堰塞坝溃决过程进行试验研究,为泥石流堰塞坝的灾害防治和灾后重建等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开展了不同来水流量、坝体形态、黏粒含量、坝高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的溃决试验。将漫顶溃决过程分为4个阶段:坡面侵蚀过程、陡坎侵蚀过程、下切和侧向侵蚀过程和衰退过程。此外,分析了泥石流堰塞坝坝体破坏机理,并给出下游坡面泥沙起动临界条件的计算式。[结果] 溃决流量与来水流量之间呈非线性正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着背水坡坡度增加而增加;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坝高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泥石流堰塞坝坝体黏粒含量与溃决洪峰流量之间整体呈现负相关;溃决洪峰流量随着土体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缓慢降低,但变化的范围不大。[结论] 在泥石流堰塞坝溃决的不同因素中,坝高和黏粒含量影响最大,来水流量次之,背水坡度和初始含水量影响最小。

    • 1966-2017年贵州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2020, 40(3):35-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6

      摘要 (862) HTML (451) PDF 2.12 M (8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贵州省1966—2017年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演变规律,为评估该地区降雨对土壤侵蚀的防治、制定水土保持措施及农业生产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贵州省33个气象站点1966—2017年的日降雨资料,利用克里金插值法、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Mann-Kendall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对贵州省52 a的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①EOF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解释降水侵蚀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其前两个特征向量累计贡献率达52%,揭示了贵州省降雨侵蚀力全局型和东西反向型两种典型的分布模态。分析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可得,贵州省的降水侵蚀力主要表现为全省全年偏大、全省全年偏小、东大西小、东小西大4种类型;②贵州省降雨侵蚀力R值年内主要受汛期降雨影响,全省各县市汛期降雨侵蚀力R值均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③在年际变化上,降雨侵蚀力R值存在多突变的现象,1971—1981年突变频率最为频繁。通过周期检验发现其变化主周期为28 a,次周期分别为12 a和6 a。[结论] 贵州省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与降雨量的时空分布趋势近似,整体呈现南部大北部小,夏季大冬季小的趋势,在未来几年内降雨侵蚀力R值有上升的趋势。

    • 黄土区梯化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020, 40(3):43-4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7

      摘要 (636) HTML (0) PDF 1.57 M (6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覆膜作物、牧草地和撂荒地模式下梯化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黄土区梯化坡地优化农业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土区甘肃省陇西县梯化坡地为研究对象,选择5种土地利用方式(玉米地、苜蓿地、撂荒地2 a,撂荒地4 a和荒草地)按不同坡位(挖方段、中间段、填方段)进行土壤取样,对0—40 cm土层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 在5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玉米地土壤含水量最高,容重最小;土壤机械组成均表现为:细砂粒 > 黏粒 > 粉粒 > 粗砂粒;土壤含水量、容重、黏粒和粉粒均表现为:挖方段 > 中间段 > 填方段,而粗砂粒、细砂粒、有机碳、速效钾和水解性氮则呈现相反的趋势。土壤pH值均值变化为苜蓿地最大,撂荒地最小,且方差分析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速效钾和有效磷均值均表现为玉米地最大,水解性氮均值表现为:苜蓿地 > 玉米地 > 撂荒地2 a > 荒草地 > 撂荒地4 a。[结论] 覆膜玉米地表现出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及养分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且填方段的土壤更加肥沃,耕作中应注重加强对挖方段的施肥。

    • 冀西北地区不同生态系统枯落物的水文效应

      2020, 40(3):50-55,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8

      摘要 (697) HTML (0) PDF 1.07 M (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植被生态系统枯落物水文效应的差异,为张家口地区生态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支撑。[方法] 基于样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冀西北地区张家口市森林、农田和草地3种生态系统的枯落物在生长季末期持水能力及其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①森林生态系统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30.7t/hm2)、有效拦蓄量(22.97t/hm2)、有效拦蓄率(187.49%)和吸水速率(5.84g/h)4个指标均优于其他两类生态系统。②草地枯落物的各项水文指标均值皆高于农田,最大持水率甚至高于森林生态系统。③枯落物生物量与其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枯落物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比例随总生物量增加呈幂数下降。[结论] 如果造林营林方式正确,森林生态系统能够提升区域水源涵养水平,同时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不容忽视,市域内大范围的耕地向草地扩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的水源涵养能力。以生物量表征的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与枯落物蓄水所反映的水源涵养能力之间的响应关系在生态系统不同尺度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在对区域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优化时,需明确特定环境下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枯落物的水源涵养能力及其变化对其他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从而实现各生态系统平衡发展。

    • 不同生境条件下西藏原始冷杉林凋落物分解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2020, 40(3):56-6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09

      摘要 (620) HTML (0) PDF 1.13 M (8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外、林缘)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林(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凋落物分解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之间的关系,为深入了解高寒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分解袋法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在林内、林外、林缘3种不同生境条件下对藏东南急尖长苞冷杉林凋落物进行了原位分解试验。[结果] 分解速率总体上呈现出:林内 > 林缘 > 林外的特点,逐月分解率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林内(34.83%) < 林缘(57.35%) < 林外(72.09%);Olson指数衰减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不同生境条件下(林内、林缘、林外)凋落物分解50%需要的时间为2.11,2.52,2.34 a,分解95%需要的时间为8.96,10.01,10.84 a;3种不同生境土壤养分在空间上差异显著,林内生境中与凋落物分解速率呈现极显著相关的土壤养分因子有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N含量、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以及WCWN值;林外、林缘生境中与凋落物分解速率相关性最大的为土壤TOC含量,其次为WCWN值。[结论] 生境条件的差异对凋落物分解速率有显著影响,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对凋落物分解影响起主导作用的土壤养分因素不同,凋落物—土壤生物地化循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关系复杂,生境作用效应突出。

    • 油污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响应

      2020, 40(3):64-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0

      摘要 (646) HTML (0) PDF 2.02 M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对石油污染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式,旨在为黄土高原陇东地区油污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新的土壤调理剂。[方法] 对轻度(5%)和重度(20%)油污土壤分别实施了玉米秸秆生物炭(B)、金盏菊(J)和金盏菊+玉米秸秆生物炭(JB)3种处理方式,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处理组间土壤总石油烃(TPH)去除率、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 ①轻度污染时土壤总石油烃(TPH)去除率为JB5(61.95±1.39%)最高,重度污染时为JB20(56.44±1.89%)最高(p<0.05);②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能有效增加轻重两种油污浓度的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③油污浓度由5%增至20%,两种生物质炭参与的处理组(JB20和B20)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相对较小(p<0.05);④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脱氢酶、多酚氧化酶、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是驱动J5,B5,B20,JB5和JB20处理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异于CK5,CK20和J20处理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论] 轻重两种油污浓度胁迫时外源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可显著增加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从而提高了土壤TPH去除率,因此陇东黄土高原地区油污土壤场地生态修复时可选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作为土壤调理剂。

    •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固沙林土壤粒度的分异规律

      2020, 40(3):75-8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1

      摘要 (684) HTML (0) PDF 978.46 K (9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梭梭林地的防风固沙效果,为当地的沙漠化防治提供基本的资料,为生态建设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莫索湾地区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地为研究区,按照距离沙源远近,分别选取了4种典型的梭梭样地,进行土壤样品采集,分析其粒径分布特征。[结果] 位于沙源处的梭梭林由于沙尘来自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沙源均一性以及分选性良好。土壤粒径主要受植被盖度的影响,使得沙地表层细粒成分增加;在一定的植被覆盖下,随着沙源距离的增大,表层土壤平均粒径依次减小,主要是因为植被拦截沙尘物质,使得表层土壤粒径产生差异;表层土壤平均粒径相对于下层呈增大趋势,且距离沙源越近变化幅度越大,但是土壤粒径峰度、偏度差异不大。[结论] 表层土壤粒度特征存在差异反映了各梭梭林在不同的植被覆盖下风沙活动强度对其的影响,自然植被带与人工梭梭林能够有效拦截和固定大量的风蚀物质,但由于自然植被生长状况不如人工林,在植被大量衰退和强风蚀作用下对风沙的拦截作用较弱,因此,在自然植被带外围人工造林对当地风沙的阻挡作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青海省高家湾滑坡的形成条件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2020, 40(3):81-8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2

      摘要 (696) HTML (0) PDF 1.12 M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青海省高家湾滑坡稳定性,为其灾害防治提供一定指导。[方法] 在对高家湾滑坡基本特征分析基础上,先开展其形成条件研究;其次,利用传递系数法和瑞典圆弧法实现其稳定性现状评价,并进一步采用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构建其变形预测模型,实现其稳定性预测评价。结合稳定现状评价结果,实现其稳定性的综合研究。[结果] 高家湾滑坡具有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且具有复合多期巨型规模特征,对其防治应具有综合性;同时,滑坡现状处于稳定状态,但局部次级滑坡存在失稳可能,且在不利工况条件下,稳定性将会进一步减弱;另外,据变形预测研究结果,得出其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2%,进而验证了本文优化LSTM模型的有效性,且通过外推预测,得出高家湾滑坡变形仍将继续增加,且无收敛迹象。[结论] 高家湾滑坡稳定性还会进一步减弱,趋于不利方向发展,应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切实保证滑坡稳定。

    •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柏液流通量及其影响因子

      2020, 40(3):88-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3

      摘要 (816) HTML (0) PDF 2.48 M (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沙地柏液流通量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为沙地植被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植被的优势种沙地柏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TDP)技术监测生长季沙地柏的液流动态,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 晴天沙地柏的液流通量为单峰曲线,干旱时为双峰曲线。雨天沙地柏的液流通量为单峰或双峰曲线。晴天沙地柏液流通量的最大值是2.30~23.38 g/(cm2·h)。沙地柏液流通量对降雨的响应具有1~4 d的时滞。生长季沙地柏液流通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气温和风速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柏的液流通量随天气而变化。太阳辐射和水分是沙地柏液流通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建议当地加强对沙地柏灌丛的保护,防止由于过度水分消耗导致的植被退化。

    • 滇东岩溶山地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

      2020, 40(3):95-102,1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4

      摘要 (899) HTML (0) PDF 2.20 M (1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滇东岩溶山地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差异,为岩溶脆弱生境土壤培肥、质量提升、水土固持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滇东岩溶山地云南松纯林、云南松人工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混交林、灌丛和原生林5种植被类型水稳性团聚体及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揭示不同类型云南松林团聚体稳定性差异。[结果] ①云南松纯林、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的<0.25 mm粒径质量分数(5.77%~9.39%)显著低于灌丛(20.92%)和原生林(27.47%)(p<0.05),且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混交林>5 mm,2~5 mm粒径质量分数高于纯林。②湿筛处理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比例(R0.25)排序为:人工混交林 > 天然混交林 > 纯林>灌丛 > 原生林;平均重量直径(MWD)排序为:人工混交林 > 天然混交林 > 原生林 > 灌丛 > 纯林;几何平均直径(GMD)排序为:人工混交林 > 天然混交林 > 原生林 > 纯林 > 灌丛;分形维数(D)排序为:原生林 > 灌丛 > 纯林 > 天然混交林 > 人工混交林。③纯林、人工混交林、天然混交林的大粒级团聚体(>0.25 mm)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高于小粒级团聚体(<0.25 mm),且>5,2~5,<0.25 mm粒径水稳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小于灌丛、原生林(p<0.05)。[结论] 云南松人工混交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高,其养分积累和固碳能力低于灌丛和原生林,高于纯林,作为该区域水土保持的主要植被类型时需要避免人为干扰以提高土壤养分。

    •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田绿洲农业耗水特征的影响

      2020, 40(3):103-10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5

      摘要 (698) HTML (0) PDF 1.55 M (6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西北干旱区农业耗水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其产生的影响,以期为于田绿洲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方法] 利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1980—2018年的气象数据及1990和2018年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分析得出于田绿洲的耗水特征。[结果] ①研究区的气候变化总体呈现出明显暖湿的趋势;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表现在绿洲耕地面积的增加,而水域面积则呈现减少趋势;②于田绿洲克里雅河径流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年平均经流较之前增加了6.00×108 m3,绿洲农业绿水耗水量也呈现增加趋势,较2000年增加了1.78×109 m3。[结论] 气温的增加造成绿洲作物蒸散增多,耕地面积的增加更是加剧了耗水情况,这使得于田绿洲的绿水耗水总量表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 >综合研究
    • 江西省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

      2020, 40(3):110-11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6

      摘要 (656) HTML (429) PDF 1.13 M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1990—2015年江西省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特征,为区域土壤侵蚀防治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参考。[方法] 采用区域特征化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拟江西省土壤侵蚀空间分布,以设区市为基本单元构建社会经济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4类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获取1990,2000,2015年各指标对区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结果] 1990,2000,2015年,江西省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明显下降,分别为864,663,281 t/(km2·a);1990—2015年,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壤侵蚀的关联度总体呈增加趋势;不同时相下各社会经济因素与区域土壤侵蚀的关联度排序呈动态变化。[结论] 1990—2015年,江西省土壤侵蚀状况显著改善,随着江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来看各个社会经济因素对区域土壤侵蚀影响程度明显提高,其中农村发展状况,尤其是坡耕地的影响最为显著,人口水平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逐步凸显。

    • 基于USLE模型的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水土流失研究

      2020, 40(3):118-1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628.001

      摘要 (628) HTML (372) PDF 1.13 M (7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2018年长株潭(长沙市—株州市—湘潭市)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最佳植被覆盖和水土流失状况,为区域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运用GIS和RS技术,以长株潭区域降雨、土壤、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为基础,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和USLE国际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优选模型。[结果] 长株潭绿心区总面积为52 287 hm2,整体植被状况较好,高覆盖度(75%~100%)面积最大,占绿心区总面积一半以上,为26 598.40 hm2;中低覆盖度(30%~40%)面积最小,占区域总面积的8.61%,为4 501.91 hm2。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总侵蚀(不含微度)面积为3 654.24 hm2,占总面积的6.99%。湘潭市侵蚀比重最高,为8.51%,长沙市次之,为6.67%,株洲市侵蚀总比例最小,为5.68%。工程建设用地在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的侵蚀面积分别为963.92,310.74,735.11 hm2。[结论] 受人为因素、城市建设、产业分布等影响,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区覆盖度空间呈现西部低,中东部高的格局,工程建设是造成绿心区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 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分析——以四川省藏区为例

      2020, 40(3):125-13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8

      摘要 (715) HTML (424) PDF 1.29 M (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开展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分析,为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四川省藏区为例,采用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状况进行动态定量分析和测度。[结果] ①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发展呈现较低水平的平稳态势,耦合度数值维持在0.072 2~0.706 3之间,且表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2011年则波动下降。②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指数呈逐年递增态势,数值维持在0.0295~1.000 0之间。且贫困指数也呈逐年增加趋势,数值维持在0.006 3~0.995 4之间,但2011年则波动下降。③除2011年波动下降外,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耦合协调度维持在0.035 9~0.839 4之间,且耦合协调度与耦合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④2008—2017年四川省藏区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协调度呈现低水平耦合发展、耦合过渡提升至高水平耦合协调贫困滞后3个不同阶段。[结论] 未来四川省藏区应以生态保护与贫困减缓为关键点和突破点,以实现生态脆弱区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 江西省赣州市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公众参与意愿

      2020, 40(3):133-14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19

      摘要 (1053) HTML (0) PDF 1.59 M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公众参与意愿,旨在了解公众对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态度和探寻公众参与废弃矿山土地复垦的路径选择。[方法] 以江西省赣州市5个主要废弃矿区的872份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基于公众个体行为视角,从公众需求、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4个层面划分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其影响程度及其间的影响差异。[结果] ①公众需求、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意愿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86,0.56,0.34,-0.62,公众需求是影响公众参与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意愿的最主要因素;②公众需求、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对公众参与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意愿表现出显著正效应,知觉行为控制对公众参与废弃矿山土地复垦意愿表现出负效应;③在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中,公众需求与行为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④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潜变量的各个可测变量对其潜变量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结论] 废弃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应在公众自身需求得到解决,自身权利得到保障、公平公正得到维护的基础上编制复垦方案与组织项目实施。

    •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黄山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评价

      2020, 40(3):142-14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0

      摘要 (827) HTML (0) PDF 660.15 K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评价黄山世界遗产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有关部门制定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黄山世界遗产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共同作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卫星影像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指标分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研究区内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 1992—2017年研究区内RSEI指标数值由0.573上升为0.638,生态环境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3期数据中,RSEI等级为中和良的比例均达到了65%以上,占主导地位,保护区内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RSEI等级为差和较差的土地中,有近63.6%的土地转变为RSEI等级更高的土地,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黄山世界遗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有关部门的保护措施初见成效,需进一步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黄山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海河上游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2020, 40(3):147-15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1

      摘要 (798) HTML (372) PDF 1.98 M (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海河上游清水河流域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生态环境脆弱区,研究该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规律,旨在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方法] 基于清水河流域1990—2018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在优选的最佳空间尺度下通过Logistic-CA-Markov模型对清水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 ①近30 a来清水河流域土地结构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三者面积之和比例超过总量的96%;其中,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且变化程度最剧烈。②通过对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拟合优度评价,在100 m×100 m空间尺度下,各个地类ROC值达到最优水平。③2018—2027年间,草地和水域面积预计分别减少42.44,5.43 km2,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16.51,16.89,14.67 km2。[结论] ①100 m×100 m是针对具有典型小流域特征的清水河流域进行预测模拟研究的最合适尺度;②因2022冬奥会的筹备促使建设用地的开发力度加大将成为未来清水河流域土地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 2003-2017年陕西省NDVI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020, 40(3):155-162,1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2

      摘要 (697) HTML (443) PDF 2.29 M (1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主导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3—2017年MODIS NDVI数据,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研究了气候类和非气候因素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的影响。[结果] ①2003—2017年陕西省NDVI空间分布总体上为改善趋势,但在不同植被类型区和生态区有所差异。②降水是影响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对当地植被覆盖影响程度有所差异。③降水与气温、日照、风速、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且气温的作用只有在和降水的交互作用下才能体现出来。④植被类型和地貌是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主导非气候类因素,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所差异。⑤植被类型、地貌和土壤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陕西省植被覆盖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人口、GDP的影响也只有在与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才能显现出来。[结论] 气候类因素的影响大于非气候类因素,气候类和非气候类因素的共同作用能够充分的解释植被覆盖空间分布。

    • 金塔沙漠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2020, 40(3):163-16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3

      摘要 (720) HTML (0) PDF 857.28 K (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甘肃省酒泉市金塔沙漠不同类型人工植被林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干旱条件下沙漠人工植被土壤种子库的分布规律、种子库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为河西走廊退化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土壤种子库取样和土样萌发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①土壤种子库中,共统计到植物种有24种,胡杨—假苇拂子茅群落、胡杨+沙枣—柽柳+花棒+柠条—芦苇+黑沙蒿群落、梭梭—河西菊群落、柽柳—花花柴群落土壤种子库物种数依次为18种、18种、14种、3种,土壤种子密度依次为660.71,267.85,29.64,19.29粒/m2。土壤种子库中一年生、多年生草本的物种和密度占优势,乔木、灌木和半灌木种子所占比例较低。②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乔木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大于灌木林,土壤种子库物种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胡杨+沙枣—柽柳+花棒+柠条—芦苇+黑沙蒿群落 > 柽柳—花花柴群落 > 梭梭—河西菊群落 > 胡杨—假苇拂子茅群落,而生态优势度指数与之相反。③乔木林土壤种子库植物与地上植被的相似程度高于灌木林。[结论] 沙漠人工植被林地土壤种子库物种丰富度低,以草本植物为主,沙漠自我恢复度低,人工营造乔木林、灌木林有利于干旱荒漠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 浙江省天台县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及土壤水文特性

      2020, 40(3):170-17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4

      摘要 (674) HTML (0) PDF 836.36 K (6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掌握浙江省天台县不同森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为该区域今后在森林水源涵养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对天台县8种森林类型(毛竹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黑松林、木荷林)枯落物及林下土壤持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8种森林类型的枯落物蓄积量在8.05~23.84 t/hm2之间;最大持水量变化范围为14.59~35.15 t/hm2,其大小排序为:木荷林 > 针阔混交林 > 阔叶混交林 > 马尾松林 > 杉木林 > 黑松林 > 毛竹林 > 针叶混交林;8种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之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介于0.83~1.21 g/cm3,土壤持水力变化范围为200.74~575.70 t/hm2,其大小依次为:黑松林 > 针阔混交林 > 木荷林 > 杉木林 > 毛竹林 > 马尾松林 > 阔叶混交林 > 针叶混交林。[结论] 阔叶林以及含有阔叶树种的森林类型枯落物以及林下土壤持水能力均较强,其中土壤持水能力最强的为黑松林。

    • 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的植被恢复与长期效应

      2020, 40(3):175-17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5

      摘要 (644) HTML (407) PDF 1.21 M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崩滑体自然植被恢复过程,旨在为该区震后地质环境恢复、灾害防治和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为研究区,以多期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分析震后崩滑体上的植被动态恢复变化,结合地形因子分析地震9 a后植被恢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研究区震后至2011年,经历植被恢复程度较差,差等水平以下占比68%,期间暴雨泥石流活动频率高,至2013年后就达到一个较好的恢复水平,差等水平以下占比32%,之后就处于一个缓慢的恢复过程,至2017年植被恢复差等以下的崩滑体仍主要处于30°~50°的坡度区间,1 500~2 100 m高程区间、东南坡向。[结论]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总体上经过近9 a的恢复过程,植被覆盖度恢复到0.74,与震前相比差值为0.08,根据拟合模型预计2022年植被覆盖度能恢复到震前水平,但仍主要以草本和灌木为主,植被种群结构与震前差异较大。

    • 贵州省城乡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关系

      2020, 40(3):180-18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6

      摘要 (657) HTML (0) PDF 5.03 M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贵州省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系,以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利用贵州省2000—2017年城乡人口及建设用地数据,采用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城乡人地关系演化过程。[结果] 贵州省城镇人口持续增加,乡村人口逐年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和乡村建设用地同向增长。2000—2008年,贵州省城乡人口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关系为强负脱勾类型,乡村人口与乡村建设用地变化为强负脱钩类型,城镇人口与城镇建设用地变化为扩张负脱钩类型。农村人口减少伴随着建设用地增加,农村人地关系处于较不合理状态;城镇人口和建设用地二者均增长,但建设用地增幅快于人口增幅。[结论] 贵州省应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流转,提高城乡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城乡融合。

    • 基于格网的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空间耦合

      2020, 40(3):189-19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7

      摘要 (639) HTML (0) PDF 1.22 M (9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经济的空间耦合关系,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基于格网尺度,计算了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ESV)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 ①盘州市ESV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几个少数民族乡镇,冷点区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较快且城市化率较高的区域;②盘州市GDP在空间上呈现出局部高的特点,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石桥镇、亦资街道、翰林街道等工业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③盘州市ESV与GDP耦合协调度值较低,空间上存在明显的自相关性,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盘州市东南部、北部以及中部;④盘州市ESV与GDP耦合协调度类型以严重失调衰退经济损益型为主,占区域总面积的79.95%。[结论] 盘州市ESV与GDP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矛盾,耦合协调度较低,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协调度。

    • 基于土地景观格局的重庆市永川区生态风险评价

      2020, 40(3):195-201,2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8

      摘要 (927) HTML (0) PDF 1.74 M (8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重庆市永川区土地景观格局变化下的生态风险水平和时空变化规律,为该地区的土地结构优化和生态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 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利用拐点识别法确定适宜空间粒度,然后借助景观格局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同时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永川区土地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结果] ①永川区景观格局的适宜空间粒度为60 m。②研究期间,永川区生态安全状况趋于好转,低等级风险区以茶山竹海街道为中心向东南、西南延伸,高等级风险区以五间镇、宝峰镇等为中心向外扩张。③生态风险全局Moran’s I值分别为0.447 2,0.444 6,0.372 2,呈正相关性,局部高高聚集区和热点区皆以团聚状分布于永川西北、西南和南部地区并有所扩张,低低聚集区和冷点区均以带状分布于茶山竹海街道等地并向东南延伸。[结论] 虽然永川区生态安全状况趋于好转,但城周与区界附近乡镇生态风险波动较大,应成为未来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

    • 基于植被重建的宁东矿区煤矸石山立地类型及其特征

      2020, 40(3):202-20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29

      摘要 (719) HTML (0) PDF 857.50 K (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煤炭开采形成的煤矸石山占压土地并造成的地表植被破坏,正确划分煤矸石山立地类型,为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以宁东矿区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选取微地形、海拔、覆土厚度、土壤质地等10个立地因子进行调查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划分煤矸石山立地类型。[结果]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出主导立地因子为:微地形、覆土厚度、土壤质地;再依据主导因子对研究样地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宁东矿区煤矸石山3个立地类型组,5个立地类型亚组,8个立地类型。煤矸石山平台面积较大,边坡坡度32°~40°之间,覆土厚度多在30 cm以上,土壤田间持水量16.82%~34.85%,全K含量34.29~46.61 g/kg,属于极高水平,全P含量0.31~0.62 g/kg,为中下或低水平,而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均属于极低水平,煤矸石山土壤偏碱性。[结论] 在宁东矿区煤矸石山重建时应因地制宜,覆土砾石含量较少时,选择以乔木为主的乔灌型混交模式,或以灌木为主的灌木林或灌草型;砾石含量较多时,选择以草本为主的灌草型;土壤为轻砾石土时,撒播草籽。

    • 城市湖泊富营养化及氮磷平衡研究——以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1#湖区为例

      2020, 40(3):208-215.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0

      摘要 (875) HTML (0) PDF 1.47 M (11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监测分析湖北省黄石市青山湖上游区域水质状况,为其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方法] 以青山湖1#子湖区为例,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其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依据物质平衡原理估算出青山湖上游区域氮磷收支状况。[结果] ①青山湖上游区域水体总氮、总磷年均浓度为2.45,0.200 mg/L;②青山湖上游区域水体达到中度富营养化水平;③上游来水是氮磷入湖主要来源;④氮入湖总量6 115.40 kg/a,出湖总量1 939.51 kg/a;⑤磷入湖总量411.14 kg/a,出湖量总量198.21 kg/a;⑥总磷、总氮截留率分别为68.28%,51.79%。[结论] 为防止青山湖上游区域富营养化程度加重,建议对上游来水采用生态浮床的措施,在净化水质,达到外源清水入湖的同时还能改善景观。在排口附近湖水区域,可采取高效原位强化净化处理措施。

    • >水保监测与应用技术
    • 1999-2018年黄河源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2020, 40(3):216-220.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1

      摘要 (616) HTML (355) PDF 664.60 K (7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1999—2018年黄河源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变化及空间分布情况,为该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利用1999,2011,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开展黄河源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分析。[结果] 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与1999年相比,2011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1.89×104 km2,增幅126%,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增加1.01×104 km2,增幅67.33%。从空间数据来看,与1999年相比,77.97%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未发生变化,19.33%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降低,2.7%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等级增加。[结论] 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主要与区域暖干化和人类活动引起的草场退化有关。应实施一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和建设工作,提升草场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东北黑土区的侵蚀沟治理措施与模式

      2020, 40(3):221-227.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2

      摘要 (1238) HTML (0) PDF 2.45 M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面向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专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技需求,总结凝练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措施与模式,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天地一体化现场调查的方法,对不同时期已开展治理的侵蚀沟详查,获得侵蚀沟形态特征参数、影像资料及空间信息;调查侵蚀沟治理模式与措施种类以及实施后的水保效果。[结果] 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主要有柳跌水和浆砌石跌水等沟头防护、柳编水道和石笼谷坊等沟底稳固、乔灌混交沟岸防护3大类措施组成;总结已有治沟措施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方案;治理模式可归为工程为主植物为辅,植物为主工程为辅,植物和填埋复垦4大类别。[结论] 目前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已构建了成熟的治理模式与多样化的治理措施,实施情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治理模式选择与措施组装的不合理现象,应注意施工质量管控和加强后期管护。

    • 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在水渠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2020, 40(3):228-23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623.001

      摘要 (965) HTML (930) PDF 1.39 M (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验证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为工程边坡生态防护提供参考。[方法] 将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应用于湖北省鄂州市花马湖水系连通渠护坡工程,现场观测了护坡和水土保持效果、植物盖度、植株密度、植物平均高度以及物种多样性指标。[结果] 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能促使边坡稳定。所用基材能较好地附着于坡面,未出现冲沟和滑塌,水土保持较好,成功解决了基材可喷射性和坡面附着性之间的根本矛盾;1个月后坡面整体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缓坡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陡坡区均较为接近,但与自然边坡存在差异;湿喷综合成本比干喷节约5%~15%。[结论] 湿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作为干喷植被混凝土生态护坡技术的升级版,具备显著的先进性,能用于工程边坡的生态防护。

    • 海绵化改造小区调蓄池优化布局及其雨水径流控制效果——以浙江省嘉兴市烟波苑小区为例

      2020, 40(3):235-242.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4

      摘要 (630) HTML (447) PDF 1.57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在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从建筑小区尺度探究调蓄池布局对雨水径流的控制和利用,为平原河网区域城市旧城海绵化改造,增强排水防涝能力,提高雨水利用效率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以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老旧小区烟波苑海绵化改造工程为例,基于暴雨管理模型(SWMM)软件建立排水系统数学模型,通过分析研究区不同降雨重现期和积水节点之间关系,探究最佳的积水节点控制数目;在此基础上,输入设计雨水控制条件探索调蓄池合理布局方案。[结果] ①在5~15 a重现期内,研究区积水节点数量分布出现稳定期,并于9 a重现期时积水节点控制数量达到最佳;②模拟容积在20~100 m3之间的调蓄池比例达84%,达到实际建设标准;③采用合适的“低影响开发(LID)+调蓄池”方案后,研究区雨水径流控制效果提升明显,其中径流峰值削减率达40%以上,外排径流系数降低0.2左右,杂用水供给率最高可达146.3%。[结论] 老旧城区在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当重视调蓄池的合理布局与利用,以构建灰绿结合的径流控制系统,实现高效的雨水管理。

    • 黄土区边坡陡坡段植被建植技术及应用效果

      2020, 40(3):243-248.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5

      摘要 (654) HTML (391) PDF 1.19 M (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高陡边坡区存在植被退化、植被建植困难、保水性能差、水土流失等问题,为半干旱区高陡边坡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作用。[方法] 提出了3种建植技术——锚索框架植生袋平铺法建植技术(A区)、锚索框架植生袋梯田法建植技术(B区)和锚索框架梯田法(C区),以解决该区建植中存在的问题,维护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结果] ①A区植被覆盖度最高(85%),且植物种类和株数最多;B区和C区盖度分别为60%和12%。②0—20 cm土层间,土壤含水量表现为:B区(7.72%) > A区(7.20%) > C区(4.03%);0—2 cm土层间土壤含水率:A区(5.82%) > B区(3.95%) > C区(2.88%);2—10 cm和10—20 cm间:B区 > A区 > C区。③0—20 cm土层间土壤容重表现为:A区(1.18 g/cm3) < B区(1.24 g/cm3) < C区(1.25 g/cm3);0—10 cm间:B区(1.23 g/cm3) > C区(1.19 g/cm3) > A区(1.15 g/cm3),且容重均处于适宜状态;10—20 cm土层间:A区(1.21 g/cm3) < B区(1.25 g/cm3) < C区(1.31 g/cm3),C区处于偏紧状态;④土壤侵蚀模大小为:A区(3 078 t/km2·a) < B区(3 579 t/km2·a) < C区(4 556 t/km2·a)。[结论] 利用锚索框架植生袋平铺法建植技术可显著提高植被生长状况,减少土壤侵蚀,生态修复效果显著。

    • 民勤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2020, 40(3):249-252,2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6

      摘要 (759) HTML (0) PDF 1.23 M (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估保护性耕作在该区防治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为揭示相关机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为例,通过野外风洞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分析保护性耕作对风速廓线、风沙流结构(输沙量)、风蚀量的影响。[结果] 保护性耕作近地表风速降低,大风时近地表风速随高度增加仍均匀增大,与传统耕作迅速增大不同,从而阻止风沙流结构出现“象鼻效应”,输沙量在0—20 cm减小最为明显,土壤风蚀量减小。随试验风速的增大,保护性耕作土壤风蚀减小的程度越大。[结论] 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能有效防止土壤风蚀,其中,立茬地表风速降低最多,输沙量、风蚀量较小,实施简便,适宜推广应用。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区密植核桃的滴灌水肥适宜用量

      2020, 40(3):253-259.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7

      摘要 (717) HTML (0) PDF 1.12 M (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确定核桃主产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区滴灌条件下核桃水肥适宜用量,实现核桃园水肥高效利用,为当地密植核桃滴灌水肥投入量提供指导。[方法] 以9 a生密植新温“185”核桃树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灌水量(W1:375 mm;W2:435 mm;W3:495 mm)和3个施肥量(F1:2 250 kg/hm2;F2:4 500 kg/hm2;F3:9 000 kg/hm2。其中尿素:磷酸一铵1:1.25),在新疆阿克苏红旗坡农场新疆农业大学林果实验基地开展滴灌核桃大田试验,研究滴灌条件下水肥耦合对核桃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水肥投入量与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二元回归模型。[结果] 灌水和施肥对核桃硬核期、油脂转化期和成熟期土壤硝态氮、核桃产量、品质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水肥耦合效应对核桃产量和水肥利用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硬核期和油脂转化期为核桃的需肥关键期;F3处理施肥量造成了土壤硝态氮的累积;W2和W3处理对滴灌核桃品质、产量和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均与W1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对核桃出仁率、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结论] 新疆环塔盆地滴灌密植核桃全生育期适宜的水肥投入范围分别为438~469 mm(包含冬春灌)和7 074~7 168 kg/hm2,其中尿素3 144~3 186 kg/hm2,磷酸一铵3 930~3 982 kg/hm2

    • 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2020, 40(3):260-267,2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8

      摘要 (638) HTML (335) PDF 1.19 M (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定量分析国家中心城市2006—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具体情况,为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良性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面板数据,从压力和状态两个层面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障碍因素进行评价和诊断,并基于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结果,定量测度基础设施承载力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 2006—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大幅度提升,2011—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北京、上海、成都、郑州、西安的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广州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改善幅度最小;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承载压力也持续增加,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发现制约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和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对人口的虹吸作用越加强烈,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可能与城市的经济与人口规模产生脱钩现象,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基础设施需求。

    • 改性纤维素类固沙材料对草本植物出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020, 40(3):268-273.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39

      摘要 (739) HTML (0) PDF 1.40 M (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新型固沙材料与5种典型草本植物的相容性影响,为九寨沟景区震后生态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改性纤维素类新型固沙材料和典型草本植物,利用基质吸力分析、植被模拟分析和相关统计等方法,探讨不同配比方式的固沙材料与草本植物的相容性机理。[结果] 固沙材料基质吸力最终稳定在80 kPa左右,可以给植物根系生长提供稳定的供水环境;灯笼草和唐松草在两种配比的固沙材料中均有出苗,说明这两种植物与固沙材料相容性良好,从出苗率分布看,唐松草 > 灯笼草 > 金线草、茜草、夏枯草,其中唐松草出苗率达到30%;1:3液固质量比的固沙材料含水率更高,植物株苗存活时间更长;种子出苗区域均位于固沙材料孔隙较大的位置。[结论] 新型固沙材料基质吸力最终在80 kPa以内,1:2配比固沙材料的唐松草出苗率为30%,灯笼草平均根径达到2 mm,同时具有一定孔隙的固沙材料更适宜植物幼苗生长。

    • 西安市不透水面的变化及其驱动力

      2020, 40(3):274-281.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40

      摘要 (797) HTML (0) PDF 1.68 M (6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并监测城市不透水面动态变化,为城市化和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以陕西省西安市为研究区,选取Landsat系列1995,2000,2006,2010,2016年5期遥感影像,利用光谱混合分解法对西安市不透水面进行提取,进而分析西安市21 a间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并对影响不透水面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 ①西安市不透水面面积所占比例不断攀升,其中2000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最慢,2010年至2016年年均增长最快,主城区增长最快时期为2006年至2010年。②空间变化上,2006年以前,不透水面主要呈同心圆的模式,以主城区为核心向外辐射扩张。2006年以后,各区县城和主城区的不透水面均大幅向外扩张,呈现一主多次模式。③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规划政策与西安市不透水面的增加息息相关。[结论] 西安市不透水面扩张的时空变化基本反映了规划要求,未来应加强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处理好城市化和不透水面扩张的关系。

    • 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2020, 40(3):282-288,2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41

      摘要 (864) HTML (0) PDF 1.84 M (7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统筹推进市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安全、地质灾害规避对江苏省南京市生态用地重要性进行定量评价,进而识别生态源地;参考PM2.5浓度、夜间灯光数据对物种迁徙的影响构建修正后的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结果] 南京市生态源地面积490.3 km2,基本涵盖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地,识别结果较为合理。修正后生态阻力面的阻力值范围在0~43 854.6之间,阻力值较大的区域位于鼓楼区、秦淮区、建邺区东部等长江南岸,浦口区中部、玄武区中部、江宁区东北部等区域阻力较小,能够较好地表征区域生态过程差异。依托生态源地、缓冲区、生态廊道等核心组分,形成了“一带三区多轴”的南京市生态安全格局框架。[结论] 改进后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法行之有效,以此构建的生态安全格局框架与现有《南京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更加契合。

    •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江苏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性时空变化研究

      2020, 40(3):289-29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42

      摘要 (753) HTML (0) PDF 1.52 M (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人居环境适宜性在时空尺度上的变化和驱动性因素,为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构建由社会、经济、生态和建设环境4个维度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趋势分析法、地理探测器法等对2009,2013和2017年江苏省65个县域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 ①江苏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空间分异显著,总体呈现出“局部连片”,自南至北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空间变化上,人居环境适宜性自南至北递减的空间分层显著度降低,中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地区连片分布趋势减弱。②2009,2013和2017年的江苏省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平均得分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432,0.475,0.494和0.179,0.192,0.165。研究末期95.38%县域的人居环境适宜性得分上升,人居环境县级区域性差异减小。研究期间内,苏南地区各县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排名较稳定,苏中和苏北地区波动性显著。③地理探测研究表明,经济环境是江苏省人居环境适宜性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社会和建设环境是关键动力,生态环境是次要动力。[结论] 未来江苏省应扩大经济规模,刺激消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及均等化,并主要通过缓解老龄化危机,加强区域人口资源流动,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加强人居环境建设。

    • 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土地利用转型的喀斯特山区“三生”空间分布研究

      2020, 40(3):297-30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43

      摘要 (779) HTML (0) PDF 1.96 M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贵州省都匀市“三生”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为喀斯特山区“三生”空间可持续发展、县域科学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及转型模型对都匀市2009—2018年“三生”空间进行综合研究。[结果] ①2018年,都匀市“三生”空间现状主要以生态空间为主,生态空间占都匀市国土面积的69.19%,比例较高;其次为生产空间,比例为26.87%;而生活空间则占比相对较小。②2009—2018年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呈现出下降趋势,生活空间面积则呈现出增长趋势,从二级空间转移来看,城镇和农村生活空间面积增长来自农业生产空间和林地生态空间,城市建设发展占用部分林地资源和农业资源。③从2009—2018年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来看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分布相对平均,而生活空间与其他空间相比更远离绝对平均线,下凹程度大,2009—2018年基尼系数均介于0.3~0.4间,生活空间分布基本合理。④从区位熵来看,生态空间优势区域主要为研究区西部地区,生活空间优势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生产空间优势区域主要为南部及东部地区。[结论] 都匀市“三生”空间分布基本合理,城市以生态空间为主,在今后城市建设中,应在保障生态空间的同时,合理进行城市发展,避免过多占用生态用地。

    • 地边截水地物对黑土区小流域坡长因子计算的影响

      2020, 40(3):305-309,3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44

      摘要 (625) HTML (0) PDF 1003.63 K (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地边截水地物对黑土区小流域坡长因子(L)和土壤侵蚀速率(A)的影响,为提高该地区的土壤侵蚀预报精度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个小流域,结合野外调查和DEM分析,比较不考虑与考虑地边截水地物情况下的L。[结果] 如果不考虑地边截水地物,L平均被高估18%,A平均被高估31%。[结论] 在计算黑土区小流域土壤侵蚀速率时,有必要考虑地边截水地物。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坡度越大,横坡分布的地边截水地物的间距越小,越要考虑地边截水地物。

    •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排水设计

      2020, 40(3):310-316.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628.002

      摘要 (726) HTML (568) PDF 1.33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工程新造地排水困难而引发的土地不均匀沉降、盐碱化、坝体管涌等灾害问题,探索沟道土地整治工程的排水设计方式,为今后相关领域的排水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以陕西省延安市羊圈沟子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小流域暴雨设计标准,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和相关设计规范,设计一种碎石与盲沟相结合的排水方式,并通过后期原型观测验证工程设计。[结果] ①新造地排水设计3条截面均为1 m×0.5 m,长度分别为60,30,30 m,坡降为6%~10%的地下盲沟。盲沟用粒径50~80 mm的碎石填充,并用无纺土工布包裹,盲沟排水通过挡土坝收集于下游水窖并进行利用;②野外初步监测表明,在次降雨54.2 mm的情况下,对比无工程措施的沟道新造地,碎石盲沟排水工程可分别使新造地土壤含水率和电导率的增幅相对降低46.81%和3.61%。[结论] 碎石盲沟排水设计可有效缓解沟道新造地土壤的蓄水和盐碱化程度,从而提升沟道新造地的风险响应能力。

    • 保水剂与微生物菌肥配施对黄土高原旱作燕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2020, 40(3):317-324. DOI: 10.13961/j.cnki.stbctb.2020.03.046

      摘要 (662) HTML (0) PDF 1.21 M (7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保水剂与微生物菌肥配施后旱作燕麦生长及水分利用情况,为黄土高原旱作区农田生产提供一种有效的保水培肥措施,指导该区域旱作农业生产。[方法] 通过在黄土高原旱作区设不施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CK)、单施保水剂(A)、单施微生物菌肥(M)、保水剂和生物菌肥配施(AM)4个处理,分析燕麦全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变化、关键生育时期生长发育变化、全生育时期耗水量特征、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情况。[结果] ①AM处理可促进燕麦生长发育。以灌浆期为例,AM处理可提高株高3.27%~25.96%,单株叶面积7.94%~23.06%,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11.48%~21.88%。②AM处理可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5.89%~11.50%),显著降低燕麦土壤贮水消耗(7.70%~18.76%),使总耗水量降低0.46%~1.26%。③AM处理可促进燕麦籽粒和生物产量形成,进而促进水分利用,使籽粒产量提高8.40%~20.12%,生物产量提高10.80%~25.09%,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19%~26.80%。[结论] 保水剂和微生物菌肥配施能够显著促进旱作燕麦生长,改善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具有蓄水保墒作用,实现燕麦产量增加,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